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敬老

七夕敬老

發布時間: 2022-08-18 02:04:30

1. 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2. 七夕紀念是誰的傳統節日200字作文

傳統節日的衍生、嫁接與新創 ——從七夕能否稱作「中國的情人節」說起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裡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明天又逢農歷七夕。報紙上又有關於它的說辭,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如同「賀歲片」一樣,今年七夕節據說也有「情人節原創電影」上演,並將以此為「序幕」,展開「中國首屆情人節嘉年華」系列活動:「月光寶盒現場活動」、「愛情手勢牆行為藝術」、「『愛我就……』博客表白大賽」,等等。也許會不錯。但其實,把七夕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實在有點牽強附會。把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七夕節攤開、收攏、分析、概括、演繹、歸納,沒有什麼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節」的。名之為「愛情節」、「家庭節」什麼的還差強人意。試想: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 傳統節日自其發端就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當然我這么說,並不是反對傳統節日的現代化演進。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自其發端之後,就是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走過來的,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變。端午原是個防病防災的日子,卻因大詩人屈原增添了紀念層面的意義,增添了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悲情、齊心協力救助生命的悲壯;因了陶淵明酷愛重陽,因了他酷愛的菊的勾連,重陽節衍生了「頌陶」的文化意蘊,歌頌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陽無酒」也成了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的形象寫真。近年來,重陽節又衍生為「敬老節」,因為「重陽」在字面上有「再度陽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民俗節日,「敬老節」在尊老愛老、倡導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漢代開始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正是從星宿名稱衍變而來。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裡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歲歲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節又是怎樣一種境況呢?2006年,七夕節與其他5個節日一同,被列為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2007年決定、2008年實施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里,七夕節卻並不放假。於是,七夕節就有些尷尬,也不太被人們所重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放假了,放假後這些節日怎麼過?這是一個問題;七夕、重陽沒有放假,不放假的傳統節日又怎麼過?是又一個問題。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日本是一個很會衍生和創新節日文化的國度。他們抓住七夕傳說故事裡牛郎織女有一雙兒女的情節,在家庭親情、親子關繫上頭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編為新的童話,七夕節的衍生產品有漫畫書、動漫影視等,語出強調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與兩個孩子的關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樂園又在七夕節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織女的表演,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其實,如此突出少兒的七夕,我國兩宋時期就已然。南宋筆記《夢粱錄》卷四「七夕」條,說這一日「傾城兒童女子,無論貧富,皆著新衣」,而且「手執新荷葉,效摩合羅之狀」。摩合羅,是當時孩子們的七夕玩具,一種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國後來漸漸丟失了這么好的一個節日意蘊,除了浙江有個沿海小島、台灣一些地方還把七夕過成「小人節」外,絕大部分地區、絕大多數人恐怕都不知道有這回事了。諸節皆熱鬧起來了,七夕怎麼辦?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當然,我們可以學習日本七夕的一些做法,亦即傳續宋代的一些七夕活動,或謂推廣浙江石塘的「小人節」經驗,也把少兒的主題凸顯出來。除此以外,我覺得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上海嘉定有一座牛郎廟,對河的江蘇太倉有一座織女廟,兩地可以聯手搞活動,把那些健康樸素的節慶儀式、節日精神恢復起來,圍繞著節日的民間藝術更需要保護和傳承。在上海,還可以把對黃道婆的紀念,與七夕節捏合起來。黃道婆及其烏泥涇棉紡織技術,現在已經是上海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了。黃道婆是江南乃至中國千千萬萬個「織女」的代表。可惜的是,不但她的事跡不詳,而且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所以,要想為她安排一些常規性的紀念活動,必須尋找一個能夠周而復始的時間節點。七夕節是最好的時點。「織女」是可以大力運用的文化元素。七夕,乞巧,學習和發揚黃道婆的創新精神,為我們的時代所用,保持中華民族「巧手民族」的優點不使失傳。傳統節日就像參天大樹,不會拒絕若干「嫁接」最近數十年節日的狀況是:一方面,傳統節日正慢慢被人淡忘,另一方面,又憑空「生」出頗多的「節日」來,一個地方有什麼土特產,就可以為它度身定做一個「節日」,比如「風箏節」、「豆腐節」等等;待到市場經濟一介入,更加泛濫,甚至到了不嚴肅的地步。整治這些多如牛毛的所謂「節日」,可以有兩個做法:如是純商業性的、毫無意義的,取消便是了;如是有一定意義和影響的,則可以歸並到傳統節日里來。如「風箏節」、「桃花節」之類,可以根據日期的接近歸並到清明節里;而最近正在熱議的「知青文化節」,我看可以放在七夕節。機緣巧合,兩年前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廣場」奠基那天,正好是農歷七月初七。所以我建議:我們終於有了紀念知青這一群體的空間上的保證,但還要有時間上的保證才行,這時間保證,就是今天的七夕節。當年,我們是「牛郎」,我們是「織女」,像牛郎一樣苦幹,像織女一樣巧幹,苦幹加巧幹,正是我們當年的口號;今天,當我們重返第二故鄉,則像極了走「鵲橋」,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在今天和明天之間,牽線搭橋,做著溝通和聯絡的工作。知青們,不老的知青們,把這七夕的文化元素,體現得題無剩義。知青文化節放在七夕節過,也是對傳統節日的一種參與。傳統節日就像參天大樹,分叉長葉、枝繁葉茂的同時,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

3. 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幾月幾日,有啥風俗

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的節日: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4、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5、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6、中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8、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4. 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民俗活動分別是什麼

1、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秋專千、踢蹴鞠、打馬球、插屬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2、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3、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4、中秋節習俗: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5、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重陽節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5.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的風俗習慣、文化特點。

春節的習俗和文化:祭祀神靈、祖先習俗盛行於南方沿海一帶,承襲古時習俗,春節期間多地有舉行隆重盛大的報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動,春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產業經濟和內需消費的重要內驅力。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春節消費也由傳統的置辦年貨發展為具有時代特色的賀歲作品。

元宵節的習俗和文化: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

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眾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

清明節的習俗和文化:踏青、掃墓之外,在歷史發展中還吸收了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涵。

端午節的習俗和文化:如掛艾草、午時水、沐蘭湯、薰蒼術、食粽子、扒龍船等習俗。端午節期間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七夕節的習俗和文化:七夕乞巧、穿針乞巧、喜蛛應巧等習慣。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准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中元節的習俗和文化: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准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面羊贈送女兒。

中秋節的習俗和文化: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祭月、賞月、拜月。

重陽節的習俗和文化: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據現存的文獻記載,早在戰國時代重陽節時民間就有祭祀、登高、飲菊花酒等風俗。

6. 節日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內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容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7. 七夕節有什麼講究

七夕不是情人節!這是常識性問題!七夕,原名乞巧,是從漢代就有專的節日。乞巧從書面就可以理解屬,是祈求手巧的意思。古代女人都是在家做女工的,也就是做活。而且這個節日,只有未出嫁的女孩才過。在一起比賽,相互學習針線等等女工。所以准確來說,這是未出嫁的女孩,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妻子,期待自己的出嫁。這樣一種准備和希望的節日。只不過後來,才又加上一個牛郎織女的故事,表達了當年男人外出打仗,棋子在家思念的一種情懷。再後來,因為一些被流放的文人,喜歡這個故事裡反對最高權利的行為,才把這個故事廣為流傳的。真正說作為中國情人節,也不過是前幾年,大家覺得總是過外國節日太多,應該過些中國的節日。但只是了解表面的故事,誤以為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真正中國的情人節是重陽。重陽也不是現在定義的敬老愛老的節日。作為中國人,應該去從根源了解中國這些節日的文化和起源。才能了解其真正的含義。

8. 七夕節丶端午節丶重陽節丶元宵節丶中秋節分別干什麼

1、七夕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2、端午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3、重陽節:佩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

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4、元宵節:耍獅子

耍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中秋節:吃月餅

俗話說,「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沿傳下來,變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

9. 重陽節 七夕節 中秋節 元宵節 除夕 端午節 清明節的時間順序

按時間先後排序依次為: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五月初五、七夕節七內月初七、中秋容節八月十五、重陽節九月初九、除夕十二月三十。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熱點內容
秦腔李梅遲開的玫瑰 發布:2025-07-08 08:32:26 瀏覽:543
牡丹碎瓷gl 發布:2025-07-08 08:32:22 瀏覽:888
保定花卉綠植 發布:2025-07-08 08:32:17 瀏覽:292
西蘭花榨汁的做法 發布:2025-07-08 08:32:13 瀏覽:354
韓國玫瑰旅館3網盤 發布:2025-07-08 08:26:16 瀏覽:167
橙汁西蘭花 發布:2025-07-08 08:21:12 瀏覽:509
花卉水印位於票面 發布:2025-07-08 08:19:49 瀏覽:122
居家盆栽植物 發布:2025-07-08 08:07:44 瀏覽:859
蘭花木炭土 發布:2025-07-08 08:05:14 瀏覽:959
網路荷花賞句 發布:2025-07-08 07:59:20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