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曲丁香散
A. 丁香茶喝的时候有禁忌事项吗
丁香茶喝的时候没有禁忌事项,适合所有人饮用。
丁香茶尤其对于胃胀痛专或者脾虚不明属显的,或者说脾胃虚弱恢复期的人,可以减少中药的量,改服用丁香茶养胃。丁香茶虽不是治病的能手,却是调理脾胃的最佳帮手。每日取3~5g茶叶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1)药曲丁香散扩展阅读:
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粗壮无毛,叶广卵形,通常宽大于长,宽 5~12 cm,端尖锐,基部长型至截形,全缘。有细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显油性。
丁香可入药,木犀科品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长白县地区,另外一种是中药丁香,全称为桃金娘科母树紫丁香茶,花蕾为中药,叶子作为饮品,我国主要产地为长白山,国外主要产自坦桑尼亚,印尼,马来西亚等地。
B. 关于丁香的古诗
1、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代: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译文:
树叶还是稀稀落落的,丁香树叶下丁香花就开放了,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气环绕着树,雅士称赞这是幽居之士的乐趣。
丁香花没有想争夺春光,梅花不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满怀,好像在怀念江南故土。
《点绛唇·素香丁香》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形态,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之意趣。
下阕由形而传神,写丁香之精神所在,也从两个方面落笔,一个方面是写其无意与群芳,另一个方面是写丁香散露出的那种愁绪。
全词的精彩之处全在其“豹尾”:作者大胆悬想,丁香之所以“结愁千绪”,也许是它在思忆江南的主人吧。让本无情之花卉植物化为了有情意之作者心志的寄托。全词多处用典,内涵深远。
2、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宋代: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译文:
桂花它那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其“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王衍和乐广一样风流飘逸,名重于时。梅花只注重外形,它那重重叠叠的花瓣儿。
就像一个只会矫妆打扮的女子使人感到很俗气。丁香花簇簇拥结在一起显的太小气,一点也不舒展。桂花的浓香把我从怀念故人和过去的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是不是太无情了?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现存最早的版本收录在《花草粹编》中。李清照在此词中高度赞扬了桂花。
首先她从桂花的颜色和形态甚至是“精神”和“风度”程面给予了肯定。然后用桂花与梅花、丁香作对比,在她的眼中梅花和丁香是远远不如桂花的。当词人从桂花香中惊醒过来,词人又反过来嗔怪桂花的无情。
3、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此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全词语言雅洁,感慨深沉。
4、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宋代:王雱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译文:
杨柳丝丝风中摆弄轻柔,烟缕迷漾织进万千春愁。海棠尚未经细雨湿润,梨花却已盛开似雪,真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
而今往事实在难以重忆,梦魂归绕你住过的闺楼。刻骨的相思如今只在,那芬芳的丁香枝上,那美丽的豆蔻梢头。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为宋代词人王雱所著。触眼前之景,怀旧日之情,此词为王雱怀念妻子所作,表现了伤离的痛苦和不尽的深思。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原来有一段值得留恋、值得追怀的往事。但是年光不能倒流,历史无法重演,旧地又不能再到,则只有凭借回归的魂梦,围绕于女子所居的值得怀念的地方了。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词人的相思之情,只有借丁香和豆蔻才能充分表达。这分明就是在感叹自己心底的深情正像丁香一般忧郁而未吐。
但又是非常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像豆蔻一般共结连理。整个下片的意思是说,尽管一切的梦幻都已失落,然而自己内心缠绵不断的情意依然专注在那个可人身上,真是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界。
5、代赠二首其一
唐代: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译文:
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花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
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
这里,不仅使读者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她想去望她的情人,但又欲望还休。
C. 呃逆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轻重:在快速吞咽干燥食物、被动吸入大量冷空气或受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发生短暂性呃逆,一般病情较轻,无须治疗,通过饮热水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可自行消失。若呃逆呈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并伴有其他症状者,则病情较重。某些重病患者后期出现呃逆不止,饮食不进,脉微欲绝,此乃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应高度重视。
(2)辨虚实寒热:呃逆初期,呃声响亮有力,持续发作,脉弦滑者,属实;呃声断续、低长,气怯乏力,脉弱者,属虚;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适,遇寒呃重,得热呃轻,苔白滑者,属寒;呃声高亢有力,胃脘灼热,口臭烦渴,便秘溲赤,苔黄者,属热。
2.分证论治呃逆一证总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治疗原则。
(1)实证
①胃中寒冷
主证: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呃增,得热呃减,胸膈、胃脘不适,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食少纳差,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祛寒,降逆止呃。
方药:以丁香散为主方加减化裁。丁香6g,柿蒂10g,高良姜6g,炙甘草6g,吴茱萸3g,肉桂3g,陈皮6g,厚朴6g。
②胃火上逆
主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饮冷,腹满便秘,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为主方。竹叶12g,生石膏30g(先煎),柿蒂10g,竹茹6g,法半夏9g,沙参12g,麦冬12g,生甘草6g。腹满便秘者,可加生大黄6g或与小承气汤合方。
③饮食停滞
主证:呃声壮实有力,嗳气腐臭,吞酸嘈杂,脘腹胀满或痛,大便或秘或溏;苔腻,脉滑。
治法:消导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神曲15g,枳实12g,大黄9g,茯苓15g,黄芩6g,黄连3g,焦山楂15g,莱菔子15g,白术9g,泽泻6g。
④气机郁滞
主证:呃逆连声,持续发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痛,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肠鸣矢气,大便不调,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止呃。
方药:五磨饮子为主方。代赭石30g(先煎),旋覆花9g(包煎),乌药6g,沉香3g,木香9g,槟榔12g,枳壳9g,郁金12g,川楝子9g。
⑤痰饮内阻
主证:呃逆连声,持续发作,常因饮冷而发或加重,脘闷不舒,痰多,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苔白滑,脉滑。
治法:和胃化痰,降逆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法半夏9g,茯苓15g,桂枝9g,白术9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
⑥瘀血阻滞
主证:呃逆日久,胸腹疼痛如刺,口渴不欲饮水;舌紫黯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降逆止呃。
方药: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桃仁12g,红花9g,川芎6g,赤芍6g,生地黄12g,当归9g,柴胡5g,枳壳9g,桔梗6g,牛膝12g,甘草3g。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主证: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纳食减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化裁。炮姜9g,党参12g,白术12g,刀豆子9g,丁香6g,炙甘草6g,吴茱萸6g,柿蒂9g。呃逆不止者,可加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兼肾阳虚者,加附子15g(先煎),肉桂9g。
②胃阴不足
主证:呃声急促而不得续,烦躁不安,咽干口燥,食欲缺乏,或食后饱胀,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降逆止呃。
方药:益胃汤化裁。北沙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5g,石斛12g,玉竹6g,柿蒂9g,竹茹6g,枇杷叶9g,冰糖3g,生甘草6g。
3.针灸疗法
①实证取穴:以膈俞、内关为主穴。寒证隔姜灸中脘穴;热证泻内庭穴;痰证泻行间、丰隆穴;瘀证泻期门穴。
②虚证取穴:取胃俞、足三里(用补法),膻中(艾卷雀啄灸)、内关(平补平泻)为主穴。阴虚者,加三阴交穴(补法);虚寒者,加关元穴(隔姜灸)。
4.拔罐疗法主穴:取膈俞、脾俞、肝俞、胆俞、中脘、膻中等穴。先在背部俞穴拔罐4~6个,然后再在腹部腧穴拔罐,留罐15~20min。
5.外治法
①胃寒证:取吴茱萸、丁香、沉香各20g,研末,加蜂蜜、姜汁各20ml,调匀后备用。取药膏适量,敷神厥穴,1/d。
②胃热证:以朱砂、芒硝适量研末,用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敷神厥穴,1/d。
③虚寒证:取艾叶、硫黄、乳香各等份研末,加白酒适量,煮沸,吸热气,并以生姜擦胸;久病呃逆,取蜂蜜、姜汁适量和匀,擦背。
6.中成药
①胃寒证:选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次2~4粒,2/d,温开水送服;
②胃热证:选用三黄片,每次4~6片,2/d,凉开水送服;
③食滞证:可酌选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每次6~9g,2/d,温开水送服;
④虚寒证:选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2/d,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阴虚证,用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袋,2/d,温开水冲服。
7.单验方
①柿蒂9g,水煎代茶饮。
②枇杷叶30g,去毛,加水适量,煎服。
【预防】注意调节情志,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进食过快、过饱,饮食不可太冷或太热,忌刺激性过强的食品。
D. 体癣的治疗药方有哪几种
体癣是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其它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皮损初起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境界清楚,皮损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境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边缘可分布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色素沉着。本病夏秋季节多发。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圆癣”、“金钱癣”等范畴。
【方一】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明矾6克,白凤仙花12克。
【功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明矾、白凤仙花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明矾抑菌。
【用法】研细调匀,涂在患处。
【方二】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土槿皮30克,百部30克,蛇床子15克,酒精240克。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土槿皮杀虫止痒;百部杀虫灭虱;蛇床子杀虫止痒,燥湿。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土槿皮与有机酸和乙醇浸膏及苯浸膏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百部能抑制一切皮肤真菌,水浸液和醇浸液对体虱、阴虱皆有杀灭作用;蛇床子对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浸泡3天,过滤取液每日1~2次,外涂患处。
【方三】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生大黄15克,丁香9克,米醋90克。
【功用】解毒杀虫。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生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丁香散寒止痛;米醋收敛杀虫。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有抗感染作用;丁香有抗炎作用。
【用法】将生大黄与丁香浸泡在米醋中,5天后用消毒纱布过滤,去渣取汁,涂于患处。
【方四】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煅蚌壳、五倍子各60克,冰片少许。
【功用】清热化湿,祛风杀虫。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五倍子、煅蚌壳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倍子能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冰片对部分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植物油调敷患处。
【方五】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龙眼核、醋各适量。
【功用】消炎止痒。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龙眼核可止血,醋有收敛作用。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醋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将龙眼核去外黑壳,取内核,磨醋,取汁敷于患处。
【方六】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鲜土大黄、醋各适量。
【功用】清热解毒,止血祛瘀。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用法】将鲜土大黄切片浸醋,搽患处。
【方七】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苦参50克,玄参30克,明矾10克,芒硝10克,花椒15克,大黄15克。
【功用】燥湿解毒,杀虫。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苦参、明矾清热燥湿,杀虫;玄参清热凉血,泻火解毒;芒硝清热消肿;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苦参具有抗炎,抗过敏,皮炎,烫伤作用;玄参有抑菌,癣菌,抗炎作用;大黄有抗感染作用。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取药液500克,去渣,用消毒纱布蘸药液外洗并湿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30分钟。
【方八】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羊蹄根300克,白酒600克。
【功用】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羊蹄根杀虫止痒,酒可抑菌。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羊蹄根据有抑菌作用。
【用法】将羊蹄根洗净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蜜蜂,浸泡7天后去渣即成。涂于患处。
【方九】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夜交藤120克。
【功用】解毒杀虫。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夜交藤祛风通络、解毒杀虫。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夜交藤一筠作用。
【用法】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温洗患处,每日2次。
【方十】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硫黄5克,樟脑2克,大风子、生杏仁各6克,轻粉2克,猪油适量。
【功用】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硫黄外用解毒杀虫疗疮;樟脑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轻粉外用攻毒杀虫,敛疮。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硫磺与皮肤接触可溶解角质、杀疥虫、细菌、真菌作用,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止痒祛风;轻粉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良好抑菌效果。
【用法】将硫黄、樟脑、轻粉共研细末,后如大枫仁、生杏仁、猪油,共捣糊状,装瓶备用,将药搽患处,每日2次。
【方十一】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土槿树皮适量。
【功用】清热化湿,祛风杀虫。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土槿皮杀虫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土槿皮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研细末,醋调,小火炖如胶,敷贴患处。
【方十二】
【出处】民间验方
【组成】羊蹄根、枯白矾各等份。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体癣。
【方解】方中羊蹄根杀虫止痒,枯白帆解毒杀虫,燥湿止痒。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矾、羊蹄根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上药共研成细末,用米醋调匀涂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