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秋海棠
『壹』 跟徐湛學國畫的目錄
1號盤
第一章 寫意花鳥畫的入門與提高
第二章 小雞和燕子的畫法
第三章 連翹花的畫法
第四章 麻雀的畫法
2號盤
第五章 銀藤花的畫法
第六章 紫藤花的畫法
第七章 凌霄花的畫法
第八章 牽牛花的畫法(一)
3號盤
第九章 牽牛花的畫法(二)
第十章 絲瓜的畫法
第十一章 葫蘆的畫法
第十二章 荔枝的畫法
4號盤
第十三章 柿子的畫法
第十四章 石榴的畫法(一)
第十五章 石榴的畫法(二)
第十六章 壽桃畫法
5號盤
第十七章 綬帶的畫法
第十八章雁來紅的畫法
第十九章 雞冠花的畫法
第二十章 大雞的畫法(一)
6號盤
第二十一章 大雞的畫法(一)
第二十二章大雞的畫法(二)
第二十三章牡丹花的畫法(一)
第二十四章牡丹花的畫法(二)
7號盤
第二十五章牡丹花的畫法(三)
第二十六章葡萄的畫法(一)
第二十七章葡萄的畫法(二)
第二十八章葡萄的畫法(三)
8號盤
第二十九章枇杷的畫法
第三十章仙人掌的畫法
第三十一章學員座談
第三十二章學員作品講評
9號盤
第三十三集竹子的畫法(一)
第三十四集竹子的畫法(二)
第三十五集芭蕉葉的畫法
第三十六集菊花的畫法(一)
10號盤
第三十七集菊花的畫法(二)
第三十八集向日葵的畫法
第三十九集山裡紅(山楂)的畫法
第四十集松鼠的畫法
11號盤
第四十一集水仙的畫法
第四十二集百合花的畫法
第四十三集玉蘭花的畫法
第四十四集紅葉的畫法
12號盤
第四十五集八哥的畫法
第四十六集翠鳥的畫法
第四十七集慈姑和蜻蜓的畫法
第四十八集荷花的畫法(一)
13號盤
第四十九集荷花的畫法
第五十集鴨子的畫法
第五十一集蒼鷺的畫法
第五十二集魚類的畫法(一)
14號盤
第五十三集魚類的畫法(二)
第五十四集秋海棠的畫法
第五十五集珍珠雞的畫法
第五十六集孔雀的畫法(一)
15號盤
第五十七集孔雀的畫法(二)
第五十八集仙客來和蝴蝶的畫法
第五十九集蘭草的畫法
第六十集月季花的畫法
16號盤
第六十一集喜鵲的畫法
第六十二集梅花的畫法
第六十三集基礎知識(一)
第六十四集基礎知識(二)
『貳』 張大千擅長畫甚麼
國畫
張大千——山水、花鳥和人物,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
張大千:(1901-1984)名愛,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千」。四川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 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揲誠就。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 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後,一度迷於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他早年畫的《石濤畫冊》,竟被著名鑒賞家、畫家陳半丁作為石濤「真跡」珍藏起來,以誇耀於畫友面前,被張大千識破指出,後來傳為佳話,足以證明千在二十幾歲在摹擬古人傳統繪畫的功力和成就,已經是驚人了。張大千於1940年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對於我國敦煌洞窟,逐個整理編號,進行臨摹,豐富了繪畫技法。1948年適居香港,後又旅居印度、法國、巴西等國。1984年病逝台灣,享年八十四歲。
張大千以擅長畫荷花著稱,素有「古今畫荷的登峰造極」之譽,此次榮寶春季拍賣會上,還有一幅張大千畫於1980年的《荷花》拍賣,估價150萬元至250萬元。
『叄』 有誰來談談馬巨中先生的國畫
剛才第一次仔細看了馬巨中先生的國畫,下面是我的直覺看法,畫很難騙回人!
1、第一感覺:馬答巨中先生的國畫欠缺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有一些浮躁之氣。說白一些他不是一個真正做學問的人。這是一個人能否成就大事的很關鍵因素。
2、畫面有點亂,缺乏秩序。《基本東西的欠缺》
3、用筆雖熟練,但失之樸素。
這是我對馬巨中先生的國畫的直覺看法!
『肆』 我想了近代畫家徐鴻千的作品
是徐悲鴻復還是張大千啊?
徐悲制鴻(1895年6月18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屺亭橋鎮人。中國著名畫家,藝術巨匠,傑出的美術教育家、活動家。他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最早本名張正權,後改名張爰、張猿,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齋名大風堂,中國畫家,四川內江人, 祖籍廣東省番禺縣。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溥儒等及外國畢加索交遊切磋。1958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83年4月2日逝世。
『伍』 秋海棠是誰的作品國畫
《秋海棠》是張大千於1976年作的一幅畫作。
款識:弱質不禁露,幽懷欲訴風。六十五年重九後一日寫似城儀夫人清賞,蜀郡張大千爰。
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大風堂、己亥己巳癸寅辛酉、丙辰
『陸』 急求全國國畫家的名單 最好附上其頭銜
中國畫部分3-1)
姓 名 作品 價格
丁 禺 攜鶴歸雲 160
危峰雪霽 160
?幥滌木
中國畫部分3-3)
趙子雲 (1874-1955) 山水
趙少昂 (1905- ) 白鸚鵡 100
猿子 200
露下風轉凄 40
蜀道啼鵑 60
看盡世人夢未醒 80
雙猴圖
鼠
趙安之 (1894-?) 雙鳥(立軸) 60
白露 20
畫屏 120
仿宋冊頁
趙半跛 (?-1938) 指畫扁豆 20
指畫松鷹 14
水仙竹石 8
杏林春燕 16
水墨寒蔬 12
趙宋忭 字(六屏)
趙竹銘 深山猿味圖
趙師庄 觀音
趙師惠(女) 菱塢天竹
趙師霖 湘君
趙含英 白雲 樹
三潔圖
趙肅英 秋林紅樹 30
趙叔儒 (1874-1945) 山水
歲朝清供
趙尚卿 松
松鳥
虞山楓葉
木芝松果
趙祖望 集宋詞長聯(上下)
趙桐蔭 紫藤 15
趙夢朱 (1892-1984) 扁豆
荷花
趙望雲 (1906-1977) 貧與病
盲從
飢色
郁悶
賀天健 (1891-1977) 牧牛圖 100
幽壑深深 80
觀音菩薩 60
鳥窠和尚 50
停琴聽泉 40
賀金梅 草莽伏獅
賀雪蕉 竹蝶
赤鯉
菊雞
梅鶴
賀瑞椒 山亭消夏
賀履之 (1860-1938) 山水
洪 怡(女) (1908-1976) 花卉
洪 野 秋海棠 50
邂逅 120
雨後 200
歸市 160
水邊 100
洪其萊 人像
洪庶安 (1887-?) 松柏
姜丹書 (1885-?) 清圖
雨欲來
耄耋征壽圖
南高峰遠眺
三生石上
榮華生 陸箋山制用之權衡
雙燕詩
古錢銘
歐志先 觀瀑圖
鍾道泉 紫光
顧乃立 山水
顧女
張哲惠 宋林策杖 60
張雪揚 林陵紀游 2000
佛法禪宗 20
荷花 100
牡丹 100
古木參天 200
張曼筠(女) 掃葉樓 30
玉廉之瀧 30
張啟宋 狐 30
張淑英 字四屏
張善孖 (1882-1940) 殘荷雙鷺
泰岱觀雲
四駿圖
嘉果圖
虎
虎圖
張琰華 人物(馮超然題)
蘭花
花鳥
張榖年 仿趙松雪青綠山水
仿黃子久山水
仿廉洲太守山水
張錫賢 駿馬屏(四幅)
張翰飛 雲棧泉聲圖 70
杪秋圖 80
張墨林 工筆山水 15
芙蓉 15
吳琴木 (1894-1953) 秋山白雲 50
夏山圖 50
仿仲圭 50
雪景 200
吳 惠 五尺聯
吳一峰 (1907-1998) 山水
棧道圖
吳了邨 集瘞鶴銘字對
吳弗之 (1900-1977) 飼鶴圖
吳東邁 (1885-1963) 石鼓文
散
吳西僑 山水
山水(方斗)
水墨山水 14
水墨山水 16
吳杏芬(女) (1853-1928) 山水
吳觀岱 (1862-1929) 騎牛觀書
驢背吟書
墨竹
吳竺仙 菊
吳青霞(女) (1910- ?) 蘆雁 30
漁 50
山景蘆雁 36
二喬 40
桐蔭仕女 24
四季得利圖
山水 25
山水 25
山水 25
吳鐵珊 松樹(中堂)
吳湖帆 (1894-1968) 玉峽清秋圖
山水
吳雅之 (1899-1953) 對聯
吳源涵 墨筆山水
吳源?
光燮 陰蔭下 150
丁衍庸 (1902-1978) 讀書少女
馬振鵬 蛇山朝義
馬振麟 細雨
?統茄逃
(西洋畫部分2-2)
荒郊 30
古木 20
陳人浩 山城
陳爾強 倒影
陳若萍 午後之秋
曉
陳愛文 秋之西湖
陳國嶂(女) 永濟寺之春 100
陳策雲 昏黃色的早晨
秦淮河之冬 100
陳澄波 (1895-1947) 早春 600
綢坊之午後 600
清流 250
陳涓隱 成熟 50
朝艷 50
反光 20
沙市 20
余暉 20
陳成華 秋風午陽
陳映霞 錢塘江上
陳培衍 寫生的姑娘 100
行李蕭蕭天氣
荷荷黃葉相送 150
秋芝午後 100
張 弦 泣 300
老人 200
裸婦 300
裸婦 500
素描
張辰伯 (?-1949) 炎夏 200
母子 200
六十年辛酸
雪姿
張劍鍔 習作
肖像(三幅)
飛景
張聿光 (1885-1968) 庚子之變
張樹敏 古廟門 40
張雅焜 湖畔月
西湖暮色
月痕淡入寒江霧 20
南京公園
周玲蓀 秋雨 60
南京武?R 100
老翁肖像 100
秋野 25
玄武湖 50
林承良 菲島林居
林風眠 (1900-1991) 靜物 5000
倦 500
貢獻 1000
海 1000
南方 600
鄭雲盦 風景 100
風景 100
雪景 150
岳廟 100
鄭宗濂 讀女 200
曼陀鈴 120
病院前 80
立達 200
胡忠彪 波瀾 12
梁天真 雪夜
叢林滿徑
楓綠已愁春慕
梁亞潮 手抱的小孩
徐 逖 燈火萬家炊煙處
霧氣
文峰塔
晚景
徐朗西 (1885-?) 永遠之家
骷髏 20
夏承樞 芭蕉 60
靜物
唐一禾 (1905-1944) 保淑塔
朝霧
岳廟
唐蘊玉(女) 靜物 160
蘇州街道 160
虎丘 300
方女士
裸髏
莫大元 晴波 350
殘冬 120
凌永紹 凝視
和樂
大紅袍 500
處處聞啼鳥 100
瓶 200
風景 100
湖濱 50
倪貽德 (1901-1970) 裸女
郭豫銓 靜物
項志述 靜物
海岸
雨前
高樂宜 風景 2000
高威廉 古巴鄉村 120
古巴小巷 200
古巴城內 260
蔡孑廬 古邸秋色 150
自然
蔡脫姮 人體
蔡周峻 蔡孑民(元培)先生像
瑞士湖間所見
漢堡紫羅蘭村景
比國名畫家住宅
比國紅十字林風景
蔡威廉(女) (1904-1939) 建築師劉既漂
肖像(二幅)
自畫像(二幅)
黃明高 旗山星火
黃品傳 風景 20
黃希特 夏
病後
母親之像
打茶子
黃敏之 捕魚的舟
黃潮寬 團圓
秋
為誰忙
畫室
黃超白 江濱
晚霞
芍葯
黃涵秋 肖像
裘夢痕君肖像
靜物
黃文農 引誘
黃潮寬 琴心
曾一櫓 武昌大東門外 100
梅雨天 隆冬 100
葉觀農 倦
飛雲
楊一片 禮拜堂 55
楊乃淵 カこ王ヨこ
楊秀濤 日本風景
裸體黑人 150
蒙梭利公園的早晨
巴黎
楊超塵 巴黎植物園 100
繁市
楊樹琪 靜物
靜物
楊清磐(女) (1893-1959) 晨 10
溪橋 200
古屋 100
生動 100
楮宇塵 章江落日 100
廬山 40
楮昌言 小九華山
廬山飛瀑
董桐芳 倒懸 300
故宮驟雨 300
自畫像 250
古寺新秋 50
雷圭元 (1906-?) 西冷橋 100
舞 200
唯有人間有別難
狗叫
孫昌煌 西湖之冬
西湖之秋
孫世灝 肖像
自繪
風景
瓶菊
趙人麟 靜物
趙安之 雲破日來
閑寫秋林木葉疏
趙宣珍 小新畫 2
梅 暈 晴嵐
屯居
裴介一 農忙 100
潘玉良(女) (1895-1977) 酒徒 2000
歌罷 800
黑女 600
燈下卧男 600
顧影 1000
蔣兆和 (1904-1986) 江邊
駱皋言 山村
錢東生 父親肖像
薛 珍 夏之暮 80
靜物 80
春風吹綠江南岸 80
雨後湖影 100
八月菊 50
薛濟廷 林口 320
上海早晨 200
糜文煥 甜味 50
孤芳 30
思何如 50
饒桂舉 秋郊
韓兆圃 天下小
春風
香山之秋
秋舞
垂涎
路旁小販 60
蕭雨化 浴女
魏 毅 花 10
靜物 10
魏弱男 人體 100
『柒』 中國畫的代表作及其特點
黃賓虹:(1865-1955)
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鍾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鄉,宜興人民為家鄉哺育出這樣卓越的藝術大師而感到光榮、自豪。徐悲鴻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並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向上,開拓前進。
齊白石(1864--1957)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號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無意間見到一部乾
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非常高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開始繪畫生涯,先後從蕭鄉陔
、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齣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
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
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徐悲鴻聘
,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
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
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
山水畫選》等問世。
劉海粟(1896—1994)
是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江蘇省武進縣青雲坊村人。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沖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贊。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出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開幕式,回國後創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加帝國美術院開幕大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重視和推崇,被稱為"東方藝壇的獅"。
回國後,充實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設備,成為當時國內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介紹西洋藝術,頗有影響。
1927年受軍閥孫傳芳迫害通輯,逃亡日本。朝日新聞社曾為他在東京舉行畫展。1938年春回上海,應上海中華書局之邀,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分《西畫苑》、《國畫苑》、《海粟國畫、海粟油畫》三部分,畫論精闢,廣為流傳。
張大千(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庄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潘天壽(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晚年多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別號。浙江寧海人,自幼讀私塾,始臨《芥子圖畫譜》。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經亨頤、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中國畫和中國繪畫史,認識吳昌碩,1928年定居杭州,任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次年,同林風眠等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建國後,歷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等職。其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談藝錄》等。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畫。尤善畫鷹、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作品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
潘天壽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頗受海內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從260萬元起拍,經各路買家激烈競價,最後660萬元人民幣一槌定音,創下潘天壽作品最高價。現在潘天壽作品每平方尺在3萬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數十萬
陸嚴少,筆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歲時從馮超然學畫,專習山水。48歲時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80年起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為教授。長於國畫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筆。出版有《陸嚴少畫集》等數十部畫集。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中國畫院院長。
『捌』 中國著名的國畫作家有哪些,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張大千 《秋海來棠》
張擇端 《清源明上河圖》
最著名的是東晉顧愷之,被稱為「畫聖」
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
唐代韓滉的《文苑圖》,
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
南宋李唐的《採薇圖》、
梁楷的《李白行吟圖》,
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
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
曾鯨的《侯峒嶒像》,
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
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
『玖』 列舉幾位中國畫家及其代表作
黃賓虹:(1865-1955)
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余之暇,兼習篆刻。六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曾從鄭 ,陳崇光等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鍾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24915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xo123&_dir=%2F12535308
徐悲鴻,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鄉,宜興人民為家鄉哺育出這樣卓越的藝術大師而感到光榮、自豪。徐悲鴻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並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向上,開拓前進。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7131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1920066
齊白石(1864--1957)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號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無意間見到一部乾
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非常高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開始繪畫生涯,先後從蕭鄉陔
、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齣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
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
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徐悲鴻聘
,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
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
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
山水畫選》等問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tianhao012&_dir=%2F15698242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ozheng01&_dir=%2F15403079
劉海粟(1896—1994)
是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江蘇省武進縣青雲坊村人。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沖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贊。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出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開幕式,回國後創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加帝國美術院開幕大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重視和推崇,被稱為"東方藝壇的獅"。
回國後,充實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設備,成為當時國內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介紹西洋藝術,頗有影響。
1927年受軍閥孫傳芳迫害通輯,逃亡日本。朝日新聞社曾為他在東京舉行畫展。1938年春回上海,應上海中華書局之邀,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分《西畫苑》、《國畫苑》、《海粟國畫、海粟油畫》三部分,畫論精闢,廣為流傳。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633
張大千(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中國式庄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laivolvo&_dir=%2F16267135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weekend006&_dir=%2F14142272
潘天壽(1897--1971年)
早年署阿壽、懶道人、心阿蘭若住持,晚年多署東越頤者、頤翁、雷婆頭峰壽者等別號。浙江寧海人,自幼讀私塾,始臨《芥子圖畫譜》。19歲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受教於李叔同、經亨頤、夏丐尊等。1923年到上海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中國畫和中國繪畫史,認識吳昌碩,1928年定居杭州,任國立西湖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次年,同林風眠等赴日本考察美術教育。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建國後,歷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浙江分會主席等職。其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聽天閣詩存》、《潘天壽談藝錄》等。
潘天壽擅長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晚年常作指墨畫。尤善畫鷹、八哥、松、梅、竹、荷、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作品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
潘天壽成就高作品存世量少,頗受海內外藏家追捧。他的巨幅精品《春塘水暖》在1997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從260萬元起拍,經各路買家激烈競價,最後660萬元人民幣一槌定音,創下潘天壽作品最高價。現在潘天壽作品每平方尺在3萬元,精品代表作往往數十萬。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songbc520&_dir=%2F16556886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a13727813218&_dir=%2F15345128
陸嚴少,筆名:宛若,生卒年:1909---1993
上海嘉定人。19歲時從馮超然學畫,專習山水。48歲時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80年起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為教授。長於國畫山水,取法自然,尤精用筆。出版有《陸嚴少畫集》等數十部畫集。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中國畫院院長。
http://photo.163.com/openalbum.php?username=ciesfqhd&_dir=%2F378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