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公园樱花
① 关于采石公园的作文200
十月国庆节到了,爸爸准备带我去采石公园游玩。听了这个消息后,我兴奋地快要跳起来了。
那天早上,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和爸爸提着需要的东西,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车站。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美丽的采石公园。
进入公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派花团锦簇、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把公园打扮的美丽极了,一群穿着表演服的老人拿着小鼓“当当当”地敲了起来,他们跳啊,唱啊,一阵阵节日的气息迎面而来。
我和爸爸随着人流,踏着青石小径,向翠螺山走去。小路上,鲜花盛开,小草的枝叶迎风吹拂着,不停地点着头,仿佛在向我们问好呢;大树撑开了它那绿色的大伞,在为人们遮阳;小鸟在林间飞舞着,像似在跳着欢迎的舞曲。那一座座古朴典雅的书香阁交相辉映在鲜花树丛中。我和爸爸一路上欢声笑语,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翠螺山脚下,我迫不及待地要爬上去,看看长江是不是像我梦中的那么美。
开始爬山了,我奋力向山顶爬去,可爬了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这时,我身旁的树上有两只小鸟,它们不停地叫着,好像是在为我加油鼓劲呢!终于我看到了在茂密的树丛中有一座像塔一样的建筑,我想,那就是三台阁了吧!顿时,我浑身来了劲,一鼓作气爬到了山顶。
在三台阁顶,极目远眺,长江就像一条黄色的丝带投入在了祖国妈妈的怀抱中,那些蓝色的、绿色的屋顶,听爸爸讲是马钢的厂房,看上去就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家乡的土地上。远处一座座高楼大厦,勾画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图象,使我的故乡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长江之畔闪耀。
② 采石公园有哪些景点
采石公园是采石旅游的主景区,公园内包含了山水、园林、遗迹,是一个自然风景与文化景观完美结合的文化公园。公园一面临江,其余三面被锁溪河环绕,经由锁溪桥跨锁溪河进入公园,迎面便是郭沫若题写的采石公园影壁,其后是葱茏的翠螺山。
游采石公园可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线为水泥车道,可驱车直达太白楼前,进而登翠螺山,直接切入主题景点;北线为碎石小径,可步行经万竹坞先到林散之艺术馆,在静谧安详的气氛中嗅吸竹林芬芳,品味水墨丹青,消除旅途劳顿,继而开始太白楼、翠螺山之旅。
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艺术馆是我国草书大家,有当代草圣之称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陈列馆。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一生酷爱山林,早年受益于书画大师黄宾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临、吟咏、图貌之,得写生画稿八百余幅,诗作二百余首,尤精于书法。他六十岁起始作狂草,却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誉海内外,有一代宗师之誉。先生生前曾十余次放歌采石,心仪先贤,素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愿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后,马鞍山市为他设馆于采石公园内,以遂其愿。
③ 采石公园作文400字
游采石公园
今天早上,我早早的就起来了,因为妈妈说今天去采石玩。在公交车上,我心想:采石是我梦寐以求想去的地方,这下可要好好玩玩。下了车,我们买了一些吃的就进去了。今天的人可真多啊!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有老人、有青年、还有一家三口带小孩的,热闹极了。
公园里,高大的树木茂密繁盛;竹林密密层层、挺拔俊秀;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不知名的小鸟在山中欢唱着,好像在欢迎我们。
我们先去了廷园,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季汉章收藏的砚台,种类真多啊!有大的有小的,有圆的有方的,还有不规则的,有黄的有黑的,大的有书本那么大,小的像火柴盒那么小,那些砚台奇形怪状,有趣极了!
接着我们去了林散之艺术馆转了一圈,又来到了三元洞,洞特别的深,就像地下室一样,还有三尊菩萨,来往的游客在那上香。出了三元洞,我们来到了峨嵋亭,我们在那儿休息了一会,吃了些东西。
接下来我们经过了李白衣冠冢,直接到达了三台阁,我们流下了豆粒大的汗珠,妈妈累得坐在那儿迟迟不肯离开。站在三台阁的最顶层往下看,高大的楼房变得矮小了,地上的树林看不清了,周围的景物和远处的山一片朦胧,平时宽阔的长江这时也就得狭窄了。
采石还有很多景物,有梅园、大脚印、太白楼、蜗牛尾等等,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风景。
④ 采石公园雨季开放吗
采石公园雨季开放。
⑤ 采石公园为啥要收这么贵的门票逃票也有招。
一个朋友说,采石与其叫公园收80元,大家看了都不值。不如就打李白的名,改叫李白陵园收80元,可能游客还会多一些。现在进入采石公园,里面就像进入陵园一样。很少看到活的人了。
⑥ 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有什么好玩的项目啊
只有风景,文化园区,以及山顶的塔
我们学生办了年票的周末基本去那爬山旅游外加野餐
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嘛~
而且山不高,爬爬就当锻炼减肥什么的又不是很累
至少比黄山轻松啊
另外马鞍山还有其他的地方可以去啊
雨山湖公园啊,小九华啊,不过其实马鞍山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玩的了
实在想玩去南京吧,反正也近,汽车火车都1个小时
⑦ 马鞍山采石公园怎么走
纠正一下楼上的朋友,采石风景区的门票价格为:80元每人。年票30。
⑧ 采石江边除了采石矶公园还有一个是什么公园
采石公园是采石旅游的主景区,公园内包含了山水、园林、遗迹,是一个自然风景与文化景观完美结合的文化公园。公园一面临江,其余三面被锁溪河环绕,经由锁溪桥跨锁溪河进入公园,迎面便是郭沫若题写的采石公园影壁
⑨ 该如何简便画采石公园平面图
画一个框框,然后在中间大字写上采石公园即可,当然这都太麻烦了了,直接找人拍一张就OK
⑩ 关于采石公园的介绍!
三元洞是采石风景区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
这座依山傍水的石洞,亦名“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习称“妙远阁”或“三官洞”。从三元洞名称的演变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它所经历的一个悠久的历史过程。
探寻三元洞的本意,我们发现,三元洞又称三官洞、三观殿。“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据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中记载:此洞系康熙年间僧人定如在原来基础上稍加整理,并在洞中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龛,并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后,又有一些僧人陆续来此面壁修行,并在“洞外锄熹地插棘种蔬”,三元洞逐渐有了生机。
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池阳太守喻成龙自金陵东下,路过采石矶,当时天色已晚,“入夜而江声四起,奔雷挟雨交至,淅沥蓬窗”,喻成龙便“剪烛危坐”。第二天风雨依旧,他登岸游太白楼,到了晚上雨依旧没有止意,喻成龙便系了小艇在风雨交加中探三元洞。久坐之后见到了僧人道开,发现道开有仙风道骨之气,便听了道开的建议,于当年八月,在三元洞右边的空隙处建了“妙远阁”,半架江水之上。此阁上依千仞之壁,下临不测之渊,并供大士像一座。后来又有僧人不断到三元洞凿山开道,铺以石磴,并募捐建起了石栏杆,这时的三元洞已呈现出“俾登临者拾级而下,履险若干,羊肠九坂,尽成练舞”的人文景观。
关于三元洞,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恰遇此洞避难,大难不死的三个秀才在随后的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故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于是三元洞的这个民间传说不胫而走,并成为学子必游之处。
如今三元洞整个建筑风貌依旧,飞檐峭壁,雕梁画栋,琉璃屋顶,光彩熠熠。三元洞于崖壁之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探身俯视,仿佛浮在水面,令人目眩。三元洞洞中有洞,别有洞天,石壁东侧有一小洞,下通长江,俯身就可以触到江水,水声可闻。凭栏远眺,江天一色,偶有鸥鸟飞过,也有渔舟渐近渐远,更有浪击水面的惊涛声,凝眸定睛,有细碎的阳光金霞般铺洒在江面。三元洞不愧为江南美景胜地。
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宋元时期均有修葺。明正统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视江南时重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为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兵燹。清光绪三年(1877年),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
太白楼位于翠螺山南麓,依山而临江。楼高18米,三层两进,前楼后阁,左右回廊;歇山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蔚为壮观。尤其是祠堂正厅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负双手,昂首挺胸,神态潇洒飘逸,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游人士子,登楼远眺,长江如练,绿洲溢翠,百舸争流,鸥鸟翱翔,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它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为纪念伟大诗人李白,弘扬李白诗歌文化,1986年,太白楼东侧一组清代建筑改建并与太白楼合璧,由此构成了全国建楼最早、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纪念馆。
馆内还陈列着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画及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当代名人书画、李白研究专著等。
太白楼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缜、白居易、陆游、文天祥、李鸿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迹和历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诗作,平添了太白楼深厚的无形财富,它们同太白楼建筑群的有形财富一道为国人呈现了淳厚无比的文化积淀。
“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矶,采石矶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决定建立林散之艺术馆,并于1991年10月15日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
林散之先生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自幼聪慧,六岁入村塾,习诗文、联语,同时临习颜柳楷书,又喜涂抹绘画。13岁到南京从张青浦学人物画,16岁师从范培开学书法,18岁向清代进士张粟庵学古文诗词,32岁拜国画大师黄宾虹为师并立志远游。此后,先生归居乡里,潜心艺事。公务之暇,发愤自砺。自称60岁始学草书,古稀之年后仍悉心变法,使其书法艺术日臻完善,进入全盛阶段。其草书入于古人,于笔法墨法,多有新创,既有清新飘逸之姿,又有雄强恣肆之气,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继二王、怀素之后的又一高峰,故有“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而又新颖独特。艺术馆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主馆屋顶覆盖茅草,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幅。副馆主要陈列先生生前常用的印章、物品及其老师、友人们的作品。学术厅则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或接待宾客的场所。林散之艺术馆丰富的陈列内容、独特的建筑风格、典雅的园林布局,自开放以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知名人士和中外游客,并多次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目前,林散之艺术馆不仅已成为学习、研究林散之先生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研习中国传统诗书艺术渊源的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