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篆刻蘭花

篆刻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4-07 21:30:21

『壹』 篆刻石料的區別是什麼

您是收藏嗎?那我給您詳細介紹下:
我們選擇篆刻石料時,不要被石商封在表面的蠟所迷惑,一定要看清石質是否細膩,有無裂縫和砂釘等。篆刻石料名品如田黃、雞血,每年價格成倍上漲,故而市場上多有贗品出現,對於初入道的收藏投資者來說,當積累辨偽知識,多看多摸,在實踐中增強對印石的判斷、選擇和識別的能力。下面是常見的篆刻石料:
壽山石,在中國一並與巴林石、青田石和雞血石被成為中國「四大名石」,被譽為「中華瑰寶」,在1999年中國的「國石」參評活動中,壽山石和芙蓉石更是被分別評為「石王」和「石後」,在很多藝術家的眼中壽山石就是中國的「國石」。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
壽山石產於水碧山青、風景秀麗的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因為此地是天造地設的精靈福地,前人便喚作「壽山」,那傳說中女媧補天的遺石----壽山石便富藏在山中。
壽山石質地純凈者,色澤為潤白。若微含其他成份者則呈五彩。質地好的壽山石表面一般呈現珍珠、凝脂和玻璃光澤,絕大多數都有滑膩感。
壽山石主要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共60多種。
田坑石簡稱「田石」,產於壽山溪旁水田古砂層中,無根而璞,無脈可尋,呈自然塊狀,無明顯稜角。它沉積於1-2米深的田地底,採掘艱難,多為當地農民在農閑時,翻田搜掘,偶然所得,故以稀有而見珍。
水坑石產於坑頭佔山麓,位於壽山鄉東南3里處,因礦脈很陡,易生成晶凍類珍品。多透明狀,光澤好,質細膩。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瑩潔者為上品,其中以紅及黃色最為罕見,明色勝暗色。
山坑石礦布10多平方公里,產品極多,質地差異較大,變化也復雜。山坑石是壽山石中開采歷史最悠久,品種最豐富,資源量最大的人間美石。
壽山石中最名貴者為田黃,昂貴之原因大概有三:一是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乾隆均曾好田黃,因而使其身價倍增,加之黃色一向為王者專用,而田黃又特別晶亮,所以田黃昂貴。二是意境好,所謂「福壽田」也一向為王者所追求,田黃取福壽雙全之意,更顯珍貴。三主要是田黃產於壽山溪旁水田古砂層中,外形特殊,獨石分散,無脈可尋,十分稀有。
名貴品種除去田黃這種幾乎絕種無多少人認識的,以及比翡翠價值還要高的芙蓉,還有工藝精美的水洞高山系列,多彩杜陵,以及各種晶凍,這些石頭工藝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其身價的高低,通常來講,質地比較好工藝佳,每方至少都以萬為單位,讓人感覺遙不可及。
壽山石之所以為四大印石之首根本的原因在於其色彩豐富。這一點是其它產地所不具備的。
另外由於資源採集過度,好多壽山石礦已經很多都枯竭了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色彩豐富,花紋奇特。以「葉蠟石」為主,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質地堅密細致,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種。
青田石共分10大類108種。以「封門」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帶黃者稱封門青。另外,晶瑩如玉,照之璨如燈輝,半透明者稱燈光凍。色如幽蘭,明潤純凈,通靈微透者稱蘭花青。這三「青」於田黃,雞血石並稱為三大佳石,其價值也越來越高。
由於封門青的礦脈細,且扭盤曲折,游延於嚴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質之溫潤,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為篆刻家所青睞。其色彩天然,絕無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認。雞血、田青以色濃質艷見長,象徵富貴;封門青則以清新見長,象徵隱逸淡泊,專家稱之為「石中之君子」,十分貼切。
青田石除燈光凍、蘭花青、封門青外,還有黃金耀、竹葉青、金玉凍、白果青田、紅青田(美人紅)、紫檀、藍花釘、封門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紋、皮蛋凍、醬油凍等,均於實物名稱相類,易辨。近出龍蛋石,系暗紅雜石包裹體,內往往有圓或橢圓上品封門青獨石,極為珍稀;形成類似田黃,價值亦愈益昂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雲和的小順石,這是近幾年來新開發出的葉蠟石礦。其色彩之豐富,透明度之高,柔潤受刀之特點直逼壽山、青田、昌化,大受雕刻界青睞,身價直線上升。小順石內質外觀於壽山、昌化及小部分青田相似,除似壽山色彩之艷之外且透明度大多高於壽山。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藕粉凍(為主),夾筋凍,魚籽凍,豹紋凍等,均為優良品種。色純無雜者稀貴,質地纖密,韌而澀刀,少含砂丁及雜質。
如果在上述昌化凍石中有「血」者則為上品「雞血石」。所謂雞血,實是硃砂(辰砂),即一種特殊的汞礦石,鮮紅色。
雞血石大部分是有地子的雞血石。地子越靈透純凈越好。如桃花地雞血紅;遍體艷若桃花,鮮艷奪目。白玉地雞血紅,質地月白如素,無雜色,血色淋漓盡致。「劉、關、張」:紅、白、黑三色相間,極富特色。豆青地雞血紅,地子似碗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鮮艷。荸薺糕地雞血紅,其透明度相當強,血呈紅斑,片片誘人眼目。牛角地雞血紅,質地烏黑純正,血艷,呈流紋,動感很強。藕粉地雞血紅,質地若沖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白色,雞血醒目。肉膏地雞血紅,產量較多,質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紅色似雞血滴入石中為佳者。
值得提醒的是,雞血石較易仿造。仿造者手段之「高妙」足以亂真,若非行家實不易辨認。但識別的手段亦有二:不管採用何種手段,使用何種材質,用打火機火苗燃之即發出特殊氣味,為假,此一種。第二種雞血倒是真的,然是人工「嫁接」的(取雞血石碎小石,摻以化學物合成),確切地說是在真雞血的基礎上,做了假的手腳,其漂亮的程度令人懷疑,這類的分辨只能靠眼睛去仔細辨別。雞血的自然外觀有瑰紅、條紅、片紅、斑紅、星紅、霞紅等,色調濃淡過渡自然。經過人工嫁接的雞血,它的外觀形態一般是不會統一的,分辨的關鍵也即在此(但做假的高手也不管確有使外觀統一的,那是在極偶然,極有心,收集碎料、廢料的前提下,統一地子,統一色調,統一血色,統一紋路,煞費苦心集中比較後使用貼片法合成,此謂以假亂真,看似大瑰面的紅,實質上是由數小塊拼接而成)。

巴林石屬天然原石,屬鋁硅酸鹽類,是以高嶺石、葉開石為主的多種礦物質組成的黏土岩,因礦床坐落於內蒙古巴林右旗草原而得名。並與福建省的壽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齊名公稱中國四大名石。
巴林石的分類沒有壽山石那樣復雜,按照質地分類,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其他一些叫法則多從壽山石石種稱謂而來。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雞血艷如彩霞、光彩耀人。以大小和色韻而論,堪稱中國「雞血石之王」。
巴林福黃石,其石質地柔和瑩潤,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暇,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味於一身。
巴林彩石,其彩色圖案以天然紋理見長,色彩艷麗多姿,惟妙惟肖。巴林彩石上絢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畫面,鬼斧神工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奧妙。國內唯巴林盛產彩石,實屬獨一無二。
巴林凍石,石質細潤,晶瑩透亮,質地細潔,顏色嫵媚,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其彩霞凍石更為珍貴,潔白透明,肌體中所滲之雲霞狀紅色紋理變化無窮,猶如一幅旭日噴薄,紅霞漫天的水彩畫,絕非他石之匹敵,收藏性很高。
論儲量,今後是巴林石的天下

在篆刻用材中,除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印材。
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產自南亞,為新品印石,以西泠印社社址「孤山」命名,有孤山1號和孤山2號兩種,其顯著特點是經西泠印社篆刻家試刀認定,最適合篆刻的新品石,而且價格親民,適合篆刻練習,其中上品建議收藏。[2]
麗水石
產於浙江省雲和縣城東北小順,也被稱為小順石。色彩明麗多姿,但可惜沒有大材,多為不規則狀薄料。麗水石石質近似壽山石,名品有紅花凍、黃凍、彩凍等。
大洪石
產於浙江省仙居縣大洪村,石質堅脆,色彩較灰暗,多為紫底或灰底,上有紅白凍斑,常見的品種有大洪紫石、大洪白花石、大洪黃花石、大洪紅花石等。
蕭山石
蕭山石,也稱蕭山珍栗紅,產於浙江省蕭山城南。石色紫紅,石質較粗。因其顏色變化不大,又多為大材,故常用來加工巨印。
東坑石
產於浙江省景安縣東坑,石質近似青田石,較為細膩。品種有東坑青白石、東坑紅石、東坑黃石。另有一種青白底,上有紅黃等彩色平行紋,稱為東坑繩紋石。
遼石
分為寬甸石和綠凍石兩大類。寬甸石產於遼東寬甸,酷似青田石,略黃,微透至半透,光澤極強。但石質燥烈,不易受刀,用力鐫鑿則有鱗狀石片層層剝落,呈崩碎狀。綠凍石產於遼寧岫岩,色有淡綠、碧綠、墨綠,半透明至全透明。墨綠者近黑,微透。綠凍石純凈細膩,光澤強,但大多數石質亦為層片狀結構,綹性較強。少數細潤、結密、純凈者可稱上品,亦可取。
廣綠石
產於廣東高浮,石質粗松,石色花黃或翠綠,肌理多銹斑或白渣,光澤尚可。其中濃綠微透者,光澤較好,不失為印中珍品。
楚石
又名墨晶石、煤晶石,產於湖南省洞口、新化等地,石質細嫩,光澤較好,石色如墨。石粉呈灰黑色者較輕。石粉呈淡灰色者石質堅實,光澤較強。石粉呈深灰近黑色者,光澤亦強,較重。石質粗澀無光者,是為劣材。
當然,篆刻材料還有銅、石、金、玉、木、牙、骨、磚、有機玻璃製品等。但作為篆刻藝術用材,還是以石質材料為主。因為石質印材,柔、脆、膩、堅適中,易於受刀,並能表現出特有的金石韻味,故明清以來多為印人所喜用。同時也促進了篆刻藝術的發展。印石由於產地很多,質地也各有差別,其中以青田、壽山石等為好,產量也較多,價廉物美,到處可買。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貳』 我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1.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Y、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仁、義、禮、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雜家(呂不韋)
農家(《呂氏春秋》)
小說家
兵家
醫家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京戲臉譜。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老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夢婆、奈何橋···
2.中國傳統文化一覽表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崑曲臉譜、湘劇臉譜、川劇臉譜、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箏、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漢族盤領袍)、唐巾、深衣(漢族男裝)、襦裙(漢族女裝)、直裰(漢族男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滿族)、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束發戴冠(漢族)、清朝大辮子(滿族)、苗族銀飾(苗族)、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華民族》《中國歷史名人》《中國語言文字文化》《中國宗教文化》《中國宗法禮俗》《中國世界遺產》《中國姓氏文化》《中國國學思想》《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圖騰文化》《中國古建築文化》《中國園林文化》《中國古橋文化》《中國名山文化》《中國文化名城》《中國中醫葯》《中國茶文化》《中國酒文化》《中國陶瓷文化》《中國絲綢文化》《中國服飾文化》《中國書法文化》《中國繪畫文化》《中國文化名鎮》《中國民樂文化》《中國民間藝術》《中國曲藝文化》《中國戲曲文化》《中國武術與傳統體育》《中國民俗文化》《中國龍文化》《中國數字文化》《中國色彩文化》《中國養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中國神秘文化》《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名篇》《中國性文化》 《中國錢幣文化》《中國文史典籍》《中國科技與發明》《中國天文歷法》《中國度量衡器》《中國皇室文化》《中國古代官職》《中國科舉教育》《中國法律刑罰》《中國宮室車馬 》《中國衣食什物》《中國古代軍事兵器》《中國古代商賈貿易》

『叄』 水墨畫中誰畫的蘭草最好

朱耷的蘭花畫得好。抄 朱耷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

『肆』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
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禮儀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算命

『伍』 我國的傳統文化

1、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鋤頭;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2、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2.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4.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3、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4、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5、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華詩詞
古詩、律詩、絕句、近體詩、無題詩、自度曲(詞)、傳統詩詞等。
7、中國戲劇
崑曲、湘劇、京劇、豫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8、中國建築
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故宮······
9、漢字漢語
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10、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11、宗教哲學
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12、民間工藝
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13、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中國傳統文化
16、衣冠服飾
漢服(漢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滿族)、中山裝、其他少數民族服飾、木屐、綉花鞋、翹頭履。唐裝(漢族盤領袍)、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17、四大雅戲
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18、動物植物
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20、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21、傳說神話
女媧補天、盤古開天闢地、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靈、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23、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24、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陸』 秋水雁翎刀是文臣帶的還是武將帶的

當然是武將,文臣幾乎不帶刀劍。這刀是出自明世宗的詩里,從他詩里就是大將所帶,歷來擔任兵部尚書的一般都是武臣,能文能武的。

明嘉靖戊戌年間,安南內亂,明世宗朱厚欽點兵部尚書毛伯溫南下安南平息番亂。毛伯溫出征之時,明世宗賜一詩:「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鑼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雪中螻蟻豈能逃,平安帶詔歸來日,朕與將軍解戰袍。」此詩平仄合轍押韻,氣勢恢弘,頗有幾分掃平天下一曠六合的抱負。這首御制詩也因此被收錄於《千家詩》中流傳甚廣。可是其中所提如秋水一般的「雁翎腰刀」到底為何種型制的兵器,恐怕現代人大多不知就裡,故筆者勉力為文介紹「腰刀」這種中華民族特有之古兵器的來源、型制以及關於它的傳奇。

歷史源流
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但是這里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首刀」的佩刀。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環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從西漢中期至隋末唐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中華短柄戰刀的鼻祖。

而明清腰刀的歷史演變源流可以上推到盛唐年間。唐代繪畫巨匠吳道子(公元680~760年)在長安景雲寺繪制的著名壁畫《地獄變相》圖中就出現了一種全新的不同於環首刀的刀型,從畫作上看,此刀利用繩索和刀鞘上的雙吊耳懸掛於腰間,刀柄加上了刀鐔,刀身已經由直變彎,同時寬度也加大了。無獨有偶,陝西省西安市等駕坡村楊思勖墓中出土一尊陶俑,其手中和身上帶有兩把彎刀,與古畫上描繪的那種彎刀極為類似。這一類刀的整體型制已經與環首刀和唐大刀大異其趣,而近於明清所流行的腰刀了。

當北宋、遼、金之間的戰爭發展到白熱化的時候,一種更為接近明清腰刀的刀類兵器出現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收藏有一把黑龍江肇東八里城出土的鐵戰刀,這把刀刀身上帶有銘文:「大定二十九年大府造」。 「大定」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大定二十九年為公元1189年。這把鐵刀全長87cm,刀身寬3.7cm,刀鋒近尖處上翹,刀柄為扁平的直形,其上套有橢圓形片狀刀鐔,刀首已經不知去向,裝柄的木材和纏繞刀柄的繩索也已經腐爛不存。

與金朝戰刀不同,當時宋朝政府軍裝備的短柄格鬥用刀多是「手刀」,其刀身多是背短刃長的上斜鋒,但也有一些手刀的刀尖與上文提到的金鐵刀一樣是圓弧形的上翹尖。在李公麟的古畫作中也有與金鐵刀一樣的刀類兵器出現,但均沒有一個正式的名稱。靖康之恥三十餘年後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軍器監開始新造一種刀類兵器,因其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為「雁翎刀」,自此,這種腰刀終於擁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字。到了元朝末期,「腰刀」開始作為所有以提梁和繩索懸掛於腰間的刀類兵器的總稱,從明王朝建立起其後的幾百年間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官府的呈文和民間的演義小說中

雁翎腰刀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現在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最厚處達1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刀身斷面被稱為「平造」),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復雜。現在傳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數量很多,例如:沈陽故宮博物院現存有清太宗皇太極的御用雁翎腰刀,該刀全長94.5cm,刀身最寬4.5cm,脊厚0.7cm,反刃長約10cm,雙面共4條血槽,平直的木製纏繩刀柄,刀首為雙弧形,刀鐔為橢圓形,鍛造精細,刀刃至今仍很鋒利。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還收藏有另一種雁翎腰刀,刀長70~80cm,刀身寬3.5~4cm,「平造」刀體兩面有血槽4條,刀身上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樣,所以博物館認定這把腰刀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佩刀,但是這把腰刀上的刻字粗率且輕淺,毫無融會貫通之氣,可能是後刻的偽銘,同時根據其型制細節,可以判斷出是清中期工部或兵部生產的「官刀」,而非明代腰刀,所以筆者對此刀的年代存有懷疑。

戚家刀明代洪武、永樂朝以後,日本刀開始通過朝貢和走私貿易等方式大量流入中國,根據歷史記錄粗略統計,數量可能在50萬把左右,其中優質者頗受歡迎。當時日本浪人時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其倭刀在與明朝軍隊的腰刀對抗中佔有優勢。因此明朝政府開始仿製倭刀,裝備自己的部隊。但是由於倭刀的長刀柄既不利於騎兵在馬上揮舞,也不利於與藤牌配合,所以戚繼光根據實際需要自創了一種腰刀,將倭刀的鍛造刀身和腰刀的短刀柄結合起來,此即所謂的「戚家刀」。觀察現在傳世的戚家刀可以發現,戚家刀多是長70~80cm的鍛造刀身(刀身斷面為較復雜的幾何面體),無反刃和血槽,刀柄平直或略下彎,刀尖為倭刀式的TANTO造型,利於劈砍重厚的鎧甲。嘉靖以後的明軍開始大量裝備這種腰刀。

戚家刀,可見其鍛造刀身,帶有倭刀的風格,圖中右上角的黑色幾何圖即是鍛造刀身的斷面;圖中下方為戚家腰刀的刀莖特寫,可見其莖尾與莖孔

「工部造」腰刀這種腰刀一般可認為是宋代手刀的發展,採用手刀式的上斜刀尖,明代畫本小說中江湖好漢們手中的腰刀多是如此形狀。

柳葉腰刀清人入主中原後,腰刀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型制,由於此刀刀身形如柳葉,故被稱為柳葉腰刀。這種腰刀似乎是明代末期從雁翎腰刀分化而來,其具體型制與雁翎腰刀類似,不過柳葉腰刀的刀身弧度更大。

牛尾腰刀即今天武術、影視中常見的單刀。清代,大量阿拉伯、伊朗和印度刀劍傳入中國境內,其獨特的刀劍型制及裝飾風格,影響了清代刀劍的發展,部分腰刀的反刃和刀背過渡處出現了如Kilici彎刀一樣向上的突起(現在刀劍收藏界多稱此為鯊魚頭)。最遲到清乾隆時期,在此基礎上民間發展產生了牛尾腰刀。

觀察現存牛尾腰刀標本可以發現,其型制特點完全立足於實戰需要,較為平直的刀身和下彎的刀柄為腰刀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砍殺能力,可以砍劈較厚的鎧甲,同時具有較強的刺殺力,在砍劈不能奏效之時,可以利用刺擊來消滅有重鎧護身的敵人。與同為單手刀的阿拉伯、印度刀劍(部分刀劍已經喪失了刺殺能力)相比,其設計更為科學、靈活。

製造技術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的「腰刀制」中有這樣的記載:「腰刀造法: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平鏟平削至刃,刃芒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刀要與手相輕,柄要短,形要彎,庶宛轉牌下,不為所礙。」明代另一本科普讀物《天工開物》中也有關於腰刀製造工藝的說明:「刀劍絕美者以百煉鋼包裹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其次尋常刀斧,只嵌鋼於其面。」這兩本古籍中提到的刀劍鍛造方法就是中國傳統的夾鋼工藝,即將含碳量低的熟鐵或炒鋼用火加熱後,用大錘反復折疊鍛打,在此過程中,鐵中的雜質就會逐漸析出,同時也使金屬的組織密度加大,在經過數次乃至數十次的折疊後,再夾入一段 「灌鋼」(也稱「宿鐵」,多是含碳量在0.8%~1.0%左右的高碳鋼),以此作為刃鋼,然後將刀體整體鍛造成型,淬火之後刀身即告完成。就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這種工藝可以使刀劍剛柔相濟,達到較高的水平。由於折疊鍛造會使刀身出現含碳量高低不同的分層現象,含碳量不同的多層組織及各層之間的夾雜分界物在刀身拋光研磨之後,會在刀表面上顯現出美麗的花紋(也稱鍛紋)和夾鋼線,其花紋可觀而不可觸,或如山谷間奔流的小溪,或如燦燦星河,或如陽光下升騰的煙霧一樣美麗而神秘,這就是所謂「焊接型花紋鋼」現象。

此外,在明清文獻雜記中,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化學熱處理工藝,例如唐順之《武備·前編》中記載用「羊角煅灰,粉心水提出,酸口草灰,硝,醬起刀花」;《物理小識》記載「鋼刀淬火後,用虎骨朴硝醬或羊角、乳發末塗抹刀身,燒紅後再淬」。現在看來,這類工藝可能是一種類似倭刀淬火技術的表面硬化技術。清代陳克恕《篆刻針度》記載,用豬牙、頭發及硝燒成灰,以釅醋調和,在刀刃上塗抹成鋸齒狀的圖案然後再加熱淬火,被稱為「馬牙鋼」或 「馬齒嵌鋼」,因為經過這樣處理過的刀劍刃部會變得極其堅硬,在磨礪之後,刃口上的鋸齒形圖案會變得有突兀感。近年來一些刀劍收藏家手中的「馬牙鋼」、「馬齒嵌鋼」刀劍證明了這種中華民族獨有的刀劍熱處理方式的存在。

中國古刀劍特有的「馬牙鋼」或稱「馬齒嵌鋼」刀劍特寫。可見其鋸齒形狀的硬化層十分規則,與夾鋼鍛接線不同

外裝工藝
根據傳世實物觀察,明清腰刀的裝具多與主人和社會流行的審美情趣相一致(這也是判斷腰刀製造年代的根據之一)。首先腰刀的刀鐔多是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瓜形,部分是平面體,部分帶有小折沿。刀鐔的質地有銅有鐵,銅者多見,刀鐔表面多有或篆刻或錯金、銀等貴金屬而成的各種圖案,較為常見的是卷草、蘭花、蓮花、竹子等花草、刀馬人物、葫蘆、金錢、龍紋等;少數特別高級的腰刀刀鐔上的圖案為鏤刻,然後整體鎦金、銀等貴金屬,極少數還嵌有寶石。與刀鐔配套的刀首(刀首多是圓球形、雙弧形、梯形和馬蹄形)和刀鞘上的提梁、鞘頭、鞘口等也多與刀鐔在紋飾風格和質地上相類似。刀鞘多為結實的硬木製成,刀鞘或包經過打磨的鯊魚皮,或髹黑、紅等顏色的大漆,刀柄多纏絲、麻、棉繩以利手握,也有部分刀柄使用鯊魚皮包裹。

腰刀是一種短柄格鬥兵器,在長槍、弓矢佔主導地位的步兵戰場上多擔任近身格鬥的職責,如果作為主戰兵器使用,必須以盾牌掩護配合使用。《紀效新書》中載:「無牌刀短不可入陣,惟馬上可用之」,「每兵持一牌,腰刀一把,閣刀手腕,一手持鏢槍一枝」,與敵人遭遇,將標槍向敵人擲去,無論是否擊中,敵人必然閃避,這時腰刀手「即可取刀在手,隨牌殺入,……一入槍身內,則槍為棄物」,其戰法與羅馬重盾步兵使用的戰法相一致,十分厲害。明代武術巨匠程宗猷也認為:「腰刀藤牌勢低,劈難加,惟誘其刀前牌後方可勝之。」可見步兵使用腰刀配合藤牌的威力。可是不知為何,在戚繼光編練的戚家軍中藤牌手數量卻最少,每隊(編制12名士兵)僅有2人,通常排在隊列的最前面,其任務是掩護身後的長槍手,同時需要依靠狼筅(整根大毛竹製成,長一丈五尺,枝葉密實,能防倭刀砍殺和長槍的戳刺)手的保護。但是這也從側面說明,在古中國軍隊中配合和陣法始終是最為重要的。

明清兩朝的騎兵完全使用腰刀作為主要的格鬥兵器。在努爾哈赤誓師起兵反明之後,滿洲騎兵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關外的明軍開始與一批全新的敵人交戰於血與火相交融的遼東戰場,腰刀成了除弓箭以外主要的殺敵利器。乃至努爾哈赤占據沈陽後就曾經下令嚴禁遼東漢人持有腰刀和弓箭兩種兵器,以防止漢人起義反抗他的統治。

清末廣西提督蘇元春寫真,可見當時腰刀仍是除弓箭外主要的兵器清末廣西提督蘇元春寫真,可見當時腰刀仍是除弓箭外主要的兵器

清人入關之後,以康、雍、乾三朝武功最為卓越,其中尤以乾隆時期最為鼎盛,而乾隆皇帝本人尤其喜好刀劍,一生親自設計由內務府監造的腰刀和佩劍多達90餘把,用料和裝飾都極其精良,並用「神鋒」、「斬犀」、「太阿」等名字命名。根據資料顯示,其腰刀大部分是「通長三尺左右」,「重量二十三至三十一兩之間」的雁翎腰刀和柳葉腰刀。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編纂的《皇朝禮器圖式》中收錄的官制皇帝大閱佩刀、侍衛佩刀、王公佩刀、職官兵丁佩刀等腰刀,大部分也是雁翎和柳葉腰刀。清乾隆帝之後,清朝國力迅速衰落,以至於被西方列強攻開了國門,割地賠款的悲劇一次次反復上演,連圓明園都被洗劫一空,收藏在圓明園中的乾隆御制刀劍當然不能倖免,大部分流散海外。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愛國人士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將這些國寶收歸故土。2006年中旬,乾隆帝御制腰刀中的「天字第十七號」(「寶騰」號)腰刀在香港會展中心拍賣,一名內地買家以4604萬元的天價,將這口流失海外多年的寶物購得,創下了中國收藏界的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

『柒』 我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大全
★傳統縱覽★: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①道家(老子、莊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 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③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④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子》) ⑤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⑥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⑦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⑧小說家( 吳承恩《西遊記》、羅貫中《三國演義》、蒲松齡《聊齋志異》、曹雪芹《紅樓夢》)施耐庵(《水滸傳》) ⑨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思想:強調作戰前一定要做好准備) ⑩醫家(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李時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箏、蕭、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
★書★: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畫★: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 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
★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寒食節(只吃冷的)、清明節(掃墓)、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鬼節(農歷7月15) 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登山)、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守歲)、春節(元日)為代表。
★中國戲劇★:崑曲、湘劇、京劇、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 | 京戲臉譜 中國傳統文化之崑曲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
★宗教哲學★:佛、道、儒、陰陽、五行、羅盤、八卦、司南、法寶、算命、禪宗、佛教、觀音,太上老君;燒香、拜佛、蠟燭。
★民間工藝★: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麵塑、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太極拳、詠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當、峨嵋、崆峒、昆侖、點蒼、華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風民俗★:禮節、婚嫁(紅娘、月老)、喪葬(孝服、紙錢)、祭祀(祖);門神、年畫、鞭炮、餃子。
★衣冠服飾★:漢服(漢族)、唐裝(漢族盤領袍)、苗服(苗族)、維服(維吾爾族)、綉花鞋、虎頭鞋、偽唐裝(滿族馬褂)、旗袍(滿族)、肚兜(滿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絲綢。 中國傳統服飾 漢服
★四大雅戲★:花鳥蟲魚、牡丹、梅花、桂花、蓮花、鳥籠、盆景、鯉魚
★動物植物★:龍、鳳、狼、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梅蘭竹菊:梅花,蘭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隨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壺、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裹腳布。
★飲食廚藝★: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團圓飯、年夜飯、年糕、中秋月餅、筷子;魚翅、熊掌...
★傳說神話★: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嫦娥飛天、誇父逐日,精衛填海,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熱點內容
玫瑰白菜 發布:2025-09-21 20:27:04 瀏覽:66
七夕騙女友 發布:2025-09-21 20:23:45 瀏覽:118
荷花酒窖藏 發布:2025-09-21 20:22:58 瀏覽:971
戲曲研究院小梅花團 發布:2025-09-21 20:11:19 瀏覽:396
蘭花靈葯 發布:2025-09-21 20:11:05 瀏覽:967
歌曲願做菩薩一朵蓮 發布:2025-09-21 19:47:30 瀏覽:139
龍舌蘭盆景 發布:2025-09-21 19:43:35 瀏覽:435
花卉盤絛紋 發布:2025-09-21 19:39:08 瀏覽:135
梅花好品種 發布:2025-09-21 19:34:47 瀏覽:211
海棠木排名 發布:2025-09-21 19:34:42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