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花卉紋
⑴ 大明萬曆款青花魚藻紋三魚響缸存世量大嗎
萬曆年的,還是有的,價格不比宣德,不過也有一定價值,祝您收藏愉快。
⑵ 明萬曆年間掐絲琺琅的風格和特點發生了哪些變化
明萬曆年間的掐絲琺琅器,銅胎掐絲琺琅的製造有了新發展,風格和特點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琺琅顏色品種豐富多彩,除藍、紅、白、綠、黃、紫等幾種基本顏色外,出現了豆青色、松石綠色、茶褐色等新的顏色。
在色彩搭配上,器物的顏色除了繼續以藍色為地以外,盛行以白色、暖色或中間色等淺淡顏色的琺琅做地,還出現了在同一件作品之上,同時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顏色做地色,這時的琺琅色彩偏淡,流行使用大面積的暖色或中間色。
如明萬曆掐絲琺琅花卉紋菊瓣式燭台,御用監製造,高9.6厘米,盤徑18厘米,足徑13.3厘米。燭台銅胎鎏金,圓盤形,菊瓣式邊,盤心置一寶瓶式鎏金長阡。盤內壁掐絲琺琅天藍地上壓纏枝菊花紋。盤外壁及底藍地上飾多色釉勾雲紋,盤底中心綠地長方框內朱紅楷書「大明萬曆年造」6字。
明朝後期景泰藍與瓷器一樣,大型的器皿燒制日盛。釉色豐富,但明亮度不及前期。
萬曆琺琅器的圖案豐富,有龍戲珠、松竹梅、魚藻、歲寒三友、蝠鹿、纏枝勾蓮、牡丹、梔子等花卉。宮廷所制掐絲琺琅,器胎厚重,鍍金足赤閃爍耀目。
如萬曆年間製作的掐絲琺琅梔子花紋燭台,通高9.6厘米,盤口徑18厘米,盤底徑為13.3厘米,樣式如同一支圓盤子,折邊,底承3個銅質鍍金垂雲足。盤中央為一銅質鍍金寶瓶,瓶上出蠟扦,盤內為淺藍色琺琅地,裝飾紅、黃、綠等色的折枝花卉紋,折邊以綠色琺琅為地。整個畫面裝飾著掐絲填紅、黃、白色琺琅折枝梔子花紋,外底中心陰刻豎行楷書「大明萬曆年制」6字款。
萬曆琺琅一般是番蓮花心分成上下兩個,並於花心上方的如意雲頭紋上,再加圭紋。轉枝番蓮紋呈規則的橫S形旋轉,葉片小而整
如銅胎掐絲琺琅八寶紋長方熏爐,御用監製造,通耳高9.1厘米,蓋面26.84.4厘米,底面25.53.2厘米。長方體,平蓋面,朝冠式雙耳,垂雲形四足。器身四壁以灰白色釉為地,飾彩釉勾蓮八寶紋。蓋面無釉,邊框為一周「卐」字紋,邊框內飾綉球紋。
底部施琺琅釉彩花,中心處以掐絲填白釉如意雲紋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綠地掐絲填紅彩「大明萬曆年造」雙行楷書豎款。
作品以淺淡釉色作地,飾折枝小花和雙線勾纏枝八寶紋,頗為新穎。胎體較薄,成型規矩,釉面比較平滑,砂眼細小。這些特徵展現出萬曆時期琺琅燒造工藝的進步與發展。明萬曆時期,由於當時的宗教氛圍,八寶紋、卐字紋等吉祥紋飾充斥在琺琅器的裝飾中,此熏爐即是一例。
此時,圖案中龍紋的背脊由早期的鋸齒狀,逐漸變成連珠狀,或於3個珠紋中,間一鋸齒;龍的下顎有一排略呈三角形的短須;龍眉則成「山」字形。
如掐絲琺琅雙龍戲珠盆,平底、直壁、菊瓣式折邊口緣。內外均施淺藍釉為地,內飾彩釉如意雲紋,其間有紅、黃巨龍各一,在雲天之際追戲一顆滾動的噴著火焰的寶珠。神態威猛。器外壁及底部飾彩釉纏枝蓮紋。
底部中心處由紅、黃、白、綠釉的如意雲頭組成長方形框欄,框內貼鍍金銅板,上陰線刻雙龍環抱「大明景泰年制」款。顯然,這類鍍金銅板是後來所加,銅板之下仍有「大明萬曆年造」琺琅釉款。
這件菊瓣口盆,形體較大,式樣笨拙,釉色灰暗,砂眼頗多,圖案裝飾過於繁瑣。
同時,萬曆琺琅器的錦地也在逐漸演變成單純的圖案式雲紋錦、或草莓形錦。開始出現豆綠色釉,圖案式龍鳳紋、瓔珞紋,也在這時期出現。仿動物、植物等「仿生」造型的掐絲琺琅器開始盛行,如甪端香薰、鵝形匙、獅式香熏、菱花式爐、梅花式缸等。
⑶ 明萬曆黃花梨畫案的介紹
明代至清前期是中國傳統傢具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傢具被稱為「明式傢具」。明式傢具的風格特點可用造型簡練、結構嚴謹、裝飾適度、紋理優美來概括。南京博物院珍藏的一件黃花梨畫案充分體現了明式傢具的特點,更為可貴的是這張畫案有罕見的款識,實為明式傢具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⑷ 大明萬曆年制款纏枝花卉魚藻紋青花罐
還要看實物,可以補充些清晰的圖片,款式拍清楚,也可以發到世家鑒藏網看下
⑸ 明萬曆青花瓷的款識
官窯器大多書青花「大明萬曆年制」雙行六字楷書雙圈款,很少使用「萬曆年制」四字款,只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古周饕餮,萬曆年制」、「萬曆年制,純忠堂用」等。
民窯器年號款有「大明萬曆年制」、「大明萬曆年造」、「萬曆年制」三種。除年號款外也有古語款、贊頌款、圖記款等,有「福」、「祿」、「壽」、「萬福攸同」、「金玉滿堂」、「玉堂佳器」、「富貴佳器」、「天祿佳器」等。
⑹ 明萬曆黃花梨畫案的結構款式
畫案為夾頭榫結構,即四足上端嵌牙條,腿足用圓材,全身光素,側面棖子兩根,將腿足連結在一起。此造型為明式畫案最常見,也是最標準的造型。追根溯源,案是春秋戰國時的新興傢具,當時漆案尤其流行。早期的案是圓柱形矮腿。整個案是由一塊整料刳制而成。戰國出現高足木案,這一時期的案主要是飲食用或放置器物。漢代木案式樣和用途皆有所擴大,食案出現了攔水線,沒有攔水線的案一般用作讀書和放置物品。漢案的腿足有方有圓,有高有低。南北朝又出現了曲足案。隋代在繼承以前平頭案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翹頭案。唐案形制更豐富,僅腿足就有板足、曲足、撇腿之分。五代又出現壼門案。宋案在五代的基礎上風格趨於樸素清雅。呈現挺直、秀麗的特點。南博此畫案的形制至少可上溯到宋代。入清以後這種形制仍然流行。
帶款識的陶瓷、書法作品比較多見,而有款識的傢具,可說是鳳毛麟角。明清傢具上的款識大致可分三類:一是紀年款,二是購置款,三是題識。均較罕見。有購置款的明式傢具僅發現兩件,一件藏於故宮,是件鐵力木大翹頭案,題識為崇禎庚辰仲冬制於康署。另一件就是這件黃花梨大畫案。畫案的一腿足上方有陰刻篆文題識三行:
材美而堅,工朴而妍,假爾為憑,逸我百年。
萬曆乙未元日充庵叟識。
萬曆乙未為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充庵應是此案的使用者。何人?待考。此案原是蘇州著名的「雷允上葯房」的家中物什,由其後人雷傳貞捐獻給南京博物院。
⑺ 明萬曆青花瓷的紋飾
萬曆青花構圖繁密、主次不清,稍顯凌亂,很多器物里外滿工,繪滿了裝飾圖案,甚至在一件器物上繪了不同內容的二十幾種吉祥圖案。琢器類的瓶、觚等立件,構圖簡單的全器只用一種題材的紋樣繪制,大多採用多層裝飾的方法,從兩層三層一直多到八九層的都有,每層內容都很豐富。但也有疏朗清秀的,還有的在青花瓷上鏤空紋飾,別具一格。
繪畫技法早期採用類似隆慶朝的手法,線條有陰陽深淺之分;後期繪畫簡單潦草,筆法稚嫩。晚期有代表性的技法是青花淡描、鐵線描和淡水點染,構圖時用線條加極淡的青料單線或雙線勾出圖案的輪廓,線條流暢簡潔,再加以渲染填色,畫面頗有水墨畫的效果。還有一些特有的裝飾手法,如在白地藍花的畫面上加繪藍地白花的紋飾,畫面藍白互映。還有在畫面上預留的空白處用單線描繪主題紋飾,稱為「預留空白」。
構圖上大量採用開光的形式來表現紋樣,錦地開光是萬曆朝青花瓷裝飾的一大特色,錦地開光是借鑒於雲錦,錦地有古錢錦、米字錦、梅花錦等,開光的形式有圓形、長方形、四方花瓣形、長方花瓣形等。
主要紋樣有雲龍紋、雙龍紋、穿花龍紋、穿花團龍紋、龍舟紋、龍鳳紋、雲鳳紋、雙鳳紋、獅球紋、獅子牡丹紋、虎紋、麒麟紋、蟠螭紋、團螭紋、海獸紋、喜鵲紋、仙鶴紋、螃蟹紋、蕉石玉兔紋、鴛鴦蓮荷紋、稚雞牡丹紋、荷塘蘆雁紋、花草蟲蝶紋、垂枝花鳥紋、三魚九秋紋、魚藻紋、花鳥紋、團花紋、朵梅紋、鵲桃紋、瓜果紋、三果紋、葫蘆紋、葡萄紋、白菜紋、石榴紋、秋葵花紋、松竹梅紋、蓮托梵文、盆景紋、月影梅花紋、靈芝紋、八卦紋、進寶圖等。
雜寶有珊瑚、海螺、十字杵、古錢、銀錠、象牙、犀牛、盤腸、火珠、方勝、雲板等,經常使用其中八種圖案則稱為「八寶」或「八吉祥」,沒有像前朝那樣規定死板。
人物紋主要繪嬰戲、仕女、仙人、高士、八仙祝壽、老子出關、老子說經、四妃十六子、河洛圖書、南極仙翁、魁星、達摩,還有戲曲插圖等,在人物紋旁邊往往還配以山石、梵文、八寶、龍紋等。紋樣的特徵是人物體形比較失真,畫面多有道教色彩。仙翁的腦門很高,像冬瓜。小孩兒的頭大,後腦勺大,和身體不成比例。
花卉與瓜果紋常與「福」、「萬」、「壽」等字結合裝飾。
龍紋繪畫的比較草率,龍嘴畫的比前朝更長,龍口張開,龍鱗簡化成鋸齒形,也有成方格形,大多是側身龍,也有正面龍,頭如獅子頭,龍形大多呆滯,氣勢不足。螭虎、獅子的頭很圓,稀疏的長發後飄。
具有時代特徵的紋樣還有娃娃攀花紋、獅子穿花紋、靈芝紋、天宮麋鹿圖等。天宮麋鹿圖等繪於器心,意為厚祿。山水風景畫面,絕大多數是背景。
⑻ 明代永樂款本朝青花花卉紋雞心碗市場價值約在多少錢
建議拿到自然光下拍照,且多角度拍幾張
⑼ 大明萬曆年制款纏枝花卉魚藻紋青花罐值多少錢
大明萬曆年制款纏枝花卉魚藻紋青花罐,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