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木子花花語

木子花花語

發布時間: 2025-07-28 03:47:22

『壹』 陳愛民野花的野野花的花美文摘抄

編者說
《天涯》向來關注自然、生態問題,1999年就發起過相關討論,今年第一期也策劃了「生態、自然與時代」二人談,本小輯是在相關討論之後,把思考繼續擴散、延伸,聚焦自然散文的寫作現場。人鄰的《山居筆記》中可窺見隱於野的古意,項麗敏的《住在鳥的旁邊》是「人來鳥不驚」的善意,劉群華的《雪山上的狗皮帽子》處處可見縱情大地的快意,陳愛民的《野花的野,野花的花》是以花為媒尋覓詩意。古意、善意、快意、詩意,皆是人與自然這一和諧生命共同體的贈予。
今日推送陳愛民《野花的野,野花的花》,以饗讀者。
野花的野,野花的花
陳愛民
映山紅:真的不憂傷
在我的老家,野花有好多好多,最打眼的,最有氣勢的,能坐頭把交椅的,只能是映山紅。
映山紅喜歡一叢一叢地生長。在柴火缺少的年代,秋收之後不久,山村裡的每家每戶都要把自留山裡的植被好好收拾一次,運回家中,曬干,做柴燒。映山紅的枝枝葉葉,火力遠比不得松樹、楓樹和栗子樹的,但也會被砍伐一次,在一捆捆柴里湊個數。這個不要緊,映山紅的根蔸還在,來年春天,新的枝葉又「噴」的一聲全躥了出來。所以,我總認為,映山紅主要的任務,應該還是攢勁開出些爛漫的花朵來,把春天的鼓點擂得更響、更旺一些,趕著往春天深處走。
長大後,我長了個見識,曉得了映山紅又叫杜鵑花。杜鵑花還有山石榴、山躑躅等許多名稱。杜鵑花也是杜鵑屬植物的通稱,按現在的統計,少說也有七百多個品種。映山紅顧名思義,花朵是紅的,而杜鵑花的顏色還有白的、黃的、藍的,甚至還有黑的,可見,映山紅只是杜鵑花大家庭里的一支,也是最壯觀的一支,在祖國廣袤的大地,把杜鵑花叫作映山紅的地方真的特別特別多。現在,杜鵑花由野外大量移植到庭院,又被不斷培植改良,終於在城市的公園和街頭站穩了腳跟,被城裡人喜歡著。映山紅也在此列,雖說改了戶口,不過還是被叫作「映山紅」,這多少有些不妥,因為,在城裡邊,基本是無「山」可「映」的。在都市裡,它的笑,也還是嘩啦啦的那麼一大片、一長溜,即便在陽台上,就那麼幾盆幾叢,無論白天黑夜,都在使全勁釋放著自己,那些紅的顏色,變得更加豐富起來,什麼絳紅、緋紅、紫紅、猩紅等等,都有。
在春天,映山紅開得並不早,好像比桃花、李花、梨花都開得晚,一般在水稻開始育秧時,開得最歡實。一棵映山紅與另一棵映山紅之間,都是有默契的,蟄伏了一個冬天,大夥都在較勁,比誰第一個蹦開花蕾、大聲笑出來。因此,在山裡,你只要看到了一朵映山紅,再走幾步,另一朵映山紅就會奔跳到你跟前。因為野,映山紅在山裡開得散、開得亂、開得急,也開得狂,不那麼成規矩,這里一堆,那裡一堆,但整體看,滿山的映山紅卻形成了很強的勢頭,有霸氣,壓得一座山有些喘不過氣來,其他的花呢,盡管心裡不服,但也起不了調子。那麼多的映山紅一齊叫喊,加上兔子撒歡、百鳥起鬨,整座山真的就鬧哄哄的了。當然,在田埂,在河壩,在池塘的周邊,也有映山紅的盛開,雖然有些零零散散,但一點也看不出孤獨和弱小來,那每一朵花都大大方方敞開了自己,甚至有些潑辣起來,它們在對每一個過路人說:咋的啦,我的出生地是偏僻了些,但也是一戶人家啊!
老家的映山紅,花的顏色以大紅、朱紅為主,粉紅次之,間或也有玫瑰紅和橙紅。總而言之,紅是熱烈、喜慶的色彩,映山紅把春天當作了一個大的洞房,它們不是來聽「聽牆根」的,它們都把自己當新嫁娘,毫不遲疑地把自己嫁得很徹底,嫁得昏天黑地,嫁得酣暢淋漓。近看一座山,因為有了映山紅的迷醉,蔥蔥蘢蘢的那些樹們,變得憨憨的、獃獃的了,似乎在下一秒鍾,它們就會把持不住,就會被放倒。此時,要是走進山裡,映山紅的火焰,四處撲撲跳躍,會把你的眼睛灼傷燒痛的。映山紅怒放時節,那種沸騰的紅啊,單就盛開的陣勢而言,恐怕只有山坡上油菜花洶涌的黃可以比一比。田野上草籽花的紫,雖說連綿到了天際,卻硬是比不了的。
「布穀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春晴。」布穀就是杜鵑鳥。相傳古蜀國國君杜宇亡國後,化為鳥,咯出的血掉落山中化為杜鵑花。這個傳說,使得映山紅有了神話色彩,又使得映山紅成為愁緒和憂傷的寄託,在好多文學作品裡開得有些憂郁,凝結了愁緒。映山紅不應該如此沉重地被抒情著,這與映山紅的紅艷奔放不相稱。當然,文人們的創作往往與個人的心路歷程有關,也與個人的審美意趣有關,這不好怪誰。李白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受了不少挫折,年紀有些老邁了,在宣城見到杜鵑花,有些遲緩地寫下了:「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讀之,可想得見詩仙心中是有些悲戚的。大多數文人詠映山紅走的是「傷感」的路子。韓偓講「蜀魂未歸長滴血,只應偏滴此叢多」,寫「斷腸」之意很明顯,而且有感同身受的意思。楊萬里講「杜鵑口血能多少,不是徵人淚滴成」,誠齋先生的詩向來比較明朗,也著實歡快,而此處重在說理,想要撇清映山紅和杜鵑鳥之間的關系,但總覺得,詩人胸中是有不少塊壘要澆的。當然,楊萬里也寫過:「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日日錦江呈錦檨,清溪倒照映山紅。」這首詩,境界是變了,但有些自負,詩人倒不一定是特別喜歡映山紅的。還是白居易的喜歡來得扎實,他對映山紅的鍾愛是一以貫之的。他總體評價映山紅「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這是大大的點贊了;貶為江州司馬時,說映山紅「千房萬葉一時新,嫩紫殷紅鮮麹塵」,寫得多麼快活!後來他升任忠州刺史,更是贊美映山紅「但知爛漫恣情開,莫怕南賓桃李妒」。這確實是徹頭徹尾的「白樂天」了,已經把快樂都融入了映山紅的根脈之中了。清代有個大畫家叫華岩,晚年繪有一卷《春谷杜鵑圖》,並題詩「春谷鳥邊風漸軟,杜鵑花上雨初干」,這幅畫畫的是田園風光,古樸之意彰顯,畫中映山紅雖開得有點清瘦,但飛紅點點,而杜鵑鳥喁喁鳴翠,姿態好不歡快。真的是畫好、字好、意境更妙,已經把春愁都拋得遠遠的了,十分可喜。還有一首《映山紅》,是電影《閃閃的紅星》插曲。小時候,只想看影片中潘冬子的勇敢,現在對這首歌卻越發喜愛,曲子好優美,肯定吸收了一些山歌的養分,哼著哼著,感覺好棒:想著電影里的故事,想著那一種憧憬,想著鄉親們內心的堅定,彷彿就看見,那漫山的映山紅正歡快著奔跑過來。
我們從小就喜歡戴著映山紅玩,顯擺著美,這可能是一種天性。放學回家,摘一大把映山紅放進書包,回家擺在窗檯上,有時插進玻璃瓶里,用水養著,早晨晚上都要看幾次。也試著把映山紅當作食物,味道酸酸的,不甜。放牛回家,要把大大的一圈映山紅掛在牛角上,牛不神氣,我們神氣。大家還做過一個游戲,我扮新郎,隔壁的喜妹子扮新娘,喜妹子頭上戴滿了映山紅,我至今還記得她紅紅的臉蛋,清澈的眸子,活跳的小鼻子。我上高中時,喜妹子就嫁人了,可惜!最近回老家,兒時的夥伴們聚在一起,喜妹子也來了,大家都有些顯老了,時間在大夥的臉上刮出了許多條皺紋。喜妹子呢,三個孩子成了家,她已當上奶奶了,頭上已有白發,但腰板仍然挺得直,身體一點不顯得有臃腫。喝著米酒,有一夥伴問喜妹子:「還記得你做新娘子的那個游戲嗎?那個漂亮勁水靈勁啊!哎喲,嘖嘖嘖!絕對全村第一!」喜妹子立馬給了這夥伴一拳,啐道:「呸!長不大的死鬼!」大夥都笑了起來,每個人臉上都閃著映山紅呢!
牽牛花:打開就是美麗
牽牛花在野花里邊,應該比較內向,不張揚。我們的眼睛如果老是朝上看,是見不著牽牛花的;如果細細朝下瞧,路邊、溝邊、牆角、籬笆下,牽牛花就在這些地方搖啊搖的,很可人、很嬌柔的樣子。
童年時,我們把牽牛花叫作喇叭花,真不知有「牽牛花」這個很動態的名字。查過一些資料,牽牛花屬旋花科,是一年生纏繞草木,兄弟姐妹很多。牽牛花一般迎著晨曦而開,所以在日本人們喜歡叫作「朝顏」,很詩意的名字,但含了一絲絲的悲楚。確實如此,陽光很盛時,牽牛花就把花骨朵收攏來,有些萎頓的狀態,這其實不是它沒有一點內力,而是一種積極休息。第二天清晨,它又歡騰騰打開自己了。當然,在日頭不怎麼毒的時候,或者陽光不直接照射到它,牽牛花也會在藤蔓之上坐直身子,瞧著大千世界的熱鬧。牽牛花在夏季稍晚時開始開花,一個月一個月開下去,整個秋季都是它的花季,算是十分勤快的花兒了。據說,它是凌晨四點左右開花,意思是催農民趕快牽牛去犁地,故得名;而它又有一個名字叫「勤娘子」,真不解,是不是說它起得早,趕時間,和勤快的家庭主婦有得一比呢?牽牛花的得名,各地都有不同的傳說,意思都是好的。比如,有這么一個版本,說一個農民,因郎中用花治好了他的病,他牽一頭牛去以示謝意,牽牛花的名字就流傳開來。按照這種說法,大夥念叨著牽牛花的名字,其實是提醒著要保持一種善的德性,有於感恩之心。
牽牛花肯定是漂亮的。把牽牛花叫作喇叭花,乃是從形狀而言,確實像極了。但這么一朵花,無論如何是不能用來吹的,摘一朵,嬌小玲瓏的身子躺在手心,有輕輕的、涼涼的感覺,一會兒,花瓣就軟了。所以,如果在野花群裡面也來評出個「十二釵」,牽牛花勉強算是林黛玉了。當然,牽牛花生長的環境總是在很「卑賤」的地方,與大觀園的富麗堂皇差了十萬八千里,與瀟湘館的美好清幽也差得十分遙遠,所以,還是不要霸蠻去評呀比呀什麼的。如此講,牽牛花的喇叭形狀,只是外表,而組成自己的材質,只是嫩嫩的、潔凈的東西。確實,牽牛花不參與人間的喜怒哀樂,只吹奏自己成長的內心。牽牛花的喇叭很有意思,基本都是朝著天,這些花朵隨著藤蔓的爬行亮明自己,且一路亮開嗓子,在一個小小的天地,也能組成一個合唱團。牽牛花的喇叭口是不大,但也有直徑長到六七厘米的。因為花骨朵呈螺旋狀,有明顯的折皺痕紋,從上往下看,好像是逆時針旋轉,從下往上看呢,又像是順時針旋轉了。這些不管它,畢竟它的舞姿總是輕盈的,像踮著腳尖在跳芭蕾小步。
牽牛花的美,美在色彩。我們小時候看到的牽牛花主要還是藍、紫、白三色,偶見紅色。不管是什麼顏色,花朵長成後,傘柄的那部分,幾乎都是白色的,花蕊也是白色的。這樣的花就好看了,中間呼吸著白的光暈,而周遭由淺至深盪漾出湖水一般的藍、薰衣草一般的紫,還有粉粉的桃紅,像極了許多燈盞,各自亮著光華。至於一朵花通體呈白色,就顯得很淡雅朴實了,正是鄰家小妹的樣子。
原本想,牽牛花沒有好背景,文人們是不喜歡的,其實不然。楊萬里寫過一首詠藍色牽牛花的詩:「素羅笠頂碧羅檐,晚卸藍裳著茜衫。望見竹籬心獨喜,翩然飛上翠瓊篸。」這里,牽牛花已經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少女。林逋山也喜歡牽牛花,他鍾情地寫道:「圓似流錢碧剪紗,牆頭藤蔓自交加。天孫滴下相思淚,長向秋深結此花。」說牽牛花的喇叭口,像一枚乖乖巧巧的錢幣,花朵好像由淡藍色的羽紗剪裁而成,又說花朵是織女思念牛郎而滴下的相思淚化成,這意思就很豐富了。齊白石也是喜畫牽牛花的,幾筆寫意,牽牛花就在紙上笑得顫悠悠起來。他見梅蘭芳喜歡種牽牛花,就作畫相贈,並題字:「百本牽牛如斗大,三年無夢到梅家。」這是深厚友情的見證。我的老鄉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闓運曾作《牽牛花賦》,傳誦一時,但有些難懂,用典多,倒是此賦的序言寫得清麗曠逸,大大為牽牛花增光添彩了,不妨錄引幾句:「牽牛花者,蔓生蒙蘢,不任盆盎之玩。待曉露而花,見朝日而蔫。雖無終朝之榮,而有連月之華。豪貴之士,將晡而起,終莫能睹也。湘綺樓前,往架植一叢。花時侵晨,對婦曉妝。乘露簪鬢,明麗清絕。」
蒲公英:停不了的愛
蒲公英是到處可見的,溝溝坎坎里都有,似乎是在山坡草地居多。蒲公英長得也很是散漫,這里一蔸,那裡一蔸,是很不打眼的植物,也長不大,典型的小個子草本植物,但比地菜子長得身形大些,葉子翠綠呈披針形狀,像茼蒿的葉子,不過,茼蒿的葉子雖小,卻比蒲公英整齊得多。
從小,並不知道蒲公英叫啥子名字,看了電影《巴山夜雨》,才認識了它。這部電影應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映的,很著名,講的是一個特殊年代中受迫害的詩人的故事。我看不懂,但電影插曲《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最後,詩人秋石和流浪的女兒小娟子相認了,秋石的「善」感化了押解他的人,他背著女兒離開了船,上了岸,電影就響起了背景歌聲:「爸爸媽媽給我一把小傘,讓我在廣闊的天地間飄盪……」此時,電影一掃沉悶基調,變得十分陽光開朗。後來,我反復多次看了這部電影,覺得這首歌寓意深刻,借蒲公英的特性,呼喚自由,憧憬著愛。電影的主題當然鮮明,不動聲色地鞭笞了「文革」。這是用典型的散文手法拍的電影,當蒲公英的小傘飛滿銀幕,想想秋石不屈的靈魂,想想人性中那些柔軟的真善美,又想想一個幾歲的小孩子的孤苦伶仃,不感動也不行。好電影,好歌,感謝蒲公英。
蒲公英是開小黃花的,伴隨著春天的腳步綻放。蒲公英花的黃比向日葵的黃要淡,但淡得雅緻。花瓣朝四周散開,長花瓣上又疊著小花瓣,能疊著好幾層,這樣一看,又像花瓣朝中心聚集著,數不清的花瓣匝在一起,昭示著一種向心力的集結。到了秋天,花瓣掉落,蒲公英的整個花冠就成了一個仙人掌球,這是遠看的效果。近看呢,這就是一把繁復的小傘了,這種傘不是用來擋風擋雨擋太陽的,是等待著要飛翔的。每一根白色的小小傘骨,頂端生著一些羽毛,說是羽毛又不十分貼切,因為羽毛有一種柔弱性質,喜歡往下垂,而蒲公英的這些「羽」,分明有一種內在的硬性,每一根伸得直直的,但這種「硬」又不見得是生硬。到時間特別「熟」了的時候,只要風輕輕一點撥,這些「羽」就飛了起來,飛向四面八方,這種情形,等於是一把大傘放出了一批批小傘,每一把小傘,拎著一顆黑黑的橢圓形的種子。要是風加些勁,小傘飛的距離肯定會好遠的。那些種子,成活下來的肯定不多,要不然,在漫山遍野,蒲公英就會繁衍成花團錦簇的樣子了。
蒲公英還有好多名字,如婆婆丁、穀穀丁、漿薄薄、補補丁、奶汁、苦蓿、黃花地丁,等等,一看就是草根中的草根。這些名字,叫「丁」字的居多,一個「丁」字,表明了一種生長的姿態,表明了一種朴實的精神,表明它是貼著大地生長的。蒲公英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尿床草」,不知是何道理,可能是作為一種葯物,有利尿作用。翻翻書,果不其然。野草野花,一般都有葯用價值,蒲公英確有清熱解毒、緩瀉、利膽等功效,《本草綱目》說:「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對其葯性,《唐本草》等許多典籍也有記載,可見,蒲公英自古以來就不是被遺棄的。
有一些書上說蒲公英的花語是「停不了的愛」,有些道理,但理解起來,恐怕各有千秋了。愛是什麼呢?應該遠遠不只是父愛母愛這些。奧地利詩人特拉克爾說,我們都是「大地上的異鄉者」,這很有哲理。沒有離開過故土的人談不上有異鄉、他鄉,而蒲公英天性就喜歡飛翔著漂泊、流浪,然後再定居、再生長、再繁衍,如此反復循環。任何形式的奔走,結果還是回到大地上。如此想來,對於人世的奔忙辛苦和顛沛流離,倒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怨天尤人了。多想想蒲公英吧,心也就穩了,也就平和了。
紅蓼花:秋深意重重
紅蓼花的俗名是狗尾巴花,確實是俗了點,土裡土氣的意思也甚明了。不過,紅蓼花在鄉村的野花裡面,是頗有些個性的。當好多野花已經退場的時候,紅蓼花不高調也不低調地登場,越開越歡實明艷,這樣一來,它就顯得有些卓爾不群了。
紅蓼的淵源很深,《詩經》講「山有橋松,隰有游龍」,「游龍」即是紅蓼。李時珍對紅蓼一族有生動的解釋:「蓼類皆高揚,故字從翏,音料,高飛貌。」紅蓼喜歡在潮濕的環境生長,有古籍說它「秋始花,花開而細,長二寸,枝枝下垂,色粉紅可觀,水邊甚多,故又名水洪花」。在村邊路旁,在池塘邊、田坎邊、河川兩岸,紅蓼確實能隨遇而安,適應性強,特別在灘頭濕地,一長就長成一整灘、一大片,蔚為壯觀。紅蓼的生命力極強,哪怕你把它們成片連根拔掉,來年,在原地又會長得豐盛。
紅蓼從春天開始就在地里冒出新綠,越長越高,高的可長到一米以上。其枝莖一節節往上躥,每一節筆直得很,很瘦,彷彿被刀削了一通,顯得頗為骨感,尤其是主莖的骨節處,很有功力,眼看撐不住了,冷不防,它又節外生枝,再抽出細細的一竿來,寬長的葉子也一路跟進著。紅蓼的開花也十分堅挺奇特,一株長年的紅蓼,一生是要開許多次花的,年年都有花期,每長高一節,便開花一次,每開花一次,都貢獻出新的花穗來。
紅蓼花好美,美得獨具匠心,有些意味悠長。紅蓼花往往在秋天盛放,能蹚過寒露霜降。紅蓼花是典型的穗狀花,每一株少則兩穗,多則三穗以上,開到最旺時,就一穗穗的低垂著,好實在。花剛剛開始加油,每一穗花由米粒大小的花骨朵排序緊擁而成,如一掛掛等待點燃的小個子鞭炮,又如許多珍珠連綴一起;當花骨朵一一擇時而開,每一朵開出多個花瓣,花瓣們又簇擁出絲絲花蕊,像夢里濺出來的一般。紅蓼花的顏色是一種深深的紫紅,夕陽一映照,就化成了濃濃的嫣紅。一穗成熟的紅蓼花,一朵接一朵緊擁著、繁復著、熱烈著、鮮活著,深情地朝向大地,這應該是一種骨與血的凝聚和呈獻。紅蓼花喜歡在湖灘和河灘列陣,綿延天邊,紅艷繁簇,是一場盛大的聚會。我的老家沒有大江、大河、大湖,但每當深秋之際,河堤、田埂和池塘邊的紅蓼自由開著,陣勢不見得強大,但為深秋的景色添了一抹又一抹的暖色,讓人感覺,在寂寥的季節里,也有著好多歡快的憧憬。
紅蓼花選在萬花走向紛謝的時候出場,對它的態度和感情,也是因人而異的,特別是文人們,借著紅蓼花,有很多的抒發。一種野草花,被很多的人惦記,可見其內涵也不是淺陋的。白居易騎馬信步閑游江邊,吟出了「秋波紅蓼水,夕照青蕪岸」之句,詩句清朗,有空闊之感。詩人心裡說,多好啊,因紅蓼花之存在,秋天就有了神采和韻味。梅堯臣說:「灼灼有芳艷,本生江漢濱。臨風輕笑久,隔浦淡妝新。白鷺煙中客,紅蕖水上鄰。無香結珠穗,秋露浥羅巾。」這就是贊美紅蓼花的灼灼其華和裊裊體態了,有清麗的美,也有盎然的生機。劉克庄又是從另一角度切入:「分紅間白汀洲晚,拜風揖雨江漢秋。看誰耐得清霜去,卻恐蘆花先白頭。」紅蓼是有些纖弱的,但能坦然面對霜紅,與蘆花形成對比,詩人對紅蓼花的斗爭精神大為贊賞,可能更有自況的情感在詩里頭。劉基說:「為愛江頭紅蓼花,秋來獨作草蟲家。」這也是一種寄懷。不過紅蓼花作為「離愁之花」名聲最大,常常被借來渲染離情別緒、清歡淺愁。如司空圖說:「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李煜說:「莫更留連好歸去,霜花凄冷蓼花愁。」許渾說:「嶺北歸人莫回首,蓼花楓葉萬重灘。」馮延巳的《芳草渡》更是說:「梧桐落,蓼花秋。煙初冷,雨才收,蕭條風物正堪愁。人去後,多少恨,在心頭。」這些詩詞,都是走的一個套路,語意之中,多少有些愁緒,有些寒意,有些惆悵,等等。也難怪,在紅蓼花的繁茂之後,對於大自然,空茫和寂寥確實是已經擋不住的了。不過,文人創作,往往一切景語皆情語,心態怎麼樣,紅蓼花就怎麼樣。我最喜歡元代朱德潤的《沙湖晚歸》:「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煙茅屋起平沙。櫓聲歸去浪痕淺,搖動一灘紅蓼花。」田園風光是十分明麗的,晚歸的心兒,因了紅蓼花的躍動,已是滿滿的喜悅了。
不知為啥,如今,鄉下的紅蓼花倒是十分少見了。我們做孩童時,喜歡把紅蓼花捋下,夾到課本里,又喜歡把花瓣撒在女同學頭上,還喜歡放在嘴裡,比賽誰忍得住它的辣味,等等。唉!想不到,現在,紅蓼花對於我來說,倒成了一種淡淡的鄉愁了。
刺木子花:無求品自高
刺木子花就是野薔薇花,在老家路邊和山村裡隨處可見。從小,我們只曉得叫它刺木子花,不曉得它很有來歷,家族也龐大,月季和玫瑰等等,都和它同宗。今天的園藝名錄里,關於薔薇品種,有一種就叫野薔薇,由此推測起來,如今的許多觀賞薔薇,應該是從野薔薇培植而來。薔薇從時間的長河裡一路開過來,是俗與雅並存共生的,漸漸地,漸漸地,它的名氣就大了起來。
野薔薇的生長方式就是一個勁地爬行,典型的蔓生植物,一碰到喬木的樹干就纏住不放,繞著上升。當然,它不會像爬山虎那麼厲害,一下子把一堵牆全部掛滿了,但是,好幾叢刺木子一起進發,也能繁茂成葳蕤的樣子來。刺木子的刺長在枝條,長得較密,扎到手,肯定出血,正因為如此,鄉里人就叫它刺木子了。春天,刺木子剛從土裡鑽出來,這就讓我們十分歡喜了,放學歸來,大夥都搶著掐刺木子的嫩莖,剝去刺皮,丟進嘴裡放肆嚼,那種甜,絲絲沁涼著。
其實,刺木子的花蠻有特點,也美得自在。花骨朵全部展開,形體不大,直徑大約兩厘米的樣子。花肯定是單瓣的,只有五瓣,排成圓錐狀花序;花瓣是白的,雞蛋白的那種白,每一瓣也像蝴蝶的翅膀,不嬌嫩,也不硬扎;花蕊好多,黃黃的,有集成一束的態勢,但彼此又保持一點距離,如果把一朵花定格放大,這些花蕊像為花朵蒙了好看的面紗。整朵花是輕盈的,一藤花、一叢花、一小樹花,不密集,也不疏朗,不繁復,小巧玲瓏,仔細看著,路人心中肯定會生出一份淡淡的高興來,覺得像有一群白色的蜜蜂在這里進行淺淺的歌唱。刺木子花長成後,細看,每一個單瓣上還帶著一抹輕紅,如此,花朵的可人又多了幾分。還有,刺木子的花香有桂花香的特點,但沒有桂花香那麼濃烈,只是把一小片林子熏得剛剛好聞。
「窗前有薔薇,暮春自芳菲。」當刺木子開花的時候,夏天就來了,所以,北宋黃庭堅帶著惜春的情緒寫道:「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這里的薔薇應該就是這種刺木子野薔薇了。這個時候,桃花、李花、海棠等經典花朵們大都已凋謝,但茉莉、百合牡丹荷花等花朵卻接踵而至,作為野花的刺木子並不在乎,自己努力開著,盡量開出最好的姿態。
不管是啥薔薇,有段時間,名聲不見得好,這有些冤枉。因為漢武帝與一名美麗宮女在薔薇前,就薔薇的話題打情罵俏,薔薇得了個別名,叫作「買笑」。因薔薇枝條有些散亂,花朵也不見得雅緻,在《花經》中排名比較靠後,於是,唐宋一些文人甚至把薔薇比作了娼妓。論理,這大可不必。刺木子花雖生在薔薇科大家庭,又長在山野及偏遠之地,品性還是十分朴實和靠得住的,是不討人嫌的。宋朝詩人姜特立有首《野薔薇》:「擬花無品格,在野有光輝。香薄當初夏,陰濃蔽夕暉。籬根堆素錦,樹杪掛明璣。萬物生天地,時來無細微。」這有點為野薔薇正名之意,把花的特性寫得挺好的,但第一句不好,說穿了,還是不怎麼看得起野薔薇。另一位宋朝詩人倪龍輔站位高一些,對野薔薇抱不平,但說得還是有些勉強:「莫嫌村巷薔薇野,春晚猶堪取次看。」
刺木子花就是刺木子花,不管當下薔薇們在城裡添了多少新貴,又多麼風光無限,它依然如故,繼續在鄉野里活出自己生命的亮光來。
【作者簡介:陳愛民,作家,現居湖南湘潭。已發表作品多篇。】
 

熱點內容
魔獸世界2017情人節任務 發布:2025-07-28 06:49:35 瀏覽:870
像竹葉盆栽 發布:2025-07-28 06:46:23 瀏覽:411
南京劍蘭花 發布:2025-07-28 06:44:50 瀏覽:54
梅花小可愛 發布:2025-07-28 06:42:16 瀏覽:932
樂美盆栽 發布:2025-07-28 06:25:02 瀏覽:85
軟網花藝 發布:2025-07-28 06:21:29 瀏覽:281
盆栽含鹽好 發布:2025-07-28 06:09:52 瀏覽:199
夏天荷花簡筆畫圖片 發布:2025-07-28 06:05:32 瀏覽:269
風月海棠合集 發布:2025-07-28 05:43:14 瀏覽:366
蘭花香妾 發布:2025-07-28 05:28:33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