顏體蘭花
❶ 關於清正廉潔的好段——書法比賽要用的!!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3.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4.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5.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建立我們新中國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在他生前用過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過20 多年、已補過73次的睡衣。身邊的工作人員多次提出給他換一件新的,他都執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還是穿著這件補釘綴補釘的睡衣。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導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幾個烤芋頭就是一餐飯,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
❷ 鄭扳橋藝術上的三絕是哪三絕
是詩,畫,書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鄭板橋幼年家貧,喪母,賴乳母教養,並隨其父學畫,早年便在揚州以賣畫為生,經常過著"下荒涼吉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的困窘生活。後由朋友資助,才得到讀書機會,並應科舉而為秀才、舉人、進士。49歲出任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即七品縣官),歷時12年。在任期間,鞭笞奸吏,勤政於民,被百姓尊稱為親民之官。他對百姓關懷備至,深得百姓的感戴。"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丞括》)這首題畫小詩,表達了鄭燮關心百姓的虔摯情感,然而出於對災民的關心,擅自開倉賑濟,觸犯了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誣告罷官。他憤然絕意宦途,重返揚州,以賣畫為生。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中最受人們稱道的畫家。i清張維屏《松軒隨筆》對鄭板橋的藝術評雲:板橋有三絕:曰畫,曰詩、曰書、三絕中又有三真:曰真氣、曰真意、曰真趣。他的藝術之作,遍布世界,馳譽中外,深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
❸ 顏真卿早年楷書也很稚嫩唐《王琳墓誌》
《唐王琳墓誌》全稱「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誌銘」,現存放於洛陽市河洛古代石刻藝術館,志高八十九點八厘米,寬八十九厘米,青石質。志文三十二行,滿行三十二字,楷書,有界格。志蓋高九十四點五厘米,寬九十三點五厘米,篆書「大唐故趙郡君墓誌銘」。二OO三年秋,洛陽市龍門鎮張溝村東出土。該志為「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略使慈源縣開國公徐嶠撰」,「朝散郎前行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顏真卿書」。該志下側有刻於「開元二十九年」字樣,恰和文中「辛巳之年」相符。唐開元二十九年即公元七四一年。該志拓本一經面世,便引起書界的強烈關注。尤其該志為顏真卿三十四歲時所書,較一九九七年河南偃師市出土的《郭虛已墓誌》又早九年,誠可稱為迄今發現的顏真卿的最早書作。
顏真卿作品傳世多矣,千百年來學者論及者,皆其中 年以後所書。一九九七年偃師出土的唐《郭虛已墓誌》為 顏真卿於天寶元年(750年)撰書,時年四十三歲。墓 志拓本面世,令書界振奮不已,被稱為顏氏最早之作。
2003秋,洛陽龍門鎮張溝村出土顏真卿書於開元 廿九年(741年)的唐《王琳墓誌》。志全稱《唐故趙郡 君太原王氏墓誌銘並序》,石灰岩質,縱90厘米、橫90.5 厘米。四側刻雲紋飾,唯下側有「開元廿九年記」數 字。志全文32行,滿行32字,有淺界格。
撰文者為王氏之夫徐嶠,徐嶠兩《唐書》有傳。官至 「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略使、慈源縣 開國公」。曾「撰易廣義卅卷、類二戴禮百篇、文集卅卷」。 洛陽近年出土的《桓臣范墓誌》,為徐嶠於開元廿七年(739年)所撰。
開元廿九年王琳卒於潤州,徐嶠悲痛欲絕,親志其銘。 翌年,嶠卒。徐嶠文采超人,所撰王琳志銘氣度不凡,志 文為顏真卿所書。此時徐嶠五十多歲,顏三十餘歲,職位 不高。徐嶠讓顏書丹,可謂慧眼識珠。
有唐一代,楷書尤盛。玄宗一朝,尤重書法,書壇人 才輩出,各領風騷。至於開科取士,書法成為必不可少之 一項。顏真卿逢開元盛世,「舉進士、登甲科」,證明其文 采超人,書法精湛。所以,不久就任校書郎。徐嶠托顏真 卿書志文,應當說是顏真卿又一次施展才能的機會。《王琳 墓誌》讓我們領略了顏真卿早年書作的魅力。
平原抗逆,興元赴難,顏真卿其節可旌可表。書法浩 然正氣,宛如其人。作為一代宗師,其書碑誌「世寶傳之」, 百代不衰。
唐宋以降,書家論顏真卿者,數不勝數。元鄭杓《至 朴》篇:「顏真卿含弘光大,為書統宗……」,其《古學》 篇雲:「真卿『劍池』、陽冰之『講台』、『祠宇』等作,縱 橫生動、不假修飾,其署書雄秀者乎!」明陶宗儀《書史 會要》雲:「……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 戈如發弩……如鋒絕劍摧,驚飛逸執,其千變萬化,各俱 一體。」今觀王琳志,應當說,顏青年時代,已嶄露頭角, 其書已呈現出獨特的風格。隨著歲月遞增,其書漸臻完善, 直至爐火純青。
碑文:
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誌銘並序:
夫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略使慈源縣開國公徐嶠撰。
朝散郎前行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顏真卿書。
趙郡君王氏,諱琳,字寶真,族望太原,胤承仙胄�璧,濟美弈業其休。六代祖廣昌郡公士良,周小司徒、吏部尚書、隋並州刺史。五代祖德衡,隋儀同大將軍。並周隋,史有傳。高祖武英,隋棗陽公、皇朝左衛大將軍,尚咸寧縣主。曾祖神感,判涼府節度、西州長史。祖仁肅,尚秉直長,並偉才湛識,彪武炳文,貴戚增榮,戎麾總寄清仕,令望克傳家聲。烈考獻,襲棗陽公,糠�名,實優游,琴酒抱素,高尚八十而終。夫人弘農楊氏生一子一女,子聽思未仕而卒,女即趙郡君焉。於昭淑儀,實著令范。吾見其懿,可略而言爾。其生韞惠和,性克柔婉,孝慈穆於中,外禮樂備乎周旋。絲�組�彩就雕縷,凡曰女工之妙,自然造微。載惟女史之規寧,俟師姆、我先太夫人重笄棗之行,難齊姜之選,允擇四德,遍於六姻。謂求宜家,俾正婦道,年甫十八禮歸吾門。事舅姑,奉�藻,節環佩之響,整山河之容,溫如�如,有典有麗。余自弱冠登於宦途,克儉克勤,靡私靡費,嘗無囊篋之蓄,固存俸祿之餘。初不愆甘脆之資,終能廣散惠之義,由是中外戚屬欽裕慕仁,若眾鳥之赴春林,族雲之歸晴阜矣。開元中,及丁二門艱,罰其居喪之節,動必加人號,毀之深,氣積成痼。余既出鎮,隨泛江皋,允遵輔佐之宜。不憚東南之厲,居諸卑濕,歲月沉沉,異蠲無妄,將葉勿葯。天乎可問,曷禍我賢,以今辛巳之年秋七月二旬有八日薨於潤州之正寢。嗚呼哀哉!載惟平昔禪寂為行,暨屬纊之際真性轉明,泯苦空,絕恩愛,慧心普至,揮手謝時猶托以祀,絕葷血斂唯縵素。卜宅龍門之上,幽憑凈境之緣,敢懷雅言,寧忍奪志,危旌旅櫬�江。而回男行女隨哀哀不絕,萬里孤帆爰屆洛都,即以其年十一月二日安厝於龍門西崗清河王嶺,從遺語也。前瞻伊闕,傍對伊川,寶塔靈龕盡為極樂之界,鯨鍾魚梵常送大悲之聲,即是楞伽之峰,自然解脫之岸,豈比夫北邙之壟,西陵之原。白楊蕭蕭,夜雜鬼哭;蒼煙漠漠,晝掩魂游者乎!子�、雲、暈,女茗、菲、萼、蘭,天生之孝,孺慕之哀舉聲殞絕,感慟行路。嶠一和琴瑟,垂四十年中饋正言作程作則。婦禮可以久敬,母儀可以訓時,奈何雙飛忽傷孤翼。撫存追往,弔影何言?不堪長簟之悲,聊發鼓盆之響。雪涕揮翰敢志鴻妻,其銘曰:
鳳皇於飛,和鳴鏘鏘。婉孌家室,蘭芬蕙芳。追想婦則,言容允光。載惟母範,慈訓克藏。織��組,浣濯衣裳。能謙能順,有朴有章。從予鎮守,遐赴江鄉。奈何沉疾,匣劍孤亡。一遘凶變,六姻感傷。痛乎鰥夫,忍見此殃。愁看苦月,泣對空床。況卜宅兆,永訣泉堂。龍門之陽,伊水湯湯,賢婦家傍福地無疆。
釋文:
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誌銘並序:
夫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處置兼福建等州經略使慈源縣開國公徐嶠撰。
朝散郎前行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顏真卿書。
趙郡君王氏,諱琳,字寶真,是太原的名門望族,後代累世繼承祖先不凡的業績。六代祖廣昌郡公王士良,做過周的小司徒、吏部尚書、隋並州刺史。五代祖王德衡,是隋朝的儀同大將軍。連同周、隋,史書上有傳。高祖王武英,被隋朝封為棗陽公、皇朝的左衛大將軍,還掌管著咸寧縣。曾祖王神感,兼任涼州中都督府的節度使和西州中都督府的長史。祖父王仁肅,主執直長之政,並且雄才偉略,見識深遠,文武雙全,貴戚增榮。軍隊指揮總寄託清廉公正的仕途,美好的聲望能宣揚家族的名聲。已故先人王獻,世襲棗陽公,不過是個沒有價值的空名,實際上悠閑自得,整日彈琴喝酒,守其本真,不為物慾所誘惑,高壽超過八十歲死去。夫人弘農楊氏生一子一女,兒子聽思沒有入仕就死掉了,女兒就是趙郡君。表明美好的容止儀表,其實顯露美好的典範。我看見她的美好,可以大略地說一說。她一生蘊藏賢惠柔和,性情能夠溫順,在家中孝敬父母、恭敬父母,在外邊具備禮和樂應酬。絲織品紡織,編織圓形細帶,彩色絲織物成就刻鏤絲線,所有稱為女工的神妙、深微,天然成就精妙。思考婦女省視的准則,等待媒人、我死去的母親尊重成年的行為,不容易齊全的選擇,以選擇婦女的四德,周遍於姻親。為尋找家庭安順,夫婦和睦,使整飭為婦之道,年滿十八歲,經儀式出嫁到我家。侍奉公婆,婦順,節奏佩玉的聲音,整理有氣勢的容貌,柔和潔白,文雅美麗。我從二十歲左右登上仕途,能夠節儉勤勞,沒有自己消耗,曾經沒有盛物的袋子和小箱那樣的積蓄,堅持積存剩餘的俸錢、祿米。開始不喪失美味食品的本錢,到底能夠廣泛地散布仁愛寬厚的情義,由於此,內外親戚眷屬欽佩富足思慕仁愛,好像眾鳥趨往春天的樹林,家族歸附雲晴旺盛了。開元中,遭遇叔父之喪,責罰她居喪的禮節,動不動就大聲喊叫,詆毀她很深,生氣久積成疾病。我既然出外鎮守,隨我漂浮江湖,以遵守輔佐的事宜。不畏懼東南的災疫,居住在地土低窪潮濕之地,歲月深沉,其他的顯示沒有非分,長久的花沒有療治。天啊應該問,為何危害我賢良的妻子,在這辛巳之年的秋天七月二旬又八日死在潤州居屋之正室。嗚呼哀哉!思考往日實行坐禪寂定,到病重將死之際本性運轉顯著,消滅世俗間一切,斷絕深切的恩誼、情愛,心思聰慧全面到達,擺手惜別告別時還囑咐祭祀,斷絕葷腥節制血淚只緩慢地吃素。在龍門之上選擇陰宅,和充滿沉靜安閑的清凈境地有緣,哪敢心懷平素之言,寧可忍受迫使改變本志,端正旗子,在旅居之地停放之靈柩逆水而上。而迂迴難行的男女跟從悲傷不已,萬里孤舟於是到達洛陽,就在這年十一月二日安葬在龍門西崗清河王嶺,是順從遺言。向前看是伊闕(龍門石窟),旁邊對著伊河,寶塔靈龕都是阿彌陀佛所居的世界,撞鍾之杵和鍾、木魚清凈常送誦經的聲音。就是(佛所在的)楞伽之峰,自然解脫之岸,難道能和北邙的墳墓,西陵的寬闊平坦之地相比嗎?白楊搖動,夜裡夾雜著鬼哭;蒼煙無聲,白天遮蔽心靈行走的人嗎!兒子徐�、徐雲、徐暈,女兒徐茗、徐菲、徐萼、徐蘭,天生孝順,對死去的親人仰望敬愛的哀痛使他們全都哭得聲嘶力竭,感傷悲慟行路之人。徐嶠應和琴瑟,留傳四十年妻子合於正道的話作為效法。為婦的規范可以長久地敬仰,人母的典範可以教誨時尚,如何夫婦雙飛忽然喪祭單獨的配偶。體恤存在,回溯過往,對影自憐說什麼呢?不能忍受長竹席的悲痛(指死人),姑且顯現叩擊瓦器的聲音。拭淚揮毫豈敢為妻子寫墓誌,那墓誌銘說:
雄雌俱飛,相和而鳴鏘鏘然(比喻夫妻和諧)。親愛家庭,蘭花香草香氣芬芳(比喻品德或聲譽的美好)。回想為婦的法則,言論和儀容得當、明亮。思考人母的典範,母親的教訓能夠收藏。做所有的女紅,還要洗滌衣裳。能謙遜能順從,有質朴有采色。跟從我鎮守,長久奔赴水鄉。如何積久難治的病,寶劍藏於匣中(比喻人才埋沒,不被任用)一個人孤獨地死去了。一遭遇不吉利的變化,親戚們都很感傷。悲傷啊鰥夫!怎能忍心看到這種禍殃。一個人看著苦月發愁,一個人對著空床哭泣。況且選擇陰宅的界域,在黃泉下永遠訣別了。龍門的南面,伊河流水湯湯,我賢德的妻子家依附(接近)福地沒有疆界(極限)。
志文與史籍 :
《王琳墓誌》是由其夫徐嶠撰寫,唐代著名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的。
那麼,徐嶠的家世如何呢?據《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四•儒學》中載:「徐齊聃字將道,湖州長城人……梁慈源侯整四世孫。睿宗時,贈禮部尚書。子堅……出為絳州刺史。數外徙,久乃遷秘書監、左散騎常侍。子嶠,字巨山。開元中為駕部員外郎、集賢院直學士,遷中書舍人、內供奉、河南尹。封慈源縣公。父子相次為學士,自祖及孫,三世為中書舍人。」《新唐書》為徐家祖孫三代寫了傳。
據《新唐書•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記載:「湖州吳興郡,上。武德四年,以吳郡之烏程縣置……縣五。」又據《舊唐書•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職官二》記載:「禮部尚書一員,正三品。」《新唐書•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載:「絳州絳郡(河東道),雄。戶八萬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一。縣七。」《舊唐書•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職官三》載:「州縣官員分上州、中州、下州」,「上州:國家制,戶滿四萬以上為上州。刺史一員,從三品」。絳州人口八萬多,為上州,絳州刺史是副三品。
《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載:「正第三品,左右散騎常侍」、「從第三品,秘書監……入正三品」。《新唐書•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載:「集賢殿書院直學士……掌刊緝經籍……校書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從九品上」。《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載:「從第五品上階,中書舍人……。」《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載:「從第二品,開國縣公、爵」。
通過史籍,我們可以了解,徐嶠還是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處置以及福建等州經略使。據《舊唐書•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記載:「江南道,江南東道,潤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九年,揚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潤州。舊領縣五,天寶領縣六。」據《舊唐書•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職官一》載:「從第三品,上州刺史。」據《辭源》載:「�訪使:官名。唐開元二十一年分全國為十五道,每道置�訪處置使,簡稱�訪使,掌管檢查刑獄和監察州縣官吏,略同於漢之剌史。」而據開元二十四年徐嶠所撰《金仙長公主墓誌》記載,徐嶠曾任的最大官職是上柱國,正二品。《新唐書》為他做的傳中說他「字巨山」,而與《王琳墓誌》同時出土的《徐嶠墓誌》中則說他「字仲山」,「事親孝,事兄恭」,由此推斷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字仲山較為可信,《新唐書》為訛記,現甄別正誤,亦有功於書史。
唐代著名大書法家顏真卿,時為朝散郎、前行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據《新唐書•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載:「秘書省,監一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上;丞一人,從五品上。監掌經籍圖書之事,領著作局,少監為之貳。」「著作局郎二人,從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從六品上;校書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著作郎掌撰碑誌、祝文、祭文,與佐郎分判局事。」又據《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列傳第七十八》載:「顏真卿字清臣,秘書監師古五世從孫。少孤,母殷躬加訓導。既長,博學,工辭章,事親孝。開元中,舉進士,又擢制科。調醴泉尉。再遷監察御史,使河、隴。安祿山逆狀牙孽,真卿度必反,陽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壯,儲��。日與賓客泛舟飲酒,以紓祿山之疑。果以為書生,不虞也……希烈因發怒……遂縊殺之,年七十六……帝廢朝五日,贈司徒,謚文忠……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舊唐書•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職官一》載:「正第一品,司徒……以上職事官。」「正第八品上階,監察御史。」
志文書法 :
二00四年秋,顏真卿最早書作唐•《王琳墓誌》面世,它顯現了顏真卿書法早期的真實面貌。
楷書,是書體規范化的第三種書體,也是繼隸書後的書體規范的最後美化和完善。同隸書相比,楷書結體更加嚴謹、工整、規范,筆法也更加豐富了。它的點畫醒目、稜角分明,點、橫、豎、撇、捺等都有嚴格的起筆和收筆規則。雖然楷書流派紛呈,但它們都有著大致的風貌。這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對以往的筆法、結構作了嚴格的規范的簡化。唐代是楷書的成熟期、高峰期。
據朱關田所撰《顏真卿年譜》,顏真卿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二十八歲授朝散郎、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開元二十九年(七四一),顏真卿時年三十三歲。《王琳墓誌》為迄今為止發現的他最早期的作品,比《多寶塔碑》尚早十一年,比《郭虛己墓誌》亦早九年寫成。《郭虛己墓誌》為顏真卿四十二歲時所作,標志著顏真卿書法藝術達到鼎盛期,此時他的書法藝術風格臻於成熟而又完善,筆力遒婉而又不似他老年時的「枝蔓」。
《王琳墓誌》字體頗具遒勁端雅、清麗脫俗的氣質,字勢雄逸,給人清新宜人之美感。這時,他沉著雄強的大家風范已初見端倪,在結構上寬博大氣而自然,從中不難看出王羲之、褚遂良的影響。對代表唐代書法特徵的顏真卿,有清劉熙載《藝概》評:「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細看字跡,橫豎筆劃張弛有度而又挺秀,運筆靈活自如而婉轉,合於法度。顏真卿顏體楷書所表現出的特徵有:含有篆書筆意的如鋼筋鐵骨般的筆劃,結構趨向於舒展開闊,體勢如隸書般平正的正面取勢,無論筆劃與結構以內在嚴格的法度外在表現出相當的隨意性等等。《王琳墓誌》已經具備這些特徵。當然,這一時期他的書法雖已卓有建樹但又稍嫌稚嫩,《王琳墓誌》仍然屬於他的早期作品,是顏真卿書法藝術史上重要的碑文。
❹ 隋唐兩宋時期的中國美術主要成就
隋唐美術概況: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同其他國家的交流頻繁,文化藝術獲得高度發展,名家輩出,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李思訓、王維、韓干、張萱、周昉、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都是令後人仰慕的巨匠。隋唐的人物畫繼承漢魏傳統,重視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山水畫分流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大體系,並產生出不同的地域風格;花鳥畫創立了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等多種表現方法;書法藝術以唐朝的楷書、草書成就最為突出。此外,雄偉的唐代雕塑,絢麗的宗教繪畫也體現出偉岸的大國風度。
開青綠山水之源的展子虔
展子虔(約550—604),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擅畫山水、人物,被稱為「唐畫之祖」。
傳為隋代展子虔畫的《游春圖》是現存最早的一件山水畫卷,該畫用鳥瞰方式把湖光山色統一在有限的畫面里。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山巒起伏、新綠成蔭、春波盪漾的大自然中,遊人或放馬、或佇立、或泛舟、或漫步,盡情地享受春天的快樂。
隋代以前,山水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在魏晉南北朝這個動亂時代,老莊回歸自然的思想比較流行,許多文人學士都歸隱山林,從而產生了一批田園詩人和山水畫家。南北朝時期的宗炳曾寫過一篇專門論山水畫的文章《畫山水序》,但在早期的山水畫中,由於沒有解決透視問題,比例不協調一直是個問題。這幅畫描繪的對象在比例處理上較為合理,有「丈山、尺樹、寸馬、豆人」之評,與以前「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的景觀大為不同,標志著中國山水畫己從作為人物配景的稚拙階段進入到成熟時期。
展子虔的山水畫為唐代李思訓父子所承,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極為巨大。
以表現政治題材為主的閻立本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重視以繪畫作為工具來維護政權。當時的大畫家閻立本在唐太宗的旨令下,畫過《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職責圖》、《歷代帝王圖》、《步輦圖》等主要反映唐太宗政治生涯的作品。
深得唐太宗欣賞的閻立本官至右相,他與當時戰功赫赫的左相姜恪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稱。他的畫主要繼承和發展了魏隋以來張僧繇、鄭法士的優秀傳統,重視人物精神的表現。據說他起初看到張僧繇的畫時,認為張僧繇是虛得其名,再去看,稱贊張僧繇是近代好手,第三次去看,竟坐卧觀賞,十多天都不捨得離去。閻立本用筆一變顧愷之「春蠶吐絲」的描法,是一種比較渾厚堅實的「鐵線描」,用色吸收了六朝盛行的暈染法,能成功地表現對象的質感和厚度。
閻立本的《步輦圖》畫的是唐太宗接見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祿東贊的情景。畫面上,唐太宗氣宇軒昂,威嚴地坐在宮女抬的輦乘上,高興地對禮官陪同的祿東贊講著什麼,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祿東贊則謙恭地聽著,整個畫面氣氛融洽,彼此的身份、態度和情緒都描繪得很真實。這幅反映漢藏通婚事件的作品是一幅反映我國各族人民團結的重要歷史畫卷。
大小李與「青綠山水」
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唐代宗室大小將軍李思訓父子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他們師承展子虔「有鉤無皴,重視色彩」的青綠山水技法,並把山水畫推向一個新境界,創造了「青綠為質,金碧為紋」的大青綠山水,其色彩富麗、燦爛,表現了祖國山河之美。中晚唐著色山水畫及歷代山水畫都深受其影響。明代董其昌把山水畫分為南北宗,他推李思訓父子為北宗山水的奠基人。
《江帆樓閣圖》描繪了春意盎然的江天勝景,近景秀嶺長松、桃竹掩映、山徑曲廊、遊人悠哉;遠景江天浩渺、風帆在目。以這幅作品與展子虔《游春圖》比較,可以大致看出李思訓與展子虔在藝術上的繼承、發展關系。
「畫聖」吳道子
盛唐時代的吳道子,河南陽翟(禹縣)人,他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無所不能,是我國古代最享盛名的畫家之一,被譽為「畫聖」。
吳道子的繪畫一反南北朝以來重視色彩的傳統,以略施淡彩、重線不重色的方式,形成了與顧愷之以來謹細的「密體」截然不同的「疏體」。他的畫主要靠筆下千變萬化的線表現對象的體積、質感和精神,線條輕重頓挫,富有韻律美,人稱「蒓菜條」。由於吳道子重線不重色,促成了水墨畫的產生。據說他畫嘉陵江三百里風光竟在一日之內完成,這也從側面說明他的畫不可能是重彩,而只可能是水墨或水墨淡設色。
吳道子在宗教繪畫上表現出非凡的創作熱情,曾畫過佛教、道教題材的壁畫300餘幅。他的佛教畫人物,衣紋流暢飄灑,突破北齊曹仲達薄衣貼身的「曹衣出水」風格,形成「吳帶當風」的獨特民族風格。
《送子天王圖》便展示了這一繪畫特色,這幅畫基本上採用白描的手法,著色輕淡,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後,其父抱著他去拜見天王的情景,畫面生動地刻畫出對象的心理狀態,如凈飯王抱著釋迦牟尼時小心翼翼,諸神張皇跪拜……這一切都烘托出釋迦牟尼具有無上的尊嚴。
融詩於畫的王維
從唐代中期開始,在青綠山水繼續發展的同時,山水畫出現了新的藝術樣式,那就是吳道子的淡設色山水畫和以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畫的興起。王維(701—761),字摩詰,山西祁縣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又是影響深遠的畫家。他的詩畫講求意境的創造,蘇東坡評價他的作品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首先採用水墨渲染的技法,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語言和審美意境,對山水畫的變革作出重大貢獻。他追求自然清淡、含蓄悠遠的境界,得到後來文人畫家的推崇,明代的董其昌更將其視為南宗山水畫的創始人。
《雪溪圖》相傳為王維所作,絹本水墨,無款,上有宋徽宗題字:「王維雪溪圖」。該畫描繪了茫茫雪色中山溪邊的環境,近景是木橋、行人、房舍;中景是一條未結冰的河,平靜的水中有一人駛舟;遠景是遠處的雪坡、屋舍。畫面上看似平淡卻能喚起人親切感的景色,如山水田園詩,意境優美,耐人尋味。
「綺羅人物」畫家張萱、周昉
仕女畫在唐以前,基本主題是宣傳教化、女德。盛唐時期,出現了以表現貴族婦女生活和美麗為題材的「綺羅人物」畫,那體態肥胖、曲眉豐頰的人物造型特點,既是貴族婦女養尊處優的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貴族審美理想的反映。
「綺羅人物」畫的傑出代表是張萱、周昉,他們描繪宮廷婦女冷落寂寞的宮怨題材具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張萱,京兆(今陝西西安)人。他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是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三姐虢國夫人春天出遊時的情景,畫面略去春天的景色,只是通過輕質的春衫,輕舉的馬蹄,閑適的人物,創造出一種春意融融的氣氛,顯得內涵豐富、意味無窮。
張萱的畫在當時影響很大,作品廣為時人仿效。繼承和發展張萱仕女畫的是周昉。周昉畫的仕女「冠絕古今」,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揮扇仕女圖》長卷是他的代表作。該畫描繪了13個宮中女子的生活,分獨坐、撫琴、對鏡、刺綉、倚桐等幾組。在秋日凄清的氣氛中的人物,一派愁苦哀傷的表情,與其濃麗的服裝、豐腴的體態形成強烈的沖突,令人感傷。
周昉亦擅宗教人物畫,他的佛畫風格被稱為「周家樣」,他還創造了「水月觀音」的樣式。
「畫馬聖手」韓干
花鳥走獸畫到了唐代開始成為獨立畫科受到人們的歡迎,並出現了一批專畫花鳥或專畫牛、馬的傑出畫家。一些畫家如薛稷善畫仙鶴,姜皎擅長畫鷹,邊鸞善畫折枝花鳥,刁光胤善畫羊,蕭悅善畫竹,曹霸、韓干善畫馬,戴嵩、韓干善畫牛,可謂畫家輩出,風貌各異,為花鳥走獸畫的全面發展和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花鳥走獸畫往往是人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載體,有著各自不同的寓意,如牛是勤勞的象徵,馬是人才的象徵,牡丹是富貴的象徵,蘭是脫俗的象徵等等。其中馬作為人們生產和戰爭的好幫手,成了人們熱衷表現的題材,秦漢以來的雕塑、繪畫、詩文中出現了不少以馬為題材的作品。
唐代韓干畫馬成就最為突出,被人譽為「畫馬聖手」。韓干畫馬重視觀察寫生,據傳,唐玄宗曾命他向宮廷名家陳閎學畫馬法,他卻說皇上馬圈裡的馬就是他的老師,不用再跟別人學。他畫的馬膘肥肌健,肥而有骨,體現了盛唐時代的精神,被人譽為「唐馬」。從韓干所畫唐玄宗坐騎「照夜白」中,我們可以看出,韓干抓住「照夜白」四蹄騰躍、昂首嘶鳴的瞬間進行定格,表現了「照夜白」渴望馳騁沙場的心願。同時,「照夜白」狂暴不羈的烈馬形象,也讓人很自然地想像出駕馭這匹馬的主人,應是一個文治武功的英雄。
顏筋柳骨
唐代是我國政治文化很發達的時期,當時印刷術尚未盛行,大量文件、書籍全靠抄寫,所以楷書極為繁榮,是中國書法史上楷書藝術的高峰期。唐楷的傑出代表,初唐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後期有顏真卿、柳公權。
初唐四大家的書風,以「秀」、「雅」見長,顏真卿以「雄」代「秀」,以「俗」代「雅」,化纖細為剛健,極大地豐富了書法藝術。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封魯郡開國公,故世稱顏魯公。他為人剛正耿直,安史之亂中奮力抵抗叛軍,後在唐德宗時因諫議不屈而死。顏真卿是「顏體」的開創者,他的書法結字參照篆書,字形端正,並略帶弧形向兩側拱出,用筆挺拔有力,剛勁外露,捺腳形成「蠶頭燕尾」的明顯特點。《百書告身》集中顯示了他的藝術特色。
晚唐書法以柳公權為代表。據傳,唐穆宗曾向柳公權問筆法,柳公權「筆諫」道:「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柳公權的書法兼容歐、顏,骨力勁挺,結字緊湊,呈瘦勁之態,與顏體的豐腴形成鮮明的對比,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兩宋美術概況:
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繪畫彩墨爭輝,情景交融的新時期,她上下延續了300多年,其繪畫在隋唐五代的基礎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民間繪畫、宮廷繪畫、文人士大夫繪畫各自形成體系,彼此間又相互影響、吸收、滲透,構成了宋代繪畫豐富多彩的面貌。
首先,北宋王朝的相對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的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其次,南宋雖然偏安江南,由於物產豐盛的江、浙、湖、廣地區都在其境內,大量南遷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開發江南,使得南宋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繼續和發展,並超過了北方。再者,各個時期的政治形式,經濟發展和社會思想文化狀況,都對繪畫的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分別是: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了繪畫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皇室貴族對美術需求量的日益增長和統治階級對美術的重視和愛好,使得宮廷繪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還有文人士大夫群中對書畫文玩的欣賞和收藏蔚然成風,涌現出了不少卓有成就的書畫家,對宋代以後的繪畫發展也發生著重要的作用。另外,城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也使繪畫和社會群眾建立了較前代更為廣泛的密切聯系,例如:在與宋王朝先後並存的遼、金、西夏的統治區域內,漢族畫師和其他各族的畫師共同創作,在吸收和保存漢族繪畫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
在兩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宮廷繪畫的富麗堂皇,士大夫繪畫的高逸典雅,市民繪畫的活潑、通俗,它們各自都展示著不同藝術特色,並且互有促進和影響,繪畫十分突出地呈現出繁榮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和文人畫同步,並得到很大發展,技巧上也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雕塑與其它工藝美術和社會緊密聯系,創造出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繪畫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題材和風格更為多樣,使得兩宋時期的繪畫在現實當中具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
二
1、兩宋繪畫的發展促進了繪畫重心的轉移:
唐代末年由於連年的戰亂使的長安,洛陽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五代時期的中原又由於朝代的頻繁更替而戰火不斷,只有長江中下游和四川等地的局面相對穩定,經濟文化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再之南唐和西蜀政權統治者的重視,使得一些畫家紛紛流向江浙和四川,導致了繪畫的中心也隨之發生了轉移。宋朝的建立,在比較長的時期內保持了社會的相對穩定,中原的經濟和文化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首都開封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因此,繪畫創作空前活躍。北宋初期,西蜀和南唐的畫家相繼來到了開封,與中原畫家一起形成了巨大的繪畫團隊,當時的宮廷內外已經雲集了一批畫壇高手,繪畫作為一種商品出現在市場,每逢過節還有節令畫出現在市面上。江南、四川的繪畫仍然十分活躍,有的畫家到開封獻藝,一舉成名。公元1127年開封淪陷,宋高宗在臨安建立南宋,隨後又成立了宮廷畫院,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杭州繼開封之後又成為了繪畫發展的中心,在此北方的一些畫家又紛紛南渡,和江南的畫家一道共同促進了南宋繪畫藝術的繁榮 。
2、職業畫家的活躍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繁榮:
宋代繪畫進入手工業、商業行列,與更多的群眾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系,在開封、臨安的一些茶坊、酒樓、商店等地方經常用繪畫裝點門面以招攬顧客。畫家們除了為貴族階層搞些裝飾和繪制一些壁畫外,還要滿足廣大市民的需要,一些職業畫家將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供應不同層次買主的需要,汴京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廟會,百貨雲集,其中就有售賣書籍和圖畫的攤點,在寺廟後廊還有專門為人畫像的生意。街市上的紙畫行業和歲終年畫市場則主要供應給市民,隨著印刷術的普及和雕版印書業的發展,有很多的圖畫被刻印出售,促進了版畫的發展。北宋時吳興籍畫家楊威善畫村田樂,遇到有來自開封的商販買畫就告訴他們,若拿到畫院去賣,可以得高價。開封有畫家因畫嬰孩出名而被叫做「杜孩兒」;有的擅長畫宮室界畫而被叫做「趙樓台」;畫家劉宗道善畫「照盆孩兒」,每創新稿必畫出幾百幅在市場上一次出售,以防別人仿製。南宋初年畫家李唐流落臨安,曾依靠在市場上賣畫謀生;臨安市場上出售有細畫指扇,異色影花扇,梅竹扇面,張山人畫山水等。由此,社會對繪畫的需求和民間職業畫家創作的活躍,是推動宋代繪畫發展的重要因素。
3、宮廷繪畫的繁榮涌現出了很多的藝術人才,創作出了大量成功的作品:
兩宋繼承了南唐和西蜀的做法,在宮廷中設置了翰林圖畫院,以培養宮廷需要的繪畫人才,北宋徽宗時還曾一度設立畫學。宋代多數帝王如: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光宗、寧宗等人都對繪畫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出於裝點宮廷、圖繪寺觀等需要,都很重視畫院建設,特別是徽宗趙佶,他在繪畫上具有較高的修養和技巧,注意網羅畫家,擴充和完善宮廷畫院,並不斷搜訪名畫充實內府收藏,導致了宮廷繪畫的興盛。畫院畫家和社會保持一定的聯系,但又受到皇帝的制約,宮廷繪畫帶有明顯的貴族美術特色,既精密不苟,又在某些作品中有萎靡柔媚的趣味。畫院集中了當時社會上的大批優秀畫家。如: 張擇端原為士人,游學京師,後習繪畫,入畫院為翰林待詔。他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以寫實的手法高超的技巧,集中的概括了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令人百看不厭,不但是一幅傑出的繪畫作品,而且還具有歷史的文獻價值。又如:王希孟,徽宗時期畫院的學生,曾得到徽宗趙佶的親自指授,他所創作的《千里江山圖》在藝術技巧上主要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適當的吸收了董源、巨然的筆法,靈活的將郭熙「三遠」取景構圖溶為一體,因此,代表了北宋宮廷山水畫的最高成就。此外,還有郭熙的《早春圖》、《關山春雪圖》,李唐的《採薇圖》、《萬壑松風圖》,馬遠的《踏歌圖》、《水圖》等等創作了一大批成功的作品。
4、文人繪畫潮流的湧起,對兩宋以後繪畫的影響:
中國繪畫史從遠古開始,佔主流地位的一直是對寫實物象的描繪和技巧形式上的探索,但發展到了宋代,寫實形式的完美在宮廷繪畫中幾乎達到了歷史的顛峰,正直此時另一些畫家慢慢開始覺悟,他們逐漸的放棄了對逼真物象的摹擬,決然退出了傳統的寫實道路,竟而推動了文人繪畫的發展。
唐代出現的文人畫,從北宋中期以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藝術潮流,當時對繪畫的收藏、品評和延納畫家作畫已在上層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風。更有不少文人親身參加繪畫實踐,像詩詞一樣用以寄興抒懷,在題材選擇、形象處理及審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他們在畫幅上題字詠詩逐漸增多,開辟了書畫題跋的新天地,並能自覺的將書法藝術的表現形式引入繪畫中,極大的豐富和提高了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段。兩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中涌現出了仲仁、楊無咎的墨梅、文同的竹、蘇軾的古木怪石,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趙孟堅的水仙等,成為後世文人畫家學習的典範。此外較為著名的還有燕肅,晁補之、宋道、宋迪、蔡肇、張舜民等人。文人士大夫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建樹,歐陽修提出了表現蕭條淡泊的情懷,陳與義主張「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等一系列見解都具有代表性,可見宋代的文人繪畫直接影響到了遼金地區,成為元明文人繪畫發展的前導。
5、在繪畫題材和畫風方面:
兩宋繪畫各科的發展,內容十分廣泛。宋徽宗時期辦有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宣和畫譜》著錄藏畫,則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十門。孝宗乾道三年,鄧椿所著《畫繼》則分為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八類。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繪畫表現范圍的擴大和題材分工的細致深入。繪畫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工筆畫有著突出的地位,青綠重彩仍然被不少畫家運用,但水墨淡設色在山水畫中更為流行,典雅的白描寫意畫也開始抬頭,下面按照不同題材主要劃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人物畫在反映現實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進步,從唐代以畫重大歷史事件和貴族生活為主,擴展到描繪城鄉市井平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李嵩的《貨郎圖》等等,都顯示了畫家視野的擴大和對現實生活的興趣和熱情。宋代城市中描繪民俗題材的節令畫如《歲朝圖》、《五瑞圖》、《大儺圖》、《觀燈圖》也紛紛出現。描繪貴族文人生活的繪畫仍然流行,帶有情節的肖像性繪畫,如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趙佶的《聽琴圖》也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歷史故事畫中常糅進民間傳說,曲折地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態度。如描繪操守氣節堅貞不屈的人物的《採薇圖》,諍言直諫以及與權勢斗爭的《朱雲折檻圖》、《袁盎卻坐圖》、《陳元達鎖諫圖》,反映以正確策略解決民族問題的《免胄圖》、《便橋會盟圖》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繪因戰亂和復雜的民族關系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繪畫非常流行,如《文姬歸漢圖》、《明妃出塞圖》,像當時民間的講史一樣,表現了鮮明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憂患意識。
第二、花鳥畫的發展在藝術上大大超過了唐代,特別是十二世紀的徽宗趙佶時期,花鳥畫極為興盛。再者徽宗本人也是個出色的花鳥畫能手,他的畫院擁有一批技藝高超的花鳥畫專家,畫風基本上以黃筌為宗,強調寫生,講求形似以及精細的觀察,在此使花鳥畫達到了形神兼備的境地。
第三、由於社會的重視,山水畫逐漸躍居繪畫的主體地位,並朝著廣度和深度進一步發展,更加註重寫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現出巨匠輩出,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著名畫家有李成、范寬,他們繼承了荊浩的水墨傳統,以北方雄深的自然景觀為描繪對象。當然還有很多的山水畫家,他們深入山川,朝夕觀察和反復體會,因而精確地畫出了不同地域、季節、氣候的特徵;他們追求優美的動人的意境,從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松石到用筆簡括,章法高度剪裁的邊角之景,顯示了不同時期的卓越創造。山水景物不僅是仙山樓閣,貴族園圃游賞,士大夫幽樓隱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這期間穿插有盤車、水磨、渡船、航運、捕魚等平凡生活情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通過真實的景物描寫,體現了優美的想像,塑造了詩一般的意境。
6、在畫史和繪畫著錄方面的成就:
由於兩宋時期創作的高度活躍和收藏鑒賞風氣的盛行,直接促使了繪畫理論的發展,同時,在總結實踐經驗理論的基礎上又推動了繪畫創作的進步。
首先,在畫史方面,相繼出現了以北宋郭若虛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以及南宋鄧椿所著的《畫繼》等著作,這兩部書主要是對北宋到南宋這一段時間的繪畫發展作了一個延續性的記載。而在斷代史的畫史著述里,則較早出現的有北宋劉道醇所著的《五代名畫補遺》和他的另一部著作《聖朝名畫評》。此外還有北宋黃休復所著的《益州名畫錄》等等以品評當代畫家才藝為主的畫論典籍。這些著作都對我們今天了解宋代繪畫史的意義十分重大,不僅第一手的歷史資料由此提供,而且更重要的是使我們可以從中窺測到當時人們對繪畫藝術的一些美學見解。
其次,在繪畫著錄方面,為了適應各類繪畫收藏和鑒賞風氣的需要,有關繪畫的著錄和書籍如雨後春筍般的涌現,著名的有宋太宗時期將畫家分門別類予以著錄的《宣和畫譜》,當然,這是歷史上最為豐富也是最為完備的一部宮廷藏畫著錄了。此外還有宋高宗時期的《思陵名畫記》,宋寧宗時期的《秘閣畫目》等等都記錄了當時宮廷書畫的收藏情況,這些著述對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書畫流傳以及書畫鑒定都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三
綜上所述,兩宋繪畫是我國古代繪畫高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它所反映的廣泛的現實生活內容,在古代繪畫史上是及為突出的,運用多彩的優美的藝術形式,創造很多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元明清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數可在宋代繪畫中得到了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和高度的繁榮。
在藝術技巧上,它有許多新的重要的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以努力進行形象提煉,說的直接一點宋代繪畫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寫實方面,那時候的畫家心態觀其作品都顯得沉穩,無絲毫嬌柔造作之態。當然,這在今天也是很難得的,時代已經發展到了工業時代,畫中的沉穩和寧靜以及悠悠古意也正是繁忙的都市中人們內心所渴望的,所以近年來復古和造古的兩宋繪畫風特別流行。另外,文人士大夫繪畫對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繁榮的基礎上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總的來看,兩宋繪畫已突破了宗教的羈絆,畫家的視野獲得了擴展,題材范圍的擴大,表現手法,比之唐、五代向前邁了一大步,反映現實生活的風俗畫、肖像畫,描寫古代事跡的歷史畫,描繪祖國壯麗河山而結構宏偉的山水畫和工整艷麗的花鳥畫,以及充分運用水墨,有很高概括性和抒情性的水墨寫意畫,都百花競放,欣欣向榮形成我國古代時期繪畫的高峰。
繪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宋時期的政治形式、經濟發展和社會的思想文化狀況,使我們通過前人繪畫的表現就能夠間接的了解到當時社會的手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為後人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參考資料。因此,兩宋繪畫在我們現實當中仍然具有著不可磨滅的現實意義。
❺ 「藝」這個字用顏體字體怎麼寫
藝是簡化字
藝的繁體字
顏 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