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成年禮
1.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潮汕地區的習俗——「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民間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有15歲男女的家庭,要在舊歷七月初七乞巧節這一天,為孩子備辦三牲果品拜別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可以走出花園。
不再是終日在花園里玩鬧的孩童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紅皮屐、吃公雞頭,所有食品都要吃一點。而且是飯桌上最先吃的那個。
(1)七夕成年禮擴展閱讀
出花園來源:出花園中穿紅皮屐和吃公雞頭的習俗,傳說來源於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隻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
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裡,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後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
後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2. 潮汕出花園寄託什麼願望
又到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是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或「女兒節」。在這個以浪漫、智巧著稱的日子裡,潮汕還有另外一種獨特的成人禮風俗———「出花園」。「出花園」是一個告別儀式,同時也是一個開始儀式,從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園牆,告別了花香鳥語、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而又懵懂無知的童年,標志著他(她)進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潮汕人的成人禮
「出花園」是潮汕人為孩子告別童年而舉行的一種成人禮。不論男或女,到了15歲(虛歲)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籌辦孩子「出花園」。
汕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名譽主席、民俗學家郭馬風說,「出花園」習俗在潮汕地區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給男孩子「出花園」,沒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問卜,獲知沒有「忌諱」「沖撞」,才能舉行儀式,但在形式上總體是大同小異的。「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腳著紅木屐。其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陳置在俗稱「膠掠」上,請出公婆神的神爐,由「出花園」的孩子跪拜,拜畢,以後就不再拜了。「出花園」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紅皮屐,男孩要吃公雞頭,女孩要吃母雞頭或鴨頭。澄海、潮安、饒平等地習俗要用12樣鮮花泡水給「出花園」者沐浴,揭東、普寧、惠來等地要讓孩子吃豬腸豬肚,俗稱「換腸肚」。中午進餐時,備辦豐盛的午餐,有肉、三鳥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園」後處處「六合」;青蒜,長大後能算會除,聰敏伶俐;芹,是終身勤勞。「出花園」者的座位也是有講究的,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雞頭朝著他(她),別人不可動熏由「出花園」者自吃,雞頭便成了「出花園」者的專利,其意是長大後能出人頭地,興旺發達。
「出花園」源自「乞巧節」
為什麼選擇七月初七「出花園」?郭馬風告訴記者,潮汕有句俗語「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時經濟落後,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門,為家庭生計做出貢獻。而選擇七夕節舉行這個成人禮,是源自「牛郎織女」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織女是天宮有名的巧女,人間婦女都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晚上,趁她離開天宮與牛郎相見的時候,向她獻上水果、鳳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國的「乞巧節」,選擇這一天「出花園」,其寓意也在個「巧」字,父母指望兒女長大後,能出類拔萃,聰穎靈巧,成為棟材。但潮汕古代是否有過「乞巧節」。目前尚無資料可考。郭馬風說,粵東地區的潮汕人與客家人均有「出花園」的禮俗,所不同的是客家人是在16虛歲時舉辦。
主角能當一天「孩子王」
來自揭陽農村的王先生回憶起給他帶來美好記憶的「出花園」儀式時說,至今在他家鄉,「出花園」仍然是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王先生說,親戚們都在「出花園」前幾天來送禮,外婆、姑姑、姨媽等都送來一串生豬肉、八粒雞蛋,還有一件新衣服。禮物是給「出花園」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會把衣服收下,再收一點豬肉,兩粒或四粒雞蛋,其餘的作為回禮返還送禮人。王先生說,現在很多都是直接包個紅包,送錢由父母操辦。「出花園」前一天,家裡會殺雞殺鴨,還要炊 條。在「出花園」那天中午,要辦筵席,宴請家族中親戚的孩子們。筵席上除了豐盛的菜餚,還有一個傳統的主食,那就是煮 條湯,用雞鴨湯煮的 條湯。受宴請的孩子都是還沒有「出花園」的,受邀請而來的孩子們,都會很羨慕「出花園」的主角。因為作為主角,在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隻雞吃,可以無約無束,當前來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門。
「出花園」習俗漸被淡化
隨著時代的變化,「出花園」的習俗在潮汕大地上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地方依然按照著古時的儀式,但在城市裡及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出花園」的習俗已經演化成一個簡單的儀式,甚至是成為大人們大講排場筵開酒席的借口。
市區的陳先生告訴記者,至今他已經出席了很多場親戚小孩「出花園」而在酒店舉辦的宴席了,在這些宴席上,已經全然沒有了以往「出花園」所必須的各種繁文縟節。而他自己15歲「出花園」時,因為自己是家族的長孫,特別不同,要回鄉下辦,在老家裡擺了很多酒席,好多親朋好友前來赴宴。爸爸媽媽還邀請了村裡很多老人家。在那一天里,家裡收到了很多的賀禮———雞蛋。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家裡幾乎天天有雞蛋吃,水煮蛋、煎蛋、蛋粥、紫菜蛋花湯……到最後,一提到蛋,他都反胃了。
潮州成人禮——「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過去普遍存在的成年禮,是在孩子十五虛歲(實際上多隻有十三周歲)時舉行的標志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的禮儀。現在好像潮汕有些地區已經沒有了這項風俗。但是潮州大部分地區還是保留著的。
潮州人認為,小於十五虛歲的小孩子是生活在「花園」裡面的,由一對稱為「花公花母」(也叫「花公婆」)的神靈保護著(實際上是掌控著),這對神靈可以掌控小孩子聽不聽話,健不健康,也就是說小孩子能不能長大成人,全靠這對神靈的恩賜,所以潮州人對於祭拜「花公婆」向來是很重視的。生活在「花園」里的小孩子每年的七月七是要祭拜「花公婆」,以祈求健康成長;而出了「花園」的孩子已經不再在「花公婆」的掌控之中了,以後的七月七就可以不再祭拜「花公婆」了。
沒有經過「出花園」的小孩子,是大人眼中純粹的小孩子。犯了錯(只要不是極端惡劣),大人總會以「還是孩子」加以理解和庇護,當然,也並不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小孩子就可以無法無天。這個年齡的小孩子如果不聽話,父母是可以打罵的(當然是適度的)。而「出」了「花園」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了。從此,父母會把小孩當大人看,一般不會再隨便打罵了。別人眼中,也是大人了。小孩子也會慢慢開始學會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要是「出花園」後還淘氣的話,大人多會說:「你以為你還小啊,你是出了花園的了,是大人了啦!」或「出了花園的人還這樣,你羞不羞啊?」
「出花園」的儀式和寓意,具體到每一個小的地區會有細節上的不同,但原理(貌似用詞不當,^_^,大家看得懂就行了)差不多。
大體情況是這樣的:
選吉日。在十五虛歲到來的前一年年末,家裡的母親就要為將要「出花園」的小孩子問個吉日,吉日多選在正月初到元宵節,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於七月七。
沐浴。到了「出花園」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親就要給孩子摘取十二種帶有吉利意象的「鮮花」(實際上是葉子,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還是叫做鮮花)浸在水裡讓孩子沐浴;這花頗為講究,每種只取新鮮葉子三片,自摘取之時起要置於高處,不可跌落。
穿新衣。沐浴之後,要全部換上外婆送來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帶有吉利的暖色調的,比如紅色),穿上紅色的木屐(沒有買到木屐的可以用紅色的鞋子代替),並且從沐浴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儀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門口的,也不可以見到陌生人。這對於原來整日在外邊打滾的小孩子而言還是頗為難受的啊。也許這也正是這個規定的意義所在。當然,這也是一個可以隨心所欲地支使兄弟姐妹給自己幹活的日子。記得雁子的哥哥「出花園」那天就沒有忘記折騰折騰我這個妹妹,隔個幾十分鍾就叫我出去一趟買點零食;當然,雁子出「花園」的時候也會來個小小的報復的。扯遠了。
3. 出花園是什麼意思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的一種成人禮,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園中一樣。
但孩子虛歲15歲時便已經成年,要將其「牽出花園」,讓其有獨立生活的意識。「出花園」儀式提醒孩子成年後要面對世界,要有承擔,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
簡介
此儀式一般會在農歷三、五、七月舉行。「出花園」這一天,孩子要在浸有12種不同鮮花的水中沐浴,然後紮上紅肚兜,穿上外婆送的新衣裳和紅木屐。
穿戴整齊後祭神,拜別床腳下的公婆神,然後扔掉香爐碗,吃甜菜湯圓和象徵長壽的面條等。表示長大成人,神明保佑,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