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张郎休丁香

张郎休丁香

发布时间: 2023-07-14 04:35:58

Ⅰ 庐剧休丁香姓什么

庐剧《休丁香》是一个曲目的名,不是人名所以没有姓氏。

《休丁香》又名《张郎休妻》,是庐剧优秀的传统剧目,剧目中的剧情源于《丁香故事》:郭丁香为人善良贤惠,尊从父母之命嫁给了张万郎,两人彼此因为不和,日夜争吵。

丁香希一直容忍希望能换取张万郎的回心转意,但未曾想得到的竟是休书一张。该剧多在安徽广大农村和城镇演出,深受老百姓喜爱。

庐剧戏目《休丁香》的发展:

该剧于曾在安徽省组织的庐剧赴京汇报演出中深受好评。1957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了该剧,后编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2005年,该剧作为庐剧的代表作品申报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庐剧《休丁香》作为一部传统地方戏,属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该作品并没有特定作者,是由某些社会群体创作的流传于民间的戏剧艺术形式。后人对此整理出来的剧本,整理人仅仅起到“记谱”作用,并不能对该剧或剧本主张著作权。

Ⅱ 二夹弦经典唱段是什么

二夹弦经典唱段是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等。

两夹弦,群众也称它为“大五音”。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的地方戏。因为它的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夹弦的唱段

两夹弦是在鲁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艺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鲁西南地区,因为经常上演《休丁香》(《张郎休妻》)而得名。

“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叶也就已在菏泽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头”(清唱)或“打地摊”(简单化妆演唱),只用一面手锣,一个梆子,一个挎在腰侧的凸肚花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

Ⅲ 洪泽湖渔鼓舞散文

洪泽湖渔鼓舞是流传于洪泽湖湖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广泛分布于洪泽湖周边的盱眙、泗洪、泗阳、洪泽等地。

渔鼓的前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由北方逃荒难民传入洪泽湖流域,初时作为沿村乞讨时说唱伴奏的工具。渔鼓的敲击节奏性强,对人的听觉冲击力强,从而在明末清初被神汉采纳而用于烧大纸祭祀、神坛祈祷中,成为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清康熙19年(1860年)后,随着大洪泽湖的形成,渔鼓又被广泛用于洪泽湖渔民烧大纸祭祀活动、大(代)王会、家谱会等集体活动中,从而使渔鼓舞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祭祀舞蹈。

洪泽湖渔鼓舞的主要道具是渔鼓。早期渔鼓由铁匠用铁件打制而成,并用羊皮或鱼皮蒙面,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渔鼓为圆形,形如蒲扇,直径约35公分左右,沿圆边框蒙上一层羊皮,也可以用狗皮或鱼皮。清末民初,沿湖出现专门制作渔鼓的民间艺人,推动渔鼓制作工艺趋于精细,外观讲究,制作鼓面的皮革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击之声音清脆有力,余音悠扬,并在鼓面上增加了大红鲤鱼的形象,寓意岁岁太平、年年有余,从而形成原始的渔鼓。民国以后,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渔鼓被发掘用于文艺活动。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渔鼓制作趋于简单化,改用粗铁丝制成,蒙面则改为厚皮纸。为了达到舞台艺术效果,鼓面上开始绘制有极具民间装饰色彩的.团鱼、对鱼、水波纹及鲤鱼跳龙门等彩色图案,在象征一团和气、吉庆有余的同时,也突出了渔鼓这一活动形式的喜庆色彩。

现在舞台表演所用的渔鼓多为厚皮纸制成,鼓上有柄,柄长20公分左右,通长在70公分左右,柄尾有一直径15公分的圆形铁环,环周有四个铁环,每环再串系两三个小铁环,柄尾圆环上系上大红丝带。表演时,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执键,随表演者的动作和音响效果需要或摇动渔鼓,或用竹键有节奏地击打渔鼓,使之鼓声咚咚,环佩叮铛。鼓键一般长4公分,宽1公分,由竹篾制成。键尾柄处软布缠绕,以便手执。柄末系有丝质须子或彩色布条,舞动时绸带飞扬,增加观赏效果。

渔鼓的表演历史久远。最初表演时的主要曲调有“嚷神咒”和“念佛记”等,因敲的渔鼓总是由一串“咚咚”的迭音字组成,故渔民又称之为“咚咚腔”、“娘娘腔”。它是洪泽湖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有着浓郁的渔家风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流布范围。后来,其由最初的单一的请神驱鬼活动,逐渐演变成逢年过节、家谱会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形式;表演中,除了击鼓以外,也从单纯的细语低吟的嚷神和念佛,融进了苏皖一带流行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同时融入民间舞蹈,真正形成了渔鼓舞。

洪泽湖渔鼓舞表演者均为男演员或男扮女装,其服装艳丽,演出场地多在船头。观众多时,七、八条船并在一起,合成一个简便的水上“舞台”。洪泽湖渔鼓舞艺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演变,唱腔不再是迷信中的嚷神和念佛,逐步融进了曲艺演唱和肘鼓调,也吸收了渔家号子和渔歌等唱腔和韵律,改变了过去似唱非唱、无痛呻吟的娘娘腔。表演的舞蹈,也不再是简单的伴舞动作,出现了前后游、左右摇等舞姿,模拟撒网、下簖、摇船的打鱼动作。洪泽湖渔鼓舞最盛时,从事渔鼓表演的多达千人以上。

渔鼓舞真正形成并走向成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湖区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并不断创新,形成了今天比较完善的舞台民间舞蹈形式,它以轻歌曼舞,描绘着湖上渔家儿女的劳动场景,歌颂着他们丰收的喜悦心情。这时期渔鼓舞的基本特征,已经彻底摆脱原来低沉祝诉的腔调,增加了激昂奋进、热情奔放的旋律,将山青水秀、百舸争流的湖上自然景观作舞台天幕,烘托壮观的捕捞作业场面阵容和队列变化多样,有蛟龙出水、二龙戏珠的队形,以鼓代鼓、以鼓代网,又有模拟渔业生产的舞蹈动作,有划船、拉网、下勾、布卡、下笼等碎步、挫步的劳动场景,也有大步流星力争上游的走八字、打园场的舞蹈,还有双驾云、白鹤亮翅、推窗望月、雁南飞等生动表演。端鼓也加以美化,鼓面上象征性地绘有鲤鱼和水波状图案。鼓的敲法灵活多样,不受原来七字和十字韵的限制。根据怀中抱月、顶鼓、对鼓、女端男敲的艺术造型,出现了单响、双响、三声鼓等多种音响效果,演员服装也由简单毛巾顶扎到男女分别着绣有云边的天蓝和水红绸缎舞衣。

据发掘,渔鼓舞演唱的传统曲目有《魏征斩老龙》、《张郎休丁香》、《还魂记》、《水母水淹泗洲城》等十多部。

Ⅳ 柳琴戏张郎与丁香唱得最好听的是

柳琴戏张郎与丁香唱得最好听的是:张郎休丁香。张郎休丁香的故事,发端于北魏年间。明代这个故事有了较固定的版本(民歌),清初,水漫泗州,洪泽湖形成,张郎休妻的渔鼓传唱,建国前后,多次被搬上舞台。如今在当地,老年人,青年人,在校学生都能讲这个故事,田间炕头,农闲聊天都能唱一段张郎休妻,影响范围之大。

Ⅳ 张郎为什么休丁香

喜新厌旧。张郎休丁香是因为喜新厌旧,张郎与妓女海棠勾搭上了。《张郎休丁香的故事》的宣传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能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Ⅵ 张郎与丁香的歌词

丁香
词:许巍 张新宇 曲:许巍

我是那雨后最初的丁香
在你不经意时开放
守候着每个黎明和夜晚
只为它经过瞬间
它远远的为你开放在每个夜里
在梦里它可曾感到我的忧伤
它远远的为你开放在每个夜里
在梦里它可曾感到你因为它而恐慌

它在一个雨后的清晨里走近你身旁
它那并不经意的目光那么悲伤
它可知你转身的时候你就会凋落
它可知你常常的等待只是为它瞬间开放
曾苦苦的为它等待在每个夜里
曾苦苦的为它等待在每个夜里
就在今夜你将凋零随风飘逝
LALALA......

Ⅶ 泗州戏的张郎休丁香的女演员是谁怎么关注她

她应该是刘荣芝。
刘荣芝,原名刘永芝,女, 1983年11月出生梨园世家,宿州市泗州戏剧团当家花旦。与泗州戏孙梅、张廷、吕咸蔚并称“泗州戏四小名旦”。

Ⅷ 张郎休丁香山东柳琴曲谱

张郎休丁香山东柳琴曲谱的,并且这款曲谱也是特别的有纪念意义的,值得我们大家深去研究的。

热点内容
中国兰花栽培 发布:2025-07-09 00:13:09 浏览:415
花卉点画 发布:2025-07-09 00:07:27 浏览:427
蓝城百合花园 发布:2025-07-08 23:57:18 浏览:958
曼谷红玫瑰 发布:2025-07-08 23:48:24 浏览:555
玫瑰花衣 发布:2025-07-08 23:48:22 浏览:647
自然花花语 发布:2025-07-08 23:47:33 浏览:595
折扇花卉画 发布:2025-07-08 23:42:52 浏览:121
荷花的篇课文 发布:2025-07-08 23:42:43 浏览:502
梅花园到广州南站 发布:2025-07-08 23:41:42 浏览:706
山茶花开景德镇 发布:2025-07-08 23:23:12 浏览: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