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川芎花語

川芎花語

發布時間: 2022-04-21 14:14:37

A. 什麼是莘夷花

  1. 莘夷是中草葯,是玉蘭、武當玉蘭等植物未開花的花蕾,不要用開過的,它是開竅葯,可以治版療鼻炎或是感權冒時候鼻子不通氣的,沒什麼毒副作用。莘夷花,微澀微潤」——壽山月尾紫,山中早已無此石種。

  2. 辛夷花,別名有林蘭、桂蘭、杜蘭、木蓮、木筆、黃心、紫玉蘭、女郎花,拉丁文名:Magnolia denudata Desr.為木蘭科,落葉喬木植物。辛夷的 花蕾,性溫 味辛、歸 肺、 胃經。因它辛散溫通、 芳香走竄、上行頭面、善通 鼻竅、因治鼻淵頭痛要葯,同時只要適當配伍它偏寒偏熱均可應用,葯用價值頗高,內服外用都有較好的 療效。

(1)川芎花語擴展閱讀:

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為木蘭目、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別名白玉蘭、望春、玉蘭花。 原產於中國中部各省,現北京及黃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

木蘭科玉蘭亞屬,落葉喬木。花白色到淡紫紅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狀,花先開放,葉子後長,花期10天左右。中國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觀花樹木。上海市市花。玉蘭花外形極像蓮花,盛開時,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B. 中醫有個葯名 這個字叫什麼不知道,誰知道告訴我

梔子、川芎,樓主的文字更正。

從全方來看,行氣葯居多,其次為健脾化濕消食祛痰葯,而且這個病人還有點汗多。

治療效果怎麼樣?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病人的病情是要辨證論治的,不是看看葯方就知道效果的。

C. 葯用觀賞植物有哪些

葯用植物:廣義、狹義之綜合:凡是能治療、預防疾病和對人體有保健功能的植物。

葯用觀賞植物:具有觀賞性質的葯用植物。

1、牡丹——花中之王:

學名(拉丁名):Paeonia suffruticosa.

英文名:Tree Peony

科名:芍葯科芍葯屬

種植:自然式孤植、叢植或片植。應用更是靈活,可催延花期,四季開花。根、皮入葯,花瓣可釀酒。舊以花朵形態分為葵花形等。新花型分為: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千層台閣型、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綉球型、樓子台閣型。

2、百合,別名:喇叭筒、葯百合;

代表純潔,百年好合。

香水百合,產自於澳洲,栽培以南京、宜興、蘭州為主。

法國國花並非百合。

百合,原產於亞洲,生長於微酸性至中性土壤中。

百合鱗莖主要用於潤肺止咳、清心安神,其他功效有,美容養顏,抗癌防癌,保護胃黏膜,增強食慾、輔助消化,含糖量較高,以澱粉為主(糖尿病患者少吃為好);性偏寒(不宜多用)。食用以湖南、安慶的為主。

保健食譜:鮮百合燉雪梨、燉銀耳、桂圓蓮子等。

花語:略。

百合之重要品種——卷丹,又稱虎皮百合,多產於我國、日本。

3、芍葯不僅是名花,而且根可供葯用。根據分析,芍葯根含有芍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種而異。中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葯的根,它是鎮痙、鎮痛、通經葯。對婦女的腹痛、胃痙攣、眩暈、痛風、利尿等病症有效。一般都用芍葯栽培種的根作白芍,因其根肥大而平直,加工後的成品質量好。野生的芍葯因其根瘦小,僅作赤芍出售。中葯的赤芍為草芍葯的根,有散淤、活血、止痛、瀉肝火之效,主治月經不調、痰滯腹痛、關節腫痛、胸痛、肋痛等症。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葯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葯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葯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葯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葯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葯。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葯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葯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葯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葯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葯配香附、八月扎、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臟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葯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葯常見芍葯,芍葯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

4、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溫。入肺經。能祛痰止咳,並有宣肺、排膿作用。
出處:《神農本草經》
功效分類: 止咳葯、祛痰葯。
相關葯材: 洱源土桔梗、 桔梗蘆頭、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

D. 有關芍葯花的資料

芍葯花大且美,有芳香,單生枝頂;花瓣白、粉、紅、紫或紅色,花期4一5月。古人評花:牡丹第一,芍葯第二,謂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因為它開花較遲,故又稱為「殿春」。

目錄

形態特徵
繁栽要點
栽培簡史
田間管理
病蟲害防治
採收及加工
生物學特性
功效作用
花茶喝法
歷史記載
芍葯花語
民間傳說形態特徵
繁栽要點
栽培簡史
田間管理
病蟲害防治
採收及加工
生物學特性
功效作用
花茶喝法歷史記載芍葯花語民間傳說展開 芍葯花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學名:Paenoia albiflora 英名:Common Peony別名:沒骨花、婪尾春、將離、殿春花 科名:芍葯科 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質根。莖叢生,高50cm-100cm。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通常3裂,長圓形或披針形,葉脈帶紅色。花單生於莖頂,花梗長,花色有白、粉、玫瑰等色,少有淡綠色,花形變化多。
編輯本段繁栽要點
繁殖以分株為主,於秋季9月-10月上旬(白露至寒露間)進行。栽培以入土2厘米適宜。芍葯郵票(3張)芍葯(9張)播種多用於育種及培養根砧時用。耐寒,北方可露地過冬,而地上部於10月下旬於11月上旬枯死,次年又生長開花。喜向陽,但稍予庇蔭,開花也佳。喜沙壤土,喜排水良好,故低窪及鹽鹼地均不宜栽種。 芍葯2
湘雲眠芍(10張)芍葯國畫(9張)不同形狀的芍葯花照片(20張)
編輯本段栽培簡史
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歷史,與牡丹並稱「花中二絕」,自古有「牡丹為花王,芍葯為花相」的說法。《詩經.鄭風》(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中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的記栽。作為觀賞植物栽培,最早見於晉代(公元265年-420年)崔豹的《古今注》中,已有重瓣品種。隋代已有園藝栽培,經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種增芍葯花
多,宋代以揚州栽培最盛,元明時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陳子的《花鏡》記載了88個品種。1949年後,各地栽培漸多,品種達200餘。歐洲的芍葯栽培,是從中國引進栽培品種後開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葯相贈,表達結情之約或惜別之情,故又稱「將離草」。唐代詩人柳宗元及宋代詩人陳師道均譜寫過生動的、讓人回味的詠芍葯詩篇。由於芍葯適應性強,管理粗放,各地園林中普遍栽培,或形成專類的園中園,或用於花境等自然式花卉布置,又適於作切花。室溫18-28℃條件下,水養可維持4天-7天。如含苞待放時切取,置5℃條件下,可保持30天,成為當今普遍應用的切花之一。根可入葯。 芍葯,一名白木。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編輯本段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早春鬆土保墒。出苗後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淺,以免傷根死苗。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在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安徽亳州常用「劈壟亮根」法,即在種植後第2年5月上旬,將芍株周圍的土,輕輕撥開,讓根部稍稍露出,晾5-7天,再培土擁根,可以提高地溫,並殺蟲滅菌,達到增產效果,但晾的時間不宜過長。 2.追肥 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糞尿,第2次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公斤,第3次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 500-2 00公斤。第3年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750公斤,腐熟餅肥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 000公斤;11月間施廄肥1 500-2 000公斤。第4年收獲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 000公斤,加硫酸銨1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於植株兩側開穴施下。 3.排灌 芍葯喜旱怕澇,一般不需灌溉,嚴重乾旱時,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節,及時清溝排水,減少根病。 4.摘蕾 為了使養分集中供根部生長,每年春季現蕾時及時將花蕾摘除。
編輯本段病蟲害防治
1.病害 葉斑病:常發生在夏季,主要危害葉片。病株葉片早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發現病葉,及時剪除,清掃落葉集中燒毀;發病前及發病初期噴1∶1∶100 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多次。 銹病:危害葉片,5月上旬發生,7-8月嚴重。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收獲時,將殘株病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病原菌;發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鈉4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多次。芍葯花
灰霉病:危害葉、莖、花各部分,開花後發生。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發病嚴重,使葉片枯死脫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清除被害枝葉,集中燒毀;雨後及時清溝排水,田間通風透光;選無病芍芽作種,並用65%代森鋅300倍液浸泡10-15分鍾後下種;發病初期噴1∶1∶100的波爾多液,每隔10-14天1次,連續3-4次。 軟腐病:病原菌從種芽切口處侵入,是種芽貯藏期間和芍葯加工過程中的一種病害。防治方法:種芽貯放要選通風處,使切口乾燥,貯放場所先鏟除表土及熟土後,用1%福爾馬林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噴灑消毒。 2.蟲害 蠐螬和小地老虎,按常規方法防治。
編輯本段採收及加工
1.採收 白芍於栽種後3-4年採收。採收季節,浙江於6月下旬-7月上旬,安徽、四川等地於8月間,山東於9月間。過遲根內澱粉轉化,乾燥後質不堅實,質地輕泡。選擇晴天,割去莖葉,挖出全根。除留芽頭作種外,切下芍根,加工葯用。一般畝產鮮根700-800公斤。 芍葯花
2.加工 將芍根按大、小分開,在沸水中燙泡5-15分鍾,燙時勤翻動,待芍根表皮發白,無生心,有香氣時,迅速撈起放入冷水裡浸泡,隨即取出颳去外皮,切齊兩端,依粗細分別曬干。也可先颳去外皮後煮,曬干。曬芍是加工的重要環節,如果曬得太猛,則外干內濕表層乾裂,易發霉變質,一般早上出曬,中午陰干3小時,下午3點後再出曬,晚上收進堆起並用麻袋或草席覆蓋,使芍根內部潮氣滲出,次日再出曬,如此反復,直至內外干透為止。芍葯煮後,如遇雨不能及時出曬可用硫磺熏(每100公斤芍葯,1公斤硫磺)薰後,攤放於通風處,切忌堆置,否則,芍根表面變質發粘。如遇久雨,每天可用火烘1-2小時。如發現芍根表面起滑發霉,應迅速置於清水中洗刷干凈,用文火烤乾,到有太陽時再曬。
編輯本段生物學特性
芍葯花
芍葯適宜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具有喜光、喜溫、喜肥和一定的耐寒特性。在年均溫14.5℃,7月均溫27.8℃,極端最高溫42.1℃的條件下生長良好。 芍葯是宿根植物。每年3月萌發出土,4-6月為生長發育旺盛時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這時是芍葯甙含量最高時期。 芍葯種子為上胚軸休眠類型,播種後當年生根,再經過一段低溫打破上胚軸休眠,翌春破土出苗。
編輯本段功效作用
芍葯花照片集錦(18張)葯被稱為女科之花,並不是因為它的花美,而是因為它的根好。芍葯的根仍稱為「芍葯」,是著名的中葯材。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醫葯著作《本經》里,已有芍葯的名稱記載。南北朝傑出的醫學家陶弘景開始把它分為白芍、赤芍兩種。它們不同之處在於:赤芍為野生品,入葯以原葯生用,其功用長於涼血逐瘀;白芍為栽培品,經刮皮、水煮、切片、曬干而成,功效長於補血養陰。其中尤以浙江出產的芍葯,品質最佳,稱為「杭白芍」。 古方以白芍為主要葯物的數以百計,如「桂枝湯」用芍葯和肌表之榮衛;「黃芩湯」用芍葯和腹中之榮氣;「炙甘草湯」用芍葯補血脈之陰液。在婦產科臨床上,芍葯更是得到廣泛應用。例如: 白芍配熟地——肝腎並補。於血氣虧虛之症,可少女發育偏遲,月經推遲,經量少而淡者,用「四物湯」,取芍、地為主葯。常用熟地30克(脾胃功能不佳者改用炭熟地),炒白芍12克,大補陰血,益腎生精。 白芍配當歸——補血和營,兼以安胎。臨床對於血氣不足,氣血失調,經常二葯等量相配,養血補血,和血斂肝,使營血充盈。對氣血不足所引起的胎動不安,我們也常取當歸10克,配白芍10克而用之、每能取得滿意效果。 芍葯花
芍葯配川芎——守中有動,血暢氣化。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盛者,必須用酸的東西來使它收斂,白芍味酸,號為斂肝之液,白芍與川芎各用9克(二葯均微炒),對氣機不調,月經先後不均,來潮不暢者,能鼓舞氣化,調整月事。如經期量多,則用炒的白芍12克、炒川芎4.5克。 芍葯配柴胡——最得力於「逍遙散」這一古方。古人認為婦女以血為本,常不足於血而有餘之氣,若情志不遂,木失條達,肝失柔和,則肝氣橫逆,脅痛寒熱等症最為多見。 「逍遙散」以白芍養血以涵其肝體,配柴胡辛散以順肝之勝。臨床上,我們還常以此二葯配香附、八月扎、鬱金、烏拉草、桔葉等用於經前乳脹、乳房小葉增生及肝鬱乳汁不行等,都甚應手。 此外,臨床婦科還用赤芍配製大黃及清熱破行之品,治療急慢性盆腔炎;用白芍配白術治療肝、脾二臟失職所致的崩漏,月經過多;用白芍配杞子,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凡此種種,不勝枚舉。芍葯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在中醫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婦產科方面。可以說,婦女一生的用葯常見芍葯,芍葯真不愧為女科之花,婦女之良友。 性味歸經 苦、酸、微寒。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 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用於頭痛眩暈,肋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
編輯本段花茶喝法
芍葯花的作用及功效:養血柔肝,散郁祛瘀,改善面部黃褐斑,皮膚粗糙衰老,泄熱,養血柔肝,強五臟,散惡血,調經。可以治療內分泌紊亂引起的雀斑、黃褐斑、暗瘡。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肌體免疫力,抑制臉上的暗瘡,延緩皮膚衰老。養血柔肝,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具有清熱解暑、去斑、清心潤肺、平肝明目、護膚養顏等功能。常飲可使氣血充沛,容顏紅潤,精神飽滿。能調節女性內分泌,去除黃氣及色斑,令容顏潤澤。 芍葯花
注意事項: 芍葯花的注意事項:請置於室內陰涼乾燥處,避免兒童自行拿取。 適宜搭配: 芍葯花適合單泡,適宜搭配綠茶。 泡法喝法: 芍葯花的泡法及喝法:一茶匙乾燥的花瓣,用一杯滾燙開水沖泡,燜約十分鍾後即可;可酌加紅糖或蜂蜜飲用。 花言茶語: 芍葯花象徵惜別 害羞 忸怩。
編輯本段歷史記載
芍葯栽培的歷史悠久,據考證漢時長安地區就有栽培。盛產芍葯的地區常隨朝代的變更而變遷,隋唐後是揚州,極盛於宋。劉頒《勺葯譜·序》說:「天下名花,洛陽牡丹,廣陵(即揚州)芍葯,為相牟埒」。《本草》載:「芍葯……處處有之,揚州為上」。周文華《汝南圃史》稱述「揚州之芍葯冠天下」。陳淏子《花鏡》中也認為「芍葯推廣陵者為天下最」。 宋朝以來有關勺約的著作中都十分推崇揚州芍葯,但是就在宋代,種植芍葯之盛也不限於揚州。劉頒《芍葯譜·序》里寫道:「自廣陵南至姑蘇,北入射陽,東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數百里間人人厭觀矣。」 到了明朝,芍葯牡丹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毫州,清朝又轉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後又轉至北京豐台一帶。《析津日記》記載:「芍葯之盛,舊數揚州,……今揚州遺種絕少,而京師豐台,連畦接畛……」,可見當時種植之盛。 [1]
編輯本段芍葯花語
芍葯花 依依惜別,難舍難分。 芍葯花
芍葯花

編輯本段民間傳說
沉香亭,是唐明皇歡宴群臣,與楊氏姐妹縱情游樂的地方。不僅亭榭軒昂,而且終年花草樹木非凡。聖上也常常詔命各地園丁到御花園種植,有成者賞,無功者罰。各地養花能手無不終日惴惴。 有個老者名叫宋單父,專養芍葯,能將揚州芍葯移植北方,色澤更鮮,花朵更大。宋單父也被召入宮中,在沉香亭畔種植芍葯,有命須使牡丹開過芍葯繼之。白天有帝王嬪妃達官貴人遊玩,老翁必須迴避,只在三更之後才能耘植養護。宋單父准備夜辛勞,有明月星辰冷露寒霜作證。可是偏這一年陰陽不和,暖氣不動,到了開花季節偏不見蓓蕾萌發,聖上就要加罪了。 芍葯仙子們心田是極善良的,況且又夜夜得到宋單父的灌溉之恩,是一定要報答的,陽氣不動而要呈芳艷必須要打破常規,於是眾花仙議定,大家合力在天內各開放一株一莖,眾力合一定能勝天。於是,在次日清晨芍葯忽然天放,每一枝頭開放兩朵,姿態各異,在朝露煦風中皆呈深紅色,宮內喧然,明皇、貴妃,文武官員,皆來觀賞。正在贊嘆不已時,天已正午,芍葯突然變得深碧色,如同碧玉般,眾人大奇,觀者愈多。待到暮色降臨,一片片芍葯花瓣皆呈深黃色。明月升起了,月光之下,花兒又變成粉白色。隨著色澤的變化,香氣也各異。時而幽香,時而濃郁,眾人如醉如痴。眾芍葯仙子在一日之內呈芳,自然把沉香亭畔裝點得勝過瑤池。眾嬪妃在芍葯仙子映襯下黯然失色,自然不爽。聖上見此情此景便又嗔怪起來,說定是花妖作怪,有意將芍葯刈除並降罪宋單父。芍葯花
眾芍葯仙子深感不平,不生蓓蕾有罪,各色呈芳更有罪,真是人間帝王的淫威勝過天上玉帝。為救宋單父,芍葯仙子也顧不得理論功過是非了。這一夜唐明皇與楊貴妃,醉卧華清宮。芍葯仙子便連夜赴驪山開放。次日清晨皇與貴妃宿酒初醒,更是驚異不止,便攜手並肩同賞芍葯。唐明皇本是風流天子,楊貴妃正是專寵得意之時。明皇便親折一枝芍葯送到貴妃面前,貴妃含笑嗅其香,觀其艷。唐明皇見愛妃如此怡悅,便說:「不只是萱草能使人忘憂,芍葯的花香色艷更能醒酒。」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自從唐明皇一句話以後,用芍葯花香來醒酒的風氣便風靡一時,朝野上下,凡有宴飲必定將各色芍葯折下,入在海盤之內,擺在餐桌中心。 為君王、嬪妃、達官貴人們一笑,芍葯便淪到了劫難之中。 人們終日沉浸在傳杯把盞、燈紅酒綠的歡樂中,卻忘了種花的宋單父,這位給人間帶來萬紫千紅辛勤耕耘的老者,只是免於一死,便是最高的獎賞了。 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必定是有因果的。馬嵬坡上的芍葯、百花、百草,只是冷眼看著那帝王夫婦的生離死別了。

E. 芍葯花有什麼作用

芍葯花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花單獨著生於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也有一些稀有品種,是2花或3花並出的。

原種花白色,倒卵形,雄蕊多數,花絲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鈍圓,心皮3~5枚無毛或有毛,頂具喙;園藝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復色等

芍葯可做專類園、切花、花壇用花等,芍葯花大色艷,觀賞性佳,和牡丹搭配可在視覺效果上延長花期,因此常和牡丹搭配種植。芍葯屬於十大名花之一,也可做切花。

(5)川芎花語擴展閱讀:

養護環境

1、土壤:它對土壤要求是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特別是對磷肥、鉀肥有一定的需求。忌鹼性的黏土、忌排水不良,因為它是肉質根,如果積水的話很容易產生腐爛現象。

2、栽培時間:一般適宜於秋季,一般來說中秋節前後就比較適合進行栽培。不宜在春天栽種,這個時候栽種不容易開花。

3、澆水:在養護過程中,澆水不宜太多,讓土壤處於微微濕潤的狀態就可以。土裡面盡量不要有多餘的積水,不僅對它生長不利,還會影響到開花。

F. 紹興的端午節(文章1000字)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紀念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屈原。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編輯本段]端午節常用花卉
在這個紀念屈原的節日里有那些花卉適合送給朋友呢?適合的花卉有:劍蘭、龍船花:爭先恐後、文心蘭、黃百合。因為它們對應的花語有:劍蘭的花語:避邪鎮災、性格堅強;龍船花的花語:爭先恐後;文心蘭的花語:快樂;黃百合的花語:快樂、喜慶。你可以根據這些花語結合你朋友喜歡的種類來送給他啊[1]
[編輯本段]【端午節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編輯本段]【賽龍舟八大勝地】
1、龍勝地之一:湖南汨羅:汩羅江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項活動。相傳在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含恨懷沙自沉於汩羅江,人們便把這一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見《荊楚歲時記》、《續齊諧記》)。每逢競渡時節,參賽者們點著香燭抬著龍舟頭到屈子祠祭祀後,龍舟才被披紅下水,在一聲炮響中,眾舟爭先競渡,岸上成千上萬觀眾為之搖旗吶喊、助威加油,其飛舟競渡之壯觀,令人為之振奮。
2、龍舟勝地之二:武漢漢江:漢江龍舟競渡是為了追思屈原而設。相傳屈原流放途中曾徘徊於漢江之濱,「乘鄂渚反顧兮,唉秋冬之緒風」(《涉江》),因而漢江地區很早就有「午日龍舟鬧江市,楚俗相傳吊屈原子」的民俗。其精采歡騰的場面有清代著名詩人范鍺《夢江南》詞可以為證:「空江闊,競渡吊沉湘。片片彩旗翻浪出,咚咚晝鼓曳長風,看奪錦標強。」
3、龍舟勝地之三:湖北秭歸:屈原故鄉龍舟競渡從長江南岸開始到北岸屈原廟結束,象徵著把汩羅江愛國詩人屈原英魂迎歸故里。
4、龍舟勝地之四:浙江杭州:錢塘江龍舟競渡習俗歷史悠久,在《杭州府志》中就有「每逢五月端午,各至江湖上以至觀競渡,龍舟至數十艘,岸上人蟻」的記載,此項活動是為了憑吊遙祭吳國大將伍子胥而設的。據《曹娥碑》記載: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吳國大將伍子胥反對越國求和,遭太宰誣陷,被吳王夫差賜劍自盡,棄屍於錢塘江,從此此江常起怒潮,逢五月五日,潮勢更大,撲向越國境內,其女曹娥駕舟迎潮,拜見父親,後遂成錢塘龍舟競渡習俗。
5、龍舟勝地之五:四川萬縣:在長江萬縣地區的龍舟競渡亦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的。其龍舟尖底狹長,大的可容七八十人,競賽者身著衣服顏色與龍舟顏色渾然一體,執令旗者站在舟頭,領呼號子,還有鑼鼓助威,一鼓一漿,飛掠水面,競渡終點以奪旗或搶鴨子告捷,熱鬧非凡,別開生面。
6、龍舟勝地之六:貴州黔東南:貴州黔東南清水江一帶苗族百姓每逢農歷5月16日至18日,有開展龍舟競渡的習俗活動。龍舟是由一艘母舟和兩艘子舟組成,分青龍、赤龍、黃龍三種。龍頭用兩米多長的柳木雕刻而成,並裝有一對龍角,龍舟製作精巧,栩栩如生,突出了苗家的藝術特色。參賽者為苗族水手,身著短衣,頭戴鳳尾斗笠,腰系綉花帶,一手握船漿,一聲令下,眾舟齊發,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岸上水上組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7、龍舟勝地之七:雲南洱海:居住在雲南洱海附近的白族百姓,在每年農歷7月23日至8月23日之間,流行龍舟競渡的習俗。相傳南昭時期,洱海出一蟒蛇,吞食人畜,義士段赤誠身攜十二把鋼刀,下洱海為民除害,被蟒蛇一口吞入腹中,段赤誠在蟒蛇腹中拚命打滾,用鋼刀猛刺,終於殺死了巨解,自己也因此獻出了生命。人們聞訊紛紛駕舟下洱海四處撈救,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龍舟競渡習俗。其龍舟系用大型木船裝飾而成,分為黃龍、黑龍兩種,每艘龍舟載水手60人,競渡時,岸上的鑼鼓聲、鞭炮聲、觀眾的助威吶喊聲此起彼伏,交織成一支雄壯的龍舟競渡交響樂。
8、龍舟勝地之八:雲南德宏:據《唐書•中宗紀》載:雲南傣族英雄岩紅窩秉性剛直,專為窮人打抱不平,因不滿強權專制,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而死。德宏州地區傣族百姓為祭祀他,於每年五月五日那天,劃龍舟游弋龍川江上,以示與英雄岩紅窩在一起的立場,後遂成為傣族群眾龍舟競渡的習俗。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編輯本段]【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面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為饋贈的禮品。 流行於甘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編輯本段]【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時端午節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時端午節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

G. 請問這是一種真的植物嗎(有清晰圖片)

columbine

名稱:耬斗菜

科目:宿根花卉

季節:5-7

地區:歐洲

耬斗菜 Columbine

科屬:毛茛科耬斗菜屬

簡介:毛茛科(Ranuncuaceae)耬斗菜屬(Aquilegia)植物。約70種。多年生草本,原產於歐洲和北美。花形獨特,花瓣5枚,有囊狀長距向後延伸,萼片和花瓣均色彩鮮豔。復葉,小葉片圓形,具缺刻。普通耬斗菜(A. vulgaris)生於路旁和林地邊緣,高45∼75公分(18∼30吋)。該種與其幾個雜交種花朵下垂,迎風搖曳,有內彎的短距,廣泛栽培於北美。藍花耬斗菜(A. caerulea)和黃色耬斗菜(A. chysantha)均原產於落磯山脈,有許多具長距的白、黃、紅、藍色花的園藝雜種。加拿大耬斗菜(A. canadensis)在北美野生於樹林和石陂,分布北至加拿大南部,高30∼90公分,花紅帶黃色。

形態:多年生草本,株高40~60cm,小葉菱狀倒卵形或寬菱形,邊緣有圓齒,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短柔毛,花下垂,花序具少數花,美麗。 萼片紫色,與花瓣同色。蓇突果,種子黑色,光滑。花期5~7月。

落基山脈的藍花耬斗菜(Aquilegia caerulea)


栽培管理:耬斗菜性喜涼爽氣候,忌夏季高溫曝曬,適宜生長在沙質壤土中。性強健而耐寒,喜富含腐殖質、濕潤而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分株或播種繁殖,播種繁殖於春秋季均可進行。栽種前需施足基肥,北方地區春季較為乾旱,每月應澆水4~5次(根據環境察看盆土干濕度適當增減澆水次數),夏季需適當遮蔭,或種植在半遮蔭處,在生長更旺盛,忌積水,雨後應及時排水。嚴防倒伏,同時需加強修剪,以利通風透光。待苗長到一定高度時(約40cm),需及時摘心,以控制植株的高度;入冬以後需施足基肥,北方地區還應澆足防凍水,在植株基部培上土,以提高越冬的防凍能力。分株宜在早春發芽前或落葉後進行。

應用:耬斗菜花大而美麗,花形獨特,品種多,花期長。可用於觀賞,可叢植於花壇,花境及岩石園中,林緣或疏林下。根含糖類,可制飴糖或釀酒,種子含油,可供工業用。

【別名】血見愁、貓爪花

【花語】勝利之誓

【來源】毛茛科耬斗菜屬植物小花耬斗菜Aquilegia parviflora Ledeb.,以全草入葯。夏季採收,洗凈切碎,熬煎至濃縮成膏用。

【性味歸經】苦、微甘,平。

【功能主治】調經止血。用於月經不調,經期腹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流血過多。

【用法用量】 1~3錢。

【備注】(1)同屬植物尖萼耬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 et Mey.與前種近似,全草亦作耬斗菜使用。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出處】《晶珠本草》記載:益毛代金下死胎,止刺痛。《如意寶樹》記載:「益毛代金退箭鏃,下死胎。」讓鈞多吉說:「益毛代金退箭鏃,下死胎,干黃水。」《形態比喻》中記載:「山生冰片(藏葯名:扎吉尕吾爾)能除百病,在別的葯書典籍中稱為益毛代金,生長在陰陽交界的石岩上,莖葉蓋在岩面,花淡藍色,狀如鈴倒扣,有金色斑點。」有人說,葉青色,潤如油浸,花藍紅色,狀如銅鈴,果青色,狀如弓套。南派醫學家年木尼多吉說:「這不是真

【拼音名】 Lóu Dòu Cài

【別名】血見愁、漏斗菜

【來源】

葯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耬斗菜、尖萼耬斗菜和小花耬斗菜的帶根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2.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Mey.3.Aquilegia parviflora Ledeb.

採收和儲藏:6-7月間採收,曬干。

【原形態】

1.耬斗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圓柱形,直徑達1.5cm。莖直立,被柔毛及腺毛。基生葉二回三出復葉;葉柄長達18cm,被柔毛或無毛,基部有鞘;葉片寬4-10cm,中央小葉楔狀倒卵形,長1.5-3cm,寬與長幾相等或更寬,上部3裂,裂片具2-3圓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有時為粉綠色,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具短柄,側生小葉與中央小葉相近;莖生葉數枚,一至二回三出復葉,上部葉較小。單歧聚傘花序,3-7朵花,微下垂;苞片3全裂;花梗長2-7cm;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黃綠色,長橢圓狀卵形,長1.2-1.5cm,寬6-8mm,先端微鈍,被柔毛;花瓣5,黃綠色,直立,倒卵形,與萼片近等長,先端近截形,距長1.2-1.8cm,直或微彎;雄蕊多數,伸出化外,長約2cm,花葯黃色;退化雄蕊線狀長橢圓形,白膜質;心皮4-6,密被腺毛,花柱與子房近等長。蓇葖果長1.5cm。種子狹倒卵形,長約2mm,黑色,具微凸起的縱棱。花期5-7月,果期6-8月。

2.尖萼耬斗菜,多年生草本,高40-80cm。根圓柱形,外皮黑褐色。莖直立,近無毛或有極疏的柔毛。基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葉柄長10-20cm,被白色柔毛或無毛,具鞘;葉片守5.5-20cm,中央小葉楔狀倒卵狀,長2-6cm,寬1.8-5cm,3淺裂或3深裂,裂片先端圓,具2-3個粗圓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無毛或近無毛,小葉柄極短;莖生葉較小,具短柄。單歧聚傘花序,3-5朵花,較磊,微下垂;苞片3全裂;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紫色,稍開展,長2.5-3.1cm,寬8-12mm,先端急尖;花瓣5,黃白色,瓣片長1-1.3cm,寬7-9mm,先端近截形,距長1.5-2cm,末端內彎呈鉤狀;雄蕊多數,與瓣片近街道工,葯黑色;退化雄蕊長圓狀披針形;心皮5,被白色短柔毛。蓇葖果長2-3cm,疏被毛。種子狹卵形,長約2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3.小花耬斗菜,多年生草本,高15-45cm。根圓柱形,灰褐色。莖直立,無毛,通常無葉。基生葉為二回三出復葉;『葉柄長4-14cm,無毛;葉片三角形,寬5-12cm,中央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5-3.5cm,寬1-2.5cm,先端3淺裂,淺裂片圓形,全緣或具2-3粗圓齒,小葉無柄或具短柄;側生小葉2淺裂,與中央小葉近等長,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秘或無毛。單歧聚傘花序,3-6朵花,近直立;苞片披針狀線形或線形;花梗長2-4cm,無毛,花兩性,萼片5,藍紫色,卵形,長1.5-2cm,寬0.9-1.2cm,先端鈍;花瓣5,瓣片鈍圓形,長3-5mm,距長3-5mm,末端微彎;雄蕊多數,花葯黃色;退化雄蕊狹橢圓形,長5-6mm,白 膜質;心皮5,被腺毛。蓇葖果長1.2-2.3cm,直立,被長柔毛。種子狹卵一菜,長約2mm。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200-2300m的山地路旁、河邊或潮濕草地。

2.生於海拔450-1000m的山地雜木林邊或草地。

3.生於山坡林下或林緣。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等地。

2.分布於東北地區。

3.分布於黑龍江北部。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大多碎斷,根黑色單一,葉柄纖細,直徑約O.5mm,基部擴大,淺黃色,葉皺縮,綠色,二回三出復葉,小葉片狹卵形或倒寬卵形,寬6~11mm,深裂,先端鈍,常2~3裂。花皺縮,萼片脫落,苞片2,淡紫色,花冠黃色,5瓣,連有細長的花葶。蓇葖果3~6~(7),綠色至棕黃色,長0.9~1.2cm,頂端尖,呈鳥嘴狀,上端開裂,具網狀脈。種子細小,黑色,卵形至半月形,長1.5~2mm,直徑0.5~1mm,表面光滑或具細小突起,一側邊緣微具翅。體輕,氣微、味淡,微澀。

粉末鑒別:纖維較多,成束或散在,淡黃色大多成束,完整者呈長條形,末端平截或傾斜,直徑16~26μm,壁稍厚,木化,胞腔較寬,具稀疏圓紋孔,或紋孔不明顯。莖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長方形或梭形,端壁多傾斜,細胞中含有無色顆粒物質。木栓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璧薄,木化,栓內層細胞多皺縮,棕黃色。果皮脈上纖維淡黃色,多成束,完整者呈長條形或長梭形,末端鈍圓,直徑16~18μm,壁甚厚,略彎曲,胞腔較窄、外果皮表皮碎片,常為大小不等的塊片,表面觀表皮細胞呈狹長形或長紡錘形排列緊密,細胞壁大多呈連珠狀增厚。葉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呈波狀,念珠狀增厚,氣孔類圓形、不定式,直徑10~14μm,副衛細胞4~6個,常破碎,常見由2個副衛細胞構成的氣孔器;葉上表皮細胞氣孔為不定式,呈類圓形,副衛細胞垂周壁不彎曲,呈類多角形。花粉粒淡黃色,類圓形,外壁稍厚,表面具點狀雕紋,直徑20~24μm,柱頭碎片,外壁突出呈乳頭狀,有的分化成短絨毛,壁薄,花粉囊內壁細胞,形狀不規則,具條狀增厚,花冠表皮細胞,表面觀類長橢圓形,壁平直,表面有細密的角質紋理。導管為螺紋或網紋導管,直徑10~14μm,成束存在。種皮表皮細胞淡黃色,表面觀呈長橢圓形,壁微波狀,種皮厚壁細胞,黃棕色,呈類圓形或類多角形,排列緊密,壁甚厚,胞腔明顯,內含暗棕色物。草酸鈣方晶,少數,呈類方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0~20μm。

【化學成份】全草含紫堇塊莖鹼(corytuber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黃連鹼(coptisine)。

【葯理作用】經對大鼠股動脈、肱動脈、頸動脈橫切斷止血試驗表明,擬耬斗菜止血效果很好。

【性味】味微苦;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活血調經;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痛經;崩漏;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熬膏。

【制劑】丸劑。

【附方】十二味熏倒牛丸:熏倒牛250g,高山紫堇175g,唐古特烏頭175g,小傘虎耳草150g,兔耳草200g,翼首草200g,豬殃殃150g,川芎150g,耬斗菜150g,川西小黃菊200g,麝香5g。粉碎成細粉,混勻,水泛丸,乾燥、即得。用於瘟熱病、血熱病、膽熱病、腸熱病。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摘錄】《中華本草》

【繁殖與栽培】播種法,6~9月種子成熟即可播種,發芽溫度15~20℃,約一個月出苗。苗高10厘米時定植,株行距30CM×40CM,宜選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花前可以二次追肥,夏季注意排澇降溫

仔細一看還真挺像,估計乾巴了就這樣

H. 誰有玫瑰花的資料呀

一、玫瑰花語

玫瑰代表愛情,但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還另有吉意!

紅玫瑰代表熱情真愛;
黃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戀;
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貴獨特;
白玫瑰代表純潔天真;
黑玫瑰則代表溫柔真心;
橘紅色玫瑰友情和青春美麗;
藍玫瑰則代表敦厚善良。

玫瑰數的含意如下:

1朵玫瑰代表——我的心中只有你 ONLY YOU!
2朵玫瑰代表——這世界只有我倆!
3朵玫瑰代表——我愛你 I LOVE YOU!
4朵玫瑰代表——至死不渝!
5朵玫瑰代表——由衷欣賞!
6朵玫瑰代表——互敬 互愛 互諒!
7朵玫瑰代表——我偷偷地愛著你!
8朵玫瑰代表——感謝你的關懷扶持及鼓勵!
9朵玫瑰代表——長久 ALWAYS!
10朵玫瑰代表——十全十美 無懈可擊!
11朵玫瑰代表——最愛 只在乎你一人!
12朵玫瑰代表——對你的愛與日俱增!
13朵玫瑰代表——友誼長存!
14朵玫瑰代表——驕傲!
15朵玫瑰代表——對你感到歉意I'M SORRY!
16朵玫瑰代表——多變不安的愛情!
17朵玫瑰代表——絕望無可挽回的愛!
18朵玫瑰代表——真誠與坦白!
19朵玫瑰代表——忍耐與期待!
20朵玫瑰代表——我僅一顆赤誠的心!
21朵玫瑰代表——真誠的愛!
22朵玫瑰代表——祝你好運!
25朵玫瑰代表——祝你幸福!
30朵玫瑰代表——信是有緣!
36朵玫瑰代表——浪漫!
40朵玫瑰代表——誓死不渝的愛情!
50朵玫瑰代表——邂逅不期而遇!
99朵玫瑰代表——天長地久 FOREVER!
100朵玫瑰代表——百分之百的愛 100% LOVE!
101朵玫瑰代表——最……最愛!
108朵玫瑰代表——求 婚!
999朵玫瑰代表——我家有錢,呵呵

二、美容功能
玫瑰花系薔薇科落葉灌木植物,花紫紅色,氣味芳香。
由於玫瑰具有耐寒、耐溫的屬性,且花蕾香嫩、潤澤,早在隋唐時期,就倍受宮廷貴人的青睞。楊貴妃一直能保持肌膚柔嫩光澤的最大秘訣,據說就在她沐浴的華清池內,長年浸泡著鮮嫩的玫瑰花蕾。玫瑰花瓣既可沐浴也可護膚養顏,是一種天然美容護膚佳品。

在中葯中,別名有徘徊花、刺玫花。其性甘微苦,溫、無毒。入肝脾二經。

功效:理氣解郁、和血散瘀。主治肝胃氣痛,新久風痹,吐血咯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痢疾、乳癰,腫毒。《食物本草》謂其「主利肺脾、益肝膽,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本品既能活血散滯,又能解毒消腫,因而能消除因內分泌功能紊亂而引起的面部暗瘡等症。本品長期服用,美容效果甚佳,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消除色素沉著,令人喚發青春活力。

民間有用玫瑰花蕾加紅糖熬膏的秘方,服用後可以起到補血養氣,滋養容顏的作用。

其做法是將100克玫瑰花蕾加清水500克左右,煎煮20分鍾後,濾去花渣,再熬成濃汁,加入500—1000克紅糖,熬成膏狀即可。

如服用時間長,可放進冰箱,每天服用1—2茶匙。長期使用,效果更佳。

玫瑰花蕾的採摘在每年的5—6月期間,當玫瑰花即將開時,可分批摘取它的鮮嫩花蕾,經嚴格的消毒、滅菌、風干,這樣幾乎完全保留了玫瑰花的色、香、味。

將加工過的花蕾3—5克,用沸水沖泡5分鍾,可加糖或蜂蜜,或摻入自己喜歡的任何一種茶葉中一起沖泡,芳香怡人,有理氣和血、舒肝解郁、降脂減肥、潤膚養顏等作用。特別對婦女經痛、月經不調有神奇的功效。

玫瑰的適應性很強,花除可提取玫瑰油外,干、花蕾、根均可入葯,果實富含維生素可作天然飲料及食品。用科學方法加工而成的玫瑰花,具有顏色鮮艷、味香等特點,可製成玫瑰酒、玫瑰露、玫瑰醬,具有清熱消火、美容養顏的奇特功效,實為待客饋贈之佳品。

三、葯用價值
[茶療作用]玫瑰花水煎劑能夠促進膽汁的分泌,並解毒作用。

[功效主治]理氣解郁,和血散瘀。治肝胃氣痛,吐血咯血,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痢疾,乳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3--6克/次,泡茶,或煎湯。

[效驗便方]

l 咳嗽,咯血:玫瑰花12克,冬蟲夏草10克,三七粉3g(沖),水煎服。功能散瘀和血,止咳潤肺。

l 肺病咳嗽咯血:鮮玫瑰花適量,搗汁,燉冰糖20克,溫服。功能理氣和血。

l 消化不良:玫瑰花、扁豆花各8克,研細末;粳米50克煮粥,食粥時調入葯末和白糖20克。功能開胃消食。

l 肝胃氣痛:玫瑰花陰干,5克/次,沖茶飲。功能理氣止痛。

l 胃寒冷痛:桂花子5克,研末,加玫瑰花1克,用沸水沖泡,代茶飲。功能理氣散寒,溫胃止痛。

l 肝胃不和疼痛:玫瑰花6克,佛手10克,沸水沖泡,代茶飲。功能理氣解郁,和胃止痛。

l 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玫瑰花6克,茉莉花3克,金銀花9克,陳皮3克,甘草3克,綠茶9克,混勻,分3~5次,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0—20分鍾。代茶頻飲。功能消炎抗菌,收斂固腸,理氣止痛,消化內積,活血止血,強心利尿,清熱解毒。

l 急慢性腸炎,下痢,泄瀉:玫瑰花6克,金銀花10克,甘草6克,黃連6克,加水煎湯,去渣取汁。代茶飲,1次服完。功效清熱解毒,行氣止痛,固腸止泄。噤口痢:玫瑰花適量陰干,5克/次,煎汁代茶飲。功能散瘀,止痢疾。

l 風濕疼痛:玫瑰花15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浸入白酒250毫升中7日後,隨意飲用。功能活血通絡。

l 肝風頭痛:玫瑰花4~5朵,合蠶豆花9—12克,沸水沖泡。1劑/日,代茶飲。功能理氣止痛。

l 高血壓,目赤,頭暈目眩:玫瑰花3克,玫瑰茄3克,菊花5克,甜葉菊5克。沸水沖泡15分鍾,代茶飲。功能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l 肥胖症:玫瑰花5克,茉莉花5克,玳玳花5克,川芎5克,荷葉5克,沸水沖泡15分鍾,每晚代茶飲。功能化痰除濕,減肥降脂。

l 乳癰:玫瑰花7朵,母丁香7粒,用無灰酒煎服。功能散瘀消癰。

l 乳癖(乳房結塊):玫瑰花30克,加水煎汁,取汁入糯米500克浸泡,蒸成千飯,候冷,加入酒麴適量,拌勻,發酵成為酒釀,分10次食。功能散結消腫。

l 月經過多:玫瑰花6克,益母草30克,紅砂糖15克,水煎,分3次服。功能調血和中。

[文獻選錄]《食物本草》:「主利肺脾,益肝膽,辟邪惡之氣,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葯性考》:「行血破積,損傷瘀痛,浸酒飲。」《本草綱目拾遺》:「和血,行血,理氣。治風痹。」《本草再新》:「舒肝膽之郁氣,健脾降火。治腹中冷痛,胃脘積寒,兼能破血。」《隨息居飲食譜》:「調中活血,舒郁結,辟穢,和肝。釀酒可消乳癖。」《泉州本草》:「治肺病咳嗽痰血、吐血、咯血。」

I. 薄荷的歷史及文化

冥王哈迪斯(Hades)愛上了美麗的精靈曼茜(Menthe),引起了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Persephone)的嫉妒。為了使冥王忘記曼茜,佩瑟芬妮將她變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長在路邊任人踩踏。

可是內心堅強善良的曼茜變成小草後,她身上卻擁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涼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濃烈。雖然變成了小草,她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人們把這種草叫薄荷 (Mentha)。

薄荷是一種充滿希望的植物,人生難免有許多錯過的人或者事物,能再次相遇、相親和相愛的機會幾乎沒有,但越是沒有就越是想念。

薄荷雖然是一種平淡的花,但它的味道沁人心脾,清爽從每一個毛孔滲進肌膚,身體里每一個細胞都通透了,那是一種很幸福的感覺,會讓那些曾經失去過的人得到一絲安慰,所以薄荷的花語是「願與你再次相逢」和「再愛我一次」。此外,它還有一種花語是「有德之人」。

(9)川芎花語擴展閱讀:

薄荷品種超逾500個,當中最為人所知的有黑胡椒薄荷和綠薄荷,其餘的還有蘋果薄荷、橘子薄荷、香水薄荷等,大多是以它獨有的香氣而命名。

【花語】:有德之人。

【贈花禮儀】:把幾種薄荷花苗分別種在幾個陶瓷花盆中,放入木箱贈人。如果能在每盆花旁邊插一個標簽註明薄荷的品種,效果會更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薄荷

J. 求一些好聽的中葯材名字!越多越好!

一、白英

白英,中葯材名。本品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以全草或根入葯。夏秋采版收。權洗凈,曬干或鮮用。

二、茯苓

茯苓,中葯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干,稱為「茯苓個」。

三、半夏

半夏,中葯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夏、秋二季採挖,洗凈,除去外皮和須根,曬干。東北、華北以及長江流域諸地均有分布。


四、南星

南星也就是天南星,是一種帶有葯用價值的草本植物。南星又名山苞米、山棒子,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山野陰濕地,而且在全國各地都能生長。

五、紫蘇

紫蘇,又稱桂荏、白蘇、赤蘇等,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異的芳香。葉片多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4至11厘米,寬2.5至9厘米,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

熱點內容
雲片糕盆景 發布:2025-09-29 06:36:36 瀏覽:751
盆景套棕 發布:2025-09-29 06:35:43 瀏覽:70
荷花荷葉手繪畫 發布:2025-09-29 06:18:25 瀏覽:281
盆栽金秋蜜 發布:2025-09-29 06:18:19 瀏覽:99
蘭花可以摘嗎 發布:2025-09-29 06:16:47 瀏覽:880
沁園茶花機 發布:2025-09-29 06:10:46 瀏覽:405
傳統玫瑰 發布:2025-09-29 05:55:12 瀏覽:15
絲襪玫瑰花的做法圖解 發布:2025-09-29 05:43:36 瀏覽:363
山茶花越資圖 發布:2025-09-29 05:40:57 瀏覽:374
蘭花繽紛 發布:2025-09-29 05:11:33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