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去心
『壹』 牡丹皮为什么只要皮不要心
牡丹皮的药用部位就是根皮,它是毛茛科植物牡丹段纳的干燥根皮。
牡丹皮属于清热凉血药,归于心,肝,肾经。功效是清热凉氏燃血,活血散於,还能退虚热。是可以用于歼燃虚阴虚发热的。
『贰』 牧丹花的功效有哪些
牡丹花功用:牡丹花具有调经活血的功效。可治女性月经不调,经行腹疼,闭经,气血虚弱诸病患。
食疗保健作用:
1、调经止疼。牡丹花性平而入肝、脾二经,可以调理气机,疏利肝经,运脾化湿而益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可以平调女性经血而止经期腹疼。
2、通经活络。牡丹花还能够通经络,利关节,经常使用作关节痹痛、屈伸不利、女性经闭腹疼等病患的辅助治疗食物。
牡丹花食疗应用:
1、用于闭经。牡丹花(干)十五克,粳米五十克。把牡丹花研成细末,粳米淘洗净;锅里加清水煎煮粳米为粥,待粥熟时,调入牡丹花,搅拌均匀就可以。每天三回,连食七日。
2、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经行腹疼、虚劳羸瘦、肠风泻血。鲜牡丹花一朵,鲜鳜鱼二百五十克,鸡汤、鸡蛋清、姜、葱各适量的。把鲜鳜鱼肉用冷水泡一至两小时,捞出来控干,切成3CM长的段,片成薄片,放置在碗内加精盐、料酒、味精、鸡蛋清、湿淀粉搅拌均匀上浆;炒勺置火上,放到猪油,烧至六成热时,把鱼逐片下入炒勺滑透,接下来倒进漏勺内,控去余油,牡丹花洗干净控干,放到盘内,炒勺置底油加热,投入姜、葱煸炒出香味,倒进鸡汤、精盐、味精、胡椒粉、料酒、湿淀粉调成的稀芡;待汁爆起时,把鱼片、牡丹花瓣倒进炒勺内,滑炒几下,淋入鸡油,盛入盘内即成。
3、用于女性月经不调、经行腹疼、气血虚弱、病后体虚。牡丹花一朵,鸡蛋清一个,生鸡脯肉凯历二百克,香菜五十克,姜、蒜、葱各适量的。把牡丹花洗干净切成粗条;生鸡脯肉去掉老皮与筋,用刀切成条,放置在碗内,放入精盐、味精、料酒、鸡蛋清、湿淀粉,调匀上浆;香菜、姜、葱、盯棚搜蒜分别切成丝;另用一碗将精盐、味精、料酒、醋、胡椒粉、鸡汤、湿淀粉制成芡汁;炒勺烧热,放到生油和毕,烧至四成热时,倒进鸡条用筷子拨散滑透,倒进漏勺内控出油;炒勺留少量油,把姜、葱炒出香味,倒进鸡条、香菜与芡汁,翻炒几下,盛入盘内,撒上牡丹花即成。
4、用于气血虚弱、病后体虚、干咳、营养不良。去心牡丹花二朵,猪里脊肉二百五十克。牡丹花洗干净切丝;猪里脊肉切成长3CM长的细丝;用盐、味精、料酒、鸡汤、湿淀粉各少量对成汁;炒勺烧热,放到猪油,烧至五成热时,加入里脊肉丝,炒散后烹入对的汁;待汁收浓时,放到牡丹花丝,快速翻炒,盛入盘内就可以。
『叁』 牡丹皮如何去芯
牡丹鲜根挖起后,要抓紧时间抽取牡丹皮,以免根皮失水收缩,不易与木质部分离,使剥制的牡丹皮破碎,降低质量等级。抽取牡丹皮时,先将须根(即丹须)一一摘下,然后由细根到粗根,从侧根到主根逐条抽取。抽取牡丹皮也称“抽筋”,具体方法是:两只手抓住某一根条,同时用力反脊老向扭转,扭裂根皮,将木质芯从根皮的断口处抽出,尽量做到使根皮完整不断折。待所有根条全部抽迹银取结束,最后仅剩下贴近地面的根兜时,用木棒锤打根兜,使其破损,然后将外皮剥下。参见http://ymudan.com/content/?943.html“牡丹皮的采收技姿野宴术”一文。
『肆』 2021-05-04伤寒重要方剂
桂枝汤
【条 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方 证】1、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体质虚弱者的感冒;
◎五官科的病毒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
◎寻麻疹、湿疹;
◎月经疹、经后腹痛、妊娠发热、产后汗出便秘;
◎植携并唤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汗出异常;
◎疲劳综合征;
麻黄汤
【条 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
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方 证】恶寒发热、关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婴幼儿感冒鼻塞,哺乳困难者(体质虚弱者勿用);
◎荨麻疹、湿疹;
◎乳腺管闭塞症、急性乳腺炎初期;
◎小儿遗尿;
◎急性结膜炎;
◎喉炎、失音;
葛根汤
【条 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经典配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 证】头痛、发热、恶寒、项背强紧、脉浮有力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感蔽裤冒、流感;
◎中耳炎、鼻窦炎、结膜炎;
◎大肠炎、痢疾的初期;
◎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
◎面神经麻痹、咬肌痉挛辩凯症;
◎疖、痈初期;
◎颈椎病、落枕;
◎水痘;
五苓散
【条 文】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经典配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方 证】头痛微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吐涎沫而头目眩晕,短气而咳,脐下动悸,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性胃肠炎;
◎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胸廓成形术后剧烈呕吐;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
◎婴幼儿呕吐、婴幼儿腹泻、小儿流涎、小儿鞘膜积
液、小儿脑积水;
◎肾小球肾炎;
◎带状疱疹、湿疹;
◎流行性腮腺炎;
◎卡他性结膜炎、假性近视、滤泡性结膜炎;
◎美尼尔氏综合征;
◎肝硬化腹水;
◎醉酒后的不适;
◎缓解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小青龙汤
【条 文】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方 证】恶寒而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脉浮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肾炎;
◎湿疹;
◎结膜炎、泪囊炎;
麻杏甘石汤
【条 文】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典配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
【方 证】剧烈咳嗽,或喘息急迫,痰粘稠,汗出有热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化脓性鼻窦炎;
◎暴发性结膜炎、泪囊炎;
◎痔疮;
◎睾丸炎;
◎遗尿;
小建中汤
【条 文】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方 证】虚弱体质,腹痛,手足烦热,小便自利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消化性溃疡、胃下垂;
◎慢性轻症腹膜炎;
◎尿频、小儿夜尿症;
◎肺结核;
◎改善虚弱儿的体质;
◎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肝炎;
◎痛经;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条 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经典配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方 证】虚弱体质,见精神亢奋、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性神经衰弱症见阳痿、早泄、遗精、梦交者;
◎小儿遗尿症、小儿夜惊症、小儿佝偻病;
◎自汗、盗汗、半身汗出;
◎眼睛疲劳、脱发;
◎心脏神经官能症、窦性心动过速等;
◎高血压症;
◎更年期综合症;
真武汤
【条 文】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经典配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 证】
1、精神萎靡,面色黄暗,倦卧欲寐,畏寒,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盖以下冰冷,或发热,或头眩,或腹痛,或腹泻,或心悸,或小便不利等;
2、脉微弱、沉伏、细弱;
【归 经】本方证为少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迁延性感冒;
◎阑尾炎、慢性胃肠炎;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低血压、胃下垂;
◎前列腺增生症、遗尿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风后遗症;
◎老年性瘙痒症;
◎过敏性肠症候群;
◎坐骨神经痛;
◎慢性盆腔炎;
◎癔病性瘫痪;
◎术后尿闭症;
四逆汤
【条 文】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
之。
【经典配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方 证】
精神萎靡、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细弱。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阴和少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休克、低血压;
◎急、慢性心衰;
◎急性胃肠炎;
◎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肝炎;
◎感冒;
◎复发性口疮;
◎慢性咽炎;
◎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
◎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
◎遗尿、遗精;
◎慢性肾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条 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 证】
精神萎靡,全身倦怠感,极度恶寒,四肢冷,脉沉细者,舌质淡、苔白润。
【归 经】本方证为少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流行性感冒、老人或虚弱者的普通感冒;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暴盲、暴聋、暴哑失音、咽喉暴痛者;
◎过敏性鼻炎、上颌窦炎、支气管哮喘、腺病毒肺炎;
◎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牙痛、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等;
◎空调病;
◎低血压症;
◎疲劳综合症;
◎关节炎;
◎荨麻疹;
◎嗜睡症;
温经汤
【条 文】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经典配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䓖,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方 证】
腹痛、下腹膨满、下血、唇口干燥、手掌烦热、下半身寒冷、腹中无包块者。月经不调、血色暗淡;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归 经】本方证为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更年期综合征;
◎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
◎子宫发育不全;
◎痛经;
◎月经过多、闭经;
◎阴吹;
◎不孕症、习惯性流产;
◎子宫内膜异位症;
◎湿疹、冻疮、进行性指掌角化症;
◎慢性盆腔炎;
◎睾丸冷痛、前列腺增生症;
◎老年性阴道炎、阴道瘙痒症;
当归四逆汤
【条 文】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经典配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方 证】
手足厥寒,麻木,冷痛,脉细,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舌淡苔白。
【归 经】本方证为少阴、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雷诺氏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冻疮;
◎红斑性肢痛;
◎大动脉炎(无脉证);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神经性头痛;
◎慢性荨麻疹;
◎坐骨神经痛;
◎缩阴症;
◎子宫脱垂、子宫附件炎;
◎慢性腹膜炎;
◎精索静脉曲张;
◎痛经;
理中汤(丸)
【条 文】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经典配方】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方 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慢性胃肠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
◎慢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
◎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
◎食管不全麻痹;
◎妊娠恶阻、盆腔炎;
◎过敏性鼻炎;
◎月经过多、子宫出血;
◎口腔炎、舌炎;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小儿肺炎;
◎萎缩肾;
◎周期性呕吐;
◎低血压;
◎夜尿症;
小柴胡汤
【条 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典配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
(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加 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方 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或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
◎定时发作性疾病,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
中耳炎、甲状腺炎、睾丸炎;
◎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
◎秃头症;
◎汗出异常;
柴胡桂枝干姜汤
【条 文】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经典配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天花粉)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方 证】
1.往来寒热;
2.胸胁满微结,或胸闷咳嗽,或胸骨痛;
3.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食欲不振;
4.口干、心烦、易惊胸腹动悸;
5.舌苔白厚或干腻;
【归 经】本方证为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肺结核、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疟疾;
◎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
◎过敏性结肠炎;
◎窦性心动过速、心脏瓣膜病;
◎更年期综合征;
◎肩凝痛;
◎失眠;
半夏泻心汤
【条 文】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经典配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 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
2、恶心、呕吐、腹泻、腹鸣等胃肠道症状;
3、烦躁,内热感,多梦或失眠;
4、舌苔薄腻或黄腻;
【归 经】本方证为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口腔溃疡;
◎肠易激综合征;
◎失眠;
◎口臭症;
◎药物的胃肠道反应;
◎急性胃肠炎;
『伍』 牡丹要怎么加工
将剪下的牡丹根堆放1~2天,待失水稍变软后,去掉须根,用手紧握鲜根,在一侧用刀划一刀,深达木部,然后抽出木心(俗称抽筋),晒干后供药用称“丹皮”、“原丹皮”或“黑丹皮”,注意晒的时候趁其柔软,把根条理直,在晒干过程中不能淋雨、接触水分,因接触水分再晒干会使丹皮发红变质,影响药材质量。若趁鲜用竹片或玻璃片刮去表皮,再用木棒轻轻把根捶破,抽出木心晒干,称为“刮丹皮”。若根条较小,不易刮皮和抽心,可直接晒干,称为“丹须”。牡丹一般每667米2产量250~350千克,高产可达500千克,3千克鲜根能加工成1千克丹皮。丹皮加工过程中是否去心,有人从化学成分、含量及药效学方面进行了比较。我国丹皮每年正常销量约200多万千克,木心占全根重14.9%,每年有35万千克以上的木心作为废物弃去。研究表明,丹皮总灰分为4.5%,木心为1.6%;丹皮水提物为46.25%,全根为44.00%;丹皮中丹皮酚的含量为4.20%,木心中为1.81%;根皮中芍药甙的含量为1.57%,木心中为1.29%;药效学实验表明丹皮和木心均有显著的抗炎降压、促进血小板聚集及抗惊作用,但木心毒性却远远小于丹皮,仅为丹皮的38.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牡丹去心入药时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所以说牡丹去心客观上提高了药材质量,并且已为中医临床所接受,但牡丹木心可综合利用提取丹皮酚等,或可在成药中使用。
『陆』 牡丹皮需要去芯吗
丹皮不抽芯,中间是木质化的,丹皮才是药材送电的心,没有药用价值。
去芯主要是为了能让丹皮吃起来里外韧劲差不多,口感会好些。
1、丹皮也称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的宽余搭功效。
2、由于丹皮慎拿的活血行瘀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或淤血积聚,腹中包块。也可以用于跌打损伤,血瘀作痛常和活血止痛的赤芍,乳毁搏香,没药等同用。
3、牡丹皮还用于肠痈,疮痒红肿。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病以及动脉硬化等。
『柒』 牡丹皮去心和不去心的差别
丹皮不抽芯,中间是木质化的,丹皮才是药材送电的心,没有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药用部分是牡丹的弊前态根皮,称为丹皮,含有多种药用成分,主要药用部分是牡丹酚(C9H10O3),牡丹酚甙、牡丹酚原甙、芍药甙,并含挥发性及植物甾醇等,以安徽铜陵凤凰山生产的丹皮最佳,另有四川垫江、安徽亳州、山东菏泽等处多产丹皮。丹皮具有抗菌消炎、镇静镇痛、降血压、抗痉挛、悔如清热化瘀等功效,还具有防腐功能,是名贵的中药材。目前,应用丹皮已发明了几十个处方,租源同时,牡丹皮的药用研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捌』 牡丹皮去心和不去心的差别
因为丹皮不抽芯,中间是木质化的,丹皮才是药材送电的心,没有药用价值,所以要把心抽出去。
『玖』 伤寒论里牡丹去心是指牡丹皮吗
是的,伤寒论里牡丹去心指的是洞尘告牡丹皮,它是纳明一种常用药材,有清热化痰、解毒消肿的功效,兄蠢可以用于治疗头痛、湿疹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