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盪大村
❶ 韓信故里主要景點有哪些啊
韓信故里位於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境內。這里古跡甚多,歷史上寺廟達81處之多。
韓候故里,韓信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位於淮安市楚州區內。古淮陰指代的就是今天的楚州區及其周邊地區。淮安市自古名人輩出,素有「九省通衢」「入京孔道」之稱。
韓信紀念館。景區佔地10萬平方米,是古代建築藝術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既再現秦風漢韻,又展示韓信文化遺跡。
在古運河楚州區段的堤岸上有一座高聳的牌坊,上面鐫刻著「韓侯釣台」幾個鎏金大字。牌坊下有一亭,亭左側是漂母祠,下首就是韓侯釣台。韓侯釣台為一磚砌亭,前豎書「韓侯釣台」。
漂母祠為一民房式四合院。正屋面南三間,硬山隔扇直欞窗。正堂供奉漂母塑像。左右聯書寫著:「人間豈少真男子,千古無如此婦人。」門前的楹聯更是工整:一飯食韓信,巾幗絲巾早把黃金輕糞土;千秋拜遺廟,淮流堤旁有誰青眼識英雄?
在鎮淮樓的東北方,座北朝南,原為三進花園式建築,在正殿上,有韓信坐像,兩側有侍童分立左右。殿內懸掛著「乃白精心」、「國士無雙」、「興漢三傑」等牌匾,兩面山牆上鑲嵌有韓信事跡和明人題刻。後漸湮廢。
1982 年,當時的淮安縣人民政府撥款對尚存的後殿進行了大修。重建了圍牆、門樓。門樓上首鐫刻著「漢韓侯祠」的隸書大字,重建的正殿為單檐硬山隔扇,仿漢建築風格,顯得古樸莊重。殿內重塑了韓信像,修復和添置了一批文人題刻。院內廣植花草,栽種青松翠竹。
漂母墓對韓信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其墳墓仍存於今淮陰區碼頭鎮境內,俗稱泰山墩,歷史文獻中常稱之為漂母墓。後經考證,此墓為清代墓葬。
北魏酈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經注.淮水》中寫道:「淮陰故城東西兩冢(冢:墳墓),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數百步,高十餘丈。」
碼頭鎮,改革開放以來,逐步仿建了關於韓信的歷史文化勝跡。仿韓信故里公園內建有仿淮陰侯廟、仿韓信釣魚台、仿胯下橋、仿漂母岸、仿千金亭等。
相傳在公園前191年漢惠帝大赦天下,即令射陽侯劉纏(即項伯)為韓信建祠,後圮廢於宋末元初。今淮陰侯廟重建於2002年5月,位於韓信湖南岸,背對湖水,寓意韓信背水列陣,用兵出神入化。其建築為典型的漢代風格。
2002年仿建韓信釣魚台。亭額「偽韓侯釣台」五字。兩側亭柱楹聯:「枵腹待機,反秦猛士能藏志;急流垂釣,命世雄才只賺龍。」「歲月無情,消逝幾多漁利客;清淮有幸,流傳千古占鰲鉤。」釣魚台臨水面的楹柱上亦有楹聯:「千秋共釣,懷瑾握瑜雙國士;異代同逢,扶周興漢兩魚竿。」楹聯把興周名將姜子牙與韓信一起頌揚,強調韓信在建立漢王朝中無出其右的功勛。
胯下橋《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韓信衣錦還鄉後,以德報怨,仍給屠中少年授職。後鄉人立胯下橋紀念此事。舊志對胯下橋多有記載,1993年,碼頭鎮政府仿修胯下橋券門。
千金亭位於韓信湖東岸。韓信少時垂釣湖邊常受漂母施食,信曾對漂母表示:「我將來一定要重重報答您老人家。」漂母說:「我是同情你不能養活自己,哪裡是指望你報答呢!」韓信衣錦還鄉後,贈漂母以千金。碼頭鎮舊有千金亭毀於水患,今千金亭為2003年復建,亭呈正方形,亭額上有「千金亭」三字,亭柱懸有兩副楹聯:「愛心本無價,然諾足千金。」「宏慈博愛千金難買,至信精誠一諾弗移。」
❷ 白洋淀紀事荷花盪主要內容100
這篇復文章的主角並不制是一位大家都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一個無名無姓、普普通通的劃船老人。他的工作既平凡又重要:運送食物、接送幹部和傷病員到村裡,全靠這只破舊的小船。一次,老人護送兩名女孩兒到村裡去,誰知,其中的一名女孩被日本鬼子擊中了,老人痛苦地自責。他要完成自己對那個女孩的承諾,他們打傷了你,留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第二天,他立刻將十幾個日本兵引到蘆花盪去,與他們鬥智斗勇,最終把日本兵全部殲 滅。
❸ 蘇軾和楊萬里描寫西湖的詩句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一》
作者:宋代-楊萬里
出得西湖月尚殘, 荷花盪里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 行了南山卻北山。
譯文:
清晨走出西湖時天上還掛著殘月,我陪友人穿過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小道上。在這樣的紅花遍地、清涼陰陰的世界裡,我們走過了南山,又繞到北山。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作者: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麗的風光和其他時節迥然不同。碧綠的蓮葉連接天際,浩渺無盡,紅日與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鮮艷嬌紅。
3、《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一》
作者: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4、《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作者:宋代-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5、《夜泛西湖五絕-其五》
作者:宋代-蘇軾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
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譯文:月落之後的湖光,給人以變幻多端、神秘莫測之感;風平浪靜之時,湖光清晰可見;隨著船行,湖光如同也在移動,然後跟著進入了寺中;船來到寺廟之下,卻根本看不見剛才彷彿「兩兩入寺」的湖光。
❹ 孫犁的《荷花盪》是如何刻畫人物的
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抄婦女,又以水生嫂為核心。她熱愛勞動,有嫻熟的勞動技能;她體貼丈夫,溫柔細 心;她開明穩重,剛毅勇敢;她關心國家興亡,最終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魅力 的典型人物。她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處:熱愛勞動,勇於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樂觀開朗,積 極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據地,這使她與祥林嫂的命運大相徑庭。與趙樹理筆下的小芹相比,雖然生活在同 一時代的同一環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為爭取個人婚姻自主抗爭,而是躋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負起民族存 亡的重荷。即使在孫犁同類題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稱典型。至於文中另外的四位婦女,她們的性格也各具特點 ,這集中反映在「尋夫」部分的對話描寫上。
居於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導地位。他與父親有相同之處:思想豁達開通。大敵 當前,沒有過多地「惦記」家事,而以國事為重,毅然決然地去干「光榮事情」;他又有別於小隊長:幽默感 不強。但內心深處卻非常熱愛自己的妻兒老小,荷花澱中即使責怪了妻子,也要「把(內裝餅乾的)紙盒順手 丟在女人們船上」。好文章!!!!!!!!!!!!
❺ 金湖荷花盪的景點風光
荷花盪內已建成荷花仙子廣場、仿古牌樓、曲橋觀荷、百荷觀賞園、風車木屋、詠荷碑廊、葡萄長廊、燕來居賓館、水上餐廳、觀荷通道、賞荷橋、觀湖樓、青山寺、西安寺等景點。
萬畝荷花,自然風光,美不勝收!
景區大門是高大、典雅的牌樓,上面的「荷花盪」三個大字是金湖籍在荷花盪「西安寺」出家、現任新加坡佛教協會會長曹常恆大師親筆題寫的。過了牌樓,沿路前行就是高郵湖湖堤,走在高郵湖湖堤上,右邊停泊著很多魚船的是避風港,左邊是連綿成片的荷花塘。
這里地處高郵湖西北側,地理位置偏僻而幽靜,在火紅的戰天斗地年代,橫橋人民肩挑手推,將萬畝的湖盪淺灘聯圩而成種植水田。近年來在這片廣闊的湖盪中種植了品種多樣的荷藕,每到夏季,風卷荷葉,綠坡陣陣,荷花出水,清香四溢,形成一處絕妙的自然風景區。
荷花盪的中心廣場聳立著一尊漢白玉「荷花仙子」雕塑,這里有著一段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相傳在隋代,高郵湖西有一位姓何的老秀才,不惑之年添了個女兒,起名「荷花」,愛如掌上明珠。一晃17年過去,荷花出落成為一位相貌出眾的姑娘。求親說媒的幾乎踏破了門坎,但荷花姑娘總是不肯應允。原來荷花心中已經有了如意郎君,叫「秦廷」。兩人情投意合,早已私定終身,老秀才見他倆郎才女貌倒也十分般配,就答應了這門親事,並准備籌辦婚事。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此時隋煬帝到揚州看瓊花,見這一帶女子長得特別漂亮,於是就下令廣征美女,充實後宮。這荷花恰在應征之列。臨別之時荷花與秦廷抱頭痛哭,難舍難分。荷花贈他絲帶,秦廷贈她玉笙,以此作為信物,誓不相負。入宮之後,隋煬帝見荷花天姿國色、美貌絕倫,龍顏大悅,冊封她為「芙蕖貴妃」,還特地為她修建一座宮殿,取名「蓮藕宮」。可荷花姑娘天生高潔,不願享受榮華富貴,更不肯攀龍附鳳,整日里以淚洗面,鬱郁寡歡,只是想念秦廷。 御幸之日眼看就要到來,荷花無計可施,決心以死相拼。想到這里心情倒平靜下來,朦朦朧朧的睡著了。夢中好像見到一位老婆婆對她說:「芙蕖貴妃,我送你一件衣衫,你穿上之後,那昏君就不敢靠身了。」荷花醒來一看,身邊果然有一件綠色衣衫。她穿在身上正好合身。原來送衣衫給她的那位老婆婆就是觀音菩薩。當晚隋煬帝御幸蓮藕宮,見美人躺在床上,十分欣喜,連忙撲上去寬衣解帶。誰料想荷花渾身長滿針刺,扎得昏君嗷嗷直叫,龍顏震怒,立刻將荷花打入冷宮。荷花被打入冷宮後受盡折磨。再說這一年秦廷借趕考的機會,進京來探望荷花。聽人說荷花身上長刺,已被打入冷宮。秦廷將信將疑,心想她就是渾身長刺,我也要娶她為妻。這一天他扮成一個送柴的雜役,偷偷混進皇宮。深宮內院房舍連片,到哪裡去找荷花呢?正遲疑之間,忽聽有人吹奏玉笙。聲音悲傷哀婉,如泣如訴,催人淚下。秦廷循聲前去,果然見到了荷花。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互相訴說離別之苦。此時荷花身上的針刺也隨之脫落了,兩人真是又驚又喜。誰知正在逃走的時候,他們不幸被衛兵發現了。秦廷可憐被活活打死,荷花呼天搶地痛不欲生,也一頭栽入水池中以死殉情。荷花死後。水中開出一朵朵美麗的鮮花。人們就稱它叫「荷花」,也有人稱「芙蕖」。玉笙落入水中變成了藕,綠色的衣衫變成了荷葉。秦廷死後變成了一隻昆蟲,就是現在的「蜻蜓」。每當荷花出水的時候,它總是戀戀不舍,在荷塘里飛來飛去,久久不肯離去。大家看到的,就是傳說中荷花姑娘的塑像。
「荷花仙子」廣場不僅可懷古思幽,更是觀景佳處。這里白天可觀荷、拍照;夜晚則能賞月、歌舞,是整個景區的中心。站在廣場上,微風拂面,聞清香陣陣,沁人心脾。如果是月光如銀的夜晚,你可聽見蛙聲如潮。對酒賞月,浮光耀銀,思緒萬千,真是「一片秋雲一點霞,十分荷葉萬分花。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兩旁是詠荷碑林,大家請看:路右邊的一條碑廊上,鐫刻的是由著名詩人趙愷先生撰稿,本縣書法家周思民先生題寫的《荷花盪記》。文章歷數古盪千年蒼桑,細說水鄉萬種風情,堪稱文情並茂,詩書雙絕;路的左邊,則是本地一批文人墨客題寫的數十幅詠荷詩文墨寶,表達了水鄉兒女對自然風光的深情贊譽。
在廣場的東南角有一個四角涼亭,那就是「碧荷亭」。欄桿兩側豎寫著宋代大詩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登亭觀覽,萬畝荷田碧波滾滾,萬朵荷花奼紫嫣紅,感受的不僅是賞心悅目的滿眼綠色,還有沁人心脾的荷香清風。
離開荷花仙子和詠荷碑廊,沿著長廊向南,我們先來看兩側聳立的風車、木屋,是否具有農家風情?再看這座古樸的圓木拱橋,它叫賞荷橋。
過了橋,我們眼前的這一大片荷田叫「觀荷園」。據統計,目前世界上荷蓮品種共有一千種,而我們這個「觀荷園」就栽培了國內外名貴品種30多種。您看潔白如雪的是中美友誼荷,紅艷逼人的是紅領巾本地紅,還有玫瑰紅、黃色、白色的睡蓮等,競相開放,五彩繽紛,讓人留連忘返。
長廊是荷花盪景區中心道路,路的上方建有1400米長的乳白色荷盪長廊,主要栽植葡萄和紫藤,青枝綠葉形成了一條綠色通道。人在廊中,涼爽舒適。長廊宛若一條綠色長龍穿行於荷花盪中。北側的曲橋涼亭叫「望月亭」,是為了紀念蘇東坡來此中秋賞月,登舟夜遊而建的。它也是人們賞荷納涼,消暑解乏的地方,坐在亭上,微風吹過,荷香陣陣,荷葉依依,認人不知不覺地融入荷花盪美妙的風光中。
沿長廊繼續向前走,右旁的這一路白色長橋,將引導遊客繼續進入荷花盪的懷抱。登臨前面依次排列的五個形態各異、靜卧在萬傾碧波上的紅色亭台,再去細聽荷花盪神奇的傳說:
甓社亭 高郵湖原名叫甓社湖,相傳在北宋仁宗年間的一天深夜,天色如墨,突然湖中一團亮光閃耀,有漁夫目睹一竹匾大的河蚌張開巨殼,露出一顆碩大無比的珍珠,光芒四射,映照湖面如同白晝,北宋大文學家黃庭堅隨即寫下了「甓社湖中生明珠,淮南草木借光輝」的詩句,盛贊此事。如今人們在湖上有時還可看到這樣神奇的場景。
雞鳴亭 古時候這里住著一對老兩口,養著一隻老母雞,這只雞三年沒下蛋,三年後卻生了一個很大的蛋。老太婆吃了這個頭生蛋就懷孕生了個兒子,取名叫「雞子」。兒子三歲時,老兩口相繼去世,這只老母雞與孩子相依為命。熱了老母雞就用翅膀給他扇風,冷了就羽毛給他取暖。人們都說這只老母雞是個神雞,當地一個財主聽說後就想搶來占為已有。神雞對孩子說:「你把我殺了煨成湯,財主來欺侮你,你就把湯潑在地上,自會消災脫難。」孩子還是不忍心殺它。後來財主真來搶神雞,神雞就啄他,財主不敢貼邊。神雞對孩子說:「財主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你趕快殺了我」。孩子不肯,神雞就對著鐮刀刎頸自殺了。第二天財主又帶人來了,孩子就按照神雞的說法,把雞湯對財主一潑,立刻漫天大水,財主跑到哪兒水就淹到哪兒,最終財主被淹死了。孩子住的地方也長出了個大墩子,從此這個地方就叫「雞母墩」。又因為這地方地勢較高,夜晚的燈又能為高郵湖裡的航船指明方向,所以又叫「雞鳴盪」。 陳州亭 這里還有個水漫陳州的故事。相傳宋代以前,現在的高郵湖中坐落著一座名叫陳州的城市,府衙對面住著一家老兩口,靠磨豆腐為生,生意十分興旺。有一天,城裡來了個瘋和尚,說只要府衙前的石獅子眼睛發紅,陳州城就會沉陷。城裡人都不當一回事,認為石頭做的獅子眼睛怎麼會發紅。恰巧這話被幾個小孩聽到了,以為好玩,當晚就用胭脂把石獅子的眼睛塗紅了。第二天,老兩口趕早起來磨豆腐,抬頭一看石獅子的眼睛果然紅了,非常驚慌,就收拾東西准備逃命。這家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唯有一口祖傳的寶缸一定要帶走。誰知水缸下面有一個泉眼,水缸一動,滔滔大水立刻洶涌而出,老兩口拚命爬到缸里才算保住了性命。可是不一會整個陳州就被大水淹沒了。水漫陳州後,百姓遭災,皇上就派包拯來放糧賑災,救活了無數百姓,後來老百姓在這里建起了陳州亭,以紀念包拯。這個亭子有兩層,在一層頂部繪著八仙過海的壁畫。沿階梯拾級而上,憑欄四望,碧荷千頃,滿目蒼翠,心曠神怡,如同人間仙境。
鳳凰橋 原來這里有個很大的墩子,年長日久,水沖浪打,只剩下一個土坡了,傳說這里曾有鳳凰落在這里,故得名。古人說:「鳳凰不落無寶地,寶地引得鳳凰來」。最右邊的亭子叫「龍騰亭」,傳說這里原是風水寶地,能出「真龍天子」,此話傳到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耳里,引得龍顏大怒。朱元璋急派軍師劉基到此實地查看,果然見到「龍脈」,於是劉基請來72名工匠,歷時72天,在「龍脈」上打下72口深井,又打造49把鐵鍬,費時49天在「龍脈」攔腰開挖出一條「斬龍河」,河成第二天,只見斬龍河裡一片血紅,「龍脈」被斬斷,這才消除了朱皇帝的忌諱。雖然壞了風水,沒出真龍天子,但是這里出了不少能工巧匠,閔橋是遠近聞名的建築之鄉,龍騰亭象徵著閔橋人民生活富強、事業興旺發達。
場愛情爭奪戰由此拉開,劇情波瀾曲折,結局出人意料。
❻ 荷花盪讀後感600,急急急
我合上這本薄薄的小書——《孫犁傳》,腕上的表已指向凌晨一點零五分,窗外有風呼呼地在巷中奔跑,掀開窗簾一角,風里裹著雪花,今冬的第一場雪羞答答地夾在風里飄。這樣的夜晚讀孫犁,心裡有雪一般的晶瑩。
記得十二年前的冬天,雪已經下了尺把厚,還在下。我從學校回家取衣物,走過一段亂葬崗,遠遠地看見村子裡星星點點的燈光了,不知是怕,還是累,後背濕漉漉的。跨進家門,家中只有年邁的奶奶在,父母在盪里還沒回來。幫奶奶喂好一窩小豬,我就站在河碼頭上等。風在吹,雪在下,頭上的雪撣了好幾次,終於聽到河裡傳來拖水篙的嚓嚓聲,伴著河口冰塊破裂的咔咔聲,一船的蘆葦沒過了父母的頭頂,只看到船尾不時冒上來的兩支篙頂。為了供讀兩個中專生,父母承包了幾十畝的水盪,從此,冰里走雪裡行成了家常便飯。
在《荷花澱》里,那一幅月夜編席圖讓我十二年前的記憶復甦,思緒翩飛:「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
這讓我想起嘗遍世間辛苦的雙親,想起沉靜內斂的故鄉,想起我的蘆葦盪!我在孫犁作品裡尋找心靈回響。
就在《荷花澱》使孫犁一舉成名的時候,他謙虛地將原因歸結為「同志們長年在西北高原工作,習慣了那裡的大風沙,忽然見到關於白洋淀水鄉的描寫,刮來的是帶有荷花香味的風,於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鮮吧」。當然,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一直站在時代的前列,一手拿槍,一手拿筆,談笑間描摹時代的風雲變幻。
孫犁文章的動人,不僅在於有堅實的生活基礎,還在於作者的平易和坦誠,《丈夫》、《蒿兒梁》、《麥收》、《邢蘭》,還有作者自己最喜歡的《光榮》,無不如此。人品的高下往往關系著文品的高下。孫犁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十年動亂中,生性內向的作家以沉默作抗爭的武器:面對稿紙,半天寫不出檢查,造反派把馬蹄表放他眼前逼他也無濟於事;抄手站立不答外調人員的問題,以致手被抓破。十年狂風,沒有撼動一位作家的良心。
文革後,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文壇日益活躍,孫犁也重新煥發光彩。有人提出以孫犁為代表的文學派別為「荷花澱派」,對此孫犁婉拒,他主張文人宜散不宜聚。至於有關方面組織召開「孫犁作品座談會」,又遭他勸阻。孫犁說,他是個只留心耕耘的深淺、粗細,而不對收獲大小長吁短嘆的人。
❼ 荷花盪 袁宏道 譯文
荷花盪·(明)袁宏道 白話文翻譯
相傳高郵湖本不是湖,而是一繁華都市.明末清初的一個深夜,這座千年古城化為茫茫高郵湖,在湖東岸又誕生一座高郵城.一代文豪蘇東坡曾與佛印和尚泛舟湖上,詩興大發,留下了「酒沽橫盪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千古佳句.「橫盪橋」就是現在的橫橋老街,因一河橫貫於東西兩盪之間,河上有座木橋而得名.老街東南有一座大土墩,鬱郁青青,人稱青山.旁邊有座廟宇,名為「青山寺」.青山寺在唐宋時期香火興旺,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南有金山,北有青山」之說.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也曾親臨此地.
在金湖舉辦荷花藝術節之前,這里就有著名的「荷盪十景」.「海市蜃樓」雲蒸霞蔚,遠望雲水之間,一座古城矗立,亭台樓閣隱約可見;「甓社珠光」是湖上奇景,於如墨的夜色中,湖中突顯一匾大湖蚌,碩大珍珠光茫四射;「臨湖聽濤」,荷花盪由數十公里的聯圩大堤所環繞,夏秋季節湖水猛漲,如萬馬嘶鳴號角連營;還有「水天一色」、「東湖觀日」、「南湖漁帆」、「西湖晚霞」、「漁歌唱晚」、「綠洲仙島」、「臨湖賞月」……
金湖決定舉辦首屆荷花藝術節,又在萬畝荷花盪添置許多渾然一體的景點:大風車旋轉講述著古老的故事,百荷園是世界各地各種荷花的集大成者,詠荷碑廊倍添大自然中的人文氣息,荷花仙子冰清玉潔意欲飛天,更有水上的茶樓、亭橋汊河、古寺佛光……
融入荷花盪———融入綠色,融入自然.荷花盪愧煞一切亭台水榭.
❽ 關於送別 邊塞 山水田園 懷古 詠物的詩題
11111111
❾ 荷花盪作者
孫犁
我怎麼記得是蘆花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