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吃艾草

七夕吃艾草

發布時間: 2022-08-04 15:56:12

⑴ 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民俗活動分別是什麼

1、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秋專千、踢蹴鞠、打馬球、插屬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2、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3、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4、中秋節習俗: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5、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重陽節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⑵ 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重陽,臘八,冬至. 這些節日的習俗與由來!謝了!

【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節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呂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重陽節的傳說】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 。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冬至】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⑶ 端午節掛艾草的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天中節等,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於正南中天,處於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劃龍舟(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個重要習俗,粽子又被稱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每個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餡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為了祭祀祖先神靈,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們不忍心江中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向江中的魚蝦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遠早於屈原時期,為了紀念屈原,後人才堅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這樣的習俗。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盛行,也是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懷念。

2、拴五色絲線
傳統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綵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3、佩香囊
端午節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習俗據說有避邪驅瘟的含義,而在南方,年輕男女還會通過香囊來表達各自的愛意。香囊形狀萬千,小巧可愛,但它不僅僅是裝飾品而已。香囊內通常會裝有中草葯、香葯、硃砂、雄黃等,具有驅蟲防病的功效。外面由絲布包著,再用彩色絲線纏繞固定,最後再用綵綢刺綉,五顏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奪目。
4、飲雄黃酒
雄黃酒有驅蟲解毒的功效,多喝還能養顏美容。端午節喝雄黃酒,寓意驅除病魔。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5、懸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葉是一種葯用植物,它的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以驅趕蚊蟲、提神醒腦。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會把家裡打掃干凈之後,將艾葉插在門楣上。艾葉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體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掛艾葉的習俗,但是區別於作用不一樣,南方利用艾葉祛邪祛病,而北方進行避毒避惡,其葯理相通,都起到殺菌防病的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
6、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劃船去拯救屈原。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劃龍舟來驅散湖中的魚。後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有賽龍舟活動,賽龍舟之習俗盛行於當時的吳、越、楚三國。之後人們以端午賽龍舟的方式來祈禱風調雨順。

端午節有哪些禁忌
1、忌惡日,小孩兒「躲午」
五月在風水習俗中稱為「惡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為「重五」,是惡上加惡,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節這天有「躲午」的習俗。
2、忌諱最多的一日
端午節有一個比較普遍的活動就是祭祀先人了,在這天里,有很多地方的習俗是將粽子丟到河裡。有些地方的人認為,端午節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是壓抑,不然的話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一些喜慶的活動或者是搬家、上任、動工等等,都是不適合在這天里進行,而在這天里最適合於自己的家人團聚。
3、忌戴大紅大紫的珠寶
紅色寶石往往非常喜慶,在端午緬懷先人這樣的節氣就不是很合時宜了。紅碧璽、紅寶石、石榴石、紅紋石、南紅瑪瑙等紅色的玉石珠寶,還是盡量不要佩戴。在中國傳統中,紫色是非常尊貴的顏色,也總是被看作帝王之氣,能夠震懾四方。這樣看來,平時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時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寶。
4、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丟失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在端午節的時候有著佩戴香包的習俗。而且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果是佩戴了香包的話,那麼在這天里是不可以丟失的。民間有一個說法,如果當天小孩子的香包不見了,那麼就可能在這一年裡遇到災難。而等過了端午節之後,孩子們可以直接把自己所佩戴的香包順手扔到河裡,這樣就可以避災。

⑷ 有關端午節及七夕節的習俗

樓主我首先說端午和七夕沒聯系,你說「過端午節用艾草洗完澡的時候媽媽為我系絨線(綵線內),講關於牛郎容織女的故事」我很不理解
端午習俗:婦孺皆知的是【吃粽子】.
七夕習俗:我們這里不怎麼過這個。
【總之,你想知道詳細的習俗上網路一查就知道了】
你給你孩子講:現在人們到處亂砍樹,把喜鵲的家給毀了,喜鵲跑到小山村裡,到了七夕喜鵲們在天上搭成鵲橋,城市裡面燈光亮,所以看不到。
也能讓孩子從小意識到愛護環境【一舉兩得】哈哈

⑸ 端午節吃巧果的習俗

很多地方都有吃巧果的一些習慣的,但是在紹興這邊吃的人會更多,因為這邊是盛行要去祭拜小麥豐收的季節的,所以吃巧果就是這樣的一個風俗流傳下來的一個見證。端午吃巧果不光是為了紀念,要傳承優良的中國文化。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用戶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5)七夕吃艾草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有的地方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塗抹雄黃酒,雄黃是一種能夠祛除百毒的葯材,以雄黃泡酒,然後塗抹在孩子的手上,腳上,腦袋以及脖子,耳朵等地方,就可以防止各種毒蟲靠近了,據說毒蟲聽了這種味道就會逃之夭夭。

端午節這天,家家都要打掃庭院,並且將艾草插在門上,用來去除濕氣和毒氣,這一天也是古人的打掃衛生的節日,據說掛上艾草就可以殺菌祛邪氣,保證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是人們對安康幸福的美好祝福。

⑹ 插艾葉是哪裡的習俗是河南的嗎

民俗文化特點:源遠流長絢麗多姿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是中原絢麗多姿的文化記憶。在被譽為中華文明搖籃和禮儀之鄉的中原地區,勤勞勇敢的中原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許多風尚和習俗,並代代相沿,積久而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習俗,日常社會交往方面的通禮習俗,生育、婚喪等的人生禮俗,春節、元宵等歲時節慶習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產勞動、工商貿易、民間節會、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各個方面的習俗風尚。

中原是夏商兩代和西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區。早在這個時期就初步形成一套比較系統的禮儀制度,後來它們逐步演變為中國傳統的禮儀制度。
中原婚嫁禮俗最早出現在古代對偶婚末期和個體婚初期,至西周時期趨於完善,逐步形成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在此基礎上又演化為提親、定禮、迎娶等婚俗,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主要的婚俗。據考古發掘,中原地區早在兩萬年前就有了葬儀,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喪葬禮儀,並成為中國重要的禮俗。

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歲時風俗,如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如小年祭灶、歲末守歲、過年吃餃子、拜年,元宵點燈盞,清明祭祖掃墓,端午插艾葉,七夕觀星乞巧,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登高等等,大多起源於中原,並通行全國。

中原俗稱春節為「過年」或「大年」。過了臘月初八,就開始准備年貨。早在商周時代,祭灶王爺就是「五祀」之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王爺。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從東漢開始,中原人稱之為「除夕」,這天,家家都要包餃子,而且包的越多越好;戶戶都要貼春聯,這源於黃帝所創的桃符。初一都要吃餃子,主要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大年初一、初二是家族內的拜賀,初三之後是鄰里和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拜年,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中原民間元宵節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素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正月十五點燈盞是元宵節重要的祭神祈福活動。春節期間中原地區還有豐富多彩的踩高蹺、劃旱船、玩獅子、掛燈籠等「耍社火」。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自秦漢以後,演變成為民間傳統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並成為全國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中原地區長期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歷來崇拜能呼風喚雨的龍神。傳說龍在農歷二月初二抬頭升天,古代中原人便把這一天定為「龍抬頭節」。這一天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一來祈求龍王降雨,二來祈福消災祛毒。
祭祖掃墓是中原清明節俗的中心內容。一到清明,人們就拿著祭品到墓地燒紙點燭,祭奠先祖。清明這天,各家門頭要插柳枝,男女都戴柳環。
先秦時期中原便有了端午節俗。中原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貼艾虎、懸菖蒲、飲雄黃酒等習俗,而且還流行一些消災祛病、預防瘟疫的風俗。每到這一天,人們把采來的艾葉插在門上以避邪。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源於最早流傳於中原的「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神話。因參加活動者都是青年女性,故又稱為「乞巧節」。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祭月迎寒活動。作為節日,西漢時已初具雛形,晉時已有賞月之舉,到北宋時正式定名中秋節,至今長盛不衰。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由來已久,源起也是說法不一,古代中原民間多從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的「桓景避難」說。在這一天,有出遊、登高、望遠、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避災避難的風俗,故又稱「登高節」。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蘊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這一天還有許多以老人為中心的尊老、愛老、敬老活動。中原民俗不僅體現在各種禮儀習俗中,還體現在民間節會、民間藝術、民間工藝等其他民俗文化活動中。

中原古代民間廟會長盛不衰,主要有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廟會、熱鬧非凡的中嶽廟會和規模盛大的浚縣古廟會。其中,太昊陵廟會歷史最為悠久。始建於春秋時期的太昊伏羲陵,淮陽等地俗稱「人祖廟」。每年農歷二月二至三月三,來自河南、安徽、山東、河北、湖北等地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朝祖進香、有的摸「子孫窯」。廟會期間,前來燒香拜佛的「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雜技、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等也是忙個不停。廟會上售賣的玩具「泥泥狗」古樸別致,逛廟會的人都忘不了買幾個回去。鶴壁浚縣正月古廟會,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波及周圍5省80多個市縣,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萬人。縣城四關四街,人流如潮,縣城方園數十里社會各界匯聚,泥咕咕上市,數省商賈如期趕會,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
中原民間書會馬街書會全國聞名。從元朝開始,每年的正月十三,全國各地的說唱藝人雲集寶豐縣馬街村亮書會友,交流技藝。為了贏得一年一度的「書狀元」稱號,藝人們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真是群英薈萃,各顯身手;演唱的曲藝種類繁多,既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也有山東琴書、鳳陽花鼓,可謂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從北宋開始,夜市就成為古城開封的一道亮麗風景,並延續至今。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香味四溢的小吃車便充斥開封各主要街道,婉轉悠揚的叫賣聲夾雜著餐具的碰撞聲不絕於耳,各種風味的小吃令人胃口大開,流連忘返。1000多年前出現的洛陽水席、300多年前出現的道口燒雞,是中原美食一絕,聞名遐邇,享譽海內外。中原氣候溫和,陽光充足,洛陽的牡丹、開封的菊花、鄭州的荷花在不同的季節里裝點著中原。自唐以來,洛陽牡丹便有了「甲天下」的美譽。北宋時期就有「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觀花習俗。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牡丹競相開放,花團錦簇,美不勝收。

信陽茶葉歷史悠久。早在1200年前,信陽便成為我國八大茶區之一。自1992年起,信陽茶葉節便成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節日。
此外,中原大地還有名揚天下的嵩山少林功夫、溫縣太極武術、濮陽和周口雜技;有豫西社火、靈寶皮影、開封盤鼓等民間藝術;國內外知名的民間工藝品更是琳琅滿目,如針法多變的開封汴綉、古老淳樸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神采飛揚的洛陽唐三彩、造型優美的南陽玉雕,詼諧有趣的民間泥玩,線條流暢的烙花烙畫,數不勝數。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你可以去 中國民居民俗網 看看 www.chinaminju.com

⑺ 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沒有什麼習俗的,只有幾個典型的。

流行於漳州市區、龍海及九龍江沿岸村莊的一種習俗。它於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這一天舉行,規模盛大,參賽船隻多達一百多隻,每條船長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等。比賽時船頭一人擊鼓,船尾一人敲鑼,作為指揮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熱點內容
西蘭花炒火腿片 發布:2025-07-14 06:30:47 瀏覽:23
黑牡丹重組 發布:2025-07-14 06:13:15 瀏覽:325
蘭花向榮 發布:2025-07-14 06:08:23 瀏覽:781
百合網美女微店買東西 發布:2025-07-14 06:07:57 瀏覽:936
手拿一朵玫瑰花的頭像 發布:2025-07-14 06:06:34 瀏覽:686
河裡盆景 發布:2025-07-14 05:52:22 瀏覽:753
網路插花班 發布:2025-07-14 05:50:29 瀏覽:740
荷花噴鼻香 發布:2025-07-14 05:42:57 瀏覽:470
百合薏米茨實 發布:2025-07-14 05:41:39 瀏覽:871
一朵什麼冰花 發布:2025-07-14 05:34:49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