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剧居休丁香

剧居休丁香

发布时间: 2023-07-25 02:08:17

『壹』 庐剧休丁香姓什么

庐剧《休丁香》是一个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没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张郎休妻》,是庐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剧目中的剧情源于《丁香故事》:郭丁香为人善良贤惠,尊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张万郎,两人彼此因为不和,日夜争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换取张万郎的回心转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书一张。该剧多在安徽广大农村和城镇演出,深受老百姓喜爱。

庐剧戏目《休丁香》的发展:

该剧于曾在安徽省组织的庐剧赴京汇报演出中深受好评。1957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该剧,后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该剧作为庐剧的代表作品申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休丁香》作为一部传统地方戏,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该作品并没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会群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后人对此整理出来的剧本,整理人仅仅起到“记谱”作用,并不能对该剧或剧本主张著作权。

『贰』 庐剧有哪些经典剧目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是主要流传于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带,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的芜湖、南陵、繁昌、马鞍山、当涂、泾县一带,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的合肥、定远、肥东、巢湖、无为、和县、含山、庐江一带,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
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
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编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剧情简介:胡来自称半仙,夫妻俩一唱一和丑态百出,利用人们的求医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广大农民,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告戒人们应当相信科学,铸造起钢铁长城,不要让骗子们有机可乘,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
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休丁香》
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叁』 安徽有什么剧

安徽有徽剧。

徽剧是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

徽剧艺术以朴实、粗犷、重排场、擅武功、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为特色,徽剧表演历来讲究功底扎实、技术全面、阵容整齐、色艺兼优,歌、舞、乐、白高度综合。徽剧在表演艺术上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表现力丰富,能以多种声腔表现各种复杂人物情感,以多种表演技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3)剧居休丁香扩展阅读:

徽剧的困境

1、徽剧的艺术特色消融,有出现“京剧化”的潜在危机,安徽省徽剧团由原先的徽剧团合并为徽京剧院,“徽京合并”导致徽剧特色逐渐消融,使徽剧传承工作业态萎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异大致相同,徽京合并会造成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使徽剧艺术特质消解,使徽剧失去自身艺术特色。

2、艺术人才的匮乏,传承后继无人,徽剧正面临的主要困境是演员老化、行当不全,艺术人才断档严重。

3、徽剧缺乏精品力作,社会影响力逐年下降。

『肆』 二夹弦的剧种简史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常用的曲调有:[赞子]、[序子]、[砍头撅]、[货郎调]、[寒韵]、[平调]、[哭迷子]、[过序子]等。经常演出的剧目,除《休丁香》外,还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数十出。
清咸丰初年(1851年),山东濮州引马集(今属山东鄄城县)有个穷秀才白殿玉,擅诗词,通音律,酷爱花鼓丁香,常编些花鼓新词,教妻吟唱。后来,他对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击节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丝弦,以壮声色。其妻纺棉时常哼曲词,其每唱一句,接着便“嗡、嗡、嗡”纺抽棉花,纺车声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启发,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做出了如二胡状的“弦子”为妻伴奏,节奏和谐,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础上,编词清唱,并根据词意,突破原始腔调的节奏规范,融入其他姊妹艺术的唱腔,博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白殿玉在引马集收了三个乞讨人为徒弟,他们是莘县的李季安、东平的戚成兴和济宁的梅福成。
咸丰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灾,李季安北归,白殿玉带戚、梅二徒,乞讨至曹州(今菏泽)东北的大徐庄落户,后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数十人,在菏泽、鄄城、郓城、定陶、曹县、巨野、梁山、东平一带农村“打地摊”卖唱。这期间,由于人员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发展到七、八个人分包赶角形式,其体裁也由说唱式的叙事体,过渡到戏曲化的代言体,具有了较复杂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较完整的戏曲故事,其乐器除一个凸肚花鼓,又增加了丝弦(两根弦的“弦子”),还有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两夹弦剧种初具皱形。 清同治年间(约1864年左右),曹州城西南魏堂村贡生魏金玉聘请戚成兴、梅福成为师,在村里成立了两夹弦玩友班,随后趁本村庆贺王姓夫人立贞节牌坊之机,在四辆太平车搭成的戏台上,演出了《安安送米》,这是两夹弦有地摊上小唱走上舞台的开始。戚成兴、梅福成在演唱时常把蒲扇作为简单道具,群众送他们“大蒲扇”、“二蒲扇”的艺号。
这一时期的两夹弦戏,仍是农闲唱,农忙散的“玩友会”,没有严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没有“格”和“规”的种种束缚。这种机动自由的特点,加上艺人们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变成“大戏”的强烈欲望,使其大量吸收了其他艺术的优点,得以迅速发展。在唱腔方面皆突出地受到当地民歌(如:划船调、打你八棒锤、大锯缸等)、曲艺(如:山东琴书、山东大鼓、坠子等)、戏曲(如: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平调等)的影响,使之日益丰富,表演方面,则学习、借鉴了其他戏曲的程式。
1853年(清咸丰三年),在努力提高演出质量的同时,对乐器也进行了改革。为扩大主弦音量,他们把原“弦子”(似二胡)上的两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为两股,这就是沿用至今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之后,“文乐”又增加了琵琶、二胡,“武乐”增加了大锣、手钹、堂鼓等,多用于开戏之前的“打通”。不过表演形式仍较简单,人员很少。艺人们常称:“紧七慢八,六人抓瞎”。乐师往往一人兼奏几样乐器。服装道具也很少,一个班中,一般只有一身褶子,两身布衫,一身官衣,一顶纱帽等“行头”。所演剧目也多是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生活小戏。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贤》、《兰桥会》、《王汉喜借年》、《拴娃娃》、《站花墙》、《换亲》、《梁祝下山》、《吕蒙正赶斋》、《抱灵牌》等。至此,两夹弦剧种逐渐成熟。
与此同时,流落在黄河以北的莘县、临清一带的白殿玉的另一徒弟李季,尽管也收徒传艺,但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很少,其曲牌、板式,基本上还属白氏初传,不如曹州(菏泽)“大蒲扇”的两夹弦唱腔委婉、细腻,易于表达各种感情。他们之间,因流传区域关系,观众便称鄄城以北、莘县一带的两夹弦为北词两夹弦,称曹州(菏泽)一带的两夹弦为南词两夹弦。南词两夹弦发展迅速,从艺者甚多,流传区域很快扩大到河南省的安阳、新乡、开封、商丘等地。而北词两夹弦继李季安之后,只有鄄城的王贯得、吴志修等稍有名气。较近的北词两夹弦名演员要数鄄城的王自端,他以唱《王婆骂鸡》出名,吐词爽快流畅,一口气可唱二百多句,有“翁倒山”之誉。 光绪初年(约1875年),戚成兴、梅福成在定陶县张湾村再度收徒传艺,教授玩友班,后成名者有旦角王玉华等。
1878年春,菏泽东关泰山奶奶庙大会,专请戚成兴的两夹弦班来演家庭小戏,当时连唱四天,曹州府台、县令、都观看了演出,并赏银五十两。从此,两夹弦由村镇舞台走向城市舞台。
光绪六年(1880年),“大蒲扇”的传人刘大焕、张惯通、徐效言、王玉华及张惯同的艺徒徐广思(大徐庄人)、徐广远(大徐庄人)、马天仓(丑,艺名“马老平”,菏泽吕陵镇人)和刘大焕的艺徒徐启敬(司鼓,大徐庄人)等,进入豫东大城市开封,起初在较偏僻的城隍庙内演出,因很受欢迎,后移到繁华的相国寺市场演出,名震豫东,当地群众称之为二夹弦 1910年(宣统二年)左右,王玉华(旦角)在曹县马楼一带组织了第一个两夹弦职业班社“洪兴班”,进行营业性演出,每天戏价八百铜钱。这一时期,两夹弦借鉴其他剧种的做法,根据两夹弦的具体条件,对生、旦、净、末、丑各行当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改变了过去“三小”独占两夹弦舞台的局面。为丰富上演剧目,排演了公案戏(如《清宫断》)、功架,武打戏(如《九女庵》)、连台本戏(如《金镯玉环记》)。徐广思还于1911年左右,先后收曹县的崔兰琴(艺名“大金牙”)、大脚二妮(鄄城人)为徒,培养了两夹弦第一代女演员。他们优美柔和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很快轰动菏泽、曹县、开封、商丘等城市。1925年左右,徐光思又收下讨饭人黄二润之妻张秀香(东明县人)授艺,张秀香由演《站花墙》出名,因其初登时穿的是白靴,观众便送艺号“大白靴”(后又叫“老白靴”)。她便是两夹弦后来著名女演员黄云芝的母亲和宗师。
1928年,徐广远的高徒王文德(中、青年时期从旦行,后改为须生,艺名“小印(艺)”),召集二十多位艺人在本村(菏泽市安兴镇贤圣寺)庙院内,成立“共艺班”(洪艺班),主要演员有王文德和其弟王文胜(艺名“二宝”)、王文亮(艺名“二燕子”)、张秀香、崔兰琴、赵秀真(艺名“二金牙”)、马福勤等。这个班社在王文德的带领下,吸收了山东梆子、柳子戏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更趋完美,在音乐方面,改革、丰富了两夹弦的唱腔、板式,比如在“原北词”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慢北词”和“连北词”。增加了笛、笙、唢呐等乐器。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如:河南开封地区二夹弦剧团的主要演员杨桂莲(艺名“二马峰”)、张海莲(艺名“三马峰”、“水上漂”),当年都在“共艺班”(洪艺班)学过艺。通过他们的努力,两夹弦这个独具风格的剧种最终走向了成熟。同时,也由于这些优秀演员的出现,使两夹弦这个年轻的剧种,日益广泛的流行起来,它的活动范围,当时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广平、馆陶;东到济宁,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苏省的浦口,西南流传到河南省的开封、民权、兰考、扶沟、安阳、武涉等县,以及安徽省的亳县、阜阳等地。 建国后,两夹弦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少地方成立了专业表演团体,仅山东菏泽地区就有:菏泽县新艺剧社(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前身)、巨野县新艺剧团、单县新民剧团,东明县两夹弦剧团,河南省的开封、商丘两地区及延津县、台前县,安徽省的亳县,也都有两夹弦专业剧团。而北词两夹弦却无专业表演团体,其优秀营养业已被纳入北词两夹弦的范畴传承发展下来。
山东两夹弦发展
菏泽县新艺剧社成立于1951年,以原“共艺班”(洪艺班)演员为主体成立。1954年,剧社经过登记,归菏泽县人民政府领导,成为国家正式的职业艺术团体,同时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员,全团发展到50余人。1959年剧社调到专署,成为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
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两夹弦演员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著名演员黄云芝(艺名“小白鞋”)以细腻、婉转、悠扬的唱腔和优美、轻盈的台步而闻名,它促使两夹弦戏曲在重唱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舞蹈技巧的提高,使两夹弦戏曲成为完美综合艺术的统一体。
1952年和1954年。山东省第一届和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黄云芝演出现代戏《离婚》和整理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换亲》获得演员一等奖,马福勤、李京华等获得三等奖,剧目获得一等奖。并由上海制片厂灌制了唱片,黄云芝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两夹弦《三拉房》等剧目的演出。同年11月,山东柳子戏、两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菏泽专区演出了两夹弦《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三进士》等剧目,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刘少奇、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黄云芝被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64年春,又在济南向朱德、贺龙汇报演出现代剧目《向阳人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两夹弦剧种遭受重创,许多剧团包括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被迫解散,剧种濒于绝境。1970年,更名为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并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1979年,定陶县两夹弦剧创作演出的现代剧目《相女婿》,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编剧王岳芳获文化部剧本创作二等奖,定陶县两夹弦剧团获文化部演出三等奖。1982年山东省戏剧月演出期间,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演出《红果累累》,孔凡凯、武斌编剧,获剧本创作奖;李京华饰春婶,获优秀表演奖;韩艳萍、牛辉庆、张兆夫获表演奖。近几年又排演了祝兆明编导的《抬爹嫁娘》、《愣姐让房》等剧目,均参加了省地艺术节,分别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和演出一等奖。
河南二夹弦发展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内许多城市演出,还在山东、河南、江苏等省的城市引起强烈反响。现在却仅仅在豫鲁皖苏交界地区还有零星演出,专业剧团却在上世纪戏曲最不景气的时候关闭了,属濒危剧种。为了抢救该稀有濒危剧种,二夹弦表演艺术家田爱云卖了房产多方筹措创办了二夹弦戏校,目前已经培养40多名学生。2004年6月恢复组建了开封市二夹弦实验剧团,到各地演出。
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滑县申报的民间戏剧二夹弦名列其中。
安徽亳州二夹弦
清末以来,二夹弦戏班就经常活跃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县委根据当地群众的建议,成立了亳县二夹弦剧团。《桑园会》、《张文生赶考》、《花厅会》三个二夹弦传统小戏应运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县二夹弦剧团演出的《金龙盏》受到阜阳行署领导的高度赞扬,被 二夹弦
誉为“跃进剧团”。1960年3月,二夹弦剧团因成绩卓著,又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62年亳县二夹弦剧团的高中贤、王玉芹曾与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刘少奇、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3年山东定陶二夹弦剧团特邀高中贤、王玉芹、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园演出《金龙盏》,受到了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对这一稀有剧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撕绫罗,打茶盅,不如二夹弦哼一哼”,“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亳州广大人民群众的村言俚语,表达了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和赞美,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稀有剧种的珍贵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众多原因的影响,全国仅有的几个二夹弦剧团都相继消失。到目前为止,亳州谯城区梆剧团是唯一能够演唱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的文艺团体,但仅仅是一些小剧目。二夹弦基本上濒临灭绝。为了使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能够保存下来,亳州市谯城区决定,在不影响春秋季演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确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夹弦》大戏,并进行公演。从1999年以来,亳州二夹弦剧团参加安徽省折子戏、小戏大赛,《刎经堂》、《寻妻》、《三更情缘》等剧目均获得了好的奖项。

『伍』 庐剧都有哪些经典曲目

庐剧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芜湖等地。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于1955年3月改称“庐剧”。庐剧有约200年的历史,清乾隆、嘉庆年间已有职业班社。初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歌舞为基础,在发展中吸收了阜南的嗨子戏,寿县、凤阳的端公戏,无为的徽剧及肥东、巢湖等地门歌的唱腔和剧目。有些班社又分别同徽剧、京剧合班演出,并受其影响,逐渐发展成庐剧。
庐剧的代表曲目:
1、《珍珠塔》:《珍珠塔》又名《方卿羞姑》 、 《九松亭》 。故事源于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 。说的是明代官宦之后方卿,家遭变故,中途败落,为赴京应试,去向姑母陈氏借贷,陈氏不借,反加凌辱。陈女翠娥与方卿定有婚约,得知后,约方卿相会,送与银两,并赠以传世之宝珍珠塔,后方卿得中状元,封八府巡按,奉旨出巡,路过陈家,扮道人进入陈府,唱道情羞讽其姑,陈氏悔愧,方卿与翠娥终得完婚。
2、《李清照》: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赵明诚卒于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录》和满堂古物。葬毕,清照大病。王御医欲向李清照购古玩,并带来赵明诚“玉壶颁金”的谣传。此时金兵压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决定携所有石器追赶朝廷献宝,为赵明诚洗清罪名,并保住文物不流散。为此,她跨山越海,颠沛流离,处处扑空。一年多后,李清照终于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带文物被盗,她一病不起。绍兴二年,右承务朗张汝舟巧言说动李航,骗娶了李清照。婚后,张汝舟野心暴露,他名为娶妻,实为霸占文物,并以此换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劝,反遭责难。她看清张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风不正,决意告发其“妄增举数入官”,诉之公堂,以正世风。依宋朝刑律,告发亲人者不分青红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宁肯坐牢,也要守住灵魂的洁净,为此她坐了九天牢狱
3、《休丁香》:该剧的故事在安徽民间流传甚广。剧情叙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办嫁给浪子张万郎,最后被休弃。后张万郎家败,投河而死。

热点内容
另一朵玫瑰那样独特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7:07:16 浏览:408
取名为海棠 发布:2025-07-05 15:17:53 浏览:642
白兰花雕刻 发布:2025-07-05 14:39:49 浏览:125
在心中盛开一朵 发布:2025-07-05 14:34:06 浏览:418
六指兰花 发布:2025-07-05 14:15:48 浏览:805
插花福州 发布:2025-07-05 14:14:32 浏览:726
矮乔木盆景 发布:2025-07-05 14:08:35 浏览:706
牡丹花艺作品 发布:2025-07-05 14:07:11 浏览:14
花艺WFC 发布:2025-07-05 14:07:05 浏览:143
干玫瑰花面膜 发布:2025-07-05 13:47:48 浏览: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