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交流的作品
Ⅰ 中國傳統插花作品
中國插花(chinesefloarr)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ikebana)源於古代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其根本在於不斷創造新興之美,藉此宣洩內心的慾望與情緒,屬濃縮化和誇張化的生活。文字、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任何可以表達美的行為或事物,皆屬藝術。
象徵意義
中國插花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及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主張「天人合一」,視自然界的花草樹木更是有靈性、有情感之物,所以中國人歷代都有寄情花木之風,賦予各種花木許多象徵性和寓意,被人格化和神化,藉以明志,寄託情思,舒展情趣。在插花中也自然視各種花材不單純是造型的素材與表現形式美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是構思傳情的語言和工具,是創造和表現意境美的重要要素。因此自古以來,插花以凡材必有意,意必吉祥為創作的中心與主題,以追求枝情花韻之美,突出花品花格的表現為最高藝術境界。
此作品為傳統插花傾斜式花瓶插花,傳統插花花藝有六大容器分別為:瓶、盤、缸、碗(缽)、籃、筒。
Ⅱ 優秀的插花作品有哪些
1、優秀的插花作品,如下圖所示:
Ⅲ 插花作品名稱及意義
插花越來越受人們關注,家庭插花更是備受喜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插花作品名稱及意義,歡迎閱讀與收藏。
1、牡丹
牡丹、玫瑰,既有風格又有意境,簡單的花瓶,恰好襯托出花的綻放。粉色是很多場合必備的色彩,有了它們的襯托氣氛會更加融洽甜蜜。
2、荷花
精美的瓷器,配上鮮花,是純粹的美。普普通通的搪瓷碗放上鮮活植物,插上綉球花,或是最上層的要屬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淡淡的的具有超凡脫俗的氣質。
3、棕葵葉
蛋糕托盤,擺上棕葵葉,插上綉球,放些點心等,就是一個極好的插花了。把枝條有序地插在其中作為裝飾。插花和水培植物將是餐桌上最動人的美景。
4、玫瑰
多種色彩玫瑰花的花球,在餐桌上盛放,餐桌旁的人兒都融化在愛情里了。甜蜜溫馨就是在氣氛達到高潮時,表白你的愛情。
5、嘉蘭花
嘉蘭花,相思豆,放入托盤中作為餐桌裝飾,紅火喜慶。期盼和這喜慶都融為一體,你的心代表著什麼,花語也就向人們述說著什麼。
6、牡丹花
牡丹花、五代果放在圓形碗狀花器中,喜慶十足,也是吉祥的表達。花團錦簇怎能少了那一些些綠色呢?有得那點點的綠色襯底才會更加突出粉色的`稚嫩。
7、綉球花
綉球花的花語是希望,它圓形的花朵、美麗的姿態象徵著與親人之間斬不斷的聯系,無論分開多久,都會重新相聚在一起。
8、菜莖
菜莖、花朵的插花藝術:菜莖、花朵,高高低低地用絲帶束起來,誰說這不是插花藝術呢?
9、白玫瑰
綉球花、白玫瑰綉球花、白玫瑰,綠色花瓶,超凡脫俗的氣質,這樣的插花在餐桌上絕對養眼。
10、薰衣草
碗碟中的薰衣草把薰衣草系成一小束,用漂亮的裝飾帶系緊放在小碗上,就能提升餐桌景緻。
拓展:延長插花作品生命的秘訣
水中浸泡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會在製作前將植物放在水中3個小時。將底端剪成斜面,在放入水中前將花朵(比如鬱金香和玫瑰)用紙包起來。
修剪枝條
所有的枝條都應該剪成斜面,因為這樣可以增加吸水面積。對於木質枝條、松枝和櫻桃木,可以在枝條底端切一個垂直口或者十字形切口。
水下剪枝
所有的植物都應該在水下修剪,以便吸收更多的水而不是空氣。
沸水
將枝條根部在沸水中浸10-20秒。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大麗菊、玫瑰和大波斯菊等花。為了讓剛開始枯萎的花朵保鮮,再次修剪枝條,用紙包裹住並再一次浸泡到沸水裡。
酒精
將剛採集下來的枝條根部浸泡在清酒或者威士忌中5分鍾,之後再浸泡在水中。在製作作品之前重新做一遍這個流程,這個方法適合於楓樹、紫藤、梔子花、芒草以及綉球花。
薄荷精華
將薄荷精華稀釋在玻璃杯中,然後把枝條根部浸泡其中2-3分鍾。這個方法適用於大麗菊、甘薯、鐵線蓮、三角梅和翠雀花等。
鹽
在枝條根部抹上鹽,然後浸泡在水裡,這個方法適用於海芋、毛莨和大波斯菊。
明礬
首先用一個小榔頭把枝條底部砸碎,然後把明礬揉在枝條上。在使用之前先將枝條浸在水中,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處理向日葵和牡丹。
燒枝條
把枝條底端放在火上烤約10秒鍾,或者等它碳化之後立刻放入水中,這個方法適用於青箱、牡丹、玫瑰和風鈴草。
醋
有些植物在醋中浸泡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將醋倒進玻璃杯里,輕輕捏碎枝條底端,然後把它浸泡在醋中1-2分鍾,這個方法適用於芒草和金銀花。
審美特徵
1、 鮮活性
作品多是以鮮切花為花材創作而成的,完成的作品充滿生機和活力,有一股水靈鮮活、清新迷人的魅力,令人有置身於大自然之中的愜意感受,從而使其觀賞價值倍增,徜徉其中美不勝收。這是乾花或人造花作品無法相比的。這也正是鮮花插花大行其道,在插花花藝領域獨領風騷的根本原因。
2、瞬時性
由於鮮切花是由植物活體上剪切下來的,是有生命的,有其生長、開花、結果、凋謝的生理活動過程,因為離開母體,受到損傷,不能及時地、不間斷地得到水分和養分的供應,加上環境的影響,大大加快了凋謝和萎蔫的速度。所以,鮮花插花是一種瞬時性的藝術品,一般只能維持2 ~ 3天時間,以插後當天效果最好,有經驗的人都是在插花花藝展覽開幕時去參觀欣賞。
3、 藝術性
插花花藝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其作品的插作是一種藝術創作活動,遵循著藝術創作的規律。作品雖然是源於自然,但又高於自然 ,所謂高於自然 ,就是人為的藝術加工,加以典型化,傾注作者的靈感和激情,形成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藝術性的高低,是評價一件作品優劣的重要標尺。
4、 技藝性
插花花藝有很強的技藝性,技藝是完成優秀作品的有效手段。它直接關乎作品藝術水平的高低。為了創作出豐富多彩的高質量作品,人們不斷開發創造出許多新的插作技藝,為插花花藝提供了多種多樣、方便快捷的插作手段。技藝水平的高低,也是品評作品優劣的一項標准。
5、 綜合性
插花花藝作品的創作活動是一項綜合工程。在學科上講,它牽扯到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病蟲害防治、園林學、建築學、歷史學、文學、民俗學、色彩學等;在藝術上牽扯到繪畫、書法、美學等;還有陶瓷、紡織、編織、鐵藝等等。從陳設環境來講,又有諸多要考慮的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體量、色彩等。可見要想插好一件作品,是以上各個方面有機結合的產物。
Ⅳ 上海花藝協會梁勝芳老師春季插花的代表作品有哪些急!
梁老師的作品有:春華秋實、心語、世紀之門、寶貴祥和、驛動的心、春天的旋律、時空隧道、鱗次櫛比等等。
Ⅳ 插花比賽作品分享是
插花比賽作品分享是花藝交流。
插花亦可稱為插花藝術,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
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中國插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插花源於古代民間的愛花、種花、賞花、摘花、贈花、佩花、簪花。
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觀賞者情感產生反應的要素有三點:
一是創意或稱立意,指的是表達什麼主題,應選什麼花材。
二是構思(或稱構圖),指的是這些花材怎樣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出各自的美。
三是插器,指的是與創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
三者有機配合,作品便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要有一個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插花作品與環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裝飾需依環境及場合的性質而定,不同場合和對象要用不同的花材。
如盛大集會商廈、酒樓開業,以及宴會廳等隆重場合的喜慶用花,花材色彩要鮮艷奪目,花形碩大,以展示熱鬧、有氣派;反之,哀悼場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凈如白色、黃色花材,藉以寄託哀思。應用插花來烘托氣氛、渲染環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Ⅵ 插花藝術|各個時期的主流花型
花道的歷史其實就是「型」的歷史,以室町時代的「直立花」為起點,花型的改變經歷了江戶時代前半期的「立花」,後半期的「生花」,明治時代的「盛花」,昭和時代的「自由花」,二戰後的「造型花」……每個時代都創造了各種新的花型。
雖然順應時代的要求誕生了多種嶄新的花型,但是花道家們並沒有拋棄舊的花型,都完整地保存並傳承下來。那麼,讓我們沿著時間的長河,追溯一下各個時代主流的花型。
▲ 直立花: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花型
▲ 時間:室町時代
▲ 主要用途:和式會客間裝飾物
▲ 表現特點:中心位置垂直豎立一根枝條,稱為「真」,然後在其周圍添加應季的花草作為輔助,這些輔助稱為「下草」
『仙伝抄』中的直立插花
背景: 在直立花之前,插花的風格偏重於自然風。保持植物原本的自然形態,隨意投入花器之中,自然隨性是當時的主流。進入室町時代後,在和式風格室內裝飾的擔當者中,出現了專門對花藝設計表現出特殊才能的群體,他們確立了花的構成論,最大限度表現自然花卉的個性,在選定的花器中將自然之美重新組合構架,形成了系統的理論。插花由無規則的自由表現演變為按照統一規定設計組合的形式。
代表人物: 建構了東山文化的將軍足利義政,作為強大的後援支持了當時的文化發展。當時活躍的花道家,有池坊專應(1482-1543)和擁有阿彌稱號的文阿彌。這兩位名人一直作為競爭對手被人們比較評論。池坊專應偏重於對達官顯貴展示花藝,並且將自己獨特的花藝理論宣傳推廣,著有《池坊專應口傳》等影響深遠的著作。而文阿彌的花作偏重於當時的世俗風氣,表現出的意境是將自然完整地再現於花器之中。
▲ 立花:大名官邸與書院插花
▲ 時間:江戶時代
▲ 主要特點:豪華、繁復、華麗
立花図屏風(江戸時代)
背景: 室町時代的直立花雖然只是和式房間裝飾的一個構成要素,但在當時,插花已經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受到大眾的鑒賞品評。通過增加花材的數量和種類,逐步形成了大型花作的創作,於是誕生了與大名官邸書院相得益彰的富麗花型「立花」。發展:起初僅僅在直立花中起輔助作用的「下草」,花材種類逐漸多樣化,形成了立花「心、副、請、正心、見越、流枝、前置」這七個特有的構成要素,也成為「七道具」。因為每根枝條都有各自的含義作用,於是形成了「役枝」這個概念。之後,在江戶時代後半期,誕生了在大型的枝幹上嵌入枝條的手法,稱為「胴作」。原有的七種基本部分之上加入「控」和「胴」的製作手法,發展成為表現形式更加充實豐富的「九道具」。
大致而言,立花是一個圓形的設計。在中心位置固定好「心」,然後從中心向前後左右分化出分枝,向周圍延伸擴展。但是,花材伸入水面之下的根部到顯露於水面之上的特定高度的枝條都要求筆直挺立,需要去掉多餘的枝葉,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雖然立花通常使用體型較高的瓶狀花器,但也會使用廣口、上端為水盤設計的特殊花器。在水盤中鋪滿砂礫之後創作的立花成為「砂物」,砂物也屬於立花的一種表現形式。
池坊550年祭復原的《前田邸大砂物》
代表人物: 為了支持立花的創作,後水尾天皇(1596-1680)在皇宮中頻繁舉辦立花展會。這一時期令人矚目的花道家有立花高手二代池坊專好(1570-1658),創作了當時堪稱巨型「砂物」的大住院以信(1607-1696),以及不拘泥於固定形式,追求立花自由創作的富春軒仙溪等。代表書籍:在元祿期(1688-1704),立花逐漸在富裕的市民階層流行開來。民間出版的以《立花大全》(1683)為代表的含有大量圖片的書籍,促進了立花的普及。立花在當時還成為成年男子的必修品味課程。
▲ 生花
▲ 時間:江戶時代後半期
▲ 特點:簡潔、以儒學思想為理論基礎,發展出「天、地、人」為基本元素的花型
『古代生花図巻』
生花図屏風江戸時代初期の作品蒼風のコレクションの一つ
背景: 到了江戶時代後半期,引領時代進步的不再是特權階級而是富裕的市民階層,他們成為新興文化的重要推手。復雜的立花難以為大眾所廣泛接受,為了順應市民階層的審美,誕生了僅由三根役枝構成了簡潔花型。生花的特點:在當時,這種新的花型被稱為「生花」(讀作IKEBANA),而之後「IKEBANA」這個詞演變為日本插花藝術的總稱。由此可見,這種「生花」得到了空前的推廣和普及。為了區別於日本插花藝術總稱,江戶時代後半期,在特指花型的場合中,雖然仍寫作「生花」,但一般讀為「SEIKA」或「SYOUKA」。與「立花」一般製作成圓形不同,生花一般製作成豎著分割的半圓形。與「立花」相同,三根枝條的根部要除去多餘的枝葉,將它們固定在一起,立於水際之上。但是,與立花筆直向上的插法不同,生花的主枝向左或右傾斜30°,這是生花的一大特徵。
生花的組成: 雖然生花的重要構成要素都是三根高度不同的役枝,但是因為各流派的手法相異,三根枝條的具體叫法是不同的。以高低為序,池坊稱為「真、副、體」,古流稱為「真、流、受」,未生流稱為「體、用、留」,遠州流稱為「真、行、留」等等。然而,這里只是單純的稱呼上的不同,在它們的含義中都能捕捉到與「天、地、人」相對應的意味。三根枝條的長度比例,在各個流派的具體實踐中也是有差別的。
左:池坊生花,右:龍生派生花
▲ 盛花:新興植物的運用
▲ 時間:明治時代(1868年–1912年)
▲ 特點:扁平的廣口水盤中製作,如在水中盛放,花腳在水平方向平鋪開
背景: 隨著明治時代的文化開放,西洋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以及文化風俗大量傳入日本,花藝設計也受到西方的影響,西洋的園藝植物逐漸流入日本,得到了廣泛的栽培。以往日本的花道作品都是把枝當做中心的,所以花型多用綿長、彎曲的枝條。而西洋的園藝植物相比長度較短,過於筆直、缺乏變化,顯得較為單調。如何將外來的植物更有效地運用於花道作品中成為一個課題。於是利用西洋花材在廣口水盤中創作鮮花的嶄新花型---盛花應運而生。
▲ 自由花:運用植物的藝術
▲ 時間:昭和初期(1926年昭和元年)
▲ 特點:抽象、自由、以強調創作思想為核心
背景: 與大正民主運動相呼應,美術界也掀起了追求自由、個性的風潮。在這一歷史洪流中,從大正時代開始一直到昭和初期,強調創作思想的「自由花」出現並開始流行。發展:當時的花道家們從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等抽象派畫家、藝術大師們的理論和抽象繪畫手法中汲取精華,確立了如點、線、面三要素的構成設計理論。也就是從這個時代起,乾燥花素材,經過人工加工過的特殊素材,植物以外的各種奇異素材開始大量使用在花藝創作上。
左為插花作品,右為美國抽象派畫家Jackson Pollock作品
自由花是以抽象、自由的造型設計為特徵,是使用植物素材的另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同於立花、生花,需要役枝來決定花型的方向;自由花更注重的是創作者本人的個性。
「自由花」,不是任意而為、毫無章法的無流派產物,它是一種新的花型,需要從專門的花藝教室習得。
▲ 造型花:前衛插花
▲ 時間:大正時代末期
▲ 特點:雕塑藝術,使用金屬、石頭、玻璃等大膽元素
敕使河原蒼風 「古事記連作鳥髪(とりかみ)」
背景: 大正時代末期在美術界興起的前衛美術運動也同樣席捲了花道界,對過度囿於古典型式、缺乏獨創性、陷入形式主義、定格化的花道提出了質疑。昭和五年(1930),由庭園設計師、評論家重森三玲,刺史河原蒼風(草月流初代家元)等提出了「新型花道宣言」,倡導傳統花道的解體。花道藝術近代化的這股洪流與戰後前衛插花藝術相交融,積極地使用金屬、石頭等大膽的元素,並且能看到不使用花器的空間造型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不使用鮮花僅使用石膏塗抹枯枝為素材的作品,甚至有拋棄植物素材,利用鐵製品構架的作品登場。「這還能稱之為花道嗎?」引起了廣泛的爭議。(日本前衛插花藝術家中川幸夫以及作品,請點擊鏈接)發展:前衛插花藝術運動結束於超越現實的「造型花」。「造型花」雖然處於「自由花」延長線的位置上,但更准確地說,「自由花」是抽象的繪畫,「造型花」是雕塑藝術。現在,前衛插花運動已經告一段落,更傾向於對古典進行重新評價和繼承。
2019年6月草月流宮城県支部展「花迴廊」(家元出品)
花道的舞台藝術:家元いけばなLIVE IN 高崎(2014年)
花道作品的「型」,經歷了直立的「立花」,傾斜的「生花」,水平方向發展的「盛花」,以及重視創作者個性的「自由花」以及前衛插花運動中的雕塑藝術「造型花」這一發展過程。綜上所述,各個時代產生的花道之型,無不是當時的主流文化思想及世界觀的體現。
未生流作品
時代的變遷,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及審美的變化等,都在促進花道的不斷發展與前進,我們希望在之後的分享之路上,向大家介紹花道及其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希望更多喜愛花道的朋友與我們互動,提供斑斕的想法,攜手相勉。
Ⅶ 中式插花作品名稱和寓意
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視為清凈高潔,稱為凈友,常用於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稱為「花中之王」,是富有和顯貴的象徵,是唐代宮廷插花的主要花枕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
桂花,是官運亨通、文思長進和中秋團圓的象徵;竹,是虛心和忠誠的象徵;松,是威嚴與長壽的象徵等等。另外,一些品高韻勝的花材組合一起,或根據它們的習性、或按照它們的名稱的諧音,賦予一定的寓意。如玉蘭、海棠、牡丹組合一起,名為「玉堂富貴」。
松、竹、梅,名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等。民間還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習俗,這些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傳統插花作品在花材自然美的基礎上又被賦予更多精神上的意義,從而更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更充滿了詩情畫意的魅力。
Ⅷ 插花作品(圖)
2枝白百合、玫瑰、康乃馨、滿天星、綠葉,單面插花 白色香水百合11朵,尤內加利1扎。藍色大張皺紋容紙1張圓形包裝,綠格手揉紙1張托底,褐色繩束扎 2支香水百合,26支非洲菊,6支昌蘭,6支泰國蘭及配葉(桌面花藍) 5枝多頭粉百合,加黃金草,紫色紗網包裝,紅色絲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