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情不知所起
1. “情不知所起”的整首诗是什么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译文:
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1)牡丹亭情不知所起扩展阅读: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参考资料:网络-牡丹亭
2. “但凡少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踪,而纠结流离”这首诗出自哪里
出自《牡丹亭》,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部小说。
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什么意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终一笑而泯”的意思是:情感不知道从何而起,却是越来越深刻,仇恨不知道在哪里结束,相视一笑就泯灭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序。“恨不知所踪”是人们的再创造。化用了鲁迅先生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牡丹亭》简介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记”。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作者简介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 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26岁时刊印第1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3部诗集名《问棘邮草》。4. 寻梦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牡丹亭》里面的名句,我常常会念起。不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爱情向往,而是我觉得它比较好用。我把它借用过来,作为自己签名的首句。一是表示我的地域出生,二是想提醒自己,个人情感经常会受身边事物影响,有时就是莫名的无出处。
比如,自己突然就想起这么题目,就想说说牡丹亭的故事。这都是突然而来的情感,不知所起何处。
汤显祖是我老乡,老家出了这么一个厉害人物,让我自豪,让我吹嘘。但说实话,汤显祖写的《牡丹亭》剧本,我试着看过,但没能看完。不知道现今,还有多少人看过读过,还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闲心。
当然,是否看过剧本不重要,是否记得词句也不重要,关键是这个人的存在很重要。他曾经生长在我们这片红色的土地,他曾经活动的区域,也是我们现在常去的地方。
他当年活着的时候,应该没想过在400年后,他会火成这样,已然成了我们市的文化象征。在老家,我们围着他的故居,新建了文昌里文化街区。老家人人都知道汤显祖,人人都知道牡丹亭。
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市里既建了汤显祖纪念馆,又建了汤显祖大剧院;二是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寻梦牡丹亭的实景演出场地和节目,每天都会有实景演出,天天有人看;三是在翻新文昌里故居时,还发现了汤显祖老人家的家族墓地。
汤显祖确确实实是我们的老家人,这点无可否认,别的地方也抢不走。汤翁作为我们市里上下五百年的杰出人物,理应受到如此待遇,尤其是在现今提倡文化的年代。
他现在是我们市的名片,我介绍自己家乡时,都会这么说:你们知道汤显祖么,我老家就是他的故乡。所以,借用他的一句话作为我的签名,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开始搞文化旅游,搞绿色生态。地方政府,也是绞尽脑汁,恨不得把所有相关的古迹,所有有点历史地位的已故名人都发掘出来。
江西省大部分城市,由于工业化起步晚,经济都相对落后。可巧,正赶上近年来,国家提倡绿色生态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西山多水多,自然优势还是十分明显。
山有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水有长江、赣江、抚河等。山山水水都自然存在,在山水之间,再配套一些人为景观,添置一些文化场所,人们的游玩兴致自会高涨,就能吸引游客,也能形成产业。
都知道,单靠简单的山水,难以吸引到挑剔的游客。有山有水,还得有文化,方能显得有品位。山东省贯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说法。于是,寻找我们的文化领袖,打造我们的文化轴心,形成我们的文化产业,戏曲自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我们市有汤显祖。其实我们还有王安石、陆九渊等等知名人物,不过他们一个搞政治,一个搞理学,都不如戏曲来的有文化。请出汤翁,也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前几年,在汤显祖诞辰400周年之际,市里面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盛大仪式,央视还有直播。他连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组成了戏曲三巨头,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碰撞。这三个人站在一起聊天的雕塑,现在就树立在三翁花园的进门口,任君凭吊。
3
作为汤翁的老乡,好歹也得有点文化。做为一个文化人,总得做一点研究调查。
为什么《牡丹亭》这么有名,它到底好在哪里。我想先对于中国四大名剧,简单做一下介绍。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剧包括:《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西厢记是元曲,提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是对封建礼教发出的挑战。牡丹亭是明曲,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表露,揭示了男女追求爱情的不屈努力。
而长生殿和桃花扇都是清代的戏曲,主要是通过感情故事来揭露王朝兴衰,具有比较深沉的反思意味。
关于爱情的描述,千百年来,都是人人传颂的主题。尤其是那种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死可以复生。故事的传播属性,决定了它可以在民间有长久的生命力。
《牡丹亭》能一直火到现在,主要是因为:一是表现了爱情的美好,寄托了人们的良好愿望;二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相约,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三是故事里面也揭示了民间对于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如果有时间,请一定到我们老家来看看,逛一逛文昌里,看一看寻梦牡丹亭的实景演出,绝对不此虚行,也绝对会有震撼的感觉。
我的老家,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你知道是哪了吗?
5.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哪里
出自明代的汤显祖的《牡丹亭》。
原文描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译文: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因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作品鉴赏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6. 情不知所起的下一句是什么
释义:感情不知道从何处而起,只是在不断的相处交流过程中越来越深。
出处:《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
创作年代:明
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翻译: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因为情而死,死了还可以因为情而生。假如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因为情复生的人,都不算是感情的极点。
(6)牡丹亭情不知所起扩展阅读
赏析
汤显祖曾说:“一生得意之处,唯在《牡丹亭》。”可以说汤显祖对于自己的这部创作十分满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句出自《牡丹亭》的题记,天下女子的感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深厚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就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情的人了。
7. 情不知所起的整首诗 情不知所起的完整原文
1、情不知所起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2、全文如下: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8.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哪里
汤显祖的《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记,移到《玉簪记》上同样适用,说的都是青春年少的爱情。
牡丹亭概述
杜丽娘:【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得,迤得得彩云偏。我不想全身发便全身发身现。
春香:【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簪。杜丽娘:可知我常-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羞花闭月花愁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