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杭州
① 杭州八月份有什麼重大的事
杭州八月份有以下幾件重大的事情:
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杭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會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彰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西湖國際龍舟大賽:這項賽事的舉行,不僅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選手參與,也成為了展示杭州城市活力和西湖美景的重要窗口。
靈隱寺的盂蘭盆會:作為佛教文化的重要活動,盂蘭盆會在靈隱寺的舉辦,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了解佛教文化、感受心靈寧靜的機會。
西湖音樂節:這是杭州八月文化活動的又一亮點,各類音樂表演和藝術展覽豐富了市民與遊客的文化生活,展示了杭州的文化魅力。
科技與藝術等領域的交流與展示:除了文化與體育活動,杭州八月還涵蓋了科技與藝術等領域的多元化活動,這些活動共同構成了杭州八月的獨特魅力,促進了杭州的文化、旅遊、科技等多方面的發展。
② 今年的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今年的七夕節是8月22日。
七夕節的相關信息如下: 起源:七夕節發源於中國,最早源自於漢代,東晉時期最早有記載。它最早來自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說明,在三四千年前,人們已經知道了牽牛星和織女星。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傳統民俗活動: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此外,還有拜織女的習俗,少女、少婦們會把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並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 地方特色:在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七夕節人們會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烹炸後稱為「巧果」。而在浙江台州地區,七夕節流行送「巧人」,即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
③ 七夕節的習俗 浙江各地七夕節習俗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全國各地在七夕之際有著多姿多彩的習俗,單是浙江一省,各市縣的七夕節俗就不一樣,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浙江各地七夕習俗,一起來看看浙江各地怎麼過七夕。
杭州:七夕賽巧坎山鎮有個千年古寺地藏寺,當地百姓在七夕之夜都自發地來到地藏寺宿山祈願,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坎山百姓過七夕的另一內涵則是「七夕賽巧」文化。
家家戶戶都祭星乞巧——在庭院中放一根巧桿,上面掛著花邊,八仙桌上也放著精美的花邊,桌子中間擺放著時令水果——「藕斷絲連」的蓮藕、「甜甜蜜蜜」的方柿、「多子多福」的石榴、「巧果如心」的水菱和一碗清水。乞巧結束後便是女孩們的「賽巧」活動。穿針引線,挑織花邊,姑娘少婦現場比試,其樂融融。
金華:殺公雞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這天,農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發,讓一頭秀發烏黑發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於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於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們會靜卧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塗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衢州:沖洗凈身每年七夕,柯城區九華鄉關溪村村民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抬佛,熱鬧地舉行慶祝活動。當天,村民都要用水沖洗自己身體,以求凈身,意思是:消災,老佛保佑,萬事平安。關溪村七月七民俗廟會始於明代,這一民俗一直延續了幾百年,周邊村民每逢此時,也來關溪村參加民俗活動。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七夕這一天,到了夜深人靜之時,許多少女都會悄悄地躲在暗處,偷聽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說的悄悄話,俗稱「聽天語」。據說,凡是聽到了他們相會時說的悄悄話的女子,日後必定能得到千年不渝的堅貞愛情。
寧波:槿葉洗頭每逢七夕,寧波民間有婦女拜織女、乞巧、對月穿針、槿葉洗頭、聽悄悄話、印巧果等習俗,寧波各地方誌均有相關記載。明嘉靖《鎮海縣志》:「七夕婦女用槿葉汁(溫水)湯梳櫛,庭院陳瓜果乞巧。」
溫州:送巧食每逢七夕,溫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陳列各種瓜果、糕餅,面對天穹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廢。民間還有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系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人們是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七夕節,溫州民間有吃麻巧和紅豆餅的習俗。爺爺奶奶們會把親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給孫兒孫女們,並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狀,祝願孩子們長大都有一雙巧手。過去,溫州人凡在這一天出生的,也會給取一個帶「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嘉興:七夕香橋會在嘉興,每年七夕,人們都會趕來參加七夕香橋會,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並在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在祭祀牛郎織女後,便將香橋焚化,象徵著二人已經走過香橋,歡喜相會。
嘉善農村家家用西瓜祭牛郎織女,用臉盆接露水,謂露水為牛郎織女眼淚,抹眼和手,可使人眼目清亮,心靈手巧。桐鄉濮院七夕有請機神的習俗。民國時期,嘉興有童謠:「七七星,扁擔星,念巧七遍就聰明。」夜晚齋星,供品以西瓜、藕、菱為主。
台州:石塘小人節在溫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被稱為「石塘小人節」,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娘媽(織女)為未滿16歲的孩子祈願。
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作為「七夕節」的一個分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④ 宋朝的人是怎樣過七夕的}
根據《夢粱錄》的記載,南宋杭州人的「七夕節」是這樣過的:
七月七日晚飯時分,全城的兒童、女子,不論家境貧富,一律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新衣服。富貴人家,就在高樓亭台上安排筵席,男女老少,在一起歡度節日。同時在開闊的庭院中,擺放香案,案上羅列酒菜點心。女孩子排列成行,抬頭看著月亮、北斗星,行跪拜之禮,向牛郎織女乞巧——女子於當晚牛郎織女相會之時穿針引線,或許有學習女紅、期望得到愛情之類的含義。捉了小蜘蛛,放在精緻的金銀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打開盒子,倘若蜘蛛結成了密密的圓形蛛網,就叫「得巧」。皇宮和達官貴人居住的地方附近,都有一種叫「摩睺羅」(磨喝樂)的小偶像出售,小偶像用木頭雕刻、泥土捏塑而成。小偶像有彩色的台座,外罩碧紗,擺放在桌子上,桌子四周圍著青綠色的銷金桌衣,有人用金玉珠翠點綴桌衣,就更華貴漂亮。早在幾天前,各家就蒸煮了紅色的雞蛋和各種時新果品,饋贈親友(我家鄉在新婚、嬰孩周歲等慶賀時節有蒸煮紅色雞子、花生、白果饋贈親友的習俗)。皇宮里邊,也讓專門負責果品進貢的機構(蜜煎局),根據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製作成水蜜木瓜獻上。普通百姓家的兒童,就手拿新鮮荷葉,模仿「摩睺羅」,做出各種樣子。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除了《夢粱錄》所描述的杭州城過「七夕」的那些情況,北宋時期的汴梁人還有如下一些不同之處:
上自皇宮、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會置辦各種時興物品:用黃蠟製作成鳧雁、鴛鴦、水鳥、烏龜、魚等,彩畫金縷,放在水裡,稱之為「水上浮」。好看,也是婦女求子的一種方式。在小木板上敷泥土,播粟米種子,讓它們長成小苗(今天也有類似東西),綴以田地、農舍、小人,成為村落的樣子,叫做「榖板」。把瓜雕刻出各種花樣,稱作「花瓜」——類似西方鬼節萬聖節的南瓜雕,估計宋人的「花瓜」更加精細巧妙。用油麵蜜糖製作笑臉,叫做「果食」,花樣百出,奇巧萬端。如果購買一斤,里邊就有一對披著甲胄門神樣子的,叫做「果食將軍」。把綠豆、小豆、小麥放入瓷器里邊,用水浸泡,等到長出幾寸長的嫩芽,再用紅藍色的絲線捆紮起來,叫做「種生」。所有這些東西,都在繁華街道中心,用彩色絲綢紮成的貨攤上出售。七夕之前三五天,街上已經滿是盛裝游覽的人群,有人摘了荷花骨朵,巧妙做成並蒂的樣子,有人買了,拿在手裡,邊走邊玩。路人看見,往往發出喜愛的嗟嘆。初六初七兩晚,富貴人家都在庭院里張燈結綵,做了「乞巧樓」,排列出磨喝樂、花瓜、美酒、筆硯、針線,男孩寫詩,女孩做女紅,焚香行禮,叫做「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