浞河荷花
⑴ 年年有餘來歷
相關典故:
魚跟雁一樣,可作為書信的代名詞。古人為秘傳信息,以絹帛寫 年年有餘年畫信而裝在魚腹中。這樣以魚傳信稱為「魚傳尺素」。唐宋時,顯貴達官身皆佩以金製作的信符稱「魚符」,以明貴賤。「魚」與「余」諧音,所以魚象徵著富貴。「如魚得水」用來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諧美滿、幸福、自在。
一位偉人曾說:「人是由魚變的。」這同人所共知的「猴子變人」說似乎悖忤;然細細想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而海洋中的高級生命是魚,人作為陸地上的高級生命,說其在進化鏈上曾同魚的蛋白基因有過相同的結構,不是又合乎進化論觀嗎?可見,「魚可變人」之說並非偉人信口開河,故作標新立異之論,而是他哲學思考的結果。這一說法還可從世界其他民族那裡找到「知音」,「魚美人」的傳說便是一例。人與魚的「遠親」關系,我們還可從我國歷史和我國民俗中找到旁證。我國民俗歲末祭祖中講究供魚,取年年有餘?魚之吉利,則是對魚的一種圖騰崇拜。
編輯本段
吉祥物說魚
用鯉魚寄信
魚,為人們所喜愛,除了它的食用價值外,還由於它是一種美好的文化象徵。例如,古人寄信時常把書信結成雙鯉形狀寄遞。
對此,唐代詩人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詠有:「嵩 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相傳,更早的時候,人們以絹帛寫信,把它 裝在真鯉魚腹內傳給對方,因稱「魚箋」。漢代蔡邕作有一首樂府詩描寫這樣的信件:「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 中有尺素書。」因為,它又有「魚素」的美稱,並形成「魚傳尺素」的文學典故。
皇冠金魚隋、唐二代,朝廷頒發有一種信符,符由木雕或銅鑄成魚形,時稱「魚符」、「魚契」;由於要把傳遞的信息書寫在符上,故 又稱為「魚書」。使用此符時,把它剖為兩半,雙方各執半邊魚符,以備雙方符合作為憑信。宋代的時候,為了顯示使用者的高貴 身分,有以黃金原料製作的魚符。 ?歷代以魚為主題,寓意吉祥的文化活動,有魚燈、魚舞以及和魚有關的詩詞書畫。魚燈多見 於年節燈會,它燭光閃閃,形象可愛。南朝梁元帝蕭繹曾做《對燈賦》稱贊它:「本知龍燈應無偶,復訝魚燈有舊名」。冠有魚字 的佛教器物名稱有「魚鼓」,俗稱「木魚」,僧侶誦經時有節奏地敲打此物。
吃魚的佳話
據《漢書》、《晉書》等史籍記載,「奏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魚大上,劉向以為近魚孽也」;「魏齊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五月,有魚集於武庫屋上,此魚孽也」。這「魚孽」二字的涵意包括著吉、凶正反兩面。古人把魚的某些異常現象附會若干 事物,可以說給魚憑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作為食俗,把魚尊為吉祥物的有,我國東北朝鮮族同胞每到清明節食用的「明太魚」。「明太」本是一位朝鮮老農民的名字, 傳說從前東北沿海地區鬧過一次特大旱災,有位姓名叫朴明太的老農民帶領鄉親們去捕撈一種海魚,用來充飢度過荒年,魚為黑色,一尺來長,經鹽水鹵過曬干可以貯存。 山東的魯菜菜系中有一道魚餚「鴛鴦魚」,它由白色的桂魚,赤色的紅魚清蒸烹成,咸 香鮮嫩,紅白分明,色彩誘人。此餚屬於曲阜孔府菜的名吃,常常作為婚宴的主菜,象徵新婚夫婦恩恩愛愛,永不分離。
我國南方的魚俗佳話也多。江蘇蘇州刺綉「蘇綉」流行一幅魚的圖案《魚戲蓮》,婦女為丈夫或情人刺綉的兜肚,最愛採用這幅吉祥畫。蘇北地區的農村人家,每到農歷除夕在秤鉤上掛一條魚,當地方言「秤」、「剩」、「魚」、「余」諧音;「秤(剩)有 魚(余),年有魚」,也就成了人們的一句口彩。
生活多魚趣
在上海、浙江寧波等地,農歷年初有接財神的習俗。前者,把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作為祭品,號稱「元寶魚」。後者以錫盤 供上兩條黃魚,象徵金子,因為舊時當地 年年有餘剪紙人稱金條為「大黃魚」、「小黃魚」;有的地方還把供後的活鯉魚拿到江、河放生,寓意「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浙東一帶和魚有關的婚俗,新媳婦下花轎時,隨手把些銅錢撒在地上。銅錢俗稱銅子,新媳婦撒它喚作「鯉魚撒子」,說是鯉魚產的卵子多,意味著繁殖能力強,「子孫滿堂」。
此外,明、清以來盛行的《八寶圖》,八寶之一的「玉魚」因為諧音的緣故被人宣揚為「吉慶有魚(余)」,象徵著年景好,豐 稔昌盛。這類古文物,有漢代的銅洗,它的底部繪有雙魚,側面題有「大吉羊」字樣。古代的織錦圖案,有一種裝飾的是美麗的魚 鱗花紋,人稱「魚鱗錦」。
人們喜聞樂見的魚物圖,類似魚字口彩的還有:「金玉同賀」,畫的是金魚、荷花;「家家得利」,繪有許多人家買鯉魚;「年年有餘」,則用爆竹和魚表現;「連年大吉」,有鰱魚、桔子;……總之,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充滿了魚趣,魚給千家萬戶帶 來了吉祥美好的祝願。
中國傳統吉祥元素
剪紙:年年有餘年年有魚是「年年有餘」的諧音,可謂中國傳統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語言之一,若用圖畫表示則可看作是傳統吉祥符號。圖中要有蓮花或蓮藕,還要有魚,即「蓮連有魚」。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餘的財富及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