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豫菊
『壹』 豫剧十八兰都是谁
豫剧十八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意是说,早期有18个兰字辈的女演员跟豫专西名须生周海水的大属乙班学戏。因为当时女演员较少,一时在西部山区引起轰动,中途不断有人退出或者改行,又不断有人补充近来,人数已经不绝对是18个了。解放后整理戏曲史的时候,连周海水本人也已经记不清楚前期的十八兰究竟都谁了。因此,后来的十八兰有多种说法。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周兰凤、李兰菊、范兰荣,车兰宝、汤兰香都在豫剧十八兰之列。后来,崔兰田改唱旦角,李兰菊技艺也日益成熟,遂有了“提起豫剧十八兰,就数小菊和大田”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豫剧新秀辈出,其中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牛淑贤、李喜华、菅爱梅、朱巧云、李金枝、陈淑敏、马莉、胡小凤、章兰被称为豫剧十大名旦(意指豫剧十大名旦不止十人)。汤玉英、李金枝、王清芬、虎美玲、谷秀荣、陈淑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被称为“六朵梅花”。 豫剧界所谓“郑州三玲”的提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系指原郑州市豫剧团的三位台柱——虎美玲、王希玲和刘伯玲。
『贰』 豫剧六大名旦的一字的评价
中国戏剧评论家给六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陈素真——“美”。
常香玉——“劲”。
崔兰田——“韵”。
马金凤——“脆”。
阎立品——“秀”。
桑振君——“妙”。
『叁』 豫剧十八兰是哪几位 谁是十八兰之首
说起 豫剧 ,大家都会想起闻名遐迩的豫剧十八兰。你对豫剧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认的豫剧十八兰是哪几位豫剧名伶吗?她们又因何被称为十八兰?那么本期的 戏剧文化 ,为你解析。
豫剧十八兰得名由来
豫剧十八兰,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国的18位豫剧名伶的芳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员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艺术水平的差异,十八兰有几种说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顺序也有变动。现今豫剧界公认的十八兰是:毛兰花、崔兰田、罗兰梅、车兰玉、李兰菊、王兰琴、刘兰玉、汪兰巧、周兰凤、张兰宝、张兰秋、陈兰荣、刘兰仙、郭兰仙、祁兰芳、马兰凤、刘兰英、张兰青。
她们是豫剧界“须生泰斗”周海水老师的徒弟。她们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员都以“兰”字排名。这些兰字辈的学员出科后,无论在哪里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观众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赏太乙班学员的精彩演出,看罢戏后他写了一首诗:“要看戏十八兰,四生四旦四花面,毛兰花、王兰琴,她俩色艺俱超群。兰田、兰玉和兰真,同称五魁在周门。”从此,豫剧十八兰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渐响起。
豫剧十八兰之首——毛兰花
毛兰花,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曾易名毛凤麟,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其身世极苦,自幼双亲谢世,八岁随舅父讨饭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拜太乙班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其代表剧目有《抱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桃花庵》、《贩马记》、《凌云志》、《霄壤恨》、《女贞花》、《破洪州》、《大上吊》、《双孝廉》、《莲花庵》等。由于她天资聪慧,性格坚韧,入科后曾深得老师们的青睐。开始时试行演出一些配角戏,到13岁便可独挑大梁了。首演《大祭桩》,一呜惊人,竟与豫西调名旦汤兰香并列头牌。
抗战末期,毛兰花在时称“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一起,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来到台湾高雄,辗转屏东,后于1953年加入台湾空军大鹏豫剧团,任总教官。其表演艺术曾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极高评价。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如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