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門歸丁香
❶ 鶴園歷史沿革
鶴園,位於人民路西側韓家巷4號,與曲園、聽楓園南北相鄰,佔地面積4.66畝,其中花園面積2.8畝。據《地方誌》記載,鶴園在清光緒三十三年,由道員華陽洪鷺汀在此建造。據傳,因俞樾題寫的「攜鶴草堂」匾額而得名。園未完成時,洪鷺汀離蘇,園一度被農務局使用。後來歸吳江龐屈廬,其孫龐蘅裳繼而對其進行了修繕。鶴園共有五進,第四進(假三層)於民國12年建成,樓成後龐蘅裳從老宅遷入。龐蘅裳擅長書法,結交了許多名流文士。遷入前,園曾被詞人朱祖謀租賃,他在四面廳前庭中種植了一株宣南紫丁香,並由鄧邦述篆題「漚尹詞人手植丁香」八字於花壇下方。第三進女廳曾被銀行公會租用。園內宴飲頻繁,鄧邦述等人在此填詞,汪東等人在此賦詩,曲會尤為盛行,吳梅、張紫東與「傳」字輩少年常在此聚會,聲聞林池。葉恭綽、張善仔、張大千、梅蘭芳等也曾來訪。民國31年,廉售給蘇綸紗廠廠主嚴氏,曾作為紗廠辦事處。解放後,嚴氏將園獻給了人民政府,最初作為市政協辦公之處。「文化大革命」期間,園被「三八戰斗司令部」強行佔領,園中匾額楹聯幾乎全部被毀壞。其後,園被印刷廠、物資局、汽車配件廠等使用。1978年,園復歸政協。1980年,國家撥款10萬元進行全面修復。園內池水居中,架以小橋,竹石花卉環繞四周,右廊左亭,隔池相望。北部主廳「攜鶴草堂」又名「棲鴨堂」,舊有光緒年間長洲女子彭衛仲所書榜。鶴園前廊東西兩側,有磚額「岩扉」與「松臣」,為龐蘅裳自題,典出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中「忽至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句。廊前以白瓷片作鶴形鋪地,抗日戰爭前曾飼養一隻鶴於此。掌雲峰為全園最高之石,字為汪東題。池東長廊曲折有致,與院牆構成幾處小院,綴以花木,層次頗多,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廊間靜寄亭居中設玻璃扇,分為內外,內亭昔有紅木小桌,玻璃為面,可儲水畜魚龜。池西小扇廳,其擺設原均為扇形圖案。北廊壁嵌金天翮撰《鶴園記》。
(1)鹿門歸丁香擴展閱讀
鶴園位於蘇州市韓家巷4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❷ 杜甫寫過哪些詩
《絕句》、《山行》、《江畔獨步尋花》、《登高》、《江南逢李龜年》、《對雪》、《野望》、《春夜喜雨》、《望岳》、《月夜憶舍弟》、《春日憶李白》、《寒食》、《春望》、《登岳陽樓》、《贈李白》、《旅夜書懷》等。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
(2)鹿門歸丁香擴展閱讀: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
「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准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