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红楼梦牡丹亭

红楼梦牡丹亭

发布时间: 2021-02-08 05:41:18

❶ 红楼梦中涉及的西厢记、牡丹亭片段

凑个热闹:
《红楼梦》中的《西厢记》,宝黛读西厢那一回啊!
元明清戏曲对红楼梦词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西厢记》。首先,西厢记的主题对《红楼梦》影响很大,《红楼梦》的许多情节更是脱胎于《西厢记》。再看语言。《西厢记》的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孟光接了梁鸿案","斜签着坐"等等。另外,《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许多富于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的话:"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蜡枪头",这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你原来是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蜡枪头。"又如《红楼梦》六十二回:邢岫烟对贾宝玉说:"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脱自《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中惠明的一段唱词。以上两例,前者只是词序作了变动,而整句俗语完全相同。后者王实甫认为不是俗语,曹雪芹使用时则在前面加了冠词,点明其俗语的性质。这一切均表明曹雪芹创造性地继承了《西厢记》中的语言成分。
《红楼梦》中的《牡丹亭》:
《红楼梦》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写作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第二十三回标题大书特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而且描写的极细致,写出了林黛玉聆听《牡丹亭》曲文达致共鸣的全过程。背景是众姊妹和宝玉已奉元春之命,搬入大观园,都是年轻女孩儿,就一个男性贾宝玉。大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结果静中生动、宝玉忽然有一天不自在起来。于是便读起了《西厢记》。黛玉看到也读,而且读得“余香满口”,两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正在这时袭人来找,说老太太唤宝玉有事。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朵,她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就是三宣牙牌令那会,黛玉也曾引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话!

❷ 为什么《牡丹亭》在《红楼梦》里是禁书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里面有一回众人听戏,宝钗点了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喜,抱怨了一句。

也有网友提及元春省亲点的《离魂》一折,所唱内容也以“女儿不孝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主,中秋月圆之夜杜丽娘香魂一缕随风散,但偏又盼着个“月落重生灯再红”,但从此折内容来看也没有太越轨的。

而如果看过《西厢》《牡丹》全书的,大抵就会对崔老夫人的狡诈、白马将军的仗义、柳梦梅的勇敢执着、杜丽娘的情致等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就会产生“情爱不应该被世俗伦理规范所束缚”的想法,这便是全书被禁的原因所在了。

❸ 红楼梦里西厢记牡丹亭是禁书,可是看西厢记牡丹亭的戏曲却可以,为什么啊

你说的是不是黛玉偶然听到的那十二个小戏子唱的《牡丹亭》里的句子“良内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容谁家院”这几句。其实这是黛玉偶然听到的,它的曲种属于昆曲,在当时昆曲用曲牌体,剧本出自本人,所以曲词典雅深奥,典故也多,有时连读书人都不懂。况且,有些爷们喜欢听一些不寻常的戏曲,例如薛蟠和宝玉等人和一个青楼女子吃酒时薛蟠和那个青楼女子编的词就可以知道,虽然有些书有些东西明面上是禁止的,但是针对的是三从四德的闺阁女子,所以那些戏子才会演唱《西厢记》《牡丹亭》。

❹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读《牡丹亭》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我国灿若繁星的戏剧艺术宝库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堪称一颗光彩夺目的硕大明星。因此,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对《牡丹亭》所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作了真实的描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节文字中有这么一段情真意切的话: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一首短短的《牡丹亭》曲子,竟然使林黛玉如醉如痴,“心痛神驰”,这里面确有奥妙。我们说,如果不是《牡丹亭》所反映的剧中人的真实感情,与林黛玉的身份、环境和此时此地的心情相吻合,从而发生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达到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看过《牡丹亭》的人都知道,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闺房中,精神生活空虚,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游后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使她的青春觉醒了,她挣脱封建礼教的羁绊,顽强地追求自己梦里出现的意中人,甚至为意中人缠绵枕席,埋骨幽泉。但杜丽娘“一灵咬住”,始终不放,她就是死了,在幽冥的世界里也没有放松对意中人的追求,最后终于找到了梦里的意中人,并还魂结为夫妇。这样一出动人心弦、生死离合的纯真爱情的戏剧,每句话、每个字都是真实感情的结晶。因此,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开始态度还比较冷静,神情“感慨缠绵”;继而听下去,婉转悠扬的词曲不禁使她发出感叹:“戏上也有好文章”;接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和“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象一块巨石掷入了平静的湖水,激起她心田的波澜,使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林黛玉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红楼梦》描绘的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文的艺术画面告诉我们,戏剧创作要反映和描写人们的真实感情,唯有真情,才能动人;唯有反映人们真情实感的戏剧作品,才能象从深幽的山谷里发出的回声一样,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因此,戏剧创作必须做到“情以物迁”,“词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要从情出发,为情造文,紧紧地围绕着人的感情和命运深入开掘,大胆生发,才能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些,创作出感人的戏剧作品,作家就要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敢讲真话。相传明代有个叫黄君辅的,十年苦读寒窗,自以为学识无比,把自己写的文章拿给汤显祖看。当时汤显祖正在苦心孤诣的为《牡丹亭》填词,看过黄君辅的文章后十分鄙夷,并把黄文投在了地上,指责他“笔无锋刃,墨无烟云,砚无波涛,纸无香泽”。于是,汤显祖在黄君辅“涕泣求教”下,“乃授以《牡丹记》”。君辅如获至宝,闭户展玩,“久之,见其藻思绮合,丽情葩发”,这时候汤显祖再看黄君辅写的文章,就极为赞扬说:“汝文成矣,锋刃具矣,烟云生矣,波涛动矣,香泽渥矣,畴昔臭恶化芳鲜矣。”(贺贻孙《激书·涤习条》)这则故事是否真实,我们倒不必去考证,但它却生动地说明了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字字句句都是他真情实感的结晶,浸满了他的心血。所以黄君辅看后获益非浅,才学大长。试想,如果《牡丹亭》是虚伪之作,那么象黄君辅这样的读者是不会得到什么教益的。由此可见,戏剧创作只有反映人们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才会象文坛上盛开着的鲜花,永不凋谢!

❺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到的戏词出自《牡丹亭》中哪一篇

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的一段唱词。

红楼梦原文:

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

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牡丹亭》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作者:汤显祖

作者朝代:明代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5)红楼梦牡丹亭扩展阅读: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首曲子,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在第十出《惊梦》的一段唱词。

在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杜丽娘,长期被禁锢在闺房中,精神生活空虚,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游后花园。大好春光的感召,使她的青春觉醒了,她挣脱封建礼教的羁绊。

顽强地追求自己梦里出现的意中人,甚至为意中人缠绵枕席,埋骨幽泉。但杜丽娘“一灵咬住”,始终不放,她就是死了,在幽冥的世界里也没有放松对意中人的追求。

最后终于找到了梦里的意中人,并还魂结为夫妇。这样一出动人心弦、生死离合的纯真爱情的戏剧,每句话、每个字都是真实感情的结晶。

因此,和杜丽娘有着相似遭遇的林黛玉当听到《牡丹亭》情真意切的戏文时,开始态度还比较冷静,神情“感慨缠绵”;继而听下去,婉转悠扬的词曲不禁使她发出感叹:“戏上也有好文章”;

接着,“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词和“你在幽闺自怜”等戏文,象一块巨石掷入了平静的湖水,激起她心田的波澜,使她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引起了丰富的联想。

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此时此地,此境此情,林黛玉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

❻ 牡丹亭和红楼梦有什么区别说说看法

首先《牡丹亭》是古代戏剧故事,而《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影响力明显内《红楼梦》要完胜《牡容丹亭》。
其次《牡丹亭》只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红楼梦》则是既有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做主线,又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蓑亡为背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内容容量极大。
第三艺术性《红楼梦》更强于《牡丹亭》,不可否认《牡丹亭》语言意境极美,但其它方面远不及《红楼梦》涉猎之广,用意之深,所写之杂。

❼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到《牡丹亭》唱词为什么会伤感落泪

黛玉听到《牡丹亭》唱词是: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出自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这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时所唱曲子,原文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意思是说一个人走进这花园之中,看到这些断墙倒壁,想象到过去是多么红火大户人家。可惜现在确荒芜一人冷冷清清。美好的回忆总是瞬间逝失,怀念自己心爱的人,不知她在何处?

《牡丹亭》丽娘见春色迷人的美景而思春伤春,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林黛玉耳昕戏文,心想自己的境遇:寄人篱下,幽困潇湘,风吹竹叶,如泣如诉。失去亲人的孤女,置身在黑暗的贾府这座牢狱里,犹如飘荡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地,此境此情。

黛玉平时零星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忧愁,在她细细咀嚼《牡丹亭》的戏文中,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

(7)红楼梦牡丹亭扩展阅读

《牡丹亭》简介

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一日,她那当太守的父亲杜宝聘请一位老儒陈最良来给她教学授课,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讲解《诗经》的“关关雎鸠”,即把杜丽娘心中的情丝触动了。

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不一会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

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无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

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此时书生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

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

考完后柳梦梅来到淮扬,找到杜府时被杜巡抚盘问审讯,柳梦梅自称是杜家女婿,杜巡抚怒不可遏,认为这儒生简直在说梦话,因他女儿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现在能复生,且又听说女儿杜丽娘的墓被这儒生发掘,因而判了他斩刑。

在审讯正吊打之时,朝廷派人伴着柳梦梅的家属找到杜府上,报知柳梦梅中了状元了。柳梦梅这才得以脱身,但杜巡抚还是不信女儿会复活,并且怀疑这状元郎也是妖精。

于是写了奏本让皇上公断,皇帝传杜丽娘来到公堂,在“照妖镜”前验明,果然是真人身。于是下旨让这父子夫妻都相认,并着归第成亲。一段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的姻缘故事就这样以大团圆作了结局。

❽ 红楼梦中提到的牡丹亭诗句有哪些

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到的有如下几句
原来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你在幽闺自怜

❾ 红楼梦中"牡丹亭"为何是禁书

《牡丹亭》是因“诲淫”之罪而遭禁。书中讲的是一对封建男女大胆追求回自己的爱情的故答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与当时所提倡的封建礼教相悖。所以被禁。《牡丹亭》在当时封建制度森严的年代受众广泛,深受封建女性的欢迎。

牡丹亭通篇讲情:情不知其始,一往而深。因情杜丽娘甚至可以为一个梦中见到的人离魂。时至今天,滋养这个故事的环境早已泯灭了。

在那个遥远的世界里,一切都很婉转,圆融,细致,各人守各人的本分,一切都守礼而规范有序,少女春困发幽情这样的感情,没有人觉得它是存在的,梦到了想到了也得赶紧忘记,不然就要觉得自己不正常了。


(9)红楼梦牡丹亭扩展阅读

曹雪芹多次提到这两本禁书,甚至有一回的题目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这一次,西厢记与牡丹亭同时出场,宝黛落花下共读西厢的场景就发生在这里,又有林黛玉因聆听《牡丹亭》而心灵产生共鸣。

以黛玉的领悟力和同理心,一句花落水闲愁,你在幽闺自怜,让她深深感受到了春光的易逝,青春的易老。

❿ 87版红楼梦里的牡丹亭是谁唱的

87版红楼梦第10集末《牡丹亭·游园·皂罗袍》是单雯唱的。
歌名:牡丹亭·游园回·皂罗袍答、
所属专辑:如花美眷
时长:6:03
歌手:单雯
歌词: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
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遍青山
啼红了杜鹃
那酴醾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
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热点内容
梅花钮锁芯 发布:2025-08-17 21:05:05 浏览:875
玫瑰花影 发布:2025-08-17 20:47:20 浏览:426
温州佳艺花艺 发布:2025-08-17 20:46:37 浏览:485
丁香礼品 发布:2025-08-17 20:42:07 浏览:613
油画花卉作品欣赏 发布:2025-08-17 20:37:00 浏览:611
荷花初一 发布:2025-08-17 20:36:56 浏览:304
情人节4期 发布:2025-08-17 20:24:52 浏览:783
一朵晚风 发布:2025-08-17 20:24:50 浏览:356
花卉的习性 发布:2025-08-17 20:24:48 浏览:838
蔻的花语 发布:2025-08-17 20:15:29 浏览: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