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看牡丹
㈠ 古代有哪些赋牡丹的诗句
清 平 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红 牡 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 丹
刘灏 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买 花
唐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种曲
唐朝 李贺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属春草。
水灌香泥却月盆,一夜绿房迎白晓。
美人醉语园中烟,晚花已散蝶又阑。
梁一老去罗衣在,拂袖风吹蜀国弦。
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
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题益公丞相天香堂
宋 杨万里
君不见,沉香亭北专东风,谪仙儿词天无功。
若不见,君王殿后春第一,领袖众芳捧尧日。
此花可令转化钧,一风一雨万物春。
十分整顿春光了,收黄拾紫归煤表。
天香染就山龙裳,余芬却染水云乡。
青原白鹭万松竹,被渠染作天上香。
人间何曾识姚魏,相公新移洛中裔。
呼洒抚招野客看,不醉花前为谁醉。
牡丹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在唐代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以其国色天香赢得唐代人的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五十多位作家的一百多首吟咏牡丹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
但是唐代诗人们并没有完全陶醉在牡丹花的美妙之中,他们透过牡丹繁盛的表面现象,敏锐地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李商隐十七岁就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被聘请到令狐楚的幕府里作官,受到令狐楚的指点,学习做奏章。这个时候李商隐正是人生得意,风华正茂。当他看到盛开的牡丹,想到令狐楚对他的栽培,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牡丹》诗: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首名用孔子见南子的典故,《典略》:"夫人在锦帏中,孔子北面秘首,夫人自帏中再拜,"环佩之事 然。次句用鄂君泛舟的典故,《说苑》:"鄂君乃揄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复之。"从盛开的牡丹联想到这些历史典故,又以这些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来表现绿叶丛中娇艳的牡丹所给人的印象,显示出牡丹的韵致引起读者美丽的遐思。何焯评:"非牡丹不足以当之,起联生气涌出。"(见《李义山诗集》沈厚土爽辑评本)
三四句把牡丹比喻成善舞的女子,在舞动时一刹那垂手触动玉佩,在一转身时飘起长裙,典见《西京杂记》所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这两句描摹了牡丹在春风中枝叶摇曳的情景,十分生动。诗的五六句借《世说新语》所记石伦用蜡烛为炊之事,和《襄阳记载》刘季和所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描写牡丹开放时的光采和芳香,给人的感受很强烈。诗的最后两名用江淹梦中得五笔和巫山神女的典故,托化出令猎狐楚对他的器重和栽培,以及他自己对令狐楚心怀的感激之情,抒发了诗人荡漾的春心,使牡丹平添了无限妩媚。纪昀说:"八句八事,却一气鼓荡,不见用事之迹,绝大神力!"(见《玉溪生诗说》)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发展了用事的枝了,把死典用活了,丰富了构思和诗的表现力,显示出李商隐的才华。
不久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李商隐的才华,任为书记,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李商隐就在党派争斗的夹缝中过日子,再也没有昔日赏花时的那种高兴心情了。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增内)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捐几枝。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遥深。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已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就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 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悉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圊,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账。
二
咏物诗作为一种诗体,源远流长。《诗经·周南》首篇即以"睢鸠"托兴,《楚辞·离骚》抒志于"兰芷",寄情于"荃蕙"。到了西汉和魏晋六朝,出现了以物命题的诗。当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峰后,咏物诗也随之丰富起来,蔚为大观。
唐代五十多位吟咏牡丹诗歌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唐以后的诗人。他们在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势尖锐复杂的形势下,受到新乐府运动的影响,继承了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咏物诗的优良传统,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李正封的诗句被后人简化为"国色天香",而刘禹锡的诗句却完整地为人们传咏,这个例证生动地说明浅显、流畅的诗句,更利于流传和让人接受。
唐人吟咏牡丹的诗歌,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唐以后描写牡丹的作品日见繁多,引起了历代作家的极大兴趣,成为我国咏物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甚至还发展到别的艺术领域,当词兴盛起来,宋朝前后的牡丹也成为词的吟咏对象。再往后的曲、戏剧、小说等文艺体裁也都出现一些描写牡丹的作品,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等。唐人吟咏牡丹诗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加深和影响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㈡ 请大家给我一些关于牡丹的诗句...谢谢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问归期。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红牡丹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牡丹
刘灏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㈢ 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什么意思
等到天晴了花也将谢了,不如一起在雨中看(盛放的鲜花)。
应该是比喻:珍惜眼前的美好,不要坐等时光流逝而后悔.
出自唐朝窦梁宾的《雨中看牡丹》
东风未放晓泥干,红药花开不奈寒。
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
这首诗虽说是雨中看,其实不是。雨中是想象中的意境。虽说是看牡丹,其实并未点名。因而整首诗,意境比较空灵。
㈣ 四月十五下雨了,我们去看牡丹。想找一篇描写雨中牡丹的文章
你自己写最好。把此情此景描绘的,淋漓尽致。你的文章,如果能出名你也就是名人了。你也就是作家了。前途不可估量
㈤ 雨中看牡丹的出处是哪里
基本信息【标题抄】:雨中看牡丹三首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走明珠。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午景发穠丽,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1]
㈥ 那位朋友能提供几首歌颂牡丹花的唐诗啊
牡丹国色天下重
㈦ 赞美牡丹开得茂盛的古诗
《秦中吟》之十《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牡丹》
李商隐
绵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人吟咏牡丹之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生动而鲜明的形象。咏花讽时之作中的劳动人民形象以白居易《买花》诗中的田舍翁为代表,成为唐代诗人塑形象群中的一个典型,不可磨灭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咏花抒怀之作中的赏花人形象,不因所吟咏的对象都是牡丹花而使这一形象出现雷同化。"看遍花无胜些花,剪去披雪蘸丹砂。"(徐夤《牡丹二首之一》)我们只要透过赏花人的神态,就可以感到这一形象的生动和鲜明。"情愿扛壶入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具有一种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具有一种内向性格赏花人。有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赏花人的,"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栏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以至到了"只欲栏边安枕席,夜间闲共说相思。"(薛能《牡丹四首之三》)的程度,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作者把赏花人如醉如痴的神态描写的越充分,那么诗中的这一形象也就越突出。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更会使人物的形象神态俱出,惟妙惟肖。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触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见出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捕捉形象的能力。
唐人吟咏牡丹之作,在艺术上还有很多特色。牡丹花的风姿神韵,使诗人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如描写白色和紫色的牡丹"白疑美玉无多润,紫觉灵芝不足祥";(孙鲂《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描写牡丹的芳香"蕊堪灵凤琢,香许白龙亲";(徐夤《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形容牡丹花后期与落"开日绮霞应失色,落时青帝合伤神";(唐彦谦《牡丹》)想象的翅膀纵横千里、万里,天上、地下。为了状摹出牡丹的姿态,诗人们运用了大胆夸张的手法:
龙分夜雨姿娇态,夫与春风发好香。
--徐夤《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这些夸张地描写和衬托牡丹的容姿。
乍怪霞临砌,还疑烛出笼。绕行惊地赤,移坐觉衣红。
--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
玉帐笙歌留尽日,瑶台伴侣待归天。
--齐已《题南平后园牡丹》
这些是夸张地描写赏花时的情形。同时在吟咏牡丹时,诗从头还运用了各种巧妙的拟人手法。
欲绽似含双靥笑,正繁疑有一声歌。
--温庭筠《牡丹二首之二》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这些是通过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形容成美丽的女子。还有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状摹牡丹的美丽。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 娥夜月光
--徐夤《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扬状头赞图》
宋玉 边腮正嫩,文君机上绵初裁。
--徐夤《忆牡丹》
那堪更被烟蒙蔽,南国西施泣断魂。
--唐彦谦《牡丹》
这些和历史传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的拟人手法,创造聘个优美的境界,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诗人们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描写牡丹时,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综合性地多样化地把各种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多侧面地状摹出牡丹的美丽,极尽体物之妙,借以传达诗人心中的思想感情。上面我们是为了说明各种艺术手法在吟咏牡丹之作中的运用,才做了大致的分类。其实丰富的想象要通过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来达到,而大胆的夸张中又包含着巧妙的拟人,巧妙的拟人中也包含着大胆的夸张,它们之间几乎是不可分的。白居易的《牡丹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诗云: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灿灿,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缎,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花的丰姿神韵韵,尽行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赴东都别牡丹》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令狐楚公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㈧ 有关牡丹的完整的诗有哪些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http://www.iwenzi.cn/?action-viewnews-itemid-2512
***
1)洛阳牡丹图(宋•欧阳修)
洛阳地脉花最宜 牡丹尤为天下奇
我昔所记数十种 于今十年半忘之
开图若见故人面 其间数种昔未窥
客言近岁花特异 往往变出呈新枝
洛人惊夸立名字 买种不复论家资
比新较旧难优劣 争先檀价各一时
当时绝品可数者 魏红窈窕姚黄肥
寿安细叶开尚少 朱砂玉版人未知
传闻千叶昔未有 只从左紫名初驰
四十年间花百变 最后最好潜溪绯
今花虽新我未识 未信与旧谁妍媸
当时所见己云绝 岂有更好此可疑
古称天下无正色 似恐世好随时移
鞓红鹤翎岂不美 敛色如避新来姬
何况远说苏与贺 有类后世夸嫱施
造化无情疑一概 偏此著意何其私
又疑人心愈巧伪 天欲斗巧穷精微
不然元化朴散久 岂特近岁尤浇漓
争新斗丽若不已 更后百载知何为
但令新花日愈好 惟有我老年年衰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2)唐•白居易
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
牡丹芳 牡丹芳 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 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
秾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 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 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 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 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 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 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 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 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 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歧 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 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
同似吾君忧稼穑
秦中吟
帝城春欲暮 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 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 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 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3)赏牡丹(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4)唐•徐夤
牡丹花二首
其一
看遍花无胜此花 剪云披雪蘸丹砂
开当青律二三月 破却长安千万家
天纵秾华刳鄙吝 春教妖艳毒豪奢
不随寒令同时放 倍种双松与辟邪
其二
万万花中第一流 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 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 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 尽日无人略举头
和仆射二十四丈牡丹八韵
帝王城里看 无故亦无新
忍摘都缘借 移栽未有因
光阴嫌太促 开落一何频
羞杀登墙女 饶将解佩人
蕊堪灵凤啄 香许白龙亲
素练笼霞晓 红妆带脸春
莫辞终夕醉 易老少年身
买取归天上 宁教逐世尘
尚书座上赋牡丹花得轻字韵 其花自越中移植
流苏凝作瑞华精 仙阁开时丽日晴
霜月冷销银烛焰 宝瓯圆印彩云英
娇含嫩脸春妆薄 红蘸香绡艳色轻
早晚有人天上去 寄他将赠董双成
依韵和尚书再赠牡丹花
烂银基地薄红妆 羞杀千花百卉芳
紫陌昔曾游寺看 朱门今在绕栏望
龙分夜雨资娇态 天与春风发好香
多著黄金何处买 轻桡挑过镜湖光
郡庭惜牡丹
肠断东风落牡丹 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 红艳已空犹倚栏
积藓下销香蕊尽 晴阳高照露华干
明年万叶千枝长 倍发芳菲借客看
追和白舍人咏白牡丹
蓓蕾抽开素练囊 琼葩薰出白龙香
裁分楚女朝云片 剪破姮娥夜月光
雪句岂须征柳絮 粉腮应恨帖梅妆
槛边几笑东篱菊 冷折金风待降霜
忆牡丹
绿树多和雪霰栽 长安一别十年来
王侯买得价偏重 桃李落残花始开
宋玉邻边腮正嫩 文君机上锦初裁
沧洲春暮空肠断 画看犹将劝酒杯
惜牡丹
今日狂风揭锦筵 预愁吹落夕阳天
闲看红艳只须醉 谩惜黄金岂是贤
南国好偷夸粉黛 汉宫宜摘赠神仙
良时虽作莺花主 白马王孙恰少年
徐夤(一作“寅”),字昭梦,生卒年不详,莆田城郊延寿村人。唐乾宁元年(894)进士,授秘书省正字。后梁时回闽中,一度应聘为闽王王审知的掌书记,后归隐延寿溪。他长于辞赋,工于律诗,文名远播,但有喜欢堆砌词藻的癖好,时人号为“锦绣堆”。徐夤与黄滔齐名,他两人堪称闽中文坛的“双子星座”。徐夤生前诗文结为《探龙》《钓矶》2集。
5)扇上画牡丹(唐•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 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 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 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 疑是姮娥月里栽
罗隐,字昭谏,馀杭人,本名横,十上不中第,遂更名。从事湖南淮润,无所合,久之,归投钱镠。累官钱塘令、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奏授司勋郎。朱全忠以谏议大夫召,不行。魏博罗绍威推为叔父,表荐给事中。年七十七卒。隐少聪敏,既不得志,其诗以风刺为主。有《歌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编诗十一卷。
6)唐•孙鲂
牡丹
意态天生异 转看看转新
百花休放艳 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 莺狂不避人
其如豪贵地 清醒复何因
主人司空后亭牡丹
佳卉挺芳辰 夭容乃绝伦
望开从隔岁 愁过即无春
体物真英气 余花似庶人
蜂攒知眷恋 鸟语亦殷勤
况在豪华地 宁同里巷尘
酷怜应丧德 多赏奈怡神
忌秽栽时土 尝甜折处津
绕行那识倦 围坐岂辞频
入梦殊巫峡 临池胜洛滨
乐喧丝杂竹 露渍卯连寅
饮兴尤思满 吟情自合新
怕风惟怯夜 忧雨不经旬
栏槛为良援 亭台是四邻
虽非能伐性 争免碍还淳
斗艳何惭蜀 矜繁未让秦
私心期一日 许近看逡巡。
看牡丹二首
其一
莫将红粉比秾华 红粉那堪比此花
隔院闻香谁不惜 出栏呈艳自应夸
北方有态须倾国 西子能言亦丧家
输我一枝和晓露 真珠帘外向人斜
其二
看花长到牡丹月 万事全忘自不知
风促乍开方可惜 雨淋将谢可堪悲
闲年对坐浑成偶 醉后抛眠恐负伊
也拟便休还改过 迢迢争奈一年期
题未开牡丹
青苞虽小叶虽疏 贵气高情便有余
浑未盛时犹若此 算应开日合何如
寻芳蝶已栖丹槛 衬落苔先染石渠
无限风光言不得 一心留在暮春初
主人司空见和未开牡丹辄却奉和
把笔临芳不自怡 首征章句促妖期
已惊常调言多鄙 遽捧高吟愧可知
绝代贞名应愈重 千金方笑更难移
狂歌狂醉犹堪羡 大拙当时是老时
又题牡丹上主人司空
一年芳胜一年芳 爱重贤侯意异常
手辟红房看阔狭 自张青幄盖馨香
白疑美玉无多润 紫觉灵芝不是祥
只恐梦征他日去 又须疑向凤池傍
牡丹落后有作
未发先愁有一朝 如今零落更魂销
青丛别后无多色 红线穿来已半焦
蓄恨绮罗犹眷眷 薄情蜂蝶去飘飘
明年虽道还期在 争奈凭栏乍寂寥
孙鲂,字伯鱼,南昌人。从郑谷为诗,颇得郑体。事吴为宗正郎,与沈彬、李建勋友善。集三卷,今存诗七首。
7)唐•李商隐
牡丹
绵帏初卷卫夫人 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 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 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 欲书花叶寄朝云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 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 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 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 且问宫腰捐几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 先期零落更悉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 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 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 并觉今朝粉态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李商隐出身孤贫,后来因婚姻问题卷入当时的牛李党争,倍受排挤,潦倒终身。这种“匡国无门”的遭遇,使李商隐写出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的黑暗政治的诗篇。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爱情诗深情动人。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多,意旨隐晦。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
8)牛尊师宅看牡丹(唐•段成式)
洞里仙春日更长
翠丛风翦紫霞芳
若为萧史通家客
情愿扛壶入醉乡
怯酒赠周繇(一作答周为宪看牡丹)
大白东西飞正狂
新刍石冻杂梅香
诗中反语常回避
尤怯花前唤索郎
段成式(约803~863年),唐代文学家。字柯古,临淄人。系唐朝开国功臣段志玄裔孙。官至太常少卿,博闻强记,能诗善文,在文坛上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因三人均排行十六,故时人号其诗为“三十六体”。一生著述甚多,有《酉阳杂俎》20卷、《续杂俎》10卷、《卢陵官下记》20卷、《汉上题襟集》3卷、《鸠异》1卷、《锦里新闻》2卷、《破虱录》1卷、《诺臬记》1卷。其《酉阳杂俎》为唐人笔记中著名作品,被后世誉为“小说之翘楚”。其所著诗词,《全唐诗词》和《全唐诗》中,收录30多首;其所著文,《全唐文》中,收录11篇。清人辑有《段成式集》。
9)红白牡丹(唐•吴融)
不必繁弦不必歌 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 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 惜留须倩鲁阳戈
重来应共今来别 风堕香残衬绿莎
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人。龙纪初,及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去官依荆南成汭。久之,召为左补阙,拜中书舍人。昭宗反正,造次草诏,无不称旨,进户部侍郎。凤翔劫迁,融不克从,去客阌乡,俄召还翰林,迁承旨卒。有《唐英集》三卷,今编诗四卷。
10)雨中看牡丹(唐•窦梁宾)
东风未放晓泥干
红药花开不奈寒
待得天晴花已老
不如携手雨中看
窦梁宾,夷门人,卢东表侍儿也。诗二首。
11)夜看牡丹(唐•温庭筠)
高低深浅一阑红
把火殷勤绕露丛
希逸近来成懒病
不能容易向春风
牡丹二首
轻阴隔翠帏 宿雨泣晴晖
醉后佳期在 歌馀旧意非
蝶繁经粉住 蜂重抱香归
莫惜薰炉夜 因风到舞衣
水漾晴红压叠波 晓来金粉覆庭莎
裁成艳思偏应巧 分得春光最数多
欲绽似含双靥笑 正繁疑有一声歌
华堂客散帘垂地 想凭阑干敛翠蛾
温庭筠(812—870)晚唐著名词人,文学家,并州祁县(现属山西太原)人原名岐,字飞卿,曾自称为杜陵游客,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两《唐书》均有他的传记。温庭筠的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现存词70余首。
12)薛能
牡丹四首
其一
异色禀陶甄 常疑主者偏
众芳殊不类 一笑独奢妍
颗折羞含懒 丛虚隐陷圆
亚心堆胜被 美色艳于莲
品格如寒食 精光似少年
种堪收子子 价合易贤贤
迥秀应无妒 奇香称有仙
深阴宜映幕 富贵助开筵
蜀水争能染 巫山未可怜
数难忘次第 立困恋傍边
逐日愁风雨 和星祝夜天
且从留尽赏 离此便归田
万朵照初筵 狂游忆少年
晓光如曲水 颜色似西川
白向庚辛受 朱从造化研
众开成伴侣 相笑极神仙
见焰宁劳火 闻香不带烟
自高轻月桂 非偶贱池莲
影接雕盘动 丛遭恶草偏
招欢忧事阻 就卧觉情牵
四面宜绨锦 当头称管弦
泊来莺定忆 粉扰蝶何颠
苏息承朝露 滋荣仰霁天
压栏多尽好 敌国贵宜然
未落须迷醉 因兹任病缠
人谁知极物 空负感麟篇
其二
去年零落暮春时
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随巫峡散
何因重有武陵期
其三
传情每向馨香得
不语还应彼此知
欲就栏边安枕席
夜深闲共说相思
其四
牡丹愁为牡丹饥 自惜多情欲瘦羸
浓艳冷香初盖后 好风乾雨正开时
吟蜂遍坐无闲蕊 醉客曾偷有折枝
京国别来谁占玩 此花光景属吾诗
薛能,字太拙,汾州人,登会昌六年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历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郎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广明元年,徐军戍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众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
14)题所赁宅牡丹花(唐•王建)
赁宅得花饶 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 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 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 收取作香烧
王建(约767-约831)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15)唐•唐彦谦
牡丹
青帝于君事分偏
秾堆浮艳倚朱门
虽然占得笙歌地
将甚酬他雨露恩
牡丹
颜色无因饶锦绣
馨香惟解掩兰荪
那堪更被烟蒙蔽
南国西施泣断魂
牡丹
真宰多情巧思新 固将能事送残春
为云为雨徒虚语 倾国倾城不在人
开日绮霞应失色 落时青帝合伤神
嫦娥婺女曾相送 留下鸦黄作蕊尘
唐彦谦,字茂业,并州人。咸通时,举进士十馀年不第。乾符末,携家避地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光启末,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兴元,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壁、绛三州刺史。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无不出于辈流,号鹿门先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16)题开元寺牡丹(唐•徐凝)
此花南地知难种 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 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 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 含芳只待舍人来
牡丹
何人不爱牡丹花
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
千娇万态破朝霞
徐凝(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睦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与施肩吾同里,日共吟咏。尝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为白居易所赏,元稹亦为奖掖,诗名遂振于元和间。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唐诗纪事引郡阁雅谈云:“官至侍郎”,与此全不同。此依唐才子传)凝所作诗,全唐诗录存一卷。
17)和王郎中召看牡丹(唐•姚合)
葩叠萼相重 烧栏复照空
妍姿朝景里 醉艳晚烟中
乍怪霞临砌 还疑烛出笼
绕行惊地赤 移坐觉衣红
殷丽开繁朵 香浓发几丛
裁绡样岂似 染茜色宁同
嫩畏人看损 鲜愁日炙融
婵娟涵宿露 烂熳抵春风
纵赏襟情合 闲吟景思通
客来归尽懒 莺恋语无穷
万物珍那比 千金买不充
如今难更有 纵有在仙宫
姚合,陕州硖石人,宰相崇曾孙,登元和进士第,授武功主簿,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荆、杭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开成末,终秘书监。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之。合诗名重于时,人称姚武功云。诗七卷。
18)题南平后园牡丹(唐•齐己)
暖披烟艳照西园 翠幄朱栏护列仙
玉帐笙歌留尽日 瑶台伴侣待归天
香多觉受风光剩 红重知含雨露偏
上客分明记开处 明年开更胜今年
齐已(约860-940)俗姓胡,名得生,字迩沩,晚年自号衡岳沙门。唐益阳人。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七岁即替大沩山寺放牛。性颖悟,常于牛背作小诗,寺僧以为奇,劝其出家。先居大沩山同庆寺,后栖衡山东林。酷爱山水名胜,遍游终南、华山和江南各地。以诗名于时,留下大量诗作,门人辑为《白莲集》十卷,得八百十篇;又辑《白莲编外集》十卷和诗论《风骚指格》一卷。
19)看牡丹赠段成式(柯古前看吝酒)(唐•周繇)
金蕊霞英叠彩香
初疑少女出兰房
逡巡又是一年别
寄语集仙呼索郎
周繇(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为宪,池州人,咸通十二年登第,调建德令,辟襄阳徐商幕府,检校御史中丞。诗一卷。
20)赵侍郎看红白牡丹 因寄扬状头赞图(唐•殷文圭)
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迟开都为让群芳 贵地栽成对玉堂
红艳袅烟疑欲语 素华映月只闻香
剪裁偏得东风意 淡薄似矜西子妆
雅称花中为首冠 年年长占断春光
殷文圭,字表儒,池州青阳人也。干宁五年礼部侍郎裴贽下进士。
21)赴东都别牡丹(唐•令狐楚)
十年不见小庭花
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
何时更得到京华
令狐楚,字壳士,宜州华原人。贞元七年及第,由太原掌书记至判官。德宗好文,每省太原奏,必能辨楚所为,数称之,召授右拾遗。宪宗时,累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皇甫鎛荐为翰林学士,进中书舍人,出为华州刺史。鎛既相,复荐楚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穆宗即位,进门下侍郎,寻出为宣歙观察使,贬衡州刺史,再徙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长庆二年,擢陕虢观察使。敬宗立,拜楚为河南尹,迁宣武节度使,入为户部尚书,俄拜东都留守,徙天平节度使,召为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进拜左仆射、彭阳郡公。开成元年,上疏辞位,拜山南西道节度使。卒赠司空,谥曰文。集一百三十卷,歌诗一卷,今编诗一卷。
㈨ 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出自哪首诗
唐朝窦梁宾的《雨中看牡丹》
东风未放晓泥干,红药花开不奈寒。
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