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牡丹亭赏析
㈠ 青春版《牡丹亭》为何青春
因为它采取了现代舞台的一些手段,布景,配乐还有角色的表演等都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专80后90后都能欣赏、接受。属
并且,青春,它就是《牡丹亭》那一场不老的青春梦,那种不老的对爱的追寻。青春,是一种从杜丽娘那个时代传承至今的情怀。是每一个现代人同样拥有的梦。
㈡ 试用哲学原理分析青春版《牡丹亭》获得成功的原因
最近,白先勇先生荣获“太极传统音乐奖”,我很荣幸担任他的推荐人。这个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和团体,白先勇先生获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与演出,堪称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典范。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向我们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古老的艺术在今天仍然可以唤起青年人的热情,证明了人类最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价值。面对全球化和社会多元的冲击,身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对经典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经常心怀疑虑,但青春版《牡丹亭》告诉我们那些怀疑是不对的,古老的、传统的和优秀的艺术确实有其价值,无关时代变迁,超越文化籓篱。
青春版《牡丹亭》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成功的标志有很多,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众媒体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诚然,青春版《牡丹亭》在8年里演出200多场,令人瞩目,但就在这8年,戏剧界还有演出场次更多的剧目,文化部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给我们提供了部分优秀剧目的目录。确实,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呈现非常出色,但是,客观地说,最能代表中国当代戏曲舞台表演水平的,在昆曲界要首推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把眼光扩大到整个戏曲界,更有以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然而所有这些演出场次更多和更具艺术水平的戏曲剧目,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影响都不能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比。
青春版《牡丹亭》真正超越戏曲界其他优秀剧目之处,在于它受到媒体与社会的普遍关注,近20多年里,从来没有一部戏像青春版《牡丹亭》这样受到媒体近乎狂热的追捧,而且出现了大量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版物。青春版《牡丹亭》还逐渐成了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学者们偏好的研究选题,每年都有很多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论文。青春版《牡丹亭》让戏曲重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成功地使昆曲回到主流媒体的视野中。我们看到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巡演,所到之处无不轰动,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戏曲、尤其是昆曲早就已经不是青年人的欣赏对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媒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很强的关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那些走进剧场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因为受到了媒体的引导,而不见得是因为他们对昆曲以及《牡丹亭》真有多少了解,更谈不上爱好。
所以我们很难从艺术层面界定青春版《牡丹亭》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近二十年来,戏曲界在创作演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硕果累累,仅《牡丹亭》就有许多版本,但问题在于如此之多的优秀剧目,并不太为社会关注,为公众所知,更没有得到大学生们如此的青睐。这才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历中需要深究原因的现象。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个奇迹。媒体论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多认为是由于白先勇在传统经典《牡丹亭》中倾注了“现代意识”,是对传统经典大幅度“创新”和改造的产物。这可能是有关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误会。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无可超越的巅峰之作,昆曲从明末清初形成了成熟而完美的表演规范。从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白先勇就始终在努力恢复并重现昆曲传统的表演美学,强调要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昆曲和《牡丹亭》,在剧本处理上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面貌、只删不增;并且,鉴于昆曲表演传统在当代渐次失落,他特别聘请了汪世瑜、张继青等一流的昆曲表演前辈艺术家手把手、一招一式地训练和指导年轻演员。因此,与其说青春版《牡丹亭》是在创新,还不如说它恰是这个时代戏曲界少有的尊重与契合传统昆曲表演美学的范本。
㈢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
[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作者:罗荣伟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且还在城里住的人,已过是大学即将毕业的我,居然从未细心了解过中国传统戏曲,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想想也太OUT了。有一天剧院里放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因为我的父亲爱看,而且看的人不多,我没有买票就和父亲堂而皇之地混了进去。到现唯一的印象是穆桂英的扮相非常美,背后还插着小旗子。关于传统戏曲的记忆只有那一次,之后的所有记忆就被层出不穷的外国大片吞噬了。越到后来美国大片越来越多,一直感觉中国戏曲和我没有什么关系,那应该是老头老太太喜欢的东西。第二次亲密接触中国传统戏剧应该算是上大学的时候了。我上上了戏曲历来课,而后看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我真正领略到了中国戏剧的文化魅力,真正喜欢上了元曲。尽管上高中的时候也学过关汉卿的《窦娥冤》,但除了六月雪加一个字"冤",对戏剧体会不是那么深刻。再之后,从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知道了戏班子是怎么回事,慢慢的生活中出现的戏曲似乎多了起来,电视里、广播里上不时听上那么一曲。直到今年看了陈凯歌的新片《梅兰芳》,才知道当年中国传统戏剧曾经如此辉煌,让人如此疯狂!看来"粉丝"最早是中国产的!于是产生了现场看一次传统戏剧的冲动!当家人告诉我北大讲堂上演昆曲牡丹亭,要不要去看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想着是《西厢记》。"看!去看!"圆一次梦吧!当我看到字幕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中本时,依然还在"丈二和尚",判官小鬼出场我心里还在想这是西厢记吗?这是哪一出戏啊?好像没有啊?当杜丽娘出场,我才恍然!我真晕,这是牡丹亭!高中应试教育让我知道了明代戏曲代表人物汤显祖,也知道他的大作牡丹亭,但不知道牡丹亭是讲什么事情!真是惭愧!脸红!还好四下漆黑一片。接下来就只用一个字形容感受了---"美"!1、故事美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2、唱词、唱腔、台词美我不知道青春版牡丹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但汤显祖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3、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和魅力,观后感《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舞台美术设计美4、服装设计美按道理说没有比较就没有发言权,但尽管没有比较,依然能体会到整场服装的现代感,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现代人总希望找到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我感觉这套设计就不错啊!5、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上面的5点纯属一个外行看的热闹。我一边看一边在想,我们总在说传承中华文明,靠什么?载体是什么?中国戏剧集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学、审美、历史、武术等等,是中华文明的最好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窃以为,没有看过中国传统戏剧就枉为中国人!以前有人说京剧是国粹,我看昆曲是国粹中的精华,听懂昆曲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阳春白雪,绝不是雅俗共赏的东北二人转。如果说没有看过中国传统戏剧就枉为中国人的话,那么,没有看过昆剧就枉为中国的文化人。说起来,城里人挺惨!问问农村人,陕西人唱秦腔,河南人唱梆子,山东人唱吕剧,江浙人有昆曲、越剧,向前推10年,哪个县剧团不走村串巷,搭一个土台子就可以唱戏,全村一个不能少。哪个农村人没有看过戏啊,城里人连农村人都不如!农村人现代技术传播的慢,但传统文化根植的深。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随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涌入,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着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传承的问题。演出结束,被打动的不仅仅是我,全场起立热烈鼓掌。全体演职员谢幕,最后出来的居然是白先勇先生!直到散场之后,我跑到前台,买了本《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才知道原委。我们看的青春版的牡丹亭是这一计划的一部分,白先勇先生是总制作人!到此,我不禁想起昆曲的保护来,昆曲是早在明代就家喻户晓的,汤显祖是在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齐名的昆曲剧作家,身段、唱腔极为讲究、用词清雅。而京剧是清代昆曲通俗化后的产物,很多京剧折子戏直接照搬于昆曲。所以京剧无论从历史上和文化内涵上都远不如昆曲。尽管如此观看它的人越来越少。幸运的是它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之称。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她的魅力在于古老,在于传统,在于中华文明在其中的凝聚和闪现。所以我们应该去保护她。政府的主导角色,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全社会的隐性义务。政府的主导角色,就是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永远是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江苏昆曲界是敬业的、积极的、焦灼的,他们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保护怀有极大的热情、责任感和危机感,他们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努力让昆曲在教习、排练、演出、与各界观众的交流等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生机。()〔青春版牡丹亭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㈣ 原版《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在折目上与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原版的牡丹亭55折,分别是:
第01出 标目 第02出 言怀 第03出 训女
第04出 腐欢 第05出 延师 第06出 怅眺
第07出 闺塾 第08出 劝农 第09出 肃苑
第10出 惊梦 第11出 慈戒 第12出 寻梦
第13出 诀谒 第14出 写真 第15出 虏谍
第16出 诘病 第17出 道觋 第18出 诊祟
第19出 牝贼 第20出 闹殇 第21出 谒遇
第22出 旅寄 第23出 冥判 第24出 拾书
第25出 忆女 第26出 玩真 第27出 魂游
第28出 幽媾 第29出 旁疑 第30出 欢挠
第31出 缮备 第32出 冥誓 第33出 秘议
第34出 诇药 第35出 回生 第36出 婚走
第37出 骇变 第38出 淮警 第39出 如杭
第40出 仆侦 第41出 耽试 第42出 移镇
第43出 御淮 第44出 急难 第45出 寇间
第46出 折寇 第47出 围释 第48出 遇母
第49出 淮泊 第50出 开宴 第51出 榜下
第52出 榜下 第53出 硬拷 第54出 闻喜
第55出 圆驾
如果演员一刻不停的演也要演十天十夜,因此白先勇精简到二十九折,分别是:
上本
第一出 训女
第二出 闺垫
第三出 惊梦
第四出 言怀
第五出 寻梦
第六出 虏谍
第七出 写真
第八出 道觋
第九出 离魂
中本
第一出 冥判
第二出 旅寄
第三出 忆女
第四出 拾画
第五出 魂游
第六出 幽媾
第七出 淮警
第八出 冥誓
第九出 回生
其中的游园和惊梦捏成了一折,拾画叫画捏成了一折,所以看起来是27折,实际还是29折~~
下本
第一韵 婚走
第二韵 移镇
第三韵 如杭
第四韵 折寇
第五韵 遇母
第六韵 淮泊
第七韵 索元
第八韵 硬拷
第九韵 圆驾
㈤ 青春版牡丹亭为何青春
首先,该剧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版要求权,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其次,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平均年龄20岁左右,不论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这源于白先勇先生独具一格的创意,他希望用年轻演员的演出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热爱古老的昆曲艺术,了解中国国学的博大精深。
补充一点,有报道说“青春版《牡丹亭》使昆曲的观众人群年龄下降了30岁,打破了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戏剧的习惯,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情操及艺术品位。”从受众来看也是一部适合年轻人砍的传统戏剧,难道不“青春”吗
㈥ 青春版牡丹亭与以前的牡丹亭在艺术风格、表现力上有何不同
很明显的,以前的牡丹亭唱都是有经典唱段的部分,重在抒情,而青春版的把很多以前回的版本里没答有出现的情节都排上去了。你要欣赏文辞和唱功,自然是看老版好,特别是张继青的。至于青春版,这些个文辞也都在,只不过演员是年轻版的,论唱功和身段自然比不过老一辈的,但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演员的扮相和道具都很华美,可能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青春版把整个故事情节都编上去了,有很多老版中没出现的人物都登场演示,应该来说,白先勇做得还是很不错的。
㈦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何启示
《牡丹亭》是明朝戏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本,以昆曲的形式表达出来,昆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在以前深受大家喜爱,但是现在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加很多传统文化都走向了没落,青春版的《牡丹亭》异军突起,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有以下几点:
0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风风雨雨流传至今,难免有一些文化是具有封建色彩或者落后性。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剔除糟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这只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也并不是说就是全盘否定,别走两个极端。在《牡丹亭》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把传统文化所有的面展现出来,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者其他文化传承的办法,结合我们的国情,找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综上所述就是青春版《牡丹花》的成功稿给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
㈧ 帮我想一个题目吧,关于《牡丹亭》的赏析
长亭梦里空遗恨,迭罗深处泪浸衣
【词语】:迭罗
【注音】:dié luó
【释义】:牡丹品种之一。
㈨ 《牡丹亭》与青春版《牡丹亭》的异同,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
你要问的到底是剧本《牡丹亭》和所有舞台演出的《牡丹亭》的区别,还是旧本舞台演出的《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区别呢?
那个时代的戏剧创作本来就有重文学性和重现场演出效果的两派,汤显祖是属前者的,曲词写得极雅,而且很多不合音律,更适合作为案头文学来欣赏。他又不愿修改本子来适应现场表演,说“不妨拗断天下人的嗓子”。所以别人排演《牡丹亭》时一般都会做很多处理,删削、改动,这是为了实际演唱的需要,也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
青春版牡丹亭在唱词和动作程式上很多还是跟旧版舞台演出的一样的,不同者你看上面第一条回答就知道了,再搜搜应该会搜出更多。他们是苏州昆剧院,传承的是南方昆曲,念白都用南方话,唱词发音也是南方的,跟北昆和京昆不同(梅兰芳唱的游园惊梦就跟这不一样)。唱词跟汤显祖的原著比起来也有很多改动,但关键的部分改变不大。你可以对照着书和青春版的演出字幕比较,再看看其他牡丹亭的全本和折子戏视频,再就去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查前人对牡丹亭的研究,还有现在的人对青春版的评价。——问题就搞得有几分清楚了。我只是凭记忆说的,一知半解,有些肯定不准确,算是提供一些思路。要1000字以上就抱歉了。
㈩ 昆曲牡丹亭青春版观后感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汤显祖的《牡丹亭》唯美而动人。那么由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游园惊梦》更是唯美的演绎——青春版的《游园惊梦》。三十年代的苏州,得月楼的歌妓古翠花以其超凡脱俗的容貌和绝佳的昆曲造诣成为红极一时的名妓,后嫁入当地豪门荣府。荣兰是荣家的亲戚,论辈分当与翠花的丈夫(荣老爷)称得上是兄妹,身为女儿身的她却有男儿之志,虽家道中落但一心要做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束缚报效国家。荣兰和翠花虽然都是女性,但二人在舞台上却是天生绝配,在演唱昆曲《牡丹亭》时,一饰杜丽娘一饰柳梦梅,配合得天衣无缝,羡煞旁人。侯门一入深如海,荣府枯燥的生活和人情的冷暖令翠花十分孤寂。荣兰痴迷于翠花的美丽和哀愁,常常过府相伴对她关爱有嘉,两人渐渐便生出暧昧的感情来,历经几番波折,最终相濡以沫共同生活。 一个姹紫嫣红的年代;一座纸醉金迷的豪宅;一对相看俨然的美人。这是一部对昆曲阐释的很唯美的影片,而我对其中的细腻情感却不能真正会意。也许是导演的执着追求,未必所有人都能得到很深刻的理解。但是昆曲在影片中有如诗一般将主人公的生活串联起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