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遼代花卉

遼代花卉

發布時間: 2021-02-08 20:47:46

『壹』 遼代服裝的基本樣式是什麼

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一樣,上下同制。一般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回瘩形鈕答襟,袍帶於胸前系結,然後下垂至襟。顏色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樸素。貴族的比較精緻,上綉龍鳳花卉和禽鳥等紋,是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腿上穿長統皮靴。

『貳』 瓦房店特色

【特色農業】
瓦房店是農業大市,農業人口佔全市總人口70%。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適合多品種水果、蔬菜生長,是聞名中外的「蘋果之鄉」和國家重點果品生產基地,主要品種有蘋果、櫻桃、梨、葡萄、桃子、杏等。

全市畜牧業資源得到全面開發,引進利木贊、皮爾蒙特、夏洛來等優良品種,對全國地方良種黃牛--復州牛進行改良換代,年產黃牛10萬頭,是全國著名的黃牛生產基地;多絨山羊單體羊絨產量居國內同類種群首位,養殖量達到32萬只;肉雞生產、加工、出口一條龍產業化體系已經形成,肉雞年飼養量達到7000萬只、屠宰肉雞1億只,產值12億元,占遼寧省地區的70%。

瓦房店市擁有遼闊的海域和灘塗,海岸線長461.2公里,居全國縣級市第二位。近海灘塗面積1.8萬公頃,盛產海鹽和魚蝦,年產海鹽130多萬噸,復州灣鹽場是全國四大鹽場之一;海參和貝類等海珍品養殖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國家海參、對蝦重點養殖基地。2006年全市完成水產品總產量27.8萬噸,實現總產值1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7%。

溫室大棚生產是東北發展和推廣最早的地區,目前總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種植結構也由過去單一的蔬菜,發展到現在的溫室密桃、葡萄、哈密瓜、蘑菇、花卉等各類品種。農業產業化得到快速發展,以辣根、干瓢為主的創匯農業發展迅速,產品出口供貨額占日韓、歐美市場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二。

『叄』 著急!公路旁種植的花草品種有哪些

公路邊種植的花草,最適宜的,是各種品種的夾竹桃科植物,對吸回收廢氣、凈化環境有特答佳效果;適合各種溫度條件下生長,抗性非常好;四季常綠,花朵艷麗;價格挺便宜,因為生長迅速,又屬於常見花卉。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C%D0%D6%F1%CC%D2&z=0

『肆』 遼代男女的服裝有什麼特點

遼代服裝,以長復袍為主,男女一樣制,上下同制。一般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形鈕襟,袍帶於胸前系結,然後下垂至襟。顏色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樸素。貴族的比較精緻,上綉龍鳳花卉和禽鳥等紋,是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腿上穿長統皮靴。

『伍』 遼代墓室壁畫都有哪些內容

遼代墓室壁畫內容,除了傳統的狩獵、宴飲、家居、車騎出行、男女專侍者、星象圖以外,還出屬現了四季山水、花卉、花鳥等題材,如河北張家口宣化區遼張文藻壁畫墓,前室拱門頂部堵頭上繪「五鬼圖」,東壁繪「童嬉圖」,西壁是「散樂圖」;甬道木門外拱券兩側繪二侍者,門額的堵頭上繪「三老對弈圖」;後室南壁為兩名侍者侍立門側行叉手禮,西壁繪挑燈和啟門侍女及仙鶴圖,東壁繪一捧茶侍女、文房四寶和仙鶴圖,北壁門樓兩側各繪一植滿盛開牡丹的花缸。1971年春,在宣化下八里村發掘的遼代壁畫墓的後室22個小龕兩側,繪寶瓶生花圖案18組,每束由蓮花、牡丹、菊花等構成,也有在墓室的檐枋以上畫成組的纏枝牡丹和蓮花。

『陸』 遼代銅鎏金帶板套花卉圖案值多少錢

你這個遼代來銅鎏金帶板套花。源的話。從這個外觀呢,還有這個溜金的工藝啊,還有這個同伴,綠綉的這個歲月的卓記啊!嗯,各方面的綜合來看的話應該是一套遼代銅鎏金帶板的一個珍品。嗯,這樣的一套真品的話,市場價值大概在10萬元左右,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柒』 為什麼說單色和三彩釉飾是遼代陶器的一大特色

建平五十家子遼墓發現的白釉黑花瓶,三組花蝶環列器體,筆致稚拙有力,頗具野趣。有的在器物表面塗畫彩或描金裝飾,別具一格。單色和三彩釉飾是遼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嬌艷的黃色或蔥翠的綠色給人以美感。

裝飾題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葯居多,取材於自然界的飛禽、動物、魚蟲、花草、水波等紋樣也廣見於裝飾畫面,還有傳統紋樣中的龍、獸面、騎士、力士、火珠、流雲等。金代所處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對峙的特殊年代,同時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

『捌』 遼代墓葬木頭是什麼木

是柏木。
分布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遼代墓葬可分為兩類:一是契丹貴族墓,二是漢族官吏和地主墓。前者多分布在燕山以北遼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內,東京道的西北部也有發現,而且多聚族而葬;後者則多集中在燕山以南遼代的南京、西京和東京附近。遼墓可分為三期:早期自穆宗應歷八年(958)至聖宗太平十一年(1031);中期為興宗重熙年間(1032—1055);晚期自道宗清寧元年至遼亡(1055—1125)。
早期遼墓以赤峰應歷九年(959)駙馬衛國王墓為代表,有前後兩室及左、右、後3個小室,平面都呈方形,後室四壁圍柏木板,置帶木欄桿的棺床。稍晚的契丹貴族墓也多築有前後兩室,或在雙室墓的前室或單室墓的甬道兩側建左右耳室,平面或方形或圓形,主室內多裝柏木護牆板,葬具多用刻有四神的石棺。法庫葉茂台遼墓石棺外,還置以歇山式頂木屋外槨。哲盟陳國公主墓為磚砌多室墓,由前後室和東西耳室組成,雕磚施彩仿木結構門樓十分復雜,墓道、墓門及長方形前室兩壁均繪有彩色壁畫,內容有男侍女婢、祥雲花卉、日月星辰等,圓形主室也圍以柏木板。
早期遼墓隨葬品極為豐富,特有的雞冠壺數量多,保存著模仿皮囊的平底單孔的原始形態,同時還常伴出有成套武器及完備的馬具。駙馬墓出土馬具多達八組,反映出這個時期契丹貴族的游牧生活方式還很典型。該墓還隨葬了短流注子和碗、盤等瓷器,以及大批鎏金銀器、銅鏡、絲織物等,造型和紋飾都具有唐代風格,反映了漢文化的強烈影響。葉茂台遼墓隨葬以陶瓷器、鐵器和馬具、武器為主,其中「官」款白瓷和越窯青瓷出土數量較多,引人注目。陳國公主墓是隨葬品最為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不僅隨葬了大量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金銀器、銅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瑪瑙、水晶等,同時還有中原、南方生產的精美瓷器,以及來自西亞的伊斯蘭玻璃珍品。
早期契丹貴族的殯葬習俗也很有特色,陳國公主夫婦墓出土兩套完整的殯葬服飾,是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公主和駙馬頭枕金花銀枕,面部覆蓋金面具,腳穿金花銀靴。除面部外,全身罩銀絲網路,頸飾琥珀瓔珞下垂至腹部。女屍頭部上方置高翅鎏金銀冠,雙耳戴珍珠、琥珀耳墜,頸佩珍珠項鏈,兩腕戴金鐲兩對,雙手套金戒指11枚,腰上原束金絝絲帶。
遼寧朝陽發掘的劉宇傑墓和其父劉承嗣、其子劉日泳等墓共6座,出土的劉承嗣祖孫三代的墓誌,記載了五代時期燕王劉仁恭之三子劉守奇降遼,其後子孫在遼為官,家族繁衍,不僅終遼之世,並且下延至金,依據墓誌可列其族系。
早期漢人墓葬以北京發現的應歷八年(958)趙德鈞墓為代表,有前、中、後3室及左右6個耳室,平面均為圓形,壁上有仿木建築結構及庖廚、伎樂壁畫,壁畫的題材和布局尚保存著唐墓的遺風,特點與山西唐代壁畫墓頗多相似之處,仿木建築較為復雜。墓中隨葬物以瓷器為主,其中有定窯、越窯精品,契丹式瓷器極為罕見。較為重要的還有北京門頭溝遼壁畫墓、八寶山遼韓佚墓、河北遷安韓相墓等。
中期遼墓契丹貴族墓中,大型雙室墓有河北平泉重熙十四年(1045)秦晉國大長公主墓,單室墓有遼寧阜新重熙七年(1038)晉國夫人蕭氏墓、義縣清河門1號墓等。墓葬形制和隨葬物都與早期的大致相同,唯墓內宋式仿木建築和壁畫增多。隨葬品中出現了黃釉瓷器,雞冠壺由皮囊式演變為提梁式,並附加圈足,定居生活使攜用的器物固定到居室中來,不少遼墓中已出現廊柱、斗栱壁畫,反映了漢族木結構建築的影響和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變化。
這一時期的漢人墓,有北京豐台重熙二十二年(1053)王澤墓,壁畫雖然殘缺,但墓壁上已砌出雕磚桌椅,說明壁畫與墓內裝飾開始出現新的題材。
晚期遼墓契丹貴族墓中大型雙室墓發現較少,單室墓占絕大多數。墓室平面開始出現八角或六角形的,墓門上都有比較復雜的仿木建築結構。遼寧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用粗大柏木枋構成的八角形疊澀頂大型木槨,是有關遼墓木槨結構第一次發現的完整資料,墓內還出土有保存較好的木床、木桌、木椅。晚期墓墓室內皆置棺床,流行戴銅面具和穿銅絲網路或戴銅絲手套、銅鐵馬具以及三彩釉陶器等富有民族色彩的隨葬物,典型墓葬如內蒙古寧城小劉仗子發掘的5座遼墓、察右前旗豪欠營遼墓。庫倫旗一號墓發現10具屍骨,有男有女,除墓主夫婦外,其餘有可能是殉葬者。除在墓室畫壁畫外,仍流行在木槨內畫各種生活情景畫。隨葬物中景德鎮影青瓷的比例大大增加。遼代特有的黃釉瓷器的數目也顯著增多,大安以後流行三彩器。隨葬品中,馬具簡化,武器消失,契丹人特有的生活用器雞冠壺也不復存在。
晚期漢人墓數量較前大為增加,墓主多是一些地主和中級官吏,以磚築的單室墓為多,也有少數是雙室的,與中原地區北宋末年墓的形制相同。墓室平面或圓或方或多角形,四壁砌雕磚仿木建築和桌椅,並畫彩色壁畫。壁畫題材風格與同期北宋墓相同。該期墓葬幾乎全是火葬墓,以隨葬陶器為主,也有較精美的白瓷和影青瓷。典型材料如內蒙古寧城尚墓、北京大興馬直溫夫婦墓、門頭溝遼墓等,以及遼中京城外的一批漢族中小型墓葬。
2016年1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蓋志庸證實,去年在內蒙古多倫縣發現的遼代貴妃墓主人出自遼朝開國皇後弟弟蕭阿古只一系,是遼聖宗耶律隆緒第一任皇後,後由於宮廷斗爭被貶為貴妃。
去年9月,考古人員在內蒙古多倫縣發現罕見的遼代貴妃墓,墓室為青磚砌墓,平面呈圓形,穹廬式頂。墓門上覆有彩繪,唐風濃郁,色彩艷麗。
考古人員在墓室中央清理出一方墓盒,墓盒表面有陰刻篆體「故貴妃蕭氏玄堂志銘」九個字。但在棺木中,只發現了指骨,經過四次過篩,也沒有發現其他骨頭。
據墓誌可知,墓主人於統和四年(986年)嫁給聖宗,並被立為皇後,育有兩女一男,後由於宮廷斗爭,被貶為貴妃,是遼代後族最為顯赫的開國皇後弟弟蕭阿古只一系。

『玖』 遼代古墓葬法

分布在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各地的遼代墓葬可分為兩類:一是契丹貴族墓,二是漢族官吏和地主墓。前者多分布在燕山以北遼代的上京道和中京道內,東京道的西北部也有發現,而且多聚族而葬;後者則多集中在燕山以南遼代的南京、西京和東京附近。遼墓可分為三期:早期自穆宗應歷八年(958)至聖宗太平十一年(1031);中期為興宗重熙年間(1032—1055);晚期自道宗清寧元年至遼亡(1055—1125)。 早期遼墓以赤峰應歷九年(959)駙馬衛國王墓為代表,有前後兩室及左、右、後3個小室,平面都呈方形,後室四壁圍柏木板,置帶木欄桿的棺床。稍晚的契丹貴族墓也多築有前後兩室,或在雙室墓的前室或單室墓的甬道兩側建左右耳室,平面或方形或圓形,主室內多裝柏木護牆板,葬具多用刻有四神的石棺。法庫葉茂台遼墓石棺外,還置以歇山式頂木屋外槨。哲盟陳國公主墓為磚砌多室墓,由前後室和東西耳室組成,雕磚施彩仿木結構門樓十分復雜,墓道、墓門及長方形前室兩壁均繪有彩色壁畫,內容有男侍女婢、祥雲花卉、日月星辰等,圓形主室也圍以柏木板。 早期遼墓隨葬品極為豐富,特有的雞冠壺數量多,保存著模仿皮囊的平底單孔的原始形態,同時還常伴出有成套武器及完備的馬具。駙馬墓出土馬具多達八組,反映出這個時期契丹貴族的游牧生活方式還很典型。該墓還隨葬了短流注子和碗、盤等瓷器,以及大批鎏金銀器、銅鏡、絲織物等,造型和紋飾都具有唐代風格,反映了漢文化的強烈影響。葉茂台遼墓隨葬以陶瓷器、鐵器和馬具、武器為主,其中「官」款白瓷和越窯青瓷出土數量較多,引人注目。陳國公主墓是隨葬品最為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不僅隨葬了大量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金銀器、銅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瑪瑙、水晶等,同時還有中原、南方生產的精美瓷器,以及來自西亞的伊斯蘭玻璃珍品。 早期契丹貴族的殯葬習俗也很有特色,陳國公主夫婦墓出土兩套完整的殯葬服飾,是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公主和駙馬頭枕金花銀枕,面部覆蓋金面具,腳穿金花銀靴。除面部外,全身罩銀絲網路,頸飾琥珀瓔珞下垂至腹部。女屍頭部上方置高翅鎏金銀冠,雙耳戴珍珠、琥珀耳墜,頸佩珍珠項鏈,兩腕戴金鐲兩對,雙手套金戒指11枚,腰上原束金絝絲帶。 遼寧朝陽發掘的劉宇傑墓和其父劉承嗣、其子劉日泳等墓共6座,出土的劉承嗣祖孫三代的墓誌,記載了五代時期燕王劉仁恭之三子劉守奇降遼,其後子孫在遼為官,家族繁衍,不僅終遼之世,並且下延至金,依據墓誌可列其族系。 早期漢人墓葬以北京發現的應歷八年(958)趙德鈞墓為代表,有前、中、後3室及左右6個耳室,平面均為圓形,壁上有仿木建築結構及庖廚、伎樂壁畫,壁畫的題材和布局尚保存著唐墓的遺風,特點與山西唐代壁畫墓頗多相似之處,仿木建築較為復雜。墓中隨葬物以瓷器為主,其中有定窯、越窯精品,契丹式瓷器極為罕見。較為重要的還有北京門頭溝遼壁畫墓、八寶山遼韓佚墓、河北遷安韓相墓等。 中期遼墓契丹貴族墓中,大型雙室墓有河北平泉重熙十四年(1045)秦晉國大長公主墓,單室墓有遼寧阜新重熙七年(1038)晉國夫人蕭氏墓、義縣清河門1號墓等。墓葬形制和隨葬物都與早期的大致相同,唯墓內宋式仿木建築和壁畫增多。隨葬品中出現了黃釉瓷器,雞冠壺由皮囊式演變為提梁式,並附加圈足,定居生活使攜用的器物固定到居室中來,不少遼墓中已出現廊柱、斗栱壁畫,反映了漢族木結構建築的影響和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變化。 這一時期的漢人墓,有北京豐台重熙二十二年(1053)王澤墓,壁畫雖然殘缺,但墓壁上已砌出雕磚桌椅,說明壁畫與墓內裝飾開始出現新的題材。 晚期遼墓契丹貴族墓中大型雙室墓發現較少,單室墓占絕大多數。墓室平面開始出現八角或六角形的,墓門上都有比較復雜的仿木建築結構。遼寧翁牛特旗解放營子遼墓用粗大柏木枋構成的八角形疊澀頂大型木槨,是有關遼墓木槨結構第一次發現的完整資料,墓內還出土有保存較好的木床、木桌、木椅。晚期墓墓室內皆置棺床,流行戴銅面具和穿銅絲網路或戴銅絲手套、銅鐵馬具以及三彩釉陶器等富有民族色彩的隨葬物,典型墓葬如內蒙古寧城小劉仗子發掘的5座遼墓、察右前旗豪欠營遼墓。庫倫旗一號墓發現10具屍骨,有男有女,除墓主夫婦外,其餘有可能是殉葬者。除在墓室畫壁畫外,仍流行在木槨內畫各種生活情景畫。隨葬物中景德鎮影青瓷的比例大大增加。遼代特有的黃釉瓷器的數目也顯著增多,大安以後流行三彩器。隨葬品中,馬具簡化,武器消失,契丹人特有的生活用器雞冠壺也不復存在。 晚期漢人墓數量較前大為增加,墓主多是一些地主和中級官吏,以磚築的單室墓為多,也有少數是雙室的,與中原地區北宋末年墓的形制相同。墓室平面或圓或方或多角形,四壁砌雕磚仿木建築和桌椅,並畫彩色壁畫。壁畫題材風格與同期北宋墓相同。該期墓葬幾乎全是火葬墓,以隨葬陶器為主,也有較精美的白瓷和影青瓷。典型材料如內蒙古寧城尚墓、北京大興馬直溫夫婦墓、門頭溝遼墓等,以及遼中京城外的一批漢族中小型墓葬。

『拾』 遼代貴族的陪葬方式

契丹早中期葬式為樹葬加火葬

樹葬加火葬是契丹建國前葬俗的主流。樹葬是源於原始民族普遍流行的天葬。即將死者屍體置於深山或者郊野的大樹上,任其腐化。契丹族的天葬在《北史·契丹傳》、《契丹國志》中均有記載,而且逐漸和火葬相結合。契丹先民「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但以其屍置於樹上,經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舊唐書·契丹傳》中不僅有相同的記載,而且記道:「子孫死,父母晨夕哭之;父母死,子孫不哭。」反映了早期契丹貴少賤老的習俗。這種古老的葬式可歸結為火葬,但又不同於以後直接焚屍的火葬。是古老天葬的一大進步,即不是將屍體放在野外永遠不管。這種葬俗在民間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樓鑰奉使金朝路過契丹地區,曾見契丹置屍木上,並記到:「道中有一曬屍棚,其俗,行有死者,不理,立四木高丈余,為棚其上,以荊棘覆其屍,以防鴟梟狗鼠之害,立一碑以記其姓名年月。」(樓鑰《玫瑰集·北行日記》)。焚屍火葬在僧人和平民間盛行,後又逐漸演變成焚屍土葬。

中後期為火葬加土葬

火葬加土葬是契丹與漢族交往增多而使葬俗引起的變化。隨著遼朝經濟、文化的不斷進步,契丹的葬式逐步由天葬、火葬向土葬過渡。特別是遼朝晚期,是契丹墓葬構築史上的「繁榮」時期。不僅形制多樣,而且磚、木、石混合的仿木結構大量用於墓室建造,普遍出現斗拱,室內裝飾已變成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縮影。

早期由於經濟原因,契丹平民死後經火化,只是將骨灰盛於陶罐、小石棺內了事,甚至還有多人用一個骨灰罐的。在遼上京地區曾發現有契丹族大量的火葬墓,其中就有「氈帳式」陶質骨灰罐和瓷質骨灰罐,有的還有鹿、魚等紋飾,反映了契丹族游牧、漁獵的生活習慣。在平泉縣發現的小型石棺則呈「屋頂式」,反映了契丹中後期居住環境的漢化情況。小石棺有長方形、正方形等形制。在遼代的木製骨灰匣中,既有正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還有無底的。至遼聖宗時期,契丹人還不使用棺材。因宋使章瀕於天聖(1023--1032年)中死於遼境,無有棺材,「輿至范陽方就殮」,自此後,遼人才造數口棺材,「各使入境,則載以同行」(沈括《夢溪筆談》)。

契丹墓坑形制有土坑豎穴墓、土坑火葬墓、石棺墓等。墓室有單室、雙室、多室等。除土坑墓外,還有磚室墓和石砌墓。即有單人墓,又有雙人墓,還有多人合葬墓,後者多是為主殉葬或僧侶的合葬墓。平泉縣台頭山鄉小吉溝村70年代末發現的遼墓就是一座多室墓,包括一個主室和兩個耳室。平泉馬盂山地區發現的13座遼墓中,既有單室墓,又有多室墓。既有圓形的,又有八角形的。而遼聖宗的陵墓有前、中、後三個正室,四個側室,以後室為主。

大多數遼墓都砌有屍床,這是契丹族獨有的葬法。即將木棺或石棺作為葬具放於屍床上。皇帝和大貴族屍床上還罩有小木帳,有的還懸垂帷幔。有的棺前還有供桌。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及與中原漢族農耕文化的融合,後期的墓葬,特別是貴族則多採取土葬方式,而且陵墓建築講究,陪葬品亦多。帝陵和大貴族墓更為奢侈。遼墓陪葬品多為金銀飾品、生產生活用品。值得一提的是,遼瓷是重要的陪葬品,特別是遼代典型器物雞冠壺,出土較多。出土的契丹馬具也為數不少。

契丹墓葬的形制

契丹墓葬不留墳頭,是故至今仍有許多墓葬不為人們所知。契丹皇帝和大貴族的陵寢,需按照堪輿之術,選「背山、面水、向陽」的風水寶地,鑿山為殿而葬之。砌穹隆頂和彩繪壁畫是契丹墓的典型特徵。穹隆頂及墓室均為青磚或石塊壘砌。後期墓制多演變成長條形,也曾發現過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墓葬。有條件的墓室地面還用青磚或條石錯縫鋪就。棺為石棺或木棺。較大型墓葬還有墓道和墓門。多數契丹墓葬內都有墓誌一盒,以記死者生卒年月、埋葬時間和地點、族屬、家庭成員、功績等。帝陵地面有神道,神道帝還建有祭殿、享堂和膳房。排列有石羊、石虎、狻猊、麒麟、石人等石刻。關於壁畫,多繪祥雲、飛鶴、蓮花於穹隆頂。墓壁則多繪主人生前生活場景,如出行、畜牧、狩獵、烹飪、飲宴活動及侍僕、花卉、吉祥圖案等。皇帝及貴族墓墓壁因用柏木「裝修」,壁面平整,工匠們就在用白灰粉刷過的壁上創作。而一般的墓葬則是將墓壁用草泥抹平,然後在抹一層白灰,干後再在上面作畫。由於契丹墓壁畫用金屬顏料繪制,非經破壞,若干年後仍光彩奪目、栩栩如生。個別的貴族墓棺材和覆屍小帳上也繪有壁畫。因為遼代繪畫作品傳世甚少,其壁畫是我們了解其繪畫藝術的重要渠道。葬於平泉縣蒙合烏蘇鄉八王溝的遼大長公主墓在被盜後仍殘存三幅壁畫,在其周圍還發現了四個被盜的多室壁畫墓。契丹貴族墓葬的石棺還要進行雕刻,一般為抽象化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棺前刻門吏,棺蓋亦刻牡丹、飛鳳等各種美麗的花紋。

契丹墓中還有葬木俑的習俗。這種葬式僧侶居多。木俑一般用柏木按死者生前的容貌雕刻。有的用一塊木頭雕成,有的用幾塊木頭雕成。頭、軀干、四肢各關節用木榫連接,所以很多部位是活的,甚至可將木俑做成不同的姿勢,或坐或卧,或四肢屈伸。有的還在頭、軀幹部位鑿出長方形槽,放入死者相應部位的骨骼或骨灰,以示埋葬的死者真身。而木俑又代替了骨灰匣。木俑還要著合體的衣飾。契丹族篤信佛教,因此貴族中也有用木俑、石俑作陪葬的。

契丹族有「燒飯」的習俗。還源於古代靈魂不死的觀念。死者葬後,每逢朔、望、節辰、忌日等,有焚燒酒食,祭祀亡靈的儀式,名曰「燒飯」。此俗由契丹族創建,女真、蒙古等族沿襲。《虜廷事實》就曾記金、元時;「嘗見女真貴人初亡之時,其親戚、部曲、奴婢設牲牢、酒饌以為祭奠,名曰『燒飯』。」現平泉一帶城鄉居民中仍普遍存在。甚至還發展成了每逢年、節,在十字路口焚燒白酒、點心、水果、紙錢,遙祭亡故親人的習俗。

熱點內容
新歌荷花情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974
北京辦公室綠植租擺 發布:2025-05-18 03:36:54 瀏覽:590
多想摘一朵 發布:2025-05-18 03:29:40 瀏覽:520
玫瑰糠疹陰部 發布:2025-05-18 03:29:39 瀏覽:644
紫霞仙女蘭花是建蘭嗎 發布:2025-05-18 03:29:28 瀏覽:497
源益花卉種業 發布:2025-05-18 03:24:24 瀏覽:701
七夕成年禮 發布:2025-05-18 03:23:46 瀏覽:626
吃西蘭花會脹氣嗎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911
山茶花的形狀是什麼 發布:2025-05-18 03:11:54 瀏覽:211
梅花檔案南雲 發布:2025-05-18 03:07:34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