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洪武花卉紋

洪武花卉紋

發布時間: 2022-04-21 11:52:36

『壹』 大明宣德順天府供瓷器真偽鑒別

可以對照參考下

明代青花瓷器是青花類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洪武時期的青花色澤一般較為暗淡,所使用的青料為國產料。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
元代青花瓷器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為碗類,還有少量大盤、菱口盞托、梅瓶、執壺、大罐等。傳世較少。筆者十分幸運,近日偶得兩個明
代前期的民窯青花小罐,其中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紋小罐,高10厘米,直徑6厘米,雖不起眼,卻是明初真品。(圖1)明洪武時期瓷器造型還留有元代雄渾厚重
的遺風,該罐雖小,卻造型大氣樸拙,短直口、弧腹豐肩、平底,底部粗糙,未精心修整,有明顯火石紅痕跡。(圖2)明洪武民窯瓷器的胎體為略含雜質的淺灰白
色,從該罐的底部可見其胎體狀況符合明代初期的時代特點。這件小罐是洪武早期製品,在裝飾技法上,此罐「一筆點畫」,筆調自然飄逸,純熟朴實。肩上繪簡易
蓮瓣紋,腹部以一周蓮瓣紋將主題紋飾分為上下兩個區域。上部為簡易折枝花卉及束把草葉,下部為自元代起就流行的雲紋。青花色澤清淡,釉面玻化程度高,柔和
悅目。

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質量最佳,色澤濃艷,所用青料為西亞地區所產的「蘇麻離青」。宣德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青花顏色有兩種,一種濃艷深沉,色澤深藍。因

「蘇麻離青」為低錳高鐵,故減少了青色中的紫紅色調,由於鈷料中含鐵量高,在凝聚處有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結晶斑。另一種含鐵量較低,呈現幽雅青純的色澤,多
用於描畫人物。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的青花瓷器,其青花呈色有宣德時期的遺風。

『貳』 青花碗心有乳凸是哪個朝代特徵

青花碗心有乳凸是明初民窯的特徵。

明朝建立之初,景德鎮遭受連年的戰爭,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瓷業生產受到了影響。一些原來在元代「瓷局」服役了多年的能工巧匠散落到民間作坊。因此,洪武時期瓷器的製作大多沿襲元代末期舊制。

明成祖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永樂時期社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也促進了制瓷工藝的進步,這個時期在繼承了元代制瓷工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另外,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在增進經濟和貿易交流的同時,又從西洋帶回許許多多的物資和各種原料,其中帶回的蘇泥勃青色料,為中國瓷製業燒制獨具特色的青花瓷器提供了原料基礎。宣德時期是明代青花瓷器製作的鼎盛時期。由於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有了非常快的發展。海外貿易在永樂朝的發展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擴大。明代廢除元代的「匠戶制,」改「編役」、「匠役」等制度,雖然,無償徵用熟練的制瓷工匠,增加了工匠的勞動,但也促進了民窯瓷器製作吸收官窯瓷器的製作工藝,使民窯瓷器製作得到了提高,從而調動了工匠們的積極性。因此,宣德時期的民窯產品比前朝從質量到數量都有較大提高。

青花瓷器的工藝,不僅體現出當時的生產條件、生產方式、自然狀況、人們的審美趨向、生活方式,還從中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因此,可從胎釉、造型、青花料、紋飾等幾個方面探討和鑒定明早期各時期民窯青花瓷器。

洪武時期民窯青花瓷敦厚飽滿,器型大多顯得較厚重。常見的有碗、高足碗、盤、梅瓶、玉壺春瓶、執壺、荷葉蓋罐(圖1)、軍持等。宋、元時期常見的折腰盤,洪武前期盤腹較深,介乎盤碗之間。折腰部位折彎生硬,底部厚重,圏足較小,圏足中心常留有大小不等的乳凸。底部都不施釉。此時的折腰盤部分採用疊燒法,盤心有環形澀圈。洪武後期折腰盤的腹部逐漸發展變淺。玉壺春瓶頸與元代相比增粗,下腹飽滿,圈足擴大,荷葉蓋罐口外撇,罐肩豐圓,器足外撇。

『叄』 明代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怎麼鑒定真假

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明洪武釉里紅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紅瓷器的鑒定

『肆』 明代青花瓷價格及簡單介紹

周傑倫的《青花瓷》讓人們對於青花瓷這種瓷器開始有了更多的認識,青花瓷也是元明清三代運用比較多的瓷器之一,外形優美,即使在當代,也有極佳的觀賞價值與意義。目前市面上的青花瓷大多是收藏用,在價格上也有高有低。有些人偏愛明代的青花瓷,就想要了解青花瓷的價格。下面是小編針對相關知識的詳細介紹。

明代青花瓷價格誰也說不知道,主要要根據明代青花瓷本身的情況來規定。想要了解明代青花瓷價格的人,可以根據近些年來明代青花瓷在拍賣市場上成交的價格來做個估計: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2億2千400萬元。
明洪武青花四季花卉紋石榴尊:1億九千萬港幣。
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1億4千萬港幣。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1億2千多萬元。
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蓋罐:3千萬元。
明隆慶青花團龍紋大缸:2千1百萬元。
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蓋罐:3千萬元。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明代青花瓷都能夠賣到上面的這么高價,主要是要看明代青花瓷本身的質量和是不是官窯。明代青花瓷主要分官窯和民窯。官窯青花瓷做工精細、完整,講究精神文化,一般都能賣到比較高的價格;民窯青花瓷粗誑豪放,價格沒有官窯那麼高。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明代青花瓷大多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洪武、宣德(1368-1435年)年間;中期是正統、正德(1436-1521年)年間;晚期是嘉靖、崇禎(1525-1643年)年間。時期的不同對於青花瓷價格也會受到影響,早期青花瓷的價格自然比較高。

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在呈色與紋飾上、青料與胎釉結合等情況下都會隨著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差異,而且有些瓷器工藝、燒法的改變等,導致青花瓷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在眾多時期青花瓷的評價上,宣德為上、成化次之、永樂最差是比較公道和標准。所以宣德年間出產的青花瓷,價格一般比較昂貴。
明代青花瓷價格與介紹就到這里,提醒大家明代青花瓷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是比較大,如果是官窯的話,品質又非常不錯,價格一般只會上升不會低。市面上也有不少假冒明代青花瓷,在收藏明代青花瓷的時候要能夠留個心眼,多認識一下明代青花瓷,避免買到假的產品。

『伍』 明代永樂,宣德,洪武年間青花瓷主要特點都有哪些

明永樂朝高級定製景德鎮瓷器特徵

明代的青花瓷,官窯產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窯以產品量大為特點。除了元代的窯場繼續燒造以外,明代又興起了許多新的窯場,著名的民窯窯場有:瑤里、胡田、觀音閣、十八渡、董家塢等處。青花瓷以其獨特的優點,在明代瓷業生產中獨占鰲頭。這里主要考察有確切地層和紀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紀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確定為洪武地層出土的器物共有三處發現。第一處是1964年,南京明故宮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二處是1984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殘片,第三處是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一批殘片;它們雖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為典型器來對照完整的傳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館藏青花「春壽」雲龍紋梅瓶與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雲龍紋玉壺春瓶為完整的典型器。明洪武朝的青花明顯少於釉里紅,完整器更少,但從大量資料的對比分析,此期青花與釉里紅的紋飾和器型均相同。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純度不一的國產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數使用元代剩餘進口料的情況。這一時期青料大致分為三類:一類為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紋飾濃重處亦能表現出青花的層次;第二類青花發色淺淡,少有暈散,紋飾中常有明顯的深色小點無規則地散布在其中,似繁星密布;第三類青花色澤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於這種色料中含有較高的金屬錳雜質,所以紋飾中呈現出較大斑塊狀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狀。品種主要是白地青花。

布局沿用元代多層裝飾帶和適合紋樣兩種。常見題材及特點如下:主體紋飾有各種花卉和龍紋。花卉紋有纏枝牡丹、扁菊、山茶、蓮花、牡丹、菊花、月季花等什錦花卉組成的纏枝花卉紋。多用於盤、碗的內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錦折枝花卉、芭蕉園景、松竹梅,多用在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盤的底心。龍紋:龍的身體細長,典型的明清官窯龍紋,龍紋基本保持了元代風格,但改變了元代龍紋的矯健兇猛感,多為輪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與爪之間分得較開,豬形嘴,作張口伸舌狀。輔助陶瓷紋飾有各式如蓮瓣、卷草、回紋、意雲、蕉葉、纏枝靈芝、海鷗戲水等。品字形雲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紋樣,在多個品種上都有描繪。

胎釉:胎體潔白,瓷質縝密,但是與永樂官窯相比則顯得粗厚疏鬆,胎體中有針眼狀或細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絕少塌底、夾扁的弊病。釉面肥潤,白中泛青,圓器類口沿均有積釉現象,形成一圈明顯的自然厚唇狀。有些器物釉層較厚,可見細小釉泡攢聚密集,給人以溫潤柔和之感。尤其是淺淡的青花紋飾,在這種肥潤的釉面下,更顯幽青雅緻。

造型明洪武朝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碗、盤、菱花口盞托、執壺、玉壺春瓶、石榴形瓜棱大罐等。碗口徑在20厘米左右與40厘米左右的兩種墩式碗最常見,分直口圓唇和撇口兩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盤約20厘米和45厘米兩種口徑的盤子最常見。分菱花口與圓口兩式。菱花口盤的造型為寬折沿,淺弧腹呈瓜瓣式凸棱,圈足平切。南京玉帶河明故宮出土的青花三朵雲紋盤殘片無口沿,但結合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同樣紋飾的完整霽紅、霽藍釉盤看,為淺腹,大圈足,圈足根內外呈斜坡狀,內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見大片窯紅。

菱花口盞托口徑約20厘米左右。寬折沿菱花口,方唇,淺弧壁,呈花瓣式凸棱,內心凸起一圈棱,用以置放杯盞,淺圈足,底無釉,見火石紅。洪武時期盞托的方唇外側多有二方連續回紋。執壺:高度為30厘米和20厘米的最常見。造型為小直口,長束頸,溜肩圓腹,腹部有彎曲長流,流口部與執壺頸部連有如意雲形扁寬系帶。頸部與腹部相連有彎曲板狀凸棱執柄。柄上端有小圓孔系,壺蓋為寶塔形寶珠鈕,內插式。

玉壺春瓶,有大小兩種,大者高30厘米。撇口,長束頸,溜肩圓腹,圈足,底釉。石榴形瓜棱大罐這種大罐是洪武時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規格,高度大者約60厘米以上,一般為50厘米左右。撇口,短頸豐肩,長腹下收,十二道瓜棱腹,束脛,圈足,砂底,有火石紅。梅瓶:小口圓唇,短頸,略呈上大下小狀,豐肩,下腹收束,脛部外撇,環形足,平切,外側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見火石紅。款識、工藝:款識僅僅見於梅瓶肩部用篆書書寫「春壽」兩字。工藝方面,琢器內壁見明顯接痕,器物底部均見明顯的火石紅色,俗稱「硃砂」底。

由此可見,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雲朵等紋飾均留有白邊。纏枝牡丹、扁菊紋的葉子缺刻大,蕉葉為雙莖,中間留空白;花蕊為細方格的扁菊紋。回紋一正一反兩方連續。底足平切、有窯紅。

『陸』 明洪武釉里紅瓷的裝飾特徵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主要取法青花,唯因釉里紅特殊的理化性能,繪畫方法稍有差異。 裝飾採用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白地紅花為在白地上繪紋飾,從元代釉里紅的塗抹到洪武的線描是一個飛躍。紅地白花是用釉里紅塗地,留出紋飾。這種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紅上偶然見到,費時費力,工藝要求高。這種方法到永樂宣德時期衍化為紅地剔花的新工藝。
另外,洪武釉里紅還承襲元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出現一面繪畫、一面模印以及圈足模印回紋環繞的裝飾手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辦紋、花卉的枝葉、花辦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繪畫筆法和釉里紅呈色及釉層的相關性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這可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
首先是兩類不同繪畫筆法的釉里紅是否有先後之分。因為在單筆勾勒、釉里紅呈色紅艷、釉面乳白的作品中,如變體蓮辦不借用邊線等特徵常有元代遺風,因而有理由認為這種作品洪武早期已在生產。從景德鎮出土的永樂初年的釉里紅器看,繪畫筆法、釉里紅呈色和釉面狀況和上述第二種筆法完全一致,因而有理由認為雙鉤填色、釉里紅呈色灰暗、釉面白或白中含青灰的作品是洪武後期生產。至於單筆勾勒和雙鉤填色的作品何時出現,兩者是否共存及共存的時間,則需進一步研究。
其次是這兩類作品出現的原因。釉里紅理化性能沒有青花優異,一是難以表現紋飾細節,筆畫之間相互疊加遮蓋,暈散嚴重,用雙鉤填色非常困難。經觀察研究,釉里紅暈散的原因之一是釉里紅和底釉的銅含量濃度差過大,因此可以推測為了改善繪畫性質,不得不放棄呈色的要求,在釉里紅中摻和其他成分,降低紋飾和底釉間銅含量的濃度差,改善繪畫性能,減少暈化。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釉里紅呈色紅艷者繪畫粗糙、繪畫優異者呈色較差的原因。由此看來,洪武釉里紅有些呈色灰暗的並非燒制失誤,而是有意識地通過原料成分控制的手段來提高繪畫效果所致。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辦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纏枝蓮葉紋、扁菊花、牡丹、蓮花和茶花,扁菊花較為多見,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辦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互相互參照斷代。

『柒』 明代瓷器價格及主要特徵

我國的歷史含上下五千年,在這期間我國出現了很多至今都為人稱道的東西。比如瓷器就是一種由古至今都被廣受歡迎的東西,瓷器的始源很早,興與宋、明兩代,其中又一明代為最。明代的瓷器又以景德鎮陶瓷最為知名,景德鎮瓷器又以青花為主,獨具特色,別有一番風味。今天小編要與大家聊的就是明代瓷器的價格以及主要特徵。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徵: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朴,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明代瓷器的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朴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致,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

明代瓷器的價格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224,000,000RMB---2013-05-28

明洪武青花四季花卉紋石榴尊--193,200,000HKD(港幣)---2012-12-28

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141,240,000HKD---2013-10-08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121,900,000RMB---2013-12-16


文章中小編對明代瓷器的價格介紹中包含著日期,這每個日期相對應的價格與瓷器,是指在這個日期這個瓷器所拍賣出來的價格。文章中還提到了明代瓷器的紋飾與特徵,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明代瓷器是經過精雕細琢而成,工藝相當完善。瓷器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要發明,它薈萃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力量,是古人的勞動的結晶,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多多進行了解。

『捌』 這是什麼年代的碗底

瓷器的年代一直是衡量一個瓷器價值的重要標准,因此學會如何斷代瓷器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每個時期會出現那個時期所特有的特點,除了紋飾之外,從底足也有很一個很重要的斷代依據,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了一下不同時期的瓷器底足特點,僅供各位藏友參考。

洪武時期瓷器底足

早期承元代呈離心梯形,其後外足牆變垂直。足牆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淺挖即止。像所謂「餅形足」。內足牆離心角度大,與底相交處呈現弧折。外足牆端斜削,使之成為通常所稱「鯽魚背狀」。底心乳丁狀突起明顯。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洪武釉里紅四季花卉紋瓜棱石榴尊底部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洪武青花花卉紋執壺-北京故宮

晚期內足牆與底相交處呈鈍角折的較多。離心角度縮小,挖足漸深。內足牆向永樂時期的較垂直發展,觀察這時期的澀圈迭燒器,有些已經接近十五世紀,民窯未見底足心掛釉器及外足牆畫有青花圈線的現象。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洪武青花纏枝碗底

永樂宣德時期瓷器底足

底足牆逐漸趨薄,器足由淺至深,由小至大。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其後內足牆由離心過度我,挖足漸深,足端平切。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永樂青花雲龍紋盤-北京故宮

釉面與露胎的交接處多呈現火石紅色。質佳的足底內開始刷塗一層薄釉。由單塗足心進而半塗內足牆。足牆加高,直徑放大。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永樂青花內府梅瓶底-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個別有挖足過肩。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銳角折。而內足牆大部分卻較垂直,與成化前後的修足特徵相似。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永樂青花龍穿花扁瓶底

其區別在於成化前後的足牆較薄,且大多挖足過肩,挖足趨於細致,乳丁狀突起不明顯。質量高的一類足牆及器口沿較薄。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宣德歲寒三友碗底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

內足牆向心角度,自宣德以後呈逐步縮小之勢。明早期,器內底通常在底與器壁的交接處有一道較深的凹線,既所謂「月亮底」。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底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宣德藍釉暗花龍紋盤底

正統、景泰、天順時期瓷器底足

早期器壁,器底仍較厚,器底的跳刀痕和乳丁狀突起比以前收斂。約在景泰前後,大部分足牆向心角度加大,內足牆與底的交接處,呈現較小的銳角折,並且不再垂直切削。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正統青花松竹梅紋罐底

從斷面上看呈倒梯形,足牆較高,較薄,挖足多不過肩。足端平切,接近成化時足牆變矮,內足牆又變得較垂直,部分已經挖足過肩。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景泰青花八仙慶壽紋罐

晚期足外牆幾乎全部飾以青花圈線,並且從此沿用不變。較好一類的瓷器,在足外牆圈線內,開始加繪簡單紋飾,成化時增多。多數外足牆端斜削並落於檯面,內足牆端有棱邊感。個別開始有外足端滾圓的現象。這種形式是明代民窯上乘器皿的特徵之一。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天順 青花仙人采葯梅瓶

成化、弘治時期瓷器底足

挖足多較深,普遍過肩(即內足牆高於外足牆),沿用至十六世紀初,大約四十年左右。較好的一類挖足過肩部明顯,足牆趨薄,底心較平,乳丁狀突起基本消失,內足牆與底交接處呈銳角折,並較垂直(與宣德前後相似,只是足牆較薄)。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成化青花蜀葵紋碗底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成化鬥彩盤底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成化青花嬰戲碗底

斷代依據:明清瓷器底足演變史

明成化孔雀綠釉青花蓮魚紋盤底

外足牆端斜削或滾圓,內足牆仍有棱邊感(較好的有足牆兩端雙側滾圓的現象)。挖足過肩更加明顯。晚期挖足過肩現象減少。足牆較垂直低矮,部分出現內足牆離心傾向的一類應屬於正德時期。

『玖』 大明洪武年瓷器、器型有哪些

瓷器鑒定與瓷器交易可聯系本人。電話在答案里。
1元末明初3連年戰爭,百廢5待興,洪武時10期的制瓷業39蕭條,瓷器不多。青24花瓷的2顏色與元代8的濃煙相比,稍顯淺淡,略閃灰。常見器型有玉壺春瓶、盞托、碗、盤口環耳瓶、折沿大盤、大罐、石榴尊等。這時期的釉里紅瓷呈色不是很鮮艷,絕大多數泛灰色,紋飾多為雙層瓣的纏枝扁菊花、牡丹、雲龍、松竹梅、海水、蓮花瓣四季花卉等等。
瓷器鑒定交易可聯系本人。
洪武青花是承前啟後的一代產品,繼承了元青花傳統,但工整有餘,變化不多。圖案題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紋為主,布局趨於簡單,扁菊紋、纏枝紋或折枝蓮葉紋較為多見,龍紋出現五爪但仍以三爪、四爪為多。造型以盤、碗、罐為主。除玉壺春瓶、玉壺春執壺及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為釉底外,其餘均為胎底。胎底的盤、碗之類底部有紅色護胎釉,且多數釉明顯刷紋。青花瓷的圖案以花卉紋為主,基本上和釉里紅的花卉紋相同,特別多見扁菊紋,有的器物以纏枝扁菊為主題紋飾。從傳世收藏品及景德鎮窯址發現的標本看,洪武年間以碗類為主的民窯青花粗瓷底部無釉,且有尖釘狀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點。
洪武青花不同於典型的至正青花的青翠艷麗,也不同於典型永樂、宣德青花的濃艷色澤,而有自己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青花主要使用含鐵量較低且淘煉欠精的國產青料,呈色多為灰藍色,黑色結晶斑點不明顯。後來人們發現,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燒制,燒出後則為黑色,如果罩在釉下燒制,成品則為灰藍色。
瓷器鑒定交易可聯系本人。

熱點內容
玫瑰花魔術教學 發布:2025-09-29 05:03:49 瀏覽:865
根系淺盆栽 發布:2025-09-29 05:03:42 瀏覽:963
櫻花什麼集 發布:2025-09-29 05:03:41 瀏覽:435
花卉生意好做嗎 發布:2025-09-29 04:47:15 瀏覽:838
花語城備案 發布:2025-09-29 04:26:29 瀏覽:794
脖子上有梅花 發布:2025-09-29 04:19:11 瀏覽:207
沈陽富萊美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29 04:18:38 瀏覽:385
蘭花五小區 發布:2025-09-29 04:02:09 瀏覽:79
常插花花材 發布:2025-09-29 03:47:42 瀏覽:432
花語城圖片 發布:2025-09-29 03:42:43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