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三愿曲式分析
㈠ 求《玫瑰三愿》词分析 急~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那些已掌握了西洋作曲技巧、力求以艺术报效祖国版的作曲家们来说权,如何运用西方技术理论创作中国人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是他们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况且,从技术理论上升到创作实践并非易事,若想有所突破就是更难上加难了.尽管当时产生了一大批音乐作品,可是从音乐本体的角度审视,真正能够做到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却是屈指可数.的确,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要有健康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精神信念,还要把词、曲、伴奏等众多音乐本体要素完美地结合到一起.黄自的《玫瑰三愿》便是这样一部具有相当艺术价值的成功之作.
㈡ 《玫瑰三愿》属于什么类型的歌曲曲子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属于艺术歌曲。
运用五声音阶创作旋律,即体现了古朴高雅的艺术特点,又有强烈的民族特点。
抒发了满腔凄凉与哀怨。
㈢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越详细越好。
可参考这本书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孙蕤,本名孙思溥,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特聘研究员。1936年生于辽宁开原,196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退休前为大连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 自幼喜爱中国流行音乐,从少年时代,便开始收集音乐资料 1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 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毕~!
㈣ 欣赏花之圆舞曲玫瑰三愿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花之圆舞曲》的欣赏过程中充分体会作品的美感,享受音版乐美所产权生的愉悦感受。
2.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从中体会圆舞曲共有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特有的韵律特点(音乐的自律);并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舞、唱、演等方式表达出来。(音乐的他律)
3.通过简单的动作及表现形式的变化了解、记忆作品主题,感知作品结构。
教学重点:感受《花之圆舞曲》的韵律,体会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从音乐的“自律”到“他律”,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正确感受到自然表达的提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三拍子的节拍韵律:圆舞曲共性的感受与表达。
1.入境欣赏,动作体验
2.圆舞曲节拍感受与表现。
二、第二乐段:《花之圆舞曲》中的特有韵律的感受与表达。
1.旋律线条的韵律(第二乐段主题1)
2.节拍重音变化产生的韵律(第二乐段主题2)
3.第二乐段的完整感知
三、第一乐段:“花之舞会”——学生对音乐理解之表达。
1.情境设置
2.结合动作欣赏感知需表现的音乐元素
3.小小舞会:自我表达的演练与提升
四、作品的完整呈示与欣赏。
㈤ 欣赏音乐的经历后的感受..
艺术欣赏是一个含义非常宽泛的话题,她所涉猎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时指一座建筑、一幅画、一个雕塑、一件艺术品、一首歌;有时指诗歌、书法、绘画、舞蹈、戏剧及音乐等一系列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虽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基本生活,却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民众的素养,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来说,艺术是不可缺少的。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良好的艺术品位犹如肥沃的土壤,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从中受益,而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如何欣赏艺术,却有很多的学问在里面,培养艺术鉴赏
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学习。它不仅涉及到个人偏好和审美取向,也包括文化修养、社会常识、历史等很多层面知识的涉猎和积累。我在这里举个小例子:每当我看到文物专家以娴熟的眼力来鉴赏一件古玩时,我都非常钦佩,因为我知道他们的评估绝不仅仅是靠直观的感觉,那犀利的目光中含有多少文化功力和知识底蕴啊!
歌曲欣赏
音乐欣赏也是培养出来的。开始,当我们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一首好歌,或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时,会因此而对音乐有了兴趣。兴趣的萌生是自然的,因为我们身边不乏歌声和乐声。那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音乐俯拾皆是,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但兴趣的培养则需要花费心血,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那些更加深奥和复杂的音乐,欣赏起来需要与之对应的知识和修养,比如欣赏汉高祖刘邦赋词的《大风歌》,汉朝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琴歌),唐朝王维的《阳关三叠》(歌歌),宋朝苏轼的《赤壁怀古》及宋朝姜夔作曲的《扬州慢》、《杏花天影》等等。欣赏这些歌曲已经不那么带有普遍性了,但在一些声乐及器乐的音乐会上还会听到用这些曲调改编的声乐和器乐曲。如果不了解它们诞生的原因,就不能很好地去欣赏。这些乐曲都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词、曲作者也都非同寻常,欣赏这些歌曲在某种意义上是回顾历史,追忆往昔。没有对那个时代社会环境、人文思想的了解,就很难感同身受,从而降低了聆听它、欣赏它的品位。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印记和生命的映像,它的旋律充满了时代画面和人的心灵之声。每首歌曲都有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段感人的佳话,或悲壮、或凄凉、或委婉……即使是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也概莫能外,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我住长江头》(宋朝李之仪词,青主曲)、《玫瑰三愿》(龙七词,黄自曲)等,这些久远的歌曲至今被人们咏唱,仍回响在舞台上。歌声依旧,时光荏苒,峥嵘岁月永记心头。
还有很多外国艺术歌曲的保留曲目,尤其是18、19世纪的古典艺术歌曲,像莫扎特的《渴望春天》;舒伯特的《摇篮曲》、《鳟鱼》、《魔王》;门德尔松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拉赫马尼诺夫的《春潮》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传世佳作,不仅曲调优美动人、起伏跌宕,而且钢琴伴奏也十分精湛,和声和织体都非常考究,成为欣赏这些大师们作品时需要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这里举一个舒伯特的例子。舒伯特喜欢为歌德的诗谱曲,天才音乐家与伟大诗人珠联璧合,创作了歌曲《魔王》。在这首歌曲中,舒伯特用不同的声调为四位角色定位:诱惑的魔王、惊恐的孩子、坚强的父亲和平静的叙事者。这首歌曲创造了艺术奇迹,有奇异的想像、丰富的故事、错落有致的歌曲和美妙的伴奏,令人陶醉,美不胜收。
歌曲欣赏一般是引发我们兴趣入门的品类,虽然种类繁多,但终因为篇幅较短,旋律、结构简单,加之有歌词的辅助,比较容易理解,而另一些作品,比如室内乐,在欣赏上就有一定难度了。
室内乐欣赏
在欣赏室内乐这种音乐体裁时,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它的产生。早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室内乐就已存在。最早的室内乐是指王公贵族在皇宫或是贵族的大客厅中演奏演唱的音乐,主要是区别于在教堂或是在剧场和广场上演奏的正规、场面宏大的宗教音乐。早期室内乐的演奏主要用琉特琴(一种弹拨乐器)、哈普希科琴(拨弦古钢琴)以及一些管弦乐器,曲目是一些宗教和世俗的声乐、器乐曲,但比较简单,到了巴洛克时期才逐渐丰富起来。高声部一般是用小提琴、长笛及双簧管来演奏,低声部用大提琴及大管来演奏,中声部则用琉特琴和哈普希科琴来演奏和声以及流动的伴奏织体,比初期细腻丰富多了。
到了巴洛克的晚期,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1732-1809)赋予了室内乐新的活力,使这一形式得到充实和发展。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典型演奏形式,并使这一形式成为室内乐最常见的演奏形式。在这之前,宫廷乐队的编制并不固定,一是根据权贵们的好恶来选择乐器,二是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创作。海顿作为创立古典音乐的领军人物,集巴洛克音乐之大成,写了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仅次于他的交响曲(一百多部)。在海顿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中(1755—1760),五个乐章的组曲倾向很明显,这主要是受到巴洛克时期的大师巴赫的影响所致。巴赫在他的《英国组曲》及《法国组曲》中,以各种舞曲作为这些组曲的主要成分:像《阿拉曼德舞曲》(Allemande)起源于德国的民间舞蹈,平稳而流动;《库伦特舞曲》(Courante) 起源于法国的舞蹈;《小步舞曲》(Minuet)起源于法国优美而高雅的宫廷舞蹈;《萨拉班德》 (Sarabande)是西班牙的一种轻慢而矜持的舞蹈,起源于东方;《加沃特舞曲》(Gavotte)常伴有仿风笛音调的《缪赛特舞曲》(Musette)。所以在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俗称《小巴赫》)里,对于这第13首舞曲的名字,不同时期常常有不同的叫法。有时称为《风笛舞曲》,有时称为《加沃特舞曲》,有时又叫《缪赛特舞曲》。除此之外,还有源自著名的波兰民间舞的《波罗乃兹》舞曲;较欢快的《布列》舞曲(Bourree),以及情绪热烈、一般作为组曲结尾的《吉格》舞曲(Gigue)。以上提到的这些欧洲各国的舞曲,情绪、速度各不相同,风格各异,所以经常作为组曲的常用素材在室内乐的演奏中出现,当然随着不断地发展,后来序曲、进行曲等也加入进来,使室内乐的题材更加广泛。
㈥ 想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要很准确、很权威的资料!
综合了迄今为止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编纂,作出独到的解回释,内容既精练又完备答,包括自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轨迹,分上编:传统音乐与下编:新兴音乐。既回溯了传统视角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民歌与歌舞音乐,又阐述了新兴音乐包括西洋音乐的传入我国及我国近代音乐新人的出现、成长及其对音乐思潮、理论、社会的影响;洗练流畅的文字背后,潜藏了逻辑的、审美的基座。
㈦ 唱玫瑰三愿 应该注意些什么
注意大跳 注意转换点 很多技巧 都是通用的 你找老师直接给你仔细分析一下
㈧ 搜索黄自作曲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原唱是谁
歌名:玫瑰三愿抄
填词袭:龙七
谱曲:黄自
原唱:李谷一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芳华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住芳华
我愿那
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
我愿那
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
我愿那
红颜常好不凋谢
好教我留住芳华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
玫瑰花玫瑰花
烂开在碧栏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