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度七夕
『壹』 求女女共度七夕!
心想事成!
『貳』 七夕的經典詩句 越多越好~~~
1.天階夜色涼抄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2.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宋·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4.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兩漢·佚名《迢迢牽牛星》
5.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兩漢·佚名《迢迢牽牛星》
6.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元·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7.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宋·楊朴《七夕》
8.誰忍心窺河漢,迢迢問鬥牛。——唐·孟浩然《他鄉七夕》
9.但令一歲一相逢,七月七日河邊渡。——宋·張耒《七夕歌》
10.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唐·白居易《長恨歌》
11.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唐李中《七夕》
12.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唐李賀《七夕》
13.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唐劉言史《七夕歌》
14.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權德輿《七夕》
15.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唐李商隱《辛未七夕》
『叄』 七夕七夕的詩句
兩情復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制。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 林傑《乞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 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 林傑《乞巧》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 李商隱《馬嵬·其二》
喜鵲橋成催鳳駕。 —— 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 徐凝《七夕》
『肆』 七月七日度七夕 打一句歇後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
瞎想的,不一定對。
我是根據七月七日度七夕
有三個七
所以就。。。
我還是小孩,知識還不淵博。
『伍』 細說如何度七夕(打一句宋詞)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
『陸』 七月七日度七夕 打一句歇後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
瞎想的,不一定對。
我是根據七月七日度七夕
有三個七
所以就。。。
我還是小孩,知識還不淵博。
『柒』 七夕七夕七夕是什麼
好像是網上新出的一首詩歌,
鵲信流傳誤中天,相逢一目錯秋藍。
豈笑銀河鋪重恨,兩橋凝淚別經年。
煙波微簇淺銀叢,幾許離恨月樓空。
寒處高望相思夜,眉顰妝亂畫涼風。
想日逢期鵲誤傳,從橋秋月斷腸仙。
牛郎暮雨芳塵顧,咫尺天上對空年。
光影星醉見曉波,銀瀑江水對空客。
依舊相思媚兒眼,秋花殘淡吹層落。
情花開處有情天,情月年年是當年。
有幸逢得仙人醉,我把荼蘼共嬋娟。
凡下濃情月難圓,鵲頭羽對相思天。
誰人聽訴離別苦,只就煙雲畫紙鳶。
影醉重重纖雲路,銀漢迢迢鵲橋渡。
飄香引念何情問,緣自離愁是非無。
秋風起落漢曲長,平月殘花見紅妝。
七夕夜恨離情苦,飛燕長亭送牛郎。
不問青雲歸何處,長信深宮浮萍露。
微月仙檐君不可,掩妝催上我獨訴。
塘荷微月畫秋屏,冷對天迥鵲停飛。
一橋十字七夕怨,靨星閃淚灑雲歸。
天河白露七夕明,晃花荷影階前輕。
小扇撲開殘香榭,離促宮欄灑流螢。
星靨流月沉橋輝,鵲排一字收雲霏。
金針巧度彩縷寄,卜上相思又一回。
七夕長河秋星爛,中烽淡月掃窗檯。
鵲橋泣訴寒宮冷,柴樓獨卧對天霾。
月窗燭冷織綵衣,金針穿綉與君披。
誰料秋風卷塵瀑,隔岸相思空夜離。
七夕蓮葉鋪殘虹,一季鵲橋卷香楓。
長弦指碎樓中曲,韶華夢里減月明。
離別今朝暗自愁,羅帷帳外鵲思休。
天上一分金鍾固,人間幾許梧桐秋。
星橋鵲駕何時見,落桐香惹西風簾。
巧雲妝裹緋紅淚,翻空月宿待耕田
『捌』 七夕的習俗你知道多少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安排當中,頗有一些習俗活動是以女性為主角的,比如正月十五的卜紫姑、正月十六日的走百病、清明節的盪鞦韆,等等。不過,若從更廣泛的范圍而言,最當得起女兒節之稱的還是要數七夕節。七夕節在傳統社會主要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民俗節日。早在南北朝時期,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已明確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菜於庭中以乞巧。」後世相關文獻中,鮮有不提到「女」這個字眼的,還有許多地方就將七夕節稱為「女兒節」或「女節」。
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化妝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還要在燭台、香爐上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和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或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及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演奏音樂;興致濃時,女兒們也會自奏琴蕭等樂器。半夜12點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地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誠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詞》所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作者:張連城)
『玖』 《七夕》這首古詩的意思
釋義:
分開鸞扇走進了帳篷,搭長橋的喜鵲們已經完工。
怎樣能將世上的死別,去換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詩:
《七夕》唐代: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簡介:
《七夕》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再聯想到自己愛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全詩想像豐富,語言精美,感情深厚。
(9)七度七夕擴展閱讀: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這個傳說中優美的愛情故事,令歷代詩人吟詠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馳。約大中七年(853年)農歷七月七日的夜晚,詩人仰望天空,遙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愛妻早亡,於是創作了此詩來追悼亡妻。
851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商隱失去了一生最愛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貴的王夫人多年的資助和扶持,才讓李商隱有一個穩固的家庭,才讓他在多年的鬱郁寡歡中得到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現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隱的人生已經沒有樂趣,他在一瞬間衰老了數十歲。
同年秋天,被任命為節度使的老朋友邀請李商隱到四川任職,擔任參軍。李商隱到了四川後,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順,以及失去妻子的悲傷,一度有出家為僧的打算。只是出於對兒子李袞師的希望,才沒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隱還是從自己微薄的俸祿中捐獻出一部分給當地的僧人印刷佛經。
詩人在後兩句中發出沉痛的感嘆,渴望能像牛郎織女那樣每年與亡妻相會一次。其中,第三句的「爭將」一詞寫出與亡妻天人阻隔、陰陽渺茫的極致哀嘆,顯現人間死別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會,明顯地表達出悼亡之情。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好詩啊,既可以認為是對七夕相逢的珍視,因為是如此長時間的離別所帶來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嘲諷,因為為了一度來就要付出無期別的代價。
全詩想像豐富,從天上想到地下,從牛郎織女想到自己的愛情生活,語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懷,詩意在詩人的想像中賓士,充分表現了詩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拾』 雀橋迢迢七夕度猜一個數字是幾
一橋昭昭棲息度這個猜一個字是什麼字啊?我只知道七夕是一樣的,這一個字是什麼東西呢?猜不出來啊,太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