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紫釉
1. 均窑瓷器釉有哪些分类
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2. 宋钧窑丁香紫尊
宋钧窑 丁香紫尊
宋代五代名窑之一的钧瓷,窑址发现在河南省禹县内的八卦洞和古钧台,本来也是烧制天青单色釉的,但天缘凑巧,产生了「窑变」,使钧窑在瓷史中能独树一帜。
在此之前,也曾传说产过不少「变作」的作品,但窑工以为有鬼,多半都打碎了,至钧窑才肯定了「窑变」瓷器之美,从此以后,由於窑变瓷器出之偶然,反而更加贵重了。窑变的产生是釉药不纯的结果,后来窑工由此悟出了钧釉配制的方法。钧窑的釉色是一种乳浊釉,釉中含有丰富的磷酸钙,如果将窑内的温度烧成「还原焰」,钧釉便呈蓝色调,著色剂是铜氧化的结果;如果窑内的温度是「氧化焰」,可使钧釉呈绿色调。钧窑偏重紫色,紫是铁质和铜质混合后,以「还原焰」烧出来的,但是作品因摆放时距离火膛或近或远,使窑品的颜色因受热度的不同而有偏红、偏蓝的差异。
钧窑大部份是日常家庭用器,花盆、盆托、插花等用器特多,这类用器的底部都刻有数目字,数字愈大,器物愈小,反之亦然。
本器是仿商周之铜尊,唯分割装饰面的稜脊并不周到,一般张口下面的稜脊是延到口沿的,但是此器在一半处便打住了。整体上是紫蓝釉,泛紫红斑,又留有不少气泡,从前的鉴赏家称之为「橘皮」釉。圈足内是天蓝色釉,甚为光滑。
一般钧窑的造型多莲花式,而六瓣葵花式、圆形、正方式斗形也有。总之,钧窑瓷釉色厚、变化多,是最富有现代意味的瓷器。
3. 北宋出戟尊做甚么用的
颈、腹、胫的四周各饰一戟,故名。宋钧窑的出戟尊是名贵的珍品。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窑口:刘家钧窑
作品是经典的传统造型。其型规整俊挺,具有将军之威,国家之尊,其釉为纯正的月白色,古朴厚重,浑然天成。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六”。
传世宋代钧窑瓷器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较为少见。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
4.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4)丁香紫釉扩展阅读: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5. 颜色大全
1、蓝色(blue)
轻快、自由、安静、宽容、柔情、永恒、理想、艺术、忧郁、广阔、深邃、清新,欧洲为对国家之忠诚象征。
2、红色(red)
最热情的色彩,热情、豪放、激情、喜庆、轰轰烈烈的象征。容易鼓舞勇气,西方以此作为战关象征牺牲之意,东方则代表吉祥、乐观、喜庆之意。看到就让人有热血沸腾的感觉,但是看久了会让视觉产生巨大的压力。
3、橙色(orange)
时尚、青春、快乐、甜蜜、活力四射。炽烈之生命,太阳光为橙色。
4、绿色(green)
清新、希望、安全、平静、舒适之感,在四季分明之地方,如见到春天之树木、有绿色的嫩叶,大自然的颜色。有新生之感。
5、紫色(purple)
梦幻,高贵,浪漫的象征。淡紫色有愉快之感。中国传统中紫色代表圣人,帝王之气,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也有所谓「紫气东来」。在西方,紫色亦代表尊贵,常成为贵族所爱用的颜色。
6、黑色(black)
寂静,严肃,无情色,神秘之感,隐秘,炫酷的颜色。如和其他颜色相配合含有集中和重心感。
7、灰色(grey)
高雅,简素,简朴。代表寂寞、冷淡、拜金主义,灰色使人有现实感。
8、粉红色/粉色(pink)
由红色和白色组成。有很多的意义,可爱、温馨、娇嫩、青春、明快、美丽、恋爱等,是广大女性喜爱的颜色,深浅由淡粉色到中粉色再到艳粉色。这种颜色用途很广泛,经常为花朵、装饰品的颜色。
9、白色(white)
明快,无瑕,冰雪。无情色,表纯洁之感,及轻松、愉悦,浓厚之白色会有壮大之感觉。还有一种特殊的颜色叫米白色,是在白色中泛着极浅的黄色,经常为衣服、鞋子的颜色。
10、黄色(yellow)
活泼的颜色,最温暖,但禁不起白色的冲淡。东方代表尊贵、优雅,西方基督教以黄色为耻辱象征。
11、棕色(brown )
代表健壮,与其它色不发生冲突。有耐劳、暗淡之感情。很难用水彩颜料调出来。
12、肉色(Meat color)
即黄种人的肤色,由红色、白色、橙色组成,和黄色很相似的颜色,这种颜色很少出现,在蜡笔中可以找到它。也有一种颜色叫肉黄色。
13、青色(Cyan)
青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青色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
14、褐色(brown)
褐色,是处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其特征含有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灰。褐色亦称棕色、赭色、咖啡色、啡色、茶色等,是由混合小量红色及绿色,橙色及蓝色,或黄色及紫色颜料构成的颜色。
6. 北宋官钧为什么会成为历代窑变釉瓷 色彩
钧瓷,自唐末宋初以来,历代都有烧制。其中最著名的,当首推北宋徽宗时禹州钧台窑和八卦洞窑烧制的御用祭祀瓷器。此时所烧钧瓷的神奇窑变釉是后世历代(包括现在)任何仿钧都无法达到的。为什么呢?首先是它变幻莫测的神奇色泽种类之多就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它仅在一器中几乎就分别含有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葡萄紫、玛瑙红、豆青、天青、月白、葱绿、天蓝、桂花黄、翡翠绿等。即使在这些能命出名的颜色釉里面,又还有各种不同层次的神奇变化效果和让人叫不出名并无法形容的色彩和形状出来,更还不要说上面有极致的、到迄今都未仿出来的蚯蚓走泥纹。
这些“似玉非玉胜于玉”的窑变釉,后人根本就无法烧出这么多的窑变色彩出来。本文就以这个北宋中后期的钧窑敞口花瓶上所显诸色的窑变釉一一分述下:
此瓶制作以四节成型,器底内凹而满施香灰釉,底边有支烧痕和“二”字样编号,颈和腹部内面均有一道较明显的接胎痕。这些特点都是典型的北宋官窑制瓷工艺。它的胎质坚硬,呈灰白色,从它的断面处看,这种胎经过严格的精细加工,显得平滑而细腻坚致。整个瓶事先在胎面施过褐黄色化妆土,然后再施以铜的氧化物为作色剂,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窑变釉,因而成“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效果。此瓶为颈、肩、腹、底的手工四节接逗,其颈和上腹内面的手工逗接甚至指纹捏痕都很明显。肩上有两条细炫纹,腹下收,足的饼底微凹而边向外撇,这种内凹而外撇的饼足还带有很明显的五代遗韵。
北宋钧窑以葱绿的翡翠和月白、天青以及茄皮紫为主。月白是钧窑中的一大特色。它的颗粒点在细小的情况下、若散布于茄皮紫中,因稀密的不同而所显各异:颗粒大些的就如夜空中的鹅毛绒雪花样飘舞;颗粒小些的就象夜间浩瀚天际的星斗样显得深邃旷远,成片的月白就成了如云如雾如棉状而显得轻盈飘逸。
月白夹在翡翠葱绿与麻黑色的茄皮紫之间所出现不规则的弯曲线,就象蚯蚓从泥灰或泥浆中不定形弯曲摆动走过留下的痕迹,故古人将之称为“蚯蚓走泥纹”。这种“蚯蚓走泥纹”为什么在后世的仿钧和当时的民窑中都极难出现?它是因为这种窑变现象必须要自然地出现在茄皮紫与葱绿之间的结合处所显的月白弯曲线才能形成。而当时的民窑和后世的仿钧都没有烧出唐末宋初的釉下黑色兼红点的相变茄皮紫。由于没有这三种色泽窑变现象的自然合理过渡出现,就不会有蚯蚓走泥纹的产生。
天青:葱绿翡翠的绿色过渡到月白相交间形成大片的熔融淡处就是天青。这天青的形状和色彩也变幻莫测,有的如瀑布垂帘;有的象湛蓝的海水,有的象天空深邃的青蓝色云朵;有的由于边有月白,它就象深山古巗上生长的苔藓样石花。
葱绿:葱绿在钧瓷中也很有特色,它有的象翡翠,有的像玻璃光泽样呈半通透感而显得翠绿深深;在月白与葱绿轻的地方,有的就成了疏旷淡雅的天青;它有这样一个现象:葱绿过渡到月白之间,绝不会出现玫瑰紫和海棠红这种色彩。因为它在窑变中,只有浓厚的深色积釉处才会出现红色,冷色之间的淡处过渡是不会出现红色的。因此,它到了浅色的地方就再也不会出现红釉色了。总之,这些色彩的奇异变化都是自然形成,人是根本无能为力的,完全听天由命。
从瓶上腹与肩处有一褐黄色的痕斑看,说明了此瓶在烧制前曾经施过褐黄色的护胎釉,然后再罩以氧化铜的窑变溶剂。又从瓶底外撇施的褐黄色釉看,上面有一层象煤油漂浮于水面斜视所显的晕彩蛤蛎光(有的又把它叫锡光)。这种蛤蛎光的散晕色彩在高古瓷中都常有出现,它是证明和鉴定彩色高古瓷的一个很重要依据。
钧窑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它是“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现状,因此有很多地方是色与色之间的过渡色彩,有些色彩和形状具体象什么,很难用准确的具体形象去形容和描述。就以茄皮紫来讲,它总体里面是含黑而带紫,由于它是从唐末黑釉瓷中产生相变的演进而来,因此它透显出深沉、稳重、高雅、大度的气质,并显出紫色点、月白点、海棠红点、桂花黄点等,在这深沉的黑中,有的呈墨玉黑,有的呈紫黑,有的呈玻璃样的亮黑,有的呈麻点黑;而在这麻点黑中,有的又呈黄麻黑,有的呈灰麻黑,有的呈白麻黑,有的呈紫麻黑,有的呈绿麻黑,有的呈杂麻黑。它不单是黑色的变化如此,其它各色之间的深浅变化只要你仔细观察也是一样。它的色彩变化根本不是人为所能掌控的。这就是北宋钧窑最迷人的地方。它不像现在烧制出的钧窑色彩层次几乎都是有规律可循,能人为的去控制:红就是一个层次稍带变化的大片红,绿就是有层次变化的大片绿,紫也是有层次变化的大片紫,天青就是大片天青,它完全可以由人为调配釉料的科技方法控制而变化不大并有规律可循。但在古宋钧窑上所体现出来的很多窑变釉色彩,到迄今为止都还仿制不出来。哪像北宋的钧窑色彩,它所体现的窑变奇异让你根本无法想象。
从俯视残缺瓶口内面颈处施黄褐釉的地方看,其手工捏痕的工艺很自然明显。瓶的内面也没有施釉,仍显灰白胎。在向外侈的瓶口面上,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绿、天青、月白俱显。内口与黄釉结合处,釉的坠垂虽明显,但还尚未像民窑和后仿的钧瓷釉那样聚集成坨而成泪流的乳状。
器底内凹而满施香灰釉,外撇的饼足边上面为黄褐色,底边有支烧痕和“二”字样编号,从边沿有不规则的圆凹处可以看出:此器在烧制时与支烧的窑具有摁压造成的凹陷痕迹。器底所显流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磨蚀痕和洗不掉的积垢都很明显。
从瓶肩部的炫纹处与整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钧窑中海棠红、玫瑰紫、玛瑙红的形成虽然出现很少,但一般它都是出现在茄皮紫中通透发亮的墨玉黑与葱绿、月白边沿周围外面的浓厚釉聚集处才会产生。它很少夹在月白与葱绿之间釉的稀薄处出现,也就是说,它绝不会在钧窑的淡雅处出现。
大家都知道钧窑奇异变化的色彩主要是铜的氧化剂,它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厚度,不同的烧制时间、不同的配料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色彩。因而会在各自红绿黑白紫中又有其不同的奇异变化。但在所有钧窑的历史记载中,从来还不曾见有黄色窑变的记载,而此瓶的颈部就出现了黄色,它像花粉一样布撒在月白、天青、翠绿、茄皮紫之间。由于以前还从没有发现过这种黄色报道的记录,根据其形,我把它命名为“桂花黄”。因为它像秋天黄色桂花飘散的花粉状。
为了证明此瓶是北宋中晚期的瓷器,下面就引用现今世界公认的一个北宋官窑钧瓷花盆与此瓶对比,从它们之间的釉色变化中,就可看出其共同的时代特色。
此为北宋官窑钧瓷花盆,它是解放前被誉为中国的洋酒大王、爱国实业家“上海慎利洋酒食物号”章云生“萃孝堂”所藏之物。其父张燮理(秀园)是光绪20年进士,他收藏了不少历代文物精品。此北宋钧窑花盆曾刊登在《收藏》杂志2013年第5期133页上,它是现在世上公认的北宋官窑钧瓷。也是我所见的北宋钧瓷中,唯一一个窑变颜色的多彩变化和底器施釉的方法与我的花瓶一样的钧瓷。因为它上面的天青、月白、茄皮紫、如雪花飘的茄皮紫窑变、蚯蚓走泥纹,脚底的黄胎和器底的香灰釉色等都与我这个花瓶几乎一样。凭心而论,此花瓶的窑变釉色比这个花盆的窑变色彩还要丰富和奇特。只不过花瓶已残,花盆完好,若论研究价值,这花瓶还显得更高,因为它的釉色变化更奇特、更齐全。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北宋钧窑上所说的茄皮紫,我原以为是象茄子表皮的成片紫色,可在所见的钧瓷上根本就没有这种茄皮的成片紫色。后来才发现,这“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所显象麻点一样的紫色麻点。这样把它与茄子把上的茄皮紫一对比,才知道古人取名真是比喻得既中肯又恰当。
(茄子把上所显茄皮紫的实物与钧窑所显茄皮紫对比,方知古人说的茄皮紫是指茄子把上紫色点而不是茄子食用部分成片紫色的皮)
至于“蚯蚓走泥纹”,我在很多环境下仔细观察过蚯蚓走泥的不同现象:有夏天下雨前空气稀薄缺氧时蚯蚓发闷挣扎在沙上身体移动所显泥沙边沿留下的走泥纹痕迹;有蚯蚓排便垒起留下的走泥纹痕迹;有蚯蚓在土中穿泥徘徊泥浆上留下的走泥纹痕迹,它们虽然所显的形状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圆环弯曲不定形的自然摆动痕迹都与钧瓷上体现的“蚯蚓走泥纹”相似,虽然它只是一个大概,但茄皮紫与葱绿间形成月白样的弯曲线,的确就象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迹一样,古人对它的命名真是取得入神。
二、钧窑花瓶的流传经过
此瓶原是一对,它是解放时从我地清末一翰林院庶吉士黄秉湘之子黄大潮(当时人称六老爷)家土改分地主财产作为添头搭配分给佃户家的。五八年的大跃进伙食团我地饿死很多人,当时我父亲是道士,他在为死者家属请去做道场开灵、送死者上山安葬后,死者家人作为开工钱的抵当物。那时所有的人都很穷,死主家都没有钱,一般就以物抵工钱。当时拿回来还遭到我母亲的唠叨,说:这两个烂口瓶拿来有啥用,还不如一合(ge)米(相当于半斤到一斤)!那时家家都拿不出吃的呀!这对花瓶后来听我哥哥姐姐说,当时拿回来口沿就是烂的。它以前可能曾经包过黄金,瓶口缺烂是黄金被取所致之故。两个瓶形制大小完全一样,只是上面釉的窑变花色不同。70年代时我曾将两个花瓶放在我的书桌上,里面还插一束假花。这是我青年时生产队好多人都看见过的,他们中有些人都知道,还说这对花瓶好看。后来因为这个花瓶我家一直用它来装煮豆腐时点豆花的胆巴(即卤水),才没有被甩而被保留下来。瓶口用胶粘起的那块是我在70年代生产队干活收工回来放锄头时,因不小心锄把倒下去打烂的,隔了20多年后,我开始收藏了,又找到了被打烂的这块缺片才将之粘合起。还有一个花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家建房时,因为那时没有收藏意识,不知将那个瓶甩到哪里去了。
由于真正的北宋钧瓷存世太罕,在我历来所见的文献和各种书籍的图录中都没有见到过这种钧窑的窑变特色。但我一直都认为它是钧瓷,只不过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有这么高古能达到北宋。我最先一直以为它是道光的炉钧,后来知道道光的炉钧釉是用笔点和吹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认识到道光时吹点的炉钧工艺和雍正乾隆时流釉的炉钧工艺与北宋钧窑所显钧窑的窑变釉现象完全不一样,金代粗犷大气变化少的钧釉与之相比就更逊色。今年5月我见到了上海著名的藏瓷大家章瑜先生所藏的北宋花盆图片,才发现它上面的窑变特色和施釉工艺完全与我这个花瓶一样,经过仔细的对比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后才将它定为北宋。
三、假作真时真亦假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是历来藏家对北宋官窑钧瓷的赞誉。由于它当时就是贡品中的御瓷,历史以来又有多少藏家能真正上手过这种珍品?在以前没有照相术的年代,很多藏家终其一生恐怕连钧瓷色彩和样式都没有见过。就是现在信息这样发达的年代,很多人也没有见过真正钧瓷的图片。几乎很多照片和图录都是以讹传讹,以致还成了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倒反成了真的。那些所谓的“砖家”把佛说成鬼,鬼说成佛的荒唐事,不能不说是当今藏界的悲哀。现将网上和各种图录中所谓的“大宋钧窑”图片略展几幅如下,这些“钧瓷”,我在北京潘家园地摊上见到不少,小的十几元,大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几百元的不等。现将之传出后让那些拥有这些钧瓷和喜爱钧瓷的读者自辩:
以上所传的这些现代钧瓷如果还有谁硬要相信它是古代的宋钧,我可以告述喜爱它的读者们电话号码,上面这些各种各色型号的盆、洗、钵、尊等瓷你都可以买到。并且,只要你愿意出钱,还可以要买多少有多少而成为钧瓷拥有者的“大家”。
7. 怎样鉴定宋代钧釉瓷器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宋钧瓷窑变釉色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窑变单色釉,主要有月白、湖蓝、天青、豆绿等;二是窑变彩斑釉,以天蓝红斑或乳白紫晕为代表;三是窑变花釉,主要有丹红、海棠红、霞红、木兰紫,丁香紫等品种。其中以窑变花釉的艺术价值为最高,因为它最能代表钧瓷自然窑变的风格神韵。大多数意境精妙的景观图画,都是由花釉窑变自然形成,从而使瓷器成为艺术珍品。人们见到的都是后是仿制的钧窑瓷器。谢谢
8. 有哪些颜色
1、蓝色
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一员,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为440~475n纳米,属于短波长。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
2、红色
可以和蓝色(光的三原色之一)混合成品红,可以和黄色混合成橙色。红色的补色是青色。红色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它能和绿色、蓝色,混合叠加出任意色彩。红色,是以通过能量来激发观察者的可见光谱中长波末端的颜色,波长大约为610到750纳米。
3、橙色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长波,波长大约为590~610nm。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间色。又称桔黄或桔色。橙色是欢快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
4、绿色
是一种比刚长的嫩草的颜色深些的颜色或呈艳绿,和在光谱中介青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绿色是电磁波的可视光部分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为492~577纳米。
5、紫色(purple)
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是极佳的刺激色。 在中国传统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如北京故宫又称为“紫禁城”,亦有所谓“紫气东来”。
9. 钧瓷用的什么釉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在中外首工美术馆就有几件刘富安大师的钧瓷,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是意境无穷.你可以上他们官网看一下
10. 如何欣赏宋代钧窑瓷的胎和釉
如何欣赏宋代抄钧窑瓷的胎和釉?宋钧窑瓷胎骨都相当粗重,胎土因淘炼不精而夹有各种杂质呈土黄色,也有少量的白、红、灰色,瓷化程度差。胎和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或称化妆釉,护胎釉),厚约1毫米,白色或灰色。
宋代钧窑瓷的釉色有蓝、红两大系列:蓝色的有月白、天青、天蓝、翠青数种、红色的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丁香紫、朱砂红没、火焰红等。
钧瓷的釉有三个特征:
一、乳光釉:即釉呈一种莹光一样蓝色乳光,会随光线而变幻不定,由釉层中的极小石英粒所造成。
二、窑变:系各种釉色交汇变化而成,这是宋钧窑瓷区别于同时代其它青瓷的重要特点,其中红、蓝色相融形成极为美丽的紫色。
三、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相间,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中游走。这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后釉层因干燥或再烧初期产生裂缝,在烧制的高温价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孔隙而形成,仿钧窑瓷则无法烧出同样的效果。因而有否“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