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徐文長蘭花

徐文長蘭花

發布時間: 2021-02-18 02:11:24

1. 調查報告 紹興的特產

紹興土特產
蘭花

紹興稱得上是蘭花的故鄉。據史籍記載,越王勾踐曾種蘭於蘭清山,足見紹興植蘭的悠 久歷史。紹興蘭花品種繁多,形、色、味獨特,一技在室,清香四溢。傳統品種有「來梅」、 。「按海」、「環球荷鼎」、「蝶」等,珍奇品種「綠雲」屬國家級保護品種。紹興的蘭花,受 到國內園藝家贊嘆,暢銷全國各地,同時還大批出口到日本和東南亞國家。蘭花,現為紹興 市花。

絲綢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作過《線隧》。詩,盛贊紹興絲綢之精美:「繞經絛續何所似?不似 羅紹紈街,,應做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 、何人次是物越溪塞女漢宮姬。」紹興作為絲綢之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見諸於記載。其時, 、一起王勾踐為實現復國大業,獎勵越國父老耕荒和養植蠶桑,重視絲綢生產。至隋唐,紹興不僅 』是國內重耍的蠶桑地區,而且成為全國范圍內絲綢的主要產地。那時的「越羅」已聞名中外, 而「耀光微例作為珍品進貢皇上。全市現有絲綢工業企業226家,生產的由廠絲、絹絲、打線 絲和各式綢緞被面、絲綢服裝,琳琅滿目,巧奪天工。紹興的絲綢產品,以其織紋精巧,手感 柔軟,色彩鮮艷,暢銷於國內外市場。

平水珠茶

馳名中外的紹興平水珠茶,其外形渾圓緊結,色澤綠潤,香味濃郁,經久耐泡,被譽為 綠色的珍珠活。。珠萊炒制的方法十分講究。殺青、揉捻、乾燥是制珠條重要的傳統工藝,僅 乾燥的工序就有「炒二青」、「炒三青」、「炒對鍋」。「炒大鍋」等一套精製作業法。運用 這傳統方法炒制出來的茶葉確非一般,嗜茶者贊嘆為「江南第一名茶」。會糟山區的平水一 帶;。早在唐代就是鄰近各縣的茶葉集散之地。這里以盛產珠菜而出名,因而,人稱「珠榮之 鄉」平水珠條中的日鑄茶,歷來是「貢品」,是我國主要的出口名茶之一。 1984年,「天壇 牌」特級珠條榮獲國家質量金質獎, 1985年岑月,在西班牙優質食品評比中,又奪得世界金質獎.

茴香豆

茴香豆是紹興幾乎所有酒店四季常備的一種下酒物。用干蠶豆(當地人叫羅漢豆)泡浸 後瀝干,與首香、栓皮、食鹽和食用山茶人鍋,放上適量的水,用文火慢煮,使調味品汁從表 皮至豆肉吸收,持水分基本煮干後,離揭鍋冷卻,即成苗香豆。這種茵香豆是青黃色。表皮起 皺,豆韌軟耐嚼,清香味甘。由於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到茴香豆,因而隨小說的傳播而聲國內外。 現在,這種傳統食品已成了旅遊者的「紀念品」,許多外賓在參觀了魯迅紀念館後, 無不慕名趕到附近的咸亨酒店,要一碗酒,買一碟菌香豆,體驗—下當年孔乙己的 ,」;生活。。臨走時還不忘捎帶幾袋饋贈親友,共享漫遊魯迅故鄉之樂。

紹興腐乳

紹興腐乳,當地人叫「霉豆腐」,又有「素扎肉」的雅稱。塊塊正方見角,質地松酥細膩,味道成鮮適口,是價廉物美的佐餐佳品。紹興腐乳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美譽。在1910年南 洋勸業會和1915年巴拿馬賽會上名揚海外。紹興腐乳不失傳統的釀造風格,精選色澤滋潤、顆粒飽滿、具有豐富漿汁的黃豆或青豆,經過浸豆、磨碎、煮漿、做成凝膠潔絮的豆腐塊,施以 毛黴菌科學的發酵工藝,然後,用紹興酒灌握封存過夏,製成酒醉松酥的腐乳。紹興腐乳含蛋名質、,穩鈣等成分,營養豐富。由於發酵過程中轉變出現的酶,有助於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 吸收,「一包此,人們常說,「吃紹興腐乳能開胃增食」。紹興腐乳還有解腿卻膩的作用,而作為榮餚的調味烹料也數上乘,若燒一品南乳肉、蒸豆腐、炒墨魚等等,氣香味鮮,別具一格。紹 興腐乳有醉方、紅丁方、紅太方、棋方、育方等種類,至今又開創出火腿、麻油、桂花、玫瑰各俱風味的新品種,在國內外市場上深受顧客的歡迎。

霉乾菜

霉乾菜有芥菜乾、油萊干、白菜乾之別,多系居家自製,使菜葉晾乾、堆黃,然後加鹽腌制,最後曬干裝裝壇。 油光黃黑,香味撲鼻,解暑熱,潔臟腑,消積食,治咳嗽,生津開胃,故紹興居民每至 炎夏必以乾菜燒揚,其受用無窮也,至於「霉乾菜切肉」更為紹興特色菜餚,已入《中國菜譜》。

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是清朝皇宮的八大貢品之一,早有「進京香糕」之美譽。紹興製作香糕始於清 嘉慶初年,至今已有1對多年的歷史。紹興香糕選料講究,工藝精湛,經14道傳統工藝,配以純 天然香料精製而成,產品粉質細體、鬆脆可口、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容易消化、老小皆宜等 一特點。

紹興老酒

紹興老酒是中國名酒中最古老的品種,故名「老酒」。春秋時期即有越王勾踐簞醪勞師記載,至 南宋極盛,陸游詩「城中酒沙千百所」極言其多。 紹興老酒採用得天獨厚的鑒湖水,以獨特工藝 製成,原料為精白糯米,成品呈琥瑰色,芳香梨郁,醇厚甘鮮,富於營養。主要品種有元紅樹飯、善釀、香 雪四種。解放後四次獲國際金牌獎。1959年起,外交部釣魚台國賓館以古越龍山牌加飯酒和花雕壇酒」 為各種宴會和國宴專用酒,紹興老酒因此聲名鵲起.

2. 徐渭、朱耷和吳昌碩這三位的代表作是什麼,他們的共同風格是什麼

徐渭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佚稿》、《徐文長全集》等;傳世著名作品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均藏故宮博物院)、《牡丹蕉石圖》軸,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等。徐渭的書法和明代早期書壇沉悶的氣氛對比顯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難看懂,用筆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喜歡,自己認為「書法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 潑墨寫意畫
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時期的中國,美術正處在學習古人與創新兩種意識碰撞的特殊 階段。水墨寫意畫迅速發展,以徐渭為代表的潑墨大寫意畫非常流行,名家出現很多,技法也不斷更新,徐渭憑借自己特有的才華,成為當時最有成就的寫意畫大師。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但他在書畫、詩文、戲曲等方面均獲得較大成功。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似與不似之間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急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書中有畫,畫中有書
徐渭是一個書法家,在繪畫中,他將自己的書法技巧和筆法融於畫中,使人覺得他的潑 墨寫意畫簡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蒼勁書法。正如張岱所言:「今見青藤諸畫,離奇超脫,蒼勁中姿媚躍出,與其書法奇絕略同。昔人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余謂青藤之書,書中有畫,青藤之畫,畫中有書。」(《陶庵夢憶》)他的《墨葡萄圖》,墨的濃淡顯示了葉的質感,題詩的字體結構與行距不規則,如葡萄藤蔓一樣在空中自由延伸,書與畫融為一體。徐渭的書法造詣很高,其跌宕縱橫的筆法有助於繪畫藝術的巧妙變化,如畫墨荷、葡萄,大刀闊斧,縱橫馳騁,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是難以做到的。徐渭曾做一幅《梅花蕉葉圖》,將梅花與芭蕉放在一起,並且在畫上題寫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維畫」,顯示出徐渭與王維在某些構圖上的源流關系。當然,王維畫雪裡芭蕉,更突出一種禪機,即,使得雪的清寒與芭蕉的心空構成畫面的宗教底蘊,而徐渭在這樣的畫面組合中,更突出一種超越時空的主體解放性。徐渭的書法和畫法都極為嫻熟,功底深厚,他的題字,如他的潑墨寫意畫,縱橫不羈,洋洋灑灑;他的潑墨寫意畫,融合了精熟的筆法,意趣橫生,極富韻味。
畫如其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麼你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徐渭的寂寞真可以用他自己的一首《題墨葡萄詩》來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遭遇坎坷,晚年悲苦凄涼,形影相弔,他將自己的悲憤和懷才不遇之感融注於筆端,創造了一幅又一幅驚世駭俗的水墨名畫。他筆下的墨竹,枝淡葉濃,,逸筆草草,竹枝氣勢勁健,竹葉俯垂含情,雖屬竹枝而高潔清爽之氣不減。這正是畫家身處下層,懷才不遇,品格高潔,絕世獨立人格的光輝寫照。他的潑墨牡丹,不拘於牡丹的富貴高雅特徵,色彩絢爛,他卻常常以水墨繪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和神韻,所謂「從來國色無裝點,空染胭脂媚俗人。」
朱耷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並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並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游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絳山水大屏》等,許多條幅,冊頁中的花鳥魚鴨,山水樹石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敘」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內外的博物館、院中珍藏。八大山人的書畫有少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不復得見。
近年部分八大山人作品藝術品投資市場拍賣情況:
《個山雜畫冊》,2008,西泠印社拍場,成交價2352萬元。 風格特點 《河上花圖卷》局部
八大山人以繪畫為中心,對於書法、詩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詣。在繪畫上他以大筆水墨寫意畫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
在創作上他取法自然,筆墨簡練,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三百年來,凡大筆寫意畫派都或多或少受了他的影響。清代張庚評他的畫達到了「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的境界。他作畫主張「省」,有時滿幅大紙只畫一鳥或一石,寥寥數筆,神情畢具。他的書法具有勁健秀暢的氣格。篆刻形體古樸,獨成格局。
朱耷在形成自己風格的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前代的優良傳統,又自辟蹊徑。他的花鳥畫,遠宗五代徐熙的野逸畫風和宋文人畫家的蘭竹墨梅,也受明林良、呂紀、陸治的技法影響,尤致意青藤白陽的粗放畫風。他的山水畫,遠尚南朝宗炳,又師法董、巨、米芾、倪、黃以至董其昌等人的江南山水。在書法方面,他精研石鼓文,刻意臨寫漢、魏、晉、唐以來的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為多。
《眠鴨圖》
朱耷繪畫藝術的特點大致說來是以形寫情,變形取神;著墨簡淡,運筆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曠;精力充沛,氣勢雄壯。他的形式和技法是他的真情實感的最好的一種表現。筆情恣縱,不構成法,蒼勁圓秀,逸氣橫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鳥不是盤算多少、大小,而是著眼於布置上的地位與氣勢。及是否用得適時,用得出奇,用得巧妙。這就是他的三者取勝法,如在繪畫布局上發現有不足之處,有時用款書雲補其意。八大山人能詩,書法精妙,所以他的畫即使畫得不多,有了他的題詩,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畫,使人感到小而不少,這就是藝術上的巧妙。
他的山水畫多為水墨,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他用董其昌的筆法來畫山水,卻絕無秀逸平和,明潔幽雅的格調,而是枯索冷寂,滿目凄涼,於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簡朴之氣,反映了他孤憤的心境和堅毅的個性。他的用墨不同於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潤明潔,八大山人乾擦而能滋潤明潔。所以在畫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與別人放得不一樣,同是「滋潤」,八大山人與別人潤得不一樣。一個畫家,在藝術上的表現,能夠既不同於前人,又於時人所不及。他的花鳥畫成就特別突出,也最有個性。其畫大多緣物抒情,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將物象人格化,寄託自己的感情。清初畫壇在革新與保守的對峙中,八大山人是革新派「四大畫僧」中起了突出作用的一人。 [編輯本段]成就影響 《鷺石圖》
八大有一首題畫詩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這第一句「墨點無多淚點多」,夫子自道,最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他繪畫藝術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著他所提示的這條線索,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賞這位畫家的偉大藝術作品。
怪異晦澀中隱含著痛苦
八大由於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哩。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裡就在哪裡,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乾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一顆樹來。他畫的風景、山、光禿禿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么個地方,我想誰也不肯到這里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號「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還有不同爭論。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只木屐。至於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然而,八大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里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寫作 ,很長時間人們一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別像一隻烏龜。後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個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標志著明朝的滅亡。那麼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念。
《蓮花魚樂圖》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經畫了一幅《古梅圖》,樹的主幹已空心,虯根露出,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餘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 塵。」「梅花吳道人」是指元代畫家吳鎮,自號「梅花道人」。方框內的字,顯然是被當時或稍後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八大山人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反清復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採薇。」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你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後,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虯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著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採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於新王朝。國破家亡,復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者都下過一番功夫進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一隻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鷓鴣少。」此詩之意,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經過引經據典考釋後結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後,忠臣如鷓鴣之志切懷南,殊不多見。」這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瓜月圖》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後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面對著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麼他「所得」是什麼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有人根據吃月餅的風俗來源於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號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著這一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跡,就不只是徒有國亡余痛了。
吳昌碩少年時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書,印刻。他的楷書,始學顏魯公,繼學鍾元常;隸書學漢石刻;篆學石鼓文,用筆之法初受鄧石如,趙之謙等人影響,以後在臨寫《石鼓》中融匯變通。沙孟海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鍾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的多。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個中又受北碑書風及篆籀用筆之影響,大起大落,遒潤峻險。
他的篆刻是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畫起大落,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於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篆刻方面吳昌碩上取鼎彝,下挹秦漢,創造性地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朴,往往在不經意中見功力。
▲篆刻作品
《壽山老坑巧色雕獅鈕》、《作了天下事》、《讀遍千古書》、《好學為福》、《黑青田》、《一月安東令》、《湖州安吉縣》、《泰山殘石樓》、《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暴書》、《千尋竹齋》、《千尋竹齋》3刻、《吳俊卿信印日利長壽》、《安吉吳俊章》、《雷浚》、《鮮鮮霜中菊》、《歸仁里民》 [編輯本段]繪畫生涯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於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艷。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並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
吳昌碩繪畫的題材以花卉為主,學畫較晚,40歲以後方將畫示人。前期得到任頤指點,後又參用趙之謙的畫法,服膺於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畫家的畫藝,從中受惠甚多。他酷愛梅花,常以梅花入畫,用寫大篆和草書的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富有情趣,曾有「苦鐵道人梅知己」的詩句,借梅花抒發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蘭花,為突出蘭花潔凈孤高的性格,作畫時喜以或濃或淡的墨色和用篆書筆法畫成,顯得剛勁有力。畫竹竿以淡墨輕抹,葉以濃墨點出,疏密相間,富有變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為「雙清」或「三友」,以寄託感情。菊花也是他經常入畫的題材。他畫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與菊花情狀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黃色,亦或作墨菊和紅菊。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層次分明。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經常入畫的題材。菜蔬果品如竹筍、青菜、葫蘆、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畫,極富生活氣息。作品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真趣盎然的詩文和灑脫不凡的書法,並加蓋上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於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見彩圖《歲朝清供圖》(清))。
▲繪畫作品
《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花卉十二屏風》、《梅花》、《花卉四屏》、《牡丹》、《蘭石圖》、《松石圖》、《花卉》2幅、《紫藤圖》、《雜畫冊(之—、二)》、《依樣》、《天香露圖》、《杞菊延年》、《泥盆菊草圖》、《牡丹圖》、《牡丹水仙圖》 、《大富貴》、《佛像圖》、《富貴神仙圖》、《紅梅圖》2幅、《薔薇蘆桔圖》、《秋艷圖》、《三千年結實》、《人物》、 《三千年結實之桃》、《神仙福壽》、《石梅》、《石竹圖》、《松梅圖》、《歲寒交圖》、《桃實圖》、《瓜果》、《燈下觀書》、《姑蘇絲畫圖》等。 [編輯本段]書法生涯 吳昌碩的楷書,開始學習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顏魯公,隸書學習漢代石刻,篆書學習石鼓文,吳昌碩的行書,學習黃庭堅、王鐸風格。 吳昌碩的篆刻,今天學習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廬從1898年開始就向吳昌碩請教,並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吳昌碩的書法創作中,無疑以篆書、行草為主,但吳昌碩學習隸書的時間並不短,在青年時期便曾臨習漢碑,如「張遷碑」、「嵩山石刻」、「張公方碑」、等,同時又受到鄧石如、吳讓之、楊見山等人的影響,筆法近似楊見山,他在三十五歲時書的一幅隸書還是「張遷」的風格,結體方正,用筆尚拘謹、小心。吳昌碩晚年所書隸書,結體已變長,取縱勢,如這幅「奉爵稱壽,雅歌吹笙」,用筆雄渾、飽滿,從一些線條看,具有篆書的痕跡,可以說這時吳昌碩早已將篆、隸溶為一體了,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面目。
吳昌碩的楷書遍臨《漢祀三公山碑》《張遷碑》《嵩山石刻》《石門頌》等漢碑。中年以後,博覽眾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復鑽研,並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為滿足,參以秦權銘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體勢筆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自出新意,風格獨特。60歲後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剛柔並濟。喜將石鼓文字集語書寫對聯。晚年以篆隸筆法作草書,筆勢奔騰,蒼勁雄渾,不拘成法。
▲書法作品
《臨石鼓文》
《山青水碧鳥語花香》,2008,佳士得拍場,成交價3426萬元。
《鷺石圖》,2008,北京萬隆拍場,成交價3300萬。
《瓶菊圖》,2008,中國嘉德拍場,成交價3136萬元(不含傭金)。

3. 徐渭詩詞(關於蘭花)所有

徐 渭《墨蘭》 醉抹醒塗總是春,百花枝上綴精神。 自從畫取湘蘭後,更不閑題與別人。內 《題蘭竹》 蘭與竹相並,非關容調不同。 氤氳香不遠,聊為引清風。 《題水仙蘭花》 水仙開最晚,何事伴蘭苕? 亦如摩詰叟,雪裡畫芭蕉。 《蘭》 蘭亭舊種越王蘭,碧浪紅香天下傳。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籃不值五文錢。 《寫蘭與某子》(仙華其號也) 仙華學杜詩,其詞拙而古。 如我寫蘭竹,無媚有清苦。 《蘭谷歌》 句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渚乃其處, 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 吾越蘭譜本如此,只今春來稽山裡, 蘭花蘭葉垂雲紫。 近聞楚國之黃州,雄山絕谷通金牛, 蒼蒼元氣秘不得,一夫大嗓鳴天球。 門人歸來對我說,正是劉君稱彥哲, 於世百物無所耽,谷里種蘭盈百葉。 有時幾案拂玉光,鎮夜管毫僭蕊芒, 古來楚越本接疆,不待風吹兩國香。 《蘭》 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 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4. 想找徐渭徐文長的字畫,特別是蘭花方面

367世界名畫網有的,地址搜一下就出來了

5. 徐 渭《墨蘭》的詩意

詩意:

我不管是醒著還是醉著都不忘把美好的春天畫下來,在我的畫上百花回爭艷,生機勃勃答。

但自從我把蘭花畫好後,便懂得了許多,再也不會與別人同流合污了,我要像一樣自潔。

原如下:

醉抹醒塗總是春,百花枝上綴精神。

自從畫取湘蘭後,更不閑題與別人。

(5)徐文長蘭花擴展閱讀

墨蘭養護

墨蘭需要太陽,如果是長期不見光的話,就容易造成葉片細長,容易折斷,失去觀賞的價值。墨蘭對光照的要求不嚴格,室內室外都可以,可以給它保持半陰的環境或者是散射光充足的環境都可以。

墨蘭林木茂密,有高大的樹木為它們擋陽遮陰,所以栽種墨蘭也應人為地為其創造合適的光照條件。光照過強易使葉片曬傷造成日灼病。

過度遮光或長期放在室內又會影響蘭花的光合作用造成生長不良和不易開花。冬春用一層70%左右(固定式)、夏秋晴天另加一層50%左右(活動式)的遮陽網最適合寒蘭生長(陰雨天可不遮)。

總之,在保證不灼傷蘭葉的前提下,適當多見陽光,特別是上午9時前的晨光對蘭花生長和開花都十分有利。

6. 明代徐渭《蘭》翻譯

譯文:

不要驚訝春光不屬於你我,一陣蘭花香就足夠壓倒千千萬萬的紅版顏知己。

總是被美人摘取,放權入袖中,不做葯材被人食用。

原文如下:

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

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6)徐文長蘭花擴展閱讀

蘭花的象徵意義

1、象徵:兄弟手足之情

如蘭桂齊芳(蘭花、桂花)喻德澤長留,經久不衰,也就是把恩惠留給後輩子孫,亦用來稱頌別人的子孫昌盛。

2、象徵:高尚,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

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象徵高尚。

3、象徵: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4、象徵:高潔淡雅

蘭花,那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

5、象徵: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親密無間、有意長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間情投意合。

6、象徵:追求崇高志向、遠離污濁政事、保全自己美好品格的化身,傳達著自身熱愛國土、至死不渝的堅貞信念。

7. 新西湖十景的主要景點

主條目:雲棲竹徑(Bamboo-lined path at yunqi)
雲棲竹徑位於西湖之西南,錢塘江北岸,五雲山雲棲塢里。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五雲山上的五彩祥雲,常飛集塢中棲留,並經久不散,稱「雲棲」。此地距杭州區約20公里,遠離市井,山深林神秘密,竹林滿坡,修篁繞徑,素以竹景的「綠、清、涼、靜」四勝而著稱於世。雲棲寺舊址現為杭州市總工會工人休養院。
詩雲:
五雲山上五雲祥,雲棲塢里雲棲晾,
雲棲竹徑生天雨,天雨淅瀝落雲棲。
雲棲,人稱湖山第一嶴區,素以深 山古寺,竹徑磬聲稱勝。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及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四到雲棲,賦詩題額,並賜一株大竹名為「皇竹」,浙江地方官為此建「御書亭」、「皇竹亭」以記盛事。相隔43年後,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又六到雲棲,原寺院壁間留有乾隆題詩刻石及明代董其昌書寫的《金剛經》碑石。雲棲竹林茂密,古樹眾多,周圍有回耀峰、寶刀隴、青龍泉、聖義泉、金液泉、壁觀峰,合稱「雲棲六景」。清末以後,雲棲竹林屢遭破壞,不復舊觀。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竹林更遭濫伐,幾近滅絕。1950年後,在杭州市園林部門護理下,竹林逐步復壯,整修寺宇,開辟茶室。1960年,雲棲等部分殿屋改建為杭州市總工會休養所;寺前兩幢樓閣,整修為「沖雲樓」、 「舒篁閣」,通往五雲山的石級前新建「兜雲亭」。
1983年,全面整修由三聚亭至休養所的路面,拆去原雲棲放生所緊貼竹徑的舊建築,共改線路200米,路面寬度加闊為2.8米,並按當年「御道」規格,用石板鋪面,中間為米色平整石板,兩側用小方塊石彈砌,彈石中間鑲嵌混凝土仿青磚「路筋」,再用青灰色花崗石作路緣石,箍緊彈石,防止啃邊。其餘按原有路線整修。適當擴大入口處路面,建三楹石牌坊一座,額枋上刻「雲棲」二字。沿竹徑兩旁的「洗心」、「回龍」、「雙碑」(即御碑亭)、「遇雨」4座古亭與鉞斧池,均整修一新。1985年9月,黑底白字的「雲棲竹徑」景碑,豎立於碑亭中央。 主條目:滿隴桂雨(Sweet osmanthus rain at manjuelong village)
滿覺隴,位於杭州西湖以南,南高峰與白鶴峰夾峙下的自然村落中,是一條山谷。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建有圓興院,北宋治平二年改為滿覺院,滿覺意為「圓滿的覺悟」,地因寺而得名。滿覺隴沿途山道邊,植有七千多株桂花,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種。每當金秋季節,珠英瓊樹,百花爭艷,香飄數里,沁人肺腑。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故被稱為「滿隴桂雨」。
詩雲:
白鶴峰高澗水生,溪流跌盪雲霧騰,
玉樹繽紛飄金雪,圓覺馥郁來香風;
龍井青茶丹霞落,家弄竹奩糯米蒸;
滿隴盡是桂花雨,一路芬芳入杭城。
在滿覺隴村、石屋洞前一帶。滿覺隴因古有吳越佛寺滿覺院(初名圓興院)而得名。滿覺隴俗稱滿家弄,明清時盛產桂花,為西湖著名賞桂勝地。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期間,桂花樹被大量砍伐,僅剩少數農家屋前屋後幾株老樹。抗日戰爭勝利後稍有恢復。1950年後,新種植一批桂樹,至1955年前後,連同老樹,數達萬株,其中樹齡最長的約200年,最大植株盛花年可收桂花一石,桂花成為當地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
60年代初,杭州市園林管理局在石屋洞旁建茶室、小賣部,在新建的門樓兩旁,置雕塑圓窗。1980年,又在石屋洞西側,擴建比石屋洞舊有范圍大二倍的院落,內建三座高低錯落、歇山翹角屋面的「桂花廳」。主廳(茶室)四周,卷棚迴廊,配以青石雕花欄桿,粉牆上點綴「飛天」漏窗,內庭掇山理水,與原有景物渾為一體。傍山築石級通石屋洞頂,半山腰建有結構新穎的「吟香亭」,左通聳立洞頂、似可擒雲的「摛雲亭」。新院落與石屋洞前庭既隔又聯,互相映襯。1983年,桂花以香飄十里的優勢,又是杭州鄉土樹種,被評選為杭州市市花。此後滿覺隴、石屋洞賞桂更甚,再現清代丁立誠《滿覺隴擔桂》詩中「桂花蒸過花信動,桂花開遍滿覺隴,賣花人試賣花聲,一路桂花香進城」的情景。 主條目:虎跑夢泉(Dreaming of tiger spring at hupao valley)
虎跑夢泉位於西湖之南,大慈山定慧禪寺內。虎跑之名,因夢泉而來。傳說唐代高僧性空住在這里,後來因水源短缺,准備遷走。有一天,他在夢中得到神的指示:南嶽衡山有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日間果見兩虎跑翠岩做穴,石壁湧出泉水,虎跑夢泉由此得名。
詩雲:
定慧禪寺少雲煙,南嶽雙虎跑翠岩。
移來純凈童子水,沏出清茶杯中甘;
弘一法師行古道,濟公和尚濟世癲;
溪流叮咚花間醉,虎跑夢泉水清漣。
在大慈山西山嶴。以虎跑泉為主景,包括原虎跑建築群落、山林泉池和新辟庭院、雕塑及李叔同紀念館等設施,為西湖一處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具有鮮明林泉特色的勝景。虎跑泉在大慈山舊定慧禪院(虎跑寺)內,地質學上屬裂隙泉,水源旺盛,水質優良,其形成與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關。虎跑泉與龍井、玉泉、郭婆井、吳山大井,並稱杭州五大「聖水」。更因虎跑泉水質特別純凈,世人將虎跑泉與龍井茶葉譽為「西湖雙絕」。虎跑泉水表面張力大,水高出杯口3毫米而不泄溢,可供遊人用錢幣試水取樂。1980年以前,原虎跑寺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有縱橫兩座廟堂,南北向為老定慧寺,東西向為虎跑寺。兩寺均為三進三級前、中、後殿,各有一套完整佛像。50年代初,虎跑寺頭山門為三開間,一門兩屋,進門左右為哼哈二將佛像。山門後空地有宋代石經幢二座,分布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像、經幢與寺內蘇東坡游虎跑詩刻,明代璐王《蘭花詩》畫碑,五百羅漢線刻石像,羅漢亭、濟公塔院,先後被毀壞或拆除。1981—1983年,分兩期全面整修和改建,在原虎跑寺三大殿後祖師殿基地欏嚴塔高台上,新添長9米、高5米「夢虎」雕塑一組。塑像為唐代性空(即寰中)僧,雙目微閉,手捻佛珠,安詳側卧,右側塑有兩虎作跑地作穴狀。山石上篆刻「夢虎」二字,為顧廷龍書。雕刻形象地表達虎跑泉乃是「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的神話傳說。雕塑左後方崖壁上有沙孟海榜書「虎移泉脈」石刻。新建與整修的建築有鍾樓、羅漢亭(內置重新復制的五百羅漢線刻像)、濟公殿、虎跑菜館、濟公塔院等。並在原虎跑寺中殿闢建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滴翠崖」上有李叔同墓塔。 主條目:龍井問茶(Inquiring about tea at dragon well)
龍井,位於西湖西面竹茂林密的風篁嶺上,有泉名龍井,附近有龍井村,龍井本名龍泓,又名龍湫、龍井。它和白鶴峰下慧禪寺內的虎跑泉,杭州植物園的玉泉在內被譽為杭州三大名泉。西湖龍井茶主要產於龍井村地帶,龍井的茶不僅匯茶之色、香、味、形的四絕於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的五名於一體。而冠名的西湖龍井茶葉有獅、龍、雲、虎、梅之別,以獅峰、龍井地之茶為最優,其中奧妙,唯有親去龍井村品茗問茶方可悟出,因此就有了「龍井問茶」之趣說。龍井泉水清澈甘洌,龍井茶更負盛名,人們爭先前來問詢,構成了獨特龍井茶文化。
詩雲:
煙雨江南草木青, 詩畫西湖古風凝。
翁家嶺上九溪水, 煙纏霧繞雀舌鳴;
獅峰山下十八澗, 雲卷雨舒蓮心輕。
揚眉做歌留後世, 叩問龍井一段情。
西湖新志》卷二:「龍井,在風篁嶺巔,流泉活活,四時不絕。《資治通鑒》名龍井,《方輿紀要》曰龍湫,《圖經》言本名龍泓。南宋乾道元年孝宗奉高宗,臨幸是山,酌泉井上。咸淳五年潛說友篆刻『龍井』二大字於石上。秦觀作《龍井記》,米芾書,今有董其昌摹本存焉。元豐間往來山中者,秦、米而外,更有趙閱道、蘇子瞻、子由、楊無為、黃山谷、廉宣仲諸公,一時推為極盛。清乾隆二十六年,興復古跡,堂軒泉石,煥然鼎新。明年高宗臨幸,題前堂額曰『篁嶺卷阿』,後堂額曰『清虛靜泰』,又題『過溪亭』、『滌心沼』、『一片雲』、『風篁嶺』、『方圓庵』、『龍泓澗』、『神運石』、『翠峰閣』八額,稱『龍井八景』。」
龍井有二,風篁嶺前稱里龍井,俗呼下龍井;過嶺為外龍井,俗呼老龍井。今里龍井在龍井茶室(原龍井寺)內,為一圓形泉池。外龍井一說在嶺上翁家山北坡,井圈上刻有「龍泉」、「葛洪遺跡」字樣,井上半部為人工修砌的石壁,中腰有盤角,可站立人。盤角以下井主要部分系自然形成的石壁、石洞,井下狀似一間小屋,面積約20至30平方米。一說為18棵御茶坡地後面,原胡公廟旁山崖邊的一水池,石壁上今尚刻有「老龍井」三字。1950年後,龍井風景點多次整修,開辟汽車道路,拆除改建廟宇,開辟茶室、商店,供遊人品茗、休息。神運石、滌心沼、一片雲等古跡仍在。龍井茶,明代年間即為西湖風景區著名特產之一。龍井品茗在北宋已成風氣,元明間,人多以游龍井品茗為樂。清代,龍井茶列為貢品,聲譽益隆。1980年後,龍井村等產茶地先後開展茶鄉游樂活動,舉辦西湖茶葉節,為遊人當場炒制龍井新茶,直接銷售。 主條目:九溪煙樹(Nine-creeks meandering through a misty forest)
九溪煙樹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景點西湖之西的雞冠壠下,其發源有二:一自龍井獅子峰,一自翁家山的楊梅嶺,途中匯合了青灣、宏法、豬頭、方家、佛石、雲棲、百丈、唐家、小康九塢之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又匯集了無數細流,上自龍井起蜿蜒曲折7公里入錢塘江,又稱九溪十八澗。
這里的溪流、茶園、迷霧、青川,構成了這一景區的四大旅遊特色,遊人徒步行在高低不平的路徑中,但見迷離的霧氣似紗如緞地籠罩著山岡上翠綠的茶樹,但聽潺潺的溪流澗水流淌在垂蘭吊藤的山腳嶺根,如夢似幻,彷彿走在天庭的長街。
詩雲:
春蠶吐絲獅峰織,迷霧流煙撲面濕,
天光雲影青川走,嫩芽翹舌茶花遲,
千溝萬壑十八澗,重巒疊嶂落九溪;
一路歡歌入錢水,九溪煙樹天下知。
泛指九溪十八澗一帶。清《湖山便覽》卷九:「《臨安志》雲:九溪在煙霞嶺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流達龍井。按溪自嶺下楊梅塢發源,西南流會青灣、宏法……以達徐村,以其九水合成,故謂之『九溪』。」《西湖新志》卷二:「九溪所會支水九派,凡其末人溪處,皆號曰澗。會溪之口,只九數,當其穿繞林麓,並括細流,不知凡幾,約而舉之,乃以十八為數,言其倍於九也。」
民國36年(1947年),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兩次到九溪作冰川考察,發現古代冰川遺跡,認為距今二三百萬年前第四紀時,杭州西湖尚為一片冰雪世界,當時下龍井是一處儲水盤谷,承受大量冰雪,經九溪十八澗東南流出,形成九溪十八澗峻險地段。民國期間,九溪十八澗一帶有二、三私家茶莊,賣茶水並供應西湖藕粉、桂花糖等。茶莊所備桌椅不多,春秋佳日,遊客以澗邊石塊權充桌椅。1953~1959年,杭州市政建設部門在此築水池,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用的水力發電站。整理九溪十八澗沿途山林環境,通車道路,修建登山步道與「望江亭」。1975年以後,園林部門分4期改造和新建九溪菜館、茶室、接待室;整理山林環境,疏浚泉池,築水壩,架畫橋,布蹬道,造亭子,擴大游覽面積。 主條目:吳山天風(Heavenly wind over Wu Hill)
春秋時期稱吳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山勢綿亘起伏,伸入市區,左帶錢塘江,右瞰西湖,由延綿的寶月、娥眉、淺山、紫陽、七寶、雲居等小山而成,山體伸延入市區,山高均不超過百米。當年漁民下海捕魚後在此亮曬網,稱晾網山; 春秋 時為吳西邊界,故名吳山;還有說伍子胥的緣故,訛伍為吳,因此山有子胥祠,遂稱胥山;五代吳越中時山上有城隍廟,亦稱城隍山;唐時多稱青山。
詩雲:
煙雨江南群山峨,詩話西湖舊事多,
褒貶難論伍子婿,恩怨情愁西施禍;
感花岩上桃花錯,十二峰巒費揣摩,
茶樓酒肆城隍廟,冷麵寒鐵周新坐;
荒草萋萋宋遺址,大日如來至尊佛,
一盞龍井香茶問,五千年來如穿梭。
今通稱吳山,為杭州名勝。山巔「江湖匯觀亭」前楹聯沿用明人徐文長題辭, 點明了「吳山天風」的意境。
那楹聯是: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
泛指吳山范圍內的名勝古跡。景名取意於元代薩都剌(天錫)《偕卞敬之游吳山駝峰紫陽洞》詩:「天風吹我登駝峰,大山小山石玲瓏」;與近代秋瑾烈士(登吳山》詩:「老樹扶疏夕照紅,石台高聳近天風」。吳山山巒丘壑間多古樹、井泉、岩石、洞窟,尤以廟宇眾多著稱,《儒林外史》等名著中,均有對吳山的描述。吳山上,四時八節,遊人往來,攤肆買賣,有如一幅杭州民俗風情圖。民國前吳山頗為熱鬧,自火車站、新市場相繼出現後, 日漸冷落,山上風情則變化不多。今吳山猶存的古跡尚有歷代興建開辟的伍公廟、瑞石洞、感花岩、寶成寺,「第一山」摩崖石刻、麻曷葛刺造像及民國初的「雲山萬古」刻石等。1958年拆除部分廟宇,開辟登山車道。1963年改建太歲廟為「極目閣」、「茗香樓」,作為外賓接待休憩場所;改建葯王廟為大眾化茶室、評書場。添植大批松柏等常綠針葉樹,修整「茗香樓」前有800年樹齡的「宋樟」。闢建「十二生肖石」附近空地為花壇,四周加鋪草坪。
1971-1987年間,新建「江湖匯觀亭」,翻建寶成寺,整理麻曷葛刺等造像、刻石。原葯王廟改建的茶室再改建為「吳山先賢堂」,展出歷代先賢蠟像與彩色塑像、畫像。鋪設登山與山間游步道,補栽以香樟為主的常綠闊葉樹,改善綠化環境。 主條目:阮墩環碧(Ruangong islet submerged in green)
阮墩是位於西湖中一座綠色小島,阮元,清代著名學者。為紀念他對浙江文化發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績,命名該島為「阮公墩」, 遠望去如碧玉環繞,世人稱之阮墩環碧。
詩雲:
綠樹花叢藏竹舍,碧水晴天托祥雲,
數只丹鶴柴扉落,水墨丹青長詩吟;
修書圈史浩如煙,名譽天下抗英頑,
後世自有功德論,阮墩環碧青萬年。
在西湖外湖中,位於湖心亭西,阮公墩為湖中三島之一。清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以所挖葑泥堆疊成島,俗稱「阮灘」。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因地勢低平,土質松軟,180餘年間島上無建築,雜樹荒草叢生,成為候鳥棲息地。民國23年(1934年),杭州市童子軍理事會曾一度辟為童子軍營地。1952—1958年間疏浚西湖時,島四周加添亂石護岸,面積稍有拓寬。1977年,島四周駁墈 ,再次擴大面積並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島上添客土1000餘噸,開始建「環碧小築」。「環碧小築」建築,採取竹結構茅舍形式,以輕型鋼骨作屋架,利用盤根錯節的表土層,無需打椿,建築體量適中,給人以輕巧、簡捷、淡雅、樸素之感。全島布局:島中心為一片林間空地,偏西北由廳堂、曲廊、矮籬、柴門組成院落。東南岸邊為船埠,東北部岸邊置一用杉樹皮結頂、棕櫚作柱的圓亭,取名「憶芸」(是紀念阮元的意思)。
堂名「雲水居」,堂內掛有「勝地重新在紅藕花中綠楊蔭里;清游自昔看長天一色朗月當空」一聯,為阮元所作。小小島嶼漂浮於粼粼碧波之上,遮掩在花木叢中,猶如碧玉盤中一顆晶瑩翡翠。「阮墩環碧」景名由此而來。整個環境,遠山近水,開闊明朗,清逸幽靜。阮墩環碧庭園設計獲1985年國家城鄉建設部優秀設計二等獎;浙江省優秀設計一等獎。1982年建成,開放初期闢作湖上第一處垂釣區,遊人可登島品茗、垂釣。1984年起,島上舉辦「環碧庄」仿古旅遊,在西湖夜遊活動中頗受歡迎。 主條目:黃龍吐翠(Yellow dragon cave pressed in green)
在杭州棲霞嶺北麓的曙光路,護國仁王寺遺址處,順山路步行至茂林修竹深處,就可看到隱藏著道教洞天福地的黃龍洞古跡。南宋以來這里作為西湖上五大祀龍點之一而享有盛名,清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山積翠》一景即指此。一九八五年,杭州西湖管區將集宗教文化、人文文化與寺觀園林景觀為一體的黃龍洞闢建為仿古游樂園,冠名黃龍吐翠。
詩雲:
棲霞嶺幽泛紫煙,
方竹婆娑立萬竿,
洞天福地兩相悅,
黃龍吐翠看水貪。
在棲霞嶺後掃帚塢,即黃龍洞。清代「杭州二十四景」中有「黃龍積翠」一目,「黃龍吐翠」景名脫胎於此,用一「吐」字,突出貼泉池巉崖間龍口噴水,珠簾倒掛的特有情景。黃龍洞在宋、元、明、清代皆為佛教勝地,民國初期改為道觀。此處前為庭園,後有洞壑,融真山假山,自然景色與人工建設為一體,為期上雅幽園林之一。黃龍洞現存的格局及主要建築、山石、水池,均系民國11年(1922年)廣東道教會徒眾出資修葺。是年,黃龍洞住持盧小嘉還俗,將洞產轉售於廣東道教會。黃龍洞的假山,全部用渾重的黃沙石依天然山勢疊成,為西湖假山洞景中規模最大者。假山半腰系人工砌成的山洞,稱「黃龍古洞」,內奉石刻黃龍祖師像。山頂為「卧雲洞」,常有霧氣彌漫。泉池旁一塊玲瓏山石,正面刻「有龍則靈」,背面刻「水不在深」。
「文化大革命」期間,黃龍洞破壞嚴重,雕塑被毀,龍頭與部分年久失修的住房及木結構曲廊遭拆除,又因開挖防空洞,截斷了龍口吐水的水源。1978年後,杭州市園林管理局整修頭殿、大殿、側殿,並在大面積封閉的山牆上,置9個神態各異的雲龍花飾漏窗,將大門兩旁山牆改為黃色龍牆。重塑龍頭,斷流的泉水代之以自來水,恢復黃龍吐水景觀。重修水池旁「鶴止」、「香雪」二亭及部分曲廊。新建「翠雲亭」和山崗的「翠靄亭」。又利用原香客住房的院落基地,闢建「方竹園」,種植方竹、鳳尾竹、紫竹、羅漢竹等觀賞竹。 主條目:玉皇飛雲( Clouds scurrying over Yuhuang Hill)
玉皇山位於西湖之南,介於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海拔二百三十九米,五代時吳越王錢氏迎明州(今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於此供奉,始有「育王山」之稱。明代創建福星觀,尊祀玉皇大帝,位於玉皇山頂,原名玉皇宮,後改建為庭院。育王隨之更名玉皇山。
山上遺存有天池、白玉蟾井等古跡,山腰有八仙聚會之所---紫來洞。每當風起雲涌之時,佇立山巔凌空突兀的登雲閣上,襯以藍天白雲,四周山姿雄峻巍峨,耳畔但聞習習之聲,時有雲霧撲面而來,飛渡而去,頓覺湖山空闊,江天浩淼。
詩雲:
錢王功業後世蔭,
阿育佛法揚善心,
飛龍洞中升氣紫,
玉皇山巔攬飛雲。
玉皇山北向西湖,南近錢塘江,東接鳳凰山,西連南屏、大慈諸山。山體挺拔高聳,山頂常有雲霧飛繞,因以名景。玉皇山在南朝梁時已有佛寺,五代吳越國時經全面開發,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開通山東麓慈雲嶺蹬道,又建祭天所用的「登雲台」及阿育王寺等佛寺。至南宋,寺廟更有所拓展。明代,玉皇山寺廟改為道教官觀,山頂福星觀及慈雲宮在清代極為興盛。民國時期續有開拓。全山自然、人文景觀薈萃,《玉皇山志》載有「倚亭望仙」等玉皇山六十四景景目。山上建築分布於山頂與山東麓慈雲嶺一帶,建築面積約2110平方米。1956年,山頂及慈雲嶺、紫來洞的建築物均加整修。1978年,新辟長4.23公里玉皇山游覽車道,並整修全山建築。福星觀改建為一座大院套小院、高低錯落的庭苑。中部正廳(原玉皇宮)正面壁上嵌設玉龍木刻浮雕,四周陳列星象石碑,兩廊為介紹有關天文科學知識的櫥窗。原南天門改為進廳,牆上嵌刻「玉皇山」金色三字,廳壁繪制巨幅《群仙極樂圖》彩色壁畫。
新建「登雲閣」,遊人可由螺旋轉梯登閣遠眺。修建福星觀素菜館,餐廳內壁繪有西湖神話故事玉龍、金鳳與群仙共舞的大型壁畫。山頂配套設施的廚房、宿舍、貯藏室、廁所,隱設於地下層。山南坡與紫來洞,新建水池、泵房,引自來水至山頂,結束山頂用水靠雨水匯集的歷史。整理「天一池」庭院與慈雲嶺敞廳。調整紫來洞前花木,補植香樟、櫻花、桂花、紫薇等觀賞花木。改建飛雲茶室,在此品茗賞景,可睹晨霧舒展或宿雨初晴時的煙霧輕飄,亂雲飛渡,之江三折和六和塔雄姿,忽隱忽現。 主條目:寶石流霞(Precious stone hill floating in rosy cloud)
在寶石(保俶)山。寶石山為西湖北岸屏障,山體屬火成岩,石色赭紅,日光映照,如流霞紛披,景名意出於此。寶石山巔為觀賞西湖全景勝地之一,多有歷代名勝古跡留存,著名的有保俶塔、屯霞石、落星石、秦皇纜船石、來鳳亭、初陽台、川正洞、蹬開嶺等。
西湖北岸的葛嶺、寶石山自成一體,景色奇特。這里的山岩呈赭紅色,岩體中有許多閃閃發亮的紅色礦物質,每當陽光映照,滿山流霞繽紛,尤其是朝陽或落日霞光灑沐之時,保俶清秀,披著霞光分外耀目,彷彿數不清的寶石在奕奕生輝。因而被稱為「寶石流霞」。
詩雲:
保俶清秀草木深,
汲取日月精華魂,
葛洪抱朴煉仙葯,
寶石流霞滿乾坤。
西湖的南北西都處於山嶺的包圍之中,群山峻嶺環繞著美麗的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星捧月一樣,捧著西湖這顆江南明珠。山體的高度雖然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它們的山體均由侏羅系凝灰岩構成。凝灰岩是火山凝灰岩簡稱。一種壓實固結的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粒徑小於2毫米的晶屑、岩屑及玻屑組成。碎屑物質小於50%,分選很差,填隙物是更細的火山微塵。質軟多孔隙。這里是玻屑凝灰岩凝灰岩,晶屑以石英、長石及含三價鐵較高的二氧化硅礦物組成。玻屑含量3-8%,凝灰質膠結,塊狀構造,岩石堅硬,厚層-巨厚層狀,呈現玻璃質有赭紅色的瑪瑙光澤。產生於距離火山口較遠地帶。
葛嶺、寶石山為西湖北屏,從斷橋、白堤北望,它們彷彿是一件放大的水石盆景。登上葛嶺 、寶石山,則南望平湖,水天盪漾;北瞰萬畝平疇,樓棟鱗次櫛比;東則街衢商埠,市面廛充滿省活力;西有青嶂千疊,一派蒼翠遙接晴空。寶石山東巔,保俶塔巍然挺秀。好那窈窕、高聳的外形,與好的美人別稱十分相合。這位「美人」誕生於北宋初年,原為九級磚木結構,直到明代重建時,依然保持這種與六和塔斯、雷峰塔並無太大差異的結構。磚砌實心式樣,是一九三三年重建時仿自清代原樣,雖不能登臨了,卻以其漂亮的容顏和所處的顯要位置而成為引人矚目的西湖勝景標志物。

8. 蘭徐渭中 蘭花 一籃不值五文錢 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

表達了作者淡泊來名利的思想以及自對追逐名利的鄙視,立志做一個品德高尚、遠離名利的人。

這句話出自於徐渭的《蘭》,之所以會寫出這首古詩,也跟徐渭的個人經歷有關:

徐渭曾擔任胡宗憲幕僚,助其擒徐海、誘汪直。胡宗憲被下獄後,徐渭在憂懼發狂之下自殺九次卻不死。後因殺繼妻被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後,得張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常慷慨悲歌。

(8)徐文長蘭花擴展閱讀

徐渭的作品特點:

他筆下的墨竹,枝淡葉濃,逸筆草草,竹枝氣勢勁健,竹葉俯垂含情,雖屬竹枝而高潔清爽之氣不減。這正是畫家身處下層,懷才不遇,品格高潔,絕世獨立人格的光輝寫照。

他的潑墨牡丹,不拘於牡丹的富貴高雅特徵,色彩絢爛,他卻常常以水墨繪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有賦予牡丹清雅脫俗的格調和神韻。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

9. 徐渭詩詞(關於蘭花)所有

徐 渭《墨蘭》
醉抹醒塗總是春,百花枝上綴精神。
自從畫取湘蘭後,更不閑題與別人。
《題蘭竹》
蘭與竹相並,非關調不同。
氤氳香不遠,聊為引清風。
《題水仙蘭花》
水仙開最晚,何事伴蘭苕?
亦如摩詰叟,雪裡畫芭蕉。
《蘭》
蘭亭舊種越王蘭,碧浪紅香天下傳。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籃不值五文錢。
《寫蘭與某子》(仙華其號也)
仙華學杜詩,其詞拙而古。
如我寫蘭竹,無媚有清苦。
《蘭谷歌》
句踐種蘭必擇地,只今蘭渚乃其處,
千年卻有永和事,右軍墨藻流修禊。
吾越蘭譜本如此,只今春來稽山裡,
蘭花蘭葉垂雲紫。
近聞楚國之黃州,雄山絕谷通金牛,
蒼蒼元氣秘不得,一夫大嗓鳴天球。
門人歸來對我說,正是劉君稱彥哲,
於世百物無所耽,谷里種蘭盈百葉。
有時幾案拂玉光,鎮夜管毫僭蕊芒,
古來楚越本接疆,不待風吹兩國香。
《蘭》
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
總令摘向韓娘袖,不作人間腦麝風。

10. 手培蘭心兩三載 日麗風和次第開。是誰的詩詞

是元朝的余同麓詠蘭詩,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 除此外還有,雖無艷色如嬌女,自有幽香似德人。 余同麓筆下的蘭香內涵最為豐富,「氣若蘭兮終不改」,蘭香如有德之人,令人玩味。蘭香是那樣迷人。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醉倒,文才之士紛紛歌之詠之。現采擷若干以饗諸君。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 李世民六月衡湘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 趙孟堅莫訝春光不屬儂,一香已足壓千紅。 徐文長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張 羽 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 薛 網婀娜花姿碧葉長,風來難隱谷中香。 康 熙淺淡梳妝原國色,清芳誰得勝蘭花。 朱 德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陳 毅 品以上詩句,當數徐文長的最有氣勢,他把蘭香推到了極致。在群芳爭艷的春光里,論花大、色麗、形美,蘭花都算不上翹楚,但蘭花的香是無與倫比的,一香足以壓千紅。張羽筆下的蘭則讓人肅然起敬,寸心不大而幽香不絕,奉獻與人多矣。

熱點內容
美的櫻花空調 發布:2025-09-14 10:06:49 瀏覽:152
細菊蘭花 發布:2025-09-14 09:42:53 瀏覽:886
購物蘭花 發布:2025-09-14 09:29:40 瀏覽:457
綠植葉子白化的原因 發布:2025-09-14 09:26:25 瀏覽:10
郵寄多肉盆栽 發布:2025-09-14 09:23:07 瀏覽:485
情人節之前表白情人節 發布:2025-09-14 09:19:10 瀏覽:411
廿五花藝 發布:2025-09-14 09:11:32 瀏覽:611
櫻花下的的情侶 發布:2025-09-14 09:11:31 瀏覽:20
花卉青年葉 發布:2025-09-14 09:06:35 瀏覽:50
梅花讀周易 發布:2025-09-14 09:04:59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