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稚柳花卉
Ⅰ 什麼網站上可以下載到高清的中國古代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最好是免費的。
推薦--當代工筆人--當然是免費的--但要做個簡單的注冊--,去看看就知道了
Ⅱ 陳佩秋的藝術年表
1923年 癸亥 1歲
2月14日生(農歷1922年12月29日)。
1942年 壬午 20歲
入西南聯合大學,專攻理工科。
1944年 甲申 22歲
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1950年 庚寅 28歲
國立藝專畢業,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開始大量接觸古代字畫,臨摹宋人團扇。
1952年 壬辰 30歲
作《仿錢選八花圖卷》。錢選《八花圖卷》原為張珩所藏,50年代陳佩秋借臨兩本,其一酬贈張氏,另一今為香港藏家所得,潘泊鷹賦詩並題,款書為謝稚柳作。
1953年 癸巳 31歲
臨李嵩《花籃圖》。
1954年 甲午 32歲
謝稚柳為陳佩秋作《十幅圖》,章士釗、沈尹默、潘伯鷹、冒廣生為題。
1955年 乙未 33歲
上海中國畫院成立,被聘為畫師。
1956年 丙申 34歲
由河濱大樓遷居烏魯木齊南路176號。
作工筆《天目山杜鵑》參加上海青年美展並獲得一等獎,參加全國青年美展獲得二等獎。
1957年 丁酉 35歲
作《蜀葵雙鴨》。
1958年 戊戌 36歲
作《紅蕖湖石》、《梅竹雙禽》。與謝稚柳合作《閔行一條街圖》,草稿為陳佩秋打,是時閔行 新建。與謝稚柳合作絹本山水長卷,陳佩秋作屋宇,謝稚柳作山石。
1961年 辛丑 39歲
作工筆《紅葉秋蟬圖卷》、《白荷團扇》、《芙蓉團扇》。
作《墨蘭圖》,題「丁酉夏南遊羅浮,天雨居廣州,過希白先生高齋,得觀所藏歷代名畫並承惠贈馬欽山冊頁,尤深感佩,謹以拙作寄呈,蓋欲少答情厚於萬一也。」
1962年 壬寅 40歲
作工筆《蝴蝶圖卷》。題:「壬寅初夏余之羊城就醫,於廣州畫苑得王石谷臨趙鷗波仿大年《湖庄清夏卷》,展玩旬日,以之持贈沈光夫人。六月及還滬江,送別之日,夫人命余為寫蛺蝶圖,復出斯卷壁趙。佩秋作此寄呈少答夫人情厚。」
1963年 癸卯 41歲
作《九月海棠》、《蜀葵》、《紫芍葯》。
作工筆《木實圖卷》,1997年重題:「木實寫真圖,余早歲在龍華植物園所得稿,款識癸卯一九六三年,文革前所作。其果實枝葉所用皴筆鉤線已較五十年代有所進步,識者當以吾言不虛也」。
作盆景《蘭花》,題「餘二十寫花,今五十一矣。每當秋春百卉著蕾之時,策健步於花房、園林,或手栽盆景,縱觀其休歇,成盛怒發之態,久之心有所得,而運諸於筆,於是花之舒側偃仰紛靡婆娑之態,莫不揮灑自如,栩栩乎躍之縑素之上矣。」1981年重題:「此餘四十二歲所寫作,甫成草圖,即棄置箱底。丙午之變,十稿九灰。壬子七月,劫餘復得,因為潤色,復題記於上。丙午以來,不事舊業,遂有筆硯荒陳之嘆。通觀其上書體,較諸壬寅前後所作大多遜色。」 1966年 丙午 44歲
「文化大革命」爆發,8月1日,第一次被抄家,被抄去諸多古代字畫和現代名人書畫。10月,第二次被抄家。
1967年 丁未 45歲
第三次被抄家,屋內物品幾全被掠去,僅僅留下吃飯桌子,12月,陳佩秋被隔離審查。至文革結束,極少作畫。
1973年 癸丑 51歲
作《嶺南佳勝》,題:「嶺南佳勝又重遊,涉水攀林勞不休;興到更闌猶未盡,披圖還對萬山秋。壬寅初夏再游粵中諸勝,自星湖還羊城,友人出趙左《秋山圖卷》屬題因作。今已十春,追憶游屐,為寫是圖。」
作《松鶴》、《出水芙蓉》。
1974年 甲寅 52歲
作《芙蓉鳧鷖》。
1975年 乙卯 53歲
深入農村寫生,作《水稻圖》,謝稚柳為題捲起湘簾近午天,薰人花氣欲登仙。市齋渾有江鄉意,硯水瀾翻萬頃田。
1976年 丙辰 54歲
謝稚柳為岳美緹作《竹》冊12幅,陳佩秋題扉頁「翠色秋波」。
作《水仙蘭蕙冊》八開。
夏,去新安富春水電站參觀寫生,作《能量奪天》、12月作《雨後山村》。
接觸西方繪畫,頗喜印象派色彩。
1977年 丁巳 55歲
作《綠葉黃鸝》、《松鴉》。
9月,應北京首都機場之邀,與謝稚柳、唐雲、朱屺瞻、陳秋草等赴京作布置畫。
1978年 戊午 56歲
任上海美術家協會理事。
《法國19世紀農村風景畫》在上海展出,前往參觀。
11月,杭州西泠印社恢復,與謝稚柳應邀前往參加慶祝活動。
作《春酣》、《竹蔭雙禽》、《荷塘清夏》、《蓮實佳鵝》、《黃山》、《陽朔小景》、《寒林雙禽》。
1979年 己未 57歲
1月,與謝稚柳在廣州,是時,陸儼少、劉旦宅、應野平等同在。
12月,與謝稚柳一起應邀赴杭州參加西泠印社成立75周年慶祝大會,與謝稚柳、朱屺瞻等8位畫家合作《東風浩盪圖》。
作 《秋果山禽圖》,將工筆、寫意、山水、花鳥結合。
陳佩秋
作《秋林聚禽》、《秋林鴛鴦》。
1980年 庚申 58歲
3月8日至15日,朵雲軒、香港集古齋在香港集古齋畫廊聯合舉辦「謝稚柳、陳佩秋畫展」,作品150多件,大部分為近作,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等。《謝稚柳、陳佩秋畫集》由香港美術家出版社出版。
作《海棠山雀》。
1981年 辛酉 59歲
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訪問講學,在港期間,觀看香港收藏家的字畫。
5月20日,上海友誼商店舉辦「謝稚柳、陳佩秋畫展」。
11月11日,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和上海博物館在上海工業展覽館聯合舉辦「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
12月,於南京江蘇省美術館舉行「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覽」。
作《竹泉銀雉》。
1982年 壬戌 60歲
4月12日,香港《文匯報》中國書畫專版刊登謝稚柳、陳佩秋作品。
12月,《陳佩秋畫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983年 癸亥 61歲
夏初,與謝稚柳一起赴京,為中南海紫光閣作畫,與謝稚柳合作《冬景》。
出訪日本,進行書法交流。
1984年 甲子 62歲
任上海書法家協會理事。作品《紅滿枝頭》參加全國六屆美展並獲銅獎。
4月27日至5月16日,「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覽」在山東省美術館展出,作品100餘幅。
1985年 乙丑 63歲
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參加「日中全國精選水墨畫展」。
1月,由烏魯木齊南路遷居巨鹿路。
9月,前往敦煌,為謝稚柳補充《敦煌藝術敘錄》作實地勘察。
9月30日,「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在安徽合肥開幕,參加開幕式,10月2日,為採石磯太白樓作畫,10月4日,登黃山,10月7日,參觀歙縣墨廠及硯廠並作畫。
1986年 丙寅 64歲
5月,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與謝稚柳前往參加當代中國畫展和學術討論會。
12月18日,「謝稚柳、陳佩秋畫展」在香港展覽中心舉行。陳佩秋作品75幅,多為近作,謝稚柳作品85幅,香港各大報刊、電視台皆作報道。《謝稚柳、陳佩秋畫集》由香港博雅藝術公司、深圳博雅藝術公司出版,所選作品為展品。
作《山光水態圖卷》,題:「予習山水,自清六家四僧而上溯宋元,每有名山大川之游,反復體察前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說。至於古稀之年,猶未悟得其間精髓。爾來畫人多以西洋彩影攝象為師,於是搜盡奇峰打草稿,疲於奔命之苦,遂一去不返,從此棄古奉新,舍中就外,窮盡移花接木之能,而頗以匠心獨運自詡。殊不知此中奧秘,人竟皆為是,難免又有山陰道上之患。而我輩從事繪事者,能不以之自勉乎?」
1987年 丁卯 65歲
作水墨工筆《四君子圖卷》。
作《竹禽圖卷》。
1988年 戊辰 66歲
7月,「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於遼寧省博物館舉行。
任南京大學中國畫藝術中心客座教授。
以1987年工筆《四君子圖卷》為底本作意筆水墨《四君子圖卷》。
作水墨工筆《鴛鴦圖卷》。
1989年 己巳 67歲
題謝稚柳落墨白蓮卷:「壯暮堂所作白蓮,其畫法乃自前人筆記所載徐熙落墨法穎脫而出,知台北張氏大千先生晚歲亦創潑墨潑彩畫法,可謂殊途同歸矣。」
作彩墨《仙子凌波圖卷》。
1990年 庚午 68歲
於香港舉辦書畫大展,出版《陳佩秋畫集》。
1991年 辛未 69歲
與謝稚柳居住於香港。
1992年 壬申 70歲
5月應美國堪薩斯博物館邀請,與謝稚柳一起參加董其昌世紀學術研討會。
在澳門舉行「謝稚柳、陳佩秋書畫展」。
1993年 癸酉 71歲
春,作《月下花前圖卷》,《八珍圖卷》。
4月,去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成立65周年紀念活動。
10月,參加上海市代表團去東京、大阪進行文化交流。
1994年 甲戌 72歲
5月,受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邀請,與謝稚柳、程十發、劉旦宅在台北舉辦「上海當代水墨四大名家聯展」,同時出版展覽畫冊,江兆申為展覽作序。
7月,《陳佩秋書畫集》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選登作品為1952年至1992年,96幅。
1995年 乙亥 73歲
作《春山白雲圖》、《柳陰白鷺圖》。
1996年 丙子 74歲
11月,參觀美國舊金山博物館舉辦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藏中華瑰寶展。
12月20日,與謝稚柳一起在舊金山講課,內容為「從舊金山中華瑰寶展談古書畫鑒定」,陳佩秋對宋、元、明各流派和各家作品作詳細分析,並將西方18世紀的風景畫和中國山水畫作了比較說明。
1997年 丁丑 75歲
春,作《淺水遙山圖卷》、《青巒山居》。
8月30日,飛西安,參觀乾陵、茂陵、法門寺、兵馬俑、華山、碑林、陝西歷史博物館。
1998年 戊寅 76歲
4月10日,在杭州參加中國美術學院70周年慶祝大會,11日,作《松之壽》贈母校。
5月,「上海中國畫院畫家叢書」《陳佩秋》由上海畫報出版社出版。
8月11日至11月15日,由香港臨時市政局主辦、香港藝術館策劃的「謝稚柳、陳佩秋畫展」於香港藝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對藝術界影響甚大。 同時出版大型畫冊《謝稚柳·陳佩秋的藝術》。 香港藝術館館長朱錦鸞作序 《延續中的拓展--陳佩秋的繪畫 》, 序言稱:她對創新的觀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舊就沒有新。然而她視這些困難的處境是創作的催化劑,亦只有擁有此特殊性和執著的人才可以建立起精煉的技巧和清晰地表達出藝術家的思想。作為一個傳統中國畫的繼承者,她賦予自己一個使命--對傳統國畫於現代藝術發展的貢獻作重新的定位。在鑽研傳統表現手法後,她細心觀察自然萬物,專注於表達她對大自然的嶄新觀感,寫她的胸中丘壑。
1999年 己卯 77歲
11月,由巨鹿路遷居虹梅路。
受聘為朵雲軒顧問。
2000年 庚辰 78歲
1月1日,參加朵雲軒100周年慶祝活動。
1月8日,陳佩秋畫展於上海中國畫院開幕。
5月,《陳佩秋山水花卉扇冊》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6月,謝稚柳、陳佩秋畫展於朵雲軒開幕,作為朵雲軒百年慶典活動內容之一,同時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謝稚柳·陳佩秋的藝術》。
作品青綠山水一組參加2000年上海雙年展(海上·上海)。
受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
2001年 辛巳 79歲
5月,就董源《溪岸圖》接受文匯報記者采訪,認為《溪岸圖》是董源傳世真跡,而《夏山圖》、《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可以重新研究,由於這三件作品原來是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標准器'而存在的,如果這三件作品不是董源真跡,那麼,中國水墨山水畫的五代部分,就要重新認識。同時,與此相關的南北宋問題、元四家的師承等中國繪畫史上的重大問題,也都要重新認識。中國山水畫歷史中有相當部分內容要重寫了。
由虹梅路遷居名都城。
2002年 80歲
2月8日「陳佩秋藝術展」於在上海美術館開幕
Ⅲ 我有幅畫署名寫的吳邦,畫的是雙虎.請問吳邦是誰
2007年迎春藝術品拍賣會已成交作品的列表裡
第362件拍出的作品署名的藝術家為吳邦畫的是雙虎圖
尺寸為122×41cm
最初估價為800-800(元),但是成交價未知。
質地為設色絹本(立軸)
拍賣公司為山西晉寶齋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專場是 中國書畫 油畫
拍賣日期是2007-01-21
有關與吳邦的個人簡介是沒有的
但是由蘇庚春題簽
蘇庚春(1924-2001年),字更淳,河北深縣人,1924年12月出生於北京古玩世家,自小秉承家學,又博聞強識,從父親蘇永乾先生(字惕夫)在北京琉璃廠經營字畫古董行——貞古齋,後又師承夏山樓主韓德壽先生(字慎先),年紀輕輕便練就了一雙鑒別書畫的慧眼,時與劉九庵、王大山、李孟東並譽為「琉璃廠書畫鑒定四大家」,郭沫若先生贊其「年少眼明,後起之秀」。1956年公私合營以後,蘇庚春先生任北京寶古齋書畫門市部主任等職。1961年,他應當時廣東省副省長魏今非邀請,調廣東省工作,從此廣東書畫文物的鑒賞水平渙然一新。蘇庚春先生以其高深的學養和獨特的鑒賞能力,為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海關等國家機構鑒定或徵集文物達數十萬件,保護和挽救了祖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所培養的書畫鑒定人才已成為廣東文物鑒定界的棟梁。筆者自1992年7月起進入蘇先生曾供職的廣東省博物館從事書畫鑒藏工作,有幸忝列門牆,跟隨學習書畫鑒定近十年,其中於先生之事耳濡目染既多,現擇其要者略述其一二,以紀教澤。
師從韓慎先學鑒定
傳統的書畫鑒定,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蘇先生也不例外。他在書畫鑒定方面的老師,據他所說,主要是韓慎先。韓慎先(1897—1962年),字德壽,號夏山樓主,北京人,久居天津,其祖父韓麟閣曾為清吏部官吏。韓氏曾自開古玩店,後與陳彥衡學戲,對譚派唱腔頗有研究。曾於高亭唱片公司灌有唱片,頗有影響。他的拿手戲為「三子」(《法場換子》、《桑園寄子》、《轅門斬子》)。余叔岩曾從其學《南陽關》唱腔,並傳韓氏《戰太平》唱腔。韓慎先是新中國早期書畫鑒定權威之一,與張珩、啟功、謝稚柳等同為首批書畫鑒定小組成員,任職天津藝術博物館副館長。
據蘇庚春回憶,韓慎先幼時常隨父游覽於廠肆,當時尚蓄一小辮,故有人稱韓小辮;因為他居長,所以人們官稱為韓大爺。他博學多能,除對書畫精通外,尚能識別瓷、銅、玉、硯等項。對詩文、書法也自有獨到之處;在京劇方面,嗓音極好,專攻老生,有餘(叔岩)派韻味;自己又會拉胡琴,晚年天津名票多拜於門下。他在京津影響很大,如果誰說是夏山樓主的學生,走到哪都能吃得開。韓慎先晚年主要研究書畫和授徒。蘇庚春與韓老結識,先是由鑒定書畫,後來則是兼學唱戲。蘇庚春在其書畫鑒定札記《犁春居書畫瑣談》中載,韓慎先作蘇先生的琴師,他說蘇嗓子好,有「雲遮月」之味,一定要比鑒定字畫更紅,叫蘇學唱戲。可是蘇庚春常常向他把所學會的戲唱過後,他總說,全對,也全不對,假如要教蘇,比教不會唱的更難。因為這時蘇先生已經唱的有自己的一套了,改起來較難。蘇先生便「知難而退」了,還是轉搞他的字畫鑒定本行。
學習鑒定字畫,韓老師告訴蘇先生說,第一要有好記憶力,如沒有好的記憶力,那一定學不會,這是個根本,沾事則忘,那就學不了鑒定;第二要熟悉歷史和歷代有名的書畫家;第三要真假好壞都得看,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一天,蘇先生去韓老師家,見房中掛著幅鄭板橋的墨竹,便向他討教。韓老師說,鄭板橋是用畫法寫書,書體叫「亂石鋪街」,字體中有的筆畫像竹枝和蘭葉;畫竹的特點是竹葉比竹枝要寬,每一幅單看是「個」字,整看也是「個」字;畫石頭不點苔。他的署名「燮」字,從「火」字多數是真,從「又」字多數是偽。韓老師說,一天就讓學這么多,以後要學,每學一「招」要付10元,「錢我不要,湊多了咱們拿這錢去吃飯,這樣你會印象深,能記住。」
蘇庚春原住東琉璃廠旁的小胡同,每個月有時去天津兩次或一次,每次去了都會學個一兩「招」。時間長了,又通過自己實踐中有所領悟,慢慢就積累了一些知識。這就是蘇庚春後來走上書畫鑒定並卓然成家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獨具慧眼救國寶
誰也不能准確統計,也無法說出蘇庚春於上世紀60年代初南下廣東後,究竟為廣東的博物館、美術館徵集了多少書畫藏品,為國家搶救了多少重要書畫文物。但提起蘇先生的名字,廣東文博界無人不知。大凡廣東博物館、美術館中有書畫收藏者,都有過蘇先生曾參與鑒定或徵集書畫的記錄。據不完全統計,經蘇庚春手鑒定、徵集和搶救的書畫文物有數萬件,尤其是廣東省博物館——就筆者目力所及,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蘇先生退休,在博物館的書畫賬本、卡片、包首、布套,甚至木櫃上,到處都能見到蘇先生手跡,這些手跡包括一些鑒定意見、徵集經過、題簽等,字字珠璣,飽含了他對所鑒定、徵集書畫的所傾注的數十年的感情。這里特別要提的是,他為國家所搶救的兩件國寶級書畫——明陳錄《推蓬春意圖》和邊景昭《雪梅雙鶴圖》。
1973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蘇先生對出口的古舊字畫進行例行鑒定。按照當時政策,一些工藝品公司可以將不能進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古舊書畫出口,以此為國家換取外匯。這類書畫,一般多為偽品,或即使是真品,大多水平不高,屬等外品。但為了慎重起見,作為南大門的廣州,每次大多由蘇先生主持對這一批書畫作最後把關,確信無誤後才給予放行。在這一年,蘇先生對天津送來的一件署款為「陳錄」的《梅花圖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借多年經驗,他斷定,這件品相完好、畫幅巨大(縱29厘米、橫902.5厘米)、被當地文物鑒定部門定為仿品的《梅花圖卷》極有可能是一條漏網的「大魚」。於是,他以30元的價格為廣東省博物館買下來,帶回館里進一步研究。陳錄是明早期著名畫家,字憲章,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工詩擅畫,梅、松、竹、蘭見長,尤以墨梅的造詣最為精湛,與王謙齊名。他的傳世作品不多。蘇先生將此畫與其他已有定論的陳錄作品進一步比較,發現系真跡無疑。該畫引首有徐世昌和周右的鑒定名章,時人程南雲題寫篆書「推蓬春意」,拖尾則有明清兩代鑒藏家題跋,分別是明代劉昌欽、張泰和清代陳鴻壽、徐茂、盧昌祚、姚元之、楊殿邦、夏塽、林則徐等人,這些題跋也是真跡,更加印證了蘇先生的判斷。後來,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的專家們來鑒定後,也都認為是陳錄精品,被定為一級文物。在80年代,文物出版社還專門為此畫出版了單行本冊頁,流傳甚廣。
搶救《雪梅雙鶴圖》之事頗具傳奇色彩。1982年,廣州某書店從北方徵集一批古舊書籍和字畫,邀請蘇先生鑒定。當蘇先生對每件書畫和古籍逐一鑒定完後,沒有發現多少可圈可點的寶貝。在臨走時,突然對包裹這批書畫和古籍的一張顏色黯淡、發黃的舊絹產生了濃厚興趣,覺得應該是一幅非常古老的舊絹。後來他將此絹帶回博物館,將絹上塵封的污跡小心翼翼地拭去,發現是一幅畫有白鶴與梅花的古畫,近而再摩娑,用放大鏡審視,發現在畫的右上角有一柱香題識:「待招邊景昭寫雪梅雙鶴圖」。蘇先生一看,異常興奮,因為畫的風格與邊景昭完全一致,又有邊景昭自己的題識,當為邊景昭真品無疑。蘇先生以1500元的價格從書店為博物館購得此畫,並送往北京請古畫裝裱師修復,後來在題款下又發現了「邊氏文進」和「移情動植」兩方印,更進一步肯定了他的判斷。80年代後期,啟功、徐邦達、劉九庵、謝稚柳、楊仁愷等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專家巡迴鑒定到廣東省博物館,看了《雪梅雙鶴圖》後,均允稱精品,並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據鑒定小組編輯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記載,邊景昭傳世的畫作極為少見,僅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雙鶴圖》、《竹鶴雙清圖》(合作)、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杏竹春禽圖》、《花竹聚禽圖》和《秋塘鶺鴒圖》和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作品,計6件。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此件作品,縱156厘米、橫91厘米,堪稱鴻篇巨制,乃其傳世畫跡中之珍品。此畫所幸有賴蘇先生彗眼識寶,不然可能將永無見天之日,或早已被人棄之紙簍。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如在北京琉璃廠的大甩賣中只花了3元錢便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購到明末清初廣東著名水墨花鳥畫家趙焞夫《花卉冊頁》……等等。在廣東省博物館,凡是經他徵集的作品大多在背後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記錄著獨具慧眼的蘇先生的傳奇經歷。
對於博物館徵集藏品,蘇先生常常告誡我們,一定要有前瞻性。如一些美術史上的小名家,作品傳世不多,但藝術水平精湛,這類作品也要適當徵集,也許將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將成為填補美術史空白的重要佐證;當代一些藝術造詣高超的畫家作品也要適當徵集,這些作品若干年後就是重要的文物。在蘇先生所處的「當代」,他便利用其廣泛的社會關系,為博物館收藏了諸如傅抱石、謝稚柳、李可染、劉海粟、黎雄才、關山月等人佳作。事實上,當時並不被文博界所看好的當代名家作品已然成為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新寵。目前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此類作品極多,這是和蘇先生的遠見卓識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蘇先生這種獨到的鑒定實力與高瞻遠矚的眼界,使得僻居嶺海一角的廣東省博物館能成為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之後的中國書畫收藏大館,尤其明清以來的書畫作品,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均可在省級博物館中位居前列。
「鑒偽易,鑒真難」
書畫鑒定是門高深且兼具實用性和學術性的學問,沒有一定的書畫閱歷和文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行的。在現代文物鑒定中,書畫鑒定是唯一一種不能以科技手段替代的文物鑒定門類,在以後相當長時間內,仍然需要人們的經驗來判斷。既然主要取決於經驗,因此難免會受到很多主觀因素的制約,使書畫鑒定自然成為所有文物鑒定中最難的一門學問。
在蘇庚春看來,書畫鑒定中,最難的莫過於「鑒真」而不是所謂的「鑒偽」。所謂鑒偽,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常看到某某「鑒定家」動輒將東西看假,有時即使是真作品,但略有瑕疵,也會被判以偽作。這樣會白白地錯失徵集佳作的良機,若果此公供職於把守國門的文物監管、鑒定部門,那國家可能會因此流失文物,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後果就相當嚴重了。若發現此類鑒定「失誤」,真正追究起來,他可以說是自己眼力較嚴,兩手一甩,毫不幹事,人們也會因為他的「把關嚴」而理解、原諒他。其實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最多也就是鑒定書畫的初級階段。所謂「鑒真」則是在別人「鑒偽」或不留意的作品中發現「仙丹」,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大家所熟知的啟功、徐邦達、劉九庵、謝稚柳、楊仁愷、傅熹年等著名書畫鑒定專家都有這個本事,蘇庚春也不例外。上述《推蓬春意圖》和《雪梅雙鶴圖》的發現與搶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經常在一些畫廊、文物店、拍賣行或收藏家手中,蘇先生都能不斷地發現一些不被人看好、打入冷宮但實際上是真品、精品的書畫,為博物館收購回來,充實了館藏。有的已被定為一級或二、三級文物,絕大多數被選入權威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國美術全集》和《中國繪畫全集》中,成為研究中國美術史的重要實物。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藝術市場復甦。由於蘇庚春在京、粵兩地書畫圈中所公認的鑒定眼力與公信力,社會上登門求字、鑒定和要求為其書畫題跋的人踵接於門。蘇先生是一個謙和與古道熱腸之人,他幾乎有求必應。但對於假的書畫,他一概婉言相謝,即使再熟的朋友也不題半字,這一點幾乎成為圈中人的共識。
但在藝術市場上(尤其是廣東市場),常常出現一些假冒蘇先生的題跋或書法作品。在一些假書畫作品上也赫然出現假的蘇先生題字;更有甚者,在一些假的書畫上出現真的蘇先生題跋。後來一調查,原來是蘇先生在真的書畫上題跋後被人調了包,換在了假的書畫上(俗稱「移花接木」)。對於知情者來說,知道是那些趨利者所為,大多一笑置之。對於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來說,以為是蘇先生收了別人的錢財而違心所題(據我所知,蘇先生為人題跋從未收受錢財),這自然就嚴重影響到他的聲譽。從維護他的聲譽著想,我們幾次建議他登報聲名或將作假售假者訴之以法,也有記者朋友自告奮勇要寫文章幫他澄清。一向淡泊為人的蘇先生總是淡然一笑:「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完全是一副恬淡出世的心態。這種豁達與寬容在當今實屬罕見。
後來再有人題跋,他總是詼諧地告訴來者,想賣好價錢,就不要來找我題,大家都知道這個題跋是不可信的。事實上,這種違反誠信准則的作假行為不但無損蘇先生形象,反而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蘇先生的大名,知道了書畫鑒定的真正准則。
著書立說 薪火相傳
蘇先生從早年北京琉璃廠「少掌櫃」到南方地區赫赫有名的書畫鑒定家,60年如一日,積累了豐富的鑒定經驗。知道蘇先生的人,都認為他只懂得鑒定,而拙於筆耕。這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蘇庚春先生著述豐富,卻從不張揚。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他便開始撰寫《中國藝術輯略》,洋洋灑灑70萬言。該書對中國書畫藝術的流變、畫家的生平以及所寓目的畫跡做了詳盡考述。其時余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還未面世,此書的編撰,無疑對於整理中國繪畫史、查閱畫家資料具有開創之功。遺憾的是,由於各種原因此書在他生前一直未能面世。2004年,為紀念蘇先生誕辰80周年,由筆者將其數十本手稿整理,更名為《蘇庚春中國畫史記略》,交廣東旅遊出版社梓行。雖然由於時代的變遷,大量的美術史論著已經問世,書中的一些觀點或資料有些過時,但書中高揚的一種嚴謹踏實的學風則是值得美術史學界借鑒。難得的是,書中所提供的一般畫史所難以見到的第一手資料,有不少來自於蘇先生鑒畫紀余的筆錄,蘊含了他的鑒定思想,為中國繪畫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參考依據。
蘇先生的另一部著作是他所編撰的《明清以來書畫鑒定家選》一書。該書於1998年由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出版。該書記錄了明清以來書畫鑒定家的生平及常用印鑒,對於書畫鑒定具有非常重要的輔證作用。此書在大陸較為少見,影響不廣,但在廣東、香港地區,一直以來成為很多書畫從業人員和收藏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此外,蘇先生長期以來有將自己鑒定心得記錄在紙的習慣。自2000年以來,筆者將這些隨手所寫之筆記和他隨口所講之鑒定妙語整理出來,並徵得他的同意,命名曰《犁春居書畫瑣談》,按不同內容加上小標題。先是於2000年在《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連載,一開始便在海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筆者時常接到來函來電詢問結集出版之事,有時因工作原因未能及時整理發表,便有讀者來電追問事由,惟恐停載。後來,一些網站也作了轉載。近年,廣州的《文史縱橫》、《收藏·拍賣》等雜志也紛紛連載,在行內影響極大。
著書傳道之外,蘇先生還從不吝惜自己的「絕活」,經常在不同場合向晚輩們傳授自己的學術精髓和鑒定心得。書畫鑒定是門古老的綜合性人文學科,所需要的是博聞強識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蘇先生所經眼之書畫不知凡幾,他通過類比總結,並大量閱讀典籍,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鑒定思路與方法。如「海陽四家」之一的查士標(另三家為漸江、汪之瑞、孫逸)的署款中之「士」字,到了晚年一般都寫成「七」字才是真跡。廣東南海林良是明代花鳥畫家,與當時的呂紀齊名。他的署款都是兩個字「林良」,用印大多為朱文方印「以善圖書」。其中,署款之「林」字,左邊的「木」字較短,右邊的「木」字較細長,而最後一捺,多是用點……等等。雖然這些並不是什麼驚世宏論,但沒有相當閱歷和深厚功力的人是無法總結出來的。
蘇先生是嶺南地區唯一的以鑒定古代書畫為主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直到現在,這種「唯一」還沒有被打破。在傳統的鑒定大家漸行漸遠的時代,相信廣東在以後也很難有人在目鑒方面打破這種紀錄。盡管如此,由於蘇先生的言傳身教,廣東的書畫鑒定人才卻是代不乏人。如今,蘇先生所培育的廣東新一代書畫鑒定人才也正在茁壯成長;他們在文物監管部門、博物館、美術館、文物店、畫廊、拍賣行等繼續傳承著他的書畫鑒定事業,使其薪火相傳。而他的著述也正在教化後人,成為美術史學界、文物鑒定界的重要文化遺產;經他所徵集、鑒定的書畫正在博物館、美術館的展廳里、學術講壇上澤被後世……
「以有限的人生,做無窮的事業」
蘇先生長期身患糖尿病,晚年更染咳疾和眼疾,加上長期忘我工作,體質較弱,於2001年12月23日上午在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安詳辭世,享壽僅78歲。當時,廣東各界數千人在廣州新殯儀館青松廳為這位在廣東嘔心瀝血40餘年的書畫鑒定家送行。廣東損失了一座書畫鑒定的重鎮,整個中國也失去了一個傳統性的書畫鑒定大家。
蘇庚春先生生前有很多任職,他歷任第四、第五、第六屆廣東省政協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物出境鑒定組組長、廣東省博物館顧問、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自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在所有這些榮譽和任職中,他所最看中的還是作為書畫鑒定家的身份。在蘇庚春先生的廣州寓所中,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幅他手書的行草對聯:「以有限的人生,做無窮的事業」。正是這樣的座右銘,使他沒有忘記自己作為書畫鑒定家的責任感和使命。
大凡博物館或其他文物鑒定部門有所求,即使再忙,他也會忙中抽閑,傾力而為。2000年8月,筆者經手從香港接收了一批書畫收藏家李國榮先生捐贈的宋元以來的書畫數十件。蘇先生在廣州對其作了初步鑒定後,認為其中一張署款「夏圭」的扇面山水畫和其他幾件無款的宋元繪畫很值得研究,這些畫應該都是宋元時期的,「夏圭」則是後添款。為了進一步印證自己的判斷,他建議我們單獨將這幾件畫送到北京請徐邦達先生再掌掌眼。他不顧身體不適,在炎熱的北京城,親自和我們一起將畫送到徐邦達寓所,和徐先生一起對畫逐一鑒定研究。除了一件猴子扇畫被蘇先生定為元代後期、而徐先生定為明代早期,時代略有出入外,最後的鑒定結果和蘇先生一致。這件小小的事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蘇先生那種嚴謹踏實的學風、兢兢業業的責任感,現在回想起來,還讓人十分感念。
蘇先生自1984年退休後,一直生活在廣州和北京兩地。他有一方印曰:「燕粵兩居人」,以示其生活狀態。每逢暑期,他必到北京小住,一般國慶節後,又回到廣州。他曾將自己喻為候鳥。兩地奔波的生活方式也有被打破的時候,那就是如果博物館和文物鑒定部門有重要的文物需要鑒定,或有與書畫相關的重要活動時,他便會無怨無悔地選擇留在廣州。這種犧牲精神似乎也成為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
蘇庚春先生也是書法家和篆刻家,其書法宗師鍾繇、王羲之,淡雅而飄逸,深為收藏界所贊賞。其夫人張沛之(蘊貞)擅長繪畫,但拙於臨池,因此蘇先生常常為其畫題字。古時有「潘(恭壽)畫王(文治)題」之謂,今則有「張畫蘇題」之雅事,一時傳為藝苑美談。在90年代,蘇庚春伉儷在廣州、北京兩地聯合舉辦書畫聯展,出版《蘇庚春張沛之書畫集》。
蘇庚春先生一生為人謙和、淡泊名利;治學縝密,誨人不卷。他的早逝,是中國文博界,尤其是廣東文博界的巨大損失。他的學者風范和高尚品格,將影響和激勵後人,成為書畫鑒定界的典範。
Ⅳ 中國近現代頂級的國畫大師都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的頂級國畫大師有:
1、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他工筆畫到頂,寫意畫達峰,工寫結合成為大師。為中國畫藝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作品有《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出版有《齊白石畫冊》多種。
2、傅抱石(1904—1965)祖籍江西新余,生於南昌。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傳世作品有與著名畫家關山月合作、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柳下聞吟圖》等。他還是一位美術理論家。
3、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4、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5、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6、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他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7、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是我國現其代傑出、著名的畫家、教育家、現代繪畫藝術大師。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布避設色,均有新意。代表作《奔馬圖》,最為人所喜愛。間作花鳥及貓,亦別具風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呂動》、《初倫傑作》、《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行世。
8、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9、蔣兆和(1904.5.9—1986.4.15)祖籍湖北麻城,生於四川瀘州。是我國現代卓越的人物畫大師和美術教育家。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飾的畫筆表現了20世紀中國人民命運的變化,開啟了中國現代現實主義人物畫的新風。他創立了中國畫造型基礎課和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直接培養或影響了一大批卓有成績的人物畫家,被稱為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不僅充實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矚目,成為整個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出版有《蔣兆和畫冊》、《蔣兆和畫集》、《蔣兆和畫選》等。發表有《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關於中國畫的素描教學》等論文。誰可為悠悠中華魂?譬如胡適,譬如魯迅,譬如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
Ⅳ 你喜歡什麼花草樹木為什麼用一段話作簡要介紹
我最喜歡的是荷花。
在中國的藝術繪畫史中,荷花的藝術精品更是豐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畫院吳炳的《出水芙蓉》,生動細膩的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還有明末畫家張子政的《芙蓉鴛鴦圖》;清陳書畫《荷花》;清任伯年《荷花鴛鴦圖》;民國謝稚柳《荷雀圖》;宋馬興祖《疏荷沙鳥圖》;宋扇面畫《晚荷郭索圖》;宋人畫《荷蟹圖》;宋馮大有《太液荷風圖》;傳宋人《子孫和合圖》。
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更是「荷痴」,他的荷花作品不枚盛數,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在花卉畫中以荷花畫居多。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並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系。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斷推出新意。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
當代荷畫,畫家的作品《荷花》、《荷塘》、《荷塘月色》、《荷塘清韻》等都是以荷為題材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把握了現實中荷花的美感並加以升華,賦予了荷花全新的美感魅力。畫荷作品吸收了多方面的藝術元素,很多荷花作品使人在清新、明凈中體會審美的愉悅,顯示出作者對藝術的把握與領悟的能力。
傳說典故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在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中,據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雖然後世的紅學專家們都認為這不過是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系在一起的。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晉《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霧氣露珠隱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蓮葉可見但不甚分明,這也是利用諧音雙關的方法,寫出一個女子隱約地感到男方愛戀著自己。
相關花語
清白、高尚而謙虛(高風亮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質。低調中顯現出了高雅。 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資料參考網站:http://ke..com/view/4411.htm?fr=aladdin
圖片參考網站: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nc=1&ie=utf-8&tn=image&pv=&fm=rs4&word=荷花高清圖片大全
Ⅵ 當代中國的篆刻大師都有誰
王志強、白發、劉興、王翰之、鍾國康等。
1、王志強
王志強,山西靈石人 ,字逍君,號逍遙樓主 ,別號懶鬼,畢業於山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自幼好翰墨 ,喜篆刻 ,躬耕金石三十餘載 。
現任董壽平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難老印社理事 ,山西省民建書畫院副院長,中都書畫院秘書長,靈石印社社長。
篆刻作品入展西泠印社建社110年社慶「百年西泠 · 金石華章」大型系列活動之印匯天下 · 國際印社聯展,參展作品被編入《印匯天下 · 國際印社聯展圖錄》;
篆刻作品「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被佛教聖地五台山顯通寺、殊像寺、十方堂,廣州南華寺,大同華嚴寺,太原崇善寺、蒙山等著名佛寺(廟)以及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欄目組收藏。
2、白發
白發,廣東著名的篆刻大師,出生於1984年,廣東連成,創立了廣州白發印社,白發的篆刻是無師自通,集百家之長而獨創一格,尤其受黃牧甫的風格影響最深。
他曾經對黃牧甫的篆刻藝術進行極其深入的研究,致使黃牧甫之清新婉麗的印風根深蒂固地融於自己的篆刻藝術中。
不拘泥於表面形式上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研美之姿,是白發篆刻藝術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徵。
他將印文線條變化降低到最低限度,以不為人留意的巧妙變化展示了生命的律動,表現出他平和的心境與安穩的情緒。
他力避浮誇與躁動,在平實方正中以明快爽潔的沖刀,自然而然地創作奇趣,寄神奇於平正之中。他恬靜寧雅的印風,彷彿與古人息息相通,給人以幽雅清新、潔麗安詳的感覺。
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白發印風的明顯標志。他既不在篆刻線條上作過分的裝飾,也不在印章的邊欄上做人為的處理,而是任其自然而然,表現的是一種順應自然、外柔內剛、內動外靜的和諧之美。
3、劉興
劉興,男,1980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禹城市,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現為北京花鳥畫院藝術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
2010年至2012年,先後共撰寫《中國篆刻入門》、《劉興印譚》、《劉興藝譚》。應邀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治印,作為國禮贈送。
出版《蒿齋漢玉印選》、《蒿齋畫集》等畫冊十餘本。
4、王翰之
王翰之,字一舟,號匯川居士,1950年生。自幼酷愛書畫,早年勤習古人書卷,後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得劉海粟、林散之、尉天池、陳大羽、宋文治、郭公達等著名畫家傳教,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技法、精書畫、篆刻,後拜書畫界泰斗兩院院士楊仁愷大師為師,從事古字畫鑒定。
王翰之先生的書法由唐宋入手,六體皆能,書法精妙。風神瀟灑:篆刻淵橫秀潤,古趣盎然,運刀似筆,行草邊款尤為絕佳。
畫宗四王,自出新意,筆墨交融,雅逸天成,形成自己焦墨重彩的獨特風格。其書法作品多出於左筆,堪稱一絕,楊仁愷大師特題字命名為:華夏左筆書法家。
王翰之先生的作品入編《世界現代美術家詞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家》、《世界當代書畫作品選》、《世界名人錄》、《北京國際藝術精品博覽》等。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中國書協、美協會員。任中國黃山書畫篆刻藝術院院長、新加 坡書畫篆刻會會長、新加坡美術院院長、並榮獲世界藝術名人稱號。
5、鍾國康
1957年7月出生於中國雷州半島雷州市,是中國的著名篆刻大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書畫家協會副會長、深圳市青年書法協會家名譽會長、深圳市設計委員會委員、深圳市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羊城晚報》聯名得意專欄作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志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翰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國康
Ⅶ 中國近現代書畫家名錄
中國近現代書畫家名錄有:
郭味渠(1908~1971)名忻,以字行,濰縣城裡人。著名國畫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1931年畢業於上海藝專西畫系。1951年起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1962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在花鳥畫的推陳出新方面,他融會中西,突出時代氣息,代表作有《鸚鵡圖》、《大好春光》、《驚雷》等。他精於竹梅、亦擅山水,對金石、考古、鑒賞、書法和文學皆深有研究。著有《宋元明清畫家年表風中國版畫史略風寫意花鳥創作技法十六講》等。另有《郭味菜畫集風郭味英畫選》出版。
張振鐸(1908~1989)
黃稚荃(1908~1993)常書鴻
吳作人(1908~1997)(1908-1997)原籍安徽,生於江蘇蘇州。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陸抑非(1908-1997)江蘇常熟人。歷任上海畫院畫師、浙江美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
何瀛海霞(1908~1998)(1908-1998)北京市人。生前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研究院一級美術師。
彭襲明(1908~20)
陳雲彰少梅(1909~1954)(1909-1954)湖南衡山人。生前為中國美協天津分會主席,天津美術學校校長。
李瓊玖(1909~1990)
陸儼少又名砥,字宛若。(1909~1993)(1909-1993)上海嘉定人。中國現代中國畫家。生前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善山水,兼作人物、花鳥。其山水重視用筆,善以筆尖、筆肚、筆根等部位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不同變化,線條深厚有力,富有變化。尤善描繪雲水,所畫江河湖海,有洶涌澎湃、浩渺彌漫之勢,其雲蒸騰鬱勃、縕絪舒徐、極窮其姿。
Ⅷ 介紹一下張大千。(比如:出生時間,逝世時間,一生中做了什麼事等)
張大千( Dai-Chien),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交遊切磋1899年5月10日,生於四川內江。父懷忠,母曾氏友貞,兄弟十人,另有一姐。行八,乳名小八,名正權,又名權。1904年,從姐瓊枝識字,讀《三字經》等啟蒙讀物。1905年,從四哥文修習字,讀《千家詩》。1907年,隨姐從母習畫,母曾氏善繪民間剪紙花卉。1911年9月就讀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華美初等小學)。1914年,就讀重慶求精中學,後轉江津中學。1916年暑假與同學徒步返內江,途中遭匪徒綁架,迫為師爺,經百日才脫離匪穴。冬,與表姐謝舜華定親。1917年東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學校學習染織,課余時間堅持自學繪畫,學詩,學治印。其二哥張善子也在日本。1919年完成學業,由日本返滬。秋,拜上海名書法家曾熙、李瑞清為師。曾熙為其取藝名爰,字季爰。在上海寧波同鄉會館,他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一鳴驚人,自此以賣畫為生。念未婚妻謝舜華去世,至松江禪定寺出家為僧。師事住持逸琳法師,法名大千。三月後還俗。1920年返川與曾正蓉完婚。婚後赴滬。同年9月12日,李瑞清病故,享年54歲。作《次回先生詩意圖》,署名啼鵑。啼鵑是張大千早年署名之一。1921年借寓上海李薇庄宅。與李秋君定交。秋君名祖雲,別號甌湘館主。在三師叔(李筠庵)的影響下,開始臨仿石濤畫跡,仿石濤冊頁一開,瞞過前輩畫師黃賓虹。1922年作北魏《張玄墓誌》集聯,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凡數十聯。1923年張懷忠夫婦率家人由內江遷居江蘇松江府華亭縣。與王個簃定交。1924年善孖奉調入京,任總統府咨議。隨兄弟初次入京,與汪慎生定交。仿作金冬心、石濤、八大、漸江扇面四幀贈汪慎生。父張懷忠病逝松江。秋,應邀參加上海文人雅集「秋英會」,結識常州詞人謝玉芩、上海畫家鄭曼青,並與謝玉芩結為知友。1925年在上海寧波同鄉會舉辦首次畫展,由李秋君主持。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購畫者一律編號抽簽取畫。1926年應周夢公之囑,為其妾素蘭作白描像署名啼鵑。1926年3月21日在上海《申報》刊登《張季蝯賣畫》啟示。仲夏,在曾熙家結識溫州籍篆刻家方介堪。1927年臨曾熙所藏《石濤小像》,曾師為之題跋。應張群函購,先後仿作石濤、金冬心筆意山水扇面兩幀。參加「寒之友」畫會,會友有於右任、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黃賓虹等。秋,應日本友人之邀赴漢城游金剛山。與韓國姑娘池春紅定情。1928年與善孖、馬駘、俞劍華、黃賓虹諸人組織「爛漫社」,刊行《爛漫畫集》。5月,與善孖、郎靜山等人倡建「黃社」。二赴北平,與余叔岩結識。在陳半丁家中,結識舊王孫兼書畫名家溥心畲。冬,池春紅來信,作長詩《春娘曲》,並赴漢城相會。1929年從漢城返滬。《蜀中三張畫冊》出版(三張者,張善孖、張大千及九弟張君綬)。被聘全國美展幹事會員,與葉恭綽定交,同時結識徐悲鴻。出席全國第一屆美展,作三十自畫像,遍征上海名家題詠。1930年與善孖合作《十二金釵》,曾熙提款。夏,上海文明書局出版張大千大風堂收藏的《大滌子山水冊》三冊;中華書局出版《大風堂原藏石濤和尚山水集》。秋,參加「天馬會」第八次美展。曾熙病故享年70歲。1931年扶曾師靈柩歸葬衡陽。1932年與善孖、黃賓虹、謝玉芩等人同游浦東顧氏園觀桃。黃賓虹作《平遠山水圖》及詩八首相贈。與葉恭綽、吳湖帆同游蘇州,組織成立「正社書畫會」。移居蘇州網師園。1933年春節,邀章太炎、葉恭綽、陳石遺、李印泉等前輩歡聚網師園。徐悲鴻組織「中國近代繪畫展覽」赴法展出,內有張大千所作《金荷》一幅,被法國政府收購。1934年與善孖北上。客居聽鸝館,館內有「蝴蝶會」之舉,與會者有王夢白、於非闇、何亞農、湯爾和等人。9月9日,中山公園舉辦「正社畫展」,內有他的作品40件。與善孖同游華山。張善孖,葉恭綽加入「正社」。冬,納天橋京韻大鼓藝人楊宛君(藝名花秀舫)為三夫人。1935年應徐悲鴻之聘,任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南京舉辦「張大千畫展」。與徐悲鴻、謝稚柳及中大藝術科學生同上黃山。母曾友貞病逝郎溪。「張大千、方介堪、於非闇書畫篆刻聯展」在北平舉行。《張大千畫集》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濟貧合作畫展」在北平展出。1936年首次在英國伯靈頓美術館舉行個展。1937年,「第二次全國美展」在南京舉行,任審查委員。與謝稚柳、於非闇、黃君壁、方介堪同游雁盪山,合作《雁盪山色圖》,方介堪刻「東西南北人」印。七·七盧溝橋事變,困居北平。應故宮文物陳列所之聘,任國畫研究班導師。1938年駐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漢奸勸張大千出任偽職,張氏推諉不從,化裝逃出北平,輾轉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會見徐悲鴻。隱居青城山上清宮。1939年邀黃君壁、張目寒同游劍門。在青城上收龍國屏(龍治)為入室弟子。為張目寒作《蜀山秦樹圖卷》。應黃君壁之邀同游峨眉,作《峨眉金頂合掌圖》贈君壁。先後在成都、重慶舉辦畫展。1940年與趙望雲相識於成都。擬赴敦煌,行至廣元,兄善孖病逝重慶,赴重慶奔喪。1941年在重慶舉辦畫展。先後出席成都「黃君壁畫展」、「關山月畫展」開幕式,並重金訂購畫作,以示祝賀。攜楊宛君、張心智北上蘭州。敦煌途中,結識隴中畫家范振緒。在范振緒陪同下抵達敦煌,留敦煌臨摹壁畫。在其臨摹壁畫期間,對多處壁畫進行剝損,造成無以復加的災害。[5] 為莫高窟編號。訪榆林窟,臨摹壁畫,年底離榆林窟,赴青海西寧。1942年率心智赴塔爾寺訪藏畫師,請教大幅畫布製作工藝。攜帶五名藏畫師返敦煌繼續臨摹壁畫。與西北文物考察團王子雲等人相識。致函謝稚柳前來相助。歲末與謝稚柳及子侄門人離莫高窟赴千佛洞考察,並為之編號。1943年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在蘭州召開會議。籌委會主任常書鴻抵達敦煌。5月1日,離莫高窟赴榆林窟,在榆林窟臨摹月余。8月,「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在蘭州首展。11月,返回成都,敦煌之行前後歷時兩年七月。1944年「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先後在成都、重慶展出。展品44幅。「張大千收藏古書畫展覽」在成都展出。1945年率李復赴大足、資陽、簡陽考察石刻藝術。葉淺予夫婦借居昭覺寺,葉氏向張大千請教中國畫。作丈二匹《荷花》通景大屏及《西園雅集》。在成都舉辦近作展。冬,取消赴新建考察石窟之行,改道北平,與於非闇舉辦聯合畫展。1946年以巨資購得《江堤晚景圖》,宋人《溪山無盡圖》,宋張即之《杜律二首》等歷代名人字畫。溥心畲、謝稚柳、吳湖帆先後為無款《江堤晚景圖》題跋。三上峨眉,作丈二匹山水《峨眉三頂》、《長壽山勢圖》赴滬舉辦「張大千畫展」。歲末由滬赴平,作《九歌圖卷》、《文會圖》等。以《四季花卉》、《墨筆山水》先後參加賽那奇博物館、巴黎現代美術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畫展覽」。1947年《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第一集)在上海彩印出版。「大風堂門人畫展」在上海展出。《張大千畫作展》在上海展出。與楊孝慈同游西康,寫生多幅,並作《西康游記》紀游詩12首。在成都舉辦「康巴西遊紀行畫展」。《西康游屐》、《大千居士近作》相繼在上海出版。1948年在滬舉辦畫展,展品多系工筆重彩。編印《大風堂同門錄》。敦煌參議員郭永祿在甘肅省一屆六次參議會上發難,指責張大千破壞敦煌千佛洞壁畫。十名參議員聯名附議要求「嚴辦」。《西北日報》以《張大千何如人也》為題,披露常書鴻、竇景樁(前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為張大千辯誣聲明與講話。偕四夫人徐雯波赴港,舉辦畫展。1949年,張大千被蔣介石政權接到台灣,已丑,51歲甘肅省一屆七次參議會作出「張大千在千佛洞無毀壁畫事」的結論,但未公諸於世。應印度美術學會邀請擬赴印畫展,並順道考察阿堅塔壁畫。10月,赴台舉辦首次個人展。11月下旬,搭軍用飛機返蓉。1949年12月6日,攜徐雯波乘軍用飛機離蓉飛台。1950年由港赴印,在新德里舉辦畫展。考察臨摹阿堅塔壁畫。旅居大吉嶺年余,詩畫創作頗豐。1951年在港舉辦畫展。赴台旅遊,由台靜農陪同至台灣故宮博物院參觀藏品。由台赴日本東京會友。1952年遠游阿根廷。5月,返回香港。籌劃移居南美。為籌措旅費,由徐伯郊牽線,與鄭振鐸聯系,向大陸出售《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宋人冊頁等名畫。徐悲鴻、葉淺予聯名致信勸回大陸,婉辭。遷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灑,受到阿總統貝隆及夫人接見。1954年遷居巴西聖保羅市。赴港舉辦畫展,展品中有《美國尼加拉瀑布圖》,甚得觀眾贊賞。贈畫12幅給巴黎市政廳收藏。1955年巴西聖保羅八德園建成並命名。《大風堂名跡》(四冊)在日本東京出版。「張大千書畫展」在日本展出,巴黎羅佛爾宮博物館館長薩爾出席畫展。夫人曾正蓉、楊宛君向四川博物館捐贈敦煌壁畫摹畫稿百餘幅及張大千書畫印章80方。1956年於東京展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薩爾館長觀後邀張氏赴巴黎展出。6月,巴黎賽那奇博物館展出臨摹敦煌壁畫,7月,在該館東畫廊舉辦「張大千近作展」,展品30幅。與畢加索會晤,在法國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別墅。觀畫談藝,互贈作品。西方報紙將這次會晤譽為「藝術界的高峰會議」、「中西藝術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首次旅歐,觀賞西方藝術和山川風光。在巴黎期間,會見常玉、趙無極、潘玉良等華裔藝術家。1957年患目疾,回八德園靜養,服葯療疾之餘,仍揮筆題詩作畫,細筆改粗筆,力圖變法。為張群影印出版《石濤十二通景屏》作序。巴黎展出《秋海棠》,榮獲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金獎,選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在聖保羅市舉辦畫展,威震巴西。1958年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其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一畫選為「當代偉大畫家」,獲金牌獎。1959年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舉辦「張大千先生國畫展」,主要展品為臨摹敦煌壁畫。作《故宮名畫讀書記》。赴法旅歐。法國國家博物館成立永久性「中國畫展覽」,以作品12幅參加開幕展。1960年在八德園作《六十二歲自畫像》寄贈港友高嶺梅。4月,游台灣橫貫公路。7月,應台灣故宮博物院李霖燦之求,繪敦煌歷代佛手。9月應邀赴巴黎、布魯塞爾、雅典舉行巡迴畫展。在巴黎為郭有守狂塗冊頁12幅。返八德園作《蜀楚勝跡》12幅,均為老年潑墨變法之濫觴。1961年日內瓦畫展。赴日參加「郎靜山攝影展」。新作巨幅《荷花》在巴黎賽那奇博物館特展,紐約現代博物館購藏。聖保羅近作展。繼續創作《瀑布》,《羅浮飛雲頂曉日》等潑墨山水。1962年赴巴黎,下榻郭有守家,作通景屏《青城山全圖》。赴東京,下榻偕樂園,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風景》。此二幅均為巨幅潑墨山水。張大千的藝術造詣欠缺一些意境,這是世人所共知的。夏,台北歷史博物館再次舉辦張大千畫展,展出《四天下》泥金、潑墨巨幅山水新作。游日本橫濱。香港大會堂落成,香港博物館主辦「張大千畫展」,為大會堂揭幕首展。《張大千畫譜》(高嶺梅編)在香港出版。12月,在八德園以潑彩法試作《觀泉圖》。1963年「張大千畫展」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檳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紐約畫展中被美國《讀者文摘》以14萬美金高價收購。1964年曼谷、科隆畫展。回台北訪張學良,謁陽明山溥心畲、趙守鈺墓。以潑墨潑彩法作《幽谷圖》,自謂「這樣畫可因勢利導,取其自然,得其天趣」。1965年在倫敦舉辦畫展。作大潑墨山水《山園驟雨》、《秋山圖》。自謂「這主要是從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潑墨法發展出來。只是吸收了西洋畫的一點兒明暗處理手法而已。「1966年在聖保羅、香港舉辦畫展。赴香港訪友。據門人林建同說,此次香港之行,甚有啟發,其後「作風大變,潑墨潑彩,大行其道」。1967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博物館,卡米爾萊克美術館先後舉辦張氏近作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近作展。為張群八十初度精心繪制四屏通景《蜀中四天下》圖,又為張目寒六十八壽辰繪制山水人物圖。是年潑彩作品甚多,有《朝暾》、《雨過嵐新》、《山雨欲來》。香港東方學會出版《張大千畫集》。1968年,紐約福蘭克加祿美術館、芝加哥毛里美術館、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分別舉辦張大千畫展。在史丹福大學講演中國畫藝術。返台,接受台北《時報》記者謝家孝采訪月余,謝以口述體撰寫《張大千世界》,4月,由該報出版發行。四五月間為賀張群八十壽辰,積十日之功精心繪制《長江萬里圖》,7月,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長江萬里圖特展」。11月,以敦煌壁畫摹本62幅捐贈台灣故宮博物館。1969年赴舊金山治眼疾,與旅美老友侯北人、張孟休等度春節。返八德園作《杏花春雨圖》贈侯北人;《潑彩青綠雪景》贈張孟休。黃君壁訪八德園。由巴西遷美國卡米爾城「可以居」。洛杉磯考威美術館展。紐約文化中心展。紐約聖約翰大學展,紐約福蘭克加祿美術館再展。波士頓亞爾伯——蘭敦美術館現展。1970年目疾加重。結識台灣京劇團演員李金棠、吳兆南、郭小庄、李東原,分別贈書畫。自訂《張大千鬻畫值例》。卡米爾萊克美術館再展。1972年右眼失明,左眼白內障手術成功。美國洛杉磯安克魯畫廊展,被授予洛杉磯「榮譽市民」。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展出1928-1970年間的代表作品54幅,撰《回顧展自序》。1973年,與旅美老友王天循共度元旦、春節。洛杉磯恩克倫美術館近作展。台北歷史博物館收藏捐贈歷年創作108幅,頒贈紀念狀,並舉辦「張大千先生創作國畫回顧展」(即40年回顧展)。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畫集》。1974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辦畫展,台北歷史博物館與「日本民族協會」共同主持東京中央美術館「張大千畫展」。應美國舊金山版畫製作中心之約,創作了兩套石版畫,被提名為「馳名世界的張大千」和「張大千形象」。作根雕假山、八面觀音贈大陸篆刻家陳巨來1975年應葉公超之約,為其輯《葉遐庵先生書畫集》作序。以80幅精品參加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中西名家畫展」。應約撰寫《畢加索晚期創作展序》。該館舉辦「張大千早期作品展」,又以60幅作品參加在漢城舉辦的當代畫展。1976年舉家移居台北。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先生歸國畫展」,台灣教育部頒贈「藝壇宗師」匾額。台灣電影界人士吳樹勛以退休金自費拍攝《張大千繪畫藝術》記錄影片。台北歷史博物館出版《張大千選集》。1977年,歷時5年所編的《清湘老人書畫編年》在港出版。將老友陳巨來歷年為之所刻的印章,匯編成《安持精舍印譜》在日本出版,並為作序。台中舉辦近作展。在外雙溪籌建「摩耶精舍」。《大風堂名跡》(四冊)在台再版。1978年戊午,在高雄、台南、漢城舉辦畫展。「摩耶精舍」落成,喜遷新居。出席亞太地區博物館會議,講演《論敦煌壁畫藝術》。作《明末四僧畫展序》,《大風堂名跡再版序言》。1979年,以40幅佳作參加香港中國文化協會舉辦的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三傑為張大千、溥心畲、黃君壁)。請友人、律師見證,預立遺囑。1980年,春節期間,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3月,新加坡國立博物館舉辦《中國現代畫壇三傑作品展覽》。應旅日華人李海天、黃天才之約,擬作巨幅《廬山圖》(高1。8米,長10米)。台北出版《張大千書畫集》一二集出版。四川出版《張大千畫輯》一二三輯。1981年,在台灣博物館舉辦「張大千近作展」。3月,應邀提供作品參加法國巴黎東方博物館舉辦的「中國國畫新趨勢展」。7月7月,在摩耶精舍開筆繪制《廬山圖》。1982年元月,台北舉行「傅抱石、徐悲鴻、張大千水墨彩色畫展」。香港集古齋舉辦「張大千畫展」。2月,「張善子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畫展」在台展出。4月,《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出版。全力繪制《廬山圖》,勞累過度,兩次住進台北榮民總醫院。1983年元月,台灣國立博物館舉辦「張大千書畫展」。同時舉辦尚未最後完成的《廬山圖》特展。趙無極赴台探視。1983年3月8日,《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出版,為大陸友人門生題贈畫集12冊。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1983年4月2日病逝。張大千先生作品由於過於珍貴,已列入限制出境保護名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