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人七夕
㈠ 七夕節的來歷50字是什麼
七夕節的來歷50字: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相關信息: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乞巧節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在當代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㈡ 關於牛郎織女和七夕的資料
傳說復之一
早先,織女和制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織女織布,牛郎放牛。天帝看到這一幕,感覺兩人都很可愛,於是,天帝下令讓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婦。誰知,成為夫婦的牛郎織女卻整天如膠似漆似的粘在一起,荒廢了勞作。
天帝知道後,大怒。於是,天帝讓烏鴉去傳旨,讓牛郎織女七天相會一次,以免耽誤勞作。誰料烏鴉卻傳錯了旨,將七天相會一次傳成了每年七夕相會一次。
傳說之二
相傳織女是天上的天女,牛郎只是凡間的普通放牛郎。織女因貪戀人間,私自下凡遊玩,並在一湖中洗澡。牛郎看到後,便愛上了織女,為了讓織女留下來,牛郎偷走了織女的衣服。織女回不了天庭,便留在凡間與牛郎結成夫婦。
後來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人將織女接回天庭。牛郎也是奮力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頭上的金釵劃出了一條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隔河相望。
天上的喜鵲被牛郎織女的愛情所感動,並且為他們搭成了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於是,天帝便下令每年的七夕牛郎和織女才能相會一次。
㈢ 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是古代時候女子的專有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古代「七夕」節最初的人文含意。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乞巧」來源於古代對紡織女神的祭祀。織女是紡織之神。上古三皇五帝中的顓頊,是楚地的部落首領,顓頊本人非常聰慧,中國傳統的歷法,四季劃分有他創建的功勞。而他有一個孫女特別聰明能幹,會紡織並掌管部落的紡織。這是織女的源頭。楚國,崇尚自然和星辰崇拜,顓頊在傳說中已經封神封帝,成為天上的神仙,自然他的孫女也就享有神的祭祀。每年秋初,正是大規模進行秋冬紡織的時候,楚地的人們自然會虔誠祭祀。後來,「乞巧」逐漸偏重女性參與。古代女孩拜織女,也是「求巧」。有時會通過一些競技類活動選出手巧的女孩。
㈣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來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
七夕節來歷
牛郎和織女的忠貞愛情打動了喜鵲,每年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為牛郎和織女搭乘鵲橋,長久分離的相思之情。
使如此短暫的相會就像夢幻一樣,彷彿「金風玉露一拍衫乎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沒有分別便不知相聚的不易。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逐漸流傳,後人在七夕節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活動和慶典,既對牛郎織女相會的祝福,也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段美好的愛情經歷。
七夕節習俗
乞巧節傳統習俗有拜七姐、拜牛郎、祈福許願、乞巧、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等。由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現代人常將七夕節當作中國的情人節來過。
乞巧節的飲食襲悉習俗是吃巧果和吃巧巧飯。巧果是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之一,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也就是酥糖,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㈤ 七夕牛郎織女的典故怎麼來的
牛郎織女傳說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詩經·小雅·大東》中即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t天畢,載施之行」的詩句。
後世經過不斷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傳說,鍾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這一論斷說明了詩歌創作的直接源起,即「物之感人」。而外物又包括自然界的「物象」和人事界的「事象」。隨著傳說的逐漸定型故事化、普及化,以及相關風俗的流傳,牛郎織女故事逐漸浸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影響日深的人事「事象」
而《詩經·小雅》中的《大東篇》雲:「維天有漢,藍亦有光。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說明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是作為兩顆星星的名字出現的。《左傳·昭公九年》中雲:「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東土也。薄姑齊也,商奄魯也。」以上兩則文獻,證明「大東」乃指齊地。而山東省淄博市的沂源縣,介於齊魯兩地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當屬大東的核心地區。
七夕之夜牛郎織女會天河的故事情節是從天象演義而來的,是上古觀天象的反映。織女是七月之星,在男耕女織的古代,此時正是婦女夜以繼日紡織的時候。那麼牽牛之得名又跟時令有何關系呢?《史記·天官書》雲:「牽牛為犧牲。」八月仲秋之月,飼養的牛、羊等牧畜體格漸豐,可以作為祭祀之物。此時的黃昏時分,明亮的織女星已經離開頭頂向西滑落,而銀河東岸與其相對的另一顆星則隨其後升上天頂,被視為犧牲之月的標志,並被順理成章地命名為「牽牛」。正是基於對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結合農耕生活才產生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因此,沂源人民在七夕節這天仰望星空向牛郎織女拜祭的時候,都不忘從織女那裡祈求紡織的手藝,希望能有像織女一樣靈巧的雙手、善良聰慧的心靈,祈禱愛情幸福美滿。故七夕節又稱乞巧節。
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