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的結局

七夕的結局

發布時間: 2025-07-13 04:15:12

七夕為什麼要點河燈

秋季的節日主要有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處女節)、中元節(也稱盂蘭盆節)、中秋節和重陽節。
有關七夕節的傳說,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傳說不僅在漢族中廣泛流傳,在少數民族中也有流傳。故事情節幾乎是家喻戶曉,這里就不再贅述。這個傳說含有兩個主題,一是性格的禁忌,這個主題是通過織女的父母對女兒女婿的愛情摧殘上體現出來的;二是對性的對抗,主要是通過牛郎、織女的反抗行為體現出來的,故事的結局--七夕相會,是反抗行為的結果,意味著性的暫時解除,男女雙方得以恢復愛情的交往。
七夕的節日活動以"乞巧"為主。在七夕之夜,若干個姑娘(大多是七個)聚集在一起,用一種占卜的方式向天空中的織女星乞巧,以乞富、乞壽、乞子為內容。我們知道,乞求財富的增長(即家道興旺)、壽命的續延和子孫的繁衍,是生殖崇拜的主要功能。這種原始功能的痕跡在民間仍有保留。比如,山東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七夕這天,七個要好的姑娘聚在一起集糧集菜包餃子,把銅線、針、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據說,吃到針的手巧,吃到錢的有福,吃到棗的早婚得子。
七夕之際,待字閨中的姑娘為何要向天上的織女乞巧呢?這是因為織女與向她乞求人間的女子一樣,只是生殖的母體,她的生殖力還有待於性的交合祈求,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天是織女和牛郎相會的日子,在於他們的結合,這是實現愛情、實現生殖願望的前奏。
中秋節,是秋季最重要的節日。節日主要活動是拜月。一般是家庭主婦副食全家拜月,這就是中秋為"團圓節"的由來。古時稱月為陰,是女性崇拜象徵物。中秋月亮走到"正西"方位,格外明朗,據說可以看到月亮上的玉兔、蟾蜍。母兔懷孕28天產小兔,也是婦女月經周期的天數。將兔子安置在月亮上並給予崇拜,無疑是古人女陰崇拜的反映。蟾蜍生殖力強,是生殖母體的象徵。所以,古人崇拜月亮,無形中把月亮看作一個母性聚合形態。一個家庭在主婦帶領下全家拜月,象徵著祈求家族繁衍、子孫滿堂的價值觀。如今,這種節俗已轉變成為賞月、吃月餅,以往嚴肅的祭祀便成了輕松的歡娛。
火,是秋季節日的一個重要象徵物。點河放河燈是一項極為普遍的習俗。中元節、中秋節之日,或去河中放燈,或將燈送給求子家庭,送燈就意味著送子("燈"諧音"丁",丁即男丁)。河燈常常做成西瓜、蓮花、葫蘆等形狀,這些都是生殖崇拜的常用形式。
瓜果,幾乎是所有秋季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七夕節乞巧時,要對織女供瓜果。中元節祭祖時,要把瓜果與新禾一起供奉。中秋拜月時更和不了瓜果。放河燈時,也常用西瓜、番瓜、南瓜等物,做成西瓜燈、番瓜燈、南瓜燈。不少地方在中秋有一種"摸秋"的風俗,即求子的婦女在節日的夜晚到地里去偷瓜,特別要偷南瓜,"南"諧音"男",取回後藏在床下,認為這樣可以生男孩子。有的民族如土家族,甚至八月十五沒有其他活動,只有偷瓜送瓜。小兒或大人摸到地里偷瓜,然後送到新婚人家或無子人家,放入錦被之中,往往把一床錦被弄得連泥帶水,一塌糊塗,但接瓜的人家還要宴請送瓜人和賓客。

㈡ 牛郎織女的結局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中國傳統民間故事中的一部分,也被視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愛情傳說之一。根據傳說,牛郎和織女是兩顆在天上的星星,他們相愛並私奔到人間生活在一起,但由於違背了天條,天帝將他們分開,牛郎被迫回到了天界。

然而,因為他們真摯的愛情和人間的眷念,天帝在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即中國的七夕節)允許他們相會一次,這一天被稱為「乞巧節」或「七夕節」。據說,在這一天晚上,七夕河(即銀河)上的一群喜鵲會形成一座橋,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會。

因此,牛郎和織女雖然被分離,但每年的七夕節,他們有機會在銀河兩岸相聚,象徵著愛情和團聚的美好寓意。這個結局展示了對真愛堅守和永恆追求的美麗形象。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故事在不同版本中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和解釋。

熱點內容
花藝學徒幹嘛的 發布:2025-07-13 08:48:44 瀏覽:691
七夕吾悅 發布:2025-07-13 08:43:07 瀏覽:779
一朵梅花刺綉 發布:2025-07-13 08:40:40 瀏覽:407
櫻花放假 發布:2025-07-13 08:39:16 瀏覽:723
小迎春盆景 發布:2025-07-13 08:27:25 瀏覽:66
櫻花飄落記 發布:2025-07-13 08:26:53 瀏覽:787
盆景鋸末樹 發布:2025-07-13 08:17:23 瀏覽:852
日本綠色泡泡帶刺綠植 發布:2025-07-13 08:00:10 瀏覽:685
荷花哪裡的煙 發布:2025-07-13 07:51:43 瀏覽:739
放酒瓶插花 發布:2025-07-13 07:26:40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