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七夕
①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民間習俗
1、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是現存文獻記述中最早出現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2、乞求姻緣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3、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② 有關七夕的民間故事
東晉葛洪復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制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2)天上七夕擴展閱讀
七夕節,為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
七夕節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③ 七夕夜如何在夜空中尋找牛郎星和織女星
怎麼在天空中找到牛郎織女星
今日農歷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中國情人節——七夕。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故事最早在《詩經》中就出現過,傳說這一天牛郎和織女可以通過鵲橋,完成他們一年一次的相會。
但事實上,七夕節原來不叫七夕節,而是叫【乞巧節】,漢代開始就有這個節日了,這一天是美女們向老天祈求心靈手巧、幸福美滿的節日。
人們到了七夕或中秋這一天,都會紛紛祭拜月亮,祈求愛情美滿,夫妻和睦。
在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清晰的銀河和滿天的星斗,沒事兒就對照著星圖,一個一個星座找過來,牛郎織女星算是非常好找的兩顆星。下面就說說怎麼找吧。
銀河在天空中會橫跨整個天際,但還是能看出分段的。銀河有一段是曲曲折折的,像錢塘江一樣,會拐好幾個彎,有一段則是平滑的弧線,南十字星在曲折的那一段,而牛郎織女星就在平滑的這一段。
七夕節這一天,月亮一般都是上弦月,所以星空能看的清楚。晚上抬頭望去,在銀河平滑的一段,能看到明顯比其他星更明亮的三顆星,組成一個大大的三角形,那分別就是【牛郎星】【織女星】和【天津四】。天鷹座的【牛郎星】和天琴座的【織女星】隔河相望,而大家比較陌生的【天津四】,跟周圍的9顆星組成天鵝座,就像一隻朝著牛郎織女飛去的大鳥,估計中國古人就因此把它看作是喜鵲了吧。
當我自己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還真是會心一笑,古人雖然沒什麼夜生活,卻真是很有雅興。如今我們有了夜生活,卻難得看到星空了,
最後必須澄清一件事:天上的遙遠的恆星之間,相對位置變化實在太小太小,基本上是看不出來的,所以,牛郎星和織女星並不會真的走到一起,天鵝座也不可能飛到中間在銀河上架起鵲橋,那隻是一廂情願的美好願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