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玫丹百香 » 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作品

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作品

发布时间: 2022-02-10 04:49:32

Ⅰ 求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所有作品

蓝色时期为1900——1903年,为毕加索的低潮时期,他于1902年只创作了《人生》。

Ⅱ 毕加索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哪些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 。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实际上,《亚维农的少女》是一个独立的绘画结构,它并不关照外在的世界。它所关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它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0年,毕加索作《卡思维勒像》,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画,45×57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Ⅲ 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共有几幅

毕加索艺术生涯中的这一时期,被称为“蓝色时期”(1901—1904),主要作品有:《生活》、《卖艺人一家及猴子》、《熨衣服的女人》、《穷人的进餐》、《杂技演员与青年丑角》、[喝苦艾酒的人]、[蓝色自画像]、[人生]、《蓝室》、《悲剧》、《一个盲人的早餐》、《两姐妹》。 1、1903《盲人的一餐》与1904《拿熨斗熨衣服的女人》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两幅画,两者共同处不少。首先是画面的感觉,冰冷,颓废,流动着莫名的悲伤;其次是细节,最突出的是手,细长、芊弱、乏力;清瘦的身形,单薄得令人感叹生活的艰辛;深陷的眼窝,尤其是后者眼部的处理,犹如漩涡,散发着神秘的气息,摄人心魄,不敢细看。 1902《海边的母子》同是蓝色时期画作,但意境有所差别。同样是蓝色的基调,一对贫寒的母子,伫立海边,细浪温顺地贴着海滩,母亲赤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指尖夹花,胸前作揖,面目凝重,似是祈祷。是在祈求上帝保佑出海的丈夫,还是祈求孩子的安康、祈求让生活起色……我们不得而知。蓝色基调的凝重是如一的,可那抹鲜艳的花红,如同火花,冲破了这重重的压抑,绝望中透露着希望,给人心添了一丝温暖。

Ⅳ 毕加索蓝色时期与玫瑰红时期的艺术风格差异

1、线条

蓝色时期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玫瑰红时期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2、颜色

蓝色时期以蓝色作为主调,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玫瑰红时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

3、人物

蓝色时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玫瑰红时期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

4、创作状态

蓝色时期是1900—1903年,毕加索处在人生的低谷,生活态度失落低迷。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玫瑰红时期是1904—1906年,粉红色时期,毕加索遇见自己的爱情。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4)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作品扩展阅读:

两个时期的代表作

蓝色时期:《人生》

这幅画表现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

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尖着地的姿势,似乎预示着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个地方。又好像再表达恋爱中的若即若离,即使两人赤裸相对依然避免不了,他们是两个人。

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绝望地看着他们,好像一个妻子,看见爱人怀中有另一个人,男子兰花芊指,指向少妇,像一种无力的警告,又像一种苍白的挽留。少妇怀中的孩子,是安静的,他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于他无关。

整幅画,让人充满想象,就好像人生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又好像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画中的男人形象是毕加索的一个好友,他在巴黎自杀了,毕加索好像要通过这副画来表达,他不理解好友的行为,和对好友的怀念。

玫瑰红时期:《马戏演员之家》

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Ⅳ 毕加索创作的“粉红色时期”是如何开始的

1904年,毕加索迁居到巴黎蒙马特尔山附近的一栋房屋。就在这栋破旧不堪的房子里,毕加索经历了“粉红色的奇遇”。从此,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噼哩叭啦地砸下来,整个世界被一片雨水和雾气所笼罩着。正在画室作画的毕加索看到窗外有一只小猫被雨水冲得晕头转向,蜷成一团伏在地上瑟瑟发抖。毕加索不忍心看见小猫被困在大雨里,于是放下手中的画笔,冲进雨中,把可怜的小家伙抱在怀里。

正当毕加索把小猫抱到门廊里时,他听到了一个温柔而清脆的声音:“这只小猫真可爱!”

毕加索循声望去,他看见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浑身被淋得湿透,紧贴在身上的衣服勾勒出迷人的曲线,一双大眼睛亮得令人窒息。

毕加索被这位姑娘的美貌惊呆了,很快,他做出了令姑娘心动的反应:他把小猫塞在她的怀里。

毕加索黑亮的眼睛和执拗的神情吸引了姑娘,毕加索请姑娘去他的画室小坐。她答应了他的邀请,来到他的画室小坐。很快,毕加索内心炽热的火焰,像无法抗拒的磁石一样,使他们俩越走越近,这位姑娘就是费尔南多•奥利维埃——毕加索的第一位情人。

费尔南多的天生丽质和宽厚、开朗的性格,使毕加索忘记了许多生活的烦忧。在她面前,毕加索的诗人气质和孩子气得到充分的舒展,他的创作风格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段时期内,他的关注点同样是立足于表现社会底层的穷人生活,但是画面上忧郁浓重的蓝色逐渐减少,增加了亮丽的粉红色和玫瑰色,使整个色调由沉重转向柔和。此外,人物形象的处理也更加到位。后来,人们把毕加索的这一段创作时段称为“粉红色时期”。

爱情的力量使毕加索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那一抹一抹明丽的粉红色就像黎明时分的曙光,预示着即将升起光芒万丈的太阳。他的创作热情也日渐高涨。

Ⅵ 毕加索的每个时期的作品和艺术特点

1、童年时期

14岁时创作了《姑妈佩帕的肖像画》,随后象征主义的出现影响了毕加索的现实主义画风,在一系列的风景画作品中,在色彩上运用高纯度的色彩来表现。以写实画风为主,色彩明亮,代表作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

2、阴郁的过渡时期

毕加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单旅行与他朋友自杀的影响,在该时期的艺术创作作品中多以冷色系为主,例如蓝与蓝绿的色调。在这段时间用色阴暗,并有时以贫困、凄惨的人群为主要创作题材。代表作品有《生命》、《俭朴的一餐》、《盲人的晚餐》、《赛乐丝汀娜》等。

3、粉红色时期

在巴黎,由于在爱情的滋养下,毕加索创作时大面积地使用欢快、明亮、愉悦、鲜亮、粉红色的色彩情感来表达,在爱情过渡中的甜蜜,其创作主题常常以马戏团、杂技表演者为主,描绘这类人群的生活状态。代表作有《拿烟斗的男孩》、《斯坦因画像》。

4、立体主义时期

这是它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在其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他经常采用灵活多变的、层次分明的、空间造型感的平面造型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织起来。

抛弃了传统的画风,画中没有情节,也没有环境描写,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表作有《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5、蜕变时期

这一时期绘画风格主要偏向于原始的艺术领域,采用简洁化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毕加索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转入写实的表现形式。

在1930年,他的绘画风格又转向超现实主义,表现了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真实生活。画风极其抽象,表现出痛苦与兽性,代表作有《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尔尼卡》。

6、田园时期

画风粗狂且和谐统一,手法运用极其娴熟,代表作有《卡门》、《贡戈拉的二十首诗》系列。

(6)毕加索玫瑰色时期作品扩展阅读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

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

Ⅶ 毕加索玫瑰色的时期有哪些特点

毕加索玫瑰色的时期开始了。《戏演员之家》和《坐着的裸女》是其中的代内表作。《马演员容之家》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Ⅷ 毕加索三个时期的代表作

1、 童年时期 1881-1900

艺术特点:以写实画风为主,色彩柔和,奠定绘画基础
代表作品:《斗牛士》、《科学与慈善》

2、 蓝色时期 1900-1906

艺术特点: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
代表作品:《蓝色自画像》、《人生》

3、 玫瑰时期 1904-1906

艺术特点: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色彩清新明快,笔法细腻,人物和景致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
代表作品:《拿烟斗的男孩》、《斯坦因画像》

4、 立体主义时期 1907-1916

艺术特点: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画中没有情节、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代表作品:《亚威农少女》、《费尔南德头像》;

5、 古典时期 1917-1924

艺术特点: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画面注重写实风格的表现。
代表作品:《欧嘉的肖像》、《三角帽》、《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6、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5-1932

艺术特点: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
代表作品:《没有主人的铁锤》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7、 蜕变时期 1932-1945

艺术特点: 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代表作品:《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多拉·玛尔的肖像》、《格尔尼卡》、《大自然的故事》

8、 田园时期 1946-1973

艺术特点: 仍然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为主,手法更加运用灵活娴熟,画面粗犷干劲,和谐统一。
代表作品:《贡戈拉的二十首诗》、《卡门》系列、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斗牛系列》、《伊卡洛斯的坠落》、《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画家与模特儿》、《流沙系列》、《塞莱斯蒂纳》、《可笑的男人》

Ⅸ 毕加索的“玫瑰色时期”是指

邂逅的瞬间,我站在你的面前,只是个陌生人。是浮华的化妆舞会,散场以后,一个落寞而黯淡的女子,是烟花一样虚空的美丽…

Ⅹ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的优秀作品是什么

1900年到1904年期间,毕加索的作品充斥着忧郁苍茫的蓝色,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为”蓝色时期”。

1903年,毕加索在巴塞罗那创造出”蓝色时期”最优秀的作品--《生活》。这幅作品上共有7个人物,左侧是一对裸体的男女,象征着放纵的爱情,男人的手指指向右方,女人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画面的右边是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她注视着左侧的男女,神色凄楚,隐隐流露出责备之意,好像在抱怨沉浸于欢爱中的男女不懂得生活的艰辛。画面的背景是两幅素描,上面一幅,女人窝在一个男人的怀里,下面一幅,女人则是孤单地缩成一团。毕加索用这两幅素描暗示着,相依为命的日子毕竟是短暂的,人最终要独立,面对生活,要自强自立。

热点内容
黑百合福利全彩本子 发布:2025-09-12 21:49:03 浏览:194
逛花卉市场作文 发布:2025-09-12 21:45:50 浏览:220
苦荞加丁香 发布:2025-09-12 21:45:10 浏览:254
小创意盆景 发布:2025-09-12 21:44:59 浏览:125
兰花豫菊 发布:2025-09-12 21:31:05 浏览:466
樱花下沉睡中的公主 发布:2025-09-12 20:57:10 浏览:709
大鱼海棠唯美图片配字 发布:2025-09-12 20:47:54 浏览:824
梅花头套筒 发布:2025-09-12 20:39:48 浏览:594
批发玫瑰花茶 发布:2025-09-12 20:39:28 浏览:980
抽了个情人节限定 发布:2025-09-12 20:31:42 浏览: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