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栽知识 » 厥绿植种类

厥绿植种类

发布时间: 2022-01-24 17:21:06

A. 盆栽指阙类植物

1.室温不能低于10℃,注意保暖过冬。
2.不能强光照射,避免阳光暴晒,偶尔散射光就可以了。
3.保持盆土湿润,不能太干,高温干燥季节,注意叶面也要经常用喷壶喷雾,保持湿度。
4.土壤要肥沃疏松排水性好

B. 厥类植物之王是什么

桫椤

C. 厥是什么植物及生长期和特性

蕨类植物门(学名:Pteridophyta)是高等植物的一大类群。同时也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级的一类。常为高大木本植物,成为大森林,盛繁于晚古生代,至现代多为草本。蕨类可分五亚门:松叶蕨亚门、石松亚门、水韭亚门、楔叶亚门、真蕨亚门。
现代蕨类植物约有11,5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中国约有2 000种,它们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白森林环境,成为森林植被中草本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森林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同时可以作为敏感地反映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

D. 藻类苔藓厥类植物的资料

藻类植物 http://ke..com/view/159230.htm 藻类 开放分类: 植物 藻类植物简介 zǎo lèi (一)藻类的基本特征 关于藻类的概念古今不同。我国古书上说:“薻,水草也,或作藻”。可见在我国古代所说的藻类是对水生植物的总称。在我国现代的植物学中,仍然将一些水生高等植物的名称中贯以“藻”字(如金鱼藻、黑藻、茨藻、狐尾藻等),也可能来源于此。与此相反,人们往往将一些水中或潮湿的地面和墙壁上个体较小,粘滑的绿色植物统称为青苔,实际上这也不是现在所说的苔类,而主要是藻类。根据现代对藻类植物的认识,藻类并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群,但它们却具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1.植物体一般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的形态、构造很不一致,大小相差也很悬殊。例如众所周知的小球藻(Chlorella),呈圆球形,是由单细胞构成的,直径仅数微米;生长在海洋里的巨藻(Macrocystis),结构很复杂,体长可达200米以上。尽管藻类植物个体的结构繁简不一,大小悬殊,但多无真正根、茎、叶的分化。有些大型藻类,如海产的海带(Laminariajaponica)、淡水的轮藻(Chara),在外形上,虽然也可以把它分为根、茎和叶三部分,但体内并没有维管系统,所以都不是真正的根、茎、叶,因此,藻类的植物体多称为叶状体或原植体。 2.能进行光能无机营养 一般藻类的细胞内除含有和绿色高等植物相同的光合色素外,有些类群还具有共特殊的色素而且也多不呈绿色,所以它们的质体特称为色素体或载色体。藻类的营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些低等的单细胞藻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进行有机光能营养、无机化能营养或有机化能营养。但从绝大多数的藻类来说,它和高等植物一样,都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以进行无机光能营养。 3.生殖器官多由单细胞构成 高等植物产生孢子的孢子囊或产生配子的精子器和藏卵器一般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例如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在产生卵细胞的颈卵器和产生精子的精子器的外面都有一层不育细胞构成的壁。但在藻类植物中,除极少数种类外,它们的生殖器官都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4.合子不在母体内发育成胚 高等植物的雌、雄配子融合后所形成的合子(受精卵),都在母体内发育成多细胞的胚以后,才脱离母体继续发育为新个体。但藻类植物的合子在母体内并不发育为胚,而是脱离母体后,才进行细胞分裂,并成长为新个体。如果用动物学的术语来说,高等植物是胎生,而藻类则是卵生。 总之,藻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行光能自养生活,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和无胚胎发育的一大类群。 (二)藻类的分类 藻类植物的种类繁多,目前已知有3万种左右。早期的植物学家多将藻类和菌类纳入一个门,即藻菌植物门。随着人们对藻类植物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从巴暄(A.Pascher,1931)的平行进化学说发表以后,认为藻类不是一个自然分类群,并根据它们营养细胞中色素的成分和含量及其同化产物、运动细胞的鞭毛以及生殖方法等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门。对于分门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分歧,我国藻类学家多主张将藻类分为12个门。由于本书所采用的是五界系统,除已将蓝藻门列入原核生物界外,现将其中9个主要门的特征简介如下: 1.金藻门 多产于淡水中,特别是在水温较低的软水水体中尤为常见。植物体多为单细胞或群体,少数为多细胞丝状体。运动细胞多具1—2条鞭毛。单细胞或群体的种类,细胞内多具有1—2个色素体,以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占优势,绿色色素只有叶绿素a一种,所以多呈金黄色或金褐色。同化产物主要是金藻多糖,或称为金藻糖,金藻淀粉, 又因它具有和海带糖相似的化学性质,所以亦称为金藻海带糖。此外,也含有脂类。繁殖方式主要是营养繁殖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的有合尾藻属和钟罩藻属。 2.黄藻门(Xanthophyta) 海产的种类很少,主要分布在淡水水体中,或生于潮湿的地面、树干和墙壁上。在水温较低的春季较多。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体。所含的色素和同化产物与金藻门基本相同,但除叶绿素a外,尚含有叶绿素e,多呈黄绿色。运动细胞具有两条长短不一和结构不同的鞭毛,所以这一类群又称为不等鞭毛藻类(Heterocontae)。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但随种类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繁殖方法。肉眼常见的是植物体成丝状的黄绿藻属(Tribonema)和无隔藻属(Vauchcria)。 3.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广布于海水和淡水中,多行浮游生活。植物体由单细胞构成或互相连接成群体。细胞壁由两个瓣片套合而成,上面具有花纹,其成分含有果胶质和硅质,而不含纤维素。 细胞内具有一至数个金褐色的色素体。色素体中含有叶绿素a、c和多量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产物主要是脂类。硅藻可借助细胞分裂进行营养繁殖,但经数代后也能通过配子的接合或自配形成复大孢子,行有性生殖。 4.甲藻门(Pyrrophyta) 多产于海洋中,行浮游生活,有时在海岸线附近大量繁殖,形成赤潮, 有些种类也常在池塘、湖泊中大量出现。植物体多数是单细胞的,少数为群体或丝状体。除少数种类裸露无壁外,多具有由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甲藻的细胞壁称为壳,是由许多具有花纹的甲片相连而成的。壳又分上壳和下壳两部分,在这两部分之间有一横沟,与横沟垂直的还有一条纵沟,在两沟相遇之处生出横、直不等长的两条鞭毛。色素体1个或多个,呈黄绿色或棕黄色,除含叶绿素a、c外,还含有多量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海产种类的光合产物多为脂类,淡水产的多为淀粉。繁殖方式主要是细胞分裂,或是在母细胞内产生无性孢子,行孢子生殖,有性生殖只在少数属、种中发现。常见的有角藻属(Ceralium)(见图)和多甲藻属(Peridinium)。 5.褐藻门(Phaeophyta)绝大多数为海产,营固着生活。在1,500多种褐藻中,产于淡水的仅有10种左右,其中有两种是在我国四川的嘉陵江中发现的。植物体均由多细胞构成,结构也比较复杂。色素体中除含有叶绿素a、c外,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特别多,所以多呈褐色。同化产物不是淀粉,而是海带多糖和甘露醇。营养细胞均无鞭毛,游动孢子和雄配子则具有两条侧生、不等长的鞭毛。繁殖的方式有多种,都能行有性生殖,在生活史中,多有明显的世代交替。常见而且作为食用的有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和裙带菜(Undaria pinnalifida)。 6.红藻门(Rhodophyta) 除少数属、种外,绝大多数产于海水中,行固着生活。植物体除个别属、种外,都是多细胞的,通常为丝状、片状或树枝状。色素体多呈红色或紫红色,其中除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外,还含有大量的藻红素和藻蓝素。同化产物为近似淀粉的红藻淀粉。红藻在生活史中没有具鞭毛的运动细胞。有性生殖均为卵式生殖。雌性生殖器官是与卵囊相似的果胞。果胞上具有叫做受精丝的毛状体。受精后产生一种特殊的孢子,叫做果孢子。常见的有紫菜属(Porphyra)和石花菜属(Gelidium)。 7.裸藻门(Euglenophyta) 裸藻又称眼虫或眼虫藻,多生于富含动物性有机质的淡水中,营浮游生活。大量繁殖时,常使水呈绿色、黄褐色或红色。除柄裸藻属(Colacium)外,全为顶端生有鞭毛,能运动而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种类。在裸藻中,除少数种类无色,行异养生活外,多含有与绿藻相似的光合色素,但贮藏物质主要是裸藻淀粉和少量的脂类。繁殖方式主要是细胞分裂,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形成具有厚壁的孢囊,待环境条件好转时,原生质体即破壁而出,形成新个体。裸藻属(Euglena)基本门中常见的属。 8.绿藻门(Chlorophyta) 多生于淡水中,海产的种类较少,营浮游、固着或附生生活,还有少数种类为寄生或共生。植物体有单细胞或群体的,也有多细胞的丝状体或片状体。色素体的形状和数目也常随种类而不同,所含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以及同化产物均与高等植物相似。运动细胞多具有2条、4条或多条等长、顶生的鞭毛。有各种各样的繁殖方式,有些种类在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在绿藻中如植物体为单细胞的小球藻属(Chlorella), 群体的栅藻属(Scenedesmus), 多细胞成丝状的水绵属(Spirogyra) 和刚毛藻属(Cladophora)等都是淡水中常见的种类。 9.轮藻门(Charophyta) 广布于淡水或半咸水中,均营固着生活。植物体都是由多细胞构成的,而且有类似根、茎、叶的分化,外形很象高等植物中的木贼和金鱼藻。体外多被有大量钙质,所以又有石草之称。光合色素成分及贮藏物都与绿藻相同,但生殖器官的结构和生活史比较特殊。轮藻在生活史中,都不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生殖均为卵式生殖。藏卵器外面有5个左旋的螺旋细胞包被着,顶端还具有由 5个或10个冠细胞构成的冠。藏精器的外面是有由8个(罕4个)盾细胞镶嵌而成的外壁,里面是由许多精子囊组成的精子囊丝体和一些不育的头细胞组成的。实际上这种藏精器是由许多雄性生殖器官和不育细胞构成的聚合体,所以也把它叫做精囊球,它的藏卵器又叫做卵囊球。轮藻的营养体和生殖器官虽然结构很复杂,但在生活史中无世代交替,植物体都是单倍体,而且在受精卵萌发后,经过原丝体阶段才能发育为成体。我国常见的有轮藻属(Chara),丽藻属(Nitella)和鸟巢藻属(Tolypella)。 (三)藻类的生活习性 大多数藻类都是水生的,有产于海洋的海藻;也有生于陆水中的淡水藻。在水生的藻类中,有躯体表面积扩大(如单细胞、群体、扁平、具角或刺等),体内贮藏比重较小的物质,或生有鞭毛以适应浮游生活的浮游藻类;有体外被有胶质,基部生有固着器或假根,生长在水底基质上的底栖藻类;也有生长在冰川雪地上的冰雪藻类;还有在水温高达80℃以上温泉里生活的温泉藻类。藻体不完全浸没在水中的藻类也很多,其中有些是藻体的一部分或全部直接暴露在大气中的气生藻类;也有些是生长在土壤表面或土表以下的土壤藻类。就藻类与其它生物生长的关系来说,有附着在动、植物体表生活的附生藻类;也有生长在动物或植物体内的内生藻类;还有的和其它生物营共生生活的共生藻类。总之,藻类的生活习性是多种多样的,对环境的适应性也很强,几乎倒处都有藻类的存在。 (四)藻类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我国利用藻类作为食品,不但有悠久的历史,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之多,也是世界闻名的。据初步统计,我国所产的大型食用藻类至少有50—60种,经常作为商品出售的食用藻类主要是海产藻类,如礁膜(Monostroma nilim)、石莼(Ulva lactul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紫菜(Porphyra sp.)、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等。商品食用淡水藻类有地木耳(Nostoc commume)和发菜(Nostoc commume var.flagelliforme)。我国云南景洪地区傣族同胞食用和出口缅甸等国的“岛”和“解”就是用淡水藻类中的水绵(Spirogy- ra)和刚毛藻(Cladophora)加工制成的。由于单细胞藻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有繁殖快,产量高的特点,大面积培养单细胞藻类作为人类食用或家畜的精饲料,也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有的(如小球藻、栅藻)已在国内外推广利用。 藻类对于医学和农业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有的直接作为药用,例如褐藻中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都有防治甲状腺肿大的功效。红藻中的鹧鸪菜(Caloglos-sa leprieurii)和海人草(Digenea simplex)可作为驱除蛔虫的特效药。从褐藻中提取的藻胶酸、甘露醇和红藻中提取的琼胶也在医学中广泛应用,例如藻胶酸盐可作为制造牙模和止血药物的原料;甘露醇有消除脑水肿和利尿的效能,琼胶除作为轻泻药治疗便秘症外,还可用来作为制造药膏的药基,包药粉的药衣和细菌培养基的凝固剂。土壤藻类不但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防止无机盐的流失,减少土壤的侵蚀,其中有些蓝藻还能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在提高土壤肥力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藻类是鱼类食物链的基础,鱼类的天然饵料,一般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浮游藻类,所以在淡水鱼类养殖中,多通过施肥,繁殖藻类,为鱼类提供饵料。但是,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发生水花的时候,由于水中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也往往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以藻类为原料所制成的产品,特别是藻胶酸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例如琼胶在食品工业中可作为凝固剂和糖一起制成软糖,和淀粉一起制成包糖用的糯米纸,制面包时加入琼胶可以使面包保持长期的松软,加入果子露中,可制成冷冻果汁;制鱼、肉罐头时加入琼胶,可以保持鱼、肉的原形,不致在运输中散开;在日本和欧美各国,还用琼胶作为酿造酒、醋、酱油的澄清剂。在建筑业中,藻胶酸除用以粉刷墙壁、水泥加固、涂敷木材、金属品和工作母机外,还可以制成格子板和油毡的代用品。在纺织工业中,可以 藻类植物约有3万种,主要分布于淡水或海水中。植物体型多样,有单细胞、群体(由许多单细胞聚集而成,细胞没有紧密的生理联系)、多细胞的丝状体及叶状体。高等的藻类已有简单的组织分化。植物体(简称藻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100米以上。 藻类植物(Algae) 藻类植物一般都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供自身需 要,是能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原植体植物(autotrophic thallophyte)。藻类植物体在形态上是千差万别的,小的只有几微米,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体形较大的肉眼可见;最大的体长可达60米以上,藻体结构也比较复杂,分化为多种组织,如生长于太平洋中的巨藻(Macrocystis)。 尽管藻体有大的、小的、简单的、复杂的区别,但是,它们基本上是没有根、茎、叶分化的 原植体植物。生殖器官多数是单细胞,虽然有些高等藻类的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个细胞都直接参加生殖作用;形成袍子或配子,其外围也无不孕细胞层包围。藻类植物的合子不发育成多细胞的胚。有少数低等藻类是异养的或暂时是异养的,这可根据它们的细胞构造和贮藏的营养物质,与异养原植体植物(heterotrophic thallophyte)-- 真菌分开。 藻类在自然界中几乎到处都有分布,主要是生长在水中(淡水或海水)。但在潮湿的岩石上、墙壁和树干上、土壤,养面和下层,也都有它们的分布。在水中生活的藻类,有的浮游于水 中,也有的固着于水中岩石上或附着于其他植物体上。藻类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适应环 境能力强,可以在营养贫乏,光照强度微弱的环境中生长。在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后形成 的新鲜无机质上,它们是最先的居住者,是新生活区的先锋植物之一,有些海藻可以在100米 深的海底生活,有些藻类能在零下数十度的南北极或终年积雪的高山上生活,有些蓝藻能在高达85摄氏度的温泉中生活,有的藻类能与真菌共生,形成共生复合体(如地衣)。 用以修饰布料,浆丝等,如我国广东产的香云纱就是用海萝胶作浆料制成的。硅藻上在工业中的用途也很广,例如加入硝酸甘油后,可以防止爆炸,可作为制造耐火砖、滤器、牙粉的原料。 随着藻类认识的日益深入,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现在初步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预料,藻类在解决人类目前普遍存在的粮食缺乏,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 蕨类植物 http://ke..com/view/419802.htm 蕨类 开放分类: 生物、科学、植物、蕨类植物 蕨类(Fern) 这是出现在距今约四亿年前,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份,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蕨类(Pteridophyta)是最低级的高等植物。繁盛于石炭纪,当时曾是高达20-30m的高大植物。靠孢子繁衍后代。一些种类可食用、药用和观赏。 地球是的优质煤基本上是由石炭纪大型蕨类植物形成的。这些蕨类中的绝大多数已在中生代前灭绝。今天它们的后代多生长在湿润阴暗的丛林里,且多为矮小类型。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第一代为无性繁殖世代,而第二代成为有性繁殖世代。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大类群,也是最早的陆生植物。这种植物是生长在山野的草本,有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遍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 “蕨”最早出现在我国《诗经》。《诗经》中有“言采其蕨”的话。它的别名很多,古代叫它蕨萁、月尔、綦等,民间又称它为龙头菜、蕨菜、米蕨草、如意菜等。 蕨类植物也叫羊齿植物。在古生代,蕨类植物中的鳞木、芦木都很高大,后来绝灭了,埋在地层中形成了煤。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除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桫椤是木本外,其他都是草本。 蕨类植物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是以孢子来繁殖的。它大致可以分为松叶蕨、石松、木贼(以上为拟蕨类)和真蕨(真蕨类)4个纲。 蕨类植物的地下茎年年能随处长出叶子来,嫩叶上部卷曲着,外面被有白色的茸毛,古时叫它为“拳菜”或“蕨拳”。叶子渐渐长大,叶柄上生有深绿而美丽的羽状复叶。野生在山地的蕨朴素而茁壮,主要依靠它那叶子背面的褐色或黄色的孢子散落在潮湿的地方,经过繁杂的过程,发育成为新的蕨。 蕨的叶子变化很大,小到不足1厘米,长的可达数米。一种生长在热带的树蕨,单干耸立,高可达24米,顶生5米多长的羽状复叶,像一株大乔木。但是蕨类的叶子全然不同,如松叶蕨的叶子像茎上突起的小鳞片;木贼的叶子成鞘状,紧包节上;石松的叶子针状,密生茎上。 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蕨类植物用途很广。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嫩芽作蔬菜,如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誉。许多蕨类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观音座莲的地下根茎重量可达20~30公斤。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如石松、贯众等。满江红和槐叶菊等是饲料,又是肥料。 ------------------------------------------------ 苔藓植物 http://ke..com/view/46033.htm 苔藓 开放分类: 植物、物种、苔藓植物门、藓纲、苔纲 植物分类学有一个苔纲,有一个藓纲。 中国科学院各植物研究所已经编写有《中国苔藓志》。 苔藓植物门(Bryophyta)属于高等植物。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在全世界约有23,000种苔藓植物,中国约有2800多种。苔藓植物门包括苔纲(Hepaticae)、藓纲(Musci)和角苔纲(Anthocerotae)。苔纲包含至少 330 属,约 8000 种苔类植物;藓纲包含近 700 属,约 15000 种藓类植物;角苔纲有 4 属,近 100 种角苔类植物。 苔藓植物是一群小型的多细胞的绿色植物,多适生于阴湿的环境中。最大的种类也只有数十厘米,简单的种类,与藻类相似,成扁平的叶状体。比较高级的种类,植物体已有假根和类似茎、叶的分化。植物体的内部构造简单,假根是由单细胞或由1列细胞所组成,无中柱,只在较高级的种类中,有类似输导组织的细胞群。苔藓植物体的形态、构造虽然如此简单,但由于苔藓植物具有似茎、叶的分化,孢子散发在空中,对陆生生活仍然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在植物界的演化进程中,苔藓植物代表着从水生逐渐过渡到陆生的类型。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形的绿色植物,结构简单,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有时只有扁平的叶状体,没有真正的根和维管束。苔藓植物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生长在裸露的石壁上,或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 苔藓植物分布范围极广,可以生存在热带、温带和寒冷的地区(如南极洲和格陵兰岛)。成片的苔藓植物称为苔原,苔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局部出现在树木线以上的高山地区。 苔藓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都是多细胞组成的。苔藓植物的受精必须借助于水。精子与卵结合后形成合子,分裂形成胚(embryo)。胚在颈卵器内发育成为孢子体。孢子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萌发成丝状体,形如丝状绿藻类,称原丝体 (protonema),原丝体生长一个时期后,在原丝体上再生成配子体。 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苔藓植物一般生长密集,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能够抓紧泥土,有助于保持水土。可作为鸟雀及哺乳动物的食物有助于形成土壤苔藓植物可以积累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和浮尘,分泌酸性代谢物来腐蚀岩石,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 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由于苔藓植物的叶为单层细胞结构,容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中的污染物较为敏感。 用作肥料及燃料 泥炭藓(Peat mosses)可以用作肥料有可以增加沙土的吸水性,还也可以晒干作为燃料,用来发电。 用于园艺栽培 它还可用来包扎花卉、树苗等,既通风又保湿。 作为药材 有些种类的泥炭藓还可做草药,能清热消肿,泥炭酚可治皮肤病

E. 中国有那些濒危的厥类植物

一、我国森林植物资源概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多样,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共5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拥有平原、丘陵、高原和山地等多种地貌类型,而它们海拔高度相差8000多米。由于不同气候、不同地貌和不同水热的组合条件,孕育了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形成了山岳森林型、海滨森林型、沙漠森林型、冰川森林型、溶洞森林型、森林湖泊型、森林草原型、热带雨林型等风格各异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多种生态类型。
我国是植物大国,植物种类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仅高等植物(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就有30000种,目前其中至少有3000种生存受到威胁或处于濒临绝灭的境地。例如,毛莨泽泻、雁荡润楠、广元冬青等已经绝迹?鸦樱果朴、天台鹅耳枥、福建莲座蕨等已经濒临灭绝。
近一个世纪以来,尤其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的剧增,工业的发展,城镇建设迅速扩大,人类对植物资源不合理的索取日趋加重,如森林用材、药用植物、经济植物、观赏植物资源等。人们向自然索取的植物资源越来越多,甚至发展为掠夺式利用,从而导致以下3方面后果:1.森林面积急剧缩减;2.植被破坏;3.生态环境恶化。
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所属保护监测中心统计:截至20世纪末,全世界有5万~6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约每5种植物中就有1种植物的生存遭受威胁。现在,物种以每天1种的速度在消失,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将来很可能几分钟就消失1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残酷的现实。世上许多东西凭借人类的才智可以再造,而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了就不能再生,不可复得,人类将永远失去利用它的可能性。一个物种的消失,常常还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
植物是生命的源泉,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此,近年来对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研究已引起世界各国多方面人士的重视。
为了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1.自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加入了一些国际自然保护组织;
2.1984年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以下简称《濒危名录》);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1989—1991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管理局分别出版了专著《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1992年林业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珍贵树种名录》;199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部专门保护野生植物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实施);1999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保护名录》)。这些都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里程碑,它们标志着此项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轨道。
3.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繁殖地和栖息场所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在不同地区的植物园、树木园、种植园内迁地保护和繁殖了一部分珍稀濒危植物。
4.国家林业局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达了对我国重要珍稀树种的保护与繁殖国家攻关课题及有关研究,如:望天树、桫椤、珙桐、银杉、天目铁木、秃杉等。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挽救了一批濒危植物,解除了它们的濒危状态。
二、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及其划分标准
在《濒危名录》(第一批)中公布了388种植物,分为3类:濒危、稀有、渐危。其中濒危的121种,稀有的110种,渐危的157种。
在《保护名录》(第一批)中公布了246种8类植物,分为一级、二级。其中一级有48种3类,二级有198种5类。
《濒危名录》主要是根据国际通用标准来划分类别的,即根据植物的濒危程度、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等具体情况而定;《保护名录》对植物划分保护等级首先是考虑该植物的经济、科研价值,其次才考虑其濒危程度,它是由有关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的,并有国务院行政法规配套文件。由于两种名录选列物种的标准不同,故所列物种也有一定的差别,但都属国家森林资源的重点保护植物。那么,如何来界定珍稀濒危植物呢?
1.濒危(临危)种类指那些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绝灭危险的植物。这些植物居群不多,植株稀少,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仅生存在特殊或有限的地方。如大序隔距兰要求高湿、高温,而且要有依附的树干,当森林被砍伐,它也就随之而消失;一些植物的发芽率极低,如梵净山冷杉、梓叶槭、天竺桂、宝华玉兰、秤锤树、琅琊榆等。
2.稀有种类指那些并不是立即有绝灭危险的,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或少种属代表植物。它们分布区域有限,居群不多,植株也较稀少,或虽有较大分布范围,但只是零星分布。例如金花茶、银杉、珙桐、香果树、杜仲、银杏、水杉、鹅掌楸、金钱松等。
3.渐危(脆弱或受威胁)种类指那些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可能成为濒危的植物。它们的分布范围和居群、植株数量正随着森林被砍伐、生态环境的恶化或过度开发而日益缩减。如:长苞冷杉、油杉、刺五加、天目木兰、长白松、浙江楠、红豆树、红椿、雪莲等。
三、保护与拯救的对策
1.就地保护 即在自然保护区内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已建立900多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各种珍稀濒危植物。如国家或省、市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场、风景名胜区等。
2.异地保护 (1)植物园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引种和驯化,不断扩大栽培。我国现建有100多个植物园,它们被誉为挽救植物的“方舟”。(2)林业科研部门加强物种生物学繁殖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克服那些由于繁殖障碍而繁育困难的珍稀濒危物种。(3)种子基因库的建立。
3.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制定保护野生植物的行政法规和条例,使之纳入法制轨道,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森林公安保卫森林资源的卫士作用,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国家植物资源。
参考资料:(作者单位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F. 蕨类植物是什么植物呀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蕨类植物(Pteridophyte)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

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繁殖过称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点看见它们的踪迹。

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为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这些特征又和苔藓植物不同。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则有别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总之,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过去常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真蕨纲是大型叶蕨类,是最进化的蕨类植物,也是现代极其繁茂的蕨类植物。中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多为高大乔木。二叠纪以后至三叠纪时,大都灭绝,大量遗体埋入地下形成煤层。现代生存的大部分为草本,少数为木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的地区。孢子落地萌发成原叶体,其上产生颈卵器,受精卵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胎。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岩隙、溪沟、沼泽、高山和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

现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 000 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约有2600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中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如铁线蕨、卷柏、贯众、 肾蕨、满江红、鳞木和桫椤等,属之约12000种,中国约有2600种,多种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紫萁),药用(如贯众、海金沙)或工业用(如石松)。

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也是世界蕨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云南的蕨类植物种类达到约1400种,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省份。中国宝岛台湾,面积不大,但蕨类植物有630余种之多,台湾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蕨类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蕨类植物体内输导水分和养料的维管组织,远不及种子植物的维管组织发达,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离不开水,也不具备种子植物那样极其丰富多样的传粉受精、用以繁殖后代的机制,因此,蕨类植物在生存竞争中,臣服于种子植物,通常生长在森林下层的阴暗而潮湿的环境里,少数耐旱的种类能生长于干旱荒坡、路旁及房前屋后。

其实,除了大海里、深水底层、寸草不生的沙漠和长期冰封的陆地外,蕨类植物几乎无处不在。从海滨到高山,从湿地、湖泊,到平原、山丘,到处都有蕨类的踪迹。它们有的在地表匍匐或直立生长,有的长在石头缝隙或石壁上,有的附生在树干上或缠绕攀附在树干上,也有少数种类生长在海边、池塘、水田或湿地草丛中。蕨类植物绝大多数是草本植物,极少数种类,比如桫椤,能长到几米至十几米高。

G. 蕨类植物景观包括哪些

一般常见的,容易买到的有:肾蕨、铁线蕨、鹿角蕨、乌毛蕨、卷柏、巢厥、翠云草、狼尾蕨、海金沙、鱼尾厥、钮扣蕨、波士顿蕨、峨嵋耳蕨、松叶蕨等,
你可看去植物网wuwang.com上看看成型的景观。

H. 什么植物 蕨类一时想不起

崖姜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ex Mett.) Ching
槲蕨科Drynariaceae崖姜蕨属
别名:崖姜崖姜蕨崖姜崖羌蕨穿石剑皇冠蕨肉碎补大碎补骨碎补犸[犭留]姜犸留姜石岩姜碎补碎布王冠蕨崖蕨崖羌岩姜蕨岩崖姜

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1857
别名:槲蕨Drynaria fortunei巴岩姜板崖姜滇南槲蕨骨碎补观音桥过山龙猴姜猴掌猴子姜猢猴姜黄爬山虎桷蕨麻鸡翅膀毛姜爬山虎爬岩姜皮板药肉碎补申姜石良姜石毛姜石岩姜石岩蕨树连姜树莲姜搜山虎碎补贴壁鸡贴壁燕西南槲蕨榭蕨崖姜岩姜岩连姜岩莲姜中华槲蕨

I.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哪些

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连珠蕨、截基盾蕨、荷叶铁线蕨和峨眉耳蕨,主要分布贵州、广西等长江流域。

拓展资料:

银脉凤尾蕨,又名白羽凤尾蕨、白斑凤尾蕨。是凤尾蕨属、凤尾蕨组剑叶凤尾蕨的一个变种。

J. 名词解释:厥类植物

菜也叫拳头菜。学名:Pteridiumaquilinumvar.latiusculum.是一种野生蕨类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在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有广泛分布,而在这些地区餐桌上也受到了欢迎。由于其具有一定的致癌成分,牛羊使用过量会导致死亡,人食用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提高。

中文学名


别 称
蕨菜、如意菜、狼萁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真蕨纲 Pteridopsida

拉丁学名
P.Aquilinum


植物界

亚 门
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

1汉字解释
编辑
读音:jué
部首:艹
总笔画:15
五笔86:ADUW 五笔98:ADUW 仓颉:TMTO
四角号码:4428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568
字形字义:形声。字从艹,从厥,厥亦声。“厥”意为“憋气发力”。“艹”与“厥”联合起来表示“一种需要憋气发力才能挖出根来的草本植物”。本义:根部深埋地下的草本植物。
2物种简介
编辑

结构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别名
蕨菜、如意菜、狼萁、蕨萁、龙头菜、山凤尾等。

拉丁名
(L.) Kuhn var.(Desv.) Underw.
3详细介绍
编辑
又称蕨菜。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蕨科(又凤尾蕨科)。为林地、灌丛、荒山草坡最常见的蕨类植物。大型多年生草本。土生。根状茎长而粗壮,横卧地下,表面被棕色茸毛。叶每年春季从根状茎上长出,幼时拳卷,成熟后展开,有长而粗壮的叶柄,叶片轮廓三角形至广披针形,为2~4回羽状复叶,长60~150厘米,宽30~60厘米,革质。孢子囊棕黄色,在小羽片或裂片背面边缘集生成线形孢子囊群,被囊群盖和叶缘背卷所形成的膜质假囊群盖双层遮盖。为世界性种。我国各地普遍生长。春天长出的嫩叶,俗称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称。根状茎富含淀粉,其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不但可食,还可作酿酒的原料。药用有去暴热和利水湿等功效。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叶、嫩芽及根茎有毒,牛食后常引起慢性中毒,主要症状有:血尿、腹痛、消瘦、贫血、毛粗乱无光并常有部分脱毛、精神沉郁、呆立凝视、行走缓慢、多卧少立、咀嚼无力、瘤胃蠕动音短而弱;此外,还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肠肌出现大面积损伤和溃疡。另据报道蕨也有很强的致癌活性物质。
4生境分布
编辑
生于海拔200m以上的山坡、荒地、林下、林缘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5本科概述
编辑
13属约32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属约120余种,蕨1种有毒。据报道主产于欧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A-1,A-2]。蕨类植物的药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如贯众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药用,有驱虫作用;解放后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继又发现大批有医疗价值的种类,目前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已达200余种。此外,蕨还是一种野菜,我国南北各地有不少群众采食。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分布最为普遍的有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二元酚类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丁酰基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有效的驱绦虫成分。绵马酸(filicicacid)、黄绵马酸(flavaspidicacid)、绵马素(aspidin)(1—1)和边缘绵马酚(margasipidin)等有类似于小檗碱的抗炎作用。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里白烯(diploptene)等。此外,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在部分蕨类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仅限于小叶型蕨类,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Lo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换碱A、B、C(kimpkaneA,B,C),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蕨类植物中有毒成分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间苯三酚衍生物类,这类成分仅特征性的分布于鳞毛蕨科多种植物中,如绵马酸、绵马素(1—1)、白绵马素(albaspidin)等,它们除了对绦虫有强烈的毒性外,还作用于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毒动物产生胃肠炎、惊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第二类成分为双骈哌啶烷类生物碱,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统称石松生物碱,如石松碱(1ycopodine)(1—9)、棒石松碱(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们主要有中枢兴奋作用,动物中毒出现惊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第三类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维生素B:,引起维生素Bl缺乏症闭。重要的含有毒种的科有:1.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属90多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2属18种,各地均有分布。‘2.鳞毛蕨科Dryopterridaceae:约20属1,20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约1,000种。主要有毒的属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m.)。3.木贼科Epuisetaceae:本科仅2属25种,广布于寒、温、热三带,为多年生蕨类檀物。我国有2属约9种。本科植物因茎表皮外壁含硅质,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问荆属(EquisetumL.)中少数种有毒性,家畜中毒较多。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属约400种。我国有1属17种,仅石松有毒。5.松叶蕨科Psilotaceae:13属约320余种。
6化学成分
编辑
含多种茚满酮(indanones)类化合物,如蕨素A,B,C,D,E,F,G,J,K,L,Z(pterosinA,B,C,D,E,F,G,J,K,L,Z)、蕨甙A,B,C,D,Z(pterosidcA,B,C,D,Z)、棕榈酰蕨素A,B,C(palmitylpteroainA,B,C)、苯甲酰蕨素B(benzoylpterosinB)、异巴豆酰蕨素B(isocrotonylpterosinB)、乙酰蕨素C(acetylptcrosinC)、苯乙酰蕨素C(phcnylacetylpterosinC)和硫胺素酶[49—51]。还有蕨内酰胺(pterolaclam)、坡那甾酮A(ponasteroneA)、坡那甾酮甙A(ponasterosideA)、蕨甾酮(pteroaterone)等。蕨素和蕨甙的基本结构母核见结构图。硫胺素酶可分解维生素B1,引起维生素B1缺乏症。
7药理作用
编辑
本品之原种植物,牛、羊及马食之可中毒,猪食之无碍。毒性物质可能系硫眩酶,故维生素B,有治疗作用。有人认为,毒性物质不仅是硫胺酶,还有其他成分。对全骨髓造血系统都有伤害,特别是抑制红细胞之生成,抑制红细胞对59Fe的摄取。此外也有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发生广泛的点状出血。牛大量食此草质,有小肠的伤害、溃疡,血尿及膀胱肿瘤,给大鼠喂食,也可致癌,特别是小肠部位。
【性味归经】甘,寒。①《食疗本草》: “寒。”②《本草拾遗》: “味甘,寒。”⑧《饮膳正要》: “苦,寒,有毒。”入脾、心、小肠经;①《本草再新》: “入脾经。”②《本草撮要》: “入手少阴、太阳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消肿,安神。用于发热,痢疾,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头昏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白带,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0.3~1两。
【相关药材】短叶蹄盖蕨、黑足金粉蕨、掌叶三叉蕨、掌叶线蕨、琼越线蕨、鳞始蕨、攀援星蕨、 镰叶瘤足蕨、镰片假毛蕨、鞭叶耳蕨等。
【关 键 词】清热 滑肠 降气 化痰 食隔 气隔 肠风热毒。
【备注】(1)嫩叶可食,称蕨菜,根状茎供提取蕨粉,为滋补食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8考证
编辑
出自崔禹锡《食经》。

《本草拾遗》
蕨,叶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间,人作茹食之。

《纲目》
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妆,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3.《纯天然的野菜居然会致癌》:
云无心,食品工程学博士:
家乡的山上有一种人们称为“脚基苔”的植物,母亲常说粮食不够吃的那几年许多人靠它渡过难关。不过到我出生,就已经没有人再吃了。等到我上高中,这种植物却又热了起来,逐渐地它的价格超越了绝大多数“家养”的蔬菜。甚至有了专门的工厂加工,装在很精美的盒子里,远销到其他地方。我也就此知道了这种野菜的学名:蕨菜。传说中,它不仅“安全”“无污染”,还有着丰富的营养,甚至有“抗癌”的作用。
于是我就这么听着,这么信着。假期里回家,也去买些来吃。再次回到都市,也带去一些送给朋友,每每受到欢迎。某一天查阅其他资料的时候,无意之中发现:这个“纯天然”的野菜,居然有着明确的致癌能力!
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几种植物之一,在几个大洲都有,许多地方把它的嫩芽当作蔬菜,也从根中提取淀粉。一百多年前,人们注意到这种植物能够造成牛的中毒。大量食用蕨——蕨菜是它的嫩芽——的牛,最快的会在几周之后死亡。而吃得不那么多的,骨髓功能逐渐丧失,从而导致白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以及急性大出血等等症状。而吃蕨的羊,则会逐渐失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更有研究发现蕨还会导致癌症。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很大的兴趣,许多研究拿着蕨菜折腾老鼠等各种动物,证实了蕨这种植物确实能够导致动物的癌变。
假如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或者加工食品有这样的“劣迹”——尤其是致癌能力,它一定会被口诛笔伐,“拉出去枪毙五分钟”。但是,蕨菜是一种“古老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所以人们对它的宽容能到“纵容”的地步。即使是有了以上的“犯罪证据”,人们对它也只有小范围的“口头警告”。蕨菜,依然在被人们追逐着。
“纯天然”的野菜居然能够致癌?这太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了。而蕨,又是第一个,或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致癌的食用植物。于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想搞清楚其中有什么东西在致癌。在接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许多人的尝试都遭到了失败。看起来,这种致癌的物质很不稳定,难以被分离出来,而致癌作用的确证也不是那么容易。八十年代初,一位日本科学家才成功地分离出了一种叫做ptaquiloside的东西,中文的的翻译看起来比较合理的是“原蕨苷”。从那以后,许多人对这个东西进行了许多测试,发现用它来喂动物,可以出现前面所说的那些症状。而生化实验发现它还可以跟氨基酸反应,也可以破坏遗传物质DNA。也就是说,它的毒性比想象的还要强。最糟糕的是,它可以从母牛的食物转移到牛奶中,也能够分散到水和土壤里。如果母牛吃蕨的话,小牛即使只吃牛奶也会出现蕨中毒的症状。这可能也就解释了:蕨生长旺盛地区的人,那怕不吃蕨菜,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依然要高得多。
不过,人们对“野生蔬菜”“天然食品”的溺爱,使得原蕨苷虽然被捉拿归案了,人们也并没有因此远离蕨菜。毕竟,有时候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在人身上出现,而癌症的发生率本身也不是那么高——增加了一倍两倍,人们不一定制够直观地体会到。即使有人得癌症了,也难以去怀疑是蕨菜这种在人类不知到癌症为何物的年代就开始吃的东西。另一方面,人吃的蕨菜只是幼嫩的芽——是不是它的作用也象姜一样是“老的辣”呢?或者,人们吃蕨菜的时候要进行就加工烹饪,会不会破坏了毒素呢?
因为原蕨苷被分离了出来,以上的两个问题就很好验证。科学实验发现,原蕨苷在蕨的各部分中都有,而人吃的蕨菜——蕨的幼嫩部分中含量更高!不过,让人稍微心安的是,新鲜的蕨菜又苦又涩,除了个别无限追求“原滋原味”“纯天然”的人,人们一般要把新鲜蕨菜用草木灰或者碱水处理。而这样的处理,会大大降低原蕨菜苷的含量。而牛奶,一般也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这也会大大降低原蕨苷的毒性。
不过,这样的处理只是降低,而不是消除。对于人类来说,吃一些经过处理的蕨菜,大致不会像牛那样破环骨髓,或者象羊一样失明。但是,慢性的毒害,比如致癌,会不会出现呢?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中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得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在英国的北威尔士地区,胃癌发生率一直很高。1990年进行过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
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出现在学术刊物上。而某些宣传“野生蔬菜”的人,热衷于引用“科学研究发现”来支持“纯天然”的“营养”和“安全”,却对这些研究视而不见。更有甚者——包括某些网络条目,还宣称“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蕨菜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而支持这一宣称的研究,有一项是原蕨苷对某种特定癌细胞的生长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已——在科学上,这样的结果距离说“蕨菜可抗癌”还很遥远。而另一项支持这一功能的调查,是吃少量蕨菜(每个月或者更长时间吃一次)有一定的防癌作用。学术同行对这项研究结果的评价是“令人吃惊的”——虽然它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是由于样本量很小,这个微弱的“防癌作用”完全可能是“数字幻觉”。
总的来说,“蕨菜致癌”这个结论有着相当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持。而“蕨菜抗癌”的说法,就像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不知道为什么给了一个乞丐几块零钱,就被总结为“这个歹徒相当善良”。(《读者·原创》)
9烹饪方法
编辑

海米肉丝蕨菜
原料:蕨菜、胡萝卜、肉丝、泡发的海米、葱姜蒜末、黄酒、胡椒粉、盐。
做法:
1、准备原料:(新鲜的蕨菜的处理:用清水反复冲洗几遍,洗去浮土和表面的绒毛。切掉蕨菜尾部发黑的部分。在滚水中烫2~3分钟,再放冷水中浸泡时间长一点,我浸泡了1个小时,涩味就几乎没有了。也有说浸泡2天的,其实没必要。)蕨菜切成段、胡萝卜丝、肉丝、泡发的海米、葱姜蒜末。
2、热锅温油,爆香葱姜,加入肉丝炒2分钟。
3、加入胡萝卜丝、海米一起翻炒2分钟。
4、加入蕨菜段大火翻炒2分钟。
5、烹入几滴黄酒提鲜。
6、再煸炒几分钟,按个人的口味,加入胡椒粉、盐调味就可以了。

蒜蓉拌蕨菜
原料:
蕨菜、大蒜。
做法:
1、蕨菜摘洗干净,入开水中焯一下;
2、捞出冲凉水,浸泡半天(加点食用碱),中间换水;
3、捞出沥干水分,切成寸段备用;
4、用盐、味精、糖和生抽、醋加少量凉开水稀释兑成碗汁浇在蕨菜上;
5、把蒜瓣剁成蒜末,入油锅中小火炸成金黄;
6、蒜蓉带油浇入蕨菜,拌匀即可。
10蕨
编辑

释名
二月生芽,形状卷曲。长成后则像展开的凤尾,有三四尺高,生长在山中。

采集加工
蕨茎嫩时可采,在石灰汤里煮去涎滑,然后晒干作蔬菜,味道甘美滑。也可以和醋食用。蕨的根呈紫色,皮内的白粉,捣烂后再三洗净,待沉淀后,取粉作饼,或刨掉皮做成粉条吃,粉条颜色淡紫,味道极为滑美。

性味
味甘,性寒,滑,无毒。

功效主治
去暴热,利水道,使人睡,补五脏不足。气壅塞在经络和筋骨间。

功效主治
蕨根烧成灰后和油调匀,敷蛇咬伤,但能经常食用,否则使人目暗,落发。小儿食后,会脚软没有力,不能行走。而且长期吃,会使妇女脐下长硬块。吃得过多,消阳气,使人昏昏欲睡,脚软没有力。

热点内容
樱花团子 发布:2025-08-18 05:27:46 浏览:458
齐鲁牡丹香 发布:2025-08-18 05:22:16 浏览:917
桌上的盆景 发布:2025-08-18 05:16:47 浏览:471
99朵玫瑰包装 发布:2025-08-18 05:07:16 浏览:258
麦蓝菜花语 发布:2025-08-18 05:00:31 浏览:195
百合新城户型 发布:2025-08-18 04:59:11 浏览:393
算盘子盆景 发布:2025-08-18 04:56:17 浏览:165
兰花盆刻 发布:2025-08-18 04:56:08 浏览:990
夜兰花清肝 发布:2025-08-18 04:54:41 浏览:11
床上摆玫瑰花图片大全 发布:2025-08-18 04:46:31 浏览:893