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蘭花
『壹』 古詩詠幽蘭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1、古詩詠幽蘭詩句的意思是:「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作者推崇蘭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蘭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愛的花,喜愛她的品格高潔,清香宜人,在他的書房以及養心殿內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蘭。在他寫下的詠花詩中,也以詠蘭詩寫得最好。以詠蘭寄託了自己崇尚高潔的情愫。
2、原文
《詠幽蘭》
清代:康熙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3、譯文:
婀娜花姿碧葉一樣的生長,風吹來難以隱藏他的清香。
不因為被人摘取而堪作配飾,即使沒有人,它依然能夠孤芳自賞。
4、作者: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1)康熙蘭花擴展閱讀: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喜愛素淡、雅緻、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和諧統一。蘭花深厚的文化內涵,延續了蘭花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了蘭花的蓬勃發展。
康熙大帝的《詠幽蘭》「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一首《詠幽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
《詠幽蘭》一詩清新可讀,意蘊深沉:「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勞。」詩從「難隱谷中香」、「無人亦自芳」 兩個方面,贊揚幽蘭高尚的品德和可貴的情操。這顯然是比興之詞,詩人筆下的蘭花,正是他所敬慕的人才。
『貳』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人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通過吟詠蘭花的孤高隱逸,形容人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出自清代康熙的《詠幽蘭》。
原文: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譯文:
蘭花的花朵婀娜多姿,葉子碧綠狹長,風吹過帶來了蘭花的香氣。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欣賞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2)康熙蘭花擴展閱讀
康熙皇帝一首《詠幽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蘭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愛的花,喜愛她的品格高潔,清香宜人,在他的書房以及養心殿內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蘭。在康熙皇帝寫下的詠花詩中,也以詠蘭詩寫得最好。以詠蘭寄託了自己崇尚高潔的情愫。
蘭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首先標榜做人應當遵從「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談論「君子之道」時,經常用蘭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辭上傳》就記載了孔子這段話:「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意思是,君子的為人處世,不管入世或隱居,保持沉默或發表言論,都不會丟失自己的人格。君子與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兩個人齊心協力,其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兩個人發自內心的言論,就像蘭花一樣氣味芬芳。
自孔子在精神層面為蘭花定調之後,歷代文人墨客就偏愛種蘭、賞蘭、詠蘭和「寫蘭」,有著揮之不去的蘭花情結。
在傳統花鳥畫出現之前,中國文人主要用詩賦的形式詠蘭,而從宋代開始,中國逐漸興起「寫蘭」之風,以繪畫的形式傳承孔子所倡導的蘭花精神,公認的蘭畫鼻祖是南宋的趙孟堅和宋末元初的鄭思肖。
趙孟堅的傳世之作有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此圖繪墨蘭兩叢,生於草地上,蘭葉柔美舒放,蘭花盛開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滅亡後,趙孟堅年已垂暮,他隱居於湖南,不食元祿,繼續「寫蘭」,以示忠貞和清高。
鄭思肖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意為思念「趙宋」,他把自己的畫室稱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暗指大宋。他所作的墨蘭與眾不同,寓意深刻,人們稱之為「無根蘭」。所謂「無根蘭」,就是畫蘭不畫土,且花葉蕭疏,以寓宋土已被掠奪之意。
趙孟堅和鄭思肖「以蘭明志」的情操,使他們享有「忠貞」的盛譽,受到後人的高度評價。
從此以後,蘭花作為君子性格和高潔、忠貞的象徵,成為文人畫家的必修課,畫家通過「寫蘭」提高志趣,修煉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後的蘭畫作品,都在此基礎上各出新意,通過各種手法把蘭花精神表現出來。
元代畫家趙雍筆下的蘭,淡雅清幽,奔放飄逸,深得趙孟堅「寫蘭」心法。明代畫家文徵明畫蘭,筆墨恣肆,常以竹石為伴,毫無塵俗氣。清代畫家汪士慎筆下的蘭,柔嫩而不折,顯示出堅韌不拔的精神。
李方膺筆下的蘭,信手拈來,表面上看似乎葉亂花迷,實則花歌葉舞,翩翩飛動,有上下應答之態。李鱓筆下的蘭,孤獨而又執拗,意趣高遠。鄭板橋筆下的蘭,與山石為伴,石雖瘦,而骨硬,蘭雖弱,而魂秀。
近代以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畫家,也都畫出了蘭的「君子」品性,畫出了蘭的高潔和頑強。
『叄』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是什麼花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來自清朝的愛新覺羅_玄燁(即康熙皇帝)的《詠幽蘭》一詩。
全詩為:
婀娜花姿碧葉長,
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
縱使無人亦自芳。
這首詩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作者吟詠的不是蘭的孤高隱逸,而是推崇蘭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愛蘭、養蘭、詠蘭、畫蘭,與蘭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欣賞蘭花花的芳香,葉的優美。開花時,幽香清遠,馥郁襲衣,一枝在室,滿屋飄香。無花時,優雅常青的葉片參差交錯,隨風搖曳,婀娜多姿。配以造型優美、古樸的紫砂蘭盆,或套以瓷盆,無疑是室內絕好的陳設。古人曾有「觀葉勝觀花」的贊嘆。人們更欣賞蘭花以草木為伍,不與群芳爭艷,不畏霜雪欺凌,堅韌不拔的剛毅氣質,「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蘭花以其濃厚的文學、藝術色彩和民族特色,歷來被人們當作高潔、典雅的象徵,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1987年在全國十大名花評選中,蘭花以僅次於梅花、牡丹、菊花,排列全國十大名花第四,可謂當之無愧。
描述蘭花的詩詞
《點絳唇_蘭花》(宋代 姚述堯)
瀟灑寒林,玉叢遙映松篁底。
鳳簪斜倚,笑傲東風里。
一種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風細,國人爭媚,不數桃和李。
《蘭花》(宋代 易士達)
春到蘭芽分外長,不隨紅葉自低昂。
梅花謝後知誰繼,付與幽花接續香。
《蘭花》(宋代 楊萬里)
雪徑偷開淺碧花,永根亂吐小紅芽。
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
《題鄭所南蘭》(元代 倪瓚)
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
『肆』 詠幽蘭詩句的大概意思
《詠幽蘭》詩句的白話意思:蘭花的花朵婀娜多姿,葉子碧綠狹長,風吹過帶來了蘭花的香氣。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欣賞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詠幽蘭》是中國古代的一首詩,作者是清朝的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皇帝)。
全詩原文如下: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4)康熙蘭花擴展閱讀
康熙皇帝的這首《詠幽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他吟詠的不是蘭的孤高隱逸,而是推崇蘭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蘭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愛的花,喜愛她的品格高潔,清香宜人,在他的書房以及養心殿內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蘭。
在康熙皇帝寫下的詠花詩中,也以詠蘭詩寫得最好。以詠蘭寄託了自己崇尚高潔的情愫。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喜愛素淡、雅緻、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和諧統一。蘭花深厚的文化內涵,延續了蘭花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了蘭花的蓬勃發展。
三、四兩句盛贊蘭花的高風亮節,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欣賞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伍』 康熙的詠蘭花的詩用繁體字寫
詠幽蘭
阿娜花姿碧葉長,
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
縱使無人亦自芳。
『陸』 贊美蘭花的詩詞
蘭花被孔子稱為王者香,孔子一眾由衛返魯,聞到一陣清香,注目觀專看,發現草叢中有大屬片蘭花。孔子說:"夫蘭為王者香,今乃與眾為伍,譬賢者不逢時,鄙夫為倫也",這句話比較淺顯,就不再解釋。
國蘭一般有香,而無艷麗的顏色,所以詩人們一般用來形容才學出眾,德行高尚,甘於隱逸,不求聞達的賢人,詠蘭之詩甚多,選其一:
《蘭花》明,薛網
我愛幽蘭異群芳,
不將顏色媚春陽。
西風寒露深林下,
任是無人也自芳。
第二句,寫了蘭花的清高自重,
第三可,寫了蘭花的不懼條件艱苦,
最後一句是最好的歌頌,芬芳不是做給任何人的,是與生俱來的高尚。
有關描寫蘭花的詩句太多,這里先舉十個詩句:
1.蕙草春已碧,蘭花秋更紅。(唐:李德裕)
2.羅浮山中春晝長,風吹蘭花滿面香。(宋:白玉蟾)
3.翠柳條柔先改色,紫蘭花冷不飄香。(明:劉基)
4.身事豈能遂,蘭花又已開。(唐:賈島)
5.峭壁一千尺,蘭花又空碧。
6.娟娟秋蘭花,綠葉何披猖。(唐:陸文圭)
7.寄君青蘭花,惠好庶不絕。(唐:李白)
8.燒盡長安上蘭花,何時重見此繁華。(宋:連文風)
9.如今精爽知何在,採得蘭花泣看歸。(宋:陳著
10:曾乞蘭花供,無書又過春。(唐:唐彥廉)
『柒』 朗讀詠幽蘭這首詩,並解釋
《yǐn jiǔ ·yōu lán shēng qián tíng 》wèi jìn :táo yuān míng
《飲酒·幽蘭生前庭》魏晉:陶淵明
yōu lán shēng qián tíng ,hán xūn dài qīng fēng 。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qīng fēng tuō rán zhì ,jiàn bié xiāo ài zhōng 。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háng háng shī gù lù ,rèn dào huò néng tōng 。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jiào wù dāng niàn hái ,niǎo jìn fèi liáng gōng 。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釋義: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7)康熙蘭花擴展閱讀:
這首詩以幽蘭自喻,以蕭艾喻世俗,表現自己清高芳潔的品性。詩末以「鳥盡廢良弓」的典故,說明自己的歸隱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義。
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二十首》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詩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釋義:但恨此言多謬誤,望君願諒醉鄉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陶淵明的時代,是門閥士族的時代,政治黑暗,官場腐敗,且易招來殺身之禍,他痛感世道的險惡,生活的艱辛,又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終於在義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歲時,當了八十餘日的彭澤令後棄官歸隱,長歸園田,不再出仕,親執耒耜,躬自勞作。
由於社會的長期分裂和動盪不安,再加上統治者的荒淫奢侈,許多敢於批評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動輒被無辜殺戮。因此,當時文人們懼談政治,盡是躲開政治,有的以遊山玩水,隱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學清談等方式來表示自己沒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統治者猜忌,以招來人身傷害。
橫禍難料的黑暗現實造成的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不能不影響破落貴族出身的陶淵明。他從二十九歲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歲解去彭澤令,前後幾仕幾隱,實際做官時間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這樣在黑暗現實里稍縱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語言,指責黑暗社會,揭露政治危機,鄙棄虛偽世俗。
『捌』 詠幽蘭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這首詩是誰的作品
詩名《詠幽蘭》
作者:康熙(清代)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內,縱使容無人亦自芳。
釋義:
蘭花的花朵婀娜多姿,葉子碧綠狹長,風吹過帶來了蘭花的香氣。
蘭花不因可以被別人摘取作為佩帶裝飾而自貴,即使沒有欣賞的時候也自己發出芬芳。
(8)康熙蘭花擴展閱讀:
康熙皇帝一首《詠幽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他吟詠的不是蘭的孤高隱逸,而是推崇蘭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蘭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愛的花,喜愛她的品格高潔,清香宜人,在他的書房以及養心殿內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蘭。
在康熙皇帝寫下的詠花詩中,也以詠蘭詩寫得最好。以詠蘭寄託了自己崇尚高潔的情愫。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喜愛素淡、雅緻、潔凈的風格,推崇忠貞、廉潔、質朴、堅韌的情操,而蘭花正是這種風格和情操的和諧統一。蘭花深厚的文化內涵,延續了蘭花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了蘭花的蓬勃發展。
『玖』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
1、譯文
蘭花的姿容婀娜,葉子碧綠修長。風吹過來,就算身處幽谷里也難掩其香味。不因為被人摘取,就甘心作為配飾。就算無人欣賞,也默默地吐著芬芳。
2、原文
詠幽蘭
婀娜花姿碧葉長,
風來難隱谷中香。
不因紉取堪為佩,
縱使無人亦自芳。
3、作者
愛新覺羅·玄燁
(9)康熙蘭花擴展閱讀
1、賞析
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不因紉取堪為佩,縱使無人亦自芳。」在詩中道出了「蘭花」冰清玉潔的高雅氣質。他吟詠的不是蘭的孤高隱逸,而是推崇蘭的謙和踏實,不爭虛華的品格。
2、作者簡介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拾』 大清朝哪位皇帝喜歡蘭花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回。屬兔,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答十三,卒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乾隆於雍正十三年即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歷史著名的昏君,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