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绘画作品
Ⅰ 十二生肖 电影里的《玫瑰花》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人说的值2亿美元,算下来比龙首还要值钱得多
【有】它的原型是一张叫《玫瑰花》的邮票。电影里则换成了油画,而这张名叫《玫瑰花》的邮票之所以价值上亿美元,是因为它是世界仅存的一枚。真实来历是这枚邮票在最早期曾是以全4枚的姿态,在拍卖会上以百万被一位商人拍下。商人拿到邮票后,在记者面前,将三枚撕毁,余下的这枚成为了全世界的唯一。让这张本只值百万的邮票价值瞬间上亿。当时可谓轰动一时。而这张《玫瑰花》邮票的故事在这部电影的一开始,导演就巧妙的暗示过了。至于这张邮票如今去了哪里,大家就不要去过问了。或许就像电影中所说的,被雪藏在某个古堡中,随着记忆被岁月的冲刷而无人问津。
Ⅱ 女的百合是什么意思
百合就是女同性恋的意思,
同性恋很正常
同性恋不是病,不是罪,不是错,
同性恋爱情和异性恋爱情没什么不一样,
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平常,
无论同性异性每个人在人权上都是平等的,
都渴望自由、平等、有尊严、有爱的生活,
同性恋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爱情。
因为这种爱情可以冲破世俗的樊笼,穿透异样的眼光,接受来自社会的重重困难艰辛。
经过这些最世俗的东西洗涤后的爱情,才是最为真挚动人的。
在爱的灵魂体验上,同性之爱触到了异性之爱没有触到的深度,更接近爱之本质。
他们都是勇敢的人,也都是最干净的人。
这种爱,凡夫俗子无法领会。
这其中的艰辛,也不会有人感同身受。
这世上,有人相信真爱,有人怀疑真爱,
IDLOVES是为同性真爱而生的,专注服务于坚定相信真爱的那一类5%的LGBT同志人群,
IDLOVES认为真爱是一种信仰,神圣不可亵渎。
IDLOVES虔诚地祈望世间有更多的人相信真爱、践诺真爱、弘扬真爱,
IDLOVES制定了犹如宗教般的严苛规定:
在IDLOVES的文化基因里相信真爱是一种本能,
真爱不分星球、不分国度、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贫贱、不分年龄,
真爱面前人人平等,婚姻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
真爱即IDLOVES的事业,IDLOVES愿意固执地信奉此真爱理念,
恪守真爱这块净土阵地,真诚地希望愈来愈多的人成为“ID真爱信徒”,
让怀疑真爱的人相信真爱,让被爱伤害的人重新相信真爱,让相信真爱的人更加相信真爱,
让真爱普世,实现促进人间真情大爱的宏愿:
“真爱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真爱的,不住在黑暗里”。
——IDLOVES
同性恋是天生的,爱一样一样爱,IDLOVES是专为同性恋而生的。包括les戒指、gay戒指、自戴的、求婚的、情侣对戒、结婚戒指等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有的只是两个人刚好相爱了,就这么简单。希望每位同志都能获得浪漫、真诚、永恒、平等的爱情。
Ⅲ 谁知道齐白石门下弟子的名字
齐白石的弟子
齐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国画大师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铸九、许麟庐、娄师白、张德文等,戏剧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也是齐白石的弟子。
李苦禅
李苦禅,号励公。1923年秋,拜齐白石为师,白日学习西画,晚间抽空到齐家学习中国画。 1924年在齐白石的精心培育下,他画艺大进。在国立艺专成立“九友画会”,九友分别是:李苦禅、王雪涛,王仲年、徐佩遐、孙公符、何冀祥、阎爱兰,颜伯龙、袁仲沂。 天津《大公报》创办《艺术周刊》,曾大量介绍李苦禅和赵望云的艺术,引起社会的很大关注。4月14日,《大公报》发表其作品《惨淡京都》。11月23日,又发表作品《惨暮》,颇具版画风格。7月1日,参加中西画会在北海漪澜堂举办的画展。8月4日,《霞光画报》推出中西画会第二次画展专刊,登载了齐白石对李苦禅的评价:“谨观中西画会诸君之作,皆笔情大雅,无女子见人有羞缩态度也,将来再行展览,必有可观耳。苦禅之画,比前度展览会大进,何其令吾辈真可畏!一哂记之。白石山翁。”同时还刊登了郝左春对李苦禅的评价:“艺术界革命的前驱”。次年,齐白石赠与李苦禅一本《齐白石画集》;并在封面上题字:“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 1929年吼虹画社曾出版两期《吼虹月刊》,后因经费紧张以及国民党宪警的干涉而停刊。还编有《苦禅望云画集》两册。次年,为齐门篆刻女弟子刘淑度作册页,齐白石在其上题道:“苦禅画思出人丛,淑度风流识此工。赢得三千同学辈,不闻扬子耻雕虫”。齐白石将弟子李苦禅比作孔子门下的颜回。次年,《李苦禅画集》出版,由齐白石题签。
李可染
(1907~1989), 中国现代的炒作中国画家;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乡作小学教师,并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1929年考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学习油画并得到林风眠的指导与赏识。1932年作《锺馗》并入选第2届全国美术展览。 1946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 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3年在北京举行了李可染、张仃、罗铭写生联展。 1957年,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画了大批写生作品,在笔墨、造意与境界的处理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性的李可染中国画展,展出了他各时期的作品 200余幅。 这一时期是李可染创作的又一高潮阶段,笔墨更加纯熟,挥写更加自如,意趣更加醇厚,形式更趋于风格化。 李可染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培养了许多山水画家。他认为学习传统绘画,第一步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这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也体现着他对传统和创造的普遍看法;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王雪涛
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 。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 毕业后到小学执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
王铸九
(1900-1966),原名鼎,号两石,字瞻农。男,汉族,河南舞阳人,192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 ,1929年到北京拜齐白石为师习画。1937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并研习国画。1947年返京,1949年后经徐悲鸿介绍到北京展览工作室供职,1955年至1962年任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中国画院专业画家。创作以写意为主,受吴昌硕、齐白石影响尤深。作品常以农家作物为题材,笔墨老辣,浑厚华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多次入选国内重大美术展览并在报刊上发表,《葫芦石榴图》参加全国美展并选入《花鸟画选集》及《北京画院中国画作品选集》。1987年,有作品入选文化部和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当代已故著名画家作品展”。生前曾在北京举办过个人画展。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
许麟庐
山东蓬莱人,1916年生,2011年8月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中国花鸟画家、书法家、古今书画鉴赏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名誉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蓬莱、四川嘉州、河南开封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等。 自幼秉承家学,酷爱习书作画。1939年后受益于溥心畲先生在绘画、书法理念和技艺上的指点;1945年拜齐白石为师,伴随左右13年得其真谛。他从事笔墨丹青六十余载,博览研读近万家历代名家作品,吸收了石涛、朱耷、吴昌硕等诸家的笔墨技法并创造性地吸收了民间艺术和京剧艺术融入自己绘画之中。经半个多世纪的刻苦敬业形成了个人独特艺术绘画风格,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传略被载入《1985-1991年世界名人录》和《1987年大洋洲及远东世界名人录》。
娄师白
(1918年—2010年),1918年6月生于北京,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就在齐白石先生家中学习诗、书、画、篆刻,直至白石先生逝世,长达25年之久。 娄师白先生作品有齐白石风格,为“齐派”重要传人,善画花鸟瓜果,作品曾参加全国历界美展,曾应邀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美术院校讲学。 娄师白得其言传身教,全面继承齐白石艺术技法特色,并有所创新。 其作品色彩鲜而不艳、雅而不俗,给人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之感。其诗、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得好评。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宾馆、国家驻美、驻英大使馆及博物馆收藏。并拍有数部反映其生活与创作的电影片。长于写意花鸟画。 娄师白先生长期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及技法传授。作品有《蓖麻丰收》、《鸭场》、《八哥百合》等。《南国花木》等藏于中国美术馆。出版有《娄师白画辑》、《画鸭》、《怎样治印》、《齐白石绘画艺术》、《齐白石绘画技法》等专集、专著。 娄师白的代表作有《春暖人间》、《雏鸭》、《漓江帆影》、《长白积雪》等。 著有《齐白石绘画艺术》、《娄师白画辑》、《画鸭》、《娄师白印章手拓本》等。 2010年12月13日清晨,娄师白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张民权
字衡,笔名【平原张衡】国画家,1914-2001,山东平原县人,幼年学画,曾受业于山东画家吴天墀,1935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国画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溥心畲,王雪涛,吴镜汀,陈缘督,杨济川诸大师,专功山水,兼学花卉人物,是该系高才生。1938年毕业后,应于右任、张大千、常书鸿的聘请,任敦煌助理研究员、总务主任。1943年赴敦煌,临摹绘制敦煌壁画数百幅,1945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个展,画展中敦煌壁画临品,获得了巨大成功。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郭沬若、张大千及业内人士,给出了高度赞扬。于右任、郭沬若等持笔在作品上提字。展出后敦煌壁画临品被各界人士收藏,其中中唐《维摩诘辨法图之一》《维摩诘辨法图之二》《乐伎图》《晚唐西方净土娈》四幅国宝级敦煌壁画临品,被重庆博物馆收藏。抗日战争后期张民权画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老解放区工作。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张民权同志帅部队文工团,随解放军南下,渡长江战南京一直打到重庆。受刘伯承、邓小平委任,接管重庆市文化界军代表。 重庆解放后,张民权同志长期担任艺术行政工作,历任重庆文化局艺术科科长、办公室主任、文化局副局长,兼任重庆市川剧院院长、重庆国画院副院长、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美协副主席。离休后重新拿起画笔,创建《素存堂》书画廊,教授子女及弟子习画,并同时恢复中国画创作,仅半年时间,画了几百幅作品,于1984年在重庆再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民权同志的作品,山水画宗法宋元,用笔中锋,挺拔峻秀,古朴淡雅,别具一格。花卉画取法明清,用笔劲峭,生动自然。部分作品参加北京美术学会及重庆国画院在北京、珠海、天津、南京、桂林等地举办的画展、美展。有些作品为南京美术馆、天津戏剧博物馆、重庆博物馆、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馆、山东名人事业促进会等处收藏,1994年获重庆美术金奖。作品入编《中国名家书画选》《当代名家作品集锦》《中国当代书画选》《国立北平艺专画选》《四川省诗书画院建院专辑》《重庆中国画作品选集》《重庆嘉陵书画院作品集》《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书画作品集》等,并出版《张民权中国画集》,生平载入《中国专家》《中国诗书画印大观》《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辞典》,被评为“国际银奖艺术家”并被授予“20世纪国际艺术名家教授成就大奖”。 赵琗艇,1915年生,河南人,1935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得白石大师亲传,擅长画小鸡、虾、蟹、蛙等。其作品入选1936年南京全国美展并获奖。现今96岁还在作画,其作品载入,《重庆中国画作品选集》《重庆嘉陵书画院作品集》《国立北平艺专画选》《张民权中国画集》《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书画作品集》等,
张德文
1943年出生,自幼习画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小时候在鉴湖河畔,凝神观察鱼虾在水里游动的各种姿态,或到离家不远的徐谓故居青藤书屋,摹画徐渭的书画。他深受绍兴前贤的影响,秉江南水乡之灵气,从小酷爱绘画,以自身的勤奋与颖悟而师造化。50年代他画的“齐白石虾”获省地和全国少儿美术奖,破格入学浙江美术学校后经潘天寿校长引荐给齐白石先生,为齐白石四子齐良迟的入室弟子。毕业于齐白石国画学校、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在大师的传授下,刻苦勤学几十年如一日,专心研习齐白石绘画艺术。2009年他完成了齐白石和齐良迟两代人生前遗愿,画出了长16米的“百虾图”手卷,国内外都公认和誉称为“中华第一虾”而蜚声当今。
编辑本段生活轶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 款款飞来
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鸟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有耿直的一面,沦陷时期,国立艺专聘他为教授,他在装聘书的信封上写下“齐白石死了”五个字,原信退回。有一个伪警察想借机索要他一张画,被齐先生严词拒绝。 齐白石对自己门徒却百加爱护。1933年,刚从杭州西湖艺术院毕业的李寄僧经潘天寿介绍,在北京齐白石门下深造。一次,齐白石对李寄僧说:“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笔太小,必须改用大笔”。他继而又问“你有大笔吗?”看到李寄僧摇头,他马上说:“我送你一支”。说罢,齐白石带着李寄僧走到一个堆积间,里面还放着一口“寿材”。大师用凳子作垫,一脚跨到了“寿材”顶上,把靠墙木架上的几个纸包拿下来,然后选取一捆长的说:“这都是长笔,你自已挑吧”。李寄僧高兴极了,当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笔。那时,李寄僧虽在北平艺专任教,但由于课时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师送他这样贵重的好笔,可谓雪中送炭,这虽不是什么大事,却让李寄僧终身难忘。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那时,白石老人还曾与郭沫若、毛泽东争夺一张“废画”。
Ⅳ 世界著名油画玫瑰花的资料
《玫瑰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创作的一幅油画。
这幅《玫瑰》中流动的绿色更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主旋律。梵高用急促的画笔在画布上奏出了一个个快速流畅的音符,将他朴素顽强的生命激情倾泻在这色彩交织成的音符之中。也许梵高用画笔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状态——“孤独地张扬生命力的倔强,冷笑一切凡间的艳俗。”
(4)百合绘画作品扩展阅读:
玫瑰花的意境: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仔细看来,梵高画面中的形象在造型上都带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的,有强烈的狂野性、粗放性,好似画家在激情的支配之卜随意挥洒而得来。受众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激情所浸染、震惊,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呐喊。
这种狂野的造型风格同画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及人物性格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梵高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在造型方面完全以自己的内心情感作为主要标准。
此外,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穷、困苦和疾病的缠绕之中,这对他的心理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所以他画作中的形象造型都带有一种扭曲变形、狂野粗放,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梵高产生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