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小哇哇

七夕小哇哇

發布時間: 2022-07-16 08:44:29

七夕情人節送女朋友什麼比較好呢項鏈還是哇哇比較好大家給個好的意見謝謝!

最好徵求她的意見,禮物不在於貴,在於精,在於你的心意,!!!

㈡ 七夕節的傳說有哪些

五龍口民間傳說
五龍口民間,祖祖輩輩津津有味地講述著這樣一個天體神話。 天河的東南岸上,有一個漂亮的星叫牽牛星。牽牛星兩邊有兩個不太亮的小星叫兒女星。離牽牛星稍遠的地方,有顆比較亮的星叫榴子星。天河西北岸喲一顆最亮的星叫織女星,它的一邊還有顆梭頭星。天上為啥有這幾顆星呢?這還要從地上的牛郎織女說起。 有個牛郎,從小跟著哥嫂放牛,他的嫂子總是不讓他吃飽穿暖。但牛郎任憑挨餓,找野果吃,也把牛放得飽飽的。 一天牛郎喝罷稀菜湯,剛走到坡角,老黃牛就掙著回家。牛郎不知道為啥,只好依從。回家一看,嫂子正在烙油饃吃哩!嫂子覺得難看,就罵了一頓。牛郎還沒弄清怎麼回事哩,嫂子就把碗摔在他臉上。牛郎拉著老黃牛邊走邊哭,老黃牛輕輕地舔著牛郎的手臂,還瞪眼拐回頭望著他。 有一天,嫂子笑盈盈地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雞蛋花兒面條走進牛屋。她說:「兄弟!以前嫂子有對不起你的地方,你別生氣。眼看你也大了,我能光對你不好嗎?哈!快把這碗飯吃了好去放牛。」牛郎是個老實孩兒,聽到嫂子這話,把過去的氣消完了,伸手去接。老黃牛掙開籠頭,一下子拱掉了面條碗,把面條灑了一地。嫂子氣得大罵,又在牛槽邊取出了一條大棍,想使使厲害。老黃牛瞪著眼睛朝她撲去,她才放下棍子跑了。 牛郎把老黃牛攔住,老黃牛說起話來:「牛郎啊!這面條里有毒葯。你看!」牛郎一看,兩只啄了面條的母雞,撲楞幾下死了。牛郎說:「老黃牛,好險呀!」老黃牛說:「你嫂子存心害你,你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事情到了這一步,那女人一會兒就來同你分家,她說咋分,你就說中!分家後往南走上一天,晚上就有安家處了。」 過了一會兒,嫂子真同牛郎分家來了。牛郎按老黃牛的話,聽嫂子擺布。嫂子說:「老的死的時候也沒留下啥遺產,俺把你養活這么大,按說,你凈人出去就行,嫂子咋忍心呢?你哥倆總是一個奶頭吊大的嘛!給你頭牛總行吧!」其實她是害怕這頭牛,才把它分給牛郎。牛郎二話沒說,牽著老黃牛往南走了。 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太陽落山,他倆來到了一個背靠大山的小村。牛郎前去借宿。村上一位老頭說,山那邊竹園里有兩間新房子,是自己看竹竿住的,裡面常鬧鬼,沒人敢住。黃牛點點頭,牛郎就謝過老頭,牽著牛就進去住了。半夜,屋裡有一道星光,一個身高頭大的人把門踢開了。老黃牛竄上去,把那人抵倒。那人一倒,門前有了一堆銀子。那個身高頭大的人是看銀子的山神啊! 牛郎得了銀子,一半買了這間房子,一半置了幾畝地,春種秋收,過起了好日子。 一天老黃牛對牛郎說:「你也不小了,咋不娶一個妻子過日子呀!」牛郎說:「牛大哥咋和我開起玩笑了,咱是個莊稼人,笨手笨腳的,誰跟咱?」老黃牛說:「五龍口陽落山後大水潭裡,常有一群仙女在洗澡,你去把潭邊的一條紅裙子拿在手裡。」老黃牛又同他耳語一陣子,他倆就往山後走去。 來到山後潭邊,真見一群年輕漂亮的姑娘在潭邊玩水。潭邊石板上放著一堆衣裙,牛郎拿了那件最紅最鮮的裙子,躲進樹叢里,又用力咳嗽了兩聲。那群洗澡的姑娘一聽有人來,趕忙穿衣系裙,輕飄飄地離開大地,騰雲走了。水池邊留下了一個非常俊美的姑娘,著急得大叫:「我的裙子呢,我的裙子呢?」牛郎從樹林里走出來,說:「大姐,裙子在這里呢!」這姑娘叫織女,是王母娘的仆女,專給老天爺織銹衣裳。織女羞得滿臉通紅地說:「大哥,我離開了裙子,咋回家呀?」據說仙女離開了裙子,就不能起風駕雲。牛郎不管這話,抱著裙子就往家跑,織女只好跟在後邊。 就這樣,在黃牛的說合下,牛郎和織女結了婚,成了夫妻。男耕女織,勤勤儉儉,日子非常甜蜜。牛大哥呢,整天掉淚。牛郎給他端來了綠豆湯,它聞也不聞。牛郎急得問它是咋回事兒,老黃牛才慢吞吞地說:「我本來是天上的力神,為人間挪了幾架山,觸犯了天規,被貶成牛。我又讓織女和你成了親,老天爺非處死我不可。我死後,你把我的肉掛到樹上喂喜鵲。它們是我的朋友。你再把我的皮剝下,做一雙靴子,里邊放一把青草,穿上就能騰雲駕霧。」老黃牛說罷,長出一口氣,死了。牛郎和織女痛哭不止,又燒香又燒紙,供祭一番,按照牛大哥的囑咐,把牛皮做成了靴,把肉掛在樹上喂喜鵲。 一晃三年,織女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可喜人啦。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幹活兒,聽見轟隆隆一陣響雷,接著就起了烏雲。雲越來越低,連房頂上都是昏昏沉沉的。他覺得蹊蹺,回家一看,王母娘娘拉著織女往外拽。織女附著身子不走,兩個孩子拽著織女的衣裙哭叫著。牛郎把鋤頭往地上一搗,說:「幹啥呀?」王母娘娘說:「我是天上聖母!從西天歸來,順路拿她服罪!」牛郎直跺腳,「不行!不行!放下她!放下她!放下她!」王母不聽,抓起織女,一陣風上天了。 牛郎想起老黃牛臨死時的囑咐,忙從屋裡找出那雙皮靴子穿上,身子輕得像燕子,一步邁到半空雲里了。兩個孩子見媽媽走了,爹也走了,就哇哇地哭得更厲害了。牛郎連忙拐回,把兩個孩子放進兩個簍兒里,抽根扁擔一挑,腳一蹬,離開了地面,追織女去了。 追啊追啊,透過雲縫兒看見了王母和織女。王母往前拉,織女向後掙,還向後望著。牛郎牙一咬,步子更大了。王母娘娘見牛郎追上來了,忙從發髻上取出一枝金簪一劃,一條茫茫大河,攔住了牛郎。牛郎想從河面上跑過去,卻起不來勁兒。原來他走時太慌,沒顧上往靴子里放把青草。牛郎沒力氣了,游過河吧,又不會游。他一急,見竹簍里放著一個牛梭頭,拿著使勁朝織女扔去,牛梭頭不偏不斜落在織女身邊。牛郎大聲哭喊:「看見梭頭別忘記我!」織女忙從袖子里取出織布榴子扔向牛郎,還說:「每月初七來看你!」織女的手不準,織布榴子落在離牛郎很遠的地方。牛郎只顧招呼接織布榴子,把每月初七聽成了七月初七了。 五龍口民間傳說:每年到了七月初七,晚上夜靜時,站在葡萄架下或絲瓜架下,還會聽到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說悄悄話呢。 現在,天上的牽牛星、織女星、牛梭頭星和榴子星,就是牛郎追趕織女時互贈禮物變成的。牽牛星一邊還有兩個小星星,那是織女的一雙兒女呀!
西安斗門鎮民間傳說
漢代藝術瑰寶:石婆,石爺。牛郎織女石像的來歷,據史書記載當年漢武帝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河兩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織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也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就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古詩描述他們的愛情。隨著時間的累計,歷代詠頌他們愛情的詩歌越來越多,七夕節也就逐漸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像鑿於漢代,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漢朝大科學家張衡所寫的《西京賦》記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 象扶桑與檬汜。其中則有黿鼉巨鱉,鱣鯉鱮鮦,鮪鯢鱨鯊,修額短項,大日折鼻,詭類 《漢書》作者史學家班固:《西都賦》記載: 「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淮南子》、《三輔皇圖》、《歲時廣記》都有些記載。唐宋,那就不得了,偉大的唐明皇和楊玉環「談戀愛」都要選擇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對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這個塑像就在西安長安區斗門鎮,那裡老百姓把他們叫做「石婆、石爺像」,每年農歷七月七日有幾十萬遊客齊集廟宇祈求幸福的愛情。
沂源的民傳說
「天上銀河,地下沂河。」這是流傳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種民間通俗說法。這里說的「銀河」是天上的銀河,「沂河」是發源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條全長574千米的河流。這個說法源於中國民間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題記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這四大民間傳說。後三個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發源地,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鄉一直存有爭議,況且它把天上和人間放在了一個層面上演繹,這在四大傳說中是最為特殊的一個。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一帶,而位於沂河上游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一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裡,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中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彷彿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織女台(天孫台)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葉籽銀杏,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葉籽銀杏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一枝,這些果實約占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也許這是老樹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做的一個見證吧。 牛郎織女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率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南陽民間傳說
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據說,牛郎是南陽城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條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西安的民間傳說
據考證,漢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了征討西南諸國,在今天的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關於牛郎織女的美妙傳說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長期以來,當地群眾一直稱呼兩石像為「石爺」、「石婆」,久而久之,現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這兩個石像就是象徵著中國傳統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了。在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㈢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3)七夕小哇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朱自清《李賀年譜》提到此詩,但未詳作年。從內容看,這首五律當是詩人因七夕而懷念所眷戀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據詩人另作《惱公》所述,他們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賞析: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一寫天上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一寫人間孤男,夜半悵然懷愁。銀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後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稱「別浦」。

今夜別浦雲水迷茫,星漢閃爍,牛女在鵲橋上還能依相偎珍惜這美好的一瞬,互訴別後一年來的相思深情。雖然匆匆一面,仍不免執手相看淚眼而黯然離去。

但他們畢竟是喜得重逢,歡情如舊,悲中有樂。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後就天各一方,重會無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濃時。

而詩人則只能悵卧羅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頭的愁雲越壓越重,何況今後能否再見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秋來》)。

相比之下,自己的苦況遠遠超過了牛女。首聯透過對比,賓主分明地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層的刻劃,可謂出手不凡。

牛郎織女的故事:

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

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

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

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

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㈣ 七夕節有什麼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

1、拜織女。「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4)七夕小哇哇擴展閱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㈤ 七夕是個怎麼樣的故事

牛郎和侄女在鵲橋牽線搭橋的故事,幸福恩愛

㈥ 關於「七夕」的童謠

1、

星水中,藍天上,星河處處閃金光 。

牛郎牽牛往飲火,織子浣紗洗衣裳。

惋惜星河不火,聲聲嘆氣多哀傷。

我家門前凈水江,江火晝夜奔源閑。

爭我架訖通天渠,將水迎到藍天上。

牛郎織女啼虧虧,紅花摘在你身下。

2、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3、

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

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

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

4、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

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

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6)七夕小哇哇擴展閱讀: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婦女的盛大節日。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

4、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5、迎仙

廣東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6、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

7、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8、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

在在廣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儲水的習俗,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所以,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㈦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7)七夕小哇哇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㈧ 七夕節的由來和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負,連家產都沒得分,只留給他一條老牛,但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因為觸犯了天條,所以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負,所以決定要幫他。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山下有個湖,每天都有七個仙女到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出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答應了,兩人婚後生了一雙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老牛卻死了,在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這是它最後能留給牛郎的唯一一件東西。而織女嫁給牛郎的消息傳回天庭後,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織女給抓回來,牛郎為了找回織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嚀,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們,此時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頭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在河邊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動容,所以特赦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一家渡河相會,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喜極而泣的淚水。
七夕節習俗
節日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各地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膠東地區: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福建: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戲。
陝西: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投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熱點內容
蘭花扇日語 發布:2025-07-28 04:26:30 瀏覽:391
野杜鵑盆景 發布:2025-07-28 04:20:04 瀏覽:147
2016情人節酒吧廣告語 發布:2025-07-28 04:19:28 瀏覽:684
七夕與榴槤 發布:2025-07-28 04:05:18 瀏覽:867
西安青龍寺櫻花門票 發布:2025-07-28 04:02:17 瀏覽:166
荷花理解圖 發布:2025-07-28 03:52:23 瀏覽:132
木子花花語 發布:2025-07-28 03:47:22 瀏覽:934
花田小憩招聘插花學徒 發布:2025-07-28 03:42:08 瀏覽:215
枇杷籽怎麼種盆栽 發布:2025-07-28 03:37:55 瀏覽:548
紫薇小型盆景 發布:2025-07-28 03:28:10 瀏覽: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