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风格
Ⅰ 茹志鹃的《百合花》艺术风格分析
小说的情节虽然单纯,但有很强的节奏感。
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个性特征也逐渐展现。我起初对小通讯员生气,接着发生了兴趣,到后来从心底里爱上这傻乎乎的小同乡,直到最后怀着崇敬心情看着百合花被盖上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脸,笔调起伏跌宕,结构单纯而又缜密,耐人寻味。
茹志鹃不追求情节曲折而重视细节的运用。在《百合花》的创作中,她十分巧妙地布置细节,或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变化在某一细节的描写中自然展开,或使某些细节前后照应,彼此呼应,或用某一个细节连结全篇。
其创作背景:
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回忆起1946年那个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战争中遇到的各种人和事:
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
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开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说的也平常的家常话,这种反差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首先设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质朴羞涩。而至于小说的主题她并未想过。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但作品寄出去后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阴郁不能发表”。几经周折,小说《百合花》终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
Ⅱ 为什么说百合花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
百合花一个主茎直直地向上长,顶上开几多花,和那些生长茂盛,枝叶繁茂的花感觉就是不一样,有亭亭玉立,超凡脱俗、清新俊逸的感觉
Ⅲ 百合花风格名词解释
百合花是“云裳仙子”。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由于其外表高雅纯洁,天主教以白百合花为圣母玛利亚的象征,而梵蒂冈以百合花为国花。百合的种头由鳞片抱合而成,取“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中国自古视为婚礼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
Ⅳ 分析《百合花》的创作风格
短篇小说《百合花》9 写作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
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
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
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
的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
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
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
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10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
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它显然是一篇
不合时宜的作品,由此它在问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当茹
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阴暗,不能发表”. 这样几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后
经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才开始受到评论界的重视。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
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
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
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
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
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
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
写重大事件。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
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 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
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
“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
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虽然写的是战争,却已经包
含了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
讯员和农村新媳妇都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
战争文化背景下,茹志鹃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
或者说是不把他们当作“英雄人物”来写,这是与她对“英雄”艺术
形象的认识直接相关。在她的眼里,英雄应该与平常的人是一样的,
战斗英雄只有在战斗时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就是平常
的人,也会脸红,也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姿态,他们所谈的也只不过
是些家常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通讯员也可以说是一位英雄。由
于作家避开了战斗场面,她就不用去写他的英雄行为,而只是写他平
常的一面。她还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能够站立得起来的艺
术形象,然后才谈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讯员当作“英雄”
来写,那就得写他的英雄事迹,突出他在战场上勇猛的一面,小说叙
事者只能与“英雄”的同行,不断发现他的优秀品质,也只能成为“
唱颂歌、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按当时审美习惯,作家是不可以让
新媳妇随便笑话“英雄”的,虽然“英雄”可能有暂时的失败(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却会有损于“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回避对英雄形象的正面塑造,只是为了坚持自己的美学风格而不受当
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这正是茹志鹃的可贵之处。
由于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现。小说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
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
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
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
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
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
“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
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
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
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
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
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小说写了这么一个情节:
小通讯员完成了任务(护送“我”与借被子)后要回团部,他对这次
与女性接触的经历充满兴奋和感激。作家这样写道:
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了几步,他又
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
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
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几乎没有任何议论和解说,小通讯员的一系列动作和那枝不知何
时插在枪筒里的小龚,已经把一种性格的形象活泼泼地表现出来。
新媳妇的出现是在小通讯员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后,作品通过小通
讯员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妇的形象,并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
新媳妇身上。新媳妇的出场十分自然而优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
正好与结尾时的庄严肃穆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
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
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没笑完。
新媳妇的性格塑造,是通过她与小通讯员的关系,或者说是以小
通讯员的最后牺牲为代价来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队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讯员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读者完全可
以通过对小通讯员已有的了解想象当时两人初次接触的“窘状”. 她
心里觉得委屈了小通讯员,所以当小通讯员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把
衣服的肩膀处挂了一个口子时,“那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
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会对衣服上的破口子那么敏感,这个口子就永远地留在了新媳妇心
上。因此,当她从众多的伤员中一眼就看见那个露着的大洞时,立即
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作品写道: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
才那种忸怩羞涩完全消失了,只是庄严而虔诚的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
正一针一线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
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
却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的、密密的缝
着那个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
异样的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的缝。
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小通讯员肩上那个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妇的感情闸门打开,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当卫生员让
人抬了一口棺材来,要动手揭掉小通讯员身上那床被子时,新媳妇的
感情终于爆发出来。作者用了一连串与新媳妇刚出场时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词汇:“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气汹
汹的嚷了半句”等,然后,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盖上了那条“枣红
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精心设计和挑选
的有着“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终完成了作者对战争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赞。
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
称道的艺术特色,但这篇小说在叙事上的特色却很少被注意到。从结
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说前三
分之一是写“我”眼睛里的小通讯员形象,中间三分之一还是写“我”
眼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则完全被虚写,
读者并不知道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真实态度。直到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的感情才汹涌澎湃地爆发。但读
者读到这里并不会感到突兀,似乎只有这样表现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逻
辑。这种读者心理上的逻辑,却是由“我”来完成的。小说写了一个
小通讯员衣服被挂破的细节,这个细节先是出现在“我”的眼睛里: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
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而新媳妇对那个破口子有什么想法并没有
正面表达。可是当通讯员的尸体出现时,新媳妇正是从那破口子上认
出了他。这以后,“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写新媳妇缝衣服上面。这似乎是一个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讯员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后悔”,也就是新媳妇心里的“后悔”,表面
上叙事人在写自己对小通讯员的感想,其实是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
界。虽然小说没有正面写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心里感觉,但叙事人的心
理活动却处处起到了借代的修辞作用。以此类推,小说前三分之一写
"我"眼中的小通讯员,也不仅仅是一般的介绍人物,而是通过"我"对
小通讯员的接触方式和感想,读者可以联想到小说虚写的那个新媳妇
与小通讯员初次接触的场面以及新媳妇对他的感想,有了这种借代作
用,才会有新媳妇一出场时"笑个不停"的暗示。通过这样的叙事方式
来表达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感情交流,显得含蓄优美,令人回味。
Ⅳ 小说《百合花》的语言特点
丰富的意象
小说中含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
“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
小说中两次出现了“两个馒头”,三次出现了“布片”,还有“笑”、“枪筒”的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现,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其丰富的内涵引导情节深入新的层面。
语言风格
《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
女性视角
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5)百合花风格扩展阅读: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通过三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在通讯员和“我”之间,作者让“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见钟情的男女间的爱情。
“我”带有类似手足之情,带着一种女同志特有的母性,来看待他,牵挂他。这是一种复杂微妙得无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于维系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关系纽带,同样也是一种圣洁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图案一样纯洁。
Ⅵ 茹志鹃百合花 赏析
首先,作者在选材方面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虽然作者选择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但是却并没有正面描写残酷冰冷的战争场面,而是将主要的笔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上尽显清新俊逸的风格。
其次,在神话英雄人物的时代,《百合花》却将英雄当成普通人来写。作品中的英雄是个19岁的出身农民的小通讯员,他憨厚、腼腆、带有几分稚气,在年轻女性面前会手足无措,懂得体谅关心群众,散发出平常、亲切的日常气息。
最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动,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例如小通讯员借被子时在年轻漂亮的新媳妇面前慌张得连衣服都刮破了,新媳妇要给他缝,他却羞涩得“高地不肯”,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当时的心理。又如小通讯员在送“我”去包扎所时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表现了小伙子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依恋。
小通讯员牺牲后,当有人想揭掉小通讯员身上盖着的那床绣满百合花的新棉被时,新媳妇那句气势汹汹的:"是我的"。正体现了人民对战士无私的爱。作者以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细腻的谱写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那条新被上的百合正是一朵朵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美好之花。
Ⅶ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是什么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评价:
《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
不但让人看清了他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 ,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Ⅷ 评价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Ⅸ 《百合花》是如何呈现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方式
一、茹志娟其人茹志鹃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当她来到世界上时,家庭已经走向前所未有的衰败。3岁时,母亲因患白喉去世,接着父亲又抛下家眷不辞而别,幼小的茹志鹃只好跟着祖母奔走于沪杭两地,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在杭州,她跟着祖母糊火柴盒、磨锡箔;在上海她跟着祖母到别人家里翻丝棉、做女佣,或坐在破旧的灶披间里钉钮扣、缝贴边。茹志鹃童年的遭遇使她过早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对父爱母爱的强烈呼唤冲击着她的心。1936年11岁的茹志鹃随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学,她就近水楼台在这个小学读了二年级。然而第二年抗日战争爆发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带着茹志鹃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个大杂院里租到一间房子住下来。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丢下未成年的孙儿、孙女离开了人世。茹志鹃失去了世界上惟一的亲情。
失去祖母的茹志鹃和四哥先是由三哥接济,然后又被迫来到上海自谋生路。四哥进了一家钟表厂做学徒,茹志鹃则进了愚园路上的以内马利孤儿院。这是一所基督教会办的慈善机构,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工,半天读书,晚上便没完没了的祷告。茹志鹃对这种囚徒式的生活忍无可忍。为了逃出虎口,她以“死”要挟院方放她出去,最后三 哥赔偿妹妹在院里生活数月的膳宿费,领走了妹妹。茹志鹃怀着一颗忧伤而又迷茫的心在上海街头彷徨,后来才在三哥的支持下入了一所妇女补习学校,后来同学又介绍她入了一所由美国女信徒在中国开办的圣经学校。茹志鹃的文化基础是在这个时候打下的。
一年后,茹志鹃兄妹二人作为沦陷区学生免费插入天目山武康中学三年级。在武康中学读书时,她涉猎了不少现代文学作品,特别倾慕女作家庐隐及其作品,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作品中凄惋感伤的调子有着强烈的共鸣。她在庐隐作品中找到了那一直荡漾在内心的女性的温柔和母爱的细腻。这股激荡于胸的情愫弥漫到她后来的作品中,也强化了后来她作为母亲的角色。她1958年发表的代表作《百合花》是典型的抒情心理风格的小说,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柔美、纤细,洋溢着深沉的女性气质,后来的《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儿女情》、《一支古老的歌》无不蕴含着像百合花一样迷离的女性的温存和冷俏。二、《百合花》——创作道路上的标志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回忆说:"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而且立定了一个主意,不管今后道路千难万险,我要走下去,我要挟着那个小小的卷幅,走进那长长的文学行列中去"。(《说迟了的话》,收入《惜花人已去》)《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说,得到了茅盾的热切关注,说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识,说明它确实是一朵盛开的艺术之花,是当时文坛上不可多得的珍品。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茅盾誉之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是“静夜的箫声”。 茅盾又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百合花》从篇章结构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彻入里的分析。茅盾先生将《百合花》的风格概括为四个字:“清新、俊逸”。《百合花》确是一篇使人“满意”,令人“感动”的诗篇,优美、抒情、清新、自然。作家努力将生活中发掘出来的美加以提炼、升华,巧妙编织,给人以艺术享受。茹志鹃说:“我要用我这双眼睛,在大家共见的生活中,去找出单单属于我的东西”。(《百合花》后记)《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鹃艺术风格之精华,堪称为前期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朵与作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心灵之花。她说:“《百合花》在我创作的历程中,是关键的一个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气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跟随我经历的波折不算小。同志们说我在创作上还有希望,尚可发展,曾以《百合花》为例;而‘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主义,冠我以‘文艺黑线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为例;较多的读者记得的也还是它。那么就让它明明白白地,作为我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标志吧!"(《百合花》后记)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 三、创作《百合花》的动机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四、文本分析1.故事简单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了一个见了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好感。因为包扎所的伤员流了血,怕冷,部队上的被子未发下来,所以必须向老百姓借被子。“我”和通讯员先后向一个年轻的媳妇借被子,起先她不愿借被子,为此事,小通讯员蒙羞两次。后来,通讯员为了掩护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小战士“送行”。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高尚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2.情节精致 有人说:“故事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作家把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情节描写,安排自然、巧妙。初看时,感觉不出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作者写团部的十九岁通讯员带引“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小伙子“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着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差不多快到故事后半截的时候,作者写这位通讯员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而自己回前线时,又描下这么一笔:“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通讯员步枪筒里原来插着树枝,在完成护送任务后,枪筒里“又多了一枝野菊花”,从一个侧面写出了青年的情趣。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这两笔之间有两千多字写故事的发展也写这位通讯员的风貌和性格。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的描画出来。又有一处细节,文中“两个干硬的馒头”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通讯员把它送给“我”,表现出对战友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间触到它,引发读者对人物品格的怀想。又例如:作者写“我”和通讯员分头向老百姓借被子(给前线下来的伤员用),而通讯员遇到困难,一家新媳妇不借,“我”帮助他解决困难之后,通讯员接了被子转身就走,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门钩撕破的时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腼腆、害羞,不善于和女性打交道。作者又闲闲的插了这么一笔:“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这一笔却直贯到故事的结束。军衣上的破洞是通讯员在女性面前“慌慌张张”造成的,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当伤重的通讯员被抬到包扎所,“我”去找医生来时,作者是这样写的:“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正一针一针地在缝补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来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里,前后呼应的两笔,有声有色而且有层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农家少妇对于解放军的真挚的骨肉般的热爱;而且,这种表达热情的方式:为死者缝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现了农民淳朴的思想感情,高尚的思想境界,并加深了读者的印象。3.细节描写前后呼应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在全篇有好几处:通讯员枪筒上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红底白花的被子。特别是通讯员的被门钩撕破的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三次,中间一次是写担架员抬了重伤员进包扎所,“我”听见新媳妇一声惊叫,急转身去看时,“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色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用这样的方法点明这个重伤者就是我们印象很深的通讯员,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唤起了我们的种种回忆:借被子,门钩挂破衣服,却又害臊,死活不肯让人为他缝好。百合花被子是小说情节的纽带:有了它,就有办法把两位人物联系一起;借给包扎所,表现出新媳妇觉悟高,因为她只有一条被子;把它盖在烈士的身上,表现出新媳妇对牺牲者的崇敬与爱戴。4.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多样 《百合花》是一篇感人的小说。这篇小说之所以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除了运用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关键还在于它成功的人物塑造。塑造人物时,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同时作者还着力挖掘人物的心灵深处,充分表现出了平凡人的心灵中所蕴含的人性美,把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物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如新媳妇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初见新媳妇,她“低头咬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当小通讯员慌慌张张抱被子,衣服被撕破时,新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反复写她笑,表现她的羞涩可爱,也和她是“新媳妇”有关。当小战士重伤后被送到包扎所,新媳妇神色凝重补军衣这一节中,突出她的庄严与圣洁。最后,小通讯员牺牲后,卫生员要揭下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然后把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可以看出她对解放军战士的崇敬之情。5.谋篇布局周密精到 小说开始的几段,可以看成是“开场白”式的背景交代。因为部队要发起总攻,才引出“我”被“通讯员”送到前沿包扎所的“缘起”。然而在这里作者却有意描写了一幅与前线的战斗环境不甚协调的气氛。一面是冷炮在轰响,而她却在关注庄稼被雨水充冲得青翠碧绿,空气也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种描写,正是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为是搞创作的,所以才如此注意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只有这种身份的人,才会在以后的情节中,注意到那些生动鲜明的细节。接下来作者的叙述与描写集中在对通讯员性格与身世的观察和了解上。通讯员的腼腆和憨厚在她的叙述和描写中呼之欲出。在这些文字中,已经埋下了一些与下文有关的伏笔,譬如枪筒上的几根树枝,通讯员的怯于在女性面前交谈。有了这些伏笔,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当通讯员借被子碰了钉子,于是引出了不肯借被子的新媳妇,而造成这一误会的原因,仍然应该是他面对女性的羞怯。由此也可理解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即写了他的这种性格作为伏笔了。通过通讯员借被子失败而引出的媳妇是小说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新媳妇的性格虽与通讯员有共通之处,但她毕竟有一些农村妇女的特点。她的“好象是在故意气通讯员”的举动,以及通讯员的不服气,以致将衣服肩膀上撕了一个不消的口子,都是人物行动的一些细节,但却是紧扣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这一中心情节的叙述和描写,至少又为下面的情节埋下两处伏笔:一处是被子上“撒满白色百合花”,另一处则是他肩膀上撕破的口子。两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都跟小说最后的结局有密切的关联。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精密周到。以下的情节发展,基本上沿着前面叙述的中心情节而通向高潮与结局。通讯员走了之后的包扎所,一方面是照明弹和月亮下的“白夜”,另一方面则是乡干部们送月饼慰问部队的场面。作者在这种紧张的场合仍没有忘记“忙里偷闲”地写她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这在小说情节的起伏上起着调节阅读情绪的作用。还有对某通讯员挂彩的描写,虽是“虚惊”,却也具有暗示的作用。当通讯员的牺牲成为事实,“我”和“新媳妇”的悲伤自不必说,那媳妇最后又一针一针地为他缝肩膀上的口子,把新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时,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媳妇内心的悲伤,同时也透视了她美丽纯净的灵魂。 《百合花》精致、美丽、淡雅,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写的虽然是战争,但战争的枪林弹雨只是为了烘托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通过生活中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饱含了作者刻画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学追求。那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不都是普通人吗?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战争文化背景下,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小说里主要人物的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展现,这也是茹志娟的独到之处吧!
Ⅹ 当代文学作业。分析《百合花》清新、俊逸的抒情风格的成因。
这个作业要想应付一下还是比较好写的吧,毕竟是有名的作品,已经有很多鉴赏资料去借鉴。
建议楼主读一读其他《百合花》的分析,摘选整理其中的观点论述,形成作业论文,这样既轻松又能学到东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下面是引用一点点评论: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见,小说通篇洋溢着盎然的诗意。
一、诗意从细腻的细节描写中来
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洋溢着诗情画意。比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表现了人物对生活的热爱;比如被子上的百合花,散发出人情美和人性美,象征了人物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作者尽力描绘生活激流中的一个小波澜、一朵小浪花来反映生活,从平凡中发现美好,从简单中发现神奇,从细微处发现本质,以小见大,通篇诗意飞扬,情味盎然。
二、诗意从巧妙的对比中来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既是互相对比又是互相衬托。比如通讯员见了女性时的过分腼腆羞怯,与见了在人缝里冒烟乱转的手榴弹时的挺身扑去、慷慨赴死的强烈反差;新媳妇初到包扎所时给伤员换衣拭污,又羞又怕,抢着去烧锅,与发现通讯员牺牲时的虔诚拭身,缝补破洞,甚至献出新婚被子为其入殓的强烈反差,无不显示出令人铭心刻骨的军民鱼水深情。这样的对比就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的温情爱意。
三、诗意从传神的景物描写中来
小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非常突出。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这样和平的景象马上就要被一场血腥的战争破坏,这样的描写不是很有深意吗?又如第十一段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作者不惜笔墨的渲染景色的美丽,是要展示人物成长的环境,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才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另一方面,这样美丽的家乡,难道不需要我们去保护吗?这样小通讯员的牺牲也就具有了价值。
1.“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是茅盾评《百合花》这篇小说的特点。那故事的“简单”,情节的“精致”,是如何体现的?
【解析】故事的简单,一是体现在只写了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人物只有两个;二是体现在用六千多字的短篇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情节的精致,一是体现在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二是将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并且注意运用故事的细节塑造人物。
2.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解析】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偏离对《百合花》的评论,其实却紧扣评论的对象,是为自己提出对《百合花》的独到见解服务的。“那样”是指上文所说的“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慷慨激昂的笔调”是指当时惟一得到承认的笔调,其他的风格是指《百合花》这样的“清新、俊逸”的风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这样从大处落笔,正是为文章观点的树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说理顺理成章。
3.《百合花》是怎样一步步地表现“新媳妇”这个普通百姓的成长的?
【解析】文中的新媳妇塑造得十分鲜明生动,她美丽、娴静、淳朴善良,对革命队伍怀着深挚的热爱。作者在刻画她的思想性格时,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上她态度的前后变化:一是对那作为惟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由于舍不得不愿意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装殓遗体。二是她在包扎伤员时,由开始时的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到庄严而虔诚地给重伤的伤员解衣服,拭身子。在通讯员牺牲后,她怀着深切的敬意和哀悼之情,流着泪给他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在棺材里铺上自己的新婚被子。通过这些变化表现了新媳妇这个普通人物的成长。
【链接比较】
不管是短篇还是长篇小说,通常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的发疯,胡屠户的拉后襟,严监生的两根手指都是深入人心的,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是整部小说高超讽刺艺术的缩影,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你能从第二单元的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中寻找细节,说说其表达上的作用吗?
【探究】
如《多收了三五斗》中“‘乡下曲辫子!’……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这个细节表现了米行先生的冷漠,骄横;《在烈日暴雨下》中“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这个细节表现了祥子的艰难、无奈,坐车人的冷酷无情;《我的叔叔于勒》中“这封信成了我们全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个细节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欣喜若狂,爱慕虚荣;《故乡》中“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进裤腰里。”这个细节表现了杨二嫂爱捡便宜,贪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