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七夕
㈠ 日本也過七夕節嗎
當然日本的七夕也是來源於中國的,最初也是為了牛郎織女。不過現在一片燈紅酒綠中根本找不到牛郎織女的影子。大家不過是找種種借口來熱鬧熱鬧才是真意吧。
據說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日本的七夕節也有很多傳說,不過最流行的不是「天仙配」的情節,而是下面的故事(貌似中國的另一個傳說):
天河將天分為東西兩半,西邊叫做天人界。天帝的女兒織女從小就將發展天國的紡織事業作為畢生的追求,每日每夜孜孜不倦的鑽研探索。皇天不負有心神,織女織出的布絢麗無比,人人見了都想要,那布自然供不應求。由於織女的努力,使得天帝的生意紅紅火火,也帶動了天人界的輕工業蓬勃發展……隨著織女長大成人,天帝愁了,織女整天對著織機,連梳洗打扮都顧不上,咋能嫁出去呢?最後,他把織女嫁給了天河對岸,整天放牛,為畜牧業發展不斷奮斗的牛郎(日語叫牽牛)。織女嫁給牛郎後,夫妻恩愛,生活幸福。逐漸由事業型的女強人轉變為家庭主婦,放棄了織布。天帝那邊來買布的客戶源源不斷,可是織女的布卻已沒有了。天帝一看就急了:他倆要是繼續這么粘粘糊糊的在一起,織女就不能幹活,太耽誤我生意了,必須把他們分開。不過那樣的話他們也太可憐了,就按排他們每年見一次面吧。見面的日子定在了7月7日,平時不可渡過的天河在那天會飛來無數的喜鵲架橋,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
㈡ 日本七夕節幾月幾日
日本七夕節是新歷七月七日。
日本七夕節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日本七夕的習俗
在這一天,人們會在彩色小紙條上寫下願望,然後掛在竹子上祈求願望成真,大多是祈求書法、珠算、縫紉等技藝取得進步。
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同時會吸引大量民眾圍觀。但也有例外,那就是日本東北地區著名的「仙台七夕祭」歷年都是在陰歷的7月7日前後舉辦。
㈢ 日本七夕節是幾月幾日
日本七夕節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了日本夏季的一個重要節日。在日本,七夕原是朝廷和貴族的祭祀活動,稱為乞巧奠。然而,從江戶時代開始,它逐漸成為了一個民間慶典。與中國一樣,日本的七夕原本是在舊歷的7月7日慶祝,但在明治6年(1873年)改用新歷後,大部分地區將七夕調整到了新歷的7月7日。值得注意的是,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會將慶祝活動推遲到8月7日(有些說法是8月6日至8日三天),以便與舊歷的七夕相對應。
㈣ 日本人七夕的風俗
日本人七夕的風俗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節日日期:
- 日本的七夕節原本基於陰歷7月7日,但自明治改歷以來,已改為陽歷7月7日慶祝。
節日名稱與故事:
- 七夕在日語中讀作「たなばた」或「しちせき」,古代還被寫成「棚機」。
- 日本人知曉七夕的故事,但人名與國內有所不同,如將《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改為《牽牛和織女》。
主要祭祀活動:
- 日本有三大著名的七夕祭祀:仙台七夕祭、平冢七夕祭、清水七夕祭。
地方特色慶祝方式:
- 在長野縣松本市等地,人們會用七夕人偶來裝飾房屋,寓意美好願望,如希望縫制出美麗的和服、順利撫養孩子等。
- 在仙台、京都等地,七夕紙衣是另一種慶祝方式,被視為驅除不詳、祈求風調雨順的手段。
綜上所述,日本的七夕節雖然源自中國,但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慶祝方式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