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糖粿
Ⅰ 中國哪些地方較完整地保留了宋代的傳統
1、福建、復廣東。都大量保制留宋代的傳統、建築、文化。
2、因為在北方多次遭遇蠻族入侵,文化被摧殘的時候,大量北方士族、世家南遷到福建、廣東。把傳統的漢文明帶到相對落後的南方,並保留至今。很多別處只存留在博物館、史料中的民俗傳統,在福建、廣東的一些地方,還是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3、以本月的「七夕節」為例。被現代人認為是中國情人節。但是在閩南,在泉州,人們依然是按照宋代的傳統,稱為《七月初七七娘生》,是拜床母,祈求孩子平安成長的節日。過節的時候,要做七娘媽燈,扎制彩紙的七娘媽亭、吃應令祭品「糖粿」
4、這些習俗,在宋代《東京夢華錄》都有有關七娘媽亭的習俗類似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陳設花果······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由此都能證明,宋代的習俗還完整地傳承
5、除了各種節慶的形式、習俗之外,宋代的建築、宋代喪葬婚慶等等,都在福建泉州有完整的保留。
下圖 就是傳自宋代的七娘媽燈、、七娘媽亭、、糖粿、
Ⅱ 七夕糖粿的做法,七夕糖粿怎麼做好吃,七夕糖粿的家常
主料
糯米來適量源
- 輔料
花生適量
黑芝麻適量
- 配料
白糖適量
甜味口味
煮工藝
一小時耗時
簡單難度
9
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糖粿的做法步驟
小竅門
Ⅲ 福清有關的春節的風俗人情(立刻回答)
筅堂——辭舊迎新大掃除:
年前的大掃除,福清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清版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權每年農歷臘月中,選個天氣晴朗的日子,全家總動員把天花板、廳堂、雜物間等打掃干凈,還要特別認真地擦洗門窗和傢具。一天干不完可以分成幾天,但是一定要不留一處衛生死角。
據說,舊式福清家庭每年的清掃工作,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掃帚,而是採集新鮮竹葉做成的掃帚,用紅紙綁住頭,諧音「富足」「滿足」。
(3)七夕節糖粿擴展閱讀
福清春節習俗過春節,福清人稱為「做年」,是福清民間最重要的節日。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就從「筅堂」(拂塵)開始。在農歷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拂去房子內頂棚的灰塵,灑掃庭院,洗滌傢具器皿,住宅打掃得乾乾凈凈。
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豬血「調」薯粉,據說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污也清除干凈。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
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天家家戶戶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等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職,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現在雖然不在廚房貼灶君圖,但這一習俗還是沿襲下來,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Ⅳ 給我幾個閩南習俗節日的介紹 。急。
【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 【送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間鑒察人們言行善惡的灶神與其它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的重要日子,以定來年人們的吉凶禍福。 【除夕(每年農歷最後一天)】 當天晚上家人一起圍爐聚餐,飯後分壓歲錢、守歲,並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准備「搶頭香」。 【開正(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期間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所以產生許多行事的禁忌例如:大年初一忌吃稀飯,要吃干飯。 【接神日(農歷正月初四)】 神明上天述職,稟報人間善惡,至正月初四會再返回人間,繼續接受祭拜與監察人間的善惡,因此該日必須非常謹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稱為「接神日」。 【迎財神(開張)】 因為這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初五接神更能獲得吉祥如意,也期望來年生意更為興旺,財源廣進。 【天公生(農歷正月初九)】 民間俗諺說:「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貴。 【元宵節(上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古代是延續農歷過年的熱鬧氣氛的節日,因此又有「小過年」之稱。 補充: 【清明 公歷四月五日(或前後一天)】 稱之「清明」,當與此時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潔齊而清明」有關。 清明節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為,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大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 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歷三月初三上己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祭祖、「清明餜」、 踏青 、上墓 、燒清明仔 【浴佛節 農歷四月初八】 相傳為如來佛釋迦牟尼的生日,俗稱「佛誕節」。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節日,但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由來已久,延續至今。 洗太子 舊方誌載,每逢此節之前,泉州的寺僧們要於四月初一日遍走間巷,募化人家,名曰「洗太子」。 浴佛法會 初八,寺院里要舉行「浴佛法會」。各地善男信女,於此日備辦香格供品,到附近佛寺頂禮膜拜,以求冥佑。僧侶和信徒們還用香湯為佛像洗浴,作為佛誕生的紀念。 是日,民間無子者,可用薄餅供九子母以乞子。 【立夏 】 春季過後,便進人夏季的節氣,其分界的標準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立夏日。此日常在農歷四月上旬,公歷五月上中旬。 吃蝦面 舊俗立夏之日,泉州各地均用紅糟滲入面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因紅糟色紅,為吉祥之色,又有發酵作用,以寓發達發財之意。 此俗衍化至後來,變為購買海蝦滲入面條中煮食,謂之「吃蝦 ( 夏)面」。海蝦煮熟後變紅,與紅糟紅色同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閩南語同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補夏 立夏日,出嫁的女兒多有備辦豬肉、豬肚、豬腰、雞蛋、面線等物,送給娘家父母食用,稱為「補夏」,即所謂「冬季補立冬。夏季補立夏」。 「補夏」之俗,女兒藉此對父母表孝心,於僑鄉頗為流行,至今不衰。 立夏雨 沿海漁民,對「立夏」日的天氣特別注意。舊俗傳雲,如「立夏」日下雨,對漁民全年的捕撈作業大大不利,以致全年漁產歉收。俗諺雲:「人夏日,水槎槎,討海人恰慘死老爸 !」舊俗如此,但似缺乏科學根據。但漁民長年生活海上,所謂「三寸內外無性命」,安全沒有絕對保證,所以養成比較濃厚的迷信心理。 而農民與此相反,立夏降雨為吉兆。俗諺雲:「立夏降雨是爛夏,作田人親像做皇帝」,即夏季雨水充沛,可保豐收。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為紀念戰國時的愛國詩人屈原;一是與古人為避五月初五這一「惡」日有關。這兩種說法表面似互不相干,實際卻有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即人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並不僅僅停留在對他的高尚情操的心儀而已,更主要的是希望這位已超升成神的「愛國詩人菩薩」,能護佑百姓渡過「惡」日難關,永保平安,長有福祉。因此,端午節系列民俗活動,其本來的主題應是驅邪除祟,祈福求安。 其實,農歷五月並不是只有初五這一天才是「惡」日,而是整個五月都是「惡」月。東漢.崔實《四民月令》載:「是月(即五月)也,陰陽爭,血氣散。」五月氣候多雨濕熱,人的體質也較差,容易流行瘟疫。故至南朝 .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在記荊楚五月風俗時說:「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端午節習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惡」方面。泉州人習慣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這大概是與五月為惡月的傳統觀念有關,而實際上五月又可以說是舊時泉州人的避惡攘災月。 包粽子 家家用竹葉包糯米為粽子,也稱角黍。 據《續齊諧》載:(五月)五日以竹筒貯米、設水祭屈原。又傳漢代長沙人歐回,因夢見三閣大夫屈原稱:祭物為蛟龍所竊,請以蒲葉包裹以五色絲纏之,則蛟龍畏。不管傳說如何,以米粽投江祭屈原之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 煎堆補天 「堆」,即麥粉,或米粉,或地瓜粉,以及其它配料調成糊狀,下油鍋煎成一片一片的圓形軟餅;有甜堆(配料用紅糖)和咸堆(配料用綠豆芽、韭菜和小白蝦或海蚵煎)兩種。 農歷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節,經常淫雨霏霏,難得放睛。民間傳說是遠古女媧補天時遺漏了一條縫,天空「漏了」所致,應設法予以彌補。因此,到了五月節這天,泉州人家家戶戶煎堆,用以敬奉神靈,目的是為了堵住裂縫的天。反映了懼怕久雨成災,期盼夏季農作物有個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節這一天,也往往是睛天,所以百姓益信煎「堆」確有補天之效。 炒午時鹽 到了端午節中午十二點前後,家家主婦常取茶葉和鹽少許,人鍋熱炒,炒至鹽色發烏為止,然後趁熱包好收藏,作為家庭葯茶。每逢盛暑腸胃發生毛病,取午時鹽茶沖泡飲服,頗能見效。 掛「五瑞」 閩南僑鄉於端午節在大門、房門的門楣之上懸插五種植物,即榕枝、艾葉、菖蒲、柳枝和大蒜頭,俗稱「五瑞」。這些多為芳香科植物,能發出一定氣味,可以殺菌並驅除蚊蠅。 熏燒艾葉、蒼術、蟬蛻 端午節這天,農村家家戶戶生起火爐子,關閉門窗,把蒼術、蟬蛻或艾葉放在炭火上焚燒,煙熏滿室,使其發出強烈氣味,以熏殺房間內的細菌蚊蟲。這是一種非常科學的中葯室內熏殺消毒方法。 泡、飲雄黃酒 取少量雄黃泡於酒中,少量飲服;或加入少量硃砂,再用毛筆塗於小孩的手心、腳心,並在小孩額頭上書寫「王」字;或用黃紙染濕,再粘貼於門後。 因雄黃有殺菌功效,酒有揮發性,不論飲用、塗抹或讓其慢慢揮發,都有一定殺菌效果。小孩皮膚幼嫩,塗抹手心腳心,可以消毒殺菌。至於額上「王」字,與送虎仔帽含意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長得像生龍活虎一般。 續命縷和香袋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系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縷命縷」。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泉州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系於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端午節時,還特用綢緞為小孩縫制鳥獸瓜果形狀的「香袋仔」,內裝香料及雄黃,讓小孩掛於胸前,以驅除瘴氣,有益健康。 「律垢浹」 即所謂「五月節,律垢浹」,這在民間諸多節日之中,可謂別具一格。 端午節之時,季節已由深春轉人仲夏,地氣漸溫,所以家庭主婦於中午之時,汲取井水或燒煮蒲艾湯,為兒童沐浴洗滌。而青少年及壯年男子,也於是日齊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據雲此日沐浴,夏天不生痱子。 禳災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載:「是月(即五月)無定日,里讓禳災,先日延道設醮。至期,以紙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備,陳鼓樂、儀仗、百戲,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於海者。」 「唆啰嗹 」驅邪 亦稱「采蓮」,乃古越族人的遺風,歌唱中的「唆啰 連」據說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災的咒語,又說是古越族人呼龍舟為「湏濾」,所以才有「唆啰連」這種音詞。是一種詼諧風趣的驅邪消災習俗。舉行活動的時間,舊方誌載為五月初一,而新編方誌則記為端午節這天。 《泉州府志》載:「五月初一日采蓮,城中神廟及鄉村之人,以木刻龍頭,擊鼓鑼迎於人家,唱歌謠,勞以錢或酒米」。 劃龍舟 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後演化為賽龍舟民俗活動。是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平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它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遊行時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 水上捉鴨 泉州端午節特有的民俗活動。 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置一去皮的杉木,越長越佳,杉木上塗以油料,使之潤滑;杉木尾端掛一長形小竹籠,內放一隻活鴨;籠蓋直豎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開。 活動者保持身體平衡,從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開籠蓋,活動者與活鴨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兒協助下,抓住活鴨。活鴨即作為活動獎品。由於身體平衡難度極大,成功者少,失敗者多。 岸上觀者千百人吶喊助威,歡聲雷動。 【普渡(農歷八月全月)】 農歷七月全月,泉州城鄉各鋪境按日輪流做「普度」 【佛生日(農歷的八月份到十二月份)】 佛生日比普渡更熱鬧,家家要准備好酒好菜敬佛,宴請親朋好友。還要給佛排「宴桌」。宴桌是每家每戶通過抓鬮的形式來確定你應該出什麼。同時,佛生日村村還要演戲,演戲的款是各家各戶自由捐款。也有些還願的信男信女自己捐款演戲1-2個晚上。村村演戲一般都要3、5、7個晚上。 【 冬至,俗稱"冬節"】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 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因此七夕亦是吉祥之日。 七娘媽生 、焚送「七娘轎」、 乞巧、吃糖粿、敬床母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七月半】 道教謂之三官大帝之一—中元地官赦罪,亦稱「鬼節」。 各家各戶皆備辦菜餚祭祀祖先。在這個月內不辦喜事,凡新亡者也不「引主」。據傳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散鬼,可獲赦罪,來到人間享受「普度」祭祀。 《泉州府志》載:「中元祀先,寺觀作盂蘭會。」俗名普度,道家謂是日地官校人善惡。 又引《南國風俗》雲:「中元夜,家戶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註:俗稱「普度公」)。」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 拜月娘媽 拜月一般是婦女的活動。泉州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賞月、 吃月餅、 博餅 、游筍江 、燒塔子 、放「孔明燈」 、敬田頭聽香。
Ⅳ 美味的七夕糖粿怎麼做好吃又簡單,做法圖
主料
地瓜 :200
地瓜粉 :500
白砂糖:適量
第九步
9.加入適量適合自己甜度的白砂糖就OK了
第十步
10.美味的糖水
第十一步
11.傳承傳統
過篩讓口感更加細膩
輔料
具體步驟
烹飪技巧
Ⅵ 閩南七夕習俗
閩南七夕習俗:抄在閩南地襲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閩南七夕風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團。
4.抓一塊糯米團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干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Ⅶ 泉州七夕節有哪些民俗及形成的原因
泉州:「七月初七七娘生」
敬祀七娘媽
燒「七娘亭」,台灣地區亦有相似的習俗。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去續命縷。」如今,泉州民間過「七夕節」時,依然把重點放在做「七娘媽生日」。
傳說:「七娘媽」庇佑孩子健康
在中國,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有兩個,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而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合二為一」,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
泉諺有雲:「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把天帝的第七個女兒演變成「七位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引業等事項。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習俗:多與「七」有關
每年七夕節各家各戶中午敬祀七娘媽時,各種程序經常與數字「七」相關:必須備辦七種水果、七種花卉(或扎花)、七小碗糖粿(或咸飯)、七色干味(香菇、松菇、木耳、金針菜、花生、豆皮、冬粉),以及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條、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紙轎七乘。此外,還要准備一盞「七娘媽燈」點亮後掛於檐口表示虔誠。
泉州過七夕,有以下幾種常見習俗:
■敬祀七娘媽
在閩南的七夕傳說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喜鵲錯傳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會,這是個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家庭婦女們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檐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以會牛郎。
七夕中午,人們在檐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如時令小芋頭,喻「芋仔芋孫」),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轎七乘,敬祀「七娘媽」。
■掛「七娘媽燈」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載:「七夕:……家各懸一紗燈。一書七娘神燈,一畫一仙女騎鶴,一男子衣冠仰視,雲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傳奇,指此。」「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歷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契七娘媽」 燒「七娘亭」
這是泉州較獨特的習俗,男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七夕節,要拜七娘媽為契母,俗稱「新契」。至十六歲那年的七夕節,就要解除契母契子的關系,俗稱「洗契」。這兩次的七娘媽生日最熱鬧,除了原有禮俗以外,還要多燒金紙和內設七個座位高一米多的紙亭一個,表示大禮,又要以糖粿或碗糕贈送親友或鄰居。
「七娘轎」和「七娘亭」保留了民間紙扎藝術的精巧,尤其是「七娘亭」更是別致,比較講究的亭中還扎有彩繪的「七娘」泥偶,煞是雅觀。據說,七娘亭的流傳源於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七夕以錦綠結成樓殿,高百尺許,上可容數十人,陳設花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七娘亭也許源自於此。
■吃糖粿
宋《東京夢華錄》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麵食,它的做法和吃法是這樣的: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然後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為扁圓,最後用拇指往中間一押,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後,把水燒開,放糖粿、烏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後,在上邊撒上一層花生仁敷,裝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樣玲瓏。
■婦女乞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七盤,點七支香,用七根針、七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民諺:口頭演繹「牛郎織女」傳說
「七月七夕暝,七呀七夕暝。牛郎織女(伊都)來相見,一年相見才一次,來呀來一次,再卜相見(伊都)著下年。」
這是泉州民諺中關於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口頭演繹。據說,到了七夕這天的晚上,如果在葡萄架下仔細聽,可以聽到架上沙沙的聲音,那是牛郎與織女在聊天;年輕女子把盛有清水的臉盆放在天井,也能從中看牛郎與織女相會情景。
「七夕多有微雨,俗謂之天孫淚。」
這是一則和氣象有關的諺語。 意思是,「七夕」的晚上會下點小雨,表示牛郎織女相會了,兩個人喜極而泣;或謂牛郎、織女於分手之際,彼此依戀不舍,揮淚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