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临汾小梅花蒲剧团

临汾小梅花蒲剧团

发布时间: 2022-03-03 01:13:12

⑴ 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都有谁

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的“第二届中国戏剧奖�6�1梅花表演奖(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杭州揭晓,三十五朵“梅花”璀璨绽放。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角逐,来自河北省京剧院,有“活武松”、“活林冲”之称的裴艳玲最终摘得了本届梅花大奖的桂冠;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的谢涛、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孟广禄以及山东聊城市豫剧院的章兰四位演员获得二度梅奖;山西省临汾市眉户剧团的潘国梁、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王英会、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的孔向东等三十位戏剧演员获得了一度梅奖。

⑵ 孔向东的夺梅历程

5月21日,运城机场管乐齐鸣、鲜花簇拥,沿街巷内鞭炮轰鸣、人声鼎沸,盐湖区四大班子、戏迷朋友、广大市民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著名蒲剧演员孔向东夺梅载誉归来。
第二天,“纪念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7周年暨第24届梅花奖山西获奖演员座谈会”在太原隆重举行,省领导胡苏平、张平会见了我省三名夺梅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田桂兰等众多名家共庆夺梅,并对孔向东取得如此好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于5月18日在杭州市揭晓,孔向东以大型历史古装悲剧《清风亭》的出色唱腔和完美表演,经过层层激烈角逐,以第三名的优秀成绩问鼎梅花,这是运城市戏剧界摘取的第六朵“梅花”,是获得本次戏剧梅花奖演员中唯一的县级剧团演员。 蒲剧是中国戏剧的源头,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诞生于运城盐湖解州,他创作的《窦娥冤》闻名遐迩、源远流长。古老的蒲剧是河东梆子戏的鼻祖,她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长于抒发慷慨之情,仿佛黄河艄公、纤夫号子的恢宏气势,那行云流水般大气磅礴的唱腔,疾风暴雨般激越昂扬的伴奏,爆发力、冲击力和震撼力激荡着当地的百姓,人们闲暇之余喊两句荡气回肠的蒲剧,都是一种极大享乐和享受。孔向东便是在这种艺术生态质朴而浓烈的土地上悄然成长的。
1972年,孔向东出生于运城市芮城县山区一个普通农家,儿时的他天赋聪颖,酷爱蒲剧,加之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和一种异乎寻常的悟性,他对蒲剧的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们村古树上的大喇叭,天天播放王天明的《空城计》,小向东太入迷了,他用枣木削成木梆,打着节拍边敲边学,得空就唱,尤其是在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当时村民没有看钟表的习惯,一听见巷道里孔向东的梆子响了,就知道学生放学了……孔向东的奶奶有根铁拐,中空带弯,小向东喜欢把铁拐当号吹,每逢星期天,他便纠集村里的同学娃娃,吹着敲着打着,自己编著曲唱,触景生情看见什么唱什么,活色生香别有一番风味和乐趣。
由于对蒲剧的由衷热爱,孔向东在12岁那年,以自学《空城计》里一段清唱考上了芮城戏校。两年后,以《芦花》中一段纯净、洪亮的唱腔,受到各位老师的格外青睐,顺利考入运城地区艺术学校。该校为向东的起根发苗、茁壮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各位老师手把手教戏,打着拍子一句一句教唱,在他们的悉心指点下,他苦练基本功,钻研演唱技巧,向老师学、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其他剧种学,一个个荣誉记下了他勤奋艺术的足迹。
1991年赴太原参加山西省教学剧目汇演,获得舞台表演、唱腔比赛两个一等奖;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运城行署文化局等联合拍摄的蒲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中,担纲张生配唱和主题歌独唱,该剧不仅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奖”,而且还获得了中国戏曲电视“飞天奖”。2001年,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举办首届年度总决赛,孔向东以《清风亭》中张元秀、《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周仁献嫂》中的周仁,老生、须生、小生三个不同角色、不同年龄跨度的表演,令评委和观众叫绝,以几乎满分的成绩技压群雄,一举夺得专业组总擂主,“三生红”的美誉在三晋大地不胫而走。 2003年,为了传承蒲剧艺术,振兴蒲剧事业,盐湖区重组蒲剧团,特别聘请孔向东担任团长。他接过重担决心在这里扎稳根基,实现人生价值,孔向东的艺术之路从此转入一个崭新阶段。
一个好的团长可以带出一个好团队,一出好戏可以救活一个剧团。孔向东走马上任后,克服重重困难,连续恢复排练了《薛刚反朝》《善士亭》《周仁献嫂》和《清风亭》等传统剧,还移植演出了大型现代戏 《抢来的警官》,排练出《岳飞夫人》《双官诰》等戏。当时正值防非典时期,他一方面突击排戏,一方面派人购置戏箱,抓基础设施建设。8月份便率领盐湖区蒲剧团奔赴运城、临汾、吕梁各地倾情演出……
戏曲的主打市场在农村,艺术的蓬勃生机在民间,盐湖区蒲剧团长年奔波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一带演出,每年的演出多达300余场,演一场爆满一场,演一场成功一场,所到之处备受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由衷喜爱。
2005年,山西省举行第十届戏剧“杏花奖”评比活动。孔向东以大型历史改编戏《赵氏孤儿》与大批省、市级演员同台竞争,荣获比赛第一名,捧回杏花奖;2007年,山西省组织“四大梆子”赴京展演。孔向东代表蒲州梆子再显身手,唱响了京华剧场和著名学府,以艺术实力扩大了蒲剧的影响力;2008年,以《三别牛背梁》又一次捧回“杏花奖”;同年孔向东率团赴京汇报演出,引起专家格外关注,同时对基层团队的不凡业绩和孔向东的艺术造诣给予充分肯定。由于他唱腔饱满、道白铿锵、行腔舒展、韵重味浓,艺术风格独具匠心,又被誉为山西蒲剧“男一号”。
孔向东盛名之下不肯停歇前进的步履,他把目光投向了戏剧的最高奖项——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夺梅征程曲折而艰难,首先是历尽艰辛找原创剧本:由运城专家多次开会讨论创作,走云南下四川辛苦奔波,赴河南上太原多方求告,几次到北京找国家级导演出谋划策……结果还是没有合适的剧本。直到2008年前半年,中国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裴福林来运城,看了他的演出后,认为孔向东对《清风亭》把握透彻,拿捏准确,建议以此参加比赛。
《清风亭》为大型历史古装悲剧,是一部人间伦理道德故事剧,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马连良均擅演此剧,许多地方戏都演出过。要想重新推出,难度很大,必须对剧本进行大量的修改,进一步突出蒲剧特色。经过裴导和当地剧组的多次研究改编,剧本层次分明,内容充实,情节细腻,引人入胜。整个剧情合理流畅,情节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突出,唱腔和表演空间增大。
为演好这场戏,孔向东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对每个细节、每句唱段都抠来抠去反复揣摩,尤其是那辛苦养育孩子十三年的主题唱段,他做了上千次的模唱,最后采用了轻音低唱和高亢紧唱相结合,把蒲剧的二性、流水、一倒一爻运用得娴熟自如。他力求表演生动细腻,在“谴子”一场中,为了追求一个动作的完美,他一次又一次反复训练,摔裂了膝盖,几乎撕断韧带,到北京诊断时,大夫建议立马做手术,想到术后漫长的恢复时间,孔向东一口回绝,他说:“只要一上台,我就忘掉所有疼痛,只要能捧回梅花奖,为我们盐湖区塑造一个文化的品牌,哪怕这条腿不要了……”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潜心苦练的《清风亭》在平顶山演出时,孔向东在清风亭前“捡子、追子、认子、谴子”几场情节戏中,把张元秀老人养子之艰难,失子之悲痛,追子之心情,盼子之凄苦,谴子之义愤,由喜、而忧、至愤复杂交加的情感,唱得气息饱满,激昂宏亮,形神兼备,真切感人,把一个衰派老生的形象演绎得声情俱佳。尤其是老生程式和圆场功、跪步、抢背等难度颇大的演技,他表演得淋漓尽致,扣人心弦,尽管存在着地域、剧种、唱腔、念做的差异,但仍使观众掌声雷鸣,喝彩不断。演出结束后,孔向东几次谢幕,观众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肯离去。 孔向东像报春的红梅,历经几多风霜雨雪,几多艰难困苦,几多阳光照抚,几多雨露滋润,才含苞怒放。
夺梅后的孔向东有三个感慨,一是一名演员的成长离不开一个和谐的团队,他说这朵梅花吸收了他们全团的营养,是盐湖区蒲剧团培育的结果。六年来,大家以剧团为家,一个灶上吃饭,一个大厅排戏,集体观念强,精神面貌好。每次外出演出,装台卸台齐动手,全团上下协力干,主角次角一盘棋,这种精神激励着每位团员。孔团长说,剧团能有如此蒸蒸日上的局面,他之所以能够把全部精力放在演戏上,关键是有一个坚如磐石的后盾,这和各位团员长年辛苦工作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他们严丝合缝的流畅配合,有他们一丝不苟地前后台认真检点,有他们多年严密组织的经验,才有了平顶山这次成功演出。
二是得了梅花奖的孔向东不敢有丝毫懈怠马虎,把夺梅当做又一个新的起点。他说男演员到了40岁的年龄才会演戏,光会演戏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还要有好的剧本。好的剧本是一个剧团的生命,今后要在创新剧本、更新剧目上下大工夫,困难和挑战是存在的,但他非常有信心。
三是如何发扬光大蒲剧,特别是发展蒲剧男声唱腔。蒲剧的男声唱法行腔一致,唱腔音调高、板眼紧,对演员的声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存在再好的男声也保持不到50岁的残酷局面。眼下蒲剧拥有的年轻戏迷越来越多,他们非常喜欢听现代蒲剧新唱腔,渴望蒲剧与时俱进,因此用科学的方法改革蒲剧势在必行。他想把现代歌曲的元素融进古老的戏剧,创新男声蒲剧新唱腔,使蒲剧逐步与国家大剧种唱腔接轨。他说:“我爱唱,也能唱,但还不能说会唱”,目前他正潜心研究发声规律,使咬字、喷口、偷气等细节力求精益求精,他已把一种悠扬委婉的唱腔录成带从网上发布出去,先接受戏迷评论。
孔向东夺梅后,说的最多的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一个新的蒲剧梅花奖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志,是蒲剧传唱千年的历史见证。一个好演员可以支撑一个好剧种,我们期待这一传统戏剧能够持久地滋润观众的生活。(新闻来自:胡向泽 赵山理 任文芳)

⑶ 翎子功的产生与发展

翎子功产生与发展翎子功首创人贾王女(1864—1919),工小生,曲沃县人。曾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在新绛梁升泰(乳名“梅隆”)创办的梁梅隆娃娃班献艺。他天赋嗓音清脆,扮相俊俏,以生旦戏而驰名,他饰演《小宴》之吕布,想借翎子刻画吕布挑逗和戏耍貂蝉,于是,瞒着戏班的人偷练翎子,虽然当时的翎子仅有四五尺,他终于练得使其能上能下,能弯能直,他用双手扳翎,用翎尾在貂蝉嘴角一扫,将吕布的风骚与调情绝妙的表现出来。在此期间,培养出翎子功二代传人黄鸿才。继而又有舒全管(又名舒从录),虽同出一源,但各有发展。 黄鸿才(1888—1926),工小生,万荣县南和村人,12岁偕弟鸿喜,投名小生贾王女学戏,为翎子功第二代传人。黄的翎子功在未使用前向左、右两边下垂,然后再倒甩、顺甩、矗立。他先后在侯马“八条棍班”和汾城南贾村“来成班”从艺,在此期间,将此技传授给亓俊美。1926在翼城担子山村演出,因身患重病,班主为索取高价,强令登台,化妆后未及出场,即死于后台,年仅38岁。 亓俊美(1897—1967),工文武小生,祖籍山东莱芜,后定居翼城,为翎子功第三代传人。亓俊美文武皆能,表演动作幅度小,快捷麻利,刚劲有力;其唱腔嗓音脆,无杂音,他能戏甚多,在《风仪亭》、《小宴》一折中饰吕布,他身着蟒袍,头戴翎盔,用翎子功的左摆、右拦、直立,翎子时而单凤展翅,时而双风齐飞,造型绝妙。把吕布饰演的活灵活现,刻画出吕布的英武、骄矜和轻佻好色的性格。特别是吕布佯装依桌而睡,当貂蝉上前呼叫时,其翎子即由脑后自然地竖起,此时的观者无不为之喝彩称奇。《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载:“亓俊美在《小宴》折子戏中之翎子技艺堪称一绝”。亓俊美后又将其特技传给其长子亓建生。1959年,晋南蒲剧院在翼城蒲剧团举办“翎子功”特技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学员有:原临汾蒲剧二团刘生志,其长子亓建生,万荣县蒲刚团林永民,稷山蒲剧团薛东元,芮城蒲剧团张玉芳(女),夏县蒲剧团崔高升。 亓建生(1941—2001)。工文武小生,翎子功第四代传人。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深得真谛,经自己长期勤学苦练,深琢细研,在其基础上使他艺术去芜存菁,不断得到创新与发展,形成独领风骚,独有造诣的亓派艺术。他在《小宴》一剧中巧妙的运用一对翎子,做出单竖、双竖、换竖、旋转、曲钩、大摆尾、小摆尾等各种优美的动作,以表现剧中人的愤怒、焦急、忧愁、烦恼、喜悦等各种心情。王允设计请吕布小酌,让小女貂蝉前来陪伴,吕布等候良久不见貂蝉出来心中十分焦急,头上的翎子呈现出“细柳分枝”、“飞燕展翅”、“鲤鱼摆尾”、“银蛇飞舞”、“飞云盘花”、“凤凰绕枝”等各种绝妙的程式,突然,貂蝉屏后咳嗽一声,随着吕布举首探望,而支翎子竟神奇的直立起来,且静止不动,观者无不称绝。此时,貂蝉姗姗而出,吕布见了这位绝代天仙,心中狂喜,头上的翎子由双竖变为换竖,左边倒下,右边竖起,右边倒下,左边竖起,尤其是把吕布爱慕貂蝉的心理通过翎子摆巧妙的表露出来。之后,貂蝉又暗挑吕布,吕布一支翎子准确地甩到貂蝉嘴边,随机将翎子一抽,翎稍恰巧从貂蝉的唇边摸过,更为稀奇的是,也属亓建生独创的一招,双翎在急速摆动中,左翎突然竖起,而后,再经急摆,右翎又突然竖起,然后,双翎急摆,瞬间双翎矗立,观后无不为之拍手叫绝。1995年10月,亓建生携《小宴》一剧,在北京参加全国首届中老年戏曲“牡丹奖”汇演时,短短十分钟的表演,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达十多次。正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所赞“蒲剧艺术历史悠久,亓派翎子堪称一绝”。亓建生从不保守,“宁可蜡烛燃尽身,但愿梨园花竞开”,毫不保留的将其翎子功传授给第五代。他的嫡传弟子有崔永荣、齐临生、王猛、辛慧、李晓芳,嫡派学生有王艺华、雷俊生。亓建生于1983年在运城举办了“翎子功”培训班,慕名前来参加学习的有河北梆子郎进才(现为北京河北梆子剧团演员),江西赣剧安华、蒲县蒲剧团刘海建,之后,还将“翎子功”传授给北路梆子成凤英及陕西秦腔、河南豫剧等全国十多个地方刚种的演员。 齐临生又培养出郭安存(运城王子蒲剧团)、王鹏泽(市蒲剧团)、曹志华(市蒲剧团)、张大伟(运城市蒲剧团)、张丽丽(女,运城王子蒲剧团)、侯波(小梅花蒲剧团)、李志英(小梅花蒲剧团)、翟圣恩(女,市艺校)、陈秀琴(女,霍州市蒲剧团)等“翎子功”特技演员。 舒全管(又名舒从录,生卒不详,工小生),洪洞县人,同黄鸿才均为翎子功第二代传人,为舒明贵之叔父。舒全管的翎子,初则挺直,甩时或倒或竖,随意表演, 舒明贵(1905—1970)洪洞县人,工小生,同亓俊美均为翎子功第三代传人。12岁随其叔父舒全管学戏。一生多搭戏班,新中国成立后。在临汾人民蒲剧团演戏,他功底扎实,技艺全面,扮相大方,表演细腻,以翎子功特技著称,尤以《小宴》中耍翎子名躁秦晋。他的翎子绝活有凤凰点头、风扫雪、翎尖子插酒盅、扫貂蝉嘴唇等。其甩发也堪称一绝,尤擅传情达艺、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政府倡导下,他努力学习,改进艺术,还参加了导演工作,是临汾人民蒲剧团负有声望的老艺人。 许安仁,1935年出生.洪洞县人,工小生。同亓建生均为翎子功第四代传人。1948年在临汾县人民剧团参加工作.1957年,拜舒明贵为师学习翎子功,1959年登台演出《小宴》,1960年以《小宴》一剧参加地区汇演,后被调临汾地区青年蒲剧团,1961年.随团赴省城演出,应邀到省艺术学校献演《小宴》,进行艺术交流。1970年,因临汾、运城两地分家,被分配到运城地区蒲剧团,1973年调离剧团,先后到临汾互感器厂、地区印刷厂、地区工商局工作,1982年退休。

⑷ 朱秀英的人物生平

到团后,她拜著名青衣演员及教练,著名蒲剧老艺人冯安荣(艺名筱艳秋,民间称冯安娃)的徒弟宋荣庭为师,学唱青衣。宋荣庭唱腔嗓音纯正、柔媚委婉、跌岩有致、高唱低吟、入耳中听,并将蒲剧唱腔技巧总结为“按、点、顿、拉、闪、放”六字决窍,一改过去蒲剧乱弹松散吊板的弊端,以别致的韵味,自成一派。宋荣庭继承和发展了冯派的唱腔特点,尤其注重节奏鲜明、抑扬适中、轻重缓急得当,拖腔刚劲有力。他在对弟子朱秀英教学中,不仅传授了“六字诀”要领,又把男旦的唱法化为女旦的唱法,使其在继承中音唱法的基础上,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朱秀英通过勤学苦练,对六字诀的唱法进行大胆革新和发挥,赋予了新的内容,使自己唱法让观众更能字字入耳,声声动情。她只要开口一唱,就能使观众陶醉在其中。有人说她是“美声唱法”,有人夸她是“独树一帜”,不论如何赞誉,普遍承认朱秀英是安娃乱弹的真正传人,确实在蒲剧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朱秀英刚到翼城县蒲剧团时,个子不高,五官端庄,看不出什么灵秀,有些人说她不是唱戏的料,但时任指导员的任致祥却从他老诚中发现了聪慧,从憨笨里发现了灵巧,特别是从她具有爆发力的唱腔中发现是一个好苗子,便让著名导演魏影,专门给她排了《断桥》、《教子》、《三对面》等几个唱功戏。她带《三对面》参加晋南专区汇演,一炮打响,获得了二等奖。1963年晋南专区组织一批蒲剧名演员到北京灌制唱片,其中就有朱秀英。在灌唱片时,不少领导和专家对她的唱腔高度评价。他们说,这个小胖子唱得好,不仅动听,北京人和其它地方人都能听得懂。这次录制她的《三娘教子》、《四进士》唱片竟达45分钟之长,在当时属独一无二。
朱秀英擅演的剧目有《三对面》(饰秦香莲)、《三击掌》(饰王宝钏)、《三娘教子》(饰王春娥)、《四进士》(饰杨素贞)等。在传统戏中演过《乾坤带》(饰银屏公主)、《妲已乱朝》(饰姜皇后)、《牧羊圈》(饰赵锦棠)等。在现代戏中演过《向阳坡》(饰队长妻)、《红灯记》(饰李奶奶)、《沙家浜》(饰沙奶奶)、《槐树庄》(饰赵大娘)、《龙江颂》(饰盼水妈)等。还演过眉户戏《张连卖布》、《军民鱼水情》、《蟠桃园》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为她灌制了《三击掌》、《三对面》、《三娘教子》、《柳林写状》等唱片。1978年,她曾以《三击掌》折子戏参加临汾地区戏剧调演,获得好评,并为全区演员做了示范表演。
朱秀英在翼城县剧团期间,不断把“六字经”演唱技巧传授给一代又一代学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她1985年调入侯马市蒲剧团,1989年退休。她退而不休,致力于戏曲教学工作,2003年赴河津市文化艺术专修学校任教,培养出多名小梅花奖。如今她桃李满园,弟子众多,其流派闻名于晋、豫、陕蒲剧界,相信将会对蒲剧的继承、革新、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⑸ 运城青年蒲剧团好,还是临汾小梅花蒲剧团好

临汾小梅花的出名

运城的也不错的
望采纳谢谢

热点内容
全弹子盆景 发布:2025-09-13 16:59:46 浏览:832
盆景沙柱法 发布:2025-09-13 16:50:58 浏览:471
梅花味精渣 发布:2025-09-13 16:50:53 浏览:182
泡干荷花 发布:2025-09-13 16:37:12 浏览:472
想起米兰花 发布:2025-09-13 16:35:37 浏览:3
牡丹籽油吃法 发布:2025-09-13 16:26:28 浏览:700
梅花头花 发布:2025-09-13 16:17:37 浏览:63
一把火一朵花猜成语 发布:2025-09-13 16:08:57 浏览:186
白酒浇兰花 发布:2025-09-13 16:07:22 浏览:278
金陵绿植 发布:2025-09-13 16:04:12 浏览: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