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的养育
1. 杜鹃鸟是怎么养育后代的
杜鹃鸟是最常见的一种鸟类,我们在林间、乡村都可以听到它们的叫声,叫声似“布谷、布谷”的,这是大杜鹃的叫声,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的,这是子规鸟,关于子规鸟还有着一番典故,传说子规鸟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叫声凄切,昼夜不止,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借子规鸟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哀怨之情。
杜鹃鸟可以吃其它鸟类不敢吃的虫子,对树木的生长有好处,在我们的印象中,杜鹃鸟是对森林有益的鸟类,并且又有那么多关于杜鹃鸟的优美诗句,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再比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等等。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杜鹃鸟也是耍“阴谋”的好手,其精明程度让人不敢相信。
然而,对于杜鹃鸟来说,我们不能将人类的情感强加到它们的头上,其实这只是动物们繁衍的手段。杜鹃鸟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那些遭“暗算”的鸟主人也具有分辨的能力,也有可能查到真凶,并将杜鹃鸟蛋剔除出去,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侦察与反侦察的平衡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
2. 杜鹃鸟的生活习性是什么
杜鹃鸟是杜鹃科来鸟类的通称,自常见的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叫声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三声杜鹃叫声似“米贵阳”,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贵阳;
四声杜鹃又称子规鸟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杜鹃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如像松毛虫、毒蛾等其它鸟类都不敢吃,对杜鹃来说却是美味佳肴。
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2)杜鹃花的养育扩展阅读;
杜鹃鸟在春天飞回欧洲,停歇在木桩上、树枝上或电线上,呼响配偶。杜鹃鸟得名于它的叫声:一种很易辨别的“咕咕”声。
一只杜鹃鸟的幼鸟正在由它的养母----一只比它小得多的刺嘴莺喂食。它需要的食物相当于3---4只其养母亲生的幼鸟本来需要进食的总量。
趁其他鸟没看见时,杜鹃鸟在它们的巢中产蛋。它必须非常迅速地做完这件事。它的蛋有着特别厚的外壳,这样在落入巢中时就不会碎掉了。
3. 杜鹃鸟是怎么养育后代的
杜鹃性情孤僻,单独活动。它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有趣的是它们照样能够繁殖后代。原来,雌杜鹃在产卵前总是先物色好,黄雀、云雀、麻雀等的巢,一旦老鸟离巢,它就在别人的窝里下蛋,然后把窝主人的衔走,让窝主人替他孵蛋。 杜鹃在长期的生存演化中练就了一套以假乱真的本领。杜鹃的蛋在颜色、大小、斑点、花纹上与它所占的巢的蛋完全一样。因此,小杜鹃的“爸爸妈妈”总是上当受骗,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来抚养。小杜鹃总是比义亲的子女们先出壳,它在出生后的三十个小时内,就会把巢内别的蛋推出巢外。可怜的“父母”还不知道自己子女惨遭不幸,仍精心照料着巢内的“独生子女”。小杜鹃羽毛丰满后,他就会跟着附近活动的“生母”远走高飞了。
4. 杜鹃为什么有寄生卵的习性
杜鹃在产卵前,会事先物色好其他鸟的巢,作为自己产卵的“产房”,然后它每天就到这些鸟巢的附近,悄悄地窥视周围的动静,做产卵前的准备。一旦巢中的老鸟离巢,它就迅速地乘虚而入,用嘴衔住“寄主”的一个卵,再生下一个自己的卵。这一系列动作敏捷利索,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做好了。大功告成后,杜鹃又很快地把偷的卵带着飞走,到了僻静处,再将它作为美餐吞进肚里。杜鹃能产10~15个卵,分别寄放在不同的鸟巢里。杜鹃的卵发育得较快,比巢主的卵先孵出来。
刚孵出的小杜鹃,就有这样一种本领:它头向下依着巢底钻到巢内其他卵的底下,逐个地把这些卵移到巢边,最后抛出巢外。如果巢主的卵已孵出幼鸟,那么小杜鹃同样也会把幼鸟推出巢外。原来小杜鹃的背部长有一个具有触觉的小突起,巢主的卵一接触到这个地方,“小突起”就会立即发出抛出的反射作用,这是杜鹃雏鸟巢寄生性的一种特殊适应。这样,小杜鹃就可以得天独厚,独享“父母”的抚育了。小杜鹃食量很大,每天需要吃大量的昆虫才能填饱肚子。而个子比杜鹃幼鸟还小的“义亲”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女”已经惨遭不幸,仍然辛勤地喂养这个杀害自己“子女”的凶手。
小杜鹃长得很快,20天以后,巢内已容纳不下杜鹃的幼鸟了,但它还停在巢旁的树枝上,张着嘴要东西吃,义亲仍然会尽力捉虫来一口一口地喂它,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好不容易把它喂养大了,可是这个无情的小杜鹃,一旦能独立活动,便扬长而去,远走高飞。可怜的义亲忙活了一个夏天,到头来也不知道为谁辛苦为谁忙。
不过,也有些研究人员从养育子女角度试图为杜鹃平反,至少对雌杜鹃在养儿育女方面的“不负责任”行为做出下列几种解释:一是雌杜鹃此举是为了不让孩子被贪食的父亲吃掉,因为凶残的雄杜鹃一见刚下的蛋便吃;二是雌杜鹃平均每年得下15枚蛋,只是中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一般需从3、4月下到7月,所以即使它有时间抱窝,却没工夫喂养,结果第一只雏该喂食了,可第二枚蛋却刚刚要孵,以后的十几枚蛋还不知该如何处理。当然,如果说句公道话,并不是所有的杜鹃都抛弃子女。比如说,美国有一种杜鹃就集体筑窝,由几只雌的下蛋,然后大家轮流孵。还有一种杜鹃是雌雄一同筑窝,一同孵蛋和喂养幼雏。
尽管杜鹃是不养育子女、“没有情感”的鸟,但它却能啄食大量的害虫,给农林业带来很大的好处。它特别爱吃松毛虫。松毛虫对松树的生长危害很大,由于这虫子全身长着刺毛,许多吃虫的鸟便对这虫子望而生畏,不敢啄食。而杜鹃却胆大勇敢,具有啄食松毛虫的特殊本领。据统计,杜鹃一小时能啄食松毛虫100条。所以林业工人称它为“捕捉松毛虫的能手”、“护卫松林的卫士”。
春末夏初,常常可以听到“布谷!布谷!”的叫声,这种声音清脆、悠扬,非常悦耳动听。山民门都叫它“布谷鸟”,实际就是杜鹃。它是催春鸟,吉祥鸟,因也叫“布谷鸟”与“子规鸟”。由于她日夜啼叫,催春降福,所以这种鸟十分逗人喜爱。
杜鹃
5. 杜鹃能帮助我们什么
杜鹃是益鸟,是著名的嗜食松树大敌松毛虫的鸟类。松毛虫是许多鸟类不喜欢吃的害虫,而杜鹃却偏喜欢其美味。有人观察过,一只杜鹃每小时能捕食100多条毛虫。另外,杜鹃也食其它农林害虫,所以人们又称它是“森林卫士”。
布谷鸟又名杜鹃,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 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那宏亮而多少有点凄凉的叫声,叫声特点是四字一停: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割麦种秋! 割麦种秋!”所以俗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布谷鸟对人有什么好处? 宋代的蔡襄诗云:“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陆游也有诗曰:“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但令春促驾,那为国催耕,红紫花枝尽,青黄麦穗成。从今可无谓,倾耳舜弦声。”诗中颂扬了布谷鸟催人勤于耕种,不耽误农时的认真负责精神。
6. 杜鹃鸟的生活习性
杜鹃
杜鹃,俗称布谷,是著名的食虫鸟类。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胶,二趾向后。飞行急速但无声。
我国最常见的杜鹃是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它喜欢栖居在开阔的林地,特别是近水的地方,常在清晨不停地鸣叫,有时可长害半小时,鸣声好似“喀咕-喀咕”,“喀喀咕”,声音响亮,可传到数里之外;鸣叫的时候,头向前伸,尾羽上翘并散开。杜鹃性隐怯,常匿在多叶的枝枝上,因而常是闻其声而不见其面。繁殖时,性格孤独,雌雄不是终日成对生活。是典型的巢寄生者,自己从不筑巢,而将卵产于其它鸟的巢中。在不同地区内,杜鹃卵的形状、颜色随当地主要宿主不同而有差异,卵与宿主的卵难分,这是在长期自然选择下形成的。卵壳粗厚,在我国华南一带,卵的大小为23×17.2毫米。孵卵期约为12-14天。雏鸟孵出后,将义亲的幼鸟挤出巢外,独享“养母”的抚育。杜鹃以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昆虫为食,据河北昌黎果区检验鸟胃,其中鳞翅目蛾类幼早碎片占近78%,天黎蛾科大青水蛾幼虫占22%多。在国内,除西藏羌塘至今没有记载外,各地均有。
此外,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另一种杜鹃--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外形颇似大杜鹃,但以其四度一声的叫声与杜鹃很易区别,人们拟其鸣声为“割麦割谷”或“光棍好苦”。四声杜鹃也是著名益鸟。
7. 关于杜鹃鸟残忍的故事
残忍的故事就是杜鹃啼血。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内常。后来他容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
(7)杜鹃花的养育扩展阅读:
关于杜鹃的传说
传说杜鹃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为细加端详,杜鹃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
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全唐诗》 卷759成彦雄《杜鹃花》句)“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 应是留春留不住,夜深风露也寒凄。”
参考资料来源:
杜鹃啼血-网络
杜鹃鸟-网络
8. 杜鹃鸟生活在哪种环境
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常见的有大杜鹃、三声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叫声似“布谷、布谷”,所以又叫布谷鸟;三声杜鹃叫声似“米贵阳”,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贵阳;
四声杜鹃又称子规鸟叫声似“快快割麦”、“割麦割谷”。杜鹃以昆虫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如像松毛虫、毒蛾等其它鸟类都不敢吃,对杜鹃来说却是美味佳肴。
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8)杜鹃花的养育扩展阅读;
杜鹃鸟在春天飞回欧洲,停歇在木桩上、树枝上或电线上,呼响配偶。杜鹃鸟得名于它的叫声:一种很易辨别的“咕咕”声。
一只杜鹃鸟的幼鸟正在由它的养母----一只比它小得多的刺嘴莺喂食。它需要的食物相当于3---4只其养母亲生的幼鸟本来需要进食的总量。
趁其他鸟没看见时,杜鹃鸟在它们的巢中产蛋。它必须非常迅速地做完这件事。它的蛋有着特别厚的外壳,这样在落入巢中时就不会碎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