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畫花卉
⑴ 沈周《臥遊圖》畫了哪些內容
沈周《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梔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朴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游。」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⑵ 明代著名的畫家
明代著名的畫家
1、董其昌:從白衣寒士到禮部尚書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香光,別號思白,明代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屬上海市)董家匯人。生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2、徐渭:(1521—1593),漢族,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徐渭出生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官紳家庭,徐渭出生百日,父親去世,由母親撫養成人。
3、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別名文壁(或作璧)、文衡山、文貞獻,號衡山居士,明朝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
4、沈周:熱愛湖山庭園筆墨蒼潤秀雅沈周(1427-1509)是吳派畫家的指導者。在中國傳統的評價,人們到今天仍然不能否定其作品中高度的歷史價值。在當時,他是唯一真正擁有獨創力的天才。而他的弟子中以文徵明為最有名。
5、唐寅:(1470-1523),別名唐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明朝著名畫家、詩人。唐伯虎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⑶ 歷代對沈周畫風的理解
縱觀明代花鳥畫史,以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占據了畫壇的主流地位,其創造精神、審美意趣以及風格樣式對後學者樹立了風范,錢謙益《牧齋初學集》雲:「吳門前輩……遺風余緒,至今仍在人間,未可謂五世而斬也」可知其畫派畫風影響之深遠。而沈周花鳥畫所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對其後諸多花鳥畫大家起到了示範性的作用,為他們提供了許多經驗;後世的這些花鳥畫家們借鑒、吸收、並拓展了沈周的畫風,逐漸完善了沈周開創的文人水墨寫意畫體系,完成了花鳥畫向水墨大寫意畫風的歷史跨越,因此沈周里程碑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沈周的花鳥畫風格對後世畫家諸如惲南田、八大、虛谷、齊白石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對八大山人、虛谷的影響:沈周花鳥囊括題材豐富,筆下所繪的貓、驢、蝦、蟹、蛙、蟬等常見的物種也頗得天趣,畫法上也善用沒骨法、或用墨線簡單勾勒,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對八大山人產生了影響。沈周對花鳥畫的最初探索,開創的水墨寫意畫風,經文徵明的推廣,到陳淳、徐渭,他們共同將水墨寫意花鳥從小寫意發展成為大寫意。沿著水墨寫意花鳥的發展脈絡分析得知,八大山人正是在花鳥畫水墨寫意基礎上延伸展開的。八大山人是反正統派的明末遺民畫家,也是清代「四僧」之一,他的花鳥畫最富有個性,早期為僧時,學習陳淳、徐渭的寫意畫風,多繪花卉、蔬果、松梅一類的題材。
明代花鳥畫的文人水墨寫意畫風,眾多畫家參與並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可以說是群體運動共同推動了寫意畫風的發展。在這個群體運動中,沈周是一道分水嶺,他真正的把實踐落實到寫意創作中去,其花鳥畫藝術奠定了明代之後花鳥畫的寫意格局,他的貢獻確實功不可沒~
⑷ 明畫「四大家」是誰
在明代畫壇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被稱為「四大家」。他們大體活動於明中葉,以蘇州地區為中心,其畫風曾左右一時,成為當時畫壇的中心力量與典型代表。他們的畫派被稱為「吳門畫派」。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山水、人物、花卉、魚禽皆超妙。早年刻苦追摹傳統,對董源、巨然、李成和「元四家」皆有心印。因此有人形容其畫風是從「上下千載,縱橫百輩」中來。沈周作圖高山巨壑,氣勢雄強。另外沈周也有大量的記游山水作品。其生平好游,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每到一處必寫景作畫,並賦詩紀事,因此這類作品極富美感和抒情性。沈周常作花卉、禽鳥作品,對景寫生,很有生活情趣。晚年作品筆墨舒展隨意,名望很高,再加上他一生不曾為官,故許多人對他十分傾慕,求畫者擠破家門,他們所乘的船也堵塞了河港。拜沈周為師者很多,以文徵明、唐寅最為知名。其流風彌漫,蔚然成派,故一般以沈周為「吳派」的開創者。
文徵明(1470~1559年)名璧,號衡山,是「吳派」的中堅,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工詩文、書畫,師事吳寬、李應禎、沈周,中年後以歲貢生薦吏部考試,授翰林院待詔,4年後辭歸故里,以詩文書畫自娛。他的詩、書、畫皆超妙,其山水畫初以郭熙、李唐、王蒙、趙孟頫為追摹對象,並參以沈周作風。早年畫風細致精密,以青綠山水為多,有秀逸之氣。中年後則行筆漸放,重山水氣勢,丘壑布陳,以水墨見長。晚年精細兼備。文徵明山水題材以表現江南實景為多,再現了蘇州一帶的秀麗湖山,也有描繪勞動生活的作品。還有一些臨仿古人之作,造型筆墨力追前人,但仍能表現出真切的感情。除山水外,文徵明兼擅花卉、人物。常作意筆蘭、竹,也作菊、水仙。畫史雲:「以風意寫蘭,以雨意寫竹。」畫蘭最著名,秀麗婉潤,有「文蘭」之譽。文徵明繪畫作品有《煙江疊嶂圖》、《湘君湘夫人圖》、《林榭煎茶圖》、《惠山茶會圖》、《江南春圖》、《古木寒泉圖》、《真賞齋圖》、《溪橋策杖圖》、《古木疏篁圖》、《春深高樹圖》等傳世,書法有墨跡《上吳愈尺牘》、《真賞齋銘並序》、《南窗記》、《詩稿五種》冊、《西苑詩》等傳世。
唐寅字伯虎,號六如居士。自小聰明絕殊,學習刻苦。弘治十一年(1498年)鄉試第一。次年因「鬻題受賄」案牽連。經過這次打擊,唐寅放浪形骸,遍游江南湖海之勝,宣洩失意的苦悶,並且更寄情於書畫,開始了他後半生的詩文書畫創作活動。唐寅早年師法周臣,繼承了李成、范寬和「南宋四大家」的傳統,對元代趙孟頫、黃公望、王蒙的畫法皆有心印。唐寅的繪畫作品取材廣泛,形式技法充滿變化。他不僅擅長山水人物,寫意花鳥也頗具特色。更值得推崇的是唐寅在作品意境的創造上極富詩意。晚年的作品,不少表現社會生活,很有趣味。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工匠出身。少年時師從周臣學畫,繼承了南宋馬、夏傳統。16歲時,結交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文人畫家,對其提高文藝修養和畫藝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還曾在收藏家項元汴家作畫,遍觀項氏所藏歷代書法名畫,並加以臨摹,潛心鑽研,終成一代名家。仇英擅人物、山水、走獸、界畫,亦精於臨摹,技藝精湛。其山水師法趙伯駒、趙伯驌,作青綠山水,山石勾勒,皴染細密,色彩濃麗明雅,境界宏大繁復。人物畫分細、粗兩種面貌,前者取法唐宋,線條流暢、圓勁、細秀,造型准確,色彩清艷而具文雅之致;後者師承馬遠、杜堇、吳偉,筆法勁健,造型簡潔,畫風豪放灑脫。仇英以畫工身份步入畫壇,經過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其畫既有職業畫家技藝精湛,造型准確的長處,又具文人畫家的清逸秀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他的作品有《桃源仙境圖》、《劍閣圖》、《蓮溪漁隱圖》、《摹蕭照中興瑞應圖》、《人物故事圖》、《秋原獵騎圖》、《右軍書扇圖》、《柳下眠琴圖》等傳世。
⑸ 簡述明代花鳥畫發展線索
http://www..com/s?wd=%C3%F7%B4%FA%BB%A8%C4%F1%BB%AD&cl=3
http://www.china-shuxie.org/articleview/2006-7-11/article_view_257.htm
http://club.yule.sohu.com/r-tcpainting-138329-0-1-0.html
⑹ 沈周的題畫寫的是哪幅畫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性情敦厚、博學多才,長於文學,亦工詩畫,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皆極神妙。常草草點綴,即得意趣。亦常題詩詞於畫上,當時人稱他為「二絕先生」。畫宗黃大疾、吳鎮,自成一家筆法。亦工墨筆花鳥,和他的學生文徵明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又與文徵明、唐寅、仇英稱「明四家」。他每畫一畫,落筆點苔,絕不苟且。他能從多方面摹習古人,又加自己的創造,更參以二米的筆趣,善用粗筆,圓潤挺勁,厚重凝煉
⑺ 明代「吳門四家」是指哪四家並說出各自的代表作品和藝術特點。
吳門四家 明四家(吳門四家):指中國畫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畫家。他們都在江蘇蘇州從事繪畫活動。因蘇州古為吳地,故又稱、沈、文、唐、仇為「吳門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長畫山水;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長,他們南宋院體為法;仇英以人工筆人物、青綠山水見稱。四人各有所長,先後齊名。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師承關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內格。因此「吳門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風格的大家,兩並非一個畫派之稱。
吳門四家
自元朝以後,江南蘇州一帶,成為文人薈萃之地。許多著名畫家雲集蘇州,史料記載,當時蘇州有150餘人,占明代畫家總數的五分之一。他們形成一個強大的畫派。蘇州史稱「吳門」,作為有共同地區特徵的畫家群形成了吳門畫派。吳門畫派的領袖沈周同他的學生文徵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明代中葉以後(成化到嘉靖前後),院畫勢力日徽,浙派"也漸趨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躍於蘇州地區"吳門派"。當功的蘇州,經濟繁榮,各種工商行業發展,,直接推動了文化藝術事業的興旺發達。因此,這一地區,成為當地和四方文人聚會的最好場所。吳門畫派在這種條件下應運而生.關門派"以沈周為領袖,文徵明繼起,一時追隨者很多,形成明代後期一大流派。同時生活在蘇州的唐寅和仇英,也以繪畫著稱於時,和沈周、文徵明被稱為吳門四家"。
吳門四家"中沈、文、唐三家共同特點是都屬於文人筆墨,仇英雖是工匠出身,但畫風受到文人畫家的影響。四家"的繪畫成就,都是多方面的,他們技藝全面,題材廣泛。所畫山水,既能表現雄偉險峻的北方山川,也能描寫清雅秀潤的南方風景。他們運用熟練的筆墨,描寫周圍的園林景物,把表現文人生活題材的山水畫提高到新的水平,開拓了元明清以來山水畫的新境界。
四家"的不同之點,是他們的個人畫風不同,各有師承體系。沈周、文徵明比較接近,但也有所區別,沈周的山水遠師量源,、巨然,出入於元回家的黃公望與吳鎮,兼取法於馬、夏,筆墨挺健,氣韻渾厚,形成了粗筆寫意的新面貌,開創一代水墨淺絡山水的獨特風格。特別是他的花卉,繼承發展了末末及元代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筆墨尚朴,風格淡逸,對明代後期水墨寫意畫,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文徵明在融匯細潤文雅,獨具一格。
唐寅和仇英都曾師事當時以院派"著稱的周臣,吸取兩末李成、范寬、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諸家之長,運用了元人水墨寫意的筆墨,融合變化,形成了勁秀瀟灑的風格。仇英摹古的功力深厚,師法南宋院體",人物山水,多以工筆重色為主,風格濃麗典雅,兼能水墨寫意,也具有剛健秀逸之致。他所畫人物仕女,形象優美,線條流暢,形成了明代後期人物仕女畫的時代風貌,對明清畫壇影響很大。
陳道復是吳門著名的花鳥畫家,師事文徵明,他的寫意花鳥,從元人畫法中發展而來,直接受沈周、文徵明、唐寅的影響。詩書畫結合,進一步豐富了文人寫意花鳥畫的思想意境,開創了清新雋雅的一派風格。和後來的徐汩合稱為白陽青藤"。他們的繪畫,對後代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明代後期(嘉靖、萬曆以後到崇禎),無論山水、人物、花卉各種畫科,都有新的變化。派系紛繁,各有不同的風格.尤其是花卉畫有突出成就,主要代表畫家是徐渭。他繼陳臼陽之後,筆墨更加縱放,突破成規,大膽創造,縱橫揮灑,水墨淋漓,表現了鮮明的個性。他的這種畫風,對整個清代中期和近百年來的畫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的周之冕、孫克弛,也以花鳥畫著稱,畫法兼工帶寫,較為嬌麗,別成一派
⑻ 古人怎樣鑒賞古畫
1、紙絹鑒定
書畫所用的材料絹和紙對於書畫的斷代起著一定的作用。絹和紙的鑒定是鑒定書畫又一途徑。晚周帛畫和戰國楚墓帛畫以及稍晚時候的馬王礁漢墓帛畫,均是畫在較細密的單絲織成的,至今為止未見用雙絲絹的(即經線是雙絲,緯線是單絲織成絹)。
五代到南宋時期的絹,從表面來看,除了單絲絹外,還出現了雙絲絹的形式。元代的絹總的說來比宋絹顯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絹細密潔白,並且還呈現出稀鬆的狀態。明代的絹總的看來也是比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種質量較低較稀薄的絹,由於這種絹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書畫家往往先將其托上紙然後再進行書畫創作。漢、晉古紙,所見都是用麻料,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魚網等廢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薴麻。
2、印章鑒定
印章的時代特徵與氣息也是鑒定書畫的佐證。印章的時代氣息可從其形狀、篆文、刻法、質地、印色等方面出來。宋代印章銅、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質料的。自元代王冕開始採用石料刻印以後,採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漸多起來。
明代初期,各種石料的印章已相當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變化,篆文每個字的停筆處,都比原筆畫略粗一點,但顯得較淡,並略呈黃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後期印章以石質居多,其它如水晶、瑪瑙、銅、玉等均有。
清初,書畫家印章甩用的篆文變化並不大,但印章形狀、字體字形都有多樣化的趨勢。清代中後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種各樣的規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種流派,大都以《說文解字》為主體。
3、題跋鑒定
題跋可分三類:作者的題跋,同時代人的題跋,後人的題跋。真古畫而配以定人的偽跋,或偽古畫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見之事。畫上如有作者同時人的題跋,應當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間的關系。這方面的情況從書畫本身並不見得能知道,而須從一些題跋中去探索。
後人的題跋對書畫鑒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如書畫上或題跋上,尤其是書畫的題款等等出現了這種情況,都被認為是作偽者所露出的馬腳。避諱。
在封建帝王時代,行文要避諱,就是當寫到與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寫一筆,這就叫避諱,通稱為缺筆。在書畫上面,看到缺筆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諱,就可以斷定書畫的創作時期,不能早於避諱的那代皇帝的時期,否則就是作偽的漏洞。
(8)沈周畫花卉擴展閱讀:
在中華民族的藝術領域中,尤其是以漢族文化為中心的各種藝術,都有一種互相關聯的現象,盡管它們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現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盡相同,但那些不同門類藝術的藝術氣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達的民族性格的特點,在神髓上卻有相通之處。
譬如建築與服裝,都以寬博嚴肅為基調;桌椅陳設,都以方整對稱為基調;乃至文學語言上竟自出現世界各族語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這是漢民族文化中特別講求的對稱美。因而,對稱的要求貫穿於大部分這種文化藝術。體到書法和繪畫,更具有某些獨特的內在的關聯。
描繪人物只用單線條,並不藉助陰影,面頰上加上幾道線,性格就特別突出,這就叫做「傳神」。「傳神」一詞,在繪畫領域中也並不專指人像寫真,它也常被用在畫其他物像上,如「為山水傳神」、「為花鳥傳神」等。
用這個詞主要是指擺脫物像的一切細節,而要抓住它們的整體要點。所以許多「寫意」的人物,並沒有被觀者誤為貓狗;一抹遠山,也沒有被觀者誤為紙上的濕痕。尤可注意的,畫樹干、花頭、山巒、衣褶,寧許它不盡相似,但不許它的筆觸癱軟。
⑼ 沈周有竹居山橫幅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性情敦厚、博學多才,長於文學,亦工詩畫,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皆極神妙。常草草點綴,即得意趣。亦常題詩詞於畫上,當時人稱他為「二絕先生」。畫宗黃大疾、吳鎮,自成一家筆法。亦工墨筆花鳥,和他的學生文徵明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又與文徵明、唐寅、仇英稱「明四家」。他每畫一畫,落筆點苔,絕不苟且。他能從多方面摹習古人,又加自己的創造,更參以二米的筆趣,善用粗筆,圓潤挺勁,厚重凝煉。出入於宋元名家,創作態度極為慎重。代表作品有:《蜀葵圖》、《策杖圖》、《蕉石讀書圖》、《弈棋圖》、《桃花小鵝圖》、《高枕聽蟬圖》、《三檜圖》、《山水讀書圖》、《慈鳥圖》、《虞山古檜圖》等。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周有竹居,「有竹居」是沈周別業。而後面的「山橫幅」卻是不知是何意思了!大概是沈周的哪幅畫的橫幅,沈周有《崇山休竹》圖,其畫里山水頗有其「有竹居」的意味。
⑽ 吳門畫派著名畫家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性情敦厚、博學多才,長於文學,亦工詩畫,善畫山水、花卉、鳥獸、蟲魚,皆極神妙。常草草點綴,即得意趣。亦常題詩詞於畫上,當時人稱他為「二絕先生」。畫宗黃大疾、吳鎮,自成一家筆法。亦工墨筆花鳥,和他的學生文徵明並稱為「吳派」兩大家。又與文徵明、唐寅、仇英稱「明四家」。他每畫一畫,落筆點苔,絕不苟且。他能從多方面摹習古人,又加自己的創造,更參以二米的筆趣,善用粗筆,圓潤挺勁,厚重凝煉。
文徵明(1470-1559年)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改字征仲,號稀奇山,停雲生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授翰林待詔,故稱「文待詔」。聰穎博學,詩、文、書、畫都名聞一時。畫學沈周,兼有李唐、吳仲圭、黃公望筆法。畫山水、人物、花卉都極出色。畫風細致溫雅,筆墨精銳,氣韻神采,獨步一時。他的子奶都善於書畫,門人傑出的也多,形成了「吳門派」。又寫沈周、唐寅、仇英齊名勝古跡,並稱「明四家」。其畫特點粗暴,粗筆有沈周溫厚淳樸之風,又有細膩工整之趣;細筆取法於王蒙,取其蒼潤渾厚的構調,又有高雅的風采。長於用細筆創造出幽雅間靜的意境,也能用瀟灑、酣暢的筆墨表現寬闊的氣勢。畫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練,風格秀麗。畫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葉離披,備天然之妙。
唐寅(1470-1524年)字子畏,號伯虎,又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還有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自幼刻苦學習,有才華。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為應天府第一名解元。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三十歲時因科場案,而邊累入獄。後發往浙江為吏,游歷匡廬,天台、武夷等名山,鬻畫賣文,名重當時。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稱「明四家」。畫初師周臣,後師法沈周。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工。尤精山水、仕女,格韻沉鬱,風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寬、李唐、劉松年以及元代倪瓚、王蒙、黃公望等諸大家筆法。筆墨靈秀潤密而有韻致。故有人說他,「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清惲壽平的畫跋里稱他:「筆墨靈逸,李唐畫之跡,為之一變」。
仇英(約1409-1551年)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代傑出畫家。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范。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他臨摹的古畫很多,對趙伯駒、趙松雪畫用功頗深。
張宏(1577-1652年)字君度,號鶴澗,別號鶴澗道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傑出畫家。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畫以石面皴染結合為特色,乃明末吳門畫壇之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明畫錄》記載)。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並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學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風格。張宏平生喜好游歷名山大川,注重外師造化,汲取繪畫養分,藉以開拓創作視野和體悟藝術真諦。所作人物畫,線條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