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篆字传人
1. “双手会写梅花篆字”啥意思
梅花篆字是小篆的一种,字体优美。这句是赞颂人能够双管齐下,同写梅花篆字,形容书法功力高。
2. 篆书的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3. 历代篆书名家有哪些
一、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二、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不详),字少温、仲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
三、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等
四、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顽伯,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篆书文轴》、《篆书中堂》、《游五园诗》等
五、钱 坫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小兰、十兰自署泉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清代书家。主要著作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等
六、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传世书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诗抄》、《节临唐宋人书屏》、《临柳公权尺牍轴》、《自书诗册》、《七绝诗轴》等
七、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主要代表作有《再生人三乐三忧帖》《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等
八、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莫友芝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等
九、杨沂孙
杨沂孙(1813-1881),字子舆、子与,号泳春、濠叟,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其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主要代表作有《赠少卿尊兄七言联》、《文字说解问伪》、《完白山人传》、《石鼓赞》等
4. 梅花篆字的李淑萍
陈三两是业内人员公认的梅花篆字大家,原名李淑萍,祖籍山东惠民县辛店镇李家寨村人,明朝正德年间举人李经九之女。李经九夫妇被宦官刘瑾谋害,而后她隐姓埋名,取名陈三两。“陈三两”不仅文章写得好,还能双手同写梅花篆字,当时在武定周边县无人不晓。她乐善好施,口碑极佳,曾收落魄书生陈奎为义弟,拿出私蓄资助陈奎食宿,并亲自教他读书作文,后来陈奎中了状元。到了晚年,“陈三两”又用积蓄创办“福利院”,收养了不少孤儿。其中有一郭姓儿童特别聪明,“陈三两”不仅教他学文识字,还亲手教他“梅花篆字”。“陈三两”是梅花篆书大家,经她七、八年的精心传授,这个孩子深得其真传。长大走出福利院后,利用他学得的梅花篆字技艺走街串巷,以卖字养家糊口,并将这一书法艺术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陈三两”去世时84岁,从当时的富春院到东关外她的墓地约有三华里,送葬的人们成百上千,都是自发赶来的。这个郭姓孩子不但亲自为陈三两送终出殡,每逢年节还要祭奠扫墓,亦可谓尽了孝道。“陈三两”的事迹在其故后亦被搬上电影、电视、戏剧舞台,通过京剧、蒲剧、曲剧、豫剧、越剧、河北梆子等多种剧种传唱至今。 郭氏将“梅花篆字”传至十二世孙郭敬斋【号、文山】时,因正值民国战乱时期,民不聊生,他遂又以卖字画求生。有一年,郭敬斋来到中原古城蕲县街头,饿着肚子连摆了三天的地摊,无人问津,分文未进。在那个时代人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哪有闲情雅致去买字画,悬于家中欣赏呢?那天晚上无处藏身的郭敬斋就躲到王家大门屋檐下避风御寒,夜里竟被冻僵门外。
王从彬先生早晨推开大门,却发现一个中年男子蜷缩门前,已冻僵昏厥。他赶忙喊来家人,把中年男子抬到床上,加衣盖被,熬药喂饭。中年男子慢慢苏醒过来。郭敬斋苏醒过来才知缘由。得知救命恩人名叫王从彬,出身富贵家庭,读过私塾,后来在当地当过教书先生,也是一介文人,两人谈得很是投机。为了报答王从彬的救命之恩,郭敬斋决定将祖辈从陈三两那儿学得“梅花篆字”传授给他。王从彬听了很是高兴,天天跟着郭敬斋研磨临帖,潜心钻研。过了足足半年之久,王从彬的梅花篆字技艺已是出神入化,挥洒自如,郭敬斋也就此告辞还乡了。 王洪军先生,出生于六十年代初期在宿州古城蕲县一乡村。洪军先生幼时,家父遭受文革风雨洗礼,一穷二白。1980年5月,受父亲教导自学医学,承包土地12亩,却喜好丹青,四处涂鸦。一墙之隔的大伯王从彬,已是耄耋老人,体弱多病,儿女又不在身边,小洪军常常帮着老人打水扫院,下地割麦种豆,忙得不亦乐乎。王从彬老先生看到小洪军天资聪颖,又喜欢写写画画,终于有一天,他把小洪军拉到屋里,说:“洪儿,大伯教你写梅花篆字吧。”小洪军高兴得手舞足蹈,喜不自禁。此时“文革”结束不久,舞勺之年的王洪军正式拜王从彬老先生为师,研习梅花篆字,这一写就是三十多个春秋。 王洪军的确没有辜负他大伯的一片苦心,在老人的精心指导下,书法技艺长进很快,没几年工夫就掌握了书写梅花篆字的要领,并且带着这门精湛艺术走进了大学,进而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已是安徽省宿州市公安局的骨干民警,
仍是忙里偷闲,刻苦研习书法技艺。王洪军的“梅花篆字”就是在篆字的基础上,将梅花镶在字中,使篆字和梅花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远观为花,近看是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相融”的独特艺术效果。他决心进一步钻研“陈三两”的梅花篆字,不断创新,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与点画之间,施美与花枝之中,展风神气韵之美。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清大师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洪军先生谦虚地向前辈大师学习,融会贯通,勤奋好学,看病为主、闲余习字、忙时种田,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推陈出新,他吸取传统梅花篆字的精髓,容入现代审美情趣,将生涩难懂的篆字转换成易于辨认的现代汉字,将梅花的枝干穿插字里行间,然后在所书篆字周边或疏或密,圈点上不同角度的梅花作点缀,使原本显得呆板单调的梅花篆字,愈发的风姿摇曳,婀娜多姿。为了画好梅花,洪军先生深入生活,同时还从传统的国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师古而不泥。将梅花篆字的艺术推向高峰,他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登门求画的络绎不绝。
洪军先生部分作品在人民大会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展览馆展出并被收藏。传略被《当代名人艺术大典》《世界艺术家传略》《中国中华魂》《国际墨海精英精品集》120家辞典收录
。2008年10月28日,应邀参加“首届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出访日本,授于“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称号。2009年6月28日,应邀出席英、德、法、瑞典中欧多国文化艺术交流展,反响强烈,特授“梅中藏书大师”称号。曾多次应文化部邀请出访: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日本等26个国家和地区。授予“中欧友好文化交流特使”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特使”“东方梅中藏字”。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台北故宫书画院名誉院长、联合国书法家理事、2013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创意大师,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专利权。
艺术家年鉴:1996年7月,荣获全国中和杯二等奖,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荣获中国人民艺术奖。1997年应文化部邀请出席「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2000年应文化部邀请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2000年当代中国精神座谈会」,作品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荣获艺术价值认证书,受到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题词2000年作品编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珍品选》2000年7月,被郭煌艺术研究院吸收为会员,作品被研究院美术馆收藏
2000年8月,列入《中国文化名人大写真》美术家卷2000年9月,经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质量部认定评审已加入ISC2000、2001、2002、2003年艺术质量价值评审网络体系,中国文化部首选入网书画家之一。2003年获中华国宝奖,列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中华魂」书画集2004年载入《中国共产党人格言选集》、《中华杰出人物》2005年荣获《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展览全国三等奖,作品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展出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06年8月8日,被评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
2009年在中欧第九届友好文化交流活动中,其梅花篆字作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展出并被收藏,王洪军荣获「中欧友好文化特史」和「东方梅中藏字大师」称号2009年8月,赴港澳出席香港回归12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活动,其作品由香港和澳门美术馆收藏2009年10月,荣获「世界百位杰出艺术名家」称号2010年5月,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并收藏2011年2月,被聘为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客座教授2011年10月,赴俄罗斯出席首届中俄文化交流展,作品在圣彼得堡宫展出并收藏,获中俄友好文化交流特使奖2011年9月,获杰出人类贡献奖,世界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大师知名艺术家称号2011年11月,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号码:ZL201130398400.X;ZL201130398390.X;ZL2011303963.X.2013年,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创意大师
2013年7月,荣获“梅花篆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奖 2013年11月15日做客中央电视台《影响力对话》栏目专题报道2014年3月,被世界文艺家(感动世界年度人物评委会)授予“世界文艺功勋人物”荣誉称号; 2014年4月,接受《世界华人频道》栏目专访2014年5月6日,被中国国家书画院、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审核评定,特授予「中国艺术大师金爵奖」荣誉称号。2014年5月21日在北京成立了世界吉尼斯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篆字(中国)艺术中心研究院。
2014年6月8日,在北京举行“梅花篆字”新闻发布会,成立“梅花篆字”研究会(基金会)
2014年11月16日,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成功之路栏目专访
2014年10月1日,开始撰写一部梅花篆字版《新华字典》,约28700字,正在创作中…
2015年8月10日,“梅花篆字”苏州刺绣版落户乾隆七下苏州的本渎镇玲珑锈展厅。2015年12月受邀美国集邮总公司作品出版「中美建交36周年纪念邮集」
5. 这幅书法写的什么
照片中的毛笔字写得不敢恭维,谈不上书法!
内容右起竖读为:
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
己亥春月 梅花篆字艺术传人 ?? 于?城
其中正文“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出自毛泽东主席1958年9月16日为安徽大学题写校名后,给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同志写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曾希圣同志:
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希望能帮到你。
6. 梅花传字解释
梅花传字就是像梅花一样的字体。梅花篆字是指在篆字的基础上,将梅花镶嵌字内,使之天然成为一体,远看像篆字飞舞,近看似梅花盛开,篆体本来就很难令人读懂,加上梅花的点缀,便显得更为生涩难懂,更增加了它蒙胧神秘感。
梅花是传统的名花,又名“五福花”它象征着快乐、长寿、顺利、和平、吉祥。“梅花篆字”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现已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7. 梅花篆字是什么
如图:
8. 梅花篆字是怎摸回事名人中谁会写
每个字都能写成梅花形状,就是梅花篆字
我知道寇准会写。。。参考评书杨家将夜审潘洪一节
三国里徐庶的老娘会写。。。参考三国演义徐庶故事
汉成帝皇后许氏,能写一笔漂亮的梅花篆字。。。参考王昭君传奇故事。
珍妃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参考珍妃故事
陈三两双手会写梅花篆字
明武宗时期的大宦官、大奸臣刘瑾双手能写梅花篆字。
就搜到这些名人
9. 梅花篆字是什么
梅花篆字,字形似梅花,故名。
历史上“梅花篆字”经历了商、汉、唐、宋、元、内明、清诸朝的风容雨沉浮。早在商朝时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汉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以“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为一体,字体刚劲有力”为特点。古人爱梅、赏字的习惯,赋予了“梅花篆字”遒劲、淡雅的文化内涵,也使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一块活化石。
10. 梅花篆字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