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七夕
㈠ 聊城哪裡適合情侶玩且花費較少(東昌湖,姜堤除外)
海源閣、姜堤樂園、鳳凰苑科技觀光園、夢幻樂園、昌東公園、葡香園。 江堤樂園,馬甲河
娛樂場所~~~天樂園 不錯!!
㈡ 聊城有哪些風俗和文化
建國前,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至於男女本人沒有自主權,自由戀愛被視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經過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過程。通媒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即定婚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條件高,習稱「攀親」。雙方父母在對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財產情況探聽了解後,認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時必男家先允,女方後允,互相允婚後即委託媒人換「小啟」(俗稱換小字),載明屬相年庚及生辰日月。雙方央人(多為算命先生)「合八字,無沖克和不中意處方可成親。再另擇吉日交換正式婚約,稱「大啟」。也有到男家親自看的,叫「相親」,若相不中,則不吃男家飯告辭。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說「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 定親多稱「傳柬」或「換帖」。男家寫好柬帖(即定婚書)附彩禮送女家,女家回帖,作為定親的依據。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結婚年齡(一般女在十八歲以上,男小則十二三歲、大則二十幾歲),男方根據女方的命相,請人擇定吉期(俗稱「選日子」、「看日子」),並將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選擇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寫明迎親日期、新婦冠帶、坐帳、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傢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備。 賀喜婚前,男方.的親友鄰居都備禮品祝賀。稱「賀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 迎親俗稱「辦喜事」。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即將嫁妝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聯、掛喜幛、鋪炕、填枕頭做好迎娶准備。晚上,新郎給近處的親友長輩「行禮」。迎親這天,按既定時辰,男方排列儀仗,吹鼓手奏樂,用轎(較貧者用車)到女家迎娶。娶親有「大娶」與「小娶」之分。一乘轎為小娶,即備花轎一乘將新娘抬來,謂之「不迎親」;大娶用兩乘轎,新郎乘官轎到女家迎親,另一花轎為新娘所備,去時由幼童乘坐,俗稱「壓轎童子」;轎內還要放一隻大紅公雞,回時女方壓回一隻母雞。不論大娶或小娶,其習俗大致相同。嫁女開臉、上頭後便開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閉」生活。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紅襖、紅氈、紅頭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妝打扮,蒙上頭紅,吹鼓手高奏喜樂,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辭岳父母,例行「謝親」等禮,然後新郎先上轎,新娘由自家親人用椅子抬入轎內,俗稱「發轎」、「升轎」,賓客坐車隨行。新娘升轎離家時必灑淚而泣,以示依戀。路上,大紅紗燈開道,笙簫嗩吶齊奏,車馬轎夫前簇後擁,轎面四閉,新娘不得與外界接觸,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讓道。來到男家村頭和門首,鞭炮齊鳴,並按規定的時辰和方向落轎。即有人點燃草束繞新娘所乘彩轎一周,稱之「燎轎」,傳說可以驅除邪氣與不祥。在鼓樂及鞭炮聲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駕新娘進入大門,腳踏紅氈(曰倒氈),至院內擺設的香案前,與新郎並立,行拜天地之禮,禮畢,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時,男家長輩則在院子里撒大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角內或裝入枕頭內),亦取諧音「早得貴子,並男女花著生」之意。洞房花燭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頭紅,同吃「寬心面」、共飲「交杯酒」,並例行填枕等儀式,新娘開始「坐帳」,亦稱「坐床」,多為一天。是日,不論輩份大小,好事者大鬧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新婚日,男家張燈結綵,帖紅喜聯,殺豬宰羊,盛宴款待親友。境內還有搶娶的風俗。即同時同村若有多家娶親者,則認為誰搶在前頭誰家吉祥。故迎娶的時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會親家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日,曰「住對日」,或女家下帖接閨女請女婿。,新郎、新娘雙方同去岳家,此謂「回門」或「認親」(俗說「接三天」)。女家設宴款待女婿,俗稱「請女婿」。接三天回來,新娘拜見公婆及近族長輩,並祭告於祖祠或去祖塋祭奠,然後下廚房做飯。至第六日,男家復設宴「會親家」,同時宴請至親好友。聊城一帶除3天回門外,娘家人還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時還有「住對月」的風俗,即新婚後一個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幾天,然後送回婆家。這種風俗至今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如此繁縟禮節,貧寒人家難以講究,極貧者則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為完婚。 建國前,境內男女早婚現象較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幾歲甚至八九歲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結婚年齡多在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之間,有的「童養媳」十二三歲即被迫「圓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稱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後,也有的經人撮合將屍骨並葬一處,配成「冥婚」,亦稱「結鬼親」,或叫「陰親」。貧困者無力娶妻,亦有入贅於女家成婚者,俗稱「倒插門」,或「招養老女婿」。還有搶婚(多為寡婦再嫁)、近親結婚等陋俗,建國後均被革除。 嫁女忌諱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婦及兒女不全者,寡婦不當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雲:「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著腚」。 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戀愛和喜事新辦,繁縟禮節多被革除。城鄉自由戀愛者增多,但多數仍需媒人說合。雙方認為合適,即安排見面,若互相有意,雙方交換手絹或鋼筆之類,此謂「換手絹」或曰「小見面」,然後約定訂婚日期和儀式。訂婚日,男方攜帶重金、重禮送至女家,女家設宴待客,即為「定婚」。女方同意後,擇日到男家,稱「認家」,男家長輩給「見面禮」。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個別仍有換帖者。到了國家規定年齡,男女同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多數認為不舉行婚禮不謂結婚,故多另行婚禮。婚禮較之過去大為簡便,一般由婆家用車輛接新娘,也有娘家送來者。新婚之日,男家張燈結綵,燃放鞭炮,盛宴賓朋。鬧房之俗依然。城鎮青年視舉行集體婚禮或旅遊結婚為時髦,簡便文明,愈來愈興。但是,門當戶對的舊觀念還根深蒂固,仍有戀愛不自由、索要彩禮、變相買賣婚姻、包辦婚姻及早婚等現象。 祝壽 舊稱慶壽,俗稱「過生日」。年逾花甲的老人過生日這天,子女或親朋間的平輩、晚輩多備禮物前末祝壽。禮物必須有面條、粘糕,謂之「壽面」、「壽糕」,其餘不拘;屆時請老人食「壽面」、喝「壽酒」、吃「壽糕」。建國前,晚輩須依次行叩首大禮,並祝以「健康長壽」等吉祥語言。境內有「六十五加肉補」、「六十六吃餅卷肉」、「六十七吃個雞」之俗語。3年祝壽中以66歲生日最為隆重。漢族老人66歲生日這天,女兒一般要買塊豬肉作為豐l品,表示祝頌老人健康長壽,故有「六十六吃閨女塊肉」之說。50歲以後,每到10年,如60、70、80、90等,一般要慶大壽。慶壽儀式是請親友,宴賓客,賀者則獻壽幛、贈壽聯、送酒肉,饋果品等。歡宴之前,舉行祝壽禮,晚輩進行拜賀,親友也要說些祝頌語。近年來,城鄉居民祝大壽,壽禮中添有大壽糕、祝壽酒等,也有奏鼓樂、放鞭炮、包放電影之舉。 生日這天,已分居或出嫁的子女要傾家全到,以示隆重。祝壽宴席豐盛,男女分席,酒後用飯必備面條,含祝福老人長壽之意。給老人祝壽忌間隔,直至老人壽終,若有遺忘,子女謂之「不孝」,親友謂之「失交」,如因故缺席要提前告知。 建國後,祝壽之俗曾一度沉寂;80年代後,又有復興之勢;現已發展到中青年和小孩,尤以小男孩過生日最為隆重;中青年過生日,除自己改善生活外,多數備禮敬送父母,以謝養育之恩。 賀房及喬遷 農村居民建新房上樑時,門框、窗框、房梁要貼上大紅對聯,上書「安門大吉」、「安窗大吉」、「上樑喜逢黃道日,豎柱巧遇紫微星」及「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堅女口磐石」、「上樑大吉」等吉祥祝福之語。還要燒紙上供,放鞭炮,以圖吉利。在奠基、上樑及竣工之日,要宴請工匠及幫工。 喬遷,俗稱「搬家」,或是自己築有新居,或是另租房屋搬遷,均稱為「喬遷之喜」。舊時農村居民遷居新房時,一般都在後半宿,夜深人靜,路上無外人時搬家,意怕遇上人沖了吉利。搬家時先搬鍋灶,再搬其他用具。現在夜間搬家之事已很少見。搬遷新居後,親朋好友都帶著禮品前來祝賀喬遷之喜,俗稱「溫鍋」或「暖鍋」。禮品多為屋內器用及陳設品,其意為幫助安家,主人則擺酒宴酬謝客人。近年來,祝賀喬遷之風在城鎮及鄉村都很盛行。 稱謂 親屬稱謂父親,俗稱爹、爸爸,少數亦稱「大」、「大大」或「叔」;母親,俗稱娘、媽。 父親的父、母,稱祖父、祖母,俗稱爺爺、奶奶;自稱孫子、孫女。父親的祖父、祖母,稱曾祖父、曾祖母,俗稱老爺爺、老奶奶;自稱曾孫、曾孫女。 父親的兄、嫂、弟、弟媳,稱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稱大爺、大娘、叔叔、嬸子(嬸嬸);自稱侄、侄女。 父親的姐、姐夫、妹、妹夫,稱姑母、姑父,俗稱姑姑(陽谷等地叫媽媽或姑娘)、姑父;自稱侄、侄女。 父親弟兄(即叔叔、伯伯)的子女,稱叔伯兄弟、叔伯姐妹,但面稱多為哥、姐、弟、妹。 父親姐妹(即姑母)的兒女,稱姑表兄妹,但當面稱呼時則多不帶表字,而自稱則呼為老表。 母親的父、母,稱外祖父、外祖母,俗稱姥爺,姥娘;自稱外孫、外孫女。母親的祖父、祖母,稱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俗稱老姥爺、老姥娘;自稱曾外孫、曾外孫女。 母親的兄、嫂、弟、弟媳,稱舅舅、妗子;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的姐、姐夫、妹、妹夫,稱姨母、姨父,俗稱大姨、大姨父、小姨、小姨父;自稱外甥、外甥女。 母親姐妹(即姨母)的兒女,稱姨表兄妹,當面稱呼時則多不帶表字,而自稱則呼為老表。 丈夫的父母,稱公公、婆婆,主要用於向別人介紹,而直接稱呼公婆時,一般與丈夫稱呼相同,也有用自己兒女的口吻稱公、婆為他(她)爺爺、奶奶的,自稱兒媳婦。 丈夫,俗稱老頭子、俺那口子、孩子他(她)爹、爸,現多直呼其名。 丈夫的兄、弟,稱老大伯、小叔子,當面稱哥、弟;弟兄的妻子同稱妯娌。 妻子的父、母,稱岳父、岳母,俗稱大爺、大娘,現城鎮青年婚後直稱爸、媽;自稱女婿。 妻子,俗稱家裡人、老婆子、孩子他娘(媽),現多直呼其名。 妻子的兄、弟、姐、妹,俗稱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見面稱哥、弟、姐、妹;其姐、妹的丈夫,俗稱兩喬、連襟,見面時稱姐夫、妹夫,或哥、弟。 兒女親家之間,互相尊稱為大哥、大嫂。 父、母再婚後,子女稱其再婚另一方為繼父、繼母,俗稱晚爹、晚娘,或後爹、後娘,一般直稱爹、娘,或爸、媽,忌稱後爹、後娘。 義子、義女稱義父、義母為乾爹、乾娘,當面直稱爹、娘,自稱親兒子、親閨女。 境內有結拜乾姊妹、仁兄弟的舊俗,結拜後互稱對方父母大爺、大娘,有的則直呼爹、女良。 一般稱謂舊時多尊稱男性為「先生」,稱生意人為「掌櫃的」,稱手藝人為「師傅」或「老師」。一般群眾對官員或有勢力的鄉紳巨富尊稱為「老爺」,其夫人稱為「太太」,其子、女稱為「少爺」、「小姐」。外出時探事問路,年長於己者稱「大爺」、「大娘」或「大哥」、「大嫂」,年小於己者稱「兄弟」、「大妹」。與人書帖往來,自稱時多冠以「愚」字,如「愚兄」、「愚侄」等。建國後,一般互稱「同志」,也有的習慣將對方姓氏與職務並稱,如「張書記」、「李老師」等,以示尊敬。對父母的同事朋友,稱「大伯」、「叔叔」、「大姨」等。現在,對年長者又習慣稱老師、師傅。在農村則比較隨便,稱「伙計」者較多。 禮節 行禮舊時百姓求見官長,奴僕晉見主子,晚輩拜見長者,以及親友間為長者祝壽、賀喜、弔唁死者等,均需行跪拜叩首大禮;平輩、友好及同行、同僚之間會見、相訪多行作揖禮;現在遇有婚禮、祝壽、弔唁等活動,多行鞠躬禮。但農村中為長者拜年、敬祖求神及弔唁死者等,仍習慣行跪拜禮,軍人、學生行舉手禮。建國後,鞠躬、握手、點頭致意逐漸盛行。近年來,在中上層老年人中,見面打拱又有恢復。 招呼舊時親友、熟人相遇,多拱手示敬,並致以問候。現在多點頭致意和行握手禮。初次相會,一般經人介紹後握手,遇尊長或女性則需對方先伸手,然後相握。農村中握手習慣尚未形成。同事、熟人相遇,多微笑點頭示意。如在飯後習慣問:「吃飯了嗎?」若遇尊長或領導須主動迎問,以示尊重,若遇對方遠道而來或分別時間較長,應駐足寒喧幾句,對會抽煙者則敬以香煙。 待客客人來訪,主人要迎至門外,握手言歡;讓客人先進門,主人隨後;若客人持有禮物,須主動接過放置於適當地方;並致謝意。讓座時,請客人坐上首,敬以煙茶,落座陪話。需留下用飯時,飯菜應盡量適合客人口味。客人告辭時須盡量挽留。送客時,讓客人先行,主人隨後送至門外,握手道別,並表示.歡迎其再來。如客人乘車,要為客人打開車門,如騎自行車,則代客人推車送一程,然後揮手告別;所帶禮物一般不留盡,多適當壓回一部分或有所回敬。 作客到親友或同事家作客,多事先打招呼。至其家先敲門或詢問主人是否在家,待主人迎出後方再進屋,禁忌直接闖入室內。若主人家有長輩,應先行拜見,並致問候。如先有客人在座,要主動招呼或握手。主人敬茶要喝,敬糖要吃。落座時座位應適當,不宜過於拘謹。若留下吃飯,飲酒要適量,飯畢要表示感謝。告辭時主人相送應勸其留步。 交談與人交談時,目光要注視對方或適當下垂。聽對方談話,精力要集中,不左顧右盼,不看其他書報,忌隨意插話,避免使對方有心不在焉和不耐煩的感覺。回答對方問話或發表個人見解要認真、誠懇,忌答非所問或支支吾吾。與女性同室單獨交談,一般不緊閉門窗。交談時聲音高低要適中,並與對方保持一定距離,切忌將唾液飛濺於對方面部。聊城節慶習俗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這是民間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從上年臘月三十日開始,連續慶賀數日,向有正月十五前均為「過年」的說法。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稱「小年」,也叫「燈節」。城鎮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徵舉家團圓;鄉間則飲酒吃餃子,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元宵節傳統過3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衢市肆多張燈火,民間組織戲班演戲,舉辦龍燈會,並有玩旱船、秧歌、高蹺、竹馬、騎毛驢、舞獅、燈會等文娛活動。每當夜幕降臨,城鎮沿街便燈火輝煌,火樹銀花,男女老幼爭相觀賞、品評,熱鬧異常,稱為「鬧元宵」。 在傳統的文娛節目中,「龍燈」、「舞獅」最為精彩。花姑節 農歷正月二十八日為「花姑節」, 農歷二月初二日,民間稱為龍抬頭日,或稱「青龍節」、「春龍節」。清明節 ;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民間傳說,寒食這天是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忠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綿山之日。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民間習慣稱作「五月單五」,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紀念日。夏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民間傳統節日.過半年 ;六月初一俗稱「過半年」、「小年下」。六月初六曬龍袍的習俗,由宋代沿襲至今.;農歷七月初七之夜稱七夕,俗稱「乞巧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稱「盂蘭盆節」,是祭祖的日子,俗稱「鬼節」。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過八月十五」,是傳統的大節之一.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俗稱「九月九」。十月一農歷十月初一,俗稱「秋祭」、「寒衣節」,民眾稱為「鬼頭日".冬至,意為寒冬已到,也稱「數九」。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節。境內居民多於是日晨喝「臘八粥.;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舊俗為送灶王爺上天稟報的日子,故稱「辭灶」。每年在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為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日而舉行,故又稱「聖忌節」。穆斯林習,頃將「聖紀」與「聖忌」合並紀念,俗稱「聖會」。節日活動有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跡等。 按教義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為齋月.開齋節後七十天,即教歷十二月十日。「古爾邦」是阿拉伯語「宰牲」的意思。所以,通常把這一節日的名稱漢譯為「宰牲節」。節日期間,穆斯林家家戶戶收拾得乾乾凈凈,宰羊屠牛,一部分獻給清真寺,其餘用來贈送親友或款待客人。 另外尚有「蓋德爾夜」。教歷九月二十七日夜,也稱「坐夜」或「守夜」。這天夜裡,穆斯林家家門口、院中掛燈約3小時,意為照著古人(去世的先人)回家來看看。 聊城市有「五一」、「十一」期間舉辦的「江北水城」文化旅遊節。
㈢ 聊城電影院
http://www.lcxw.cn/movie/
㈣ 聊城火車站到十五里元計程車多少錢
十五分鍾左右,九塊左右
㈤ 聊城 家鄉風情有哪些
一、生活習俗
境內居民走親訪友,多數是上午去下午歸,主家待客以午餐為主,少數也有晚飯後才歸的。遇有重大節慶或接待貴客(新女婿)有擺宴席的習俗。
二、節慶習俗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這是民間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
破五日:正月初五,統稱「破五」。傳統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走親戚,也不能動刀尺做針線,不準用生米、生面下鍋;過了這天就不再忌諱,故稱作「破五」。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俗稱「小年」,也叫「燈節」。城鎮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徵舉家團圓;鄉間則飲酒吃餃子,合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在傳統的文娛節目中,「龍燈」、「舞獅」最為精彩。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日,民間稱為龍抬頭日,或稱「青龍節」、「春龍節」。
清明節: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 清明節這天,在農村,家家戶戶均於凌晨折柳插於門框兩邊、窗上、樑上,,)床鋪的席後面等地方,稱「插柳」,舊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俗諺。清明又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間又稱清明節為「鬼節」、「冥節」。
另有端午節、夏至節、過半年、六月六、七夕、中秋節、冬至、臘八節、辭灶節等
三、禮儀習俗
婚 嫁
定親:城鄉自由戀愛者增多,但多數仍需媒人說合。然後約定訂婚日期和儀式。訂婚日,男方攜帶重金、重禮送至女家,女家設宴待客,即為「定婚」。男家長輩給「見面禮」。
賀喜:婚前,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
迎親:按既定時辰,男方車到女家迎娶。境內還有搶娶的風俗。即同時同村若有多家娶親者,則認為誰搶在前頭誰家吉祥。故迎娶的時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會親家: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日,曰「住對日」,或女家下帖接閨女請女婿。,新郎、新娘雙方同去岳家,此謂「回門」或「認親」(俗說「接三天」)。女家設宴款待女婿,俗稱「請女婿」。
㈥ 求聊城電台FM92.4。。。背景曲 歌名
哇卡盧拉哦哇卡路來
㈦ 請問在聊城市區情侶約會有什麼好地方可去或者你們和愛人之間常去哪裡散步、娛樂、吃飯
夏天的傍晚去東昌湖玩一圈,挺好的。(最好不要太晚)
同時你也可以去公園、人民廣場內走走,或者容到聊大校園里找回那種校園里的戀愛感覺……尤其說明的是聊大校園有山有水很不錯的,最起碼較之前兩個地方,相對安全一些。
如果喜歡刺激些的,也可以去新金鼎6樓玩玩。
㈧ 聊城古樓的神秘的傳說
光岳樓歷經滄桑,才保存至今。在她六百年的歲月之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神奇的傳說,也為光岳樓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話說洪武初年,東昌衛守指揮事陳鏞為了抵抗元朝殘余部隊的侵襲,重修了聊城的城牆與護城河,但工程完工後,磚石木料還剩餘不少,陳鏞便命工匠用剩餘磚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鍾鼓樓以「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但工匠們卻犯了難——沒有人知道這座用於軍事的鍾鼓樓該怎樣修建。正在這時,從人群中走來了一位裝束奇特的老人,左手持一沒把的銹斧頭,右手托著一個木製小樓。只見那小樓重演歇山,雄偉巍峨,雙向過街,金葫蘆寶頂。工匠們頓時看直了眼。老人微微一笑,說道:「看我的樓好,那就拿去吧!」說罷,便將小樓交到一老木匠手中,自己大步流星地離去了。工匠們仔細觀察,越發地喜愛這小樓,便一錘定音:就按此樓仿建!
工程進展非常順利,僅用三年,樓便完工。人們拆除了腳手架,卻發現在樓的最高層西北角正檐下,露出一段椽子頭,十分礙眼。可要將它鋸掉又得重搭腳
手架。更要命的是,工匠們發現,這樓還有點向西北傾斜。正當人們為難之時,老人又出現了,只見他將左手中沒把的銹斧頭往椽子頭上一扔,便把長出的椽子頭砍齊了,又將銹斧頭塞進基條石下,樓身就正過來了。正當人們歡呼之時,老人卻不見了。人們便紛紛傳說這老人就是魯班祖師。陳鏞聽後,又驚又喜,遂命人在一樓北檐下修一神龕,以紀念魯班。 故事發生在清乾隆年間。
有一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南巡時途經東昌(聊城舊稱),與自己寵愛的劉妃入住光岳樓文昌閣的行宮。一日清早,二人早早醒來,便登上光岳樓的最高層,觀看日出。正當乾隆陶醉於魯西平原日出的壯麗景象時,忽聽劉妃叫喊,便順著劉妃的指點看去只見屋頂有一大蓮花,其中間的大蓮子上竟附著一顆大水滴,仔細看去,旁邊的小蓮蓬中及荷花荷葉上附著許多亮晶晶的小水滴。只見那大水滴更大了,墜落下來,水落有聲,直落樓下井中。乾隆對這井早有耳聞——東昌人說這是海眼,深不可測。乾隆興趣大發,立即與劉妃下樓去看個究竟。二人剛趕到樓下中心的井邊,可巧,一小水滴落入井內,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蓮花。乾隆不禁暗暗贊嘆。忽然「咕嚕」一聲,一水泡應聲而起,接著一條紅魚泛波而出,搖著尾巴在水面游來游去,兩只突突的大眼睛直瞪劉妃,似與她嬉戲。劉妃順手拔下頭上的金簪投下去,不巧正刺中魚背。那紅魚立即不動了,慢慢沉了下去。乾隆不悅:「身為貴妃,何以殺生?今日當燒香贖罪才是。」劉妃嚇得趕緊低下了頭。
數十年過去了,乾隆又出巡東海碣石,望著萬頃碧波,正欲吟詩,忽見浪花之中躍起一條大魚,落入水中徑直向乾隆游來。乾隆大吃一驚。忽然他發現魚背上金光一閃,不由向前仔細一看:那閃光處竟是一支金簪。乾隆大聲嘆道:「真乃神物!」
這事情傳到了東昌,人人都感到萬分神奇,從此對光岳樓下有海眼的說法深信不疑。
㈨ 聊城的結婚習俗
建國前,男婚女嫁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至於男女本人沒有自主權,自由戀愛被視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經過通媒、定親、送婚帖、賀喜、迎親、住日子等過程。通媒男到十五六歲甚至十二三歲,即由父母央媒求親,也有在兒童年齡即定婚的,俗稱「娃娃親」。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親,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條件高,習稱「攀親」。雙方父母在對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財產情況探聽了解後,認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時必男家先允,女方後允,互相允婚後即委託媒人換「小啟」(俗稱換小字),載明屬相年庚及生辰日月。雙方央人(多為算命先生)「合八字,無沖克和不中意處方可成親。再另擇吉日交換正式婚約,稱「大啟」。也有到男家親自看的,叫「相親」,若相不中,則不吃男家飯告辭。男女通婚年齡以女大為貴,俗說「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磚」、「女大五,賽老母」。
定親多稱「傳柬」或「換帖」。男家寫好柬帖(即定婚書)附彩禮送女家,女家回帖,作為定親的依據。換柬後,親友鄰居送物送錢祝賀,男家備酒席答謝媒人和親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結婚年齡(一般女在十八歲以上,男小則十二三歲、大則二十幾歲),男方根據女方的命相,請人擇定吉期(俗稱「選日子」、「看日子」),並將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選擇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寫明迎親日期、新婦冠帶、坐帳、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置辦被褥、衣物、首飾、傢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備。
賀喜婚前,男方.的親友鄰居都備禮品祝賀。稱「賀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禮,稱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備席慶賀。
迎親俗稱「辦喜事」。迎親的前一日,女方即將嫁妝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聯、掛喜幛、鋪炕、填枕頭做好迎娶准備。晚上,新郎給近處的親友長輩「行禮」。迎親這天,按既定時辰,男方排列儀仗,吹鼓手奏樂,用轎(較貧者用車)到女家迎娶。娶親有「大娶」與「小娶」之分。一乘轎為小娶,即備花轎一乘將新娘抬來,謂之「不迎親」;大娶用兩乘轎,新郎乘官轎到女家迎親,另一花轎為新娘所備,去時由幼童乘坐,俗稱「壓轎童子」;轎內還要放一隻大紅公雞,回時女方壓回一隻母雞。不論大娶或小娶,其習俗大致相同。嫁女開臉、上頭後便開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閉」生活。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紅襖、紅氈、紅頭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妝打扮,蒙上頭紅,吹鼓手高奏喜樂,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辭岳父母,例行「謝親」等禮,然後新郎先上轎,新娘由自家親人用椅子抬入轎內,俗稱「發轎」、「升轎」,賓客坐車隨行。新娘升轎離家時必灑淚而泣,以示依戀。路上,大紅紗燈開道,笙簫嗩吶齊奏,車馬轎夫前簇後擁,轎面四閉,新娘不得與外界接觸,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讓道。來到男家村頭和門首,鞭炮齊鳴,並按規定的時辰和方向落轎。即有人點燃草束繞新娘所乘彩轎一周,稱之「燎轎」,傳說可以驅除邪氣與不祥。在鼓樂及鞭炮聲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駕新娘進入大門,腳踏紅氈(曰倒氈),至院內擺設的香案前,與新郎並立,行拜天地之禮,禮畢,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時,男家長輩則在院子里撒大棗、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縫在被角內或裝入枕頭內),亦取諧音「早得貴子,並男女花著生」之意。洞房花燭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頭紅,同吃「寬心面」、共飲「交杯酒」,並例行填枕等儀式,新娘開始「坐帳」,亦稱「坐床」,多為一天。是日,不論輩份大小,好事者大鬧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婦睡下後,有青年男女窗下「聽房」(聽悄悄話)的舊俗。新婚日,男家張燈結綵,帖紅喜聯,殺豬宰羊,盛宴款待親友。境內還有搶娶的風俗。即同時同村若有多家娶親者,則認為誰搶在前頭誰家吉祥。故迎娶的時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會親家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兩日,曰「住對日」,或女家下帖接閨女請女婿。,新郎、新娘雙方同去岳家,此謂「回門」或「認親」(俗說「接三天」)。女家設宴款待女婿,俗稱「請女婿」。接三天回來,新娘拜見公婆及近族長輩,並祭告於祖祠或去祖塋祭奠,然後下廚房做飯。至第六日,男家復設宴「會親家」,同時宴請至親好友。聊城一帶除3天回門外,娘家人還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時還有「住對月」的風俗,即新婚後一個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幾天,然後送回婆家。這種風俗至今存在。至此,整個婚禮程序結束。如此繁縟禮節,貧寒人家難以講究,極貧者則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為完婚。
建國前,境內男女早婚現象較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幾歲甚至八九歲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結婚年齡多在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之間,有的「童養媳」十二三歲即被迫「圓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稱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後,也有的經人撮合將屍骨並葬一處,配成「冥婚」,亦稱「結鬼親」,或叫「陰親」。貧困者無力娶妻,亦有入贅於女家成婚者,俗稱「倒插門」,或「招養老女婿」。還有搶婚(多為寡婦再嫁)、近親結婚等陋俗,建國後均被革除。
嫁女忌諱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婦及兒女不全者,寡婦不當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雲:「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著腚」。
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戀愛和喜事新辦,繁縟禮節多被革除。城鄉自由戀愛者增多,但多數仍需媒人說合。雙方認為合適,即安排見面,若互相有意,雙方交換手絹或鋼筆之類,此謂「換手絹」或曰「小見面」,然後約定訂婚日期和儀式。訂婚日,男方攜帶重金、重禮送至女家,女家設宴待客,即為「定婚」。女方同意後,擇日到男家,稱「認家」,男家長輩給「見面禮」。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個別仍有換帖者。到了國家規定年齡,男女同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多數認為不舉行婚禮不謂結婚,故多另行婚禮。婚禮較之過去大為簡便,一般由婆家用車輛接新娘,也有娘家送來者。新婚之日,男家張燈結綵,燃放鞭炮,盛宴賓朋。鬧房之俗依然。城鎮青年視舉行集體婚禮或旅遊結婚為時髦,簡便文明,愈來愈興。但是,門當戶對的舊觀念還根深蒂固,仍有戀愛不自由、索要彩禮、變相買賣婚姻、包辦婚姻及早婚等現象。
凡結婚者,男方親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親厚友賀禮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絲綢、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藝裝飾品者,講究實用的則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關系者多「湊份子」相賀(多為現金),每份多少不等。現金用紅紙包好,俗稱「紅包」。主家下帖宴請送禮者。近年,喜宴之風愈來愈盛,規格也越來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親友多送些衣料、時裝等物品,以示祝賀,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現在聊城結婚的具體細節,供你參考:
山東聊城冠縣一帶農村結婚習俗(細節)
參加了個婚禮,是聊城冠縣那邊的,挺熱鬧.把過程寫下來,與大家同樂!!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紹的,(現在農村大多數也是自由戀愛了,介紹的越來越少了.)不過在介紹之前他們就認
識,是小學同學.
結婚前一些時間,女方家裡准備好了嫁裝,等結婚那天女方帶入男方家裡.而男方准備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結婚前幾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妝盤頭的人員.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親屬).
結婚當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車來新娘家拉嫁裝(這一趟新郎不來),等拉走嫁裝之後.新郎等一隊人馬浩浩盪盪的來到新娘家,進新娘家後,要親手給新娘帶上喜花,女方要准備給他們做喜面.然後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裡面套著一身紅的套裝,外面套婚紗,婚紗外面披兩條紅綢緞(也有披一條的)新娘要離開娘家,傷心的哭泣,不想離開.新娘上車時,要換雙新鞋再上車.然後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記得回去的路和來時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條,不能走回頭路.新娘要隨身帶的有:銅鏡和糖果,在半路時,新娘把銅鏡翻到正面來,是辟邪的.
來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從車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頭擺上兩把椅子,是讓新郎的父母坐的.他們在院子里舉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媽,夫妻對拜的禮節.在舉行儀式的中間,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鬧,讓他們抱一個,還有人跑過去把兩人推到一塊.越鬧越旺,如果沒人鬧的話,就顯得不太好啦.然後讓新娘入東屋或西屋裡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門後面,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然後新娘進喜房,裡面的人把門關上,不讓進,給新娘新郎出難題,讓新郎把新娘抱起來,應該說是舉起來,讓裡面的人看到為止.進入喜房,又是一頓鬧.鬧一會,就該新娘子給大家磕頭了,其實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著人名,最後掬一個躬就行了.磕完頭,親朋好友都開始拿"頭錢".都拿完後,讓新郎媽當面數,最後由她出錢湊個整數,給新娘收著.這些都完後,開始吃飯,新郎家自己請的廚師,在自家做.每個村上都有這樣的廚師,手藝很不錯.在吃飯期間,新郎和幾個人輪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後來就是雙方父母聚聚,在見面時,擺上好菜好茶,但誰都不能動,只能看,這是習俗,不知道什麼原因.
然後新娘子隨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來.接回來後,可就是進入了鬧洞房階段了,不過俺沒參加,沒能見識當晚的熱鬧.忙忙碌碌的一天過去了,再接下來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請新娘吃飯,認認門.
㈩ 聊城大型相親會報名地址
天為媒,天作美,月上仙子龍堤會
「緣來是你」牽手1+1公益相親會
活動簡介:
天為媒,天作美,月上仙子龍堤會-----「緣來是你」牽手1+1公益相親會由聊城市文明辦、齊魯晚報•今日聊城和龍堤聯合主辦,天作美私人婚禮會所和月上映畫影視婚紗攝影協辦,活動主題為「天為媒天作美,月上仙子龍堤會」。
本報「緣來是你」系列相親會已連續舉辦了「約會春天」、「白領專場」、「浪漫七夕」3場,11月12日舉辦的牽手1+1公益相親會將是2011年最後一場。
報名需知:
報名時需出示身份證,以及戶口簿或其他能夠證明單身的材料,5寸或7寸個人靚照1張。如親友代報名,則需要提供報名者所有信息和代報名者身份證。參加人數眾多,靚照一定要有,可以提高成功的機率。
參加過前三屆相親會的朋友可電話報名,需要提供個人姓名和參加的哪一屆相親會。如需要更改信息,仍需現場報名。
本屆相親會為公益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歡迎單身男女前來報名,同時歡迎大型企事業單位集體報名。
城區3個報名點:
報名時間:10月12日至11月8日,每天8:30到18:30。
1.齊魯晚報•今日聊城編輯部(興華路與向陽路路口西北角,古樓街道辦事處2樓)。市內乘4、26、345或235路公交車到「明康房產」站下車即可。報名咨詢電話:8451234。
2.天作美私人婚禮會所,聊城金鼎購物中心五樓,報名咨詢電話:8681991。
3. 月上映畫影視婚紗攝影,興華路與花園路路口向南88米路東,報名咨詢電話:8368666.
信息不透露姓名和聯系方式
活動主辦方為每一位相親會報名者製作一份精美的信息卡,不顯示報名者的個人姓名和聯系方式,信息卡上包括報名者的學歷、年齡、身高、婚姻狀況、工作和家庭情況以及對對方的要求。11月12日活動現場,主辦方為相親者准備便簽和筆,當事人或家長(親屬)可寫下自己的編號和聯系方式,貼在中意的相親展示牌上,當事人需自行查證信息,一旦發現貼了你的你也相中了,你就去回帖吧。
報名相親會能拿大「禮包」
活動主辦方為每位報名者准備了一份「單身相親禮包」,包括魯信影城提供的一張無期限半價優惠券、月上映畫影視婚紗攝影提供的價值200元的現金券、天作美私人婚禮會所提供的價值200元的現金券以及現場活動所需的便簽本和筆等。凡在本屆相親會相識並成功牽手的戀人,信息核實無誤後,可獲得更多禮品。
相親大會中如沒能找到合適的伴侶,個人可意願選擇半價在齊魯晚報•今日聊城刊登交友信息(不超過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