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蘭花花敘事曲宋飛
⑴ 二胡曲 蘭花花敘事曲 講述的什麼故事
1.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格英英(的)彩①,生下一個蘭花花,實實的愛死人。
2. 五穀里(那個)田苗子②,數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就數(那個)蘭花花好。
3. 正月里(那個)那個說媒,二月里訂,三月里交大錢③,四月里迎。
4.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
5. 蘭花花我下轎來,東望西照,照見周家的猴老子④,好像一座墳。
6. 你要死來你早早的死,前晌⑤你死來後晌⑥我蘭花花走。
7. 手提上(那個)羊肉懷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裡跑。
8. 我見到我的情哥哥有說不完的話,咱們倆死活呦長在一搭。
【注釋】
① 藍格英英彩:即藍得發亮耀眼。
② 田苗子:莊稼苗。
③ 大錢:即銀元。
④ 猴老子:指其丈夫,咒罵詞。
⑤ 前晌:指上午。
⑥ 後晌:指下午。
歌曲簡介
這是一首流行於陝西和青海、甘肅、山西部分地區的敘事歌。蘭花花,據民間傳說實有其人,是陝西固臨縣臨鎮某村的一位女子,長得美麗,渴望幸福,但卻被迫嫁給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蘭花花不甘於封建勢力的壓迫,自找「情哥哥」,並敢於信誓旦旦地宣布:「咱們倆死活長在一搭」。民歌不僅鞭撻了封建買賣婚姻對婦女的摧殘和迫害,同時還贊揚了蘭花花勇於沖破封建禮教、大膽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歌曲的旋律屬於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句組成,曲調悠揚柔美,節奏舒緩自由,歌詞口語化,很具地方特徵。
⑵ 二胡和電二胡的介紹
二胡
【樂器歷史】
[編輯本段]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樂器構造】
[編輯本段]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二胡各部構造的功能: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兩種,蟒皮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C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琴軸的類型:銅軫和木軫
E弓子: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松緊度。F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目前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現在大多採用金屬弦。
G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紅繞千對斤。
H琴馬: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保養維護】
[編輯本段]
弓弦樂器大多都會有琴皮,製作的材料大多是紅木等硬質木料,此類樂器與濕度有一定的關系。硬質木料的木質有一定剛性,密度高,木質也細膩。在一濕一干、空調暖氣收燥的環境中,會造成木料內外應力不能平衡的情況下,這時候會發生表面燒絲,濕度穩定後又會消失,也可以點上502用砂紙打一下,上些臘有條件的拋光。因此硬質木料是有可塑性的,白木材料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它木質松很容易達到內外應力的平衡。我們建議在二胡使用結束後,最好要將留在琴身上的松香粉末用軟布擦掉,避免日久粘在木料和琴皮上。我們製作的高檔二胡在木質表面都使用了天然蟲膠打磨,清拋光的工藝,這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傳統做法,對技工都有很高的要求,目的是保護木料,提高木料的光滑性,增強手感的舒適度。所以只要用軟布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潔了。有時間的話可以在琴身木質表面上些車臘或傢具用臘,但一定要擦乾凈,避免粘手。
二胡琴皮的保養是大家最關心的。二胡琴皮如果在保養得體的情況下會有很長的壽命,前提是要經常使用,我們見到的二胡大多都是存放不當,不經常使用而損壞的。經常使用會使琴皮保持彈性,這也是它的生命力,和我們一樣經常鍛煉,身體也就好,樂器的音色是不斷使用,是拉出來的,不用不拉是不會好的,在平時使用的情況下,本身也是對樂器是一種維護和保養。正確的使用也是正確的保養。有很多理論書籍或網路上的知識對琴皮提出了一些保養和處理的方法,但理論和實踐畢竟有差距,有時候表現出來的差距並不小。
我從二胡製作的方面談一些二胡琴皮保養的知識。以萬春二胡為例,琴皮第一道工序就是鏟皮,目的是將粘在皮上的肉雜物等都去掉,鏟皮要均勻,恰到好處,很關鍵,也很累人的一道工序。第二道是套皮,目的是拉伸蟒皮,去其油性,成型穩定,這時有一道關鍵工序就是燙皮,燙皮的目的:1.是穩定琴皮不讓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縮。2.是美觀,是琴皮有光澤。3.保護琴皮受濕度的影響。套皮完成後就可以決定琴皮的使用情況。第三道是鞔皮,前兩道的工序做好就為鞔皮鋪好了路,做到六角均勻,松緊恰當,難點是琴皮與琴筒的搭配,根據琴皮的情況處理琴筒,根據木料選擇琴皮。從這些工序來看,大家可以知道其中有兩點:1.去油性,有油性的琴皮會嚴重影響發音,對著光看的感覺就像一滴油點到了紙上。2.琴皮表面已經有處理。我的祖父周榮庭就開創套皮定型,蟒皮二次成型的工序。這些工序的處理都會對二胡的音色和使用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對琴皮上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臘,有鱗片翹起也很正常,捲起的鱗片是隨琴皮一起振動的。且不可用膠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氣性,自然性,它會自然的適應使用環境,因此二胡確實有它的靈氣所在。如果在琴皮內外都給封住就會影響琴皮振動了。琴皮鞔好後不可在對琴皮背面進行再處理,因為從琴筒後面對琴皮背面刮或打磨處理,會導致琴皮厚薄不均,嚴重會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議大家不要嘗試。對音色的改變應該從弦,琴碼,千金和音墊著手(見二胡使用和調試),知道它們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復調試,調節出自己滿意理想的音色。
二胡在不用的時候要放些防蛀片,濕度高的地區再放些乾燥劑,經常也要拿出二胡讓透透氣。
【演奏名家】
[編輯本段]
劉天華(1894-1932)、劉北茂(1903—1981)、劉長福、劉湘(1963—)、劉崇增、阿炳(華彥鈞1893—1950)、 宋飛(1969—)、宋國生(1938—)、沈星揚、王國潼(1939—)、王永德 、王文隆、王銘裕、王明華、李源源(1976.9—)、李佳穎、李福華、姜克美、姜建華、馬曉暉、馬向華、陳軍、陳耀星、陳詩涵、陳春園、陳家昆、陳乃瑜、張韶、張方鳴、張尊連、孫以誠、孫文明(1928—1962)、趙寒陽、趙榮春、閔惠芬、梁雲江、嚴潔敏、甘柏林、舒昭(1936—)、鄭德智、賀超波、蔣才如、朱昌耀、於紅梅、許講德、魯日融、蔣風之、項祖英、魏冠華、彭苙榳、孔艷艷、溫金龍、程秀榮、周耀錕、邵琳、段皚皚、高韶青、黃安源、梁文瑄、李寶順、林順麗、林傅強、邢立元、趙國良、陳慧君、張漢傑、許可、陳雄華、王穎、韓石、葛庭釗
【名家名曲】
[編輯本段]
根據時間和作曲家的方式分類:
·1920至1930年代
劉天華:劉天華二胡十大名曲,包括:《病中吟》(1915)、《月夜》 (1918)、《空山鳥語》(1918)、《苦悶之謳》(1926)、《悲歌》( 1927) 、《良宵》(1928.1.22)、《閑居吟》(1928.6)、《光明行》(1931) 、《獨弦操》(1932.1)、《燭影搖紅》(1932)
阿炳:《聽松》(1939)、《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195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豫北敘事曲》 (1959)
·196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三門峽暢想曲》 (1960,陳鋼編曲 )、《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梁祝協奏曲》
黃海懷:《江河水》
·1970年代
魯日融:《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歡樂的秦川》、《採花》、《搖籃曲》、《曲江吟》
周維 :《葡萄熟了》
·1980年代
劉文金 :《長城隨想》
吳厚元: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
朱昌耀:《江南春色》、《蘇南小曲》、《歡慶鑼鼓》
陳耀星:《戰馬奔騰》、《陜北抒懷》
張曉峰、朱曉谷::二胡敘事曲《新婚別》 (1980)
陳剛、 何占豪:《梁山伯與祝英台》
譚盾:二胡、揚琴二重奏《雙闕》 (1984)
陳能濟:二胡協奏曲《明月幾時有》 (1988)
何占豪 :二胡協奏曲《亂世情》、二胡協奏曲《別亦情》
楊春林:雙二胡協奏曲《長恨歌》
何占豪: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幻想曲》(1987)
閻惠昌:二胡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幻》(1987)
·1990年代
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1992)、二胡與管弦樂隊《姑蘇行》(1995)、二胡協奏曲《楊貴妃的故事》(1998)
高韶青:《隨想曲》
譚盾:《火祭》 (1995)
嚴潔敏:《卡門主題隨想曲》
黃安倫:二胡與交響樂《敦煌古譜四首》 (1997)
瞿春:《霓裳曲》 (浙江民間樂曲)
吳華:二胡及革胡雙協奏曲 《天仙配幻想曲》 (1995)
黃曉飛:二胡協奏曲《愛河之春》(1997)、二胡協奏曲《長恨歌》、二胡協奏曲《母親》、二胡與鋼琴《懷念》、二胡協奏曲《六月雪》
關銘:《蘭花花敘事曲》
金夏載:《春江水暖》
廬亮輝:《疆風舞韻》
顧冠仁:二胡協奏曲《夜月》
許可:二胡與鋼琴《風韻》(1991)、二胡與鋼琴《思念》(1993)、《搖籃曲》(1996)
王燕樵 :二胡與管弦樂隊《百鳥朝鳳》(1990)
陳怡:二胡與弦樂隊《胡琴組曲》(1998)
外山雄三:二胡與管弦樂隊《橋》(1998)
松尾佑孝:胡琴協奏曲《天風愛舞和庵》(1998)、二胡協奏曲《江河雲夢》 作曲:梁雲江
·2000年代
劉文金:《二胡套曲——如來夢》 (2002)、二胡與琵琶與樂隊《火—綵衣姑娘》( 劉文金曲,二胡:王穎 琵琶:鄧樂
劉學軒)、《第二二胡協奏曲》、《二胡協奏曲》、《山林之秋》二胡與絲竹室內樂團、《二》低音二胡與南管團、《港都、春花、夜雨》給二胡與民族室內樂
關乃忠:《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
陸橒:《西秦王爺》 (2003)
莫凡:胡琴協奏曲《京風》
譚盾:胡琴協奏曲《卧虎藏龍》 (2003)
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
楊青:《秋之韻》
王之輝、景建樹:《黃水韻》
王曙亮、梁奇:《剪窗花》
許可:《大莫敦煌》(2004)、《黃沙古道》(2004)
楊勇:二胡與大提琴二重奏《河曲》(2001)
蔡東鏵:二胡協奏曲《浮徒》(2007)、二胡與樂隊《幽滿庭》(2007)、(二胡、中阮、揚琴、打擊樂)《三生石》(2007)
朱毅:二胡與管弦樂隊《西域風情》(2004)
王燕樵:二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阿吐什的朝晨》(2001)
·改編作品
《查爾達斯》(維多里奧·蒙第)
《流浪者之歌》 ( 巴布羅·薩拉薩第)
《漁舟唱晚》(關偉07年)
《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
《羅西尼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90年編)
《浪漫曲》(魯賓坦/93年編)
《乘著歌聲的翅膀》(門德爾松/93年編)
《夜曲》(柴可夫斯基/95年編)等。
【二胡製作】
[編輯本段]
·二胡樂器製作名家
呂偉康、王根興、萬其興、徐元貞、陸林生、王國興、翁永益、胡涵柔、桂根生、王鐵樹、馬乾元
【二胡教育】
[編輯本段]
論二胡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關偉 )
當今二胡教學領域兩大傾向:一方面是年長的前輩們大多注重傳統教學理念。比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乃至習琴的風格、門派、演奏特點等等。筆者在與這些「傳統式」接觸時,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中國二胡源遠流長的藝術表現魅力,千百年的風土民情歸結成弦與手的結合,濃深的內涵是少數「現代派」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與民族文化的高速發展,近年來涌現出一批與時代並進的少青派二胡新秀,筆者稱之為二胡「現代派」。這些氣勢旺盛、充滿朝氣的、且又完全受新時代高速發展的文化社會所陶制的群體,在學習二胡演奏的過程中,大多表現為思維敏捷、上手快、技術適應性較強。從而就有了:西方樂曲高難度的演奏,在他們手中不在話下...似乎令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們力所不能及。但是,二胡就是二胡,它絕不是小提琴、不是鋼琴等西洋樂器。二胡本身之所以能流傳發展至今,是它獨自的魅力所決定的。千百年的人文、民土風情和滄桑所造就的二胡表現魅力,是同它悠久的歷史分不開的。脫離了傳統的寶貴基礎,二胡演奏就難免浮華、枯燥,難免暴露音樂理念上的稚嫩性.發展是好的,進步是必然的,發展和進步是針對原有而言的,如果完全脫了軌,就不是發揚光大,確切的說是「蛻變」。如果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同時感受到老前輩們的「手上活兒」也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呀!只有在立足於傳統的基礎上積極的借鑒、中西合理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才符合二胡演奏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摘自[中國二胡通訊]
【演奏技法】
[編輯本段]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騎在琴桿上,拇指略微彎曲,不可豎直地向上翹起,也不可向下彎曲緊捏琴桿。掌心應成懸空狀,盡量減少虎口與琴桿的接觸面積,這樣有利於按指的准確,也有利於換把動作或其它技巧練習的敏捷。整個左手應放鬆,小臂自然下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學者持琴時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個左手幾乎與肩構成平面,這樣不僅難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狀態,按弦、換把等顯得非常被動、死板,運指技法難以提高。
右手持弓的手形近似於"拿筷子",基本原理也有些相似。整個右手既不要緊張僵持,也不要鬆鬆垮垮。持弓的具體手形是:手腕自然端平,掌心向左,五指微屈,食指與拇指在弓根處捏住弓桿,中指和無名指並列於弓毛與弓桿之間,小指則放在弓毛的下邊。拇指與食指主要牽引弓子作左右運行,並掌握整個弓子運行的平衡,中指主要是頂弓桿拉外弦,無名指主要是扣住弓毛拉內弦。
當然,中指與無名指放在弓桿與弓毛之間,只是對一般情況而言。如果在外弦上較長時間的奏快弓、碎弓等弓法技巧,不如將閉著的無名指暫時退出來,整個運弓的右手倒顯得更為靈活、自如。不過,也有這樣一些初學者,他們不分具體情況,持弓時習慣於只留中指或無名指在弓桿與弓毛之間,內外弦都由這一指來"一指包干"。這樣的換弦有明顯痕跡,發音生硬。
有些初學者雖然將中指和無名指插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但持弓處都移到了接近弓子中段的地方,這樣大大浪費了完全可用的弓段。按杠桿原理,動力臂越短,越不易使上勁。向左移動了持弓點,等於縮短了動力臂,有礙於二胡演奏技術的充分發揮。
練琴時還要注意培養良好演奏習慣。演奏時動作要敏捷、准確,舉止要滿灑、利落,神情要自然、大方,力求通過演奏者熟練的演奏動作和恰當的面部表情來幫助聽眾理解樂曲內容,使演奏者的琴聲和聽眾的心聲形成共鳴。但不要故弄玄虛,或無意識的前俯後仰,喜怒無常,不要一邊拉一邊哼哼,也不要邊拉邊用腳踏拍子,切忌銜著煙卷或旱煙管拉二胡。
學習交流社區:
中國二胡藝術網http://www.erhuart.cn
網路二胡吧http://tieba..com/f?kw=%B6%FE%BA%FA
香港電影《二胡》
片名:二胡
地區:中國香港(ATV)
類型:情景喜劇
片長:60集
首播:2000年
監制:張堅庭
演員:姜大衛 恬妞 張同祖 孫佳君
劇情介紹
由亞洲電視耗資二千萬元,英皇電影集團負責製作的六十集大型處境喜劇<二胡>,快將隆重播出。由監制張堅庭摔領的台前幕後班底,陣容強勁,雲集港台紅星大匯演的創意喜劇,擔保帶給觀眾無盡驚喜。
由於<二胡>劇情是圍繞經營酒吧的一家人和來自不同階層的酒客,日常遭遇到的喜、怒、哀、樂趣事為題,主景場地亦移師【如何選購二胡】
木料: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檀木最上。次之為烏楊或新木,其他雜木製作的二胡只可作為初學練習之用。皮膜:
二胡筒上的皮膜均為蟒皮,,以色澤鮮艷分明,鱗紋均勻,光滑帶有油性、薄厚適中為上品。蟒皮的薄厚和蒙得松緊對二胡的音色影響很大,過厚則振動遲鈍,過薄則聲音單薄易出噪音;蒙得過緊則聲音尖硬,蒙得偏松則聲音遲鈍易塌陷,一般來講用新蟒皮蒙琴筒偏緊一點為好,開始用時在皮面上抹一點植物油,拉完琴後琴馬壓在皮上不要松弦,經過兩三個月的每天拉奏,琴皮的張力就可達到松緊適中,這時,需備一截與琴筒橫面一般長的鉛筆在用完琴後架在弦下面以減輕琴馬對皮膜的壓力,保持皮膜的最佳張力狀態。還有,如在南方購琴到北方使用,要選擇皮面張力偏松的;在北方購琴到南方使用,要選擇皮面張力偏緊的,我國北方氣候乾燥,南方氣候潮濕,皮膜受氣候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琴桿:琴桿是二胡的支撐體,要隨琴弦重大拉力,木質一定要好,要用完整的木料鏇成,中間不可有癤,更不能拼接,否則,容易變形斷裂。琴桿過去都是圓形,隨著鋼絲弦的普遍使用,琴弦拉力增大,現在普遍改為能抗彎的扁圓形,橫截面好像鵪鶉蛋的形狀,琴桿標准長度一般為830毫米,過長琴桿易彎,過短則弦的張力不夠,影響音色。
琴軸:
琴軸有全木軸,渦輪式機械軸,和螺桿式機械軸三種,一般業余學琴多用機械軸,它的優點是調弦方便,不易跑弦,但在選購時要檢查製作是否精密,使用中要適當點一點兒縫紉機油,避免受潮銹蝕溢扣跑弦等問題。
弓子:
二胡弓子是由弓桿與弓毛組成的,弓桿是用竹子烤制而成,弓毛為一綹馬尾,從弓尖弧形小彎中通向弓根系在魚尾處,弓魚一般由有機玻璃或獸骨製成,固定在弓尾螺絲上用於調節馬尾松緊,整個弓桿呈淺馬鞍型。弓子是二胡演奏發音的關鍵工具,它的質量對於演奏的影響極大,弓桿的粗細、輕重、長短雖各有所好,但都不可過分,過輕過細則綿軟無力;過粗過重則笨拙、音噪;過長則不好控制;過短則影響長音演奏,因此,一般以850毫米左右為宜,用料有老紅竹、江葦竹和鳳眼竹,以節少、粗細均勻為上品,弓尖和弓根的彎度要適中,彎度過大則難以控制;彎度過小則影響握弓手指的靈活。弓毛以白馬尾為上品。選擇琴弓除了要注意前面講的問題外,還要看馬尾梳得是否整齊,與魚尾連接外捆紮得是否牢固,不少新購的琴弓用不多久就因馬尾 松脫無法使用,就是在選購琴弓時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另外,在使用時要隨著氣候的變化及時調整馬尾的松緊,用完後要將魚尾螺絲擰松以保持弓桿的良好狀態。馬尾一沾油脂就擦不上松香,切不可用手摸馬尾,以保持弓毛的潔凈。松香須用特製的胡琴松香或小提琴松香擦在弓毛上,不可將松香燙在琴筒上,這樣做易出噪音,拉起琴來松香沫飛濺沾在弦上和琴桿上影響換把和高音區的演奏。新的弓子不易擦上松香,可用一些碎松香碾壓在弓毛上,松香要勤擦,每次不要擦得太多,一般以拉琴二至三個小時後擦一次為宜。
琴托:
琴托是墊在琴筒下面的木托,由較重的硬木製作,二胡有了琴托以後,使琴身在腿上更為穩定,大大方便了下把位技巧的發揮並增加了音量。
琴馬:
琴馬是將琴弦的聲音傳導到琴筒的關鍵部件,它對發音的好壞、音量的大小起著重要作用。製作琴馬的材料很多,幾十年來,人們對琴馬的製作進行了多種試驗,均各有利弊,現在大都使用楓木和松節製作的琴馬,底部有圓形的或橢圓形的,高度為1厘米,底部寬度為1.5厘米,上部橫寬為1厘米。這兩種琴馬普遍認為發音柔和、音質純正。當然,二胡發音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琴馬,它與琴筒的木質好壞、皮膜的薄厚、松緊、天氣的陰晴、空氣的潮濕、乾燥、冷暖均有直接關系。因此,琴馬盡可多備幾種(木質、竹質、骨質、塑料等到以便在不同氣候情況下進行調整,至於在何種情況下用何種琴馬,需要自己去體驗。緊靠琴馬的下面,還須在琴弦與皮膜之間塞一小塊用絨布或氈子做的制音墊,它能解決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曠音,使之集中、豐滿,制音墊的薄厚、大小要適中,過厚則影響音量,過薄則不起作用。 總結:
本人認為,要想購得一把稱心如意的愛琴首先要從木料入手,她可是二胡音色好壞的先決條件。現在,市面上有許多材質的二胡其中不乏有以次充好的,我們在選購時可得多加小心以免上當,怎樣識別木料的真假與優劣呢?
第一,要看音色。以我們試奏為准,要盡可能的多試幾把琴,多試幾個把位要知道同樣品牌或同樣價格的琴有時音色相差甚遠,好的二胡是能經得起考驗的。 第二,要看做工。一般來說,越是優質的二胡做工越細膩反之就越粗糙。
第三,要看價格。優質的二胡價格可是不菲哦!當然,我們決不能只看價格還是那句話,小心上當!
這其次就是看皮膜,那什麼樣的皮膜才算是好皮膜呢?
很簡單,第一,皮膜的顆粒要大。第二,皮膜的顏色成份中黃顏色越多越好。
最後是看弓子,好弓的標准有三,第一,弓要長而直。第二,弓毛應是白色且弓毛多而齊。第三,弓桿的節應少而小
二胡的特性
[編輯本段]
(一)形 制
二胡和其他弓弦樂器的構造基本相同,分為琴桿、琴筒、琴軸、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為竹製外,其他部件均為木製。琴筒主要分圓八角和方六角兩種,此外還有扁圓筒、圓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側蒙有蟒皮,這與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殼製作的,一側則用木版粘住。京胡幾個部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琴軸為木製),但其琴筒一側是用蛇皮蒙制的。幾種樂器的尺寸屬中胡最大,其次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二)音 色
各種樂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點,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取決於它的內外定弦的音高與弦的張力適宜,另一方面是由於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時無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運弓,即可發出平和柔美之聲。
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對二胡較高,由於它們弦的張力比較大,因此,演奏時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對要比二胡大,才能獲得該樂器宏亮的音色。在傳統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別是在戲曲音樂的伴奏中,我們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帶有鐵箍,這是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獲得其揚剛之聲。在演奏京胡時為了增加弓毛與弦之間的摩擦力,則把松香點燃後直接滴在琴筒上,以發出其高亢、清脆之聲。當然,京胡之所以能發出這樣的音色,與其用竹製琴筒小、用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關系。
高胡雖然琴筒也比較小,雖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於它是木製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時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時那樣大的力度即可獲得悠揚柔美的音色。
中胡的琴桿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長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時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對也比二胡要大,由於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發出的聲音既渾厚又圓潤。
我們在學習技法和掌握風格的同時,還要對音樂的內涵進行了解,只有對音樂有了深層的認識,才能做到更深刻的揭示和表現。這正是音樂學習的本質,也是我們學習音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目標。
但我還沒有聽說過電二胡,或許你說的是電吉他吧!!~
謝謝!!~
⑶ 蘭花花敘事曲的內容簡介
《藍花花敘事曲》是於1981年根據陝北民歌《藍花花》的主部音調及故事情專節創編而成的一首二屬胡敘事曲。樂曲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組成。它通過對蘭花花這樣一個美麗、善良、天真而純朴的農村姑娘典型形象的塑造,以及她在愛情上的不幸遭遇,展現了蘭花花勇於向封建勢力抗爭的堅強性格。作品借鑒了西洋奏鳴曲的曲式結構,融合了中國戲曲音樂中的一些表現特點,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⑷ 二胡曲《蘭花花敘事曲》在哪裡有下載要宋飛演奏的!
《蘭花花敘事曲》(宋飛)視頻下載: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xnh_eh5tRY/
⑸ 誰知道一些二胡曲子,特別悲傷的那種
新婚別 江河水 二泉影月是用二泉胡拉的/二泉胡跟一般的二胡有所不同
⑹ 蘭花花敘事曲的故事梗概
《蘭花花敘事曲》用二胡給人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這首作品本內身的技術難度並不很容大,在演奏時主要是要把握好樂曲的整體結構布局,和演奏者在曲中投入角色的問題。在樂曲的整體布局方面,我們要運用好結構造型感,以由大及小的結構造型勾畫法來為作品進行整體的布局。在演奏者投入角色方面,我們要思考演奏者是作為一個故事的講述者來講別人的故事呢?還是作為故事中的主人公正在經歷此時此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呢?或是作為故事中的其他角色(如鄉親們、追逐的惡奴們等)在表述當時的情景呢?我認為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來探討:第一個問題是,音樂演奏與戲劇表演不同,一個演員在一個劇中大多擔任一個角色(尤其是主要角色),因此他只需體驗這個角色的思想感情,以及這個角色與其他角色的關系等等。而音樂演奏卻要擔任這首樂曲中的所有角色,要體驗所有角色的思想感情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⑺ 二胡有哪些好聽的曲目
我就是學二胡的,建議:一枝花、蘭花花敘事曲、萬馬奔騰、賽馬、江河水、二泉映月、江南春色。希望能採納。
⑻ 中央音樂學院9級考級曲《二胡蘭花花敘事曲》正常應該是什麼速度
歌曲簡介
這是一首流行於陝西和青海、甘肅、山西部分地區的敘事歌。蘭花花,據民間傳說實有其人,是陝西固臨縣臨鎮某村的一位女子,長得美麗,渴望幸福,但卻被迫嫁給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蘭花花不甘於封建勢力的壓迫,自找「情哥哥」,並敢於信誓旦旦地宣布:「咱們倆死活長在一搭」。民歌不僅鞭撻了封建買賣婚姻對婦女的摧殘和迫害,同時還贊揚了蘭花花勇於沖破封建禮教、大膽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歌曲的旋律屬於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句組成,曲調悠揚柔美,節奏舒緩自由,歌詞口語化,很具地方特徵。
有許多專業演員和業余歌手演唱過此歌,由於每個人的聲音條件和演唱習慣不同,對個別音的處理也不盡相同,如第一拍,有人唱成6 7,也有人唱成6 2,這都是可以的。
這首歌前後共有八段歌詞,如果用一個速度從頭至尾演唱下來的話,難免會顯得平淡,所以,人們在演唱這首歌時常根據內容的需要變換速度,即在講述性強的段落中用快速,在抒發性強的段落(尤其是開頭段和結尾段)則用慢速。
由於《蘭花花》曲調特別深沉、真摯,內容情節強,故許多藝術家都曾以其作藍本進行藝術創作。作曲家依此寫成了藝術歌曲,電影劇作家依此創作了電影劇本,歌劇作家依其寫成大型歌劇。 在民族樂器中,最能表達《藍花花》情調的,是二胡這種悲情樂器。改編版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關銘作於1981年的二胡協奏曲《藍花花敘事曲》。關銘不是陝西人,1940年出生於河南唐河,但1958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1961年畢業分配至陝西樂團,1963年隨樂團合並入陝西省歌舞劇院,對陝北音樂也是行家了。這部作品,評論者說「集中了秦派二胡幾乎所有的演奏手法,最有效地發揮了二胡的表現力」。它入選了全國音樂院校教材,並是二胡等級考試的曲目。我聽過不少版本的演奏,但最富於感染力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百利唱片公司1996年在北京的錄音,王憓指揮、王國潼與北京愛樂民族管弦樂團演奏,編號:BCD 96110,唱片名稱即是《蘭花花敘事曲》。王國潼不愧是二胡大師,演奏如在無人之境的自吟,一派大家風范。但百利的錄音水準,實在不敢令人恭維。
另一個是迪安唱片公司的系列CD《中國傳統樂器名家名曲》中的《二胡》,於紅梅與中央音樂學院民族樂團演奏。錄音師劉懷萱,編號:DDD-31001,未標錄音時間及地點,約在1990年代後期。這是一套嚴肅認真的唱片,請了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喬建中先生作顧問,李煥之題字,使用24位96Khz的數碼錄音,動態極佳,細微之處,毫發畢現,也是音響愛好者收藏的發燒碟。於紅梅是山東人,二胡新秀,1984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從附中到研究生,讀了十幾年,現在是學院的副教授了。她的專輯《迷胡》,在海內外都有很好的評論。順便說一句,她的丈夫是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博士,專攻錄音。這一版演奏,充滿激情與活力,力度的運用是她的長項,她的碩士研究生論文,題目就是《談二胡演奏中的力度變化》。不足之處是略有些誇張,還有點炫技的感覺,畢竟是學院派。
兩個錄音相比,各有所重,各有所長.
⑼ 推薦些好聽的中國古典樂曲(純音樂),
我是練習二胡的,所以就答二胡的吧。
《江南春色》。《新婚別》。《蘭花花敘事曲》。《秦腔主題隨想曲》。《三門峽暢想曲》。《洪湖人民的心願》。《空山鳥語》(這個宋飛拉地已經傳神了)。《陝北抒懷》。《月夜》《良宵》《燭影搖紅》《戰馬奔騰》(我用這首參加了許多比賽,也拿了許多獎杯)
外國的《查爾達斯》(我最喜歡拉的一首,小提琴版的也不錯)《小夜曲》
其實有幾首是非常好聽的,推薦下,《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流浪者之歌》(目前我只練到一半),《卡門》這幾首算是很高級的,因為要把它們拉好是要花費很多功夫的。
(純手打,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