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繪畫

七夕繪畫

發布時間: 2022-01-19 09:28:54

A. 傳統節日的繪畫有哪些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句出自童謠《忙年》里的第一句吧。農歷臘月初八這天就是臘八節。每年臘八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會熬上臘八粥,北方的人們還會泡上一大罐兒臘八蒜。在冬日寒冷的日子裡,喝上一口香香甜甜的臘八粥,看著一大罐兒白白胖胖的大蒜浸泡在醋里,不禁開始暢想大年三十兒晚上就著臘八蒜吃餃子的情景了。
1.臘八節
2、祭灶節(小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跟著《忙年》童謠的下一句,我們就來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節的日子。
祭灶節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灶君(灶王爺)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相傳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灶王爺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稟告人間的善惡是非,玉皇大帝以此作為對人們獎懲報應的依據。所以啊,人們要在這天好好地奉拜家中的灶王爺——給他吃好吃的餃子,除此之外,還給灶王爺吃用飴糖和面做的糖瓜兒,讓他吃了以後粘粘糊糊地張不開嘴,只能簡單地跟玉皇大帝說「好」。
3、春節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雖然春節的正日子是農歷正月初一,但是過年的氣氛可是早早就開始了!家裡打掃得窗明幾凈,各種年貨提前采買,紅紅的春聯、福字、窗花也貼在相應的位置。到了大年三十兒除夕的晚上,大家一起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熱熱鬧鬧地闔家團聚。正月初一呢,則是傳統拜年的日子,晚輩給長輩拜年祝福,長輩給晚輩紅包壓歲。真是又熱鬧又喜慶!
4、元宵節
過年的尾聲落在農歷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上。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這個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元宵節,傳統習俗包括吃元宵或湯圓、猜燈謎、出門賞月、燃燈、放焰。
5、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農歷三月,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第108天,便是清明節。公歷的日期是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一種固定的風俗。
6、端午節
賽龍舟,吃粽子,帶香囊,掛艾草,喝雄黃酒,這些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後來相傳,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得知楚國亡國的消息後,悲憤至極,在五月初五這天抱石跳汨羅江自盡,人們將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日子。
7、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這天夜晚女子有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的傳統,因此叫「乞巧」。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這個節日又被賦予了浪漫的色彩,現在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
8、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們中國人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自古便有賞月、吃月餅、賞花、飲桂花酒、玩兒花燈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月之圓象徵人團圓,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也祈盼豐收和幸福。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9、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慶祝重陽節的習俗一般包括登高遠眺、觀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0、冬至節
冬至陽生春又來。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時間最短的這天,便是我們的冬至節。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一年的起始過新年,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所以說單純地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冬至節最被人們熟悉的習俗就是吃餃子、吃湯圓啦!

B. 七夕是幹啥的

七夕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目錄

節日概述
節日研究
節日起源節日故事典籍記載發源地考證
七夕祝福
節日別稱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
中醫葯養生
日韓七夕
日本韓國
乞巧歌謠
七夕詩詞
七夕簡訊節日概述
節日研究
節日起源節日故事典籍記載發源地考證
七夕祝福
節日別稱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發結扎巧姑拜「七娘媽」
中醫葯養生
日韓七夕
日本韓國
乞巧歌謠
七夕詩詞
七夕簡訊
展開 編輯本段節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牽牛星和織女星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工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編輯本段節日研究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節日起源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
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
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節日故事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典籍記載

七夕鵲橋會壁紙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發源地考證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南陽黃牛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於南陽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C. 七夕快到了,想送女朋友一張自己的素描畫。但是自己不會畫畫。請問哪裡有畫呢

很多公園。游樂場都有現場畫畫的

D. 七夕節男朋友送素描本什莫意思

當然想讓你記住他的樣子,而且男朋友把自己應該會畫的很好,這也說明他的繪畫功底是非常好的

E. 怎樣畫牛郎織女

想要畫牛郎織女的畫,怎麼可能少了鵲橋呢,只要把兩個人加上鵲橋,就應該能體現牛郎織女。

F. 七夕夜市圖描繪了哪些景物

燕文貴,吳興(今屬浙江)人。其先人屬軍籍,以繪畫見長入宮,是北宋太宗、專真宗時的宮廷畫家。專長山水屬,兼及人物,曾畫《七夕夜市圖》,描繪北宋都城汴京的真實景物,可惜已失傳。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囿於古人,景物多變,亦自成一家。現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樓觀圖》卷,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為一卷描寫大山大水的全景式山水畫,山石用小斧劈皴,筆法尖勁峭立,建築物用界畫法為之,工整精細,代表了燕畫的特點。台北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幅同名作品,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夏山圖》被專家認定為其弟子屈鼎的作品。日本所藏的《溪風圖》亦是真跡。上海博物館藏紙本水墨《溪山圖》卷,雖未必為燕氏親作,但畫風與其接近,可以作為研究參考。

G. 七夕你會用繪畫的方式給你的愛人一副美麗的繪畫本嗎

再來一張美美的女神,用高雅的顏色搭配,再仔細繪畫,真的很用心畫很棒

H. 有哪些七夕的畫 兒童畫

兒童繪畫在類型上大致分為:想像畫、命題畫、寫生畫、臨摹畫、圖畫日記、科幻畫、
記憶回畫、故事畫。
想像畫答:兒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由自己確定主題,自由地把所想到的或見到的事物充分地表達出來,稱為想像畫。
命題畫:在兒童感知周圍事物的基礎上,由他人出題目,兒童根據題目要求,表現有一定情節的畫,稱為命題畫。
寫生畫:直接以實物為對象進行描繪的畫,稱為寫生畫。寫生畫的對象有日常生活用品、自然風光、人物、動物和植物。
臨摹畫:摹仿印刷品上或其它平面上作品的繪畫,稱作臨摹畫。
圖畫日記:就是用繪畫的形式定時記錄身邊的人或事。
科幻畫:想像關於未來的生活方式,並設計未來的使用工具。
記憶畫:記憶生活瑣事,有感而畫或者自己感興趣的憑記憶畫。
故事畫: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請孩子畫出自己印象深的故事情節。也可以畫出連續故事情節。
兒童畫,由表面看來是不講什麼技法的,不講「畫理」、「畫法」,逾越了透視、解剖、構圖等一般常規,是非「學院」派的畫派。在造型上兒童畫常常不按物體的實際比例進行描繪,在表現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構圖等也有其自己的特點。

I. 夢幻西遊七夕活動怎麼畫畫

一筆畫完不要去修改,丑沒關系大致樣子畫出來就好了重點是連貫

熱點內容
黑牡丹重組 發布:2025-07-14 06:13:15 瀏覽:325
蘭花向榮 發布:2025-07-14 06:08:23 瀏覽:781
百合網美女微店買東西 發布:2025-07-14 06:07:57 瀏覽:936
手拿一朵玫瑰花的頭像 發布:2025-07-14 06:06:34 瀏覽:686
河裡盆景 發布:2025-07-14 05:52:22 瀏覽:753
網路插花班 發布:2025-07-14 05:50:29 瀏覽:740
荷花噴鼻香 發布:2025-07-14 05:42:57 瀏覽:470
百合薏米茨實 發布:2025-07-14 05:41:39 瀏覽:871
一朵什麼冰花 發布:2025-07-14 05:34:49 瀏覽:330
變成丁香 發布:2025-07-14 05:29:39 瀏覽: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