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小山造型
① 世界未解之谜之河北山峰上的神秘古塔,如何建成至今无法解释吗
河北山峰上的神秘古塔,是位于河北承德境内的双塔山。
双塔山顾名思义就是有两座山峰和两座塔。双塔山中的“山”不是我们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巍峨的大山,而是两座只有几十米高度的小山。不过这两座小山的造型非常的特殊,普通的山都是上面细下面粗,而这两座小山却是下边细上边粗,看上去就像是把山体倒了过来一样。这种造型的山体类似于我们地理上所讲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山体的造型特殊,普通人不借助工具根本爬不上去。
笔者认为如果双塔山的外貌一直没有变化,那么古人在建造佛塔的时候,应该采用了一些简易的滑轮工具,将石料从山峰的底部运送到了山顶上。当石料被运送到山上后,工人们再通过绳索爬到山上,将佛塔最终建造完成。因为双塔山的高度并不高,所以在双塔山的佛塔建造完成后,一些人可以通过绳索爬到上面烧香祭拜,只是由于后来朝代更迭,攀爬的绳索消失不见,双塔山才留下了神秘的色彩。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猜想,至于双塔山建造的真相如何,还需要更多的考证。
② 修改病句:城南有狼山等五座小山,玲珑娇小,秀丽多姿,如图一尊美轮美奂的水石盆景。
城南有狼山等五座小山,玲珑娇小,秀丽多姿,整体望去,如图一尊美轮美奂的水石盆景。
③ 带刺的盆栽连成整体类似小山的植物
资料:
山影拳,别称山影、仙人山,仙人掌科天轮柱属,形态似山非山,似石非石,而是一种有生命的、郁郁葱葱、伏层起叠、终年翠绿的多肉植物,因外形峥嵘突兀,形似山峦,故名仙人山。山影拳约有3-4个石化品种。山影拳因外形峥嵘突兀,形似山峦,强健。刺座上无长毛,刺长,颜色多变化。夏、秋开花,花大型喇叭状或漏斗形,白或粉红色,夜开昼闭。20年以上的植株才开花。果大,红色或黄色,可食。种子黑色。多分枝。茎暗绿色,具褐色刺。和其他的仙人类植物一样,很容易繁殖成活。山影拳盆栽宜选用通气、排水良好、富含石灰质的砂质土壤。性强健,喜排水良好、适度贫瘠的沙壤土。冬季可耐5度的低温。山影拳不适宜过分潮湿的土壤和光线太弱的环境。浇水宜少不宜多,可每隔3-5天浇1次水,保持土壤稍干燥一些,这样可使植株生长慢、粗犷,株形优美。山影拳一般不需要施肥,每年在换盆时,在盆底放少量碎骨粉作基肥即可。对山影拳要扣水扣肥,否则容易引起烂根,或使其徒长变形,出现“返祖“现象,长成柱状,失去观赏价值。山影拳很少罹患病虫害,干旱闷热缺乏通风的条件下,容易患红蜘蛛,要注意防治。可以用药液喷洒,也可用刀挖除患病部分,使其重新长出新的变态茎,但这样会破坏原来形态的美观。下面是山影拳的图片。
结论:
资料表明,您问的带刺的盆栽连成整体类似小山的植物是仙人掌科天轮柱属植物山影拳。
④ 看完罗云熙宋茜主演的《掮客》以后!你有什么感悟吗
罗云熙应该能胜任小山这个角色,罗云熙的外貌身形和少年气质都符合,小山这个角色的内心复杂,运筹帷幄,精于算计,渴望平淡生活。和罗云熙的气质很符合。
和未婚夫,平淡如水,有些欲望无法满足,所以小山一开始与她就是露水情夫,她只想睡他。因为在北京,她还是很强大的存在。到了越南,先是愤恨自己贪一时之欢,害了未婚夫,对小山也是有杀心的,但坠崖的情节让她感到,小山是爱她的。到最后小山的牺牲,她终于明白,她和他之间不仅仅是欲望,而是爱。结局小山没有和她见面,我真怀疑小山要么被炸弹炸坏了,要么接了将军的班,血腥世界与爱人和女儿应该保持距离。正常生活与刀剑舔血比再好不过。所以只能相忘于江湖了。
小山对佳宁恋母情节的爱,有点变态。罗玉解释的太清楚了,杀手,间谍变态集小山于一身。
⑤ 怎样理解‘唐风洋溢奈良城’
奈良,日本最有神韵的古都。从东京到奈良,须得乘新干线到京都,再搭汽车过去。一进奈良,就是一派阡陌田园的风光。这里没有许多日本大城市那种参差林立的桥光楼影,一切都是恬淡自然。清新的田野散着清新的香气,伴着平坦的路往前延伸,路面上却没有一点泥土。远处,视野的尽头,偶尔会幽幽地飘出几个楼阁殿宇,古色古香,有中国唐代建筑的风格。我想,这个地方很“中国”。亲切,惊喜,一齐涌上心头。而你再定睛去看,那楼阁却又若有若无了。车飞驰着,两旁有的是变幻多姿的田园风光,有的是给你惊喜的古韵掠影,看久了也不会累。多好啊,养眼。
然而奈良若只是恬淡,却会辜负了千年古都的积淀。往这座城市的深处去,古色古香的风韵似乎飘动在道间的空气中,酝酿在两旁建筑散发的气味中向你扑面而来。到了东大寺,你才见到了这座古都最让人心动的一面——恢弘。奈良的精华,灵气,全集中在这儿了。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奈良是岛国日本千年以前的平城京,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盛极一时。时光荏苒,今日日本的亮点已被东京大阪所尽占,留给这方水土的,只是千年一叹的厚重。而正是这份沧桑的厚重,使奈良成为日本当年的剪影,东瀛的活化石。
海水千百年地荡涤着这个太平洋上的岛国。一千三百年前,一位双目失明、衣衫破烂的中国和尚,历尽艰辛后,赤着脚喘着气踏上了这片与他故乡远隔重洋的土地。回忆着身后波涛汹涌的海洋,抚摸着奈良乌木朱漆的雕栏,他也许明白,自己今生就将托付在这方水土之间,一腔热血就要播洒在这里的佛门净地。然而他却不会想到,“唐风洋溢奈良城”的美谈,随同他的名字一起,已重重地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上,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
他,就是鉴真。
如今,鉴真大师早已仙逝,而站在东大寺的院中,你尽可以想象大师当年的神采与气度。在鉴真修建唐招提寺前,他一直在东大寺讲经布道。东大寺也许便因此沾染上了大师的佛光法气?也难怪东大寺有如此的气质和威严:过了山门,正面就是大殿,尽管1692年重建后规模只有原来的2/3,却仍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木构建筑,巍峨而雄壮。双重檐的庑殿顶式飞檐,坚实却不沉重,飞跃却不轻浮,振起了全殿的恢弘之气。他们承载了多少年的风雨沧桑呢。正下方是唐式木结构骨架,敦实美观。而点睛之笔要算是正门上方的门檐了,高出正门有六七米,横架在双重檐之间,两头平,中间微呈向上的弧形。精巧的造型顿显活泼,又射出金灿灿的雍容光华,装点着整个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大殿。全殿的精气神全叫这门檐提起来了。再加上门前香炉中薰香缭绕,使你真觉得这是一座幻境中沐浴佛光宝气的灵霄宝殿,隐约窥见佛法长者的雄风。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待进了大殿,其内部愈发的轩峻豁达。或许这大殿早已超脱而非凡物了?建筑上古老的木料发散出的幽幽木香,裹着像来自天籁的笃笃木鱼声,便是这座大殿的深邃思想;大佛在薰香缭绕的模糊中神秘的韬光养晦,则又是她的超凡气质。在殿的一侧,一根巨大柱子的下端有一个底面贴地的小洞。自古以来就有传说:谁能从东大寺大殿立柱下的洞钻过去,谁就会聪明绝顶,才华盖世。无奈我辈早已长成高大之身,只有望“洞”兴叹的份,可惜,可惜!倒是有一队刚刚咿呀学语的小娃娃,争先恐后地从洞中钻过。也许他们就是日本的明日之星?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殿雄伟,而她周围的景色却相当的妩媚,也难怪日本天皇曾将这里作为他的行宫。穿出大殿周围的回廊,便是一片秀美。谁说这里风景如画?画才没有这里的景美呢。一条静静的小河从外面流进寺来感受灵气,在寺的东南方形成一个小湖。风度儒雅而被日本人认为是佛的化身的梅花鹿,三三两两地在湖边嬉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湖水清得让你想捧起它,喝下那上面映着的蓝天白云。湖边是个缓坡,延伸到不远处的小山。缓坡秀得让你想在山坡翠草碧青的草甸上忘我翻滚。而湖与山之间有着各种树木,不重样,棕红碧绿,掩掩映映地倒映在水面上。右边一个小瀑布,悄然钻出石缝,轻轻地拨弄出闪光的涟漪,带着金色的鲤鱼穿过小木桥,一波一波一直荡漾到你的脚边。不消人为琢饰,这便是一个天然的园林。美得让你拍完相机里的胶卷也带不走的美景,透过取景框一直醉到你的心里。这份旖旎,许是当年鉴真大师禅坐时的妙手点化?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从奈良到京阪奈特区的大巴上,我同上海甘泉中学的老师聊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奈良,在这次东瀛之行中给了我最深的印象。这座古城使我感到吃惊的是它仿佛仍然鲜活地定格在日本天平时代的原生态。
公元710年元明女皇将国都从藤原京迁至奈良平城京,是日本历史从白凤时代进入天平时代的开始,这时恰值中国唐代的开元盛世。当时大规模遣唐使的派遣,使得日本有条件完全仿照大唐长安城的理念、形制建造起了这座精致的平城京。一千三百年的时光仿佛云烟一样飞快地飘散而去,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办法找到什么有整体唐朝特色的遗迹,能够见到的明清以前的古迹已实在是凤毛麟角。盛唐作为一个远去时代精神面貌的代表,只存在于中国人模糊的记忆和想象中。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奈良,几乎整个城市都仍然是原汁原味的天平时代盛唐之影。
奈良的古迹,绝不是现代繁华都市中仅存的盆景,绝不是博物馆橱窗中所展览的珍奇;而是活生生地生存着的,就比如你亲眼看到景阳岗酒店门前仍然飘着一幅“三碗不过岗”的酒旗,一个叫武松的客官进门还是那句“店家,三大碗酒,二斤牛肉!”就比如陶渊明说他自己笔下的那些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很多人对绝大部分中国古迹最鲜明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旅游景点,他们好像天经地义地和导游手中挥舞的小旗和嘈杂拥挤的游客相憩共生。但是在奈良的感觉,却是我们坐了时光机去打扰古人的平静生活,这是一种奇妙无比的感觉,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古韵,在别处是想象和凭吊,在这里却似乎是日常生活。随便推开路旁一处老屋,也许会从中走出生活在一千年前的老人,见怪不怪地向现代的你招手微笑。走在它森森的古道,晃若穿行在记忆中的大唐气象,那些隔了朝代的气息,呼吸起来仍然是鲜活灵动,好像搀扶着身体康健、步履稳健的外婆走过她小时候欢笑嬉耍过的小桥流水人家。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如果说得不这么煽情,就该提到这样的对比:日本的姬路城、古京都、古奈良都是以整个城市的名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相较之下,中国没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能以整个城市的名义列入世界遗产(平遥和丽江属地级县城)。在世界最具典范色彩的城市规划之一、唯一有着完整中轴线、严格规范对称布局的古城——北京,一个外地人也许出了故宫就会搞不清这里看上去和上海、广州有什么分别。维持几栋古建筑的物理状态良好不难,难的是保留一个整体的风貌、气氛和情感脐带,这正是奈良给我最大的震撼。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当然,我们大可以义愤填膺地控诉那些狂热的年代,暗骂那个没头没脑的当事人,怀念站在城楼废墟上失声痛哭的梁思成。然而面对历史,激烈的感情会模糊掉很多人的双眼。关于日本人有怎样对待古迹的先进观念,中国人对古文化怎样缺乏保护的意识,讨论已经太多了,多得我再说就纯是废话了。我关心的是,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究竟日本的古迹凭借什么才得以保存。我想主要有两个深层原因。
首先,如果我们关注一下中国两千多年来古迹的毁灭史,一定可以发现70%以上重要古迹的毁灭都发生在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朝代更迭,江山易主,出于一种非常情绪化或者说是“文化正统化”的心理,前朝遗迹往往被平毁殆尽,从阿房宫到长安城,从建康城到元大都。包括20世纪发生的文化浩劫,也完全可以解释为对前朝遗迹的逆反心理造成的愚昧之举。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日本的天皇系统是未曾断代的皇族,跟据古老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公元前660年已经产生了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虽然这个记载具有神话色彩并不很可信,但可以肯定天皇系统由来已久,世代传承更替,天皇家族始终存在。翻开日本历史,可以发现日本也曾征战不息,政权也曾数度易手,但更替只发生在武士政权间,割据或者消灭都是幕府行为,而凌驾在幕府之上的天皇系统则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在名义上日本总是处在同一个朝代的内战中,至少在名义上。日本的历史阶段划分是用“某某时代”,例如“平安时代”、“江户时代”等,而不是像中国一样用“某某朝”,例如“汉朝”、“唐朝”。换句话说,日本历史是只换代而不改朝。这样的历史变迁以权力争夺为主而少有文化逆反。所以朝代更迭导致的意识形态对古迹有目的的毁灭在日本相当有限,破坏主要是战乱的客观结果,而这已经相当难得。此其一也。
第二,也许应归功于日本人的兴趣在平安时代后期从“唐风”向“国风”的转变。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日本在盛唐之后没有停止对中国文化的吸收,继续地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效仿中国,抛开政治后果,单就文化和艺术上说,估计现在我在奈良看到的就不是唐朝的样子。日本保存良好的古城就可能像故宫、像苏州、或者像平遥,他们不可能不沾染上明清色彩,不可能不出现代表明清文化特征的元素。但是悉仿唐制的风气从白凤时代到平安时代,蔓延日本二百多年后,突然在平安后期来了个大转弯,他们不再向往同中国一致,开始悉心去发掘他们本土的民族文化。日本人有意识地同中国文化SayGoodbye,一直到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转向西化之路,他们主流上对中国大规模的吸收借鉴被定格在唐代,定格在他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日本在唐风洋溢的奈良城,确实客观上给中国的古风来了一次精彩的断代。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历史之河自唐代之后仍然奔流向前,在宋元明清的色流铺天盖地四溢流淌,趋于细致柔丽的风格淹没了雄浑的汉骨唐风之后,仍能从日本奈良找到一面映出大唐雄风之镜的原因了。
本想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说一说我写的这“奈良古韵”到底是怎样一种大唐风貌,我眼中的唐朝究竟是一幅什么模样。但回国之后翻书,看见了当年梁思成总结唐代风格的一句话:“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言简意赅,无更多笔墨,却道尽了我此行对唐风建筑的全部观感。就以这位可敬学者的话,转送给这无比珍贵、唐风洋溢的奈良城吧!
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review/1187295/
⑥ 冬天的假山种什么
看了假山后首先说不伦不类,原因:山左右两侧有两棵深绿色的树,如果在长要超过山,山就成了大石碑,违背自然规律不说!比较忌会的事!假山应该是一个微型自然景观,假山也是庭院中一个大型盆景,它也有规矩和规律,丈山、尺树、寸马、分人。首先要把这两棵树移走,下面提点设计假山见意供你参考,如要四季长青只有松、柏树,因为你领导让你搞成冬天也是景,只能用松柏,搞一个“寒山三友”“松、竹、石”首先选树,树的形态要精,选北方树种“黑松”生长缓慢不易变形,耐寒能力强,选三层叶片或五层叶片的,树帽要不对称三角形,如同深山里被西北风吹的一面有叶一面没叶的残酷景色“参考黄山迎客松”树不可过高是山的一半,树干要粗一些,买一棵低矮大树自己加工也行,把一边大主枝锯掉,只留一些小枝另一边不动,也很有景象,但要注意让树叶成层成片;多余的剪掉,树顶叶片不能动,这棵是主树,还要有两棵小一些的做点缀,问一下假山主峰下面有两个小山,两山中间有个凹槽,下面通到地面吗?如通地面那里种一棵小而精的树太美了,如不通用水钻打几个洞把石头刻通,尽量大一些,装空调搞装修都有水钻,山的左侧横着种一棵小树,只留一层叶片让树躺在山石的下面,让树的叶片紧靠石头边沿,让人看后有一种顽强生命力,蒸蒸日上的感觉。选竹:要选矮细品种,要耐寒一些的庭院竹最好,竹种在假山北部,你们的门不管向那个方向竹种在山背后,因为中国人迷信门前不种竹,从正面看竹若隐若现,以松、石为主,从背后看是山下竹林,左看是顽强生命力,右看是大树苍山,别洞天,这才叫做四方山水,不能只顾正面,要四边都能看,中国最佳山水八面玲珑山早已失传,苏州园林在也建不出来了。好了谈一下造型:把地面砌一个台不要太高,三十几公分,取材于花卉市场浅紫沙盆的样子,给假山做一个长方型大盆,山占盆的一半,最多山占盆的三分之二,要不对称让山在左边,右边空地摆放一些亭台、小桥、人物造型,动物等等,根据自己审美观造型,或取材一个典故,种一些地被植物小型花草,大花盆的土不要放平,要有一些坡度高低错落更美观,而且不积水有利于松树耐旱性,亭桥造型处可以与盆沿平,低了不利于观赏。好了:有不理解的在联系。
⑦ 盆景制作
盆景和诗、画、园林艺术一样,都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又相互借鉴。诗、画常取材于园林、盆景,而园林、盆景的创作又强调富有诗情画意。因此,盆景的立意和布局造型无不受到诗、画的影响和启迪,许多优秀的盆景作品就是吸取了绘画的表现技法创作而成的。
但盆景又不同于诗、画、园林,它受到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诗是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描写事物,歌颂祖国的锦绣山河,它不受空间的限制,画可以利用画幅的边角勾勒出半个峰峦,以表示山岭绵延,而盆景却没有边角可以依助,只能做成完整的山峰,故又受到空间的限制,园林虽然也受到实际空间的限制,但其可利用的空间却比盆景大得多。盆景艺术是以盆为纸,以植物山石绘成立体的画,利用盆景艺术的表现手法,把大干世界浓缩于小盆之中。
盆景艺术流派众多,风格纷繁,造型布局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虽然形式和风格不同,却都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和基本原则。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原则,再结合自己的艺术才能加以正确发挥,在进行盆景艺术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法一而形万”。
盆景造型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故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作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理想的造型,使盆景创作取得成功。
第一节意在笔先
立意即构思,写文章在动笔之前,先确定写什么、怎么写?盆景创作的立意,即盆景的主题思想,就是想表现什么、如何去表现?盆景作品成功与否,与其立意的优劣,有直接的关系。立意庸俗,当然创作不出造型新颖、具有诗情画意的盆景来。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兼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左则左,意庸则庸,意俗则俗。”这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把盆景的立意和意境相混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括地说,立意是盆景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而盆景的意境则是指盆景艺术作品的情景交融,并与欣赏者的情感、知识相互沟通时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不是盆景的具体外形。盆景的意境,好似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但又不象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那样明显,它是内在的、含蓄的,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联想,才能体味其中之美妙。如当人们看到给一株树干粗短、枝叶茂盛的五针松盆景命名为《有志不在年高》时,就会使人想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多少英姿勃发的青少年,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从而激发人们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景交融的联想和想象就是意境。
盆景的立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发,或受到某种事物的启迪,而产生创作的动机。比如当你游览黄山时,看到千姿百态、驰名中外的松树,如迎客松、倒挂松等,其顽强的生命力使人倍受感动,于是想用盆景的形式把美妙的自然景观再现出来,这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并根据这一欲望进行立意,然后选材进行创作。另一种情况是“见树生情”,或叫“见物生意”。比如当你挖到一棵好的树桩,或亲友赠送一株树木素材时,盆景创作的经验使你不会草率下剪,而是左观右望,上下打量,反复推敲,当眼前的树木和头脑中储存的图
象即树木的造型结合在一起时,构思就完成了,立意也就产生了。前者可谓“因意选材”,后者则是“因材立意”。规则式造型大多是“因意选材”,而自然式造型则大多是“因材立意”。
山水盆景的立意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当你在国内游览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后,深为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景色所感染,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想把看到的自然风光再现出来,或因看到某种印象深刻的事情而受到启发想进行创作,进而选择适当的材料制成盆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面以盆景《中流砥柱》的情况为例,说明盆景创作立意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像和煦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百花争艳,万木葱茏。改革开放大大加快了四化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看了他们的事迹很受感动,于是我想创作一件盆景来赞颂这些改革能手。那么究竟创作什么样的盆景才能表现这些英雄人物坚韧不拔、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发挥支柱作用呢?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以《中流砥柱》命题进行创作。
接下来,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就是选用什么样的石料才能表现这些改革能手们的坚强、刚直,在改革的惊涛骇浪中巍然屹立的精神风貌呢?最后选中了斧劈石。但是我又考虑如果制作一件孤峰独秀式的山水盆景,峰峦虽然高大,却不合乎命题的要求,因为改革能手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所以采用众多峰峦的平远式较为理想。然而,不太高的峰峦能够表现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吗?我想到中国有几句名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多少翩翩少年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当今的改革能手中青年占多数,这些不太高的峰峦不是恰好能表现上述思想内容吗?最后我选定了多峰峦的平远式造型。
在选石构思中,我突然想起桂林市解放桥附近的漓江中,有一小山屹立江上,在小山下游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洲渚,于是我以这些自然景物为蓝本进行创作。
中流砥柱是指江河中的小山。为表现其抗击惊涛骇浪、坚如磐石的气势,我将盆景上的峰峦略向江河上游倾斜,使其造型更为生动有力。
山水盆景立意的另一种情况是,先有了石料,创作者根据石料的多少、形态、特点等,反复琢磨后再立意,然后动手进行创作。例如,有一块型号较大、体态嶙峋的瘦形松质石料,对其反复观察后感到,如将它锯开反而不美,可扬长避短,设计一件孤峰独秀式山水盆景,寓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诗情画意。制作时,根据石料的形态特点,因材制宜,因势利导,先把石料外形轮廓加工成孤峰独秀式石料素材;再在峰峦正面雕琢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山路要下宽上窄、时隐时现,通往山巅;在山路下部配置人物,好似在奋力向上攀登的样子。
⑧ 盆景它的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盆景造型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故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创作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才能获得理想的造型,使盆景创作取得成功。
第一节意在笔先
立意即构思,写文章在动笔之前,先确定写什么、怎么写?盆景创作的立意,即盆景的主题思想,就是想表现什么、如何去表现?盆景作品成功与否,与其立意的优劣,有直接的关系。立意庸俗,当然创作不出造型新颖、具有诗情画意的盆景来。清代乾隆时期诗人兼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左则左,意庸则庸,意俗则俗。”这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把盆景的立意和意境相混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概括地说,立意是盆景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而盆景的意境则是指盆景艺术作品的情景交融,并与欣赏者的情感、知识相互沟通时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不是盆景的具体外形。盆景的意境,好似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但又不象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那样明显,它是内在的、含蓄的,需要欣赏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联想,才能体味其中之美妙。如当人们看到给一株树干粗短、枝叶茂盛的五针松盆景命名为《有志不在年高》时,就会使人想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多少英姿勃发的青少年,为国家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从而激发人们献身祖国、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这种情景交融的联想和想象就是意境。
盆景的立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发,或受到某种事物的启迪,而产生创作的动机。比如当你游览黄山时,看到千姿百态、驰名中外的松树,如迎客松、倒挂松等,其顽强的生命力使人倍受感动,于是想用盆景的形式把美妙的自然景观再现出来,这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并根据这一欲望进行立意,然后选材进行创作。另一种情况是“见树生情”,或叫“见物生意”。比如当你挖到一棵好的树桩,或亲友赠送一株树木素材时,盆景创作的经验使你不会草率下剪,而是左观右望,上下打量,反复推敲,当眼前的树木和头脑中储存的图
象即树木的造型结合在一起时,构思就完成了,立意也就产生了。前者可谓“因意选材”,后者则是“因材立意”。规则式造型大多是“因意选材”,而自然式造型则大多是“因材立意”。
山水盆景的立意也有两种情况。
一是当你在国内游览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后,深为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景色所感染,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想把看到的自然风光再现出来,或因看到某种印象深刻的事情而受到启发想进行创作,进而选择适当的材料制成盆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面以盆景《中流砥柱》的情况为例,说明盆景创作立意的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像和煦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百花争艳,万木葱茏。改革开放大大加快了四化的步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看了他们的事迹很受感动,于是我想创作一件盆景来赞颂这些改革能手。那么究竟创作什么样的盆景才能表现这些英雄人物坚韧不拔、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发挥支柱作用呢?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以《中流砥柱》命题进行创作。
接下来,面临如何选材的问题,就是选用什么样的石料才能表现这些改革能手们的坚强、刚直,在改革的惊涛骇浪中巍然屹立的精神风貌呢?最后选中了斧劈石。但是我又考虑如果制作一件孤峰独秀式的山水盆景,峰峦虽然高大,却不合乎命题的要求,因为改革能手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所以采用众多峰峦的平远式较为理想。然而,不太高的峰峦能够表现这些英雄人物形象吗?我想到中国有几句名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多少翩翩少年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业绩,当今的改革能手中青年占多数,这些不太高的峰峦不是恰好能表现上述思想内容吗?最后我选定了多峰峦的平远式造型。
在选石构思中,我突然想起桂林市解放桥附近的漓江中,有一小山屹立江上,在小山下游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洲渚,于是我以这些自然景物为蓝本进行创作。
中流砥柱是指江河中的小山。为表现其抗击惊涛骇浪、坚如磐石的气势,我将盆景上的峰峦略向江河上游倾斜,使其造型更为生动有力。
山水盆景立意的另一种情况是,先有了石料,创作者根据石料的多少、形态、特点等,反复琢磨后再立意,然后动手进行创作。例如,有一块型号较大、体态嶙峋的瘦形松质石料,对其反复观察后感到,如将它锯开反而不美,可扬长避短,设计一件孤峰独秀式山水盆景,寓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诗情画意。制作时,根据石料的形态特点,因材制宜,因势利导,先把石料外形轮廓加工成孤峰独秀式石料素材;再在峰峦正面雕琢出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山路要下宽上窄、时隐时现,通往山巅;在山路下部配置人物,好似在奋力向上攀登的样子。
⑨ 榕树简介
榕树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气候潮湿,雨水充足。 榕树 ( Ficus microcarpa 又名:细叶椿、小叶榕) 形态特征:桑科椿属常绿大乔木,高20-25米,生气根。叶革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扁倒卵球形,直径5-l0毫米,乳白色,成熟时黄色或淡红色; 瘿花和雌花同生于一花托中。 生长分布:生长于村边或山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南部、云南、贵州。印度、缅西马来西亚也有。 用途:可作行道树。树皮纤维可制鱼网和人造棉。气根、树皮和叶芽作清热解表药。 树冠最大的树--榕树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是自然界唯有榕树能"独木成林"。 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的树冠 之大,令人惊叹不已。 在孟加拉国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株大榕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 从它树枝上向下生长的垂挂"气根",多达4千余条,落地入土后成为"支 柱根"。这样,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形成遮天蔽日、独木成 林的奇观 。巨大的树冠投影面积竟达1万平方米之多,曾容纳一支几千人 的军队在树下躲蔽骄阳。 在我国广东新会县环城乡的天马河边,也有一株古榕树,树冠覆盖面 积约15亩,可让数百人在树下乘凉。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和浙江的南部 都有榕树生长,田间、路旁大小榕树都成了一座座天然的凉亭,是农民和 过路人休息 、乘凉和躲避风雨的好场所 。福州市的榕树特多,所以称为 "榕城"。 榕树的果实扁圆形,生于叶腋,果径不到1厘米,可以食用 。种子萌 发力很强,由于飞鸟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使它附生于母树上,摄取母树 的营养,长出许多悬垂的气根,能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入土的支柱 根,加强了大树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这就是"独木成林" 的奥秘。 小资料 福州市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历史悠久,据宋乐史(930~1007年)撰《太平寰宇记》载,“榕……其大十围,凌冬不凋,郡城中独盛,故号榕城"。 宋福州太守张伯玉为防旱涝又编户植榕,呈现"绿荫满城,暑不张盖"的景象。榕树便成为福州古城风貌特征之一。榕树叶茂如盖,四季常青,枝干壮实,不畏寒暑,傲然挺立,象征着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福州人精神。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根据广大群众的举荐,决定命名榕树为市树。1997年8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